农村党建和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9:4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党建和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党建和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农村党建和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作为一名区县层面的党务工作者,能够参加今天的这个座谈会,既感到十分荣幸,又感到机会十分难得。借此机会,下面我把某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和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

某区是某市中心城区之一,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总人口71万,共有8个街道办事处,102个社区,15个行政村。区委直属党委(工委)24个,其中,8个街道党工委,1个直属机关党工委,15个系统党委。全区共有基层党支部(总支)508个,党员8810人。

一、农村党建工作

某区现有15个行政村,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238人,总户数3,890户。共有15个党支部,党员274人,其中“两委会”班子成员102人,村党支部成员51人。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都市村庄经济发展、城中村改造和社会稳定三大任务,以创建“五个好”基层组织为目标,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依托,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为重点,加强教育培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加强都市村庄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促进了全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快速发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新局面

我们从新形势下城区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入开展创建“五个好”党支部的实施意见》,落实了区委、区农村工作局党委、各行政村党支部三级党建工作责任制,在全区构筑了区委宏观指导,区委组织部重点督导,区农村工作局党委具体实施,各涉农部门协调配合,各村党支部积极落实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机制;二是明确了区委书记、区农村工作局党委书记、各村党支部书记抓“三级联创”工作的三级责任人职责体系,进一步落实了各级领导干部村级联系点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包片、干部包村等各项制度,实现了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村工作的认识、责任、措施、工作的“四到位”,从而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教育,强化培训,为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我们制订了全区农村干部教育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以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机制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一是学习方式上讲求多样性。采取举办短期培训班、聘请专家授课、参观先进单位、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不断丰富政策理论学习的形式。二是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针对性。我们根据年度任务的不同,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近几年主要以“城中村”改造和思想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为重点内容对干部进行培训。组织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大政方方针和中央领导的重要论述,开展了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学习活动和艰苦创业精神大讨论活动,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三是在教育效果上注重实效性。我们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和“实际、实用”的原则,先后组织农村“两委会”干部参加了城市规划法、房地产开发、“城中村”改造项目立项及审批实务等各方面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专题讲座,使大家在熟悉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作进程。

通过以“三级联创”为切入点的一系列党建载体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农村各项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村两委会班子干部队伍整齐,关系协调;经济逐年稳步递增,15个村经济总收入均在30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5000多元;基层干部以优良的为民服务行动,主动为民排忧解难,化解各种矛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使“城中村”改造工作稳步推进,保持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三、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1、以“五个好”为目标,充分发挥农村工作局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一方面,切实加强对局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先后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作风集中整顿、“论团结”、“论勤政”、“论廉政”和“创佳争先评差”等学习教育和研讨活动,坚持用正确理论武装全体干部的头脑,教育引导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领导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工作作风有了新的转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局党委组织优势。一是健全完善包村制度。重新制定了包村干部的工作职责,明确了目标任务,并抽调了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成立了驻村督导组,对“两委会”矛盾突出的村先后进行了两次集中整建,较好地扭转了后进村的面貌。二是培养典型,抓点带面。在北沙坡村和南关村开展“三级联创”试点工作,帮助该村先后建立健全了《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17项制度。同时,召开全区农村规范化建设现场会,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为全区村级各项事务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创新制度,扩大民主,积极探索都市农村党建工作新途径

一是切实加强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着眼于有效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研究制定了党支部书记主持下的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度和村委会定期向党支部汇报工作制度,进一步理顺了“两委会”的关系,实现了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二是加快农村基层民主进程。我们积极推行以“党内外推荐,上级党组织考察,党内民主选举”为主要内容的村党支部班子成员“两推一选”制度,不断改进党支部换届选举的方法和程序,扩大了党员、群众对党支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将那些政治素质高、群众公认,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选进班子。三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结合“三级联创”活动,我们在党员中广泛开展了“1+1双联双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同时,严格规范程序,实行“公示制”,使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二、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中出现的一个越来越大的群体,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有关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权益保护等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了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根据市委组织部的指示,今年二季度,我们在组织全区8个街道党工委,深入地区非公企业、区内重点项目工地、大型建筑工地、大型综合市场及劳务市场,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发放调查表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就农民工群体与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我区农民工群体及其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一、某区农民工群体基本情况

某区地处某市中心地带,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71万,辖区内商业网点、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较为集中,吸引了大批外来农民工。目前,流入我区的农民工总数约为14,356余人,其中男性占98.4%,农民工党员为149人,占1.0%,入党积极分子294人,占2.0%,年龄结构在21—40岁之间的占66.1%,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0%,从事建筑、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占99.7%,平均月工资收入200—500元的占52.0%,工作时间在5年以下的占58.4%。

二、开展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就城区农民工总体状况而言,农民工群体具有文化素质较低、工作流动性大、党员比例明显偏低;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大型集贸市场、建筑行业和劳务市场。基于这些特点,在农民工群体中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普遍具有难易程度不

一、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一)在农民工群体集中的领域建立党组织

1、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由于农民工主要集中于城市非公组织中,积极在非公组织组建党组织,加强非公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是做好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们在辖区内的71个非公组织中建立了党组织,其中涉及农民工群体的组织达51家。

2、在大型集贸市场建立党组织。在许多商业市场中,存在着大量来自农村的商品经营者。随着城区大型商业集贸市场的不断建立,为在这一领域建立党组织,对市场中的党员经营者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区先后建立了建设路“双拥市场”党支部,太乙路铁永坊市场党支部,这些市场党支部在市场经营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由于城市拆迁改造等原因,这两个市场已不存在)。去年以来,我们又在文艺路地区的李家村服装城成立了市场党支部,为在集贸市场经营户的农民工党员中开展党建工作开辟了新的领域。

3、在社区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站。在开展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中,我们明确要求各街道社区建立“八个一”的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其中之一就是在各社区建立流动党员联络站,这一机构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党员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据统计,有40余名农民工党员曾经到社区流动党员联络站进行过登记和过组织生活。

(二)加强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在不断扩大非公党建工作覆盖面的同时,我们在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较为集中的非公企业和集贸市场,着力巩固党的阵地,发挥党组织作用,加大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力度。我区非公企业陕西亚鑫餐饮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目前有党员19名,入党积极分子约50名,其中农民工党员有12名,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45名。公司党组织在开展党组织生活中,通过支部学习和丰富多采的支部文化生活,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员工在提高政治理论和文化素质同时,也为企业的更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公司支部为了调动农民工党员的入党积极性,采取对纳新农民工党员后,给其输出地党组织和本人家庭发放喜报的方式,极大地鼓舞和触动了入党的农民工和其他员工,为企业营造了一种积极健康的政治氛围。文艺路街道党工委在李家村服装城农民工党员经营户中开展争做“模范党员经营户”活动,为讲诚信、守信誉的党员经营户颁发“模范党员经营户”牌匾,为市场党员经营户办实事、解难题,解决后顾之忧,有效地增强了党组织、党员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吸引了一批积极靠拢党组织的入党积极分子。许多原来不愿暴露身份的农民工经营户主动向党组织亮明了身份。今年以来,我区先后培养非公企业和市场中的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80余人,10余人加入了党组织。

(三)关注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生活,增强党的感召力。

业余文化生活枯燥单调是农民工群体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关注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生活,了解他们想什么、盼什么、怨什么,切实解决广大农民工的实际困难,是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有力切入点。

1、开展文明市民教育进工地活动。农民工群体大量存在于城市建筑工地,据统计,我区目前现有施工工地54个,外来农民工5千余人。在农民工群体中开展文明市民教育活动,有助于农民工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寻找并发挥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我区精神文明办公室通过指导全区各

街道建立文明市民总校和社区文明市民分校开展教育活动把农民工纳入文明市民教育范畴,得到了农民工的普遍欢迎。今年6月中旬,我区长乐坊街道办事处邀请市委讲师团

对地区建筑工地农民工进行文明、道德、遵法讲座,发放《文明市民教育读本》3000余份。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区各级文明市民学校组织的360余次各类讲座、授课中,参与活动的建筑工地农民工达1000余人次。

2、关心农民工群体业余文化生活。长期以来,远离家乡的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单调乏味,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街头文艺演出、纳凉晚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教育农民工的重要手段。今年以来,我区柏树林、长乐坊街道党工委通过为骡马市等大型建筑工地的农民工举办了“夏日电影专场”、“走近农民工、关心农民工”、“真情献给农民工”等文艺晚会,加大对农民工群体及党员的政策宣传和教育管理工作。在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社区、驻地单位、农民工代表同台演出,同唱革命歌曲,不仅教育了农民工,而且使农民工逐步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

三、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

目前,由于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及基层组织建设在我区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城市劳务市场中建立党组织尚属空白。目前,对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依托非公企业党组织、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站等组织载体进行,对农民工的教育、管理、权益保障无法实现专门化和集中化,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仅限于“搭车”之列,这就影响了社会及用工单位对他们的重视程度,阻碍了党员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地区或单位单独建立党组织,专门负责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组织发展工作,应是加强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但是,由于农民工群体中党员数量极少,而且比较分散,党员流动性大等客观原因,加之许多农民工较为集中的用工单位负责人功利观念较强,主观上不愿意成立党组织,给在这一群体中建立党组织设置了重重障碍。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2、农民工党员身份无法确认和证明,存在着农民工不愿暴露身份问题。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党组织在这一群体中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政治舆论宣传和社会氛围,从而使农民工群体感受不到党组织的存在,逐步形成了农民工党员党性观念不强,思想意识淡薄,政治上不积极要求进步的恶性循环。二是从农民工外出务工原因来看,他们主要是为了谋生、挣钱,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物质需求,根本顾不上精神上的追求和政治上的进步。三是受现行党员管理的制度和政策的限制,如何证明农民工党员的身份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正常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

3、许多农民工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党员权利与义务无法履行,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本人不愿意暴露党员身份,另一方面是流动党员的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党组织不健全、工作不力,无法正常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输出地党组织由于距离远,对流出的党员疏于管理,输入地党组织怕增加负担,不愿意接收,致使许多农民工党员处于游离状态,作用难以发挥。

四、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区农民工群体及基层党组织现状,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1、加大对农民工群体及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宣传力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对农民工群体及党员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农民工所在的非公企业党组织、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站要经常深入这一群体,与其沟通交流,促膝谈心,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他们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其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促使其自觉向党组织靠拢。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方法。针对农民工党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建议中组部明确农民工输入地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建立农民工流动党员联络站,加强与农民工所在企业或社区党支部的联系,及时为他们提供有关农民工及党员的有关情况,确保农民工党员全部接转组织关系,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从而加强对农民工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2、改革创新党员身份认定的方法与手段。农民工党员身份的不确认,很难使他们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确认农民工党员身份的有效方法就是使用由农民工输出地党组织签发的《党员证》。《党员证》作用在于:一是方便党组织认定党员身份;二是方便党员凭此证在工作地党组织交纳党费、参加组织生活和党内活动。建议中组部在全国尽快建立并实行《党员证》制度,使农民工党员凭《党员证》接受工作所在地党组织的服务、教育和管理,从而形成“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3、加大对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政策研究和支持力度。鉴于目前各地对做好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责任主体含糊,工作任务难以落实,社会氛围不浓厚等现状,建议中组部在调查研究,摸清状况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有关加强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相关文件,加强农民工党员输出地与输入地党组织的双向联系,解决部分党员不愿意暴露身份和找不到党组织的问题,进一步明晰这项工作承载主体、输出与输入地相关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以形成统一领导,上下贯通,左右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这项工作富有成效地开展。

第二篇:农村党建和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作为一名区县层面的党务工作者,能够参加今天的这个座谈会,既感到十分荣幸,又感到机会十分难得。借此机会,下面我把某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和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

某区是某市中心城区之一,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总人口71万,共有8个街道办事处,102个社区,15个行政村。区委直属党委(工委)24个,其中,8个街道党工委,1个直属机关党工委,15个系统党委。全区共有基层党支部(总支)508个,党员8810人。

一、农村党建工作

某区现有15个行政村,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238人,总户数3,890户。共有15个党支部,党员274人,其中“两委会”班子成员102人,村党支部成员51人。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都市村庄经济发展、城中村改造和社会稳定三大任务,以创建“五个好”基层组织为目标,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依托,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为重点,加强教育培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加强都市村庄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促进了全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快速发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新局面

我们从新形势下城区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入开展创建“五个好”党支部的实施意见》,落实了区委、区农村工作局党委、各行政村党支部三级党建工作责任制,在全区构筑了区委宏观指导,区委组织部重点督导,区农村工作局党委具体实施,各涉农部门协调配合,各村党支部积极落实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机制;二是明确了区委书记、区农村工作局党委书记、各村党支部书记抓“三级联创”工作的三级责任人职责体系,进一步落实了各级领导干部村级联系点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包片、干部包村等各项制度,实现了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村工作的认识、责任、措施、工作的“四到位”,从而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教育,强化培训,为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我们制订了全区农村干部教育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以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机制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一是学习方式上讲求多样性。采取举办短期培训班、聘请专家授课、参观先进单位、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不断丰富政策理论学习的形式。二是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针对性。我们根据任务的不同,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近几年主要以“城中村”改造和思想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为重点内容对干部进行培训。组织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大政方方针和中央领导的重要论述,开展了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学习活动和艰苦创业精神大讨论活动,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三是在教育效果上注重实效性。我们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和“实际、实用”的原则,先后组织农村“两委会”干部参加了城市规划法、房地产开发、“城中村”改造项目立项及审批实务等各方面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专题讲座,使大家在熟悉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作进程。

通过以“三级联创”为切入点的一系列党建载体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农村各项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村两委会班子干部队伍整齐,关系协调;经济逐年稳步递增,15个村经济总收入均在30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5000多元;基层干部以优良的为民服务行动,主动为民排忧解难,化解各种矛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使“城中村”改造工作稳步推进,保持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三、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1、以“五个好”为目标,充分发挥农村工作局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一方面,切实加强对局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先后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作风集中整顿、“论团结”、“论勤政”、“论廉政”和“创佳争先评差”等学习教育和研讨活动,坚持用正确理论武装全体干部的头脑,教育引导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领导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工作作风有了新的转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局党委组织优势。一是健全完善包村制度。重新制定了包村干部的工作职责,明确了目标任务,并抽调了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成立了驻村督导组,对“两委会”矛盾突出的村先后进行了两次集中整建,较好地扭转了后进村的面貌。二是培养典型,抓点带面。在北沙坡村和南关村开展“三级联创”试点工作,帮助该村先后建立健全了《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17项制度。同时,召开全区农村规范化建设现场会,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为全区村级各项事务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创新制度,扩大民主,积极探索都市农村党建工作新途径

一是切实加强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着眼于有效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我筑工地,据统计,我区目前现有施工工地54个,外来农民工5千余人。在农民工群体中开展文明市民教育活动,有助于农民工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寻找并发挥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我区精神文明办公室通过指导全区各

街道建立文明市民总校和社区文明市民分校开展教育活动把农民工纳入文明市民教育范畴,得到了农民工的普遍欢迎。今年6月中旬,我区长乐坊街道办事处邀请市委讲师团

对地区建筑工地农民工进行文明、道德、遵法讲座,发放《文明市民教育读本》3000余份。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区各级文明市民学校组织的360余次各类讲座、授课中,参与活动的建筑工地农民工达1000余人次。

2、关心农民工群体业余文化生活。长期以来,远离家乡的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单调乏味,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街头文艺演出、纳凉晚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教育农民工的重要手段。今年以来,我区柏树林、长乐坊街道党工委通过为骡马市等大型建筑工地的农民工举办了“夏日电影专场”、“走近农民工、关心农民工”、“真情献给农民工”等文艺晚会,加大对农民工群体及党员的政策宣传和教育管理工作。在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社区、驻地单位、农民工代表同台演出,同唱革命歌曲,不仅教育了农民工,而且使农民工逐步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

三、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

目前,由于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及基层组织建设在我区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城市劳务市场中建立党组织尚属空白。目前,对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依托非公企业党组织、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站等组织载体进行,对农民工的教育、管理、权益保障无法实现专门化和集中化,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仅限于“搭车”之列,这就影响了社会及用工单位对他们的重视程度,阻碍了党员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地区或单位单独建立党组织,专门负责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组织发展工作,应是加强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但是,由于农民工群体中党员数量极少,而且比较分散,党员流动性大等客观原因,加之许多农民工较为集中的用工单位负责人功利观念较强,主观上不愿意成立党组织,给在这一群体中建立党组织设置了重重障碍。

2、农民工党员身份无法确认和证明,存在着农民工不愿暴露身份问题。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党组织在这一群体中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政治舆论宣传和社会氛围,从而使农民工群体感受不到党组织的存在,逐步形成了农民工党员党性观念不强,思想意识淡薄,政治上不积极要求进步的恶性循环。二是从农民工外出务工原因来看,他们主要是为了谋生、挣钱,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物质需求,根本顾不上精神上的追求和政治上的进步。三是受现行党员管理的制度和政策的限制,如何证明农民工党员的身份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正常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

3、许多农民工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党员权利与义务无法履行,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本人不愿意暴露党员身份,另一方面是流动党员的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党组织不健全、工作不力,无法正常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输出地党组织由于距离远,对流出的党员疏于管理,输入地党组织怕增加负担,不愿意接收,致使许多农民工党员处于游离状态,作用难以发挥。

四、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区农民工群体及基层党组织现状,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1、加大对农民工群体及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宣传力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对农民工群体及党员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农民工所在的非公企业党组织、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站要经常深入这一群体,与其沟通交流,促膝谈心,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他们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其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促使其自觉向党组织靠拢。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方法。针对农民工党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建议中组部明确农民工输入地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建立农民工流动党员联络站,加强与农民工所在企业或社区党支部的联系,及时为他们提供有关农民工及党员的有关情况,确保农民工党员全部接转组织关系,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从而加强对农民工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2、改革创新党员身份认定的方法与手段。农民工党员身份的不确认,很难使他们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确认农民工党员身份的有效方法就是使用由农民工输出地党组织签发的《党员证》。《党员证》作用在于:一是方便党组织认定党员身份;二是方便党员凭此证在工作地党组织交纳党费、参加组织生活和党内活动。建议中组部在全国尽快建立并实行《党员证》制度,使农民工党员凭《党员证》接受工作所在地党组织的服务、教育和管理,从而形成“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3、加大对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政策研究和支持力度。鉴于目前各地对做好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责任主体含糊,工作任务难以落实,社会氛围不浓厚等现状,建议中组部在调查研究,摸清状况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有关加强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相关文件,加强农民工党员输出地与输入地党组织的双向联系,解决部分党员不愿意暴露身份和找不到党组织的问题,进一步明晰这项工作承载主体、输出与输入地相关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以形成统一领导,上下贯通,左右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这项工作富有成效地开展。

&n

第三篇:农村党建和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作为一名区县层面的党务工作者,能够参加今天的这个座谈会,既感到十分荣幸,又感到机会十分难得。借此机会,下面我把某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和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某区是某市中心城区之一,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总人口71万,共有8个街道办事处,102个社区,15个行政村。区委直属党委(工委)24个,其中,8个街道

党工委,1个直属机关党工委,15个系统党委。全区共有基层党支部(总支)508个,党员8810人。

一、农村党建工作

某区现有15个行政村,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238人,总户数3,890户。共有15个党支部,党员274人,其中“两委会”班子成员102人,村党支部成员51人。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都市村庄经济发展、城中村改造和社会稳定三大任务,以创建“五个好”基层组织为目标,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依托,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为重点,加强教育培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加强都市村庄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促进了全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快速发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新局面

我们从新形势下城区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入开展创建“五个好”党支部的实施意见》,落实了区委、区农村工作局党委、各行政村党支部三级党建工作责任制,在全区构筑了区委宏观指导,区委组织部重点督导,区农村工作局党委具体实施,各涉农部门协调配合,各村党支部积极落实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机制;二是明确了区委书记、区农村工作局党委书记、各村党支部书记抓“三级联创”工作的三级责任人职责体系,进一步落实了各级领导干部村级联系点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包片、干部包村等各项制度,实现了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村工作的认识、责任、措施、工作的“四到位”,从而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教育,强化培训,为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我们制订了全区农村干部教育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以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机制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一是学习方式上讲求多样性。采取举办短期培训班、聘请专家授课、参观先进单位、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不断丰富政策理论学习的形式。二是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针对性。我们根据任务的不同,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近几年主要以“城中村”改造和思想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为重点内容对干部进行培训。组织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大政方方针和中央领导的重要论述,开展了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学习活动和艰苦创业精神大讨论活动,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三是在教育效果上注重实效性。我们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和“实际、实用”的原则,先后组织农村“两委会”干部参加了城市规划法、房地产开发、“城中村”改造项目立项及审批实务等各方面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专题讲座,使大家在熟悉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作进程。

通过以“三级联创”为切入点的一系列党建载体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农村各项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村两委会班子干部队伍整齐,关系协调;经济逐年稳步递增,15个村经济总收入均在30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5000多元;基层干部以优良的为民服务行动,主动为民排忧解难,化解各种矛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使“城中村”改造工作稳步推进,保持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三、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1、以“五个好”为目标,充分发挥农村工作局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一方面,切实加强对局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先后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作风集中整顿、“论团结”、“论勤政”、“论廉政”和“创佳争先评差”等学习教育和研讨活动,坚持用正确理论武装全体干部的头脑,教育引导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领导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工作作风有了新的转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局党委组织优势。一是健全完善包村制度。重新制定了包村干部的工作职责,明确了目标任务,并抽调了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成立了驻村督导组,对“两委会”矛盾突出的村先后进行了两次集中整建,较好地扭转了后进村的面貌。二是培养典型,抓点带面。在北沙坡村和南关村开展“三级联创”试点工作,帮助该村先后建立健全了《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17项制度。同时,召开全区农村规范化建设现场会,随着试点工

第四篇: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调研报告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群体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而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主体,他们的社会融入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深入了解大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工作状况、生活状况以及利益

诉求等方面情况,不断探索共青团工作服务青年、发展青年新方向,大庆团市委利用近1个月的时间,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全市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了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一)基本情况

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一词,具体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16周岁以上的从农村进入城镇务工的青年农民工。初步统计,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占我市农民工比例的一半以上。从文化教育水平看,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受过高中教育的约占78%,占新生代农民工主体,大专以上学历的约占12%,另有10%农民工为初中及以下学历。从待遇收入水平看,传统农民工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其中收入高于1800元以上的占60.72%,而新生代农民工月平均收入在1800元左右,收入高于1500元的占35.7%。从从业产业分布看,从事制造业的约占21%、从事建筑业的约占26%,从事第三产业的约占53%。作为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无论是就业现状、生活环境还是权益维护上都与传统农民工有着很大区别。

1、收入消费水平下降。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我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跨省流动少,省内流动、就近流动增加。从市内多家企业、各个行业的用工情况中发现,由于工作资历和技能等原因,新一代农民工收入平均低于传统农民工,传统农民工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其中收入高于1800元以上的占60.72%,而新生代农民工月平均收入在1800元左右,收入高于1500元的占35.7%,如果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涉及的安家、养育子女等费用考虑在内,这一群体的理想月收入应在3000元左右,这与他们的实际收入相差甚远。收入差距导致消费差距,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支出上普遍低于传统一代,但却体现出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传统农民工月平均消费在1210元左右,新生代农民工月平均消费在1012元左右,其中用于吃饭、房租水电、医疗费用等日常生活开支占生活总开支的79%,调查中发现有52.1%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储蓄习惯,并将部分储蓄定期寄回家中,以减轻家庭负担。

2、劳动就业观念灵活。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阶段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观念与就业态度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就业意识上来看,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时更强调个人的尊重与认同,调查显示,有72.4%的新生代农民工把自己的人格看得比工作更重,不仅如此,新生代农民工更加重视劳动关系、工作环境,看重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对等,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从工种选择上来看,传统农民多集中于建筑行业,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将目光投向第三产业、制造业、纺织业等行业,并且大多倾向于选择一些有技术含量和基层管理层面的工作;从工作稳定性上来看,一方面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年轻、文化程度更高、见识也更广,其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就业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与传统农民工长期稳定从事于建筑等体力性行业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不愿忍受艰苦而又无发展前景的工作,他们希望通过更多学习、深造的机会增长从业知识,提高从业本领,改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频繁工作岗位的调换,又使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流动资本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因此在工种选择上表现出了浮躁性与不稳定性。

3、合法权益维护意识增强。在国家法制进程加快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与维权意识在慢慢提高,在针对用工合同签订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有84.1%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肯定劳动权益对等性之后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这些未签劳动合同的人中,我们发现有87.9%的人表示由于用人单位所制定的劳动合同不合法,侵害了自身权益而不愿签订劳动合同。不仅如此,在从业中如遇拖欠工资、工资过低、无偿加班等问题时,50.8%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与单位协商解决,32.4%的人选择劳动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14.1%的人选择其它的法律维权手段解决,而采取暴力手段或置之不理态度的则仅占2.7%。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传统农民工在维权意识上有了很大提高,开始用更加合理合法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基本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一方面,因其与传统农民工同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面临

共同的社会境遇,自然潜移默化了这一群体共有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而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烙印,同时,他们所处的特殊人口年龄阶段又使其身上呈现出同龄青年共有的人格特征。概括地说,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呈现出四大群体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具体讲主要是:

1、与其父辈即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基本上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对土地的眷恋、依赖程度大大下降,在城市打工若干年后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生活预期很低,反之,对城市的认同,对城市生活的预期很高。

2、虽然文化程度依然较低,尽管他们在城市从事的职业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但就业结构有所改变,更多的人进入第三产业,在相对好的环境中工作。

3、更重尊严、健康与发展。尽管挣多的工资仍是他们到城市务工的主要动力之一。但他们在挑选工作时,往往追求人格平等。对那些具有浓厚排外色彩的企业,即使工资较高,待遇较好,不少农民工也会选择跳槽或离开。这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鲜明特色,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4、融入城市生活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愿望更强烈。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更多的是为自己寻找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分享现代城市文明成果。

5、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更强烈,表现出比其父辈明显得多的文化气息。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之余选择学习,并希望有关机构组织开展技能培训;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低层次的活,希望能够在工作之余,享受丰富多彩、贴近实际、健康进步的精神食粮。

6、竞争意识、平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他们不堪忍受被城市排挤、被城市人轻视,在自身人格和切身利益长期被忽略甚至损害的情况下,他们会表现出逆反心理。

7、面临“技术困境”。新生代农民工尽管文化程度较父辈高,但随着城市对高技术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强,他们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能力,难以摆脱低层次的打工状态,于是就有了职业期望值较高与素质较低的矛盾。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亟须改进乃至创新,立足点和落脚点,就是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实际。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一部分,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不足等基本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同时,由于具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和新诉求,新生代面临的问题又有其特殊性。

(一)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导致的歧视。是阻碍其在城市中建立归属感的关键性问题。农村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使本来就人多地少的农村有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当城市产业改革迈开脚步时,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农民进入城市大多干的是最苦、最累、最脏、挣钱最少的工作,在填补了城市职业的许多空白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民涌入城市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使得城市居民对他们产生一种排斥意识。

(二)教育程度与技能水平远落后于现代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紧迫性问题。在由简单劳作转向技能密集型劳动市场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远远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调查显示,仅不到两成的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三)户籍制度制约着基本公共需求的实现,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问题。受户籍制度的影响,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徘徊在城市户籍体系外,实际上难以享受到城市社会保障福利。因此,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实际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与他们企盼在务工地城市稳定就业和生活的诉求之间,距离还相当悬殊。

(四)低收入高房价,是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问题。调查显示,有75%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承受的购房单价在2000元/平方米以内,2000—3000元的有25%,无人愿意承担3000元以上。结合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来看,可以推断如果以当前的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能力购房,最终能够实现在城市定居购房的新生代农民工将不会超过6%。

(五)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据调查,70%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54%的人表示需要学习法律知识,48%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识。但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目标、就业单位频繁变换,学习培训的专业技能缺少可持续性或者不适应市场需求。这既浪费了他们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又不利于其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企业用工的稳定。

(六)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是其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据调查,2010年上半年,新生代农民工遭遇企业欠薪的比例为5%。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条件极为简陋占40%,从事职业病高危行业的占35%,在工伤事故领域工作的占30%。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加大舆论宣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农民工所作的重大贡献,引导用工单位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营造关心、尊重和爱护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保障农民工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政治权利。

(二)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中。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力支持推广免费接受一次职业教育,当地政府要为心系新生代农民工,全力举办各类初、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实现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基本保障的覆盖。

(三)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促进其建立归属感。积极研究放宽新生代农民工落户的相关政策,对于那些已实现城镇稳定就业创业的且失去农村土地的新生代农民工,应降低其城镇户口准入门槛。

(四)相应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己收入的期望很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增加农民工工资的迫切性。因此有必要适当地相应提高工资水平,具体的工资提高过程可以依照两个指标进行,一是农村以及小城镇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二是经济的发展速度,客观上要求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有所增加。

(五)发展和完善正规就业渠道,规范非正规就业渠道。应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实现用工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遏制打击企业在招工用人方面的“暗箱操作”。

(六)着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调查中,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最主要的行业就是建筑业。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个人和企业,并纳入法制程序。

(七)深入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工作的新机制,形成常态工作格局。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指导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以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城乡接合部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开展打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加强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健康保护,搞好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严格执行高危行业农民工持证上岗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卫生和生产安全。

(八)建立健全党政主导、工会运作、相关部门协作的社会化维权工作体制,赋予工会更多的资源和手段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借鉴其他地区解决类似“农民工”和移民问题的先进经验,为创新全区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提供参考。

第五篇:农村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随着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千方百计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已成为各级组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富民强县进程的一项紧迫任务。去年11月,凤县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加快农民增收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在全县组织实施“农户增收计划行动”,选派42名科级后备干部和58名乡镇业务骨干进驻100个村,由

44个县级部门、20个双管单位、36个规模以上企业与100个村结成“一帮一”对子,落实增收举措到户,全力帮助农民增收。

实施“农户增收计划行动”,乡镇是责任主体,村“两委会”是实施主体,包村单位及驻村干部是包扶抓促主体。驻村干部在农民增收工作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发挥作用,有哪些途径和方式?我们结合农村党建重点工作专项检查调研,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深入思考。

一、主要做法

1、调查摸底明思路。全县“农户增收计划行动”动员大会之后,百名驻村干部迅速进村入户,察民情,访民意,全面掌握所驻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各农户家庭劳动力、经济收入水平和收入渠道等情况,在深入调研、认真思考、反复比较的基础上,坚持能高则高的原则,协助村“两委会”和农户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增收计划和农户增收计划,并上墙进行公示,逐村逐户建立增收文秘杂烩网计划措施台帐,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基础。同时,各驻村干部深入广大群众,与农民谈心交朋友,认真开展“三农”工作调研活动,积极撰写调研文章,为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把握农村发展主流、突破口,找到政策支撑点、平衡点,更好地谋划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据统计,全县除个别驻村干部外,95%驻村干部入户率达到100%,共撰写上报调研文章100余篇。

2、狠抓产业夯基础。驻村干部按照“四个一”工作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因地制宜,按照现代农业的标准及要求,把县上扶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的支农、强农政策宣传落实到户,把最前沿的市场信息、最实用的科技知识宣传到户,把农户发展特色产业最需要的技术支撑协调落实到户,着力培植支撑农户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县新栽植花椒71.3万株、苹果2800亩,种植蔬菜1.2万亩、中药材4500亩,林麝、梅花鹿存栏分别达到1700头、860只;建成2个生猪养殖小区、15个生猪专业村正在建设,发展8个生猪养殖公司、养猪大户237户,全县生猪存栏达到12万头、出栏3.84万头;举办农民工创业培训、技能培训69场次、培训8270人,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2.68万人,使驻村干部促进农民增收的抓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落实项目赢民心。驻村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针对所驻村实际,按照“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积极协助村干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争资金,跑项目,着力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大力实施路、桥、水、电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据统计,全县百名驻村干部协助村“两委会”确定办实事项目392件,其中已完工项目210件,已动工建设项目170件,正在落实12件,落实项目资金4559.72万元。

4、抓好党建促发展。驻村干部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坚持一手抓党建工作、一手抓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引导和协助村“两委会”深入开展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创建促进农民增收先进村党组织、争当党员致富带头人”、“三双”活动等农村党建重点工作,使农村经济建设和党建工作实现了“双赢”效果。

二、工作成效

通过多半年的工作实践,“农户增收计划行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驻村干部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抓促作用,受到了各级组织的普遍认可和广大群众的广泛好评。

1、干部作风更实了。驻村干部通过驻村蹲点,深入农村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工作,与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换看法,心贴心互助合作,实打实解决问题,掌握了农村群众的所想所怨所盼,熟悉和了解了农村,体恤和尊重了农民,关心并支持了农业,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干部作风明显转变。

2、突出问题解决了。驻村干部普遍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难点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赢得群众信任的突破口,坚持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通过修路、拉电、建人饮工程等,使一批影响和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增收步伐加快了。驻村干部紧扣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发展布局,立足县情、乡情和村情,深入调查研究,用超常规的气魄谋划发展,用超常规的举措破解难题,用超常规的干劲狠抓落实,全力帮助和引导农民群众调结构、壮产业、增收入,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2009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58.74元,同比增长51.3%。

三、启示与思考

1、加强自身建设,练好内功是前提。驻村干部是农民增收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实践者,驻村干部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民增收工作的水平。因此,驻村干部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服务“三农”的意识、本领和实效,才能更好地树立新形象,创造新业绩,达到组织和群众“两满意”的要求。一是要增强服务意识。服务群众是

每一名干部的职责所在,尤其是作为帮助农民增收的驻村干部,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增强服务意识,一定要心系农村、心系农业、心系农民。对待农民和农村工作要热情、热心、热诚,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当好群众的“知心人”; 真正做到刻苦钻研,深入实践,勇于开拓,当好群众的“引路人”。二是要提高工作能力。驻村干部从机关下到农村,面对新的工作岗位、对象、环境,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因此,必须要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向书本学习,向农民学习,向农村基层干部学习,不断从基层汲取知识和营养,丰富自己的思想和阅历。必须要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处理好各方面矛盾,调动各方面力量,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必须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全面了解现状,善于发现新问题,研究新对策,为农民增收出谋划策。必须要提高开拓创新能力,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理清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带领当地农民走出一条致富路。三是要树立良好形象。驻村干部深入基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驻村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表着党政机关的作风。因此,在工作中,要沉下身子协助农民理清发展思路、培植增收产业、谋划致富项目,协助村干部破解“三农”难题,树立肯干事、能干事的形象。要努力为所驻村争取到一批项目、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培养一批致富领富示范户、引来一家龙头企业,为农户留下一个好的致富项目、营造一个崭新的生产生活环境,树立办实事、求实效的形象。要讲团结、顾大局,自觉服从乡镇党委的领导,协助村上积极开展工作,坚持吃住在乡、工作在村,不搞特殊化,树立重小节、讲奉献的形象。

2、开展调查研究,科学谋划是基础。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工作方法之一。驻村干部开展工作,必须首先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底子、洞察实情,结合村情、户情实际,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拿出科学的发展规划,打好增收基础。一是要认真调查摸底子。通过与镇村干部座谈交流、逐组逐户走访等形式,采取发放户情调查表、调查问卷等方法,摸清村上的自然环境和人口等基本情况,产业发展和劳动力从业现状,农民收入及构成。二是要深入分析找问题。认真分析,寻找出村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寻找出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富裕村的差距,寻找出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破解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三是要明晰思路定目标。针对村情实际,充分挖掘村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进一步理清经济发展思路,确定驻村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四是要制定规划绘蓝图。在深入调研、认真思考、反复比较的基础上,协助村“两委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三年规划和工作计划,明确增收目标、产业发展重点、工作措施等。

3、突出工作重点,抓主抓重是关键。农民增收工作面宽、难度大,在促进农民增收这篇大文章中,驻村干部要扮演好角色,发挥好抓促作用,必须要抓住工作重点,做到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一是要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要形成适应市场、适应本村发展的主导产业。驻村干部一定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扩大特色种养规模,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着力培植支撑农户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积极走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对农户已经形成主导产业的,要引导其进一步提质增效、扩大规模;尚未形成主导产业的,要协助农户尽快栽植“摇钱树”、兴办特色养殖。二是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项目资金支撑对发展农村经济、推动支柱产业起着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作用。驻村干部要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主动的争项目、跑资金。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央和省、市、县的产业政策,捕捉政策中透露出的投资信息,在政策中找项目,围绕政策争取项目;要发挥各自优势,把方方面面的资源整合起来,把方方面面的关系利用起来,结合村上的实际抓好项目;要主动走出去,与公司、企业多接触、多联系,充分利于他们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优势来上项目,发展主导产业,拓宽增收渠道;要重新审视和深入挖掘本村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产业和各种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要不断提升组织化程度。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驻村干部要从维护农民利益、确保农民增收的目标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农民开展生产合作、流通合作、科技合作以致金融合作,引导和支持农民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增收的凝聚力,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挖掘农业增收潜力源的组织者,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的纽带,农村种养业能手交流合作的平台,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主力军。四是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村级组织作为农民增收工作的主导力量,能否发挥好“领头雁”作用是关键。驻村干部要着力发展和精心培养一批发展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公道正派的农村能人作为村干部后备人选,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要抓好党员发展教育培训,不断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着力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要建立健全党组织和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民主议事、设岗定责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促进村级组织规范运转;要组织深入开展各项党建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讲求工作方法,发挥作用是保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确的方法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农民增收工作中,作为“助推器”的驻村干部,一定要讲求工作方法,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是要因户施策,分类指导。驻村干部要在深入各农户摸清底子的基础上,根据每户劳动力资源、家庭经营资源、收入来源和结构情况,按照创业型、劳务型、种养型、兼业型、扶贫型五种类型,逐户划分类型、筛选增收路径。要针对各类型农户特点和各农户实际,一户一策制定增收措施、提出增收目标、进行分类指导。要建立增收台帐,对制定的各农户增收措施一一登记造册,施行销号管理。完成的增收项目及时销号,没有完成的要积极想办法帮助农户落实或及时予以调整,确保增收举措落到实处。二是要政策宣传,示范引导。驻村干部要通过散发小册子、传单、举办培训班和以会代训等有效形式,向农民积极宣传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传递更多的市场经济知识和市场供求信息,为农民增收指路子。要通过抓发展典型、抓产业大户,努力培育一批增收致富带头人,以鲜活的事例鼓舞群众,引导农民消除“等、靠、要”的思想,激发农民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三是要教育培训,提高素质。驻村干部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技能,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依靠农民素质能力的提高,促进增收致富步代的加快。要通过开展务工技能培训、推介科技项目、开展送科技下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邀请专家现场授课等,强化对农民的培训,使每个农民都能够掌握1—2项致富技能。四是要强化服务,解决问题。驻村干部要充分发挥自身专长,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实用的服务。要从群众最急、最盼、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积极解决好群众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缺少资金的帮助协调贷款,缺乏技术的帮助联系技术人员,销售不畅的积极帮助打开销路、开拓市场。要把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积极落实各项办实事项目,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扫清农户增收障碍,让农民得实惠、让老百姓满意。

下载农村党建和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党建和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村委会农村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 2013-6-27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基层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加强农村基层党......

    农村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官阳镇关于农村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三进三同工作调研报告)黄维江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基层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

    农村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党建工作调研报告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基层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全市农村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全市农村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强化本职和主业意识,切实履行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推动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如下是给大家整......

    新形势下农民工党建工作调研报告5篇范文

    新形势下农民工党建工作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四川是农业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在主题教育中,我们对......

    社会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xx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提出了全面开展流动......

    农村特殊群体子女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特殊群体子女教育情况调研报告我校是农村小学有一些特殊学生,他们父母是外出务工人员和离异家庭。他们思想偏激,学习上困难较多,人际关系紧张,要么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

    全市农村党建工作调研报告(五篇模版)

    近年来,市委组织部门深入分析全市农村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全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