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有新突破 农民有新实惠
新华网北京10月21日电 题:改革有新突破 农民有新实惠——权威人士解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陈芳、宋振远
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日发布。“新华视点”记者近日采访有关权威人士,他们普遍认为,《决定》在认识上有新高度,政策上有新突破,制度上有新安排,举措上有新实招,对农民有新实惠。《决定》的贯彻落实必将开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崭新时代,让亿万农民共享美好生活。
农村改革的历史方位:“三个进入”和“三个作为”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如今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定》指出,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这一战略定位来源于“三个没有”的认识——“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决定》立足于“三个没有”的清醒认识,作出了农村改革发展“三个进入”的重要判断,即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成杰说:“《决定》中‘三个没有’和‘三个进入’的概括,体现了中央对农村改革发展所处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在认识上有新突破,在理论上有新发展。”
正是基于这一重要判断,《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作为”,即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尹成杰说,《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完整阐述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以什么为指导、围绕什么任务、沿着什么方向、按照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其中提出的“三个作为”是今后指导‘三农’工作总体思路的一个新概括新论述。对此,在过去的文献中都曾有过论述。这次把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并上升到“战略任务”“基本方向”“根本要求”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表述,还是第一次。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一个长久不变”与“两个转变”
《决定》既着眼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又着眼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既着眼于调整生产关系,又着眼于完善上层建筑。具体强调了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六项改革”。其中首当其冲的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村改革已走过30年,农村经营体制如何稳定完善?对此,全社会普遍关注,农村干群高度关切。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决定》既强调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又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地提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在充分强调“毫不动摇”的基础上,鲜明提出了“一个长久不变”“两个转变”。
“毫不动摇”,就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决不能有任何含糊。因为粮食是百姓温饱之源、物价平稳之基、经济发展之要、社会稳定之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一个长久不变”,就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决定》的一大亮点。由过去的承包期30年不变,到今天的“永久不变”,政策指向十分明确,即强调承包地对农民的财产权、物权属性,给农民吃长效“定心丸”。
“两个转变”,就是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这是对今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出的一个方向性概括,也是一个新的重大政策表述。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建立“两个市场”,保障“两个权益”
着眼我国基本国情,从最大限度保护耕地资源和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出发,《决定》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的制度安排。概括起来,突出的亮点是建立“两个市场”和保障“两个权益”,同时提出实行“两个最严格制度”。
“两个最严格制度”,就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尹成杰说,我国耕地保护形势异常严峻,耕地已由2000年的19.24亿亩减至2007年的18.26亿亩,7年减少了9800万亩,目前距18亿亩耕地红线只剩2600万亩。到2020年这12年间要守住这条红线,难度相当大。考虑到在耕地保护问题上我们没有任何退路,《决定》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在此基础上,《决定》首次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并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规定。
“两个市场”,就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业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认为,在农村土地制度上,中央明确提出建立“两个市场”,发出了重要改革信息。“中国农村发展的确面临着一些绕不开的问题,小农经营的局限性日益凸现。”现有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农产品市场风险较大,食品安全监控相对困难,不利于动植物疫病防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若不进行新的改革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改革的焦点之一就是通过土地流转等政策手段适度“整合”被承包到户的土地,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两个权益”,就是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和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这一方面表明承包地、宅基地等农民的财产权将得到更好保护;另一方面说明农村土地、宅基地的市场要素属性也将被激活。
在新一轮农村土地管理改革上,最近有一些网民担心,新的土地政策如果没有健全的法规相配合,必会产生新的矛盾。如开发商有可能因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而开展新一轮“圈地运动”,会让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失去生存之根。
对此,宋洪远表示,“两个市场”的建立将严格在政策指导下不断完善。如在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方面,《决定》鲜明提出了“三个不得”,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体现中央在农村土地改革上持极为审慎的态度。新的量化目标: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
《决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这是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中一个新的量化指标。
尹成杰说,实现这一目标,按不变价计算,今后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要达到近6%。从近些年来看,这个平均增速是积极稳妥的,实现这个目标也能鼓舞人心。当然,这是一个预期性、指导性指标,我们力争在实践中能够超过这个指标。
《决定》对改善农村民生作出重大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着眼于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的一个重要任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谢扬说,在农村教育上,《决定》首次提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这是继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之后又一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围绕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决定》提出了五个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其中首条就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陈锡文说,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管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如何下降(30年来中国农业的产值份额从27.9%下降到目前的11.8%),但农业基础地位都不会改变。不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吃饭问题始终是大事,任何时候都马虎不得。
另一个重大原则是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农业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我们什么时候在保障农民权益方面做得好,什么时候农民积极性就高;什么时候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发挥得好,什么时候农村发展活力就强。现在和将来都必须牢记这一条。例如,2000年至2003年,由于农民税费负担过重,生产成本过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粮食年产量一度跌到8613亿斤。而2004年开始实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农民得到直接好处,两年间粮食增产1000多亿斤。
这五个重大原则,既是农村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新时期农村工作改革方向的深刻把握,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切实遵循。
“三个最”的描述:突出加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紧迫性
《决定》用“三个最”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要性和紧迫性作出精辟概括:“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这警示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毫不松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着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
尹成杰说,《决定》的最大亮点之一是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制度。我国城乡差距仍在持续拉大,目前已超过3.3:1,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决定》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上作出的一系列新部署,亮点很多。一方面,强调推进户籍改革,首次明确提出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方面,逐步实现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尽快制订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等。另一方面,强调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明确提出推进“省直管县”的体制改革,依法赋予经济实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
马晓河说,《决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立足“放活”,突出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力促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其意义十分深远。可以预见,随着《决定》中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矛盾将会逐步得到扭转,城乡一体化的美好前景一定可以实现。
第二篇:新农合实惠政策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按照中央部署,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新农合政策是针对农业户口的居民,主要解决参合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是国家为农民实施的一项惠民政策。因为新农合缴费少,受益大,所以全国农村地区都适合新农合。具体方针是: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先行试点,逐步推广。
国家政策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推进和规范新农合工作,让农民看得起病,危急病情可就近择医。该县对参合的民营医院,实行严格管理,层层把关,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对在规模、设备、人员、房屋等方面达到二级规模以上的医院,经过市、县两级卫生局组织的专家组认真考核,符合条件的列入合作医疗定点,方便农民就近择医。,有效地缓解了参合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农合被当地的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健康工程”。
改革让农民收益程度最大化
医院不再使农民“望而却步”
参合农民实实在在的受益极大地激发了该县其他农民的参合热情,农民由过去不想参合到现在抢着参合 ,具体参合人数 找肖甫林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政府赢得了民心。
第三篇:改革强军教育:改革强军新突破
改革强军教育:改革强军新突破
强国必强军,强军必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奠定了坚实基础。
既“强大脑”又“壮筋骨”,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
9月上旬,一则“„暴风雨‟对决„草原狼‟”的消息,拉开“跨越—2017·朱日和”基地化演练红蓝对抗的战幕。
新机构、新编成,新形象、新战力。作为练兵备战大潮奔涌中的一朵浪花,这场陆军重塑重组后首次组织的合成旅基地化训练,充分展示了改革强军焕发出的磅礴力量。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不改革不行,改慢了也不行;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
2015年11月24日,一个瑞雪初霁的冬日,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主席发出动员令: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一年后的2016年12月2日至3日,中央军委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习主席指出,要坚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优化兵力规模构成,打造精干高效的现代化常备军。
短短不到两年时间,人民军队在看似波澜不惊中迎来伟大跨越——
打破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和大陆军体制,成立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调整组建15个军委机关职能部门,划设5大战区,完成海军、空军、火箭军、武警部队机关整编工作,实施联勤保障体制改革,组建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实现历史性变革,初步构建起“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领导指挥体制,抓建设、谋打仗的“大脑”更加强大。
优化军兵种比例,大幅精减非战斗机构人员,在总员额减少30万的同时,作战部队员额不降反增,战略预警、远程打击、信息支援等新型作战力量得到充实加强,以精锐作战力量为主体的联合作战力量体系正在形成,能打仗、打胜仗的“筋骨”愈发强健。
在东部战区参与组织的联合立体登陆演习中,海空军力量运用明显加重,新型作战力量渐成主角;中部战区筹划演习,一支老牌精锐部队罕见未受重用,反倒是新转隶的航空兵某部担任主力,发起远程突击……
锐意面向未来,再造精兵劲旅。变革中的人民军队,必将勇立时代潮头,向新的更大胜利挥师疾进。
既“除痼疾”又“增活力”,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
闽西古田,人民军队铸魂定型的地方,时隔85年再次见证了这支军队的涅槃重生。
2014年金秋时节,习主席亲率400余名高级干部走进古田,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辟概括“11个坚持”的优良传统,尖锐指出10个方面突出问题,鲜明强调“四个牢固立起来”“五个着力抓好”……在这次重要会议上,习主席深刻阐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军队的重大问题,鲜明提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时代主题。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人民军队从古田重整行装再出发。
从坚决查处郭伯雄、徐才厚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到深入开展组织清理、思想清理;从大力纠治发生在士兵身边的不正之风,到突出整治重点领域行业风气……人民军队的政治生态焕然一新,一系列治根本、管长远的改革举措同步密集推出,落地见效。
组建新的军委纪委、新的军委政法委,调整组建军委审计署,向军委机关部门和战区分别派驻纪检组,全部实行派驻审计,巡视和审计监督实现常态化、全覆盖;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铲除腐败问题和不良风气滋生的土壤;出台《关于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决定》等法规制度,治官治权、管钱管物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越编越密;成立全军干部考评委员会,进一步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权威性,干部队伍建设方面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化解……革除沉疴流弊,万千营盘正气充盈。
组织修订《军官法》,推进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论证推进军衔主导军官等级制度试点;修订文职人员条例,推进兵役制度、士官制度改革,深化军费管理、军人工资、住房制度、医疗保障等改革;构建完善军人荣誉制度体系,首次组织评授“八一勋章”……激活发展动力,全军将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破立并举、标本兼治,全军新风正气持续上扬,广大官兵干事创业的环境更好了,机会更多了,舞台更大了,动力更足了。
既“补短板”又“强优势”,锻造面向未来的胜战之师
今年国庆节前,国防部发布消息:歼—20飞机已列装部队,试验试飞工作正按计划顺利推进。
中国创造,大国重器。以歼—20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成为改革大潮中人民军队的闪亮名片。
这轮改革中,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全新亮相,军委机关有关部门设立专门机构专司军民融合发展指导、协调和推进工作,以重塑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为牵引构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自主创新、前瞻谋划成为人民军队加速向现代化奔跑的新助力。
——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应运而生。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上,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人民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指明方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人民军队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军队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军队要如期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目标。
——高新武器装备竞相涌现。以作战需求为牵引,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方向,超前规划布局、加速发展步伐,不断完善和优化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使命要求的武器装备体系。在陆战沙场,新一代武装直升机、新型陆战装备加速列装;在广阔空天,空军主力战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进歼—20、运—20领衔的“20”时代;在万里海疆,海军主力战舰以“下饺子”的速度更新换代;在深山密林,中国东风系列战略导弹惊艳全球。
——军民融合凝聚强大合力。军地双方以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为抓手,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逐步构建系统完备的科技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环顾全国,一座座军民融合产业园拔地而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空气动力等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累累硕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领域同步大放异彩。
短板不断补齐,优势持续加强。曾经只能靠“小米加步枪”打击“武装到牙齿”敌人的人民军队,今天凭借改革创新培育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战斗力增长点。
既“转身子”又“换脑子”,三军将士矢志改革强军勠力岗位建功
缘于改革,年过半百的空军特级飞行员李浩从飞战斗机改飞无人机,开始了一段崭新的航程。“没有作战体系的重塑,我就没有机会进入这个新质战斗力团队,这是最幸运的事。”他说。
同样缘于改革,年轻的飞行员汤海宁飞上了最先进的歼—20战机。“改革换装让我和战友走上了未来空战的最前沿,这是最幸福的事。”他说。
放眼全军和武警部队,像李浩、汤海宁一样热切拥抱改革、坚定投身改革,奋力实现转型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轮改革,全军团以上建制单位机关减少1000多个,非战斗机构现役员额压减近一半,军官数量减少30%;几十支部队移防部署,三天之内开拔;数百名将军调整岗位,接到命令当天即去报到……
既要“转身子”,更要“换脑子”。步入“新体制时间”,广大官兵主动开展一场思想上的革命,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开始了改革征程上的“二次创新”。
新体制催生新观念。全军团以上机关开展“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大讨论,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工作方式。军委机关各部门加紧厘清权责边界,规范工作流程;各战区从“形联”走向“神联”,联合作战值班、联合作战推演成为常态……
新体制呼唤新担当。各部队坚持以开展实战化训练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实际行动支持改革,涌现出海军某潜艇基地、火箭军某导弹旅等先进单位和“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抗洪勇士刘景泰、维和烈士申亮亮、李磊、杨树朋等一批为国为民慷慨捐躯的英雄,彰显了当代革命军人的血性与担当。
新体制展现新形象。随着对外军事交流合作和涉外军事行动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军人出现在国际视野中。他们纵横在中外联演联训联赛舞台,冲锋在人道主义救援减灾现场,战斗在护航、撤侨、维和一线,展现了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改革正在路上,改革未有穷期。走过90年风雨征程的人民军队,阔步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第四篇:民计民生工作有新突破
民计民生工作有新突破。2011年我们确定10件。文明生态村建设扎实推进。以每年不少于一个村的任务,高标准完成创建任务。
3、统筹全乡各项社会工作
(1)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呈现良好态势,利益导向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社会抚养费征收成效显著,长效措施落实,优质服务,宣传教育和村民自治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2)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打造与项目区相适应的周边环境。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截止目前全乡先后投资150余万元,共出动人力5400余人次,清运垃圾5000余方,栽植各种树木1.5万棵,新建50个垃圾箱和5个垃圾池,修建景观矮墙200余米。
(3)民政事业、社会救助、双拥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村级事务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大力推进普法工作,创建平安环境,打造和谐尔王。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各项法律、法规,使全乡干部群众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自觉性,有效地遏制了各类刑事案件的发生,治安案件明显呈下降趋势。
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各项主题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进一步解放,观念进一步更新,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有利的推动了经济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及时掌握各阶层、各群体的思想情绪,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争创文明生态村的浓厚氛围。
调入尔王以来,自己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所作的工作距离党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由于忙于工作,学习不够,调查研究少。二是在调动部门和机关干部工作积极性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进一步增强党性锻炼,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廉洁从政,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三、狠抓廉洁自律,不断提升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1、发挥带头作用,狠抓自身廉政建设。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从工作大局出发,自觉接受党内外监督,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同时加强制度建设,认真落实中纪委三次全会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时刻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在对待权力、地位、名誉的问题上,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重党的事业,轻个人进退,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组织。秉公办事,特别是对自己的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更是严格教育和管理,从未出现过违纪、违规、违法的情况。
2、抓好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要求机关全体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要认真遵守党的各项规定,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不断增强党性锻炼。时刻想着自己是一名党员干部,维护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第五篇:新农保改革背景标准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其中主要供款方是政府,而政府的财政补贴是新农保政策最核心的一点。新农保政策中有一条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里没有的,这个原则就是“有弹性”。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里面,规定的缴费比例、规定的领取资格、规定的支付标准。而新农保里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高低进行选择,同时允许地方增设缴费标准,可以向上增设,也可以向下增设,这就是为了适应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民收入水平高低差异相对较大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来说,新农保制度安排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将其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新农保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等工作。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周密测算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办法和实施方案,切实做好实施工作。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惠民政策。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试点工作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的宣传,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适龄农民积极参保。
农村养老问题是中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战略难题。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是让农民在自己有劳动能力的最佳年龄段,把自己取得的一部分收入留到将来使用, 这是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是整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鉴于上
述的原因,我国为建立一个符合实际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本文从国内新农保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分析我国养老保 险试点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对策。为了保障我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更加 完善,文章中引用了国外西方国家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并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西方 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对策,探索了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 度的各项可行措施。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老龄化 土地养老 试点阶段Summary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我国的养老保障主要是针对城市居 民,广大农民一直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其应有的利益长期没有得到有效保障。鉴 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加快建设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指出应探索建 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提上日程。而如何有效地对新型农村社 会养老保险加以管理,也成为推进其顺利实施的关键。从2009 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截止到2012 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实行大约三年,试点工 作开展的如何,是否能够尽如人意,作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 之一,我希望能通过我的具体工作能够理清新农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的提 出可行方案。
(一)个人缴费起点低
新农保养老金计算的基本公式是:
月养老金待遇=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总额/139。
但是各地制度不同,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辽宁省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为50元。虽然各地养老金计算不同,但是最后领取的养老金与城镇养老保险相比仍显得较少,保障水平普遍不高。辽宁省2014年新农保规定60岁以上的基础养老金提高到 100元,虽然提高幅度较大,但是保障水平依然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农民选择的交费标准就会选择最低档的,这样保证了自己的出与入对自己都是最合适的,受益最大。
(二)宣传工作不到位
新农保制度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主义社会,有一定的复杂性、敏感性以及长期性。调查中也显示,农民对于新农保了解程度都不高,这就说明存在新农保政策宣传不够广泛的问题,宣传的形式也不够多样化。在对于新农保了解不深的前提下,农民对于办理一些养老的手续,缴费的档次的一些具体问题,根本无法知晓。要了解情况可能还需要亲自去镇里了解,存在很多的不便。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农民缴纳保险时不够积极,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最低档的交费标准。
(三)城乡衔接没有完全到位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从最开始的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基本保险。国家也在努力,力争在2020年建立城乡覆盖的言老保障体系。虽然在现阶段基本的勾勒出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框架,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城乡保障制度衔接不到位,不少农民已经不是农村户口了,或者说是准备变成城镇户口,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很好地解决方法。但是国家也不是一直没有想过办法,国家自实施新农保以后,也出台过一些政策。在2014年7月,国家正式实施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暂行办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不过还是没有完善的制度,没有形成完美的对接。
(四)管理平台水平低
由于新农保是一项全新的政策,在实施以后,很多方面涉及到的区域都是全新的,以至于可能会大量的运用到新的软件。在实施新农保的最初,市里会给每一个基层分配一个专业性的人才去做工作,但是往往会有其他的原因,导致配备的人员去其他部门做别的工作,那么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部分办理这方面业务的工作人员是不熟练的。而在农村本来信息就不够发达,当地的工作人员接触到的新事物也不太多,专业知识的不了解以及经验的不足,在进行新农保工作期间会接触到很多的新的事项,给工作人员增加了一些困难,并且由于对工作流程的不了解,会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出错,这就导致整体的运营模式出现问题,也会导致管理层面出现问题。
(五)财政资金压力大
一项新政策的实施,就必然会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而我国农村的经济起步也比较晚,经济基础不够坚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低下,政府把资金大多投入在了五保户以及经济困难的老年人身上,在想要投入在其他方面是特别困难的。国家长时间上的关注在经济建设上,没有很好地解决社会建设,投入的资金力度不大。另一方面原因是在政策实施的前阶段,农民没有完全了解这项政策,那么农民投入进去的资金也就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就增加了国家的刚性支出。这一问题必须尽快的解决,增加新农保的可持续性资金才能保证新农保的有效实施。
农村养老问题在资金上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起步较晚,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当地政府在对于满足经济困难老人和五保户的养老的资金需求已经是有所困难,因而对于其他投入在农村养老上的资金是十分有限的。另一方面,这也是受到我国长期以来,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观念的影响,各个地方的发展需要依靠经济的发展而带动,缺乏对于社会建设的相应关注,导致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脱节,因而国家层面对于农村养老资金的投入力度也不大。
新农保与旧农保存在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在筹集资金方面,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有效地选择与实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以及资金的筹集方式。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体现的是政府、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政府的责任问题。新旧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即是其资金来源的方式不同。现时期我国新农保的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而旧农保的筹资模式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集体补助难以落实,国家扶持政策难以到位,最终变成“完全由个人缴费”的模式,养老金账户上的资金实际上只是农民个人完全积累式强制性储蓄,而没有任何政府的公共财政补贴,资金筹资模式的不同是新旧农保制度最大的不同。
其次在于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的范围为,年满16周岁、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要老保险的农村居民、不是在校学生。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越大就代表养老保险制度越公平。并且新农保实施以后,规定年满60周岁,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户口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也规定了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应当参加缴费,这样有利于提高制度的覆盖率。旧农保的覆盖范围相对比较狭窄,由于集体以及政府补贴的缺失,导致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失去激励,参加养老保险人员的数量较少,由于年龄较大者预期待遇较低,这一规定将部分贫困农民的养老保障排斥在外,而有没有相关的补救措施。因此在旧养老保险运行的若干年内,参加养老保险的数量相对比较少。
最后是给付待遇。被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是获取养老保险的前提,但同时被同一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也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得同样的养老保险待遇。由于筹集资金的层次低、缺乏政府资金的补助以及制度的不稳定性等因素,使得旧农保的给付待遇相对较低,很难保障老年群体的生活。旧农保坚持资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运作的过程中实际上变成了完全的个人账户制。但是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完全依靠个人账户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数量很小,养老保险的给付待遇较低,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原则的目标无法完成,难以满足老年群休的养老保险需求。相比较而言,新农保的给付待遇和保障效果都要高于旧农保制度,而旧农保制度对养老金的未来预期远远高于实际的待遇给付。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二是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四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年满 16周岁、不是在校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满 60 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个人不再缴费,直接享受中央财政补贴的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目前 “新农保” 仍处试点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套衔接工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应纳入同级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建 立 公 示 和 信 息 披 露 制 度,加 强 社 会监督。
4.5 完善管理平台建设及制度衔接,健全法制。要切实保障新农保经办机构的组建和人员的配备,尽 快完善新农保管理运行的信息化平台,方便政府管理 和农民使用,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10] 建立统一的信 息管理系统,积极推行社会保险卡,加快推进“金保工 程”,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完善新农保与老农保 以及其他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度衔接,在省级统筹区域 内制定规范、统一且切实可行的转移续接办法,解决 不同养老保险政策、不同地区间的基金结算问题。在 国家层面上,加强法制建设,逐步地建立包括《社会 保障法》、《社会保险法》以及《养老保险法》等几 个层次的法律体系,使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逐步走向法 制化和稳定发展的道路。[1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称为“新农保”,是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所以被称为“新农保”,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新农保” 和“老农保” 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筹资的结构不同。过去的“老农保”主要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 “新农保” 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个筹资渠道相结合。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是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第二,“新农保” 借鉴了目前城镇职工“统账结合” 的模式。“新农保” 在支付结构上的设计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另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是由国家财政全部保障支付的,我国农民 60 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根据“十二五” 规划,将于 2020 年前实现所有农民都享有 “新农保”。
由于近年来,中国人口进入老龄化,相对与城镇居民,农村的老龄人口养老成为了一大难题。辽宁省农村的老人养老的主要依靠是家庭。农村老人的生活和交往几乎以家庭为主,大多数的农民把养老保障的希望寄托在家庭上。而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积很小,保障水平也较低。而且农村社会养老的形式主要有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但是,这些社会养老保障的形式只有很少一部分农村的老人享受,并且保障水平很低。因此农村的老年人养老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妥善的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重中之重。由于农村的收入极少,从而带给社会一定的压力。那么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就可以极大的缓解社会压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很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够很好的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也使现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而对于中国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城镇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农村的生活水平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原因。农村的老年人有了一定的生活保障,那么民心向国,对于治理国家就会事半功倍。所以此次我选定辽宁省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主题,利用了文献检索,数据统计分析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这几个方面对辽宁省的新农保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研究了现在的新农保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推进建议
同时, 建立全国层面的制度衔接转换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制度的实现。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强,农村居民会经常存在身份转换, 因而社会保险关系也要随之迁转。有关部门应尽快讨论出台正式政策, 以确保制度间转换的规范化, 维护转换制度者的利益, 尽可能减少其因制度衔接转换而出现的损失。从目前各试点地方出台的细则看,制度衔接与转化地方化色彩较浓,不利于跨地区转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辽宁省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框架已初步形 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完善新型农村 社会保险的任务依然艰巨。人口老龄化 将进一步加大养老金和医疗费用支付压 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使建立健全城 乡衔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加重要,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动导致的社会养老保 险的转移等问题,都对我国社会保险制 度的平稳运行和建立社会保险事业可持 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出新的要求。建立 并不断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 险制度,必将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 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支 持,也必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 调、健康发展,使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增 值。在未来的日子里,广大人民将进一步 从国家的发展中获益,享有更丰厚的物 质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