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继续发展工业强县之路的实施报告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发展是第一要务,却又是第一难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的发展,出台各种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拓宽工业发展路子、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县紧扣“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县”的主题,专题研究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吹响了“工业强县”的伟大号角,全县上下掀起了大力发展工业的热潮。那么今后的工作中心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之路,精心做好“工业强县”这篇文章。
一、立足县情,全面推进工业强县。
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我们务必要以科学视角、开放眼光、战略思维、求实态度对 县情进行再认识、再把握。
1、依托现有工业基础,积极扩大工业规模。
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全意义的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发三十年来,工业虽有长足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产业体系,工业基础比较扎实,但工业规模急需扩大,企业竞争力有待增强,加上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差别大,县域经济总量小,这样的县情决定了加快发展是当务之急、民心所向,而要加快发展必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实施工业强县要求我们立足县情、实事求是、审时度势,找准发展突破口,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大力发展优势工业产业,努力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充分发挥三大优势,构筑良好发展环境。
(1)资源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丰富。全县现已探明矿藏20余种,其中:重晶石矿储量达2.8亿吨,是全国特大型的矿床之一,享有“中国钡都”之美誉;钾长石矿储量达9亿吨,是全国最大的钾长石矿床。目前,境内的矿产品加工企业已有近10家,其中以重晶石加工为主的企业有青岛红星()精细化学有限公司、山东新泰市万河化工有限公司创建的 鲁湘钡业有限公司较上规模。三是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7.8%,木材加工业发展潜力巨大。生物医药除盛产天麻、杜仲、吴茱萸等名贵中药材外,红豆杉、右旋龙脑樟等名贵树种呈群落分布,为“国宝”级森林资源。三是电力资源充足。是全国100个首批电气化县之一。水能资源丰富,目前在平溪河、舞水河段已建成电站13座,总装机容量1.8万千瓦,在建私营电站10座,装机房量1.68万千瓦,供电量从2001年9900万kwh,增加到2006的1.93亿kwh。实现了与贵州铜仁电网并网运行,目前铜仁电网供电占 总需求量的一半以上;引进了贵州凯里电网供应,目前已完成从贵州青溪至 凉伞镇,最后到酒店塘工业园的35千伏线路,建成了酒店塘变电站,为工业园提供了强大的电力资源;完成了与湖南省市大电网联网。电力供应体系初步形成。同时,电力价格较怀化其它县具有明显优势,较接边地区贵州玉屏工业镇大龙相对便宜。四是劳动力资源充足。据统计,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了8万多人。同时,近年来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这些劳动力的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劳动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很好地满足粗放型工业向集约型工业发展过度初期对劳动力的需求。
(2)交通优势。区位交通独特,三面环黔,素有“湘黔通衢”、“滇黔咽喉”之称,既是湖南和怀化的“西大门”,又是湘黔边界重要的商道和物资集散地,同时也是贵州西部开发的大后方,具有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湘黔株六复线铁路、320国道和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加上即将启动的贵州松(桃)从(江)高速公路将穿越 腹地,将成为全国少之又少的县境内有“十字型”高速公路交叉的县城,省道、县道、乡道横通纵接。县城距贵州铜仁大兴机场80公里,距本省芷江机场仅40分钟车程。交通便利,区位独特,有利于工业招商引资。
(3)政策优势。2007年 成功入列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执行地区。今年“比照”政策有望从实质上得到落实,长期制约我们与贵州周边发展政策不对等的问题可从根本上得到破解。另一方面,国家产业政策宏观调控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的纵深推进、中部崛起的实质启动,特别是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正式启动,为我们夯实基础,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3、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支柱经济。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模式,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培育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推动生产要素在产业、区域间的流动、重组、融合,提高社会经济有限资源的综合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是推进 工业强县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的本质是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它通过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导致该产业在该地区的发展获得较高的生产率,从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工业园区便是产业集群的一种常见的发展模式。通过立足丰富的资源,发挥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依托良好的政策支持,在酒店塘工业园、前锋工业园、柏树林食品工业区以及面上的零散企业四大板块的基础上,可以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集群。
(1)构建食品工业园区,壮大食品产业集群。农畜产品丰富,特色鲜明,湘西黄牛等优良畜产品产量较大,是“中国湘西黄牛之乡”,享誉周边省市。近年来,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逐渐形成了以嘉信、老蔡等为代表的牛肉加工企业,以振兴米业等为代表的大米加工企业。随着“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加快经济发展40条的出台,为这些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县湘西黄牛常年存栏量10.4万头,牛肉加工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科学而统一的规划,生产较为零乱,发展受到阻碍。嘉信、老蔡、小肥牛等企业都有做大做强的要求,在选址、整体规划上要马上帮助他们,集中发展,减少成本,形成产业小区。在发展食品工业的同时,坚持以工哺农,要依托县内大量的农副产品资源,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最终实现以工带农。在这方面,的牛肉加工、龙脑樟加工等工业企业走出来很好的路子。特别是牛肉加工工业,以老蔡肉牛食品有限公司、嘉信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了整个 肉牛加工业的发展。目前全县肉牛加工已发展到10余家,带动了全县10万多农民养牛致富。今后要大力发展肉制品加工业和饲料工业,努力实现“种苗——饲料——兽药——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体系。范文目录网
(2)构建化工工业园区,打造化工产业集群。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以重晶石矿、钾长石矿著名。目前形成了以青岛红星 公司,秦箭公司为代表的矿产品加工,实现硫酸钡、硝酸钡、机械填充料三个系列开发的全国钡盐高新技术开发基地;以湖南安圣公司为代表,实现年产600万只高容量密闭型免维护铅酸动力蓄电池项目一期300万只生产线建成达产的中国动力蓄电池开发基地。目前,酒店塘工业园区总面积已达3平方公里,除原有11家企业外,新引进的山东新泰万河公司年产8万吨硝酸钡加工项目已完成选址并进入项目申报环节。铅锌精深加工项目的引进工作正有序开展。加上今年“沪洽周”期间成功签约引进铬铁生产线、电解锌等重大项目,化工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以后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形成集开采、洗选、冶炼、电解为一体的化工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废物回收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好生态环境。
(3)构建木材加工园区,打造木材产业集群。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67.8%。境内有榉木、红豆杉、南方红豆杉、花榈木、檀木等用材林。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人造板、卫生筷子、木制工艺品、装饰材料、玩具和健身器材等木制产品的市场巨大。壮大木材加工业显得十分必要。一是加大工业原料林建设力度,加强林业资源保障。二是建设园区,搭建平台。要规划建设好木材加工园区,配套完善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将全县经营效益较好的木材加工企业进行整合入驻,为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外出参观,典型带动。组织干部群众到外参观学习木材加工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大力宣传木材加工的生产效益,提高群众发展木材经营的积极性。四是优化环境,集中管理。对进入基地生产经营的木材加工户,从资金、设施配套、土地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4)构建生物医药园区,打造医药产业集群。生物制药(又称bt产业)正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成为新世纪最有发展前途、最具生命力的支柱产业之一。药材资源丰富。龙脑樟、天麻、杜仲、厚朴、黄柏、吴茱萸等珍贵药材近百种。特别是中药材右旋龙脑樟呈群落分布,是我国除台湾以外仅有的右旋龙脑樟种源地。中药材加工业发展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目前 的医药产业有以湖南巨能 公司为代表的生物制药。随着工业强县战略的不断推进,医药产业发展将迎来春天。笔者认为,要按照“构筑政策环境、立足特色资源、强化技术创新、扩大产业规模、注重品牌效应”的基本思路来发展 的医药产业。生物医药属于高科技产业,特别要注重技术创新,引导企业逐步建立专业技术工程中心以及技术中介服务和培训机构,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人员的培训,提高先进制造技术在生物医药企业中的普及率和覆盖率,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开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提高整体科技应用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抢抓政策机遇,实现工业飞跃。
1、抢抓国家经济刺激计划机遇。
“4万亿元,08年11月9日发布的这一数字,一夜之间成了2008年关注度最高、普及率最广的‘年度明星数字’。”《中国经济周刊》这样评价说。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出台,至少标志着宏观经济调整的两大转折:一是长期以来以出口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以内需拉动为主;二是由稳健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货币政策转为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4万亿元投资,三年内落实。股市率先作出回应,一周内上涨逾13%。不久前,国务院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其中关于民生方面的措施最多。前些天,国务院办公厅又连夜发30条意见要求采取措施稳定股市等行业。联系到近期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密集政策,显示了政府实现经济发展的决心及新的效率和果断态度。
对于我们这个边远山区县来说,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大势,积极抢抓机遇,紧紧咬住加快工业发展这根主线不放松。一是要积极搞好项目的储备与上报。特别要抓好涉农项目的策划、筛选、上报工作,要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指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申报力度,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我们的眼光不能仅停留在中央投资上,要注意避免国家投资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要保护和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为民间资本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机制和投资环境,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共同起到“放大效应”。此外,要充分利用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优势,把握好承接产业转移机遇。
三、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为工业强县注入不竭动力。
1、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之路。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全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是 县委、县政府经过充分论证得出的富民强县之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工业发展的思想障碍,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工业发展的体制弊端。要创新工作机制,敢为人先。努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强化服务意识,着力推进服务机制、服务方式、服务水平的创新,切实在用地、规划、金融、信贷、市场、税费、招商等方面给企业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通过政策杠杆帮助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活力。
2、优化经济环境,大力招商引资。
(1)广辟门路,加大投入。一是建立并完善 招商引资人才资源数据库。积极动员他们并通过他们的社会关系网招商引资。以情感商,鼓励外出人才返乡投资兴业。二是抓住各种招商机会,积极参加和举办各种商洽会和博览会。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在沿海设立专门的招商引资办事处或联络点,在长株潭、珠三角、长三角等工业发达地区,全力开展工业招商,方便商家及时了解我县招商政策以及办理投资手续。
(2)筑巢引凤,培育载体。努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各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构建功能齐备的硬件环境,筑巢引凤。简化办事程序,努力创造勤廉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定团结的治安环境和全民招商兴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培育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招商引资载体。
(3)工业优先,兼顾生态。推进工业强县的同时,务必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抓好工业环保,不以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到发展环保并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追求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我县要建成新型工业强县,就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切入点,着力解决产业循环、资源效率、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主要问题,在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中实现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要实行环保准入制度,对那些能耗大、污染大的工业企业严格准入。要积极做好工业企业的环境保护评价工作,督促入园入县工业企业配备环保设施,自觉参与环保建设。二是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坚决执行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三是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大对低品位难选矿、伴生矿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将 的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清洁生产是企业内部防治污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保障。积极培育清洁型生产企业,引导企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实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明确要求生产企业推进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走科技兴工之路,为工业强县提供智力支持。
(1)加强智力建设,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人才是工业强县的核心力量。为了更好地服务工业强县,必须打造一支具有高级专业素质的干部队伍。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工业强县的战略背景下,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党员干部也要加强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党的组织要注意吸纳高科技人才到政府队伍里面来,为工业强县提供专业的政府服务人才。
(2)工业强县要依靠科技创新。随着企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它的成功需要更多的计划、组织和系统——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而企业要想长盛不衰,需要的则是不断的创新、创新、再创新。我县的企业在近几年里虽引进了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出了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但科技创新的力度还要加强。今后要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传统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装备水平,使企业在不断的技术进步中发展壮大。
第二篇: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张洪江谈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2011年10月11日 22:16:17 来源:本站原创 手机看商都 【洪江,工业】 分享好友 “市委书记段喜中在市六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提到,‘工业是濮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之路,濮阳才会有更宽更广的出路’。作为全市工业主管部门,我们深切感受到我们所承担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后,市工信部门将紧紧围绕‘二三五’赶超目标,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快的节奏,唱响工业强市主旋律,打好工业发展攻坚战,力争在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19月23日,市工信局局长张洪江表示。张洪江说,为把工业强市的主旋律唱得更响,市工信局要做好三方面的具体工作。用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标准谋划工业发展。为促进濮阳市工业发展,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意见》,只有做大做强工业,才能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发展后劲,反哺农业、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把工业化做为“三化”的重中之重,在全市上下形成工业强市的强烈共识,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工业、服务工业、保护工业,千方百计推动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结合濮阳市工业发展实际,市工信局确定了四个战略举措:一是依托大企业带动工业经济发展。二是优化结构,提升产业,做强地方工业。三是强化产业招商、工业项目谋划和建设。四是努力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本报记者段利梅用新政策、新机制和新作风推动工业发展。积极发挥工业经济发展合力团、领导联系企业制度、重点工业项目领导分包和责任推进机制等机构和制度的作用,督促推动企业加快发展。坚持以“工业强市杯”竞赛活动为载体,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以现有企业改造提升和承接产业转移为途径,以实施“六大行动计划”为抓手,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工业加快转型,加快提升。
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打好攻坚战。
对于濮阳市出台的新政策、新机制,市工信局将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要在促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促企业资本规模提升、为企业搞好优质服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好企业家和工信部门两支队伍的素质提升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真正为实现濮阳工业经济的集中、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扛起发展之旗,恪尽职责之能,奠定良好基矗
第三篇:积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积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马在学
2008年第9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鄂州市鄂城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为着力点,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工业经济板块。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6.1亿元,利润898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2.9%、53.2%、20.9%,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达到30668万元,80%来源于支柱产业,还有一大批工业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和签约。今年,全区支柱产业的生产能力可望突破38 亿元,财政收入可望突破4亿元。
着力发展五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推进产业形成特色、集中发展,形成了矿产冶金、建筑建材、金属制品、机械制造、食品轻工等五大支柱产业。
——依托国家政策,做强矿产冶金业。重点放在矿业链条的加粗延伸上,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大力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使其形成梯级分布、品种齐全、门类众多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采选炼轧一条龙的产业模式,促使矿产业向大采矿、大选厂、大球团、大轧钢方向发展,促企业上规模、产品上质量、技术上水平,发展上台阶。重点发展磨石山铁矿、巷子口铁矿、德胜钢铁二期、杨叶特钢工业园等龙头企业。
——依托传统企业,做强机械制造业。充分发挥机械制造的传统优势,重点发展以华中重机、长江压力容器、永宏粮机、华阳重工、江燕船厂等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目前,全区机械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相关企业达29家,总规模已超过10亿元。
——依托品牌优势,做强金属制品业。为了聚集金刚石刀具企业形成规模效应,打造金刚石刀具产业群,我们在“中国金刚石刀具第一镇”燕矶镇,投资3亿元兴建了一个集金刚石研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大型民营金刚石刀具产业园。目前,产业园辐射拉动园内外相关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16000多人,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并远销日本、韩国。2007年,金刚石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4.3亿元,人造金刚石单晶产量达10800万克拉,金刚石锯片产量2400万片,被评为全省52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之一。
——依托龙头企业,做强建筑建材业。湖北世纪新峰雷山水泥有限公司在2004年是仅有一条日产1000吨水泥生产线的小型旋窑企业,经过我们的大力扶持,该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三条先进的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公司。目前全区建筑建材业在以世纪新峰的带动下,规模逐步壮大,该产业产值在1—2年内可突破50亿元。
——依托农产品资源,做强食品轻工业。我们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着力发展壮大食品轻工业。近年,全区共扶持发展食品加工企业20家,总规模达6亿元。
着力整合各种资源要素
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我们着力加强要素整合,推动要素向特色支柱产业集中,不断优化建设环境,培植骨干企业,推进工业企业快速发展。
——大力培植骨干企业。我们始终把建设大项目、发展大项目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来抓,对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在用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上予以倾斜,并加强对项目的跟踪服务,做到一个项目一个专班,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点问题,确保项目建设的开工率、施工进度和建设质量。目前,全区已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10个,签约过亿元项目10个,跟踪过亿元项目10个。2007年,全区税收过1000万元的骨干企业达4家,税收过100万元的骨干企业达25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开放经营”的理念,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花湖经济开发区、城东港口经济区、杜山工业园等三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把三大园区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近年全区用于三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2亿元。二是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到目前,三大园区已入驻企业166 家,总投资达58亿元,到位41亿元,2007年实现税收2680万元。三是构建特色鲜明的乡镇工业园。突出各地产业特色,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园。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一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大力推行重点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和领导挂点制度、企业行政执法告知制度、规模企业“一卡式”收费制度、项目服务代理制度、违规执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等,为企业提供零距离服务。二是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积极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活动,不断建设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环境。三是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扎实开展“平安鄂城”创建活动,大力进行企业周边环境专项治理,重点打击强讨恶要、强装强卸、阻碍进场、强揽工程、断水断电、堵门堵路等破环企业生产经营的违法行为,着力优化企业投资环境。
着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我们坚持抓工业从科技进步入手,抓科技进步从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着眼,建立以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全区支柱产业逐步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采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以提质扩容为目标,以资金嫁接为手段,鼓励现有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提升企业科技水平。近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全部推行行业标准,并在金刚石刀具、机械制造、轻纺化工等行业,制订出了2个行业标准和1个国家标准,采用高新技术68项、专利技术11项。2007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值5.2亿元,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
——打造精品名牌,提高竞争能力。加大精品名牌战略实施力度,鼓励企业申请专利,争创“中国名牌”、“湖北名牌”和著名商标,争取一批产品跻身省级和国家级名牌。近年来,全区共培育知名品牌12个,年创产值4.6亿元。例如,“雷山牌”水泥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和湖北名牌产品,“昌利牌”金刚石刀具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信源牌”面粉被评为国家级“放心面粉”,“洋澜牌”保健米和高档精米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聚集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全区共投入科技资金9760万元,引进专业技术人才96名,吸纳培训科技人员5900名,开展校企定向交流 280场次,组织编印科技资料3000多册,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1项,其中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国家火炬星火计划2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和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项。2007年,我区通过了国家县(市、区)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光荣称号,并被评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区”、“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区”。■
(作者系中共鄂城区委书记)
第四篇: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引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年)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工业强基工程,夯实工业基础,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
工业基础主要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业总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大国,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能够满足整机和系统一般需求的工业基础体系。但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严重依赖进口,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难以满足需要;先进基础工艺应用程度不高,共性技术缺失;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不完善,试验验证、计量检测、信息服务等能力薄弱。工业基础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主机、成套设备和整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品牌信誉,制约我国工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已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瓶颈。未来5-10年,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夯实工业发展基础迫在眉睫。
工业强基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任务,决定制造强国战略的成败,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推进计划,明确重点任务,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各方资源,组织推动全社会齐心协力,抓紧抓实,长期坚持,务求抓出实效。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落实制造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高端突破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产需结合、协同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应用为牵引,创新为动力,质量为核心,聚焦五大任务,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四基”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市场化的“四基”发展推进机制,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重点工程和重大装备产业链瓶颈,从问题出发,分析和研究工业“四基”的薄弱环节,针对共性领域和突出问题分类施策。
——坚持重点突破。依托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区分轻重缓急,点线面结合,有序推进,集中资源突破一批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带动作用强的基础产品和技术。
——坚持产需结合。瞄准整机和系统的发展趋势,加强需求侧激励,推动基础与整机企业系统紧密结合,推动基础发展与产业应用良性互动。
——坚持协同创新。统筹各类创新资源,促进整机系统企业、基础配套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面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产品开发全过程对接、全流程参与,探索科技与产业协调、成果和应用互动的新模式。
(二)主要目标
经过5-10年的努力,部分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达到国际领先,产业技术基础体系较为完备,“四基”发展基本满足整机和系统的需求,形成整机牵引与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夯实制造强国建设基础。到2020年,工业基础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建立与工业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的工业基础体系。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先进基础工艺推广应用率达到50%,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初步建立,基本满足高端装备制造和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具体目标是:
——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显著提升,产品使用寿命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推动80种左右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70种左右标志性关键基础材料、20项左右标志性先进基础工艺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信息通信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电力装备领域的“四基”问题率先解决。
——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建设40个左右高水平的试验检测类服务平台,20个左右信息服务类服务平台,服务重点行业创新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10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形成10个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的基础产业集聚区。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高端发展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统筹规划,利用各类资源,分领域分阶段分渠道解决重点工程和重大装备的“四基”发展亟需。发挥工业强基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突出重点,创新管理,梳理装备和系统需求,分析产业现状,遴选170种左右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组织开展工程化、产业化突破。按照小规模、专业化、精细化的原则组织生产专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重点解决终端用户的迫切需求。按照大批量、标准化、模块化的原则组织生产通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先进基础工艺,重点提升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组织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集中成体系解决十大重点领域标志性基础产品和技术,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引导材料、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工艺和技术研发机构等有机结合,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解决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发展瓶颈。
专栏1 十大领域四基“一揽子”突破行动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嵌入式CPU、支持DDR4、3D NAND flash的存储器、智能终端核心芯片、量子器件、FPGA及动态重构芯片等核心元器件。突破8英寸/12英寸集成电路硅片,显示材料、光刻胶、光掩膜材料、高端靶材、集成电路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突破集成电路16/14nm FinFET制造工艺、CPU专用工艺、存储器超精密工艺等先进基础工艺。突破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工业软件等关键基础软件。
(二)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高档智能型、开放型数控系统、数控机床主轴、丝杠、导轨、大型精密高速数控机床轴承、机器人专用摆线针轮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及轴承、智能活塞压力计、高速高性能机器人伺服控制器和伺服驱动器、高精度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传感器、变频智能电动执行器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开发具有系列原创技术的钛合金、高强合金钢、滚珠丝杠用钢、高温合金、高强铝合金等关键基础材料。推广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高效增材制造工艺、精密及超精密加工(切削、磨削、研磨、抛光)工艺等先进基础工艺。
(三)航空航天装备“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显示组件、惯性器件、大功率电力器件、航空传感器、智能蒙皮微机电系统、紧固件和轴承、SoC/SiP器件、微机电系统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开发高强高韧轻质结构材料、高温结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PBO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Rusar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耐高低温和高耐候性氟硅橡胶材料、耐650℃以上高温钛合金材料、拉伸强度超过1400MPa的高强钛合金材料、高性能高导热镁合金材料、飞机蒙皮和机翼用铝合金材料、高温合金单晶母合金、标准件用高温合金等关键基础材料。推广热加工工艺与精密高效快速成形技术、复合材料构件制造工艺、增材制造用高性能金属粉末制备工艺等先进基础工艺。
(四)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齿轮、密封件、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智能化电控系统、深水作业和机械手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开发高性能海工钢、特种焊接材料、双相不锈钢、高性能耐蚀铜合金、低温材料、降低船体摩擦阻力涂料等关键基础材料。推广高可靠、高精度激光焊接工艺等先进基础工艺。
(五)轨道交通装备“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车轴、车轮、轴承、齿轮传动系统、列车制动系统、轨道交通用超级电容、功率半导体器件、车钩缓冲装置、空气弹簧、抗侧滚扭杆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开发高强度大尺寸中空铝合金型材、绝缘材料、高性能齿轮渗碳钢、新型高分子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推广金属型压力铸造技术、无模化铸造成型技术、双频感应热处理技术等先进基础工艺。
(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电控喷油系统、动力总成电子控制、驱动电机、电机电子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堆、机电耦合装置、自动变速器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开发轻量化车身复合材料、轻合金材料、动力电池电极和基体、电机用硅钢和永磁材料、特种橡胶、高强度钢、低摩擦材料、高端弹簧钢、超高强汽车板等关键基础材料。推广轻量化材料成形制造工艺、汽车件近净成形制造工艺等先进基础工艺。
(七)电力装备“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重型燃气轮机高温部件、大型核电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高温变送器、核级变送器、变频智能电动执行器、冷却剂主泵、煤粉泵、固体泵、堆内构件,大型核电汽轮机焊接(整锻)转子、2000毫米等级末级长叶片、德士古汽化炉专用热电偶、自补偿式智能固态软起动装置、无功补偿装置、大型半速汽轮发电机转子、可变速水泵水轮机转轮、大型水轮机转轮模压叶片、大容量发电机保护断路器等核心基础零部件。突破重型燃机关键高温材料、叶轮用高强韧不锈钢等关键基础材料。推广重型燃机高温合金熔模铸造及定向和单晶铸造工艺、超大型铸锻件制造工艺及焊接和热处理工艺、典型高温零部件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高压开关灭弧室核心部件3D打印一次成型等先进基础工艺。
(八)农业装备“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转向驱动桥及电液悬挂系统、农业机械专用传感器、导航与智能化控制作业装置等核心基础零部件。
(九)新材料“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新一代功能复合化建筑用钢、高品质模具钢、圆珠笔头用高端材料、特种工程塑料、高端聚氨酯树脂、高性能轻合金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单体、生物基材料、功能纺织新材料、高性能分离膜材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特种陶瓷和人工晶体、稀土功能材料、3D打印用材料、可再生组织的生物医用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特高压用绝缘材料、智能仿生与超材料和石墨烯材料。
(十)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8MHU以上大热容量X射线管、新型X射线光子探测器、超声诊断单晶探头、2000阵元以上面阵探头、微型高频超声探头(血管或内窥镜检测),MRI用64通道以上多通道谱仪、CT探测器、PET探测器(基于硅光电倍增管)、超精密级医疗机械轴承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开发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透析材料、医用级高分子材料、植入电极、3T以上高场强超导磁体、临床检验质控用标准物质等关键基础材料。突破抗体药物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技术,开发重组蛋白药物新型治疗性疫苗和细胞免疫治疗嵌合体抗原受体CAR-T细胞技术等制剂,推广具有生物活性的3D打印人工血管工艺。
以上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80种左右、关键基础材料70种左右、先进基础工艺20项左右。
(二)开展重点产品示范应用
应用是提升基础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促进“四基”发展的关键。以需求为牵引,针对重点基础产品、工艺提出包括关键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专用材料开发、先进工艺开发应用、公共试验平台建设、批量生产、示范推广的“一条龙”应用计划,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发展,协同研制计量标准,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推进产业链协作。鼓励整机和系统开发初期制定基础需求计划,吸收基础企业参与;鼓励基础企业围绕整机和系统需求,不断开发和完善产品和技术。鼓励整机和系统企业不断提高基础产品质量、培育品牌,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先进基础工艺的普及率,提升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
专栏2 实施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
(一)传感器“一条龙”应用计划。立足光敏、磁敏、气敏、力敏四类主要传感器制造工艺提升,与主机用户协同,开发针对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全系列配套传感器及系统;构建模拟现场的试验环境;建设适合多品种小批量传感器生产的柔性数字化车间;通过批量应用和工厂实际环境考验,优化产品设计与工艺,大幅度提高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电子信息和通信领域传感器技术水平,在轨道交通、机械、医疗器械、文物保护等领域推广使用。
(二)控制器“一条龙”应用计划。立足现有可编程控制器(PLC)与机器人控制器产品的基础,与系统集成和主机用户协同,开发针对离散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和多关节机器人的控制器产品以及相应的控制软件模块;构建模拟实际应用的可靠性试验环境;推进制造过程的数字化;通过批量使用,不断改进硬件设计和软件功能,提高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控制系统“一条龙”应用计划。立足现有分散型控制系统(DCS)和地铁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基础,开发石油、石油化工、高铁等领域高安全要求的安全控制系统;创建安全系统的试验环境,取得国际功能安全的认证,建设高质量要求的生产线,从试点应用到逐步推广。
(四)高精密减速器“一条龙”应用计划。突破非标摆线曲线修正设计、材料极限稳定、整机性能测试、非标角接触球轴承设计研制、高精度工装夹具研制、专用机床研制或通用机床专机化改造、高精密装配等核心技术和产品。在保证批量生产RV减速机产品性能一致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严格控制生产成本。
(五)伺服电机“一条龙”应用计划。发挥稀土永磁技术和产业优势,开发伺服电机,改造升级数控化、智能化伺服电机生产线,提高产品性能及可靠性;加快推广伺服电机在机器人、数控机床、注塑机中的应用;带动电机智能制造设备及新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
(六)发动机电喷系统“一条龙”应用计划。推广高压共轨系统(共轨喷油器、共轨泵、共轨管及ECU)应用。建立完善在线检测与试验的数字化装备体系,积累关键制造环节测量数据;系统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和规范,与主机用户协同,构建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加大装机应用量,通过检测数据的积累与分析,优化制造工艺和产品设计,建立保证性能稳定性和质量一致性的制造体系;推进批量生产所需高档数控设备、智能装配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七)轻量化材料精密成形技术“一条龙”应用计划。针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及先进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轻量化需求,采用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及超高强度钢,高性能尼龙、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聚酰胺等轻量化材料,推广铝及镁合金精密成形铸造工艺、塑性成形工艺及连接工艺、超高强度钢精密塑性成形工艺等,实现既“控形”又“控性”的“双控”目标。
(八)高速动车组轴承及地铁车辆轴承“一条龙”应用计划。组织钢铁行业、轴承行业和铁路、地铁部门协同创新,进行工业性试验,装车运行考核,组建示范性生产线,提升批量化生产能力。同时,带动整个轴承行业实现高端突破,由国际轴承产业链的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九)IGBT器件“一条龙”应用计划。集合国际研发资源,发挥国内8英寸600V~6500V IGBT芯片生产线优势,开发系列化IGBT器件及组件产品;推广IGBT在铁路机车与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从应用端快速获取反馈信息进行产品改良;推动IGBT器件及功率组件在风电、太阳能发电、工业传动、通用高压变频器和电力市场等领域的应用。
(十)超大型构件先进成形、焊接及加工制造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针对核电等能源装备及海洋工程和船舶装备等对超大型构件先进制造工艺的需求,推广超大型构件铸造工艺、锻造工艺、焊接工艺及加工工艺、超大型构件精密焊接工艺等。
(十一)超低损耗通信光纤预制棒及光纤“一条龙”应用计划。推广超低衰减光纤的制造技术,包括超低衰减光纤关键原材料制备及质量控制技术、超低衰减光纤剖面设计与精确控制技术、光纤精密拉丝退火技术、光纤全套性能分析测试评估技术、超低衰减光缆制备技术,实现批量化稳定生产,在下一代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通信光传输网络中推广使用。
(十二)工程机械高压油泵、多路阀、马达“一条龙”应用计划。立足高端高压柱塞泵型液压马达、液压泵、整体式多路阀的数字设计技术、材料、铸造技术、加工工艺技术、试验技术和检测标准等,实现工程机械急需的高端液压元件稳定批量生产及在主机上的大批量配套。
(十三)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耐高温叶片“一条龙”应用计划。立足世界先进的精密铸造工艺技术,实现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以及民用航天等领域的旋转叶轮式热力发动机热部件批量化生产,加快推广应用;有效地推动耐高温陶瓷材料、高温合金材料等应用以及机械加工、特种工艺焊接、等离子喷涂和电火花精确打孔等上下游工业领域的长足发展;促进精密铸造行业的高精尖生产制造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十四)高性能难熔难加工合金大型复杂构件增材制造(3D打印)“一条龙”应用计划。突破产学研用结合,推广钛合金、高强度合金钢、难熔金属等高性能难加工合金大型复杂构件高效增材制造(3D打印)工艺以及系列化工程化成套装备、质量和性能控制及工程化应用技术,实现“工艺-装备-材料-质量-标准”整套成果在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船舶、重型轨道交通、核电等重大装备研制和生产中的应用示范及工程化推广。
(十五)石墨烯“一条龙”应用计划。立足石墨烯材料独特性能,针对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引导生产、应用企业和终端用户跨行业联合,协同研制并演示验证功能齐备、可靠性好、性价比优的各类石墨烯应用产品。
(十六)存储器“一条龙”应用计划。积极拓展服务器、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及手机等终端应用中CPU和存储器有效保障水平,逐步形成较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和具有竞争力的价值链,提升整机产品的安全可控能力、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和存储器产业竞争实力。
(三)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发展需求,围绕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制修订、认证认可、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依托现有第三方服务机构,创建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对实验验证环境、仪器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与重点产业和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支撑能力。注重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和互联网的作用,鼓励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区)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工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推进重点产业技术资源整合配置和开放协同。鼓励在工业园区(集聚区)率先建立第三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工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
专栏3 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一)产业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建设40个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产品可靠性、稳定性、一致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关键问题研究;开展计量基准及量值传递、标准制修订、符合性验证、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制定试验检测方法;加强计量基标准建设,完善提升量值传递体系;研制相关设备,提供相关服务。
(二)信息服务类服务平台。研究先进的信息采集工具,构建专题信息库和知识产权资源数据库,建设20个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政策研究、产业运行分析与预测、信息查询、知识产权分析评估和综合运用等服务,向政府、行业、社会推送产业信息。
(三)工业大数据平台。支持在工业园区(集聚区)建设工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对产品生产、流通、使用、运维以及园区企业发展等情况的动态监测、预报预警,提高生产管理、服务和决策水平。
(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通过实施十大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及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持续培育一批专注于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等细分领域的企业。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健全协作配套体系,支持“双创”平台建设,鼓励具有持续创新能力、长期专注基础领域发展的企业做强做优。优化企业结构,逐步形成一批支撑整机和系统企业发展的基础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基础企业集聚发展,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形成紧密有机的产业链,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服务中心。
专栏4 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优势产业集聚
区
(一)培育百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基础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形成100家左右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专精特新”企业。该类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1)掌握本领域的核心技术,拥有不少于10项发明专利;(2)具有先进的企业技术中心和优秀的创新团队;(3)主导产品性能和质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4)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20%左右,居于全国前两位;(5)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0亿元。
(二)打造十家产业集聚区。围绕重点基础产品和技术,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10家左右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的“四基”产业集聚区。针对集聚区企业生产过程改进提升的共性需求,建设一批技术服务中心,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的开发、应用及系统解决方案,有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五)推进“四基”军民融合发展
调动军民各方面资源,梳理武器装备发展对“四基”需求,联合攻关,破解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体系等制约瓶颈。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军民技术相互转化利用,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引导先进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梳理民口优势领域和能力,跟踪具有潜在军用前景的民用技术发展动态,促进先进成熟民用“四基”技术和产品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推进军民资源共享,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工业基础领域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备设施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备设施相互开放、共建共享。推动国防装备采用先进的民用标准,推动军用技术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
专栏5 实施“四基”军民融合发展联合行动专项
(一)军民共性基础和前沿技术联合攻关。围绕“四基”领域军民通用重点产品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聚焦3-4英寸碳化硅单晶、光刻胶、浆料、锂电材料等电子材料,高性能真空电子器件、大功率激光器、红外焦平面、MEMS器件等元器件,突破相关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重点开展电子用高纯化合物、高性能碳纤维、高温合金/钛合金回炉料、高纯陶瓷粉体等低成本工程化制备技术研究。构建材料基因组工程数据库。围绕军工科研生产中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高端元器件和测试仪器、科研生产软件等,加大攻关力度,推进军工能力自主化。推动军民共性基础技术转移转化和关键技术工程化应用,培育“四基”领域百家军民融合典型单位。加强军民两用计量测试技术攻关及计量基标准建设。
(二)重点领域军民两用标准联合制定。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军民通用标准建设的协同机制,推进军民标准通用化;通过军用标准转化、民用标准采用、军民标准整合和军民通用标准制定,完成集成电路、卫星导航等领域150项军民通用标准制修订及发布工作;探索开展其他领域军民通用标准的建设、民用标准采用等工作。
(三)引导“四基”领域军民资源共享。编制发布军用技术成果转民用推广目录,向全社会发布不少于100项成果,推动先进军用技术成果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编制发布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向军工单位和军队推荐不少于100项技术成果,促进民用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参与国防建设。鼓励工业基础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军工重大设备设施、民用设备设施相互开放共享。建立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分批分类发布机制,推动100余项军工重大设备设施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四组织实施
(一)目录引导
支持咨询机构组织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单位编制印发《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根据实际适时调整,引导社会资金资源投向。以目录为依托,细化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引导各地区协同推进发展目录的落实,根据本地区产业基础,在进行充分市场分析的前提下,确立“四基”发展重点和目标,分阶段、分步骤稳步推进。发挥中国工业强基信息网的平台作用,组织信息对接。
(二)协同推进
健全工作机制。组织各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建立工业强基工程实施统筹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工业强基工程专家咨询组作用,研讨“四基”发展重点和推进机制,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发展提供咨询建议。鼓励地方加强组织考核,制定工作方案,围绕重点领域开展需求对接。
实施示范项目。围绕实施方案,突出重点,创新工业强基示范项目组织模式,采用公开招标、竞争性评审等遴选方式确定示范项目。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分类施策,采用后补助(奖励)、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示范项目实施,带动基础产品和技术实现高端突破,培育“四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引导社会参与。鼓励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成立技术研发联盟,集中资源对涉及多个应用领域的共性技术进行协同攻关。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总结典型经验、宣传示范应用案例、组织现场会等方式,利用各种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广泛参与,推进“四基”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重视基础、积极参与的氛围。
(三)考核评估
细化工作重点和推进计划,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中期等动态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对重点任务和实施目标进行动态调整。完善示范项目考核办法,建立项目全周期管理流程,将项目考核评价情况和后续支持相挂钩,促进承担单位如期完成任务和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优化“四基”产业发展环境
完善工业基础领域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制定,推进采用社会团体标准,强化标准试验验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标准协同,推动重点标准国际化。开展“四基”领域知识产权布局,建立产业链知识产权联合保护、风险分担、开放共享与协同运用机制。加强国家量传溯源体系建设,提升国际承认的国家最高校准测量能力。规范检验检测等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提高第三方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构建公正、科学、严格的第三方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并加强监督。加大对创新产品的采购力度,完善由国家出资或支持的重大工程招标采购办法,运用政府采购首购、订购政策积极支持基础产品发展。建立“四基”产品和技术应用示范企业。营造基础领域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更多民营企业进入基础领域。
(二)加大财政持续支持力度
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积极支持“四基”产业发展。研究通过保险补偿机制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推广。充分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地方政府、创投机构及其他社会资金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四基”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对涉及科技研发相关内容,如确需中央财政支持的,应通过优化整合后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统筹考虑予以支持。
(三)落实税收政策
切实落实基础产品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等税收政策。适时调整《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进口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商品清单》,取消国内已能生产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四)拓宽“四基”企业融资渠道
促进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加强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引导银行信贷、创业投资、资本市场等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下加大对“四基”企业的支持。对于主要提供《工业“四基”发展目录》中产品或服务的“四基”企业,在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时“即报即审”,并减免挂牌初费和年费,在首发上市时优先审核。积极支持主要提供《工业“四基”发展目录》中产品或服务的“四基”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机构间报价系统和证券公司柜台市场发行公司债券(含中小企业私募债),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
(五)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面向工业强基发展需求,探索推广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工业基础相关专业建设,提高职业培训能力,着力培养“大国工匠”。设立卓越工程师引才计划,支持企业引进一批工业“四基”重点发展领域急需的顶尖高技能人才。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企业职工培训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
第五篇:*村走工业强村之路的调查
村走工业强村之路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武功县大庄镇方寨村是省委副书记张保庆同志的党建工作联系点,有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640户,2998人,耕地面积1772亩。村上拥有一个年产值2.5亿元的东方纸业集团。2002年实行村企合并后,成立东方党总支,党总支共有党员86名,下设1个村党支部、5个企业党支部。近年来,张保庆同志多次深入该村调研指导,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并为该村题词“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奔向小康”。东方党总支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方寨这一目标,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抢抓机遇,滚动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村战略,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村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农民富裕、村风良好的喜人局面。200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00多万元,成为全县的明星村。村党总支先后被评为市县先进党支部、省级“五个好”党支部,方寨村也先后被省市命名为“文明村”和“小康示范村”。
二、成功实践
(一)工业兴村,走出一条发展集体经济的好路子。
改革开放以来,方寨村农业生产取得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有了一定改善。但是,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两委会”班子想为群众增收致富搞服务,却苦于无资金没办法,导致公益事业百废待兴,群众收入增长缓慢,出现了人心散、村风乱的局面。严峻的现实,使村干部深刻地认识到,人均不足0.7亩的耕地仅能养家糊口,要致富,光靠农业不行,不办企业不成。思想认识统一后,村党支部、村委会毅然决定大办集体企业,走工业兴村之路。为此,党总支首先从转变干部群众观念入手,召开两委会、党员干部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认真学习发展集体经济的方针政策,使党员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后,组织党员干部到江苏华西村参观,学习外地发展集体经济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坚定了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还在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了“我们能不能发展集体经济,不发展集体经济怎能富民强村”的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更加明晰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他们结合地处小麦主产区、桔杆利用率低、劳动力低廉的实际,聘请专家进行指导论证,决定打造以造纸为主的支柱产业,走兴企强村富民的路子。
(二)股份合作,创出一条发展集体经济的好方子。
为了促进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上不断采取新措施,借鉴外地经验,推行股份合作制,在原有两个造纸厂的基础上,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有步骤、分阶段地对村办企业进行改造,在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中使企业进一步强盛。
1999年,党总支提出了“巩固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鼓励村民积极参股入股,组建企业集团”的口号。村上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将原纸厂、退水渠、道路和电力、土地等折合成股份,组建企业集团。集团公司实行厂长负责制,各企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风险共担,分厂承包,超产提成。村党支部、村委会还鼓励村民积极参股入股,融集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了三个分厂,扩建了九条生产线,组建了东方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2000年,他们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观念创新,提出了建立东方工业园区的二次创业计划,对园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面规划,配套建设,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新办企业入园发展。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再一次掀起了参股入股高潮,短期内聚集资金7000多万元,技改扩建了25条生产线。公司年产方化用纸8万吨,生产的5个规格、20多个品种的产品,畅销西北、西南和东南沿海一带,转销东南亚和吉尔吉斯等几个国家和地区,一直供不应求。
2001年,他们在干部群众中开展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组织党员、企业主和群众去河南南街村等地考察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这次考察“考察”出了方寨村发展的新思路:招商引资,园区带动,进一步发展运输、化工等与造纸业相关的产业,形成一条龙产业链、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2003年,东方集团引进资金300多万元,筹建了科龙化工厂,投资1800多万元,技改了13条生产线。截止目前,集团公司共投资9500万元,建成17个分厂47条生产线,拥有固定资产2亿元,其中集体经济占到了52.6%。公司年产值达2.5亿元,实现利税3000多万元,年上交国家税金200多万元。
(三)筑牢堡垒,构建一个发展集体经济发展的强班子。
实践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发展集体经济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为此,他狠抓了“一个选配”“三个落实”和“两个带头”。
一是抓好领导班子成员的选配。党总支采取“两推一选”的办法,在培养选拔干部上,除坚持政治强、文化水平高的标准外,更侧重于考察其是否懂市场、会管理和乐于奉献。根据这一标准,先后为总支下属的6个支部选配和调整了10名干部,其中支部书记5人。
二是抓好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党总支从严要求,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大会、3次支委会,认真分析兴企办厂和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经常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
和对党组织及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抓好廉洁自律制度的落实。党总支要求党员做到的,支部成员首先做到。还明确提出了做“三不”党员干部,即:不沾集体便宜,不贪图享乐,不过一天闲日子。村上还制定了“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财务公开”和“六不准”等制度,郑重向村民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对于每一项工程,党总支做到干部不参与,只是组织协调和监督,工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工程小组全权负责。
四是抓好党员教育制度的落实。为了搞好党员教育,他们在硬件投入上毫不吝啬,先后建起了农民和职工培训学校以及党员活动室,投资2万元建起了党员电教室,购买图书1500多册,建立了图书室,用于干部群众的业务学习和理论学习,还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徽师大、省农科院等单位10多名专家教授给党员干部和群众讲课,使全村90%以上的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70%以上的新党员成为致富能手。
五是重视发挥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了给集体经济的发展搞好服务,党总支提出“有困难、找支部”的口号。村民白巨敏,承包村办污水治理收浆地,因技术问题,生产的包装纸质量较低,市场销售困难,占压资金严重,企业面临倒闭。党总支书记高志鹏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并及时开会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使白巨敏的企业很快起死回生,一举扭转了亏损,重焕生机。在党总支的带领下,党员干部带头集资参股入股,发展集体经济。村委会兼职副主任许立参、许志宵,企业支部书记许云礼等带头集资入股办厂。党员许永忠、白立团在企业发展中不计恩怨、不顾个人得失,帮助企业解决退水、道路和供电等困难,为企业发展发挥了党员干部应有的作用。
三、良好效应
方寨村走工业强村之路,尽管还处于进一步发展探索阶段,但却已显现了良好的效应:
一是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村上积极开展各项公益事业,先后实施了十大利民工程:一是道路硬化工程。投资35万元将园区内的道路进行了拓宽硬化,投资85万元硬化村街道4800米,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二是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投资27万元新打机井8眼,衬砌渠道3500米,投资6万元架设农灌线路2000多米,使井泵配套齐全,农田旱涝保丰收。三是亮化工程。投资70万元给企业架起了电力专线,投资12万元对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并给四条街道安装了78盏路灯,解决了村子和企业用电方面的问题。四是希望工程。投资6万元对学校校舍进行了修缮,更新了桌椅,添置了实验器材仪器124种,729件,解决了学生上试验课难的问题,减免了6名学生的学杂费用,解决了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2004年,还计划投资200万元新建一所小学和幼儿园。五是送温暖工程。积极开展了帮扶交友活动,每年拿出2万元,对5户困难户进行救济扶持。六是利民工程。从2002年起,村上每年为群众代缴农业税达11万元,减轻了农民负担。近年来,还投资89万元为周边村子修建了2座桥,铺设了2公里的水泥路面和90多根过路暗管。七是碧水工程。投资1230万元进行污水治理,聘请安徽师范大学化工学院和江苏宜兴瑞盛水处理研究所专家教授,进行了污水治理的技术设计和安装调试。2004年3月份,企业环境影响大纲顺利通过了省市专家评审;计划6月底前,建成投资300万元、日处理废水3万吨的水处理厂,达到污水回收利用,解决污染问题;投资120万元新修和扩建两条退水渠2650多米,解决企业的退水难问题。八是绿化工程。投资2万元在厂区建立隔离带和草坪、苗圃花木,共栽植树木20多个种类,3000多棵。九是形象工程。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一栋三层办公楼,配备了电脑传真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供“两委会”、集团公司办公和党员活动。十是再就业工程。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有效地解决剩余劳动安置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安排闲散劳力4000多人,安置下岗职工287名。
二是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了村域经济发展。全村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农工副牧全面发展,新发展良种50多亩,杂果1000亩;养殖业发展迅猛,生猪存栏2000多头,笼养鸡20000多只;铁器加工和食品加工生意火爆,私营、股份、个体经济总收入达5500多万元。全村现在共有运输车辆50多辆,摩托车200多辆,手机500多部,电话普及率达70%,家家用上了电视机。
三是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做大做强纸业这一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推动运输、加工、养殖、种植等个体经济发展,600多户农户基本形成了户户有主业,人人有活干,家家奔富路的局面,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380多亩的土地流转,每年就可为农民增收40多万元;全村上千名闲散劳力的安置,每年也为群众增收500多万元。目前,全村人均纯收入3500多元,比1999年增加了1600多元。村容村貌和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如今方寨村,呈现出水泥道路四通八达,新楼房连成一片,小伙子进进出出骑摩托,老人电视机前度晚年的美好生活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