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收入现状
法库之行
————农民收入现状
正在发展着的我们国家,仍然是广大农民朋友占着主体,所以农民的收入是影响着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党和政府时刻关心的问题。
那么,现在我国农民的收入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的状况呢?就拿我所调查的2007和2008年为例吧!
通过调查汇总,2007年农户家庭经营性人均收入1737元,占当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按区域性划分:川道村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870元,塬区村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2422元, 后山村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1993元。按产业结构划分:来自第一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1372元,占79%;来自第二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11 元,占0.6%;来自第三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354元,占20.4%。
2008年前三季度,调查户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1665元,同比增加 235 元,增长16.4%。按区域性划分:川道村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750元,塬区村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2464元, 后山村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1864元。按产业结构划分:来自第一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1334元,占80%,同比增长19%;来自第二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5元,占0.4%,同比增长 0.6%;来自第三产业农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326元,占19.6%,同比增长28%
由此可见,我国农民的各种收入均呈现的是不断增长趋势,那么增长的原因何在呢? 在我看来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项爱农、惠农、暖农政策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多予少取”的富民政策得到了充分体现,充分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今年农产品价格的适度增长,激发了农民生产和出售农产品的积极性,特别是农民从种植业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三是我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快速增加;四是区级财政不断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和投入力度,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剂。
这样一来,农民家庭收入呈现出以下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一村一品经济模式初具雏形。近年来,我们在有条件和基础的地方,特别是川道村大力发展三产,在坚持三产不放松的情况下,正确引导扶持塬区和后山村发展一产、二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强力推进菜、果、畜等特色产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已现雏形,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达到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主导产品和特色产业推进村49个。2007年示范村产业规模扩大了3220亩,产业覆盖农户达到2590户,较上年增加102户,主导产业人均收入达到 3040元,较上年增735元,增长31%。槐树岭村发展花椒2200亩,2008年花椒平均亩产49公斤,总产量107.8吨,平均售价29元/公斤,总产值312.6万元,人均收入4335元,扣除每亩成本费用600元,净收入180.6万元,人均纯收入2505元,比2007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459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开创了农村经济经营新模式。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目前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个,会员67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2833户,占全区农户数的9.8%,覆盖了蔬菜、果品种植、畜牧养殖、农机服务等行业和领域,一批有知识、懂技术、能管理的科技带头人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突出了农民的市场主体作用,例如,葡萄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通过推广无核化处理、果树套袋、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生产的葡萄以每公斤2.8元比市场零售价还高出0.4元的价格批发,客商纷纷登门进购,葡萄供不应求。合作社成民王乖录种植葡萄9亩,2007年净收入49000元,2008年前三季度净收入54500元,人均纯收入13625元,远远高出其他村民收入,充分体现了合作社的优越性。
由此可见,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突出农民增收主题,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依托区域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板块经济,为农民增收打下产业基础是前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是产业发展的保障;着力构建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是产业发展强劲动力。
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发挥资源优势和农民群众主观能动性,以统筹城乡经济,深化农村改革为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稳一强二提三,运用二三产带一产” 的发展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跳出单纯依托农业抓增收的局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施以农为本,以工带农,以旅促农的良性机制。在后山区有一定农业产业基础或已经形成规模特色农业的村,继续扶持壮大特色产业,抓好“四园五带六大品牌”建设。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形成以一产为主、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在城中村以姜谭工业园、石鼓工业园、马营工业园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个体工商、服务业发展。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重点项目为载体,促进产业转化提升,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抓好万亩果品基地建设;抓好万亩蔬菜基地建设;抓好万头生猪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重视发展粮食生产,控固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要保证在12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万吨以上。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坚持政府扶一点,农民拿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的扶持原则.逐步建立以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开发。将支农资金、水利、扶贫开发、科技入户、贴息贷款、农民培训以及省、市下达我区的农业各项重点项目资金实行有效整合,力促产业又快又好发展。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不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抓好水库和水利灌渠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首先,要抓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在塬区和山区争取建成一批新的水利工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喷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面积。其次,要平整土地,培肥地力,扩大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再次,要加强农业机械化装备,多方筹集资金,购置一批大型农业机械和可移动节水灌溉设施。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的发展是一片大好的形势。它更好的明天就等待我们去创造。
理学院
09物理
王旭 韩美 邢婉婷 石琳琳
相苏原 杨帅 冷雪松 王传文
第二篇:浅谈农民收入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民收入现状与对策摘要:本文总结了农民收入的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概括了造成农民负担重、农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与探索。关键词:农民收入的特点与现状 存在的问题 建议与探索
农民收入问题关涉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民收入上不去,就不可能有全国普遍的小康,更不会有脱离初级的小康。农业税费全免,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民务农情绪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松对农业、农民收入问题的关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绝不空洞。下面仅是笔者对农民收入问题的一些浅见:
一、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1、收入来源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主要表现为:(1)靠“小农业”为唯一收入来源的格局已彻底打破,“大农业”收入已从整体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颍上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8万人次,劳务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近30%。(3)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现金增收的主要来源。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2年前三季度农民的工资收入达到人均578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7.5%,增长额占农民现金增收额的一半。
2、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民收入的增减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1)缺乏长期有效的收入机制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增收的基础不牢。气候条件、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突发事件等都对农民收入有较大的影响。有资料显示,受“非典”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年为2127元,仅比上年增长0.4%。(2)国家涉农方针、政策的调整会从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对农民收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农业特产税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实际是减少了农民收入。(3)农民收入的某些部分具有偶然性,如失地补贴收入、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的拉动。(4)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对农民收入的增减有重要影响,一个对农业有作为的政府必定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则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有损害。
3、农民收入不平衡。这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和区域内的不平衡。(1)东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2000年京郊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4687元,而湖南省祁阳县农民在2003年人均纯收入才达到2497元;(2)城郊(镇)农民收入普遍高于乡村农民收入;(3)人与人、户与户之间也存在着收入不平衡,来自湖南省祁阳县的一份资料显示:农村居民中,有不少家庭年收入已经突破了10万元,但生活在偏远山区的有些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还不到600元,有些甚至连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4、落实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1)农村税费改革促进了农民增收:2003年湖南省祁阳县人均税负为46.8元,比改革前下降了56.3%,农民负担的减轻相应地增加了农民收入。(2)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有资料显示,安徽省宿州市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全市仅2002年农业产值就增收约5亿元。(3)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北京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099元,其中约90%来自于非农产业,处于中部地区的安徽潜山县的农民收入中也有75.5%来自于非农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落实不力,阳奉阴违行为突出。据悉,税费改革后河南省镇平县某农民到镇民政所登记结婚,各种搭车收费高达200多元(《财经》杂志,常红晓/文)。这一现象虽不是多数,但至少也是违抗中央三申五令的“减负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负担的一个缩影。
2、“浮夸风”不可轻视。“浮夸风”的兴起、流行甚至泛滥,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国务院明确规定,农民上缴的提留和统筹,应控制在上一年农民纯收入的5%以内;其二,上级分派的财税负担过重,按农民的实际纯收入计算根本完不成任务;其三,增加自身收入的需要;其四,套取政绩的需要。四者的最佳结合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但是
农民收入不是一年半载、一朝一夕就能增加的。然而最简单、最通用的办法就是通过解小学数学题增加农民收入。如上级分派给某2万人的乡镇的财税任务为500万元,该乡镇的预算收入为100万元,于是,该乡镇分给农民的人均上交款就是(500万+100万)÷2万=300(元),根据5%的规定就可算出农民的最低纯收入=300÷5%=6000(元)。这种纯收入冠冕堂皇、几全其美,既没有突破中央5%的上限,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指标,还增加了自身收入,最重要的是实现了预定的政绩。事实上,农民与基层政府(甚至包括村)之间的矛盾日益白炽化就是对这种纯收入的有效反驳,前些年湖南祁东县某地农民因不堪重负集体冲击县政府(乡镇政府)的案例就是最佳说明。
3、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后劲不足。这主要表现在:(1)自1996年至2003年,农民实际人均收入仅增长4%,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与国民经济年均将近8%的增长率有很大差距。(2)农民收入的增加目前主要靠劳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的增加,而实际上这种增收只是一部分农民增收,大部分农民增收效果并不明显,有些甚至出现了负增长。(3)农村非农产业如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滞后,导致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降低。(4)农民收入低,政府财力不足,直接导致农业投入不足,这种不足的投入既包括各种物质的投入,也包括其他非物质的投入,由于缺乏足够的投入,造成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抗灾防病害能力逐渐下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4、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政策,在促进当时农业发展的同时,实际上是确立了农业的分散经营和不具规模的零星作业,妨碍了规模和集约农业的进程,不利于农业先进技术、设备的推广,严重制约着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这也是长期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低、效益差的重要原因。
5、收入差距拉大。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基尼系数已达到0.43,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以甘肃和湖北两省为例,2000年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酒泉地区为3315元,最低的陇南地区为956元,两者之比为3.47:1;2001年湖北20%的高收入农户集中了31%的纯收入,他们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643元,而20%的低收入户只占有10%的总收入,人均年纯收入只有1077元,高低收入比高达4.31:1。
6、农民负担重。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取消,农民经济支出负担相对减轻,但随着形势和政策的变化,农民收与支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农民负担也会以新的形式出现。表现为:一是农业税虽然被取消,但其他收费渠道依然存在,农业排灌、修路建桥、农用车管理、生猪屠宰、农民建房等都可以是乡村两级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的源头,以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出现的新的收费项目和形式极有可能成为农民新的负担。二是化肥、农药、种子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价,使农民收入“明升暗降”。三是获取知识的高成本已成为农民新的负担。一方面是义务教育虽从2007年进入免费阶段,但培养一个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所要的花费,无不是农民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是农民看病难、买书难、培训难、受教育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四是事务性负担依然沉重,政府某些职能部门对农民的不公正心态和某些公职人员的“官老爷”思想,使农民说话难、办事难。
7、农村圈地运动严重,农民土地收益严重受损。近年来,由于各种开发区的风起和城市规模的扩张,造成农业用地以惊人的速度紧缩,大量农民因失地而丧失长期的收入来源。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与探索
农民收入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更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农民收入问题解决不好,久而久之绝对影响全国政局的稳定及其它方方面面的关系。因此增加农民收入不应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一条醒目的标语、一组注水的统计数字。
1、完全免除农民负担。随着国家农业税的取消,农民负担相对减轻,但光“减轻”还不行,必须彻底免除农民所有税费负担,包括完全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以及国家定购粮任-2-
务,农民不要向任何部门或个人交纳包括各种集资款(如修路建桥集资、办校建厂集资以及其他任何公益事业集资)、生猪屠宰、农用车管理、建房及各种附加等在内的任何税费(含什物),以此来掐断向农民收费(税)的任何途径,彻底实现农民零负担。
2、中央政府必须加强督查,严惩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以前农民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村(乡、镇)干部,为了谋求个人或部门的狭隘利益,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于不顾,巧立名目乱收费,视农民为砧板上的肉,任意宰割。鉴于以前农民负担反弹的教训,中央政府必须加大暗访督查力度,采取严厉的惩罚性措施制裁向农民收取任何款项的行为。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不做表面文章,实实在在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1)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非农产业;(2)帮助农民拓展市场;(3)创造条件,使劳务输出组织化、规模化,做强做大劳务经济,帮助务工人员维护各项权益;(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5)对农民实行免费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6)加大对农业的直补力度,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各级政府都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向农民公布具体的补贴数额,严防各种补贴在操作流程中缩水。
4、实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土地新政策,在确保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允许其使用权自由流转。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大规模的圈地运动,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特别是土地收益,消除农村因圈地运动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另一方面有利于具有先知先觉意识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或开辟高收入行业;还有利于进一步发展规模农业、集约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增加农业收入的稳定性、效益性。
5、精简机构,裁汰政府冗员。我国市(地)、县、乡(镇)三级政权,不论大小,除外交部之外,机构均与中央一一对应,机构臃肿,人员庞杂,就是不算一级政权的村也有“三套人马”。机构运转、“父母官”工资、办公经费基本上都得由财政供给。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这些财政特别是村、乡镇财政绝大部分由农民的钱支撑。为了减轻财政负担、防止农民负担雪上加霜,有必要大幅度精减机构、裁撤冗员,砍掉市级政权,由省直管县,同时要并村(组)撤乡(建镇后为“办事处”)建中心镇。为了将这一工作做实,一要严格控制各级政权组织规模,限职位、限编制、限人数;二要有步骤分阶段进行:首先是并村(组);其次是撤乡建镇;再次是削减县级政权机构;最后才是废除市级政权。
6、鉴于农民负担主要由政府部门引起、且中央政府的“减负”指令一到地方就走样变形、农民负担越减越重的事实,减轻或免除农民负担不能一味指望政府的红头文件。而要最大限度地减轻或完全免除农民负担,就必须打破以前的陈规旧矩,国家要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手段打击使农民有负担的行为,甚至可以在《刑法》中增加一条“使农民有负担罪”,使农民有负担的主要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第三篇:农民收入现状与建议
我省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建议
XXX
(XXX学院,XXX级,XXX,XXXX)摘要:本文是针对我省农民收入的现状调查与建议
关键词:我省 农民收入 现状与建议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WTO的加入,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究竟农民收入现状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症结何在?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确保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1、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跌。
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农业收入。
2、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
由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据农业部门统计,1997—2001年,全市农业生产总费用支出由103.8亿元增加到149.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1.1%。而同期我市农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为9.8%,费用增幅远远高于农民收入增幅。仅以小麦为例,据调查来看,2001年小麦亩产成本255.03元,较上年增加8.8%,较1999年增加13.2%。分项来看,2001年小麦亩(亩产400公斤)费用188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种子、农药、化肥、排灌、收耕费分别为15元、5元、80元、25元和63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2%、32.3%、27%、20%和53.8%。
3、小城镇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加愉小城镇发展步伐,使我市小城镇建设具规模,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1978——2001年,全市人口城镇化率从13.4%上升到30.3%,有近一半的农业转移人口被城镇吸纳。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仍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农化,小城镇发展仍显缓慢和滞后。小城镇发展滞后使得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呐能力不足,影响了农业收入的提高。通过调查来看,农民增收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太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多。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缓慢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缓慢,总量较少,平均每个乡镇不足一个合作组织,农民入会率低,会员数是不足农户总数的3%,内部组织程度不紧密,运行质量不高,究其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当数量的农民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了解不够,缺乏合作的基础和参与的热情。有些会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市场红火时,他们把产品私下卖掉,不找合作组织,而市场疲软时,他们又把产品推给合作组织,对市场风险和后续发展考虑不充分。由于我县人多地少,家庭经营规模小,大部分农户依托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合作观念较为淡薄,合作意识不强。
(二)合作基础不扎实。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生产能力还不是太强,规模化生产、基地化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积累不足,农民合作的内容单调,效果不明显,物质基础不牢靠。
(三)内部管理不完善。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情况来看,大部分合作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章程不规范,活动交流的次数、时间、规模、质量亟待提高。
(四)保障乏力。专业合作组织的设立、运行及管理,目前保障体系不健全。各级政府虽然都在积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究其如何抓、如何管、有哪些优惠政策,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针对现状建议
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椖,是产品进入市场,实农民增收的“身份证”和“通行证”。要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此建议,一要通过举办知识讲座、舆论宣传等各种形式,重点加强对各类经营大户、科技带动户和龙头企业厂长经理农业标准化知识的培训和普及,大力开展“无农药残留放心农产品”活动,进一步强化广大农村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标准化意识,提高广大农民按照标准进行农业生产的觉悟,真正做到生产者按标准生产,经营者诚信经营,消费者放心消费。二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建议有关部门组织部分专家,按照上级的要求,尽快制定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步建立起从种苗繁育、生产管理到食品加工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测点,开展农产品不准进入市场,不准进入加工厂。建议市委、市政府要出台有关文件,对不合标准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不准进入我市,真正从源头抓好,全面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加强舆论引导,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鼓励参与、支持发展,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二、是坚持原则,加大扶持。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利”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税收、信贷、水、电、地等方面给予优惠。
三、是加强领导,规范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部门要发挥管理协调作用,对已建立和筹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帮助其完善章程及内部管理制度,促使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健康发展。
第四篇:县农民收入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神木县的农民收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神木县农民收入增长的方式,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等,为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收入状况,增收的方式,制约因素
一、调查内容及分析
我深入到县栏杆堡、尔林兔等乡镇,对农民的收入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对收集上来的资料分析过后,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
我县地处黄土高原向草原荒漠过渡地带,是传统的农牧交错区。目前,农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约为5%左右,但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仍是农业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为解决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不断加大以工促农力度,以城带乡,工农商联合发展,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彻底改变单纯依靠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和稳定地向城矿区转移,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5元。从调查的两个乡镇4个村的情况看,我县农民增收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继续增加。种植业中,一些低产、价格低廉的糜、谷等传统农作物面积减少,稳定、高产、价格不断上涨的大豆、玉米等种植面积增加,促进了收入增长。今年,我县给种粮农民良种、地膜玉米、农机具等补贴200余万元。广大农民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从栏杆堡镇大豆种植情况看,XX年市场价格为每斤1.45元左右,XX年为每斤1.78元左右,每斤上涨0.3元左右,正常年景下,一般人均产豆在600斤以上,因价格上涨,人均增收200多元。大农业中,畜牧业家庭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小区开始推广,来自畜牧业的收入明显增加。到去年底,已建成奶牛、肉牛养殖小区13个,全县牛饲养量达到4万头,羊子存栏 50万只。尔林兔镇依肯托拉村人均养羊6只,XX年人均养羊收入600元以上。而栏杆堡镇杏洼村人均养羊1只,人均养羊收入仅几十元,由此看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种养结构上的差异。
二是农民非农就业增加,劳动报酬收入的比重日益扩大。近几年,随着县内外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也增加,为农民工季节性转移和稳定转移创造了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者中,一般的年现金收入在5000元以上,掌握一定技术的,大多数收入在60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单纯从事家庭经营的农民。尔林兔镇依肯托拉村10户农民,外出务工者达17人,这些农民XX年外出务工人均收入6034元。
三是1999年以来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在补偿期内给农民带来比较稳定的收入。栏杆堡镇杏洼村有51户村民,人均耕地1亩多,近几年即使遇到灾年也有稳定的收入。正如当地农民朋友所讲的“退耕还林(草)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使农民得到了比种地更多的收入。”当前,享受上政策的农民除在退耕地上领到固定的粮食和现金以外,还有卖草籽、卖饲草等一笔可观的收入,改变了过去那种越垦越穷的落后状况。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进展,农畜产品转化率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近几年,我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逐步发展壮大。比如在扶持规模养殖方面,凡养殖奶牛200头以上的,每头无偿补助3000元,安排贴息贷款3000元;养殖肉牛200头以上的,每头无偿补助700元,贷款1000元;分户养殖5头以上的,每头贷款1000元。由于政策的鼓励,一批养殖、红枣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兴起,农业内部增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
五是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充分把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施惠于农民,要从财政上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继续增加财政对“三农”资金投入,特别是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向上争取5000万元,通过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为农民贷款5000万元,加上农民自筹,每年可保证投入农业资金2亿元,支持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的逐步增大,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增加了农民非农就业机会,显示了增收效应。
六是农业特产税的全面取消,今年起农业税的全部免收,实现了农民零负担。加之,正在推行的农村低保等政策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必要补充。比如救灾工作方面,对部分特困群众实行救助,对“五保”户实行供养制,安排200万元专款用于实施特困群众大病救助,安排200万元助学基金对贫困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进行救助,安排50万元救灾事业专款用于救助突发性灾害。
第五篇:宜宾市翠屏区农民收入现状调查
宜宾市翠屏区农民收入现状调查
宜宾市翠屏区农民收入现状调查
翠屏区委党校课题组
稻谷玉米小麦红苕花生茶叶其它养猪其它生产生活教育医疗人情礼
刘祖平男37在读大专421002005000跑运输等***不定不定12300
黄祝君男29初中******000不
定-4160
张华君男38高中31050***工资性收400070001100不定不定1250
曾邦怀男68文盲***1200低保收99650003000不定-454
4刘传红男55文盲***00-1180
周志英女40小学4280022001000孩子打工***不定-2500
从以上农户收支状况中,我们可以看出,主客观因素在农民维持生计、增加收入、改善生存生活状况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四、翠屏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分析
课题组通过深入到村社、农户实地访谈,通过召开座谈会了解,通过数据和实例材料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翠屏区的广大农村是很落后的,经济总体欠发达,社会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极大制约了农民增收。制约当前翠屏区大多数农户增收致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农民自身的原因:因病、因残、因智力障碍、因懒惰等在农村,是沦落为贫困户的主要原因。还有自身文化水平偏低,农业劳动技能不高,实用技术不多,思维打不开,观念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程度不够,是制约农民保收增收的主观原因。例如统计表中列出的明威乡曾邦怀,刘传红、周志英的例子。邱场谢坝村黄祝君家,老人因病导致医药费开支很大。还有一个能说明思想观念方面的例子:明威乡平岩村很适合种藕,无其它项目可想。分管农业的副区长号召全村村民种藕,从而增添一个增收的项目,藕可以制成藕粉和粉丝,价格比苕粉丝贵。每亩上级还可以补助一点经费,是吹糠见米的项目,但本村人不愿意干。有一个外地人跑到这个村承包水塘和农田来种藕,效益好,很快赚到钱了。后来该村想搞水果,凉姜乡九里村为该村提供了枇杷,柚子、桂园等果苗,栽植已三年了,由于村民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听其自然生长,本来早该挂果,但至今仍未挂果或很少挂果,没有产生收益。与此相反,像刘祖平这样的脑筋活络、肯想办法肯干的人,就会走上富裕之路。
2、产业结构单一是导致农民保收增收难的重要原因
由于地区条件的限制和工业化辐射能力弱,翠屏区的广大农村主要沿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以种养殖业为主,工业薄弱,甚至根本没有工业。有些村只有小型农产品粗加工厂,砖瓦厂等小厂,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地没有出路,只有外出打工,但主要是自发外出,又没有经过专门技能培训,大多数外出务工的主要从事笨重的体力劳动,如建筑工地、砖厂、加工厂、矿山等处劳动,报酬相对较少。甚至遭到拖欠工资。所以,单靠纯粹的农业生产,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能解决富裕起来的问题。
3、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大幅度增加。
一是乡村公路,目前看,基本上是村村通公路,但路况很差,大坑小凼,坎坷不平,晴天可以行车,一下雨道路泥泞,汽车无法通行。交通不便极大地影响城乡商品流通和人员往来。二是水利设施,由于分田到户,在大集体时修的一些沟渠无人管理,年久失修,垮塌堵塞,一些水库、山平塘也进行了承包。需要灌溉的时候没有水,怎么能保证一些地方的农田稳产高产?只有听天由命,靠天吃饭。三是用电的问题。虽然进行了农网改造,电价也降了,但电力不足也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发展,特别是要发展工业,没有充足的电力肯定是无法实现的。连农民平时生活用电都还不能正常保证,更谈不上其它。四是现代信息网络建设,对广大农村来讲,目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大多数村一台联网的电脑都没有,更不用说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了解市场信息、农产品销售情况以及农业生产信息等。大多数村处于相对闭塞的状态,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五是对土地的整理投入差。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影响大,使田地收入不能做到旱涝保收,风调雨顺的年份还可以,一旦出现异常天气状况带来的自然灾害,可能就减收甚至绝收,导致收入大幅度减少,甚至生活都难以为继。
4、教育落后也是翠屏区农民收入增长难的重要原因。
仅以南岸街道目前剩下的纯农业人口为例,1441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14,初中文化程度占44.93,小学文化程度占26.34,文盲半文盲占15.56。南岸街道管辖的这些农户是受城市辐射最直接的地方,其情况都是如此,那么稍微远一点的乡镇,情况也差不多,甚至更差。有资料显示,文化程度在劳动者获取财富的过
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显著,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能力越强,反之越弱。在调查中,村社干部及农户也反映,希望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尤其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的运用方法、实际操作技能的获取。农民只要掌握了一技之长或一些实用农技,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肯定能帮助农民增收。
5、农村的体制及政策因素也直接间接影响了村民收入,制约了农民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甚至影响干群关系,引发矛盾冲突。比如近郊乡镇的许多村社处于宜宾100km2公里大城市远景规划区红线范围内。城市化进程加快,征地补偿问题成为近郊失地农民和即将失地农民关注的一个矛盾焦点问题,如南岸西区建设中涉及到赵场镇的五香田、群力、建设、后槽、石子坡、嘴上等25个社,共征地6000余亩,村民反映补偿标准低,每亩10万元,政府征过手以后,出售价每亩60~70万元,农民有被剥夺的感觉。土地是农民基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保障,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只有另谋生计之路。另外,在执行这种补偿政策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五香田社与后槽社都是种花卉的社。五香田社被征的地471.5亩,补偿455万元,而后槽社470亩,补偿527.9万元。两个社执行的文件依据都是市政府的文件,为什么后槽社就要多72.9万元。
在调查中村民、村社、乡镇干部均反映、国家“三农”政策有偏差,由于口头上说重视三农而实际执行中不重视,投入严重不足,如像涉及农村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国家投入的钱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大问题。例如思坡到宜宾县李场、大塔、新兴的公路30多公里,每年保证基本通行的维护费要20多万元,上边下拨的只有几万元。而国家投在城市建设上动辄就是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亿。还有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旅游(考察)要花去多少钱?而铺好1公路村级碎石路做到全天候通行,一般是28万元,新修1公里村级公路,若农民参与投劳,也就是4~5万元左右。即使是修好的县级公路,日常维修养护费也严重不足,路况也比较差。村级公路更烂。大多数村是“空壳村”,靠农民“一事一议”,自筹资金解决像公路、水利设施等大型工程项目,难度可想而知。政府为什么舍不得多投入一点资金到农村?
村民还反映农资、种子、化肥价格上涨,今年涨幅在20~30左右。玉米种子卖到15元一斤,化肥由60元一包涨到80元一包。抵消了粮食直补、农业税减免等惠农政策的好处。甚至认为国家右手拿出来,左手又拿进去。
乡镇、村级组织在农业税减免后,面对农村新形势,应如何转变职能,为助农增收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也是值得探讨的现实课题。
土地承包30年不变也造成新增人口无土地,也无收入。
6、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走也是一个问题。由于拴在土地上没有太多的收益,因此,打工就成了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导致大量青壮年男女劳动力流走,当然一方面带来一些收入,另一方面也产生负面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生产、社会发展。有人戏称农村目前是“386199部队”(主要是中老年妇女、儿童、老年人留守农村)。
五、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尤其是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突出出来,作为中央全会向全党提出的重大任务之一,应引起各级党政机关、全社会的关注。
根据我们课题组在调研中的感受、认识和体会,我们觉得当前和今后要从内因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动脑筋想办法,促进翠屏区广大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使他们能够尽快富裕起来,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为全区整体迈入全面小康作贡献。农民不富,会拖后腿。
1、进一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农民素质和技能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农民增收,因此,首先要从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入手。
这个工作的难度最大,但又必须面对这个问题,也是农民致富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和手段,用哲学上的话讲就是: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据。只有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思想认识解决了,观念转变了,知识充实了,技能增强了,农民才能在向自然界索取财富的过程中居于有利地位,才可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获取更多收益,才有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一展身手。
提高农民素质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高度重视、发展和加强农村的教育、文化、科技事业。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要提高,技术教育要加强,农技培训要舍得投入,要强化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本领,增加收入的本领。例如农村“普九”成果要巩固提高,农广校和其它涉农部门的工作一定要做扎实、做细,“绿色证书”的培训一定要讲求实效,使农民真正把农业实用知识和技术学过手,运用到生产中去,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尤其是当今适合我区发展的农业项目方面的技术,适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方面的技术,要使最广大的农民真正懂得和运用,农技人员队伍应扩大,下乡服务“三农”的时间要大大增加。乡镇、村级组织要做好基础性工作、组织大规模的有实效的培训。农技人员要手把手地教,要具有奉献精神。
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各级财政应出点钱,帮助把村办公室、文化站、图书室、广播室等建立起来,为农民看书看报提供场地。现在有的村,连村支部、村委会办公室都没有,村级经济也是空白,怎么能凝聚村民?怎么谈得上为村民服务?党组织在农村又有什么吸引力号召力战斗力?有的村干部自身致富也缺少措施,怎么能起到示范、带动效应?所以,应从着力解决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从建设先进文化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文化的力量犹如涓涓细流,侵润农民心田,侵润农村干涸的“文化荒原”,孕育农村文明的种子,提升农村文明层次。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民必须重视以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文化科技和精神文明建设。人的素质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致富的问题。什么思想观念、意识的问题,什么致富技能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方法不多、措施不力、门路缺少等,也只有从教育科技文化切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同理,在一个文盲半文盲充斥、文化缺少的地方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如象鼻镇龙泉村重视文化科技阵地建设,利用自办的村广播电视站,及时向村民宣讲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发布各种市场信息,为村民提供《每月种菜》等种养殖方面的实用农技书籍,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2、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对农民饱含深情,切实纠正制定执行公共政策中的偏差,据有关资料,2004年财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只有303万元。今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920万元,其中市区分投入549万元,从政策层面、制度规定上真正重视“三农”问题。当前紧迫的是想办法,添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使农村基础设施迅速得到改善。地方财力无法承担的,可以加大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项目的转移支付或其它政策性扶持资金的力度,争取到的资金加上地方财政的配套资金不能挪作他用,真正用到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民增收起到关键作用的最基础的项目上,这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要这样去做的事情。如乡村公路暂时不能用水泥硬化的,起码要搞成比较好的碎石路,能全天候通行。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减少肩挑背驮。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为农民旱涝保收提供最基本的灌溉条件。建设农村信息网络电信部门应提供优惠,使农户能够利用这一现代高科技信息工具。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应调整,使耕者有其田。如果我们能够拿出抓城市建设的工作热情和力度来抓农村工作,“奋斗一年,领先十年,全力办好旅发大会”等攻坚克难的精神做农村工作,我们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肯定会迈上新的台阶,为农民增收创造最基本的条件。
3、在助农增收的具体项目上帮农民寻找选择,需资金扶持的可以通过提供小额贷款或者担保抵押贷款融资。大力发展农村专合组织,许多农民苦于无项目、无资金,找不到增收的新门路,我们的乡镇干部、村社干部、区级部门的干部可不可以共同想办法、出主意、找门路?在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期间,区委派出为民工作队都在帮助农民增收,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如果机关职能真正转变,全区上下都动起来,服务“三农”,力量是很大的,一定能在农民增收方面助一臂之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应对市场**,也是近年来农村发展的一个好经验,据区农工办提供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区已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4个,拥有正式会员6589名,外缘会员2万多名,带动农户4万多户,占农户总数的31.7。其中产值达500万元以上的专业协会有7个。2004年专合组织实现收入10081万元,会员人均收入5100多元,比全区农民人均收入高出1000多元。例如赵场的花卉协会发挥“一头联农户,一头联市场”的优势,为农户和业主提供生产技术和服务,提供市场信息服务,提高了农户和业主的组织化程度,2004年已带动全区花卉面积9100亩。赵场本镇的花卉种植面积集中成片开发2200多亩,有1200多户农民成为花卉种植户,收入达到人均5500多元。菜坝象鼻等镇的蔬菜协会、邱场的生猪协会、茶叶协会、凉姜乡的水果协会、高店的养鸭协会、沙坪的特种水产协会、宗场的沙梨协会等也在助农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宗场沙梨协会有会员1132名,带动农户3000多户,是全省先进民局组织。区委、区政府文件
写于2005年10月,11月修改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