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轮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肩负着历史重任,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前些年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撤并县及县以下分支机构,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逐步减少。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管理后,贷款权上收,对基层信贷资金投入减少,弱化了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相反农村信用社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壮大,在县域金融服务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真正成为了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一、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网点遍布广。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其网点遍布各个乡镇及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为提供便捷的农村金融服务奠定了基础。以山西灵石农村商业银行(前身为灵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例,山西灵石农村商业银行现辖19个一级支行,1个营业部,10个二级支行共30个营业网点,100%的乡镇设有农商行的营业网点,为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2.资金实力强
农村信用社经过体制改革,不断的发展壮大,信息网络不断完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信贷资金的来源,存款余额稳步增长,存款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大,为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资金基础。以山西灵石农村商业银行为例,随着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商行改制和全省银联借记卡——信合通卡的发行,山西灵石农村商业银行在电子信息化和内部管理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办了代发工资、代理保险、代收电话费等代办业务,并先后开通了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农民工银行卡特色业务,为县域经济提供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拓宽了信贷资金来源,至2011年12月底,各项存款余额49.5亿元,比年初增加8.6亿元,在全县 6家金融机构存款市场占有量的 35%,占存款增量的 51%,存款余额在全县金融机构中排列第一。
3.贷款投放量大,支农力度强
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于农村,服务于“三农”,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的撤并及贷款权的上收削弱了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而农商行抓住时机,寻找优质客户,加大贷款营销,贷款投放规模不断扩大,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灵石农商行立足实际、积极行动,狠抓目标任务的落实,不断加大放贷力度,全力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至2011年12月底各项贷款余额28.6亿元,比年初增
加5.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的69%,其中农业贷款余额24.82亿元,农业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86.78%,占全县农业贷款余额的92%,2011年累放贷款31亿元,其中累放农业贷款27亿元,占累放贷款的87%,为以煤炭资源、核桃、旅游等优势产业为主的灵石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制约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随着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村信用社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实力,努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并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历史包袱沉资金实力与贷款需求相对短缺、农村信用环境相对较差,以及经营管理缺乏灵活性等因素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1、不良贷款比例偏高,历史包袱沉重
目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水平。农村信用社以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为主,从事农业方面的条件非常差,农业产业发展落后,属于弱势产业。由于其受环境和科技水平的影响很大,抗风险能力很低。在没有相应风险补偿机制情况下,信用社每年投放给农村的贷款,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自然环境和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制约束,不良贷款比例相对较高,历史包袱沉重。
2、县域资金外流导致农村信用社资金相对紧张
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上收,县域商业银行成了上级行的吸储器,再加上邮政储蓄吸取存款,导致县域资金大量外流,县域资金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形成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民间金融趋向活跃,利率偏高,阻碍了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3、农村信用环境差
由于农村信用社集体贷款数额较大,而有部分是政府干预贷款,借款人集体逃废信用社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信用社对长期拖欠贷款本息、多次摧收未果的贷款户诸法律,通过一审二审,官司胜了还要申请执行,而真正能得到执行的却少之又少,常常是赢了官司不赢钱。以上情况导致很多信用社很多客户纷纷效仿,从而导致农村信用环境恶化,信用社债权得不到申张。
4、管理缺乏灵活性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从传统种植业向高附加值、发展潜力大的新型农业产业转变,与传统农业相比,新型农业产业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而目前农村信用社所投放的贷款原则上不超过一年,这与新型农业需求期限相去甚远,难以完全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三、促进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支持的建议
1、加大政策支持,解除历史包袱
近年来,国家通过央行票据置换、减免税收等优惠条件,对农村信用社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但由于农村信用社历史遗留问题多,形成原因复杂,现在完全靠扩大存贷款利差增加信用社盈利来消化尚需时日,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还需要国家采取以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双呆核销、剥离不良资产等优惠政策,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以使其轻装上阵,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作用。
2、增强综合实力,支持信用社的发展
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国家应尽快拿出邮政储蓄资金投向的具体方案,提高农村吸收来的储蓄资金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以扩充金融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能力。此外,县域地方政府部门不应成为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绊脚石,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给予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
3、整顿农村信用环境,增强社会信用
一是建立健全信用村、信用户的建设,对信用村、信用户引入退出机制,使信用村、信用户名副其实,对信用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政策,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二是
加大宣传力度,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重合同、守信用”的共识;三是执法部门进一步加强金融胜诉案件的执行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信用社债权的安全与完整,严厉打击逃废债务的企业和个人,加大贷款的违约成本;四是县域行政部门应起到模范带着作用,积极配合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而不应成为逃废信用社债务的典范。
4、与时俱进、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
农村信用社就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调整信贷工作思路,选准信贷切入点,根据信贷资金实际用途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以满足农业产业调整的需要。并放宽支农再贷款的合用范围,使得支农再贷款真正发挥其支农的作用。
总之,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现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农村信用环境恶化、农村信用社资金相对短缺、经营管理上的缺陷限制了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我们应通过整顿农村信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消化历史包袱,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力和建立农村信用社灵活的经营管理方式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综合实力,为县域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对失地农民金融支持的基本思路探讨
农村信用社对失地农民金融支持的基本思
路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信用社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支持体系的研究,从失地农民困难、金融支持必要性、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体系缺位等方面展开研究,得出结论:在政府支持失地农民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可以从小额信贷、理财新品、增加就业渠道、提供创业资金等方面来构建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支持,从而保障失地农民的持续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失地农民;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
一、失地农民的金融支持必要性分析
失地农民的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铺开,大量农用地被征用,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更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催生出失地农民这个急剧膨胀的社会群体。据1996年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3004万公顷,人口数为122389万人,人均占有耕地0.11公顷;XX年测算的耕地总面积为12708万公顷,人口数为127627万人,人均占有耕地0.10公顷。5年间耕地面积减少296万公顷,若按照人均耕地0.10公顷 计算的话,5年间增加的失地农民为2960万人,每年就会增加592万人。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未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甚至高达80%”。按照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要征用农民土地近300万亩,这就意味着每年将新增失地农民420万以上。可以预见,在今后10年内,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人以上。光靠政府财政补贴失地农民长期生存所需资金,显然不实际,因此妥善处理失地农民长期生存发展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失地农民根据土地地段,每公顷分别予以22.5-75万的土地征用补偿金,短期内能满足生活需要,但只能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方式,一种低成本的发展方式。一次性货币安置方式,让农民握着一生中难得有的一大把钞票,除了激动,更多的是疑虑。许多农民认为补偿金再多,一旦花掉,就再也没有了,而土地则不同,有耕耘就有收获,吃饭问题是有保障的,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生活无靠的艰难境地。土地征用后,农民失去最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水平下降较大。许多以前不必买的东西现在必须通过购买获得,加大了日常支出。水、电、煤、通讯、交通、子女教育等家庭费用开支明显上升,但据调查,某县因经济发展,使21036户76377名农民失地或部分失地,失地面积2110多公顷,有42409个劳动力失地失业。失地后 的人均纯收入为1314.3元,比失地前减少296元。特别是近期煤、电、水、粮、油、肉、蛋及副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和难以找到工作的压力,致使许多失地农民的心理、生活负担加重,60%的失地农民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30%。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失业现象普遍,在向非农转移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没有专业技能,就业门路窄,而且在短期内不会出现人力资源素质方面的飞跃,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尽管各级政府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但收成甚微。微薄的土地补偿费连数年的生计都难以维持,创业资金更是缺乏。
失地农民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失地农民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排头兵应积极探索和增加金融服务业务,支持失地农民发展。党的十七大把农村金融问题列入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逐步建立“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实现土地征用与劳动力安置、建立社会失业和养老保险制度同步进行,让农民分享城镇化带来的现代文明成果,使城镇化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农村信用社应当审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加大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扶持力度,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二、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贷款额度小,贷款难
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迅猛,物价持续增长,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授信额度仅1000元,最高5000元,期限多为1年。贷款额度偏小,期限过短,难以满足失地农民的创业需要,失地农民对万元以上大额贷款需求强烈;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支持业务品种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缺乏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信贷扶持品种。受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失地农户信贷需求满足率偏低,不足50%,比普通农户信贷需求满足率低40多个百分点,为解决失地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迫切需要研究探索新的贷款方式。
农村正规借贷难
与从事传统种养业的农户相比,失地农户人口流动性大,地域间迁徙频繁。农村信用社对此类贷款要求苛刻,广大低收入和处于创业阶段的农民拿不出符合条件的抵押物,从而很难获得贷款支持。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办理贷款手续繁琐,贷款成本过高,严重挫伤了农村信用社对失地农民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失地农民因贷款难,而纷纷转向民间借贷,目前农村95%的融资来源于民间借贷。造成了农村金融高利率、高风险信贷环境,若任其发展,农村信用社的农村 市场将被逐渐挤占。因此,需要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管理,为失地农民提供方便合理的信贷服务,使农村借贷逐渐正规化。同时,联合农村集体建立对失地农民的信用评价体系,净化农村信贷环境。
对“三农”贷款利率缺乏优惠政策
从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情况分析,农户贷款少有优惠利率,农村信用社自身收益最大化,其贷款利率普遍较高,上浮利率基本在基准利率的50-80%幅度,这种做法虽然暂时增加了信用社的经济效益,但影响了农户贷款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户负担。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来亏损严重,效益较低,运营成本高,高利率仍难以满足农村信用社对利润的追求,优惠利率几乎成为空谈。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科学的体制改革,降低运营成本,为农户低利率贷款创造条件。
资金大量外流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风险大、周期长、收益低的特点,使得资金向农业投入的力度逐渐减弱,源源不断的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存贷差等渠道弃农而去,流入到城市或非农产业。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在农村市场大规模压缩基层经营机构,其未撤并的农村网点吸收的大量社会资金,都向城市转移。农村信用社作为重要的支农金融机构,资金实力明显不足。如厦门市XX年6月底,银 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81.39亿元,而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仅为全市贷款总额的3.6%,其中支农贷款占总贷款的83.29%,仅58.73亿元,供给总量明显不足。资金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信用社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支持力度。
信用社经营理念滞后
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理念与农民资金需求不相适应,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仍滞留在传统的概念上,实行“扶贫式”的支农,重点仍是种子、肥料、农药等方面,而对失地农民缺乏有效支持。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信贷员对农业贷款、农民贷款存在偏见思想。一是不愿贷。贷款笔数多、余额小、经营成本大,加上失地农民流动性大,贷款管理难度大。二是不敢贷。一方面失地农民还贷来源不明确,贷款的风险较大,加上贷款责任制,使得部分农村信用社和信贷员不敢冒险发放贷款。农村信用社应及时转变经营理念,增加对失地农民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三、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失地农民的方向
完善失地农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目前,失地农民既不能适用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政策,也不能享受城镇下岗职工小额贷款的待遇,更难以得到信贷市场准入及利率优惠政策的支持。央行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出台《金融支持失地农民指导意见》,指导金融机 构落实失地农民信贷政策。同时,金融机构应根据辖内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失地农民的信贷服务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为失地农民的创业发展提供金融政策上的保证。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完善现有信贷产品功能,扩大小额农贷经营范围,支持失地农民信贷,特别是要根据失地农民的金融需求,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开办失地农民小本贷款、创业贷款、低利率贷款和与财政支持联动的贴息贷款,满足不同层次、多向发展的失地农民创业需求,为其提供资金供应平台。此外,民间金融源于基层,服务基层,监管部门应适当放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管制,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和国际社区资助基金会村庄银行模式,排除农村高利贷,建立“五户联保”、“整贷零还”的贷款模式,为解决失地农民这一弱势群贷款、还款难提供一个重要渠道。
积极推出失地农民理财新品
失地农民的补偿金一般都投资于购房、教育等消费,很少投资基金、债券和保险类理财品种。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推出新型的适用性强、增值率高的金融理财品种。如“重点项目集合委托贷款”,它是一种低风险、高回报的新型金融理财产品,它能使每一位农民通过这种“委托理财”的方式投资港口、道路等重大市政项目以获得较高的回报。推进城镇化进程,势必新建各类路桥,收益极为可观。投资此类项 目风险由政府承担,期限一般为4年,年收益率可达4.65%、4.98%,为失地农民短期不需要使用的资金提供货币增值空间。同时,信用社可以联合保险公司开发新养老保险产品,以消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确保家庭的和谐幸福。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宽失地农民再就业渠道
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工厂、企业迁移至城郊,也带来了许多就业岗位。农村信用社可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特别是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以增强企业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吸纳能力。同时,政府加大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增强技能,相信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必将得到更大的拓宽。农村信用社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已有众多学者做了研究,可以包装、整合和优化现有的中小企业信贷金融产品,设计符合市场和农信社实际需要、可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
提供创业资金
从国内外研究及实践经验可以看出,鼓励创业也可以成为解决实地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农村信用社可以采取与村委员会成员合作组成信用评定小组,对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等级评定,根据失地农民的信用评价等级、创业项目可行性及市场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给项目市场前景好的、信用良好的失地农民提供“一次核定,随用随贷,总量控制”的贷款。同时农村信用社设立人员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 行监督,也可以对失地农民创业过程进行指导,发现困难并即使帮助解决。同时,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失地农民创业上要争取政府帮助。将失地农民针对性地分层次、分创业项目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群体,组织专家、教师对其进行辅导,为创业者提供咨询和帮助。德国政府在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我们可以借鉴学习,如对失业人员进行细化,分别使用不同的金融支持措施,以提高资金使用率。
参考文献:
1、李莹.当前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原因对策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XX(8).2、陈晓玲.解决我国失地农民问题面临的六大矛盾[J].技术经济,XX(9).3、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对金融支持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金融,XX(16).4、景兆辉.应高度关注失地农民金融服务缺位问题[J].西部金融,XX(10).5、霍玉霞,张俊杰.关于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思考[J].企业家天地,XX(4).6、王永谦.论失地农民长效保障机制的构建[J].经济与管理研究,XX(2).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
第三篇:镇域经济汇报
XX镇镇域经济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2012年6月)
市委、市政府组织各区、镇赴苏浙学习之后,我们对镇域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结合XX镇实际,认真研究镇域经济发展新思路、新目标和新措施,以利于强力推动镇域经济率先跨越发展。1-6月份,工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同比增长36%,占任务6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6亿元,同比增长76%,占任务14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48.35万元,同比增长21.5%;招商引资任务完成3.65亿元,占任务的182.5%;新增个体工商户69家,个体私营企业15家,占任务的77%。
一、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再掀赶超跨越、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热潮。6月11日下午,立即召开党委政府成员会议,贯彻传达考察学习情况和领导讲话精神,研究在全镇学习贯彻落实方案。当晚印发学习材料260份。6月12日,组织全镇机关干部、各村两委成员、镇直镇办负责人、各企业负责人集中学习市、区考察期间的会议精神,围绕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高一大”工作总要求,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思想再解放,境界再提升,目标再拔高,落实再高效”的主题活动,进一步调整、理清工作思路,拔高工作目标,勇于担当,勇于实践,用学习的成果,强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发展。要求镇村干部,每天都要学习《莱芜日报》、1莱芜电视台报道的讲话和经验介绍,对照先进找差距,学习先进促发展。第一时间,迅速在全镇掀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奋起赶超,科学跨越的热潮。
二、以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为第一追求,进一步理清思路,调高目标,实现镇域经济快速膨胀发展。对比江浙,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三高一大”工作总要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研究确定了“东部电线电缆,西部新材料,南部新能源,北部生态旅游,中部加快城镇化”的产业及镇域发展布局,利用3年时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利税3亿元,5年之内,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利税7亿元,确保地方财政收入每年保三争四目标的实现,到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达到5000万元。在镇政府以东,打造占地1000亩的电线电缆产业园。努力建设山东省电线电缆特色产业镇,充分发挥科虹、振泰两大龙头作用,加大线缆相关企业的引进力度,牢牢抓住电线电缆这个牛鼻子,坚定信心,将产业集群打造好,将品牌做大做强,建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线缆制造产业基地,打造镇域经济发展“高峰”。今年在建的科虹线缆产业园,5万平方米的车间7月底建设完成,8月份安装设备,10月份四条中高压生产线建成投产,同时新开工建设6.6万伏橡套线缆项目,750千伏超高压立塔、7000平方米研发中心,着手核电电缆项目的规划设计。豪泰特缆项目2万平方米的车间7月上旬建设完成,8月份进行
设备安装,9月份投产。在镇政府以西规划建设1000亩的新材料产业园。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和储备,实行捆绑发展,聚小成大,建立新型材料产业集群,打造镇域经济“群山”。目前,一期入园项目5个,2家已经投产,3家已开工建设,正在洽谈的还有7家,力争利用5年的时间,引进中小企业30家,产值到达20亿元,利税2亿元。在南部三平洲村,建设新能源产业区。6月14日与中电(香港)集团公司主动对接,就施工便道、变电升压站、成立指挥部等事宜进行现场办公,加快项目推进。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分2期实施,一期投资5亿元,建设33台风力发电机组,架设风力电网,计划于2012年7月开工,年底建设完成;二期投资5亿元,建设33台风力发电机组和风力变电站,计划于9月开工,2013年建设完成。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达到50万兆,产值30亿元,利税3亿元。将成为全市新能源产业的典型示范工程。在镇政府以北,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区。依托青石关、齐鲁古道、平洲顶等历史遗迹,管家庄村与淄博天恒集团、大英章村与莱芜创富集团合作,就望鲁山等景区实施开发建设。重点围绕齐鲁文化、齐鲁长勺之战、中国八极拳基地、特色生态农业做好山区特色文化旅游的文章,建设莱芜北部旅游名镇。在政府驻地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镇。坚持双轮驱动,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定位于莱芜北部特色产业化重镇,集中精力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
规划,按照30000人的居住规模来谋划XX的发展,当前重点围绕大项目搞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三、以深化落实为根本,将学习成果落到实处,强力推进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以市场化的思路深化落实。企业大发展,资金、人才、管理是关键,当前我们不仅关注企业投入、进度,更关心企业科学持续发展。为此,针对资金问题,我们鼓励企业通过市、区金融办规范运作上市及风投工作;针对人才问题,强化与名牌高校、研究院所加强联系,统筹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在镇政府以西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人才集聚区,规划建设楼房20栋,专家公寓20栋,将公共服务资源向该区域集中,形成招贤纳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天然气、电力双线保障、标准化中心学校、卫生院及派出所升级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为企业发展创优氛围。通过土地增减挂钩为项目建设增加土地容量,今年西平洲挂钩试点已通过验收32亩,横顶村还未立项,已完成复耕土地39亩,同时东车幅、张家台、下崔等村前期工作已准备充分,立项批复后即可加快实施。
以一线工作深化落实。围绕新目标和项目,结合实际,重新调整工作布局,要求党政负责人每天一个现场调度会,在一线发现问题,抓推进。镇“转提优保促”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对包项目责任人服务企业情况进行督查,并做好督查记录;实行包项目责任人“日总结、周汇报”,以督查促落实,确保包项目责任人扑下身子,搞服务、促进度。
以作风转变深化落实。“治庸”,在一线提升能力,要求镇村干部摒弃自甘落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提振精气神,在项目一线学习帮办,增长才干。目前,镇政府下发文件,进一步明确发展个体工商户和个体私营企业是各村重要工作内容,将发展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任务进行量化分配,明确任务目标,对完成情况一周一通报,同时作为年终实绩考核和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让一部分具有经营能力的个人走上规范发展的路子,为壮大农村经济夯实基础。“治懒”,在一线服务项目,要求镇村干部摒弃畏难发愁、懒散落后的行为,务实勤政,在一线抓具体事,大事小事都要抓,沉下身子,踏踏实实搞服务。针对村集体发展困难、无集体收入的实际,为解决统筹发展问题,开展XX镇“五亩地示范田“工程,要求村两委,集体种植金银花、XX蜜有机桃、桔梗等经济作物,保证村集体正常办公经费不低于30000元。“治慢”,在一线提高效率,要求镇村干部摒弃效率低下、疲于应付、贻误工作的现象,立说立行,推进项目高效运转。“治蛮”,在一线改进作风,要求镇村干部摒弃服务态度差、沟通能力差、吃拿卡要的行为,严格按照“转提优保促”的要求,尽全力服务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第四篇:镇域经济发展规划
镇域经济发展规划
2008—2010年,是中江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乡镇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镇域经济在中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重要。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地跨越式发展,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依据《平邑县第十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全乡镇域经济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有了很大提高。镇域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活跃乡场、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促进全乡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五个基本形成”:第一,发展基础基本形成。总的来看,主要体现在总量和速度两个指标上:2007年全乡镇域经济总量达到15亿元,增长速度连续几年保持在22%以上,为今后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领导体制基本形成。发展领导小组,配备了工作人员,形成了统一领导、横向协作、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新格局;第三,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国家、省、市、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镇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第四,镇域企业队伍基本形成。涌现出了一批骨干企业,全乡镇域企业在数量与规模上也不断增加;第五,发展氛围基本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政府表彰奖励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积极支持、广泛参与镇域经济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镇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全乡实现GDP4.2亿元,是2002年的2.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是2002年的2.6倍;实现财政地方收入320万元,是2002年的1.2倍;农民纯收入4620万元,是2002年的1.8倍;招商引资实现合同利用外资1.3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152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1倍和4.5倍。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按照“五区一园一市场”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完成了道路硬化和美化,架设了一条10千伏的工业电力专线。不断提升小城镇档次,使其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建设的平台和载体。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2008—2010年镇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镇域经济发展全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务实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邦、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先进工业化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加快全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全面建设惠及全乡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产业富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1.定性目标
2008—2010年,进一步改善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舆论环
境、融资环境,大力拓展镇域经济的产业空间,全面提升镇域企业的发展质量。在产业集群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促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镇域经济成为中江经济增量的重要支撑,在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2.定量目标
镇域经济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0年,全乡民营经济力争完成增加值5.2亿元,占全乡经济比重达到68%。
重点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企业达到15户以上,超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以上。
增强产业集群的产业竞争优势和特色集聚效应,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到2010年,全乡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增加值3.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培育2个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集群。
镇域经济财政贡献能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到2010年,全乡民营经济实缴税金占全乡税收比重达到80%。
镇域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镇域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
三、主要任务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引导企业做好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循环式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大力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促进沼气产业化发展,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使全乡民营企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减少,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化格局。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实施战略性调整,推动镇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技术进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努力把中江建设成为先进工业化基地。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拜尔、金太阳、高明科技、等龙头企业的作用,积极推进瑞丰、阳光木业的规模化建设。二是巩固传统产业。木材加工业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2亿元,年均递增21%。
(三)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竞争能力。一是制度创新。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动企业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建立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引导民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二是管理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逐步健全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制度,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转变为企业文化先进、战略目标明确、管理方法得当、运行状态良好的先进企业。三是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先进、适用、成熟技术的引进、开发和产业化,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镇域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和促进机构,引导和鼓励镇域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带动风险资本和各类社会资
金支持镇域企业的技术创新。
(四)引导产业集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和支持镇域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发展。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规划,形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产业集群,提高企业的聚集度,加快特色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引导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加强上下游产业的纵向合作和产品研发、品种配套、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横向联合,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显、企业间协作紧密、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集群。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推进产业融合,培育块状经济。到2010年,力争形成石膏开采、石膏加工、木材加工、花岗石开采和加工、纸业、新型饲料、规模养殖等一批专业化经营、社会化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五)加强合作交流,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引进管理技术、人员培训、信息交流和产品展览等方式,与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国际贸易,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收外商投资,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把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由初加工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转变。加快镇域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出口逐步开始探索资本、技术、管理的输出,从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向利用国外资源转变。积极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加强我乡镇域企业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力度,鼓励镇域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收购、兼并、重组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拓宽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领域。
(六)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企业要全面掌握国内外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密切关注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多触角收集和发布各种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政策导向;推进各企业实现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信息手段,构建全社会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民营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准确地向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技术、市场、融资信息以及法律政策咨询;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镇域企业举办信息化培训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水平,在企业内部实现商务信息的快速、安全传输与共享。积极探索和尝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方式在镇域企业中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系统化。
(七)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发展。要充分运用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金融机构、商业性公司等社会服务资源,围绕镇域企业的需求,构建市、县、乡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建立以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市场营销、产权交易、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今后发展镇域经济的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一切影响镇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思想的解放程度直接影响到镇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与成效。领导干部要敢于解决、善于解决镇域经济发展中思想观念不适应的深层次问题。坚持与时俱进,着眼于“创”,要
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发展工作方法。坚持自力更生,着眼于“干”,要坚决摈弃过去依赖实际扶持的思想,充分发挥主动性,立足自身谋发展,依据资源求突破。坚持舍得付出,着眼于“闯”,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要打破常规,大胆闯、大胆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转”,从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市场,从过去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总之,要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镇域经济的大发展。
2、以工业化为核心,园区为载体,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总量。一是把做好工业园区的布局和发展规划,实现从工业项目向园区聚集作为发展工业主要方式,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按照“产业聚集发展”的原则,强力打造工业园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落实好已签约或在建的工业项目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引导工业有序向园区聚集,构筑产业链,推动企业集群发展,使工业园区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增长亮点。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以改革和创新为切入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动力和发展后劲,逐步走上规模扩张、产业升级、品牌带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要在工业发展认识上要有新提高、新境界,发展有新思路、新举措,借鉴先进乡镇工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全力培育壮大规模企业和支柱产业,以形成后发优势,走出工业立镇之路。
3、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招商引资,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和动力。镇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招商引资是关键,项目建成是要领。要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要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我乡实际,不断探索招商引资新路子,努力做到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要树立乡外以外都是外的思想,把乡外资金都当作外资引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经济能发展、农民能增收、乡财政收入能增加的原则,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全力加快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4、努力营造镇域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镇域经济。镇域经济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希望所在。因此,发展镇域经济关键要鼓励发展镇域经济,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要进一步清理和废止一切歧视和限制镇域经济发展的规定,尽可能降低镇域经济投资创业成本。二要进一步规范镇域企业的税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三要引导私营业主相信诚信敬业、守法经营观念,通过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改变作坊式、家族式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要增强镇域农行、信用社信贷功能,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镇域经济信贷支持。
5、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把小城镇建设好。一是要突出重点、科学布局,高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小城镇,当前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上。二是要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引导集体、个体、私营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三是政府要着力在教育、卫生、文化、商业服务、居住小区等配套建设上,要有新的突破。
6、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发展镇域经济的过程就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剩余劳动转移非农产业的过程。农村劳动力要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优势。通过开展“科普村村通”、“科技入户”、“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举办电视讲
座等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市场、政策等信息的传播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努力使全乡适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支持中小企业情况分析
×××县农村信用联社
支持中小企业情况分析报告
×××县农村信用联社自2000年以来累共计向13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万元。农村信用社在加大力度扶持“三农”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服务方式,鼎立助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较好实现了企业增效、居民增收、自身增赢的“三受益”格局。截止2008年末中小企业余额贷款×××万元,全部为正常类贷款,小企业贷款中没有形成不良贷款。
一、我县农村信用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坚定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效率。
×××联社始终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从联社班子成员到基层信用社信贷员均主动深入中小企业调查了解其行业类别、经营状况、信用等级、市场风险、发展前景等综合情况,筛选扶持重点,密切跟踪其发展趋势,对有资金需求和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申请快速审批、快速办理,对急用资金的客户,实行特事特办,马上研究,立刻办理。为切实提高服务效率,以高效优质的服务和充足的资金,强有力地支持了我县和农产品加工、收购、畜产品加工、食品生产等中小企业的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了支持当地经济发展资金主渠道的作用。
(二)实施倾斜政策,突出扶持重点。
在主动搞好服务,提高服务效率的基础上,该社紧紧围绕当地区域特点和主导产业,优化信贷投向,突出扶持重点,对中小企业实行倾斜支持。由于××县是粮油大县,支持粮油加工企业业做大做强,就是直接支持了我县的农业生产。因此我社重点对×××县××实业公司、××粮油工贸公司等一批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二是支持特色养殖业加快发展。如×××县××实业公司的新疆鹅养殖基地,得到了我社大力支持,现已发展为我区最大的新疆鹅保种养殖基地,成为国家农业部重点支持项目。三是支持农产品购销行业的快速发展。打瓜种植是××地区北四县的主要经济作物,我社支持了本地打瓜子收购商做大做强,使×××县成为打瓜子生货的聚集地,目前内地如天津、南昌等地的打瓜子炒货厂直接到×××县进货,极大地带动了本地打瓜子产业的发展。
(三)创新贷款方式,丰富服务品种。
针对不同企业的经营特点,我社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既千方百计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又充分体现出农村信用社的特色品牌。一是创新担保方式。在对中小企业进行全面调研,科学确立了对中小企业发放抵质押为主的贷款方式,根据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不同企业资金需求差异,积极进行业务创新。如对农产品收购企业、较大规模的果品种植户推出了以果品入库担保的“存货质押贷款”,较好形成了自身与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既有力增强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又高质量保证了
信贷资金的安全。二是创新服务方式。该社针对不同中小企业的特点,积极提供差异化优质服务。对管理规范、信誉良好、国家鼓励支持的朝阳中小企业,在采取抵质押贷款方式的基础上,合理扩大授信额度;对资金有保障、诚实守信的中小企业倾力支持,并尽量把贷款发放时间缩短到2-4天。目前,我社已对多家中小企业进行了信用评级,并分类建立了优质客户、重点客户和发展潜力数据库,有力增强了该社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了信贷服务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二、影响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从农村信用社方面来看:一是受信贷管理体制的制约,县级联社贷款权力有限。不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要的及时性要求。二是信贷营销品种单一,对中小企业只开展担保贷款,不发放信用贷款,限制了贷款投放。根据《贷款通则》的规定:“经贷款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可以不提供担保”。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刀切只发放担保贷款,制约了优良企业贷款需求,不利于优良企业通过信用社融资渠道加速发展。三是奖惩不对称,贷款收回后,奖励很少,或者没有奖励;但是,到期不能收回,处罚过重,对贷款第一责任人实行终身责任制,影响了信贷员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四是受过去乡镇企业贷款损失大、企业逃废债现象比较严重的影响,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存在“惜贷”、“惧贷”的心理。
(二)从企业方面来看:一是部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不透明,信用社无法评级授信进行贷款支持。二是部分中小企业产权法律文书不完备,无法办理抵押担保。三是部分中小企业主观念落后,缺乏主动与信用社沟通的理念,习惯小规模生产条件下的民间筹资,对信用社贷款的要求和程序不理解,嫌麻烦。四是部分中小企业科技含量低,生产管理落后,产品销售前景暗淡,利润率低,不符合信贷扶持条件。
(三)从社会中介服务方面来看:一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二是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不健全。三是法律服务软弱,对中小企业恶意逃废金融债权的约束不够。
三、关于农村信用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适当下放基层信用社贷款审批权限,实行评级授信授权有机统一。评级授信由县级联社按照标准严格把关,确保评级授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中小企业评级授信后,在授信额度内给基层信用社充分的贷款发放权。这样既可坚持标准、从严评级授信、降低信贷风险,又能减少贷款审批环节、加快审批速度,适应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小额、多次、快速的特点。
(二)选择多种形式投放贷款,解决中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要。在有效防范贷款风险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开展多种担保形式,发放多种低风险的贷款。对中小企业既要开展担保贷款,也要适当发放信用贷款,还可探索开展税款返还担保、保单抵押、应收货款抵押、土地使用权证及其它权益抵(质)押等多种贷款形式。
(三)把中小企业信贷计划作为各县联社营业部业务经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针对县域经济民营化和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实际,把县级联社营业部、城乡结合部信用社的工作重点逐步转向为中小企业服务,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营销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同时,把各县联社营业部和城乡结合部信用社当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如50%,作为各地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资金来源,这样既可调动其组织存款的积极性,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充分解决改制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又可以防止贷款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集中,造成金融风险集中。
(四)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成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充实资本金,完善运作机制。以财政出资为主,吸纳中小企业入股,不以盈利为目标,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避免行政干预,实行市场化运作,减少担保风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咨询机构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为相关部门提供中小企业全方位、多视角信用状况有偿咨询。大力开展信用环境治理工作,净化社会信用环境,加大对恶意逃废债务的惩处力度,特别是要发挥法律强制作用,让失信者付出成倍的代价,形成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机制和制度。
二00九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