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09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中共天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 景 辉
天水是国家老工业基地,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对于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全市经济实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省上“四抓三支撑”的工作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大企业改革力度,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提速发展。
一、进一步理清工业强市的总体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天水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工业产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方向,以培植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为重点,坚持引大引强入天,高度重视项目工作,强化科技创新,完善机制体制,围绕“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三大园区、发展五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全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华天电子、星火机械、长城电器三大产业园建设,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建材五大产业集群,高度重视县域工业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工业综合竞争能力,把天水建设成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和西部工业强市。到“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十五”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20%,达到5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利税年均增长25%,科技贡献率达到50%;到“十二五”末,工业增加值在“十一五”基础上再翻一番,年均增长20%,达到11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利税年均增长25%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55%;“十一五”后两年到“十二五”末,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年达到1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在“十五”基础上翻两番;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5%;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末下降3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二、进一步明确工业强市的战略重点
按照既定思路和目标,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突出振兴装备制造业
以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为契机,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把促进重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主要任务,充分利用经济区内各城市现有基础和资源,依托重点城市、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加强经济区产业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增强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以实施“12341”行动计划为重点,着力加快工业经济提速发展。到“十二五”末,以做优做强“10强50户”企业为切入点,全力培植1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企业集团。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全力培植20个以上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以实施名牌战略为切入点,全力培植30个以上的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以加大战略融资和社会融资为切入点,全力培植4户以上的上市融资公司;以抓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为切入点,每年选择10个以上对工业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给予全力支持。
以开发新项目为突破口,着力拓展装备制造业新领域。支持企业对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和成套装备的研发,加大装备制造企业重组整合和品牌建设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集成电路、数控机床、制管设备、凿岩机械、系列轴承、中高压输配电设备、石油钻机电气传动控制设备、制药设备、车用轮毂、山地拖拉机等产品的发展。加快陇西—天水—宝鸡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项目的实施,推动天水煤电工业基地建设;争取引进汽车、工程机械制造项目,积极研发飞机零部件产品、光能和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生产设备,扩大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建设河西风电“陆上三峡”机遇,重点推进风力发电设备的成套产品相关部件的研发与加工制造进程。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探、勘测、开发利用和深度加工,积极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加快三大工业园区建设
天水华天电子产业园。以赶超同行业先进水平为目标,积极发展集成元器件制造业,提高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能力,推进集成电路芯片技术升级,增添关键设备,加大基础材料的开发力度,把天水华天电子产业园建成国家级集成电路芯片生产和封装产业基地。加快对现有电子企业和资源的整合,组建紧密型的华天电子工业集团公司,形成以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电子工业新格局。
天水星火机械产业园。引导、鼓励拟建的机械行业重大项目向麦积区社棠火车站以南的星火机械产业园区聚集,在此基础上再拓展5000亩的产业园区,主要用于新建机械行业重大项目、延长产业链配套项目以及招商引资大项目或合作重组的新项目。以星火、风动、锻压、海林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带动岷山厂、7452工厂、天拖厂、红山试验机公司等企业的发展,全力打造西部机械制造工业基地。
天水长城电器产业园。积极引进西电公司ABB等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整合重组天水电工电器产业。充分发挥大企业资金技术等优势,依托长城开关公司、213电器公司、电气传动公司、铁路电缆厂等电工电器产业资源,围绕输配电产业,实施战略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配套协作,建设天水长城电器产业园。
3、大力发展五大工业集群
机械制造工业集群。主要以星火、风动、锻压、海林、7452工厂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全力打造星火机械产业园区,使这些企业成为全国同行业一流的企业。
电工电器工业集群。主要以长城开关公司、213电器公司、铁路电缆厂、电气传动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积极推进国内电工电器行业大企业、大集团整合重组天水电工电器企业。
电子信息工业集群。主要以华天集团、天光半导体公司、庆华公司、6913工厂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积极推进电子产业整合重组,全力建设西部电子信息工业基地,扶持华天集团等企业成长为国内同行业一流的企业。
医药食品工业集群。主要以卷烟厂、长城果汁、奔马啤酒、娃哈哈、昌盛食品、岐黄药业、成纪药业等企业为依托,巩固提高卷烟厂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加快发展医药食品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在做大做强岐黄药业、成纪药业、奔马啤酒等医药食品企业上有新的突破,大力发展中小轻企业群,促进天水医药食品工业有更大的发展。
建筑建材工业集群。引进国内知名大企业重组市属企业,以天水祁连山水泥公司、甘谷祁连山水泥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建筑建材工业发展步伐。做好甘谷祁连山水泥公司和清水甘草水泥公司的达标达产,加快永固水泥公司的迁建和扩能改造。
4、积极壮大县域工业经济
要大力发展壮大县域工业经济,充分发挥工业资源优势和支柱产业优势,加强协作配套发展,千方百计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秦州区、麦积区要以五大产业集群为重点,发展壮大旅游特色产业;秦安县要重点发展果品、花椒、洋芋淀粉等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鼓励发展纺织工业;甘谷县扩大建材生产规模,开发新型建材产品,做大做强大唐甘谷电厂,带动发展关联产业,培育发展甘谷辣椒等农产品加工和中药材加工产业群;武山县加快建材产业发展步伐,积极促进钼矿的勘探开发,提升鸳鸯玉系列旅游产品开发的档次,加快发展蔬菜加工业;清水县发展壮大一批农特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带动发展畜牧、粮油、果品加工业,做大做强酿酒产业;张川县加快动物生化制品开发,做大做强传统的皮毛业,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进一步落实工业强市的保障措施
工业强市战略事关天水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这一战略,必须认真落实好发展工业的各项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和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工业经济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的制度,坚持和落实振兴装备制造业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的协作配合,搞好项目引进、技术服务等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氛围。
2、加大工业发展投入。要全面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等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工业强市战略的支持力度,落实好《天水市工业强市市长专项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奖励为工业强市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
3、支持企业多渠道融资。要增强银企合作互动,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和国债资金,充分利用好开发性金融贷款平台,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
4、切实保障工业项目用地。要合法优先保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用地;特别是年度计划指标重点保障重大工业项目用地,对重点项目要予以适当补助,做好工业集聚区用地储备。
5、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要全面加快市属企业和省属下划企业的改制工作。全面做好已出让产权和破产终结的企业收尾工作,已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要加快改制。
6、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要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机遇,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进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核心竞争力强和管理先进的大企业、大集团,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和好项目,不断壮大工业经济的规模和实力。
7、加快工业经济优化升级。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现代产业、扶持培育新兴产业的原则,延伸特色优势产品产业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的战略性整合重组,加强与民营企业的合资合作,吸引外资投资入股。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协作配套、集聚发展的新格局。
8、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要规范执法行为,坚决整治推诿扯皮、作风拖沓甚至公权私用、乱收费、乱罚款等不正之风。加快交通建设,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培养、引进、储备人才,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是实现富民强市的迫切需要。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张洪江谈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2011年10月11日 22:16:17 来源:本站原创 手机看商都 【洪江,工业】 分享好友 “市委书记段喜中在市六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提到,‘工业是濮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之路,濮阳才会有更宽更广的出路’。作为全市工业主管部门,我们深切感受到我们所承担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后,市工信部门将紧紧围绕‘二三五’赶超目标,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快的节奏,唱响工业强市主旋律,打好工业发展攻坚战,力争在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19月23日,市工信局局长张洪江表示。张洪江说,为把工业强市的主旋律唱得更响,市工信局要做好三方面的具体工作。用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标准谋划工业发展。为促进濮阳市工业发展,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意见》,只有做大做强工业,才能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发展后劲,反哺农业、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把工业化做为“三化”的重中之重,在全市上下形成工业强市的强烈共识,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工业、服务工业、保护工业,千方百计推动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结合濮阳市工业发展实际,市工信局确定了四个战略举措:一是依托大企业带动工业经济发展。二是优化结构,提升产业,做强地方工业。三是强化产业招商、工业项目谋划和建设。四是努力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本报记者段利梅用新政策、新机制和新作风推动工业发展。积极发挥工业经济发展合力团、领导联系企业制度、重点工业项目领导分包和责任推进机制等机构和制度的作用,督促推动企业加快发展。坚持以“工业强市杯”竞赛活动为载体,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以现有企业改造提升和承接产业转移为途径,以实施“六大行动计划”为抓手,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工业加快转型,加快提升。
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打好攻坚战。
对于濮阳市出台的新政策、新机制,市工信局将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要在促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促企业资本规模提升、为企业搞好优质服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好企业家和工信部门两支队伍的素质提升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真正为实现濮阳工业经济的集中、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扛起发展之旗,恪尽职责之能,奠定良好基矗
第三篇:抢抓机遇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
抢抓机遇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 宜宾港项目筹备组办公室主任 李 康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交通厅牵头编制的《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布局规划》于2009年2月16日初步完成,现正广泛征求意见。面对前有起步较早的泸州港,后有奋起直追的乐山港(乐山港提出打造为“成都港”),刚刚起步的宜宾港该怎样发展?通过外出考察泸州港、乐山港、连云港、上海港、天津港等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从全新的角度,全面审视宜宾港的有利条件、重大发展机遇以及周边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等情况,积极谋划宜宾港的未来发展。为此,本人就如何抢抓机遇,积极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的战略定位、基本思路与重大意义
(一)战略定位。把宜宾港建设成为绿色、文明、现代的万里长江第一港。使之真正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中,立足西南、背靠西北、面向东南、通江达海的“桥头堡”。
(二)基本思路。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的基本思路是:以宜宾港志城作业区建设为中心,加快公路、铁路、航道、机场等集疏运配套工程建设,把宜宾港建设成为四川规模最大、功能最全、配套最完善的多式联运的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的航运中心。同时,依托港区东连罗龙、西接白沙、南跨李庄、北靠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把宜宾最大的沿江产业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连为一体,推进港城一体化,从而最终形成以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为集聚发展核心的港城新区。
(三)重大意义。一是实施中心开花战略将使宜宾港成为港口群的领头羊。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宜宾港只有充分发挥岸线资源丰富、港口规模大、区位独特、功能齐全、江海联运等优势实施中心开花战略,才能成为三港的领头羊,宜宾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实施中心开花战略将加速宜宾新型城镇化进程,在构建川南城市群中拔得头筹。按照目前宜宾城市发展格局,大致可分为四大片区:即南岸新区、翠屏老城区、天柏组团区、江北区,目前老城区已无发展空间,南岸新区、天柏组团区、江北区已基本成形,宜宾城镇化空间最大的拓展点无疑在长江北岸东边,如以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为载体,实施中心开花战略,东连罗龙、西接白沙、南跨李庄建立港城新区,宜宾新型城镇化进程、打造百万人口大城市、构建川南城市群格局的战略必将全面提速。三是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将加速宜宾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抢占先机。四川宜宾港志城作业区正处于金沙江、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区域以及五粮液产业园区、白沙工业园区、罗龙工业园区、阳春坝工业园区、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等沿江产业区的关键节点上,实施中心开花战略有利于宜宾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沿江经济走廊,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必将推动宜宾港口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的条件与机遇
(一)三大优势为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提供了有利条件
区位优势:一是扼三江之咽喉。四川宜宾港位于长江、岷江、金沙江三江汇合处,是万里长江的起始点,有“万里长江第一港”之称,上可溯两条水运主干道岷江、金沙江,下起长江黄金水道直通大海,拥有三江六岸九河,水运条件优越。二是踞三省之要冲。四川宜宾港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已建成内昆铁路、内宜、宜水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乐宜、宜泸渝高速公路,规划中的西宜高速公路、宜叙高速公路、成贵铁路、渝昆铁路将经过宜宾,机场迁建正在加快推进。未来宜宾将建成六条高速、四条铁路、一个4D机场,为宜宾港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多式联运的集疏运网络。三是处三港之中心。按照《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布局规划》,宜宾港正处于乐山—宜宾—泸州三港连接线的中心位置;并且在可利用岸线资源、规划集装箱吞吐量等方面远远优于乐山港、泸州港,被国内知名港口专家誉为长江干线宜昌以上最好的港址,具有打造成为中心港口的先天优势。
经济优势:历史上的宜宾曾因水而兴,素以“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远近闻名,作为川滇黔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商贾云集、物流商贸繁荣,享有“西南半壁”的美誉。而今,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宜宾经济日新月异,特别是通过近些年来,着力打造“一枢纽、一城两中心、四基地”,确立了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宜宾经济总量与增幅已跃居全省第四位、在川南以及川滇黔结合部各市中稳居首位,有着较强的经济基础和拥有西南、西北广阔的腹地经济优势,为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江海联运优势:市政府于去年12月1日在上海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正式合作协议,共同出资建设宜宾港。宜宾港处于长江黄金水道的起始点,上海港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出海口,两港首尾相连,通江达海,形成江海联运的独特优势。与中国最大最强的港口—上海港的战略合作,起步迟、但起点高的宜宾港将充分利用上海港在港口规划建设、人才培养、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优势,为宜宾港实施中心开花战略、在三港中后来居上创造了宝贵的后发优势。
(二)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家出台了促进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投资,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特别是加大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力度,为加快推进宜宾港建设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坚定信心,化危机为机遇,当迎来下一轮全球经济复苏之时,宜宾港早已正式投入运营,充分发挥宜宾港巨大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必将为宜宾外向型、开放型经济注入强劲的拉动力。二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明确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总体取向,确立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形成 “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提出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具体任务,要着力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特别是《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布局规划》,提出“集群建设、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思路,标志着四川将迎来港口群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为宜宾港的加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三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市委、市政府强力实施“以港兴工、以港兴市”战略,迅速掀起了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新热潮。通过四川宜宾港的建设,提升宜宾的城市品位和形象,加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让宜宾港的建设成为带动宜宾、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港口及临港工业区建设将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小城镇连成片,建立和完善物流、商贸、金融、通关、信息、航运等综合配套功能,力争把宜宾港打造成为川滇黔结合部的总部经济港、长江上游的经济航母。
三、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的具体措施
为积极应对《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布局规划》,进一步增强“建好四川宜宾港,建设美好新宜宾”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宜宾港的发展,既要充分融入港口群布局,更要凸显作为未来四川第一大港在港口群布局中的中心地位。特别是在两年建设期之后,宜宾港能否在建成之日即为正式开港运营之时,如何抓住这两年的关键时期至关重要。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着力从发展理念、港口建设、集疏运配套、人才培养、市场培育、体制机制创新等八个方面做好超前工作,力争在港口群发展中抢占先机和制高点。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宜宾港发展理念上超前。在港口发展上,要改变就港口建港口、就港口论港口的旧观念,牢固树立“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发展理念,充分借鉴港口发展的先进模式,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港口资源是宜宾宝贵的战略资源和新一轮经济腾飞的后发优势,港口大发展正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站得高、看得远,抢抓机遇,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积极争取中央、省在规划、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宜宾港更大、更多的支持,一切有利于港口发展的政策都要去争,特别是在申报出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区上加大工作力度,并尽快落户港区,为实施中心开花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认真落实《四川宜宾港总体规划》和《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布局规划》,全力争取将宜宾港列入全国内河主要港口规划,力争在宜宾港的发展上实现“五个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率服务、高效益经营。充分利用港口大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尤其是在引进战略性合作伙伴方面下功夫。加快建立港口发展基金,以及采用BOT、BT等资金筹措方式,解决港口及配套工程建设的融资问题,加快宜宾港的建设和发展,实现港口对经济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
(二)加快港口建设步伐,在工程建设进度安排上超前。作为全省最大的作业区——宜宾港志城作业区,自2008年开工建设以来,一期工程进展顺利。为抢抓枯水期,按照“全力以赴、乘势而上、团结拼搏、自强争先、再创佳绩”的总体要求,在今年2月底前完成港口前沿水下工期要求的112根灌注桩,而且将以超常的速度,力争在今年完成明年枯水期要求完成的另外112根灌注桩的浇筑。按照现有速度,将提前8个月时间完成224根灌注桩的建设,为此,四川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一期工程的建设有望提前竣工开港。在抢抓工程进度的同时,为确保工程质量,从源头上建立监察、检察、审计、目标督查“四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实施全程跟踪监督,把宜宾港打造成为廉洁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在加快推进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立即开展二期工程所需各类报告的编制、评审和报批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二期工程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尽快实现志城作业区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00万标箱、2030年达300万标箱的目标,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更大平台。
(三)着力推进港口集疏运配套,在开展进港公路、铁路、航道整治、机场连接线工作上超前。港口作为交通枢纽体系中水运通道的主要节点和“桥头堡”,必须构建完善的集疏运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港口的功能,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一是加速港口与公路连接网络的建设。港口应当与公路紧密相连,形成与公路的网络体系。就宜宾港志城作业区而言,必须在宜宾港正式开港前,建成该作业区与宜(宾)南(溪)快速通道、宜泸渝高速公路的连接线,通过连接线沟通与宜泸渝高速公路、内宜高速公路、宜水高速公路、乐宜高速公路的联系,形成港口与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的无缝衔接网络。二是加快启动进港铁路建设。尽快开展进港铁路建设的前期工作,完善各类报批手续,以BOT、BT等多种方式寻求铁路建设的合作伙伴,迅速启动,力争在三年内完成进港铁路的建设。港口与铁路连通后,可以大幅度地把成都、昆明铁路枢纽的货源通过港口进行疏运,减少铁路的压力。宜宾港志城作业区到内昆铁路一步滩火车站的连接线只有14公里,连接较为方便。从成都经成渝铁路、内昆铁路到志城作业区约为340公里。两条铁路均为国家干线铁路,方便快捷,覆盖了西南大半地区,能为港口吸纳大量的货源。三是加快长江航道整治。积极与长江航道局等相关部门协调,今年尽快启动将长江航道重庆至宜宾段由三级升为二级的整治工程,随着金沙江水电梯级开发的水位调节,将最终达到一级航道标准,提高长江航道的通航能力。四是统筹规划宜宾港至新机场的公路连接。统筹规划、建设志城作业区到宜宾航空港的公路,形成水路与航空的运输网络。力争在港口建成之时就能形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四路联运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宜宾经济走出西部、走向全国、融入全球打开通道。
(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上超前。进一步弘扬宜宾港人“团结奉献,勤学创新,务实高效,和谐创业,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加快干部职工学习培训步伐。从现在起就要着力培养一批能管理、懂经营的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能操作现代化港口机械设备的技术人才队伍,为宜宾港的经营管理、正式运营打下坚实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一个“快”,充分利用上海港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和本地教育资源优势,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实施“315”人才培养计划,“3”即培养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工人三个方面的人才;“1”即培养1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即培养500名专业技术工人。为确保两年后宜宾港开港运营提供人才保障。
(五)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工作,在市场培育上超前。积极主动深入港口辐射范围,开展市场调研,切实做好与港口建设规模相适应的市场培育工作。按照“培育壮大当地市场,聚集辐射外地市场,既要抓好现有市场,又要培育潜在市场”的原则,以政策为支撑、文化为核心、服务为保障,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工作,营造优质、高效、和谐的经营环境,充分发挥物流、货代、轮船公司等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加大各方面的扶持力度,广泛吸纳港口腹地货源,尽量缩短港口建成后吞吐量与市场培育的周期。
大力倡导“川流不息,和通天下”的四川宜宾港企业核心价值观,依托江海联运优势,尽快启动培育市场的“宜宾港沙鱼行动”计划,迅速组织宣传、策划、营销的专业队伍,成立对外经营公司,构建营销网络,采取“渔猎式”的营销方式,四面出击,承揽货源。
(六)统筹用地规划与征地拆迁工作,在港区建设用地储备上超前。按照四川宜宾港总体规划要求,在统筹港区规划建设用地上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开发的原则,超前做好四川宜宾港建设用地的规划储备工作,全力配合翠屏区政府尽快完成一期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为港区的建设开发提供用地保障。
(七)充分利用港口建设平台,积极打造港城新区,在实施“以港兴工,以港兴市”发展战略的谋划上超前。依托白沙、罗龙工业园区以及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充分利用港口条件和水运优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临港工业的集聚,重点发展化工、重装、机械加工、物流、商贸、农副产品加工、房地产等临港工业和沿江产业带,促进宜宾港口经济大繁荣,把港口经济打造成为宜宾经济新的增长极;以港口建设为平台,突出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东连罗龙、西接白沙、南跨李庄、北靠宜泸渝高速公路、宜南快速通道的独特区位优势,实施宜宾港中心开花战略,全力打造港城新区,让港城新区成为推进宜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联动发展,打造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加速器。
(八)依法治港,理顺管理体系,在探索港口管理的机制体制创新上超前。《港口法》于2004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四川省港口管理条例》即将出台,为依法治港提供了法律保障。四川宜宾港共规划4个港区、11个作业区,规模庞大,建设、管理任务繁重,原已弱化的港口管理职能明显不适应新的水运发展形势,加快建立并完善与宜宾港相协调的港口管理机构,筹建宜宾港口管理局,实现“一港一政”,明确职能,理顺关系,提升和发挥港口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履行好港口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职能职责,确保辖区内港口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序开发、综合整治。与此同时,积极响应省委刘奇葆书记的指示精神,以战略的眼光加快组建四川宜宾港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来统筹实施对辖区内港口的建设开发和经营管理;在此基础上,做强做大,逐步形成港口经营、物流商贸、出口加工等综合型的大型集团(或上市)公司;以集团公司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以商招商,全力发展港城新区,加快推进港城一体化。积极探索港城新区作为宜宾经济特区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推行组织体制创新,扩大管理半径,将港口企业、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港航管理、城市建设形成一体,实行集群管理,探索组建港城新区管理委员会,全力推进港城新区建设,实现大港区集约化发展。
第四篇:张掖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作汇报
张掖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作汇报
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七月十四日)
督查组各位领导: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通知要求,现就我市贯彻落实甘肃工业强省大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精神,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情况作以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取得的主要成效
2008年4月工业强省大会召开以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项目建设、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有效克服了金融危机影响,工业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效益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为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工业总量快速扩展,主导地位得到凸显。2008年以来的三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03%,达到55.4亿元。规模
—1—
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达到45.4亿元,增速居全省第一位。以工业为主体的二产业比重提高到35.5%,农业一头沉的状况正在改变,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加快形成。
2.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三年来,全市共建成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79项,其中2008年建成26项、2009年建成26项、2010年建成27项,累计完成投资53.43亿元。爱味客马铃薯加工、3万吨谷氨酸生产线、三道湾水电站、小柳沟钨钼矿采选、巨龙建材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等11个投资上亿元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随着工业项目的强力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7年的128户增加到2010年的160户,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由19户增加到27户,极大地增强了工业经济实力,有力地拉动了农业、畜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居民消费持续增长。
3.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依托能源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基础能源、有色冶金、农产品加工、化工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品牌建设,全市形成156万千瓦发电装机容量、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20万吨铁合金、300万吨矿产开采、150万吨农产品加工能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正在有序推进。
4.工业效益持续提高,社会贡献更加突出。三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8.5%,达到106.2亿元,实现 —2—
利润年均增长27.6%,达到7.48亿元。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年分别达到46.7%、35.6%、47.4%,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57.1%,工业企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力的10%,工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为各级政府增加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用事业投入提供了重要保障。
5.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管理,多渠道增加投资,三年累计投入资金15.67亿元,建成节能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30项,实施污染治理项目346项,新上工业技改项目116项,淘汰落后产能73.08万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5年累计下降21.97%,张掖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高到94%,全市环境保护工作连续8年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奖励。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较好落实,部门监管能力、监管水平全面提升,较好地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
二、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发改、工信、财政、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市工业项目建设、企业改革、工业节能等重点工作。各成员单位立足部门职责,主动协调服务,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了支持工业发展的整体合力。围绕工业发展重点,编制完成了工业发展规划、新能源开发规划等专项规划。结合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研
—3—
究制定了《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意见》,从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人才培养、品牌培育、项目争取等方面对工业给予重点扶持倾斜。二是理清发展思路。市委、市政府围绕工业强省大会确定的“一个振兴、六个做大做强”的发展重点,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及时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传达学习工业强省大会精神,结合实际深入开展讨论,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队,深入基层,分区域、分产业、分行业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了以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以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努力走出一条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的总体要求。确立了立足能源资源,做大新能源产业,立足矿产资源,做强冶金化工新材料产业,立足农畜产品资源,做优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立足结构调整,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四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三是落实工作责任。坚持重点项目领导挂项、部门负责制度,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市级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套工作班子,全程跟踪,一抓到底;把工业项目建设任务纳入县区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大考核分值权重,严格兑现奖惩。强化督促检查,由市委督查室、市 —4—
政府督查室牵头成立督查组,每季度对重点项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并采取政务通报、新闻媒体公示等措施,督促各级各部门靠实责任,确保任务落实。市人大、市政协围绕工业经济运行、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和园区建设、污染减排治理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视察调研,提出整改落实和推进建议。各县区、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项目、促发展上,亲力亲为、靠前指挥,重大问题现场办公解决,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狠抓项目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工业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围绕矿产化工、能源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壮大产业规模,带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矿产化工方面: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近三年建成了45万吨原煤开采、90万吨精洗煤、4万吨中低碳锰铁生产、5万吨铁合金、30万吨铜选等重点矿产加工项目。目前,两个年产90万吨的原煤矿井、30万吨电石正在建设,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200万吨钼矿采选等项目也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壮大矿产化工产业规模。能源开发方面:依托境内黑河、陶莱河、隆畅河、梨园河等河流水能资源,优化开发方案,实行梯级开发,近三年投资36亿元,开工建设水电站33座,装机容量45万千瓦。大孤山水电站、三道湾水电站等一批水电站已建成发电,全市累计建成
—5—
水电站装机85万千瓦,水电、火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年发电量69亿度,扭转了我市多年来电力短缺局面,步入全省电力输出市行列。依托优越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和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实施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等新能源开发,与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等中央企业签订战略投资协议,目前已有2个风能项目、1个光伏发电项目取得省上同意开工的“路条”,近期开工建设。我市规划“十二五”期间建成风能发电装机200万千瓦、光伏和光热发电50万千瓦、火电120万千瓦,全市发电总装机达到500万千瓦以上,成为河西新能源基地的重要支点城市。特色农产品加工方面:立足充足的农畜产品资源,围绕制种、果蔬、草畜、轻工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30万吨种子、20万吨玉米淀粉、10万吨番茄酱、1万吨脱水菜、1.5万吨奶粉等农产品加工能力,全市累计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282家,年销售收入达到41亿元。2010年,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4亿元,占到全部规上工业的31.8%,培育甘肃名牌产品8个,农副产品加工业向着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新型建材方面,依托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和工业废弃物,大力发展新型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建成了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30万立方米混凝土复合砌块、年产1亿块轻型砖等项目。今年,中材水泥集团公司投资7亿元的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山丹水泥集团投资3.2亿元的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及余热发电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建材产业的集中度、市 —6—
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三)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工业集聚能力。全市六县(区)均建立了工业园区,其中:张掖、民乐、山丹城北、临泽、高台五个工业园区进入《国家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肃南祁青工业园区2010年由省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审批为工业集中区。全市六个园区总规划面积159.24平方公里,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1亿元,同比增长26.9%。一是健全组织机构,着力提高管理水平。市、县(区)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工作,市上成立了工业园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22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全市工业园区工作。六个工业园区均成立了管委会,管委会主任由县区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兼任,各管委会办公机构健全,人员、待遇、经费得到较好落实,为加快工业园区区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聚集发展。至2010年,全市开发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6.2亿元,硬化道路165.3公里,架设供电线路193公里,铺设供水管道76公里,基础设施日益配套完善,增强了对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坚持从资源禀赋和区域差异出发,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要求,鼓励、引导同类企业、关联产业向园区集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张掖工业园区农副产品加工、电力能源、生物化工、建筑建材等支柱产业初具规模;临泽工业园区以乳制品、制种、红枣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步壮大;高台工业园区番茄、棉
—7—
花、酿酒葡萄、脱水蔬菜加工特色明显;民乐工业园区马铃薯加工和以红矾钠、钡锶盐为主的化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肃南祁青工业集中区矿产采选和电力能源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三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增强工业园区发展活力。各县区依托资源优势,制定优惠政策,采取节会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方式,引强入张,借力发展。先后有荷兰爱味客、酒钢集团、窑街煤电、江苏金双喜集团、甘肃电投、中种集团、国电龙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张掖各工业园区。今年兰洽会期间,我市与客商签约的项目金额达到317亿元。止2010年底,全市六个工业园区共入驻工业企业320户,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4%。各园区初步形成了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优势明显的发展格局,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活力最强的经济增长区。
(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规划引导,建设循环产业链,构筑循环产业体系。编制完成了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特色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规划,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产业体系、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各有关部门落实责任和推进措施,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在循环型农业建设方面,围绕制种、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发展,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发展养殖业,利用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沼渣沼液还田,—8—
促进无公害和绿色农业发展,形成了“畜-沼-粮”、“畜-沼-果”等农业循环模式,提高了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资金2.44亿元,建成农村户用沼气55000多座、大中型沼气工程3个。在循环型工业建设方面,一是加快循环企业建设。通过向上争取、地方支持、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多渠道增加投入,建设循环经济项目,发展循环产业链条。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节能资金,扶持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放项目补助。“十一五”期间,全市共争取国家节能技术改造、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项目38项1.48亿元,建成了一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民乐锦世化工公司改造“清污分离、污污分离”装置,利用含铬铝泥生产氧化铝,实现了危险废物零排放,利用含铬芒硝制取硫化碱,使含铬废渣芒硝得到再生利用。甘肃雪晶生化公司通过实施废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和管网改造,年节水292万立方米,利用废菌丝生产高蛋白饲料,实现了变废为宝。张掖有年金龙公司利用废料生产酒精,酒精渣制造饲料,生产用水处理后养鱼,最终用于灌溉经济林,建成了“吃干榨尽”的完整循环产业链。二是实行清洁生产。在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目前,全市29户企业开展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15户通过评审、14户获得批复。批复企业已完成投资1.37亿元,实施了一批清洁生产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近三年来共淘汰落后产能19项、产能73.08万吨,其中2010年淘汰10.88万吨。
—9—
(五)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制,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在组织实施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方面:2008年以来,对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的山丹焦化厂、山丹化工公司、张掖有色金属公司、张掖地区矿化公司和国营高台盐化公司等5户企业按计划组织实施了政策性破产,消化银行债务5亿元,从根本上摆脱了债务压力,为重组后的新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在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方面:按照“明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的改革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一企一策,采取股份制、民营化、租赁、破产等多种形式,实施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列入改制的287户企业,完成改制的达到99.3%。通过改革,实现了企业产权体制、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绝大部分企业增加投入,实施技术改造,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达到了国家增税、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目的。在解决遗留问题方面:由于改革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国家的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针对改革后一些企业在养老、医疗、负资产弥补、企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改制企业免资产弥补工作规程》等配套制度措施,指导解决存在的遗留问题。对困难多、遗留问题多的企业,采取一个企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的办法,加大帮扶力度,解决实际 —10—
困难,巩固了企业改革成效,目前,全市改制企业已渡过了改制“震动”期,转入按现代企业制度平稳健康运行的新阶段。
(六)强化服务保障,全面落实扶持政策。从协调服务、要素保障、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工业提质提速、加快发展。一是强化协调服务。各县区、各职能部门自觉把服务工业项目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项目备案立项、用地审批、开工许可等环节,推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大力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主动上门、超前工作,盯上靠上、跟踪服务。坚持把清理审批项目作为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措施,该取消的取消,该转移合并的转移合并,该下放的下放。对保留的审批项目公开办理依据、程序、时限、收费标准、服务承诺及违规追究办法,实行阳光政务,实现审批提速。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市政府设立了4项专项资金,推进工业跨越发展,即:工业项目前期工作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工业项目前期工作经费300万元,支持重点工业项目的争取、立项,并要求各县(区)财政也安排一定的项目前期费用。设立技术创新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院地合作资金,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合作,实施技术研发,引导企业推进技术创新。设立节能降耗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节能降耗资金,采用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重点工业节能降耗工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技术推广。设立园区发展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区)也安排专项资金,—11—
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组织开展银政、银企对接活动,增加对支柱产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投放,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新项目、新产品给予重点支持,仅建设银行为市内水电项目发放贷款达9亿元。积极支持担保公司发展,全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增加到18户,先后为380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6亿元,其中今年上半年为312户企业新增担保贷款10.5亿元,有效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强化产学研结合和企业人才培养。协调、引导工业企业主动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形式多样、协作广泛的技术协作关系。全市85%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涉及院所院校100多所,完成技术合作(协作)项目80 多项;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10户,全市有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企业被列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实施企业管理人才“双选双进”工程,2008年以来共选拔520名大学毕业生到企业服务,选派862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河西学院等高校培训学习,组织57名企业人才赴外对口挂职。针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滞后的问题,近三年全市共组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5123人(次),企业员工参加了学历教育252名;组织企业在职职工参加职业培训6178人(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4848人(次),先后为2490名专业技术人员评定了技术职称,其中取得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职工186人;共为企业举办招聘洽谈会286 —12—
场(次),招聘各类人才11556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400多名,为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过程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是保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工业摆在突出地位,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建立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集中精力抓大项目建设、抓大企业招商、抓骨干企业培育,形成了上下齐心抓工业的浓厚氛围,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项目建设是关键。对张掖这样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壮大工业规模实力,优化经济结构,应始终把工业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资源优势,抓好新项目和技改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是园区建设是载体。坚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设施,强化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工业园区发展明显加快,已成为全市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的“主阵地”。
四是良好环境是基础。坚持把软硬环境建设作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抢抓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机遇,加快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为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3—
三、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我市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产业支撑不足;特色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资源勘探相对滞后,后续大项目、好项目缺乏,工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不足;传统工业比重大,技术装备落后,经营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研发和转型升级乏力,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繁重。这些困难和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克服并逐步解决。借这次省上督查的机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支持我市工业园区扩区升级。我市临泽工业园区、高台工业园区、山丹城北工业园区正在修编园区规划,需要扩大园区面积,请省上给予协调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张掖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在省委、省政府及省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张掖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虽已取得积极进展,但要完成申报审批,仍有大量工作要做。请省上继续给予关心支持,协调国家相关部委提出审核意见,力争早日通过审核批复。
2.支持在我市布局大型工业项目。张掖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国家一直没有在我市布局大型工业项目,工业比重小,产业层次低,社会就业压力大,与周边地区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十二五”期间,我市将重点建设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火电 —14—
二期以及太阳能、风能、抽水蓄能发电等一批关系我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议省上对这些项目的争取、建设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3.增加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由于我市工业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困难,对园区投入十分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请省上在安排园区资金时给予倾斜,支持园区进一步完善道路、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园区聚集和承载的能力。
—15—
第五篇:抢抓机遇 强化措施 精心实施
抢抓机遇
强化措施
精心实施
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工作
(2007年12月14日)
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相聚一职专,隆重举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仪式,在此,我代表市委市府向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表示亲切问候,向本次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表示热烈祝贺。实行国家助学金制度,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加大职业教育步伐,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帮助广大家庭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做好资助工作的决心和力度。希望大家抢抓机遇、强化措施、精心实施,切实做好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工作。为此,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把握政策,充分认识国家助学金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大量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问题也非常关心和重视。今年5月18日。国务院《建立健全普通本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中规定:高等教育将实施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资助制度;中等职业教育将实施国家助学金、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资助制度。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享受资助,资助标准为每年每生1500元,国家资助两年,第三年实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项政策是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之后,中央为促进教育公平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会为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会为大部分农村贫困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追求。
任何一项民间义举,任何一项个人行为都远远没有国家这样一项资助政策体系受助的人多、效果好,这也正是我们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坚持公平的有效手段。这项资助政策体系是从制度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这一政策的实施,必将有力促进我市职业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充分认识实施这一政策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二、明确责任、规范操作,确保国家助学金资助工作的顺利完成
新的资助政策自2007年秋季开学起在全市实施。按照“政府统筹、部门负责、加大投入、正确导向、公开透明、多元资助、合理分担”的基本原则,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这是一个长期、规范、系统的制度设计,是治本之策、长远之计。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规范操作,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积极落实资金,全力以赴把这件事办好。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和省、市政府的《实施意见》对助学所需资金做了明确规定,济南市与我市按照4:6的比例分担,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的保障范围,按全部在校生即100%计算,即保证农村职校学生100%受到资助。新的资助政策和措施落实到位后,我市今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达到
元。财政部门要调整支出结构,精心落实好资助工作的配套经费,确保资金足额安排及时拨发到位。同时,要切实加强资金监管。教育部门要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协作,积极主动地争取财政、劳动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完善工作办法,落实责任分工,共同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各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小组,严格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完善制度、严格程序、细化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决不允许一边加大助学力度,一边乱收费加重学生经济负担。
三、公正服务、热情施教,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
中职助学政策导向性较强,就是要大力优化高中阶段的教育机构,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广大职教工作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倾注更多的情感,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兄弟姐妹,要带着深厚的感情,通过满腔热情和周到细致的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爱护传递给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助工作中,资助对象的评定工作是重要环节,各学校要认真研究,总结经验,建立科学可行的资助对象评审制度,运用公正、公平、有效的认定方法,严格把握资助条件,细化资助工作步骤,实行政策公开、资助对象条件和金额公开,最大限度的发挥资助功能,实现资助政策的目的。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资助要以育人为目的,这应当成为我们资助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各学校要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出发,抓住国家实施新的资助政策的契机,结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发挥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效。学校从事资助工作的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满怀爱心,切实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方法多样,形式灵活,维护自尊,达到“送温暖、解困难、增信心、长才干”的效果。
同志们,市委、市政府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了一个突出重要的位置,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贯彻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扎实工作,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切实把这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决策贯彻好、落实好,不断开创我市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章丘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