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地区继续发展现代农业情况的调查
民族地区继续发展现代农业情况的调查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我国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经济文化发展还比较落后,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发展仍以传统农业技术维系,农牧民增收空间十分有限,要发展现代农业,应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牧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走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建设现代农业是民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现代农业是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农业,但传统农业不可能推动农业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能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从强化科技、完善设施、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人手,可以调整民族地区向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多种模式,促进民族地区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保护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才能有效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收人,改变民族地区落后状况。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问题,就是持续较快增加农牧民收入,不断改善农牧民生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现代农业通过机械化、科技技术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发展现代农业,可以促进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产业,推动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提高农牧民收入。
(二)现代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市场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民族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民族地区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牧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牧民收人,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三)现代农业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最终“共同富裕”,没有民族地区的富裕,就不能叫“共同富裕”。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全国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不好,全国新农村建设任务就不能全面完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已从2.5亿人减至目前的26l0万人,约占世界同期贫困人口减总量的70%。但是我国目前贫困人口所占世界贫困人口比重依然很高,而且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所以,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政府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真正“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重要举措。
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环境差,灾害频繁
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处于自然环境差的地带,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如四川民族地区地貌特征十分复杂,多为高山、高原、山地,水土流失面积22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l%,水土流失的陡坡耕地800多万亩,沙化、石漠化土地2590万亩,每年土壤侵蚀量约8亿吨。在阿坝若尔盖县沙漠化土地监测中发现,目前若尔盖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92.87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6%。另外还有受沙化威胁和严重威胁的草原面积逾203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0.8%。沙漠化侵吞了若尔盖草原上大量的草场,严重制约了这里畜牧业的发展。严重的沙漠化还使若尔盖草原经常出现恶劣的局部沙尘天气。特殊的地形,不仅引发地震灾害,而且还频繁引发冰雹、大风、雷电、暴雨雪等气象灾害和崩塌、泥石流等气象衍生灾害。这既是民族地区区域贫困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突破的自然障碍。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产品难以变成商品。民族地区地处边远山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导致交通、通讯、市场等方面的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与农牧民增收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滞后的影响,多数农牧民对市场缺乏了解,导致生产决策不科学,社会需求的产品不敢生产,生产的产品增产不增收,影响了农牧民的生产热情,阻碍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二是水利设施陈旧落后。各类水库绝大多数兴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在面临病险水库多,渠道淤塞,设施老化,排灌面积减少,抗御灾害能力严重减弱,人畜饮水困难。三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牛耕作业普遍,农业生产力有待提高。同时,农村污染也很严重。许多农牧户还没有用上卫生而所;农村卫生院、所设施条件普遍较善,公共卫生和预防保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障;农牧民难以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还相当突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的增长,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收人的差距。
(三)农牧民综合素质较低,贫困问题仍然很突出
由于历史原因,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发展进程比四川全省水平落后。例如,比全国水平更是落后好几年,文盲和半文盲基本上集中在农村,他们接受科技知识、应用技术的能力差,增收的技能相对较低。近几年四川民族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虽然有很大提高,但与全省同年平均水平比仍有一定差距。2007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8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547元,民族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53元,三者之比为3.89:1.24:l。有很大部分民族地区县农牧民纯收入都在2000元内,最低的甘孜州色达县农牧民人均纯收人为1169元。由于农牧民收入水平低,自我积累与增长能力很弱,有限财力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经济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农牧民综合素质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障碍。
(四)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低,观念封闭
由于历史的原因、近似封闭的生活环境、长期积淀下来的习俗文化和其他一
些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一些农牧民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有些民族现在还保留着封闭的生活传统和生活方式,对现代科学的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目前农村大量身强力壮、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牧民外出打工,并且绝大多数的农村大学生成为城镇居民,而老弱病残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在农村。留守人员多半是文盲、半文盲,文化程度低,知识缺乏,种田不科学,经商办厂无见识。这些低素质的人群,分布在农村,从事农业,成为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农牧民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观念上的封闭使农牧民养成了排斥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五)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三农”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是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同志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不到位,从四川看,“十五”期间,四川村镇基础设施投入仅增长36%,而城镇基础设施投火增长4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455亿元,仅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12.5%。2006年和2007年四川三州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8.0%和7.4%,3 固定资产2007年投入增长为负增长,这与民族地区实际需求和历史欠账相比,政府在制定农业发展战略、提供配套政策和完善法律体系等方面的工作进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新农村发展的速度。有些农业政策和规章制度已不能够满足新的发展要求,急需进行重新补充、修改和完善,但政府在这些方面进展缓慢。此外,从省到县都制定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划和设想,但真正列入国家财政投人计划的却很少。虽然每年都有少量的资金投入,但相对民族地区需求来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在偏远的民族地区乡镇尤为突出。
第二篇:新形势下创新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调查与研究
新形势下创新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调查与研究
----以九寨沟县为例
一、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
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赢得人民群众拥护的关键。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
本文拟以九寨沟县为例,分析探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群众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二、新时期九寨沟县群众工作呈现出的新特点
(一)工作对象的多元化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
九寨沟县位于四川省北部高原地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东、北部与甘肃省文县、舟曲县、迭部县接壤,西、南部同四川省若尔盖县、松潘县、平武县交界,幅员面积5290平方公里。全县辖2镇15乡,120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有藏、羌、回、汉等民族6.7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6万人,占总人口的38%。随着九寨沟县改革向纵深推进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2013年九寨沟县接待游客476万人次,同比增长4.98%,实现旅游总收入61.6亿元,同比增长5.4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913万元,同比增长12.6%,旅游业从业人员达5.8万人,各类新社会阶层和社会团体不断涌现,失地农民、城乡贫困人口、留守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问题不断涌现,群众工作的对象、类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工作对象的多元化直接带来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当前,九寨沟县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既有传统的增收、医疗、就业、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也有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干部作风、分配不公、民族宗教等问题。
利益诉求的多样化直接表现在信访内容的多样化:一是涉灾问题。主要表现为灾后重建中,要求整体搬迁、解决灾后重建资金补助及农房重建中引发出的边界纠纷、地基划拨等问题,主要集中在永和乡、草地乡、白河乡、勿角乡等乡镇。二是水电开发引发的利益问题。涉及水电开发的乡镇,如大录乡芝麻村、双河乡甘沟村、双河乡上甘座村等要求逐年增加补偿标准、新生儿享受移民政策和资源、集体设施以及原乡镇机关建设用地进行补偿的问题。三是企业改制遗留问题。主要有原水泥厂职工要求解决限价商品房问题;原九寨沟宾馆职工要求解决事业身份问题;原商业局买断工龄的3名职工要求享受同其它职工相同的待遇问题。四是社会保障问题。主要有原乡镇林、牧、广电放映等“八大员”和赤脚医生等在改革时被清退,在农村又未分到土地,随着年岁增长,对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反映强烈。
(二)工作环境呈现复杂化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媒体舆论等构成了群众工作的多维复杂环境。2013年九寨沟县实现生产总值 204851万元,同比增长9.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800万元,同比增长5.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300元,同比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7200元,同比增长24.1%。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区位因素的影响,漳扎镇和其他偏远乡镇如大录乡、永和乡等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差距持续扩大,落后地区群众对现有的生产生活条件产生不满情绪。现实生活中,相当部分群众对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个人利益非常重视,其情绪表达更倾向于感性,往往是不经过认真思考,“有呼之、则应之”,而且具有很强的“聚合效应”。同时,部分群众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抱着“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侥幸心理,很容易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教唆利用,采取过激的行为来反映利益诉求,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网络问政日益成为群众利益诉求的新方式,网民观点日益成为群众思想的新导向,社会批评、社会监督日益增多,“倒逼”现象成为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可以肯定地说,一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三)宣传媒体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新闻传媒在塑造公众价值观念、强化公众意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博客、微信等新兴网络形式的迅速发展,网络虚拟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深入人心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重要手段。九寨沟管理局在2010年8月就开通了官方微博,现有粉丝162万,发表了1万多条微博,去年6月又开通了官方 微信平台,充分发挥了对外宣传、咨询服务、公示公告等作用,在2013年的“10•2”滞留事件中更是充分发挥了舆情危机公关作用,展示了良好的对外形象。同时,网络宣传也存在负面影响。一是信息不尽准确。网络传播中,有时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甚至歪曲事实和主流思想背道而驰。二是鉴别能力不强。受网民自身因素的影响,鉴别能力弱的网民很容易对一些错误思想产生“认同感”,导致一种非理性共鸣。这种非理性共鸣,通过网络很快就漫延开来,越传越偏离事实真相,导致“情绪型舆论”。三是随意发泄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稳定。现在许多所谓的“网络热点”,往往集中于社会阴暗面和一些突发事件的负面效应,据此散布的种种偏激言论将会演变成各种谣言。若不迅速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不对“情绪型舆论”进行疏导,将会煽动更多不明真相群众的非理性情绪,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三、九寨沟县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一系列新变化,客观上对党的群众工作的主体即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群众工作中,九寨沟县部分党员干部不适应新情况、新形势,主要问题和原因表现在:
(一)群众观念淡薄,没有重视群众工作
九寨沟县放映员多次到县上反映养老问题,县委县政府积极向上反映争取政策,但部分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甚至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工作中不踏踏实实为群众做事、怕麻烦,总是为自己着想、为政绩着想,没有积极地宣传这是政策问题,没有从群众的实际出发做好群众的思想疏导工作,从 4 而导致一些问题至今不能化解。有的干部不愿到群众中去,不了解群众愿望,不关心群众疾苦,不愿接触矛盾,不会化解矛盾,出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问题。
(二)工作目标不明,漠视群众需求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这几年,尽管九寨沟县做了很多工作,推动了九寨沟县财力的增长(2013年九寨沟县实现生产总值204851万元,同比增长9.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800万元,同比增长5.19%)。同时,九寨沟县仍面临“总量不大、速度不快”的问题。2013年县域经济总量仅占全州8.8%,人均GDP处于全州平均水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九寨沟县部分干部只看成绩不顾问题,出现了轻视民生的现象,没有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重视民生、研究民生、改善民生,经常以个人的感知代替群众的体验,忽视了群众的实际需要。当前,九寨沟县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加强烈,希望党和政府化解他们因收入差距拉大导致的被剥削感,不公平竞争导致的被侵害感,社会保障有限导致的不安全感。
(三)工作方法落后,不会妥善处理与群众的关系
随着九寨沟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利益冲突增多,解决难度增大。面对新情况、新形势,一些党员干部满足现状,不学习新的政策和方针,依法行政意识淡薄,缺乏群众工作的本领,往往以自己的生活习惯、生活条件、学识水平作为比照,设计出看似方便群众、实则脱离实际的工作方案,造成群众跑冤枉路、群众办事成本更大的问题等等。有的干部缺乏运用法律手段和舆论手段来动员、组织、指导开 展群众工作的能力,面对复杂的群众问题束手无策,无所适从,使好事没有办好,实事没有办实,甚至是好心办坏事。例如,在对漳扎镇村民违规建房进行拆除过程中,个别干部不认真学习《漳扎镇村民违规建房集中整治工作方案》、《纪律作风保障方案》和《维稳应急预案》,没有进行有效的宣传动员工作,使部分群众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这是在与民争利,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四)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工作保障
当前,九寨沟县在群众工作中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缺乏系统性,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大大影响群众工作的实效。问题主要表现:
1、干部的考核体制不健全
当前,在干部的考核过程中偏重于听述职报告、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看资料等,考核方法简单死板,很难将干部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同时,现行干部考核评价主要包括工作业绩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干部政治素质的考核,内容基本是都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没有具体事实,没有高低层次之分,标准比较笼统,忽视对群众工作实效的考察,使做好群众工作、服务群众成效考评流于形式。
2、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
在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的情形下,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单一,反映问题的途径依然主要局限在“信访”上,群众很少考虑用法律等其他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当前,受九寨沟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解困、就业、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机制还存在制度上不 6 够完善,保障水平不高的问题,当普通来信来访不能解决问题时,上访群众很容易因共同性的诉求而结成短期的共同体,通过不合理手段表达利益诉求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3、群众工作队伍的素质有等提高
当前,九寨沟县的一些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能力不强,存在办事不公、执法不严等现象,亵渎了群众的社会公平,由此引发的负面效应,是群众心存不平、引发上访的直接动因。四、九寨沟县创新群众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为新时期坚持群众观点,做好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结合九寨沟县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以及存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出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群众工作理念,牢固树立群众意识
1、从领导群众到服务群众观念的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海铭威有句名言:“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人是感情动物,是相互联系的,只要你用心去走近他,铁石心肠的人都是会产生感情。要做好新时期九寨沟县的群众工作,党员干部必须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把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才能真正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点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我们的各项工作也才能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当前,要大力实施九寨沟县“五大引领工程”:实施“思想引领工程”提升政治素养;实施“作风引领工程”,提升队伍形象;实施“干部引领工程”,队伍建设;实施“组织引领工程”,夯实基层基础;实施“廉政引领工程”,弘扬新风正气。通过切实增强服务群众的观念,推动群众得实惠。
2、从行政命令到民主法治
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坚决反对“代民作主”、“越俎代庖”等行为。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民主法治理念,提高民主执政的能力。要切实维护法律权威,促进公平正义,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依法开展征地拆迁、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安全生产等专项治理活动。提高民主执政的能力,特别在谋发展、做决策时一定要坚持民主,深入调研,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使思想认识与实际情况保持高度统一,使决策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
3、从因循守旧到改革创新
各级干部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增强善于创新、敢于求变的思想,更好探索适合九寨沟县特点的群众工作新路子。
(二)坚持民生为本,着力共享发展成果
《国语·晋语》中写道:“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加快发展是解决九寨沟县现阶段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推进九寨沟县可持续发展 的关键所在。2013年,九寨沟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300元,同比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7200元,同比增长24.1%,但与州内的汶川县相比差距较大,与内地发达县比较差距更大。同时,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特色产业尚未破题,三大产业互融性不够。因此,要切实关心群众衣食住行等实际问题,解决群众生老病死等具体困难,这是做好群众工作最起码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满足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合理需求,更加注重民生民利,确保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民主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要围绕“全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实施“全域景区、域产业、全域畅通、全域开放、全域服务、全域法治”六大发展行动,加快九寨新发展。将群众增收作为改善民生的核心任务,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建立更加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特色劳务品牌技能培训和成果转化;推进新一轮《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提高教育水平;认真执行《九寨沟县“文化强县”战略发展十年规划(2014——2023)》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面落实《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注重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使用基本药物、上网采购、零差率销售三个100%,全面建成30分钟医疗急救圈和1小时医疗服务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创新社会管理,坚持把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作为跨越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着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 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大依法治县力度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全面落实优抚安置、老年优待等政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奋力建设全省旅游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和全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行区”。
(三)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
群众工作要取得实效,不仅需要坚定的群众立场,先进的工作理念,还要有恰当、正确的方式方法。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是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增强群众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迫切要求。
1、通过发扬民主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
坚持以“政务公开”、“决策公示”、“监督热线”等形式接受群众监督,决策时诚恳咨询请教,部署任务时热心解疑释惑,落实工作时认真倾听意见。全面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扩大群众对政务、财务和其他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2、通过办实事好事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
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一种最实际、最普遍、最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要自觉地把党的群众工作体现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中,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群众需要的 地方去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总结经验,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九寨沟县为民办实事的重点是突出抓好景区开发、城乡建设、产业培育、基础建设、公共服务、改革开放、法治建设等重点工作,做响九寨品牌、做大经济总量、做牢基础保障、做强发展活力、做实民计民生、做优社会环境。
3、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耐心细致地沟通情况,增进了解,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高度重视和维护信教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实际困难,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推动九寨新发展的积极性。
4、通过示范引导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言行影响群众、示范群众、教育群众。深入开展九寨沟县“优秀共产党员”、“爱岗敬业模范”评选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注重发现和总结先进典型,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在实践中维护群众利益。
(四)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保障 机制创新,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
1、健全群众工作考核评价机制
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从九寨沟县实际出发建立完善《九寨沟县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竞争选拔干部机制”,将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评价的内容,并赋予一定的权重。要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正、群众满意的考评原则,重点考核干部的群众观点、群众立场以及做群众工作的实效,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群众观、政绩观;要进一步改进考评办法,变单向考评为立体考评,把评判权和监督权交给群众,扩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话语权。同时要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切实将其纳入单位党建工作和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干部年终考评定级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开展群众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形成崇尚实干的创业氛围。
2、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表达机制
认真落实《信访条例》,引导上访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反映诉求,及时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维护群众的民主权利。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政法机关的作用,逐步畅通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经常了解基层情况和群众建议。一方面坚持依法行政,不乱开口子,另一方面,从以人为本、关心弱势群体角度出发,理清思路,创新方法,对积案进行广泛甄别,开展深入细致的研判,力求彻底解决问题。多渠道争取资 金,用于解决部分特殊疑难信访问题。2011年至今,中央财政和九寨沟县财政共投入特殊疑难信访专项资金38万元,通过对信访人实施困难救助,有力地促进信访积案化解。同时,要建立完善政府门户网站、警务、公务热线,广泛推广民主恳谈会等有效方式,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保障广大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
3、加强群众工作队伍建设培养机制
队伍素质高低决定了开展群众工作的好坏。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完善群众工作队伍培养机制,建立一批高素质的群众工作队伍。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同时,结合九寨沟县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教育培训活动,加强队伍建设。一是要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使群众长期得实惠。二是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抓好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绩效考核和日常监督,把开展群众工作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三是要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如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农业、教师行业等,长期服务群众、联系群众,是社会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服务群众的的本领。四是要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使他们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做群众工作的知识、制度和方法,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作为群众工作的理念,使他们真正成为做好群众工作的有生力量,担负起做好群众工作的历史重任。
(五)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随着九寨沟县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现,能否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有效化解各类矛盾,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当前加强群众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做好群众工作要从源头上抓起,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定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工作,提高及时化解矛盾的能力。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工作原则,全面做好日排查工作。化解不稳定因素,及时获取预警性的信息,把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排查上来,转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同时,强化重大节假日的矛盾纠纷排查,健全重点人员和重点事项的资料档案,加强协调联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维护群众的正当诉求和利益,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推动九寨沟县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
第三篇:送教下乡办公室工作总结-继续发展
送教下乡办公室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送教下乡工作规范开展,加强与各教学点的合作交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去年的送教下乡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通过全体教师的不畏艰难,迎酷暑、战严寒、深钻研、再探索,对开办的20个教学点,52个教学班,2300余学员实施了教育教学,使大批学员掌握了一技之长,变成了致富一方的行家里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等一行到学校视察工作,称赞学校送教下乡工作搞得好、办得活;承担了**市送教下乡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教育部职成教司教学与教材处葛维威处长在省教育厅职成教处王晓飞处长等陪同下到学校指导工作。实地考察了学校现代农艺等实训基地和校办工厂,并深入到学校送教下乡贾市庄教学点详细查看了学校送教下乡开展情况,对送教下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12年3月24日,张贵敏教师作为**省送教下乡优秀教师在全省送教下乡教学工作培训会上做了典型发言;2012年5月17日《中国教育报》第一版报道了我校教学点贾市庄的办学成果。为了扬长避短,再接再励,争取送教下乡工作再上新的台阶,现将2012-2013的工作总结如下:
1、结合教育局职教科及各成人学校,完成2012级学员招生注册549人,设教学点有梅花、贾市庄、南董、岗上、廉州、常安、兴安等7个成人学校。并进行了分班和安排班主任。与**省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妇女中专班,招生151人完成了分班和安排班主任工作。坚持2+3的教学模式,从制定送教下乡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安排》,《课程表》等,到对实际教学过程的管理,都认真达到每学年至少1020课时,三年3060课时的要求。
2、完善了本处室的教师考核管理制度、学员学籍管理制度、学员学习管理制度等,加强执行和监督力度。强化学员思想工作,保证到课率。学员管理工作是送教下乡最关键环节,也是工作的难点。我们努力抓好学生管理工作,认真组织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使我教学点送教下乡学员到课率达到85%以上。我们的基本做法是:一每个班级都设立专职班主任,专门负责学员思想工作、学员出勤签到、及班级的日常管理;二是健全了班委会,加强学员的自主管理;三是坚持签到制度和有关学籍管理制度等;四是每学期期末我们还评选优秀学员并进行表彰,鼓励学员参加送教下乡学习的积极性;五是对不能坚持正常上课的学员,依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予以注销学籍处理。
3、规范档案管理。本学期,按上级 一校一室,一点一柜,一人一册的档案管理要求,准备了8个铁柜,并分教学点分年级和班级进行整理归档,使档案管理进一步规范。
4、积极准备各种资料,迎接上级检查。本学期迎接上级对送教下乡工作检查3次,每次检查,全体教师都加班加点进行资料整理和归档,有时候就牺牲休息日的时间,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每次检查都顺利通过,并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5、进一步规范各教学点办学条件,严格上课管理。通过上课教师的汇报和实地查看,对办学条件不好的学校提出了整改要求,并对各教学点的教学和组织情况做详细记录,严格执行对教学点的考核办法。
6、严格教师管理,提高上课质量。对教师上课的内容提出要求,必须通俗易懂,符合学员学习,能提高他们的听课兴趣,能在田间地头上的就不在教室上。倾听农民学员的呼声,根据实际需求,积极进行教材研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非常重视教学反馈,设计并印发教学反馈表,要求每个学员,在每一节课后,都要认真填写有关本节课的教学反馈表,将其本节课中的真实感受或建议反映出来,学校每天收集教学反馈表后,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流沟通,这样,不仅促进了教学改革,同时也为教学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次在统编教材没有完全下发的情况下,我教学点组织教师进行广泛和深入讨论。编印出符合工作实际,贴近农村生产的有特色的校本讲义,增强教学实用性、有效性。真正做到了教师堂堂有教案、课件,学员有讲义和作业,让学员能够学得懂,用得上,及时满足学员学员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7、规范教学用具的管理。为方便教学,学校专门配备了两辆面包车作为送教下乡专用车,并配备了4套便携式投影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认真进行记录和维护,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
8、重视教师的下乡调研工作。为了及时了解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的上课有针对性,鼓励教师在没课的时间进行生产调研,写出调研报告,并将调研的情况及时在授课中应用,为农民解决生产实际的问题。
9、存在的问题:档案管理应进一步规范;投影仪不足;学员信息管理不规范,有时出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
总之,本学期的送教下乡工作有成绩也有不足,下学期将发扬成绩,将工作做的更好。
第四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范文模版)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雷小平加入时间:2010-4-19
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办课题组
编者按:连续几年,党中央、国务院的1号文件,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2月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充分表明高层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重视。如何结合湖南的实际,把1号文件贯彻好?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到位?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就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调查,形成了思考。今天,我们将他们的调查报告摘要刊登,以期助力1号文件的落实。
2008年8月以来,我们就加快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到浙江、江苏、湖北、河南等省和省内各地进行了调研,组织专家、企业和部分市县的负责同志作了专题研讨。总的感到,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条件、有优势、有潜力、有必要,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抓住重点,强化措施,加快突破。
前提: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我们认为,目前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条件成熟,正当其时。因为:
——多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夯实了现代农业建设基础。农村改革30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水平有较大提升,农业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大宗农产品总量稳居全国领先地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总体上看,我省已进入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省委、省政府已经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思路。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科学把握,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到了重要位置,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如在发展理念上,要求“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用工业化发展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支持新型工业化”;在发展方式上,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要走市场化的路子,走产业化的路子,走科技发展的路子,走能人带动的路子”,等等。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统回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思路、方法问题,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全省加快了富民强省、科学跨越步伐,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进入“万亿元俱乐部”,人均GDP按当年汇率超过2400美元,表明我省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早期阶段,增强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近四年省级财政支农投入达到300亿元,比前4年增加1倍多。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明显加强,特别是农村交通实现大发展,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实行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的政策取向,增加了基层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提高乡村干部待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增强了基层组织引导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这些都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取得的成果,实践证明,“一化三基”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很大。当前,我省农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却存在巨大潜力。从农民收入看,作为基础较好的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理应高于全国水平,但差距却逐年扩大,去年比全国少249元。从农业产出率看,去年平均粮食单产只有397公斤/亩,而超级稻单产早已突破800公斤/亩;茶油亩产一般只有15斤左右,而浏阳、鼎城等少数地方的高产品种已达到60至100斤。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看,目前还不到3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只有0.88︰1,低于全国1.2︰1的水平,比发达省份差距更大。这些差距正是我省农业发展的潜力,要充分挖掘这些潜力,就必须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农业产业的转化升级,才能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抓手:突出重点,力争突破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我省传统农业份额较大,改造提升的任务重,必须突出重点,才能取得突破。应突出抓好以下四个重点:
第一、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我省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任何时候保供给这根弦都不能松,把粮食生产作为“四条底线”之一来坚守不能动摇。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灌溉条件、改造中低产田、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广重大技术措施、提高农机作业水平等途径提高产出水平。主抓三个方面:稳定播种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单产水平。
与此同时,应按照增产增效增收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发展“四种农业”。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应加大特色农业的扶持、保护和经营力度,将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全省应确定一批特色农业重点县,列入重点扶持范围,打造特色品牌,扩大经营规模,壮大特色产业。对特色农业大县,在粮食生产方面可以适当放宽政策。二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三是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我省这几年增长最稳定的新型产业。但从目前情况看,我省多数地方的休闲农业发展自发性强,雷同的多,项目单调,乡韵不足,扶持不够。应抓紧制定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现代农业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精品旅游线路结合,与民俗特色文化结合,加强连片整合,丰富发展内涵,加大信贷、税收的支持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四是加快发展城市农业。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农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当把发展城市农业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效益的一条现实途径,不仅要面向省内大中小城市,还要面向省外交通便捷的大城市,立足城市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创建一批城市农业基地,建设一批城市农业园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力争把我省发展成粤港澳、长三角城市群的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
第二、在发展农村新型业态的同时,加大传统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的力度。农村新型业态主要指农业生产服务业、商贸、流通、旅游、劳务等产业形态,是我省农村经济中极富活力的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力培育的关联产业。发展农村新型业态,应特别注重扶持培育多种业态的专业村,如韶山村、张谷英村这样的工业村、运输村、旅游村、建筑村等。劳务经济是我省的一个优势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着力点。目前劳务经济遇到的困难增多,今后应当根据就业需求层次变化,在培养专业劳务人才方面多下功夫,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其转产转岗能力。同时,要创造条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优化农村要素资源配置,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发展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农业,优势和潜力在传统主导产业。就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而言,很多发达省份不如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应集中力量重点改造提升稻米、生猪、柑橘、茶叶、油料、棉麻、竹木、水产“八大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紧密对接,突出抓产业化、抓关键点、抓大项
目,着力实施“四大计划”、提高“四率”: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计划”,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实施“优质种苗计划”,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实施“农产品加工主导计划”,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施“农产品主导品牌计划”,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第三、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同时,加大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力度。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尤其要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重点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农业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的小规模、粗放经营向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转变。实现这一转变,要抓好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者“四个环节”。
第四、在强化农业行政推力的同时,加大生产要素集聚整合的力度。抓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行政推动,必须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松懈,坚持用“一化三基”统揽农业农村发展不偏向,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绩效考核,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推动力度。与此同时,要加强对科技、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合,形成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努力实现科技对接、金融对接、项目对接、信息对接。
保障:超前规划措施有力
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艰巨,为了确保推进有力有效,工作上需要有实际行动和得力措施。
一是从今年起的一段时期内,我省农业农村工作应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制定“十二五”、“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都应突出这一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研究政策、制定计划、确定重点、落实措施,在省委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上突出这一主题,进行安排部署,保持工作推动的连续性,一抓数年,必见成效。
二是可着手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即集中抓好10个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县(市),突出抓好100家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突出抓好1000个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省树立10000个现代农业建设标兵。
三是可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开展“四大行动”。
1、科技兴村行动。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科技兴村协调机制,重点支持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合作社技术骨干,建立科技进村入户制度,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2、银农对接行动。可借鉴浙江、湖北等省的做法,由农村工作部门与银信部门联手,对农户开展信用评估,农村工作部门对信用评估结果在媒体进行公示,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确定贷款授信额度,缓解农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3、清洁家园行动。重点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开展镇村环境同治,支持建立农村清洁家园维护机制,突出抓好“三清五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厨、改厕、改栏、改浴),美化乡村家园。
4、社区便民行动。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农村集中居住地构建农村社区新型服务平台,按照“科学化规划、标准化建设、项目化管理、网络化联动”的要求,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办证、社保、计生、司法、治安、信访等便民服务和农村信息、土地流转、土地纠纷仲裁等配套服务,解决农民办事难的问题。
四是用三至五年时间集中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三大战役”。
1、水库除险加固“战役”。对所有的病险水库,要按照既定治理规划,落实资金,明确责任,限定时间,按期完成,确保2010年底前完成大中型
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再用三年时间完成所有病险库除险加固任务。
2、灌区渠系配套“战役”。重点加强支渠配套建设,确保灌溉用水到田间。对各大灌区的支渠体系建设,应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前提下,省市两级为主承担,整合调度部门资金集中投入,农民适当自主投资投劳,分灌区轮番推进,用三至五年时间全部配套改造到位。注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建设一批节水灌溉工程。
3、山塘清淤扩容“战役”。应抓紧实施山塘清淤扩容工程,制定五年实施计划,省财政安排专项重点支持抓好10万口骨干山塘的清淤扩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集中安排,对其余70余万口山塘普遍进行一次清淤扩容。
五是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理顺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
1、将现有的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省现代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发展现代农业各项政策措施的研究出台与统筹协调。
2、建立“三农”工作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重点加强县(市区)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建立激励奖罚机制。
第五篇:昆山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昆山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2007年第09期
□ 季红芳 钱惠明
摘要昆山市发展现代农业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较好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良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较强的农业教科研与农技推广实力等优越条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全球化的视野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走资源节约型之路;从实际出发,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创新组织机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思考;江苏昆山z
2007年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这既表明了中共中央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发展现代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昆山市是一个经济发达地区,除了工业污染相对较重外,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残留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从我市的农业现状来看,全市耕地面积2.239万公顷,每年要使用化肥(折纯量)4 625.5t、农药1 450t,耕地折合使用的化肥(折纯量)为206.7kg/hm2、农药为64.8kg/hm2,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和部分秸秆焚烧,对农村生活生产居住环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造成较大的影响。发展现代农业,对发展农业生产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意义重大。
1昆山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优越
1.1昆山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不断推进深入,昆山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底,昆山率先实现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2006年综合实力蝉联全国百强县(市)榜首,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全口径财政收入151.3亿元,增长29.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5.3亿元,增长26.6%;城镇居民人均可分配收入19 0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 508元,分别增长13%和14%,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为我市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1.2昆山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昆山市地处江苏省南端的太湖下游,地理位置优越,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机场路贯穿东西,境内地势平坦、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其中点缀着阳澄湖、傀儡湖、淀山湖,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著名的江南水乡。目前,昆山市水稻面积稳定在1.2万公顷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8%,规模种植户643户;以果蔬、花卉、苗木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在6 600hm2以上,规模种植户1 186户;特种水产养殖面积1万公顷,规模养殖户5 455户。昆山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拥有一批优势农产品,如“昆”字牌无公害大米、阳澄湖大闸蟹、“南港牌”西甜瓜等优势农产品。
1.3昆山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昆山市坚持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生态型、休闲观光型、农产品加工型的农业项目,不断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到去年底,全市已累计引进农业外资项目224个,投资总额14.53亿美元,注册外资8.19亿美元;累计引进内资项目129个,投资总额12.9亿元,去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4.2亿美元。先后引进了永丰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绿种苗有限公司、新华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台湾波力牧场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极大地拓宽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增加了农民收入的来源渠道。
1.4昆山具有较强的农业教科研与农技推广实力
目前我市共有国家农技推广人员547人,其中市(县)级136人,具有高级职称21人、占15.4%,中级职称53人、占39.0%,初级职称60人、占44.1%;镇(乡)级411人,具有高级职称5人、占1.2%,中级职称68人、占16.5%,初级职称255人、占62.0%;市级建有农技推广中心、畜牧兽医站、水产站、渔政站、农机推广站、农机监理所、林业站等事业单位,镇级建有各镇农技推广站11个,采用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与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全面承担农技推广工作。同时还承担农业部、省级、苏州市各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如万亩水稻产量达9 750kg/hm2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等。2006年,经国家商务部、农业部和国家办批准正式建立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实验区。昆山市农业科技队伍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昆山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建议
2.1以全球化视野发展现代农业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全面向世界开放,提高农产品品质与效益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题。在发展现代化农业时,要注重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开发知名品牌上做文章,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一是完善质量标准。加快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步伐,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全过程及操作环境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二是扩张绿色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促进农产品质量上等级、上规格、上档次。三是加强全程监管。使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以农业标准化管理来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以农业标准化建设来培育打造农业品牌,使得已有比较优势的阳澄湖大闸蟹、奥灶系列食品、周庄马三系列食品、统一食品、波力食品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做得更优、更强、更响。不断提升品牌农业的知名度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拓展农产品的终端市场,提高农产品的流通价值。
2.2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走资源节约型之路
面对当前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总结传统农业植树种草、农牧结合,使用有机肥、用地与养地结合,物质循环利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髓。按照循环经济的观念,昆山市农业必须要求节约资源、发展生态农业,要应用现代生态农业战略,在资源开发中重视资源保护与再生及减少环境污染。而在具体的建设措施上,要在现代装备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
理为指导,做到应用保护地作物栽培等技术节约使用资源,应用节水农业等技术减少能量输入,应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及作物精确平衡施肥等技术适当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应用生物能源开发等技术多层次利用生物有机质,应用垃圾生态化、资源化处理等技术使废弃物质能源化、物质循环再生,从而建立起一种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与现代化生活方式、合理利用资源、具有良好效益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使全市农业尽量不对环境产生污染,并为人民生产出健康、安全的农产品,使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2.3从我市实际出发,注重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随着昆山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和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生态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都市农业为生态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发挥了农业传统的生产功能;而且为改善城市环境、创造绿色景观、完善生态系统,发挥了农业的生态功能;同时还为市民享受大自然体验农耕生活、实现身心愉悦提供休闲观光场所,发挥了农业文化生活功能。目前,我市生态观光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张大千)、“回归大自然”主题公园一丹桂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城市生态森林公园、干灯大唐生态园等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区,现代都市农业已成为提升城市品味不可缺少的元素。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要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考虑昆山农业自然资源,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把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与造景艺术结合起来,体现田园风光、精品农业、观光休闲,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同时,也可充分利用和发掘当地的农耕历史,将“稻作文化”“园艺文化”“蟹文化”等进行展示,显示地方农业的特色。以全新的理念引领农业,以休闲观光农业来拓展现代农业的空间。
2.4创新组织机制,进一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基地化生产。只有发展规模化生产,才能推广农业机械化,才能有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才能促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从而有效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现有的规模作业水平仍然较低,离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尚有距离,因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机制,要用体制机制调整利益分配,激发内在活力,加强资源整合。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示范、引导、协商、利益调节等办法,积极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农业用地进一步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使分散、有限的耕地有效积聚,进一步推进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有机结合,健全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农民收入。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