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农民教育总结汇报材料
xxx村农民教育汇报材料
xxx村位于xx镇东部,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全村有575户、2073口人,耕地面积7417亩。1999年以前这里是全县有名的后进村。村里的外债高达42万元,干群关系紧张,群众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近几年,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不断深入,使农村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农民的求知、求富的的欲望不断的增强,所以我们在加强农民教育,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首先,我们在科技培训上做了文章。
我们深知农民只有科学种田才能致富,因此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农户通过集中收看电教片,邀请专家讲课等方式学习先进技术,帮助群众掌握致富本领。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帮助群众购买优良林果苗种,为群众搞好各种服务,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难题。通过几年的努力,全村已有种植、养殖专业户180户,全村已种植优良果树3450亩,养猪3万什么余头,养羊6000只。此外,我们还从增加农民收入、向土地要效益入手,搞起了一系列的高效农业。扣棚出钱我们就号召百姓扣棚。我们从常兴请来了技术员,搞了有关大棚技术的培训班,并且定期请他们进行现场指导。老百姓掌握了技术,但如何让他们扣棚挣钱是个大问题。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我们带领群众用()天的时间挖引水管道1500米,将后四道沟深水井的水引到棚区,并且在棚区的北侧建了一个200立方米的蓄水池。水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又主动帮助老百姓联系购买扣棚材料,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以最低的价格买到了最好的材料,让老百姓少花了钱又节省了时间。在科技的指导下,老百姓扣的棚头茬回本,二茬挣钱。有的人搞了两、三个棚。现在我村已有温室棚50座,春棚100座,共计200多亩。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我村又从本溪马铃薯研究所引进了新品种早大白土豆,建成了千亩土豆套种玉米的双季菜示范园区。品种选准了,技术到位了,村上又积极地为老百姓找销路,解决了卖的问题。,老百姓得了实惠,学习科技的欲望就更加强烈了。
其次,通过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文明新风进万家和家庭美德大家谈等一系列的活动,提高了村民的思想境界和文明素质。
我村在继承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进方法,精心设计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增强了教育效果。
(一)强化学习培训。我们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举办了各种各样培训班,并邀请县农业、法律等部门专家授课,平均年办班25期以上,参加人数达3000多人次,下发学习材料万余份。
(二)通过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了“四比四赛”活动。即“比学习、赛技术;比调整、赛项目;比思想、赛奉献;比成果、赛文明”在全村形成了“人人争做致富状元,户户争创致富家庭”的良好氛围。其中叶福祥被评为“县党员十带头标兵”。
(三)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我们把农民教育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纳入到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2004年全村共评出“十星级文明户”()户、“六星级”以上的()户。
(四)在全村广大妇女中开展了“双学双比”、“家庭美德大家谈”活动。现在全村已有80%以上妇女同志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民风淳朴。
第三,积极开展了群众文体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六年来,我们共投资25.6万元动迁12间民房,拆除50延长米围墙,调了4.5亩菜园地,修沙石路1.5万米,修街路4千米,修砖砌边沟村路3千米,直河1千米,修过水桥涵两座,建占地350平方米的街心广场一个,义务植树1.2万棵,栽花1200平方米,又花了()万元购进了体育健身器材。现在的xxx村街路笔直,垂柳成行,每当夏秋季节,老人们在树下纳凉,忙了一天的村民到了晚上都悠闲地在街心广场扭秧歌、跳舞、唱卡拉ok。
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提高了农民的素质,解放了农民思想,更新了农民观念,促进了我村的经济发展,但是在新的形式下如何做好农民文化教育工作仍需进一步探索。我们有以下打算:
一、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教育感染力。
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工作中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载体,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武装农民思想、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大进步。一是建好阵地。在镇党委领导下,健全村文化阵地,充分发挥文化广场的娱乐和教育功能、组织农民开展自娱自乐活动,用小品、快板、二人转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好人好事,调解干群关系、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抓好队伍。通过文化活动提高一批农村业余文化骨干的素质;通过培训班培养一批文艺人才;通过经常性的文艺交流活动带动一批文艺爱好者的成长。三是搞好活动。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注重运用艺术手段宣传政策、弘扬正气、抨击邪恶,运用寓
教于乐的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做到平时活动连续不断,每逢重大节日扩大规模,使文明、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农村的文化阵地,有效地抵制“法轮功”等不良思想的侵袭,确保农民生活环境的安定。
二、高农民科学致富本领、增强教育的说服力。
在工作中,主要开展两项活动:一是开展党员干部“十带头”活动。把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好的党员致富能手动员起来,结合民意,根据产业特点,让党员与贫困户牵手结对,帮贫济困。二是开眼界、抓培训。组织科技示范户,到先进地区考察农业项目,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为农民科技致富引路。聘请县果树总站和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的专家,有计划性进行果树修剪、栽培和猪、羊及禽类养殖等技术培训,激发农民学习欲望,使农民得到真正实惠
三、提高农民法律法规意识,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针对我村工作实际,一是强化普法工作开展。大力推进“四五”普法工作开展,充分运用宪法手册、法制课堂、案例现场教育等形式,对农民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使农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二是强化村务公开制度。一方面规范村务公开制度,每项村务活动都必须上墙公示;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对村务活动做积极而自觉的监督。
四、提高农民心理接受能力,增强教育的生命力。
一是利用农民重形象直观的心理特征进行引导。充分利用教育阵地,采用田间地头指导,办班培训等对党员干部、群众进行教育。二是利用农民重实际利益的心理特征,让农民感受到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给自己带来的实惠。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使农业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实现,农民生活水平基本实现小康。三是利用农民重榜样引导的心理特征,大量运用典型引路方法开展农民教育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活动中树立宣传一系列道德建设标兵,科技致富标兵、遵纪守法标兵等,使农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做有方向。
农民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们一定在上级的指导下,结合我村的实际开展工作,为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增强百姓的道德意识,促进我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河西村农民夜校汇报材料
旧城镇河西村农民夜校开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河西村位于旧城芙蓉江西岸,东面与棕坪乡隔河相望,西与隆兴镇接壤,村域面积21.3平方公里,涉及11个村民小组1184户4494人。村设总支1个,下设4个支部,共计党员79名。我村现有两委干部5人。我村农民夜校设固定讲堂1间,流动课题以组为单位,管理人员1人。
二、主要做法
一是抓阵地,健全功能。以固定和流动课堂两种方式灵活开展。在村设置固定课堂,按时组织,统一集中授课;在村民小组成立流动课堂,以“送教下组”的方式,把培训办到农户家和田间地头。二是抓制度,强化机制。一方面制定和完善农民夜校学习制度、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制定学习计划表,按月按时授课,并要求专业人士、致富能手通过远程教育、道德讲堂示范基地实地授课。三是抓内容,点题授课。我们坚持群众想学啥就讲啥、缺啥就补啥的原则,先向农村群众公示学习题目,再征求群众意见发放“点题菜单”,把群众想“学什么”收集上来制成课程菜单,实施“菜单式”点课教学。
三、取得的成效
目前,我村开展固定夜校10次,流动夜校15次,共计培训650余人次。包括安全、法律、农业技术等方面学习内容164件。通过对土地流转方面、办理宅基地审批方面、种养殖技术方面进行培训,致富能力提升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讲解,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提升了,邻里间更加和谐了;对法律法规的培训讲解,群众法制观念增强了,进一步实现了村民自治。
第三篇:关于《村农民自治组织法》贯彻落实情况的汇报
我们XX县有14个乡(镇),93个村,28万农业人口。自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试行以来,我县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探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贯彻落实的好途径、好方法,着力构建四民主、一公开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体系,并成功地进行了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尤其是1998年11月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后,我们民政主管部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依照我县实际情况,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赋予的新内容,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核心,充分体现民意,反映民情,坚持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和有利于农民致富的原则,深入细致地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现就我县在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一些做法和现在的基本情况及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意见和建议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我县在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工作上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是我国农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农村村民自治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保持我国农村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标志着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制性组织,其法定地位正是被确立,同时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涉及村民利益需要集体讨论决定事项和村务公开的内容都十分明确,给村民自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贯彻落实好这一法规是我们民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在具体的贯彻落实工作中,主要抓了一下四项工作:
1、提高认识,明确意义。为保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能够有效的贯彻实施,我县在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初始阶段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民政、农委、司法、人大办等有关部门,对此项法规的贯彻落实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中发现有这样几种错误思想和模糊认识:一是有人认为,农村已经承包单干,抓不抓村民自治无所谓,农民自己可以管自己;二是有人认为,现在农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要把经济指标搞上去,村民自治抓不抓都行;三是有人认为,抓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容易出问题,最好少搞或不搞;四是有人人认为,实行村民自治会弱化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应该区分主次等等。针对这些思想倾向和模糊认识,我们及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问题的大讨论,并有重点地列举和剖析了基层民主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使大家认识到,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才能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和认真研讨,逐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明确了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重大意义,为这项法规的深入贯彻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宣传教育,营造氛围。我县有28万农业人口,农民群众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得以有效实施的主体,只有农民群众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这部法规,才能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因此,在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宣传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营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贯彻落实的舆论氛围。一是活化形势,广泛宣传。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宣传教育面达到95%以上。二是区分层次,培训骨干。我们首先对全县各乡镇主管民政的乡镇长、民政办和村委会主任进行了集中培训。同时抽调县直各单位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专题辅导,《关于加强村委会建设和村民自治工作》专题辅导。在此基础上,各乡镇按县里统一要求,对村干部、党员和村民骨干进行分散培训,有效提高了他们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认识,掌握了工作方法。三是突出重点,专题教育。正式颁布的《村民民委员会组织法》与原试行法相比,由23条增加到30条,完善补充了很多内容。为此,在宣传教育过程中,我们把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村委会在农村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村委会各项民主管理制度等六方面内容作为重点,进行了专题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能够抓住关键,有效地搞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地贯彻落实。
3、结合实际,统筹运作。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为保证贯彻实施效果,我们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状况进行了认真分析,把每个行政村按村民自治程度分为三类:一类是民主化程度较高,四民主、一公开搞得较好,村民基本实现了自治;一类是民主化程度一般,基本能够按村委会组织法的规章办事,但执行的效果不够理想,民主自治的水平不是很高;一类是民主化程度较低,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较差的个别村屯。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我们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确定了先行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贯彻落实工作思路。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召开了贯彻实施村委员会组织法现场推进大会,介绍典型、交流经验,宣传成功做法。全县各行政村在民政部门和乡镇政府的指导下,迅速健全完善了各项民主公开制度,并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程序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村民自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4、健全制度,稳步推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规范农村基层民主的一部法规,它确定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些大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程序,这是我们贯彻实施中必须遵循的。因此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贯彻落实到实际需要,在全县农村建立起了以民主法制建设为核心的村级资产管理、接待费用管理、财务收支、民主理财、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党建和班子制度。同时县里又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XX县乡镇机关政务公开规定》等。为保证这些规章制度能够充分
有效发挥作用,我们一方面组织有关部门深入乡镇、村屯检查政策规定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对执行政策不到位,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不利的村屯,派驻工作组,重点研究解决,直到政策规定落实落靠,民主自治制度真正运行起来,贯彻落实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我县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的基本情况。
1、政务公开成效显著。在推进政务公开的工作中,我们通过采取宣传发动、参观学习、把好“五关”(一是把好领导关,二是把好公开关,三是把好责任关,四是把好监督关,五是把好反馈关)、做到“四个统一”(公开内容统一,公开形式统一,公开程序统一,公开标准统一)、达到“五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二是责任落实到位,三是整体配合到位,四是公开工作到位,五是监督考核到位)和乡村联动等措施达到了乡(镇)政务由过去的农民不满,意见满腹而转变为“农民放心了,干部顺心了,领导安心了”。
我县农村目前是“政府的工作上去了,干群的矛盾缓解了,干部心中情绪下来了,农民上访的现象减少了”。过去,在没有政务公开以前,税费收缴工作一直是农村工作难点中的难点。由于收缴项目、收缴金额、收缴依据不公开,农民不了解政策规定,分不清什么是税、什么是费。有时当几个税费项目一起收时,收的都是什么钱,为什么收,农民都不清楚,钱收得一高,农民们就不交,不是说你收的不合理就是怀疑你干部在收缴当中有腐败问题,干群关系有时因收费问题造得很紧张。政务公开以后,我们把要收的是税还是费,政策依据是什么,农民们该缴多少,我们全都在公开板内进行公布,让老百姓一目了然,给群众一个明白。税费的收缴难的问题一下子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去年巨宝山乡收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等,原来要一年的时间还有交不齐的,政务公开后全乡仅用10天就全部收缴到位。久胜镇在实施了政务公开以后,原来的税费收缴工作都要成立工作队,那样还收不上来,现在每一个村只需一名干部下去,农民们就早已经自己按照公开板规定的金额把要交的钱准备好了,仅几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年收缴任务的90%以上。
电费、药费、中小学上学收费、宅基地审批等等都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农村工作中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宅基地审批,由于审批手续繁琐,收费不透明,农民常因一些小事、琐事到乡(镇)上访告状,乡(镇)里常常被这些小事、琐事干扰得不能正常办公。实行政务公开以后,我们把各项费用的价格标准,收费的政策依据,办事的法定程序等等一律在公开板内进行公开。现在农民们要买什么东西、要交什么费都到公开板上去看,再也没有到乡(镇)政府来说价格太高,收费不合理的了。现有农民都说:“一个明白不吃亏,两个明白不白给,三个明白还怕谁”即:明白了一个项目该交多少钱,不会被多收,绝对会吃“哑巴亏”;明白了办事程序,明白了该交多少钱,这钱花得明白,不白给;即明白办事程序,又明白该交多少钱,还明白交这钱的法律法规依据,再有多收费、乱收费的,农民就会主动和收费人理论,他们说,国家有政策,法律有规定,这个项目该收多少钱,钱该交到哪,这个我们都懂,如果再有乱收、多收的,我们就告,明白了这三样,我们还怕谁呀。久胜镇中学在今年年初开学的时候,该校校长自行做主多收了学生的学杂费,政务公开板把国家规定的中小学收费标准公开后,有的家长反映到镇政府,政府及时责成学校退回了多收的学生的4000多元钱杂费。过去丰收乡常有人认为在宅基地审批过程有乱收费问题而乡政府上访告状,政务公开以后,这类事件再也没有发生过。
乡(镇)政府的招待费、小车费、人事任免问题和乡村机动地发包等等一直农村工作的焦点问题。过去也一直是不公开,甚至是怕公开的。对此问题,不仅老百姓有怨气,机关干部对此也有成见。这次政务公开,我们不避短,不怕说,全都进行公开。公开以后,百姓和干部对领导看透,领导也真的自检自律了,平安镇对招待费、小车费公开以后,这两项费用每年就下降了近10万元;久胜镇在政务公开后要求机关干部下乡不允许在村里就餐,必须回乡食堂,仅此就减轻农民负担近4万元。对干部的人事任免过去一直是暗箱操作,党委书记一人说的算,农民们认为这里存在着重大的腐败问题,干部们对这种干部任用的作法也多抱成见;政务公开以后,我们对乡(镇)以下干部全部实行干部自荐、公开竞标、现场演说、公开投票、公开唱票,当场任命的选举办法,增强了干部任命工作的透明度。通过这种公开“赛马”的办法选上来干部,群众信服、干部佩服,减少了机关干部在干部任用过程中对政府的成见。采用这种办法,我县17个空壳村全都选了村民们自己信任和满意的村领导干部。
过去,在没有进行政务公开以前,我们乡(镇)领导有两怕,一是怕农民上访,二是怕有人告状。现在,通过推进政务公开,真正地做到了“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百姓一个明白”。现在农民们都说:政府是透明的,干部是玻璃的,领导是水晶的。由于增强了政府办事的透明度,就没有了滋生腐败的土壤,从而也减少了党政机关干部腐败现象的发生和干部下基层吃、拿、卡、要、报现象的发生。由于推行政务公开,大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巨宝山乡政务公开后农民的负担较公开前减少了96.3%;久胜镇也减少了82%,达164万元。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推行政务公开,我县共为农民减轻负担700多万元。
2、村委员会换届选举公开、民主。我县第六届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是从2002年8月1日开始全面启动到10月31日圆满结束的。此次选举,我们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副主任、副县长、组织部部长、民政局局长为组长、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县15个乡镇成立了指导小组,93个村成立了换届选举委员会,全县抽调3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成立了工作队。宣传的入户率达100%。此次换届选举符合标准的选民总数183817人,参选167617人,参选率92%。全县共选出村委会主任93名,副主任14名,委员380名,其中有女性委员83名,占当选人数的16.3%。村委会成员平均为39.3岁。全部当选人中,党员为444名,占总当选人数的95%。文化程度较上届也有了明
显提高。村主任连选连任的有49名,占52%,新当选的有44名,占48%。通过这次选举,产生的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成员无论是在政治、文化素质上,还是在年龄结构、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比上届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新一出村委会班子产生后,我们又做了一些相应的与村委会组织配套、制度完善和村委会主任业务理论培训等工作。一是健全了村委会下设配套组织,即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文教卫生、民政福利等委员会;二是各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依法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民代表;三是新当选的村委会从本村的实际出发,完善了《村委会工作制度》等项制度建设;四是以乡镇为单位举行村委会成员就职仪式;五是对全县新上任的107名村委会主任、副主任进行了一次业务理论培训。由民政、司法、农委的领导分别主讲了《村民委员会自身建设》、《“四五”普法知识》和《税费改革知识》等。目前,我县第六届村民换届选举工作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直接、差额、无计名投票的原则下,本着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目的,在认真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和《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情况下,克服了复杂历史条件所带来的种种困难,获得了圆满地成功。现在,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正在我县十一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的指引下,按照县委确定的“一个目标、三条路子,建三都、兴两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率领全县28万农民努力工作着。
3、村民自治意识明显提高。我县的村民自治工作通过抓住宣传发动、试点牵动、面上推动和督查促动四个环节,完善了村民代表队伍和理财小组队伍建设,重点抓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完善制定了《村务公开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等三大类22项制度,使“四个民主”有了实际内容。同时,赋予了村民代表议事会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小项权力,即向上级领导反映问题权、对村委会日常工作监督权、对不按规定程序公开有纠正权、对要民反映问题有解释权、对各项公开内容有审核权对村屯干部公开行为有评议权。到目前统计,自1998以来村民代表向县、乡、村提出建议812条,被采纳201条。
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贯彻实施中的意见和建议
我县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贯彻落实工作已经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开,1998年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以来,全县贯达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内涵更加丰富村务公开的规章制度得到规范完善,村民自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工作中,我们按照监督部门有关要求,根据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在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进程中,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凝聚作用,引导广大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而是把贯彻实施《村委会组织法》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相结合,紧紧依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民主和公开,解决好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矛盾和问题,保持农村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三是把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与提高村民主体意识相结合,教育广大农民学法懂法,正确认识自己的民主权利和义务,主动自觉地投身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去。在具体贯彻实施中,将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推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深入实施。一是处理好扩大民主与加强法制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村民行使民主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关系。三是处理好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四是处理好村支部、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
2、坚持治本方针,努力提高职能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我们将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作为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根本保证。对负责基层政权建设的民政工作人员,除定期搞好培训外,要求他们必须坚持常年工作在农村一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注意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些关键性工作,要掌握每一个法定程序,力求达到准确无误,真正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落到实处。
除此以外,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贯彻实施以来的情况,通过对民情民意的调查了解,认为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三年一届时间较短,主要理由:一是每三年一换届不利于村级班子稳定,村级干部思想和工作有短期行为,没有长远打算。二是不利于村级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村民思想情绪容易产生波动。三是由于时间较短不利于村民自治管理,依法治村。四是由于村委会换届选举时间较短,不利于同相关法律法规衔接,致使村级制度也不够健全。通过对民情民意的调查了解,绝大多数村民认为村民委员会五年换届选举较为适宜。
第四篇:某某村农民增收总结调查报告
某某村农民增收总结
调
研 报
告
某某镇某某村村委主任助理
某某某
某某村农民增收总结调研报告
某某村村委主任助理
某某某
调研目的:认真贯彻落实“创先争优”、“爱树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百日思想大解放”四项活动,提高我们对农村基层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调研对像:某某村150户 调研内容:农民增收渠道 调研方式:访谈法
调研时间:2010年8月15日至2010年8月28日 调研结果:我就我所调研的内容作如下总结
一、某某村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某某位于镇东部,东至某某,西达某某,南通某某,北到某某,是一个纯农业小村。全村共150户,700口人,分为3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1560亩,全属旱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双孢菇、油葵、花生等,今年由于天旱所以严重减产,种植小麦共1200亩,但亩产量仅仅200~300斤,估算收入约24万元。2009年种植双孢菇的共5户,每户产量均为12000斤,每斤2.8元,估算收入3.4万元,由于种植双孢菇的窑洞存在技术保养失误,2010年窑洞已经不再适宜种植双孢菇,2010年在村长的带领下试改种大棚鲜木耳,由于在试种植期间,所以具体收入不能确定。饲养猪共11户206头,饲养鸡共3户4800只。某某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大多从事建筑、跑货运以及在钢厂、焦厂上班。
二、农民增收难的原因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很多,实现农民增收的压力相当大,从我村的实际情况看,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
1、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难以提高。近年,各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还远远不够。农村教育的落后,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很难提高。一方面造成农民人力资本不足,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收入。另一方面造成封建迷信及不合理消费、投资在农村盛行,大量资金被用于建筑住宅、修墓造坟、人情世故,使农户无钱从事生产投资,开拓新的生产项目。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电力通讯落后等都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从某某村的情况看,农村住户的从业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从业人数的53%,初中占40%,高中(中专)占6%,大专以上占1%,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农民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市场经济观念淡薄传统的计划意识较浓,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低,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2、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近年来,我村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的起色,但是仍然存在步子不大,力度不够的问题。在调研中,我发现,只有近30%的农户调整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平均占总面积的5%以下。有的农户虽然调整了结构,但一般几年都没有上新的种植品种,即使上了也大多都是常规农产品。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在品种结构上,名、优、特、稀、珍品种较少,大路农产品较多,难以适应优质、多样、反季节、营养保健、无公害等社会需求;在种植模式上也采用较为传统的模式,土地产出率较低。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成本过高。目前,由于我村的地理环境有限,村内至今没有深水井,遇到像去年那样的大旱天气只有等着庄稼旱死,农业就严重减产,农民收入就会大幅下降,今年雨水比较大,农民才可以适当收入,完全是“靠天吃饭”。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民对种田缺少积极性。以一亩土地的正常投入产出为例:一亩土地一年产两季,一亩地产小麦200公斤,按每斤0.9元价格计算,折合人民币450元,其中一亩大约需种子30元,磷肥3包90元,农药2瓶20元,机械耕种等约需100元,收割费35元,这样一亩地的成本接近275元,利润微乎其微。如果遇上今年这样的天气可以收回投资成本再余利润,如果遇到像去年那样的天气,几乎没有什么收益。这种经营分散、规模过小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成本过高,技术含量低,在市场上必然缺少竞争力,农民种田很少能赚钱,有时甚至是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不少农民完全是出于对土地的朴素情感及迫于地方政府不许撂荒而从事农业生产的。
4、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渠道单调。目前,我村劳动力总量已达到265人,其中从事种植业的占68%,而2009年农村收入中,纯农业所占份额仅15%。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社会平均水平的1/3,这就是农民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而有限耕地上的农业劳动总量居高不下,又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前几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不少本村剩余劳动力,这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自身也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不仅没有增加吸收新的就业人员,反而一直裁员,致使本就相当严重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不充分的状况更加恶化。
5、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土地产出率,即依靠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目前农业科技的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目前我村的农户种植小麦、双孢菇、苹果、试种植大棚木耳等农产品,没有一个专业科技人员,技术加工得不到正确指导,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进,自己在种植中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因农业科技转化不力,我村农业、畜牧业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新科技项目难以开花结果,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三、农民增收途径的思考及建议
近几年,农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都高度重视,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方针政策,千方百计采取多种综合性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结合我村的实际,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1、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优势,调整农业结构。目前,我村要在调整农业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畜牧、种植、养殖上下功夫。调整农业布局就是要以资源为依托,坚持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粮则粮、效益优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板块和农业经济带。畜牧业既要抓大型养殖场等的规模养殖,又要抓千家万户的养殖,扩大优质猪养殖规模。种植业要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比如试种植木耳目前的销量就很好,但是供不应求的局面特别严重,扩大优质大棚木耳的种植面积和技术投资,大力发展大棚种植。
2、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通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逐步做到以销定产,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农户经营规模过小且过于分散,使得我村的农业生产很难根据市场需求作出有效反应。培育龙头企业,拉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不断开发高附加值的名牌农产品,是我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种植户、养殖户要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要加快农产品销售队伍的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支持各种农民专业运销联合体、合作组织,积极发展经销大户和农民营销队伍。
3、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是实现农民增收最现实、最根本的途径。由于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多数在外打工的人员纷纷返乡,所以积极发展我村的小种植养殖户,使其成为大户,雇佣本村的其余劳力,使剩余劳动力在本村得以解决。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道路、教育医疗、电力通讯等,以上各项我村都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为农业生产、农村社会进步、农民素质提高,最终为农民增收提供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科技文化保证。要努力培养一批“会经营、懂技术、讲科学”的新型农民,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总之要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目前,我村共700口人,其中劳动力中的70%从事农业,农业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农业不发展,农民收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农民不能增收,购买力就不能提高,我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方针就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农村的社会进步就可能停滞,因此,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因此,作为最基层的农村一级村官,我们有责任在尽快消除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上寻找对策,以摆脱农民增收缓慢的困境。
第五篇:村农民生活、经济、教育状况调查
村农民生活、经济、教育状况调查
摘要:自2005年以来,“三农”问题被党和政府摆在了突出位置。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本文作者调查了荆门市张常台村人民生活、经济、教育发展状况。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虽然该地农村有了较快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受教育方面,上学仍是老大难问题。针对该地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以下建议: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扩大开放。关键词:生活水平;经济 ;教育 ;发展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做了主人。在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作为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的最大组成部分,当代农民的生活状况、教育状况及经济发展形势方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呢?基于此点,我利用暑假时间来到荆门市张常台村及其周边一些乡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收获不少,也对农民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一、张常台村农民生活、教育、经济现状
(一)农民的生活状况
张台村地理位置特殊,处于江汉平原北部与丘岭地区的交界点,因此它的农业形式比较有特色。一方面它有以种植棉花、小麦、大豆为主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它也有以依赖种植水稻,养鱼为生的生活方式。同时它的特色产业是沙梨产业,凭借其水土优势,这里的沙梨畅销省内外。在农业发展较好的基础上,张常台村也有几家乡镇企业,比较好的是一家面粉厂和一家棉油厂。
可是这里的农民其生活状况到底怎么样呢?下面是我所做的调查情况列表,从中可以看到农民的生活状况:其中支出项目中除了生活必需外,85%以上的家庭将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子女的教育经费,这也是造成大部分家庭负债的原因之一。
综合起来看,农民的人均收入非常低,入不敷出现象严重。这里的农民家庭一般都有1-2人外出打工或经商,也就形成了以工养农和以商养农的格局。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点:
1.“靠天收”观念并未改变。这里的人固有一种靠天吃饭的观念,天道好,就会丰收,天道不好,也不知道怎么去解决湿涝问题或干旱问题或虫害问题,要么干脆瞎忙活,要么干脆不怎么管,没有专业的农业知识指导。比如棉花有个什么虫子,就胡乱弄点杀虫药去打。其实什么时候,用什么药,怎么去配都有一个比较有效的做法的,不得其法往往导致事半功倍。
另外这里的人有一个“盲从”心理。比如说看到一家种梨发了大财,于是一家一家的都跟着种起梨来了,结果种梨一多,梨价就降了,这样好多人都亏过本。从另一个方面讲,也就是说这里的农民没有瞻前意识,只顾眼前,缺乏创新。
2.领导者的决策失误及目光短浅不能够实事求是。这里的领导没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想法,往往只是学着别村的发展之路来尝试,却忽略了自己村里的实际问题,这样造成的损失不少。比如说有一个村种香菇赚了钱,于是别的村的领导就都鼓励大伙种香菇,这样家家户户种起了香菇。可香菇根本不适合这里种植,由于原料短缺等原因,很多家都宣告失败。更有甚者,为了种香菇而没了耕作农田的事情,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领导者的目光短浅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像有一个自动剥花机正准备往农村里推广,而在我采访的近二十个村中却无一个村领导愿意宣传和推广的,他们认为摘花剥花,天经地义,这么多年都是一样,没有必要用剥花机。可大部分的农民却认为剥花机很有用,有了剥花机他们可以省下不少时间去干其他的事情了,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更多创收的机会。
不过我也看到了很多可喜的方面,像农民对文化水平重视程度的提高,对农业科技投入的逐渐加大等等,相信在党的英明政策的鼓励下,农民们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二)农村的教育状况
在张常台村,我深深体会到农村教育的匮乏及农民对学习科学技术的渴望。这里的人对孩子上学是这样一种态度:一般情况,这里的人都会让孩子读完九年书,一旦孩子中考后,孩子与孩子差距就会拉开——中考成绩好,考上了重点高中的,家里再苦再累,拼死拼活也会让孩子读完高中读大学。中考成绩一般或比较差的,一般家里比较富裕的会继续支持他们读书,而比较贫困的家庭一般会让孩子外出打工。其中有一个现象就是家里子女多的,一般
大的容易辍学,而女孩辍学率几乎为男的2倍。
从上可以看到,这里的人很现实,他们认为孩子有出息,成绩还可以的话,便全力支持,可如果他们认为孩子读大学没指望了,他们便不想花这点“冤枉钱”了,认为孩子早点去打工便是了。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心态,造成了这里的孩子外出打工的很多,而真正读高中读大学的只有半成左右了。
家长的错误观点造成了部分孩子无法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而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也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及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条件,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这些村里的骄傲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纵观全国,人才的流动不止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国内和国外之间。
因此解决农村人才匮乏问题的真正途径不仅仅是鼓励孩子读书上大学,还更当支持他们回到家乡进行建设,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现在国家正在建设新农村,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鼓励知青下乡也是当前新时代的号召,相信以后大学生会对农村有更多的了解,也更愿意来到农村建设。
因此我觉得可以把农村的教育概括成以下几点:上学难,难在经济,完学难,难在观念,献学难,难在意识。
(三)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
这次在农村里,我们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是我们大学生第一次如此热衷于农村问题,并且如此深入地思索农村问题。其中大家关心最多,也是讨论最多的,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作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二、如何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如今社会,显然“靠天吃饭”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市场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我们应当在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作文章,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必不可少。可以在以下三点上想办法: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养经纪人队伍,完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和修改农业行业标准体系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村,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1.鼓励采取公司加农产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产品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营机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2.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变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我们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
3.扩大对外开发,发展创汇农业。如今我国已加入WTO,新农村建设也如火如荼,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持和扩大禽、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特色产业和有机食品的出口。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参与国外农业开发,水利工程承
包等。
(三)重视教育,引进专门农业人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科技,尊重人才,拥有人才,这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次农村生活虽说也有一个月,但我觉得时间真的好短,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调查让我认识了很多书本上不可能认识的东西,以后我依然会积极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