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定边县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定边县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定边县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因此,如何客观认识农业农村的新情况,想方设法加大投入,因势利导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意义十分重大。
一、定边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定边县位于榆林最西端,地处陕甘宁蒙四省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地理位置独特。全县共辖11镇14乡、334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6万人。总土地面积6920平方公里,有宜耕地农田284万亩,其中井灌水地23.9万亩。我县土层深厚、宜耕性强,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要求,是全国150个产粮大县之一,是榆林市发展高效农业的优势区域之一。近几年来,我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依托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狠抓基地建设、政策扶持、企业带动和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四大关键,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几年实践,有力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全县农业已进入了由传统封闭型向开放开发型、由自给自足型向市场竞争型、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我县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力抓好特色农业发展,农作物播种面积227.34万亩,粮食总产38.2万吨,农业总产值25.08亿元。马铃薯总产100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羊子饲养量达到100万只;春玉米10万亩单产和万亩单产分别创造全国最高纪录。实施人工造林10.07万亩。完成60个新农村村庄规划、20个新农村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和33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建设。建成扶贫重点村24个。我县进入“全国农业发展百强县”行列。我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基础设施不断增强。今年我县新修“三田”1.3万亩,维修加固淤地坝17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平方公里,新修县乡公路及通村油路134.1公里。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5处、分散供水249处,新建蓄水池225座,新打或改造水窖3.59万眼,硬化砼集雨场359万平方米,解决了白于山区264个行政村16.1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建设乡镇温湿雨量站18座,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26块,安装远程遥控地面焰条播撤系统增雨设备10套,极大地增强了我县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为农业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重点围绕适生农作物产业带布局,发展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100万亩马铃薯、110万只羊子、100万亩牧草、10万亩特色蔬菜、30万亩小杂粮、30万亩玉米为主导的薯、羊、草、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为了实现我县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聘请了农业部的专家为我县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我县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的科学发展。县上制定的马铃薯、玉米、油料、草畜、小杂粮、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单项
实施方案,已初步完成。
三是产销领域不断拓宽。初步构筑起贸工农相衔接、产加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县级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8000万元。各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54个,固定资产总值5000多万元。带动农户5.9万户,初步形成了“业主领着走,部分跟着干,带动一大片” 的连锁效应。
四是科技推广不断加大。在全县建立起以县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体、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辅助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形成县、乡、村三级完善的农技推广网络。截至目前,全县共补贴马铃薯良种1330吨、玉米良种440吨、小杂粮良种2200公斤,推广辣椒良种1300多万亩、西瓜良种800亩,建成大拱棚3000个、日光温室200个和一处有580平米组培室、690平米智能温室、12栋日光温室、10栋拱棚的大型育苗中心,建立规模较大的“一村一品”示范村20个,建成大型羊子养殖场5个、生猪养殖场2个、奶牛养殖示范区2个,累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18.6万余份(册),培训农民3.25万人次,建成科技示范乡镇7个、示范村56个、示范户279户。
五是高产创建不断提高。在农业高产创建活动方面中,我县采取“五统一”措施,分别在春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上实施高产创建活动,其中10万亩春玉米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838.7公斤,创全国春玉米大面积高产纪录;1万亩玉米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为1023.2公斤,率先在全国创造了万亩大田玉米过吨的高产纪录。创建活动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媒体作为国庆献礼进行了报告。
二、我县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县现代农业有了可喜的发展,但从总体情况看,全县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还面临一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1、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小农意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及农户“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和做法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
2、农业基础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剧减,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只能勉强维持乡、村组织机构基本运转所需,加上各乡镇、村都负有一定数额的历史债务,拿不出更多的财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全县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普遍较差,全县水利设施大都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涝不能排、旱不能灌,淤塞倒毁不能正常发挥效益的占25%,加上今年的冰冻雪灾,塘堰、灌溉渠道、堤防、库坝、涵闸等设施受损严重,短时间内恢复这些水利
设施较难,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
4、市场信息渠道不宽。受交通和区位条件制约,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的平台不多,也没有明确相对专职或兼职的搜集和整理信息工作人员。农民收集信息渠道不多,信息量少,得不到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难以理解和有效的运用农业信息引导优化农业结构,销售产品,增加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和回避如冰灾、风灾、水灾等自然灾害造成市场风险的难度。
5、农业生产效益偏低。尽管近年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农业效益有所提高,农民得到了很实惠,但与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相比,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仍然较低。
6、农村劳力素质不高,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一百户农户中,劳力255人,其中文化程度小学以下的有104人、占劳力的40.8%,初中128人、占劳力的50.2%,高中及以上的23人、占劳力的9%,劳动力素质偏低,科技意识差,推广农业技术难度大。
三、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县的农业经济目前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必须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提升农业的“六化”程度(即现代化、科学化、产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组织化),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化程度。围绕改变我县“靠天吃饭”的农业现状,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一是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损毁的基础设施尽快恢复并投入生产。
二是推进农田水利产权改革。按照承包管理,有偿使用,用养结合,持续利用,稳定改善农业生产的原则,深化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体作用,高规格、高标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损毁的农业生产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认真实施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等项目,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基础。
三是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引入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用股份田、农业生产资料入股等形式鼓励分散的承包田向优势经营户适度集中,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持基本农田长期稳定动态平衡。
四是加强农业机械化的建设。认真落实农机具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旋耕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先进农业机械,组织实施农机机收、机割、机耕、机播作业,以机械代替人力,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把过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
(二)加快农技推广力度,提升科学化程度。要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加快推广反季节栽培、保护性耕作等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的产出率。
一是创新推广方式。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短信平台等信息传播媒体,及时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及时准确地送到农户和企业手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把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为农民讲授科技知识,传递农业信息,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完善科技服务。加快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种植技术、平衡施肥、畜禽生产高效养殖技术,推广好低能耗设施农业技术、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清洁能源等资源节约型技术,促进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推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制定优质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商标意识,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化程度。充分发挥我县独具的资源优势与有利条件,发展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土地、光热、区域等农业优势资源是我县的特色,也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广阔的土地资源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多样化;独特的光热资源利于作物的营养积累,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作物品牌;相对高的海拔和沙漠绿洲农业利于无公害绿色生产。我们只有立足优势,坚持在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经营上下功夫,瞄准高端,追求精品,占有市场,才能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率,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
二是发展生态农业。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大力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以林为纲,林草兴牧,畜牧促定,农林牧协调发展。南部白于山区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草,逐步形成“农业增产-林牧业增值-水保增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北部风沙滩区要坚持以防风固沙为根本,草畜粮林并举,逐步形成“林灌木固沙-固沙发展设施农业-粮草兴牧”的农牧复合经营生态模式。要着力解决水资源制约问题,饭季节生产,生态化发展,大力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扭转定边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发展产业农业。定边现代特色农业应注重在规模化、专业化、模式化、品牌化上下功夫,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提高市场发育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延长产业链条,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户家庭经营方式以及由此造成的分散的耕地面积是定边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较大障碍,农产品加工效率低是“短腿”,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业企业化,让更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进入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大超过农业初级产品产值,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四)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提升集约化程度。按照“扶优、扶大、扶持、扶精、扶新”的思路,不断拉长农副产品加工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增强农产品附加值。
一是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制定和出台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扩大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建设一批新的龙头企业。
二是推动产业品种多样化。立足我县农业主导产业,扶持发展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三是促进竞争手段品牌化。以定边洋芋、一定牌辣椒、白于山小杂粮、红花荞麦等农品品牌为重点发展对象,继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扩大品牌产品覆盖面。抓住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的契机,继续积极申报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认证,为定边农产品拓展市场开辟快速通道。
四是引导农民群众合作化。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生产率、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五)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升商品化程度。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按照 “提质扩容、做精做细、突出特色”的要求,把小城镇建设和产业开发相结合,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构建好梯度分明、布局合理的小城镇体系。
二是打响特色品牌。充分利用我县是全国优质马铃薯最佳产区之
一、全国名优小杂粮产区之
一、和省级无公害蔬菜、玉米生产基地县的优势,创优定边洋芋、一定牌辣椒、白于山小杂粮、红花荞麦等农业品牌,提高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
三是突出集市经济。以小城镇为平台,围绕地方特色,重点规划建设好农产品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在城镇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优势,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承载能力和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
(六)加快新型农民培训,提升组织化程度。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要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积极对农民进行适用技术培训。
一是创新培训内容。突出进行科学种养、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生产等农业科技培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真正把每个农民都培养成为农业生产和市场经济中的走俏人才,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二是创新培训方式。整合各类资源,建立以职业学校、劳务培训中心为骨干,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以民办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培训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优势互补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采取订单培训、职业教育、专业培训、技术讲座、实地示范等方式进行培训。
三是创新培训机制。积极建立各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以协会为单位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培训引导,实行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利益共享,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同时,要加强组织引导,积极发展劳务经济,鼓励更多的劳动力离土离乡创富路,实现以工补农,以工富农,提高非农收入水平。
作者:中共定边县委副书记张生平
第二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范文模版)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雷小平加入时间:2010-4-19
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办课题组
编者按:连续几年,党中央、国务院的1号文件,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2月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充分表明高层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重视。如何结合湖南的实际,把1号文件贯彻好?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到位?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就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调查,形成了思考。今天,我们将他们的调查报告摘要刊登,以期助力1号文件的落实。
2008年8月以来,我们就加快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到浙江、江苏、湖北、河南等省和省内各地进行了调研,组织专家、企业和部分市县的负责同志作了专题研讨。总的感到,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条件、有优势、有潜力、有必要,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抓住重点,强化措施,加快突破。
前提: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我们认为,目前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条件成熟,正当其时。因为:
——多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夯实了现代农业建设基础。农村改革30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水平有较大提升,农业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大宗农产品总量稳居全国领先地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总体上看,我省已进入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省委、省政府已经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思路。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科学把握,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到了重要位置,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如在发展理念上,要求“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用工业化发展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支持新型工业化”;在发展方式上,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要走市场化的路子,走产业化的路子,走科技发展的路子,走能人带动的路子”,等等。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统回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思路、方法问题,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全省加快了富民强省、科学跨越步伐,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进入“万亿元俱乐部”,人均GDP按当年汇率超过2400美元,表明我省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早期阶段,增强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近四年省级财政支农投入达到300亿元,比前4年增加1倍多。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明显加强,特别是农村交通实现大发展,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实行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的政策取向,增加了基层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提高乡村干部待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增强了基层组织引导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这些都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取得的成果,实践证明,“一化三基”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很大。当前,我省农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却存在巨大潜力。从农民收入看,作为基础较好的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理应高于全国水平,但差距却逐年扩大,去年比全国少249元。从农业产出率看,去年平均粮食单产只有397公斤/亩,而超级稻单产早已突破800公斤/亩;茶油亩产一般只有15斤左右,而浏阳、鼎城等少数地方的高产品种已达到60至100斤。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看,目前还不到3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只有0.88︰1,低于全国1.2︰1的水平,比发达省份差距更大。这些差距正是我省农业发展的潜力,要充分挖掘这些潜力,就必须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农业产业的转化升级,才能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抓手:突出重点,力争突破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我省传统农业份额较大,改造提升的任务重,必须突出重点,才能取得突破。应突出抓好以下四个重点:
第一、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我省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任何时候保供给这根弦都不能松,把粮食生产作为“四条底线”之一来坚守不能动摇。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灌溉条件、改造中低产田、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广重大技术措施、提高农机作业水平等途径提高产出水平。主抓三个方面:稳定播种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单产水平。
与此同时,应按照增产增效增收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发展“四种农业”。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应加大特色农业的扶持、保护和经营力度,将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全省应确定一批特色农业重点县,列入重点扶持范围,打造特色品牌,扩大经营规模,壮大特色产业。对特色农业大县,在粮食生产方面可以适当放宽政策。二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三是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我省这几年增长最稳定的新型产业。但从目前情况看,我省多数地方的休闲农业发展自发性强,雷同的多,项目单调,乡韵不足,扶持不够。应抓紧制定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现代农业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精品旅游线路结合,与民俗特色文化结合,加强连片整合,丰富发展内涵,加大信贷、税收的支持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四是加快发展城市农业。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农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当把发展城市农业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效益的一条现实途径,不仅要面向省内大中小城市,还要面向省外交通便捷的大城市,立足城市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创建一批城市农业基地,建设一批城市农业园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力争把我省发展成粤港澳、长三角城市群的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
第二、在发展农村新型业态的同时,加大传统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的力度。农村新型业态主要指农业生产服务业、商贸、流通、旅游、劳务等产业形态,是我省农村经济中极富活力的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力培育的关联产业。发展农村新型业态,应特别注重扶持培育多种业态的专业村,如韶山村、张谷英村这样的工业村、运输村、旅游村、建筑村等。劳务经济是我省的一个优势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着力点。目前劳务经济遇到的困难增多,今后应当根据就业需求层次变化,在培养专业劳务人才方面多下功夫,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其转产转岗能力。同时,要创造条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优化农村要素资源配置,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发展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农业,优势和潜力在传统主导产业。就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而言,很多发达省份不如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应集中力量重点改造提升稻米、生猪、柑橘、茶叶、油料、棉麻、竹木、水产“八大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紧密对接,突出抓产业化、抓关键点、抓大项
目,着力实施“四大计划”、提高“四率”: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计划”,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实施“优质种苗计划”,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实施“农产品加工主导计划”,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施“农产品主导品牌计划”,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第三、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同时,加大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力度。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尤其要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重点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农业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的小规模、粗放经营向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转变。实现这一转变,要抓好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者“四个环节”。
第四、在强化农业行政推力的同时,加大生产要素集聚整合的力度。抓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行政推动,必须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松懈,坚持用“一化三基”统揽农业农村发展不偏向,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绩效考核,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推动力度。与此同时,要加强对科技、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合,形成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努力实现科技对接、金融对接、项目对接、信息对接。
保障:超前规划措施有力
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艰巨,为了确保推进有力有效,工作上需要有实际行动和得力措施。
一是从今年起的一段时期内,我省农业农村工作应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制定“十二五”、“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都应突出这一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研究政策、制定计划、确定重点、落实措施,在省委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上突出这一主题,进行安排部署,保持工作推动的连续性,一抓数年,必见成效。
二是可着手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即集中抓好10个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县(市),突出抓好100家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突出抓好1000个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省树立10000个现代农业建设标兵。
三是可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开展“四大行动”。
1、科技兴村行动。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科技兴村协调机制,重点支持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合作社技术骨干,建立科技进村入户制度,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2、银农对接行动。可借鉴浙江、湖北等省的做法,由农村工作部门与银信部门联手,对农户开展信用评估,农村工作部门对信用评估结果在媒体进行公示,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确定贷款授信额度,缓解农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3、清洁家园行动。重点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开展镇村环境同治,支持建立农村清洁家园维护机制,突出抓好“三清五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厨、改厕、改栏、改浴),美化乡村家园。
4、社区便民行动。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农村集中居住地构建农村社区新型服务平台,按照“科学化规划、标准化建设、项目化管理、网络化联动”的要求,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办证、社保、计生、司法、治安、信访等便民服务和农村信息、土地流转、土地纠纷仲裁等配套服务,解决农民办事难的问题。
四是用三至五年时间集中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三大战役”。
1、水库除险加固“战役”。对所有的病险水库,要按照既定治理规划,落实资金,明确责任,限定时间,按期完成,确保2010年底前完成大中型
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再用三年时间完成所有病险库除险加固任务。
2、灌区渠系配套“战役”。重点加强支渠配套建设,确保灌溉用水到田间。对各大灌区的支渠体系建设,应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前提下,省市两级为主承担,整合调度部门资金集中投入,农民适当自主投资投劳,分灌区轮番推进,用三至五年时间全部配套改造到位。注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建设一批节水灌溉工程。
3、山塘清淤扩容“战役”。应抓紧实施山塘清淤扩容工程,制定五年实施计划,省财政安排专项重点支持抓好10万口骨干山塘的清淤扩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集中安排,对其余70余万口山塘普遍进行一次清淤扩容。
五是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理顺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
1、将现有的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省现代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发展现代农业各项政策措施的研究出台与统筹协调。
2、建立“三农”工作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重点加强县(市区)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建立激励奖罚机制。
第三篇:昆山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昆山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2007年第09期
□ 季红芳 钱惠明
摘要昆山市发展现代农业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较好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良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较强的农业教科研与农技推广实力等优越条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全球化的视野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走资源节约型之路;从实际出发,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创新组织机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思考;江苏昆山z
2007年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这既表明了中共中央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发展现代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昆山市是一个经济发达地区,除了工业污染相对较重外,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残留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从我市的农业现状来看,全市耕地面积2.239万公顷,每年要使用化肥(折纯量)4 625.5t、农药1 450t,耕地折合使用的化肥(折纯量)为206.7kg/hm2、农药为64.8kg/hm2,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和部分秸秆焚烧,对农村生活生产居住环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造成较大的影响。发展现代农业,对发展农业生产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意义重大。
1昆山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优越
1.1昆山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不断推进深入,昆山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底,昆山率先实现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2006年综合实力蝉联全国百强县(市)榜首,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全口径财政收入151.3亿元,增长29.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5.3亿元,增长26.6%;城镇居民人均可分配收入19 0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 508元,分别增长13%和14%,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为我市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1.2昆山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昆山市地处江苏省南端的太湖下游,地理位置优越,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机场路贯穿东西,境内地势平坦、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其中点缀着阳澄湖、傀儡湖、淀山湖,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著名的江南水乡。目前,昆山市水稻面积稳定在1.2万公顷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8%,规模种植户643户;以果蔬、花卉、苗木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在6 600hm2以上,规模种植户1 186户;特种水产养殖面积1万公顷,规模养殖户5 455户。昆山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拥有一批优势农产品,如“昆”字牌无公害大米、阳澄湖大闸蟹、“南港牌”西甜瓜等优势农产品。
1.3昆山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昆山市坚持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生态型、休闲观光型、农产品加工型的农业项目,不断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到去年底,全市已累计引进农业外资项目224个,投资总额14.53亿美元,注册外资8.19亿美元;累计引进内资项目129个,投资总额12.9亿元,去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4.2亿美元。先后引进了永丰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绿种苗有限公司、新华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台湾波力牧场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极大地拓宽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增加了农民收入的来源渠道。
1.4昆山具有较强的农业教科研与农技推广实力
目前我市共有国家农技推广人员547人,其中市(县)级136人,具有高级职称21人、占15.4%,中级职称53人、占39.0%,初级职称60人、占44.1%;镇(乡)级411人,具有高级职称5人、占1.2%,中级职称68人、占16.5%,初级职称255人、占62.0%;市级建有农技推广中心、畜牧兽医站、水产站、渔政站、农机推广站、农机监理所、林业站等事业单位,镇级建有各镇农技推广站11个,采用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与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全面承担农技推广工作。同时还承担农业部、省级、苏州市各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如万亩水稻产量达9 750kg/hm2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等。2006年,经国家商务部、农业部和国家办批准正式建立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实验区。昆山市农业科技队伍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昆山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建议
2.1以全球化视野发展现代农业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全面向世界开放,提高农产品品质与效益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题。在发展现代化农业时,要注重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开发知名品牌上做文章,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一是完善质量标准。加快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步伐,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全过程及操作环境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二是扩张绿色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促进农产品质量上等级、上规格、上档次。三是加强全程监管。使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以农业标准化管理来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以农业标准化建设来培育打造农业品牌,使得已有比较优势的阳澄湖大闸蟹、奥灶系列食品、周庄马三系列食品、统一食品、波力食品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做得更优、更强、更响。不断提升品牌农业的知名度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拓展农产品的终端市场,提高农产品的流通价值。
2.2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走资源节约型之路
面对当前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总结传统农业植树种草、农牧结合,使用有机肥、用地与养地结合,物质循环利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髓。按照循环经济的观念,昆山市农业必须要求节约资源、发展生态农业,要应用现代生态农业战略,在资源开发中重视资源保护与再生及减少环境污染。而在具体的建设措施上,要在现代装备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
理为指导,做到应用保护地作物栽培等技术节约使用资源,应用节水农业等技术减少能量输入,应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及作物精确平衡施肥等技术适当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应用生物能源开发等技术多层次利用生物有机质,应用垃圾生态化、资源化处理等技术使废弃物质能源化、物质循环再生,从而建立起一种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与现代化生活方式、合理利用资源、具有良好效益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使全市农业尽量不对环境产生污染,并为人民生产出健康、安全的农产品,使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2.3从我市实际出发,注重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随着昆山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和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生态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都市农业为生态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发挥了农业传统的生产功能;而且为改善城市环境、创造绿色景观、完善生态系统,发挥了农业的生态功能;同时还为市民享受大自然体验农耕生活、实现身心愉悦提供休闲观光场所,发挥了农业文化生活功能。目前,我市生态观光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张大千)、“回归大自然”主题公园一丹桂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城市生态森林公园、干灯大唐生态园等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区,现代都市农业已成为提升城市品味不可缺少的元素。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要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考虑昆山农业自然资源,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把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与造景艺术结合起来,体现田园风光、精品农业、观光休闲,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同时,也可充分利用和发掘当地的农耕历史,将“稻作文化”“园艺文化”“蟹文化”等进行展示,显示地方农业的特色。以全新的理念引领农业,以休闲观光农业来拓展现代农业的空间。
2.4创新组织机制,进一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基地化生产。只有发展规模化生产,才能推广农业机械化,才能有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才能促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从而有效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现有的规模作业水平仍然较低,离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尚有距离,因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机制,要用体制机制调整利益分配,激发内在活力,加强资源整合。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示范、引导、协商、利益调节等办法,积极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农业用地进一步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使分散、有限的耕地有效积聚,进一步推进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有机结合,健全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农民收入。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第四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发表日期:2009年3月20日【编辑录入:】
徐 士 明
一、基本情况
2003年太仓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随后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以探索运用新型工业化的思维观念、机制和手段,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园区位于我市中东部,规划面积3.5万亩,涉及2个镇、14个村、211个村民组,紧靠新港公路,西接沿江高速,南依苏昆太高速,东邻太仓港口,距上海市区50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经三年半建设,太仓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于2006年10月成功升级为省级园区。至2007年4月政府投入园区核心区基础建设和农民动迁的资金为2500万元,区内路、桥、河、生态护坡已竣工,滴水灌溉网站、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已建成。电、水、通讯网络正在逐步完善,已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开发框架。
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三资农业项目25个,投入资金总额为4亿元,在建项目投资总额超过2.8亿元。批租土地150亩,流转土地5000亩。除2005年签约开工的太仓艳阳农庄休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项目外,2006年引进项目10个,8个当年开工建设、5个建成、4个投产见效。它们是亩产万元的上海联绿蔬果园艺、亩产十万元的太仓森禾仙客来生产基地、亩产百万元的太仓四季食用菌有限公司、环保科技项目太仓神农生物养殖有限公司等。
二、效益分析
一个经济实体有没有辐射功能,先要看它能否靠自身的力量生存发展。衡量的标志是能否获得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1、经济效益。据园区总体规划资料分析,建成后园区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观。投资开发园区建设的内部报酬率为25%,投资者可取得较好的投资回报。园区的运行费用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直接转化为当地农民的劳务收入。通过入区企业与农民的合作,为农民带来的高新技术,将使农民的收入大大提高,由于园区经济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为财政所带来的间接收入将同样可观。
由于园区建设起步较晚,目前投入运营的企业不多,其宏观方面效益尚不能充分显现。现仅举已建成投入运营的艳阳农庄为例分析如下:先看投资者,该农庄共投资1200多万元,2006年接待游客10万人(上海游客居多),每人每天至少花费88元(车费、门票、吃饭)毛收入880万元,加上骑马、射箭、卡丁车自费项目,其投资回报一年可超过200万元。再看当地农民,农民的土地以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形式参与流转,每亩流转资金(租金)600—750元,平均650-680元,按人均2亩算,年收入1300元上下,农民在园区打工、年收入6-7千元(打工者年龄60岁左右,年轻的在外面打工),加上土地租金共8千元左右,扣除种田收入,约可增收一倍左右(不包括旅游业带来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以农户翟介华、周桂兰夫妇为例:家有责
任田和口粮田共7.5亩,建园前秋熟种水稻、夏熟种麦、油、蒜,合计年净收入9310元,建园后参与流转土地5.5亩,收入租金3575元(合每亩65 0元),两人打工收入12200元(男7200元、女5000元),2亩稻麦收入2730元,合计18505元,比建园前净增9195元,增收近一倍。三看村委会,其可收入土地流转金中每亩约150元作为管理费。
2、生态效益。园内高新产业孵化区、特色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旅游区,将是三个生态环境极佳的主题园区。对于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涉农加工贸易区,将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而得到解决,该厂定于2007年下半年动工。另外通过园区水环境改造、生态护坡、加强绿化、营造优美环境等措施,园区成了我市生态城市建设考察的必看点之一。
3、社会效益。据总体规划测算,在3万亩的开发园区内可吸引44亿元投资,如果按20万元投资解决一个就业人口计算,园区可吸纳2.2万就业人口,目前已吸纳各类务工人员800名左右。通过园区建设,能够优化投资环境,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事实证明,园区的建设提高了太仓的知名度,带动了太仓旅游业的发展,社会反响良好。正如市某领导所说,过去只见我们的旅行社把游客和资金往外面送,只有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开张以来,才有可观的外来旅游资金入帐。
三、主要经验
1、领导重视。自从农业现代园区开始建设以来,发现各级领导来视察的多了,投入大了。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兼任园区管委会主任,副主任及其成员由农林、国土、水利等部门及相关镇的领导兼任。2005年1月,经市编委批准,建立了副科级建制的市现代化农业园区管理处,并与农林招商引资办公室合署办公。由农林局副局长兼任管理处主任,负责园区开发建设与公共管理、农业招商引资、跟踪管理“三资”农业情况,组织参加各类农洽、农展活动等。
政府从财力上给予保障,开始时,政府每年拨付100万元人民币,2005年时任市长的浦荣皋书记,在市长基金中特拨300万元,2006年增至400万元,2007年是1000万。
2、高起点、高标准制定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园区总体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太仓市现代农业开发园区总体规划特聘南京农业大学区域农业研究所与市农林局共同编制。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围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资源环境有效保护两个核心。发展目标是建成有时代特征、江苏特点、太仓特色的有持续和充足的经济发展动力和强劲辐射力的现代化、循环化都市农业园区。规划原则正确,功能区划分合理,共分为高新产业孵化区、涉农力,工贸易区、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生态农业旅游区。
3、科学的运行机制。运用工业化理念与机制推动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运作上实行“四个统一”:统一园区规划设计、统一功能的规划布局、统一项目的招商引资、统一土地的租赁方式,最终形成现代农业——科技、人才、资本、资源的集聚。具体做法:政府启动核心区路、桥、河、绿化、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管理处负责开发建设和公共管理,负责招商引资。园区所在地的行政建制、土地所有权仍属原有镇村,农民照常生产、生活。项目建设及相关的生产设备、设施则由入驻企业自行投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市场化运作,政府不背包袱,企业和农民得到实惠。
4、接轨上海。为了办好接轨上海系列活动,组织了全市农口部门及有关企业领
导赴上海考察学习现代农业示范典型。上海市农委领导带领部分农业园区企业负责人来太参加“沪太两地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合作交流活动”,加强了沟通,促进了合作,取得了成效。
由上海艳阳集团投资建成的艳阳农庄可算是与上海接轨的成功范例。该农庄是集种、养、吃、住、玩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企业,已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苏州市副理事长单位。其所取得的良好经济效益,虽不是园区第一家,但无疑是园区所掘取到的最有份量的第一桶金。如2007年“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约1万人,午饭从上午10点一直延至下午3点,用“摩肩接踵”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人气旺了,来园区投资企业多了,招商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目前园区沪资企业已有11个,占项目数44%。实践证明,和上海接轨是走了一步好棋。
5、一条龙的亲商服务。一只项目从招商立项开始到注册、银行贷款、通电、通水等,需过7道门槛、盖7只公章。正常运作后还继续跟踪联系,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因而得到了客商的好评。以情引商换来了以商引商的好苗头,台商苏州华泰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陈总引进的若干项目正在洽谈中。
四、存在问题
1、协调难。现代农业园区的开发运作,涉及镇、村、农民及入驻企业四方,园区与他们只是协作关系,不是隶属关系。因此,在譬如土地批租与流转等好多问题上,有时需多次反复协商才能解决。
2、申请用地指标难。尽管园区开发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与工业项目相比,比较效益还是低。各镇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不够高,加上用地指标一直很紧,难度可想而知。
3、贷款难。尤其在没有土地指标情况下,因没有抵押物,银行一般不贷款。
4、优惠政策完善难。以用电为例,电费优惠仅限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不算农业用电,不给优惠。希望将农业用电优惠由狭义的小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扩大至大广义农业范畴。
五、几点建议
1、进一步确立现代农业价值观。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没有终点。即使我国农业到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也仍然在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从没有宣布过农业完成现代化了。农业现代化是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是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城市现代化的需要,一部分农民到城市务工,农民数量减少,致使在农村生产规模上相应扩大的过程;二是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不断增长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正是反应了这种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永远只有两个字——效益。所以要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必须要有现代化农业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反映了现代农业的本质,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
2、要千方百计发展高效农业。现代农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发展现代农业我们必须要让全社会看到现代农业的“利”之所在。要让决策者感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利”,这就涉及到对绿色GDP的考核机制;要让投资者看到“利”,不要让投资资本变成沉默资本;要让农民看到“利”,种田也可以发家致富;要让全社会公众看到“利”,健康安全的食品,蓝天碧水的惬意。这样才能使得生产要素向发展现代农业集聚。
3、充分发挥现代农民作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离开了农民谈农业,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民的素质决定了农业的发展,目前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基本不再务农,而务农者都是文化素质较低的“3860”传统种养业农民。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4、继续开展农业科技创新。高科技是现代农业的支撑,没有高科技就没有现代农业。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正确认识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坚持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如优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等。要重点支持解决制约农业的瓶颈问题和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如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功能产业,加强生物技术研究,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集成应用,加强动物健康养殖与疫苗防控研究等,并要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和示范力度。
5、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的另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是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农村土地制度是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中间,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化经营。还必须建立辅助的支撑体系,包括:农村金融保险服务体系、现代农技服务体系、农业投入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农业质量标准和绿色环保体系、农民培训制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等。发展农业技术、培育新型农民、配备农业设施都需要公共财政的投入。要加大有关农业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并根据苏州和我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补充,出台实施细则。同时要加大农业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力度,将农业布局以立法形式体现出来,避免由于布局改变而造成的建设资金严重浪费。
6、打造农产品国际交易物流中心。可以利用太仓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太仓港口有利条件,打造一流的农产品国际交易物流中心。这对于太仓来讲是一个发展现代农业、满足各种需求的千载难逢的契机。在农产品国际交易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功能考虑上,应该是集农产品集散、交易、物流、加工、展览、旅游、信息平台、国际经济交流、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心。通过综合功能的开发和创新,充分利用物流中心的物流结合点的集合、联动、推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实现价值创新、产业集聚、市场辐射和创造新利润的功能。这将会加速太仓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步伐,太仓的现代农业必将前程似锦!
第五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围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对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永昌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建设现代农业任务重大,应顺应时代要求,把握发展趋势,调整发展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切实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2008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7.2亿元,较2000年增加
3.47亿元,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5元,年均增长7.8%,是2000年的1.8倍。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8.65万吨,较2000年增加11.53万吨,年均增加6.6%;啤酒大麦产量达到15.84万吨,是2000年的4.1倍;蔬菜产量达到36.3万吨,比2000年增长2.8倍;畜禽饲养量达到179.3万头(只),较2000年增加了24.8万头(只),增长16.1%。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08年底,全县通村公路铺油硬化742.79公里;新建、改建、维修干支斗渠290公里;农机总动力达到64.3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62万台,配套农机具达到13万台部;农业生产耕、播、收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5.6%、72.9%和56.7%,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2.8万亩,为农业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饮水工程共解决了全县10.9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累计推广沼气池4200座,促进了农村能源的利用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
二是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优势和规模优势日益显现。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优化,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由较单一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渔协调发展转变,由产量、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转变。逐步培育起了啤酒大麦、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玉米制种、食用菌和金鳟鱼等特色产业,形成相应的特色产业生产区域,30多万亩啤酒大麦、10万亩无公害蔬菜、6万亩玉米制种、120万只优质肉羊、7045座食用菌棚、5470座日光温室、78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万多规模养殖户等种养植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初步构筑起贸工农相衔接、产加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我县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宽了发展领域。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八大系列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29家,其中啤酒麦芽、面粉、蔬菜加工能力达到26万吨、30万吨和5万吨。县内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120个,为农产品运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是科技创新推广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在全县建立起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推广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广测土配肥面积达到40万亩,建立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10万亩,玉米制种6万亩,复(套)种
8.5万亩。先后引进了甘啤3、4号、双孢菇2796、新黑田五寸人参等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反季蔬菜、瓜果和小麦、玉米、蔬菜套种高效栽培模式,全面提高冷凉区食用菌大棚的种植质量,繁育推广金鳟鱼新品种。引进国外优质肉羊陶赛特、波德代等繁育改良本地肉羊品种,全县肉羊杂交改良率达到52%。积极推广农机技术,全面提升了农机化水平。全县累计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250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县的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00年的35%提高到45%。
五是农业标准化生产加速推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制定胡萝卜、肉羊等40多项产品质量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建立起了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农产品生产实现了全过程检
测。争取实施并通过了国家级啤酒大麦标准化示范县、省列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等项目,获得了花椰菜、西芹、胡萝卜、德赛羔羊肉、双孢菇、辣椒、啤酒麦芽、面粉等13个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志,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六是致富项目入户工程不断推进,农民增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针对农民增收渠道不畅,近年来县上启动实施了“致富项目入户工程”,同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二、三产业,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65元,其中,致富项目入户工程人均收入2016元,劳务经济人均收入1347元,二、三产业人均收入606元,切实形成了多轮驱动、多业并举的农民增收良好局面。
七是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实有力,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政治保障。近几年,我县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和土地承包等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有效地改善了农业发展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勤劳致富的热情和积极性,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空前好转,农村社会稳定,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使一些关系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从全县发展现代农业总体情况看,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还面临一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正处在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过程中,亟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在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接受较慢,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推广,从而造成农民增收缓慢。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不高,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仍然处在传统农业基础上。五是农产品市场还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不畅,各种专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及经纪人队伍不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六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相对滞后,直接影响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产品需求的扩大,严重制约农业大规模经营和农业效益的提高。七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不适应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阻碍了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八是土地流转与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浓,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失地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地集中,形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受这些因素影响,我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增长方式还很粗放,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科技贡献率不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不高,与现代农业“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臵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基本特征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我县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三、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际上是持续增加农业发展中的现代因素,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1、牢固树立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切实加强宣传和引导。发展理念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一是要树立开放的发展理念。我县农业必须坚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国内大市场上,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把永昌建设成为国内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在具体工作中,应立足永昌农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和县内资源,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发展空间。要持之以恒地搞好以
啤酒大麦、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和金鳟鱼等为主的农产品促销活动,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国内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直销机构,千方百计扩大农产品外销。二是要树立大农业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扶持发展食品加工、商贸、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步伐,努力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三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切实解决畜禽粪便资源等废弃物的再利用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加快建设农民生态家园。
2、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切实把资金投在农业拳头产品、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上,使之产生辐射和带动的效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捆绑使用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综合开发资金,确保重点项目投入,使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抓出成效。财政要投入一定资金用于良种引进、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并用好用活农业专项资金。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县内外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要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个人参与的新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和信贷投入,吸引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中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特别对农业企业和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争取灵活的农业贷款政策给予扶持。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沼气、乡村道路、电力、通信、安全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新一轮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严格保护耕地,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抗灾能力。不断加强现代农机装备建设,认真落实好各级农机补贴政策,重点推动农机装备更新升级,提高大型、高性能装备比重,逐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行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的工厂化生产,积极倡导畜禽小区饲养,努力提高种养效益。
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整体效益。科技创新和推广是决定一个地区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和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必须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一是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下乡创办科技园区、经济实体。二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积极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联姻,加强合作,借助外力推进技术进步;通过完善利益机制,能够把专业技术人员引进来、留得住,从而使技术依托单位变成真正的合作伙伴。四是继续搞好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各种培训班等常规农业技术普及方式的同时,要注重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努力提高科技普及的广度、速度和效果。五是加快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增强服务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的能力。六是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的投入。七是实施好种子种苗工程、技术示范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信息网络化工程、农村市场、商贸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程等。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深入实施第二轮“十万农民素质提升计划”,突出农业实用技术和创业就业技能,培养一大批现代新型农民。建立提高农民素质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农民素质的培训工作。多形式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加大对双带型农民的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市场观念,树立农民的市场意识,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现代农业。
5、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在产业化经营中必须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我县在促进产业化经营水平方面应着重搞好以下工作。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尤其要加快我县优势农产品认证申报工作。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广标准化种植。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我县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使更多的优势农产品抢占大中城市市场。要牢固树立市场
经济意识、品牌意识、绿色食品意识,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农户+企业的合作形式,突出特色,注重规模,培育和发展骨干产业、优质名牌产品、绿色产品,并将其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推进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6、抓好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必须始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把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措施来抓,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和集群化、园区化发展的思路,以原料基地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建设工程,积极发展龙头企业集群,集中连片建设一批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吸引国内加工企业进园、到区发展,切实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发展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联结关系紧密、推进机制完善、竞争能力突出、带动能力强大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延伸效益。
7、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现代农业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经济体制。当前,要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创新机制,努力探索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经济体制。一是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承包地不仅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根本,也是法律的规定。必须积极稳妥地搞好土地承包制度,妥善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中的遗留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二是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合作社及龙头企业集中,逐步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产出效益。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放眼长远,立足当前,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