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初中农科教结合教学体系研究(范文)
“乡镇初中农科教结合教学体系研究”结题报告
乡镇初中农科教结合教学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自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以来,我校结合本地实际,严格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控,扎实推进体系研究,走出了一条农科相结合的崭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结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农科教结合”就是对学生进行普通教育的同时,对其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即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西方国家早已注意在这方面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西方学人的必修课,西方国家的经济优越及国民的素质之高与此不无关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济,我国虎兰县早进行了农科教结合的初步探索,得到了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富有远见的教育专家的关注。我县95%的农村人口务农,三农问题矛盾突出,继虎兰县以后,我校创造性地开展了“农科教结合”的体系研究,以寻求解决本土三农矛盾问题的捷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乡镇初中农科教结合教学体系研究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而且前景极为广阔。
1、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以胡锦铸主席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农村经济要发展,科学技术是关键,而农科教结合正应和了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群众学科难的问题。必将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新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共奔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适应了发展教育,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是关键,创新是主题,农村初中教育如何发展,向何处去,“农科结合”犹如一道清音划破寂静的沉闷,使我们找到了教改的切入点,创新教育的新起点,特色教育的新亮点。
3、根治了回村毕业生的迷罔困惑症。农村初中是“普九”的重点,农村教育的难点,是大多数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终点。调查资料显示,仅有30%的学生能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深造,剩下的70%的回村学生除少部分找工、参军外,大部分在家务农,他们所学生的知识用不上,种地的科学本领又没学,可谓两手空空,致富无门,整天处于迷罔、困惑之中。农科教结合关键给这部分学生插上了翅膀,使他们有了展露自己才能的本领,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唱主角,真正挑起了科技兴农的大梁。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与目标
农业、农村和农民们,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教育最贴近于“三农“,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最直接力量。促进教育与经济结合,推动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江泽民的这段话为我们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及县教体局关于《实施新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有关文件已是我们研究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我们的总体目标是:扎扎实实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搞好基础教育教材及课程改革试点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实现因材施教,因趣选学,使每位学生通过学习,能熟练掌握二至三门实用技术,把人才培养与生产示范,科技推广密切结合起来,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并逐步形成“一生富一户,一户带一村,一校兴一方”的科技辐射网络。
四、课题系统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加强了农科教结合的组织机构建设。我校农科教领导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学校成立了农科教领导小组,校长挂帅,教导处搭台,下挂年级主任、班主任,及农科教专职职教师,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农科教教学机制。制定了《崔家峪初中农科教结合的实施意见》、《崔家峪初中关于农科教结合的考核实施意见》、《崔家峪初中农科教课程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等制度,保证了农科教工程的有效开展。
2、注重了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与课程设置。以服务三农为中心,以当地经济发展急需为主线,我们聘请专业教师,参考有关资料并结合本地实际和一些自己的实践经验,先后编写了六个培训项目的六本校本教材:《板栗栽培技术》、《葡萄栽培技术》、《生姜栽培技术》、《棉花栽培技术》、《蜜蜂养殖技术》、《缝纫技术》,免费印发给学生,解决了农科教教学的然眉之急,并及时解决了当地农民科技项目中的实际困难。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不切合实际的不设,不受学生欢迎的不设,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不设。
3、注重了基地建设的教学效应。我们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教学思路,注重了与教材相适应的基地建设,强化了基地建设的教学效应。校内基地,分类挂牌,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管理。校外基地协同有关村委及各村的“土”专家建立。涉及11个科技门类,所系20个村庄,学生实习的园地,亦即变成了送科技下乡的便利场所。多赢多惠,形成了农科教的良性循环。
4、农科教教学的基本模式
(1)学科渗透—初步形成农科教的意识。就是根据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职教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渗透实用技术教育,告诉学生这些知识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内驱力。(2)实用技术必修—重点实施职业技术教育。根据学生志愿,做到因需而学,因趣而学,每周开设两课时。教学中做到“五有”、“五落实”,即:有教材、有教师、有备课、有场地、有器材;时间落实,内容落实,措施落实,组织落实,基地落实。教学中采用“精讲解、巧示范、分操作”的基本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掌握必要的技能技术为目标。(3)活动课教学法—巩固提高实用技术素质。在活动课中,以基本的职业技术课为主,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或根据学生个人的意愿与爱好,组织选修课教学,每周不少于四课时。按照“课程编排适当集中,活动课安排适当调整,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课的自然学习中,体会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艰辛与快乐,知识在实践中升华,技能在知识的运用中提高。(4)评价体系—激活农科教满盘棋。a.考核教干看“(农科)教绩”。我校把农科教结合的业绩列为考核教干的主要内容之一,考核内容涉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数比例,学生成绩及民意测验等诸多方面,年终量化排序作为干部晋升、评优、续聘的主要依据。b.考核教师看成绩。对教师的考核实行责任制、教分制、奖惩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农科专职教师到少参加一门校本教材的编写,负责一门实用技术的培训,在校内开辟一块本专业实习基地,并负责全过程的管理。并根据教师个人的基本素质,实际业务能力,农科教教育教学成绩等进行量化赋分入档,作为教师晋职、晋升、续聘的必要条件。c.考核学生看“效绩”。所谓“效绩”是指考核学生时,不仅要看考核来源于自编农科教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要看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采取平时记录,期中小结与期末全面考查相结合的办法,对每位学生进行考核,并与“绿色证书”挂钩。采用实用技术培训学分制;只有达到20学分的学生才能发给“职业技术教育绿色证书”,只有取得了此证书,文化课考试合格的学生,方能发放毕业证书,并作为优先承包集体资源的资格备件,优先推荐到用人单位。获得“绿色证书”的初中毕业生,可免试录取职业中专学习深造。这个评价体系犹如强有力的杠杆,极大地调动了教干、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农科教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我校的农科教教学深入扎实,并不断向纵深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分析及案例
我校农科教全员参与,注重实效,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成长,并逐步完善走向成熟,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1)造就了一大批懂科技,会操作的农村科技新人,他们遍布全镇23个村,成为全镇科技致富的主力量和领头人。在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种植,科学养殖等方面形成产业规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直接拉动崔家峪经济的发展。(如本校02级毕业生李光亮回村后,承包了150亩荒山,种植了10多个品种的1万棵板栗,年均收入3万多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135户人家,家家有板栗,全村种板栗4000余亩,户看户,村看村,近几年全镇板栗栽培达7万余亩,420万棵,成了名副其实的板栗之乡。直接拉动我镇经济3个亿,他的事迹曾见诸报端。)
(2)造就了许多农科教名师,如我校教师刘兆峰等人潜身研究农科教课堂教学,不断改革教法,指导学生,他的课倍受学生欢迎,曾在06年在沂水县教体局组织的农科教讲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3)产生了一些具有珍贵价值科研成果与学术论文。《浅谈实施新农民素质工程中初三分流的几点做法》,《按需设置课程,自主开发教材》,《浅议农村中学实验基地建设的误区及对策》,《农村初中“农科教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构建》等多篇农科教论文分别发在《沂水教育》03—04期刊上,并在沂水本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推广我校的农科教成果,《沂水教育》于03年10月以题为《杨帆正棹好行船》的记实文学,对我校的农科教进行了长篇报告。同年11月《现代教育导报》记者任小艾曾多次来我校专访,并将我校的农科做法,制成相关新闻短片,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宣传。04年著名报告文学家柴泽青瞄准正在沂水大地上悄然升起的农科教,在《敢问“三农”路在何方》一书中,以“来锁定崔家峪”为标题,对我校的农科教的崭新理念,教育模式,专章载入其中,引起强烈轰动。很多学生经过专业技术学习后,都能独立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并有所发现和创新。自开展课研至今,学生的《崔家峪蜜源植物调查》《沂水“金三角”生姜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崔家峪镇苦菜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走进生态农业示范园,了解农业结构调整路》等十几项调查报告、科技实践活动、实践论文获国家、省、市大奖。我校因此也被评为“临沂市科普示范学校”、“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学校”、“沂水县农科教结合先进单位”、“沂水县教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六、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进一步更新家长及学生的观念,培养学生知识,爱农、懂农的思想,使学生树立好农业科技献身的精神。
(2)进一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
(3)进一步整改和完善教师学生的评价机制。
(4)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继续搞好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出更多适合本地实际的农科教材。
(5)加大投入,健全实验设备,开发建设实践基地,为农科教结合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6)积极协调,取得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更大支持。
七、展望
农科教适应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适时解决“三农”的诸多矛盾,在学校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中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倍爱社会关注,做到了教师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农科教结合教育前景广阔,大有作为,富有极强的生命力、亲和力,必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中发挥出其得天独厚的作用。今后我们将不断加大农科教结合教育力度,不断拓宽农科教结合路子,在继续搞好现有校本新研究课题的情况下,在农副业产品深加工,绿色果蔬,绿色环保,节能消耗,沼气推广等诸多方面做出新的探索,我们坚信这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急等解决的问题和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问题。
第二篇:高港区农科教结合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高港区农科教结合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近日,我委组织专人对我区近年来农科教结合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的农科教结合运行的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政府主导型;二是企业主导型;三是政企合作型。
政府主导型:即以农业生产基地为平台,以农民培训、技术指导为主要形式,政府或部门牵头聘请专家为基地业主、农民实施技术培训,部分专家对口挂靠基地,为基地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支撑。如高港现代农业园,由政府出资聘请相关专家和技术员,专家定期为农民授课,技术员驻点指导生产,通过这种模式,不断提升园区生产的科技水平。
企业主导型:即以具体企业为平台,以技术合作、科研合作为主要形式,企业与科研院所签订协议,定期开展人才、技术、成果交流,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研单位的成果转化。如江苏腾龙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分别与江苏牧院园林系和江苏省林科院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了3名技术专家加入企业工作站,全方位深入开展技术合作,同时企业也成为了科研单位的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赴企业实习,参加指导具体生 1
产。
政校合作型:即以具体项目为平台,以合作共建为主要形式,共同做好农业项目的深度开发。如高港区政府与牧院在大泗合作共建的科技产业园,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政府提供土地及部分基础设施,牧院负责建设农民培训中心、良种育繁中心等科教设施,共同合作开发园区,共同提升当地畜牧特色产业的科技化水平。
二、农科教结合运行存在的问题
1.面上整体成效不明显。虽然近年来在农科教的具体工作上出现了一些亮点,但总体上仍然侧重在部分小点上,未系统总结,用于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2.农科教结合整体层次偏低。大部分的工作侧重于培训和技术指导,在深层次的技术合作、创新、集成方面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认真总结经验,加大推广力度。组织专人对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同时组织赴先进地区学习取经,找出适合本地发展的农科教结合途径,认真加以推广,促进全区农业科技进步。
2.加强沟通交流,促进深层合作。进一步加大与科研单位的沟通和交流,策划实施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首席专家制,聘请相关专家定点为产业和项目提供科技服务,促进农业产业
和项目健康发展。
3.建立示范基地,促进集成创新。选择部分农业乡镇,根据各自特色建立农业科教示范基地,大力引入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进行试验示范,并在专家指导下实施以技术和模式为主的集成创新,用于推动和指导面上农业生产,增强科技对农业增效的贡献力。
第三篇: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http://www.qklm.net/qklb/2009_18_7287.html
(王丽菊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信息系)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高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工学结合是解决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困境的途径,并给出了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实践性、新颖性很强的专业。交叉性在于电子商务专业涉及到网络技术、商务贸易、企业管理等学科。实践性主要是电子商务在实践中对人才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新颖性在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去年的讲课内容在今年就可能过时,要求授课内容根据实际发展的情况随时调整。因此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善日益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明晰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迫在眉睫。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心核心课,其中专心核心课多是实务性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巩固,但目前专心核心课的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教学计划中的独立实践环节,如大型作业、实训周、生产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虽然课时充分,但由于实习基地不完善、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也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水平的提升。
2.缺乏完善的实践指导教材与师资
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受教育观念转换滞后性的影响,使得目前许多实践教材比较陈旧,漏洞较多,不能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使得实训的要求与最新岗位需求不吻合,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是新型专业,目前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没有一个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教授,而多是从事其他专业的教师,一类是从事经济管理类的教师,另一类是从事计算机类教学的教师,在讲解电子商务的技术理论和商务理论、电子商务实践时不能兼备,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从而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也会随之创新,电子商务专业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一些更新与外延,实践技能更是产生较大的变化。职业教育要求以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由于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没有很好地协调、递进与衔接,造成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更难于将各门课程理论教学所支撑的职业技能汇总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岗位职业能力。
4.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理想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起点,搭建实践教学环境和实际工作岗位,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殊性和资金投入有限,校内的试验环境基 本以机房和模拟环境为主。因此,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重视不够、管理松懈等原因,多数校外实践基地基本提留在参观、实习的层次上,无法真正的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去,更谈不上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合作。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措施
1.更新实践教学理念,开展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践课程建设
构建完善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必要前提,充分理解“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在实践课程内容的开发和建设上,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工作中的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能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应依托区域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充分采取多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模式,如定期定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外包等方式,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动互利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校企合作模式,针对各种培养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形成实践教学全面发展的局面。
3.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实践教材,提高实践教学师资水平
电子商务专业各门课程和实践教学项目均应配置相应的实践教学教材,明确教学内容及规范的教学大纲和职业标准。在编制实践教材时,一定要明确该课程所支撑的岗位职业能力目标,明晰企业需求与职业标准,做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有效衔接和融合,避免漏缺或重复。同时,在制定教材编写方案时应充分征求和采纳本行业有经验人士的意见,尽量争取吸引企业人士参与到教材编写工作中去。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指导实验;二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在职人员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发挥专职教师静态结构和兼职教师动态结构的互补作用;三是派送学院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4.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化
(1)大力开展“激发兴趣―感性认识―理性了解―感性接触―理论提高”的教学模式。
课程学习项目实施按照“项目导入―工作任务示范演示―基本知识讲解―工作任务训练―项目总结评价” 的流程。项目导入:对学习项目以案例式或问题式进行导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工作任务示范演示:对工作任务进行示范和演示,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本知识讲解:对所要掌握知识进行介绍,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转为理性认识;工作任务训练:布置工作任务,让学生进行工作任务训练,使学生具备相应工作能力;项目总结评价:由学生对本学习任务进行总结,老师进行评价,进行理论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积极推进“模拟与实务结合,实训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利用电子商务专业实习软件(例如南京奥派电子商务,武汉乐天电子商务实习软件,金碟沙盘实习软件等)进行电子商务与企业经营等模拟训练,借助淘宝网、阿里巴巴、拍拍网、电子商务专业实训网站进行真实商务运作。利用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室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利用合作企业和依托学生社团成立的商务联盟(内含营销模拟公司、网上商店、物流模拟公司等)及所属网上商店进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
(3)大胆引入“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 ”的教学模式。
最大化利用学习时间,把课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内学习和实训与课外实践创业,达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最大化利用学习空间,把课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校内仿真实训与校外真实体验,达到校内与校外结合,从而走出工学结合新路子,达到职业能力的最大提升。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教育创新工作,我们应摒弃陈规、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拓展新路,本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努力开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龙德毅.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天津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2] 俞建新.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辽宁高职学报,2004,(2).[3] [1]张启富.关于构建高职教育“行动导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4).
[4] 王德耀.开展产学结合,促进高职教育[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第四篇:《初中英语会话与语法结合教学模式研究》问卷调查报告
《初中英语会话与语法结合教学模式研
究》问卷调查报告
宝塔区第四中学
张雪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本问卷调查旨在通过研究和调查,探索行之有效的有关英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方法,给教师的教英语,学生的学英语提供一定的帮助,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提供直观、有效的参考。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时间:XX年3月27日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的是以发问卷的形式进行 调查对象:初XX级八、九班150名同学
调查内容:有关语法教学方式、学生语法学习途径、方式、制约因素等相关内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如今78%的学生对英语有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初一同学由于年龄小,对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学习的方法比较单一,52%的同学对英语语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3%的同学对英语语法的学习持无所谓的态度,直接导致学习英语语法的方法出现重大偏差,39%的同学只是有时阅读有关英语语法的书,31%的同学从来不阅读有关英语语法的书,这一现象对掌握语法规则以及进一步的理解运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获取语法知识的主要途径58%的同学主要依靠听老师讲解,但只有8%的同学喜欢听老师讲授的授课方式,与同学讨论、练习和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更为绝大部分同学所喜欢。31%的同学能够认识到词汇与掌握语法规则对自己学习英语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同学们认可的帮助自己掌握语法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老师讲解语法知识、通过对话练习语法知识、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语法知识。58%的同学认为影响你英语成绩的主要原因是语法知识掌握不扎实,大量做习题是学生所不喜欢的学英语的方法。
四、问卷调查思考与对策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与统计,发现宝塔区第四中学初中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是对于掌握英语语法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英语语法知识的方法单一,以被动学习为主。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去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去实施语法教学。具体结论如下:
1、加强对起始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改变目前学生重视听说,淡化语法知识,提高对语法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相关语法规则书籍的学习习惯,改变只靠上课听老师讲解,学习英语语法知识的被动学习现状。
2、加大对初中学生英语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入门阶段打好扎实的英语基础,听说读写并重,熟练掌握基本语言规律和语法规则,以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教师力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改变单一讲解语法知识的授课方式。以创设情境和讲练结合的方式来呈现语法知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帮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以达到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4、在语法教学中,避免以讲为主。力求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灵活运用英语,在运用中掌握语法知识,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益,让学生学习效率最大化。
第五篇:教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建构知识体系》
兖州市第一中学
孙 杰
《点线面结合,建构知识体系 》
点线面结合,建构知识体系
孙 杰
(兖州市第一中学)
【引子】——一道高考题的启示
(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8)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回答:材料中“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
本题以日常生活用品切入考查世界经济交流(物质文明交流),切入点贴近生活;把政治、经济模块和中外历史有机结合,主题明确,跨度大,突出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分析近年来的历史高考试题,加强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那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和理解历史材料,并通过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获取有效信息,从而掌握运用信息分析回答相应问题的技巧。当然这些能力提升有一前提: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要有整体性、系统性的掌握,即建构知识体系,使历史知识线索化。如何以“整体史观”为指导,围绕学科主干知识,把握中心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梳理知识、理解问题,并使之网络化,进而提炼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生成学科学习能力,是需要我们探究的话题。
首先,建构知识体系非常有必要。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进入高中阶段,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支零散、未成体系的,缺乏归纳概括与总体把握。从教材的角度来讲,高中教材按照章节体系编写,且中外历史分写,没有对历史概念进行集中完整的概括,难以适应课改和高考形式的变化。若想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就要先指导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形成整体史观。
其次,建构知识体系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 抓住历史知识中的“点”,逐渐形成“线”
具体做法:先掌握每一专题每一节的知识点并把握之间的联系,再找每节之间的联系,最后把握专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整本书的知识体系。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这是封建社会制度的一条“线”,要理清这条线,先要引导学生掌握每一个点。针对专制主义,先了解皇权与相权的发展演变:在汉、唐、宋至清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及特点。针对中央集权,先掌握历代对地方的管理措施,从而分析其如何实现了中央的集权。这样就将专题一古代史的内容理成了一条线。又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可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串起来归类。先全面掌握每个点的基础知识,再将“点”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这条线串起来,形成整体网络。这种方法也适应以主干知识为载体,创设新情境,考查综合能力的命题趋势。
可以说,加强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分析,有利于把史实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掘隐性联系的前因后果,从而学会将知识线索
化,构筑知识体系。
第二步:灵活运用“线”,注重历史的横纵向联系,形成“面”。
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同一时期不同的历史要素则可以看成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经线”。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纵向的网络结构。
中国与世界的发展不是两条平行线,有交叉,在引导学生学会横向总结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再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会中西纵向比较。例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之间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分四个阶段:工业革命在英国的确立,为了掠夺原料和争夺销售市场,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如中国古代史,可分为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等历史时期,这些时期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史纵向的知识线索。而其中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又可大体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史及文化史等等,这些模块连接起来,就会形成横向的知识线索。二者有机的结合,就能形成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网络。
再如中国近代史,它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同时又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华民族的探索史,这三条线索贯穿着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始终,把握住这三条知识线索,形成近代的“面”,也就掌握了中国近代史的全过程。
最后,建构知识体系在具体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教师示范和指导。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变教为诱,学生变学为思。引导学生理出线索之后,教师应该启发指导学生逐步掌握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串组成篇的能力。
第二,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完一个专题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经过思考整理出的知识结构,会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
总之,将点线面有机结合,通过构建知识体系,进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成为知识、方法的拥有者,并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