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教发[2011]2号 关于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的意见

时间:2019-05-12 19:1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科教发[2011]2号 关于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科教发[2011]2号 关于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的意见》。

第一篇:农科教发[2011]2号 关于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的意见

农业部教育部

关于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的意见

农科教发[2011]2号

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要求,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就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农技推广特岗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农技推广特岗计划的重要性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做出部署。各地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仍然存在新生力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服务能力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迫切需要引入一批专业素质高、作风踏实的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发挥其知识新、眼界宽、信息灵的优势,改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增强推广服务能力。启动实施农技推广特岗计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工作安排,是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促进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的重大举措。各地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农技推广特岗计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实施。

二、明确实施农技推广特岗计划的总体要求

实施农技推广特岗计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用人机制、服务机制和扶持机制,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为载体,引导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担任特岗农技人员,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领办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扶持,计划利用2年时间试点,选用3万名特岗农技人员到基层服务;力争通过5—10年时间努力,实现每个乡镇区域内拥有5名左右特岗农技人员。通过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实施,壮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扩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覆盖面,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建立特岗农技人员管理机制

(一)建立特岗农技人员认定机制。特岗农技人员主要来源为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或近年内往届毕业生、高校毕业后到农村从事“三支一扶”工作人员、高校毕业后到村组织任职人员等。原则上要求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涉农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具备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需的政治、业务和身体素质。农技推广特岗计划采取“政府引导、个人自愿、单位聘用、部门认定”的人员管理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各地农业、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大学生到基层服务的有关要求,出台扶持政策,引导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基层单位就业、创业和服务,增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

坚持个人自愿。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发扬学农、爱农、干农的优良作风,坚持到农业和农村一线服务的人生追求,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自愿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基层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劳动工作关系,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实现就业和创业。

坚持单位聘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基层单位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立足增强科技和人才支撑,积极引进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本单位就业,自主招聘,与他们鉴定用人合同,保障他们的工资待遇,为他们就业和创业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坚持部门认定。各地农业部门要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基层单位招聘的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进行认真审核,对符合条件的进行认定,对认定的特岗农技人员要落实扶持政策,安排工作经费、试验示范经费和学习培训经费,支持他们开展推广服务工作。

(二)建立特岗农技人员跟踪联系机制。各相关部门要明确专门的部门或机构,负责特岗农技人员跟踪联系工作。要建立工作联系制度,主动联系、及时反馈特岗农技人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协调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跟踪评价制度,完善竞争择优机制,培养苦干实干、创先争优的意识,评价结果作为推优扶持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特岗农技人员培训学习机制。建立岗前和在岗培训制度,提高特岗农技人员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本领和能力。各有关部门和相关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要制定针对特岗农技人员的专门培训计划,采取集中办班、远程教育和现场实训等方式,重点培训“三农”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技术、自主创业技能等内容。鼓励各用人单位出台相关措施,支持特岗农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

四、支持特岗农技人员有效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一)组织特岗农技人员与专家有效对接。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特岗农技人员与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专家对接制度,构建“专家—特岗农技人员—基地(企业、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的工作机制,引导特岗农技人员尽快适应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帮助解决特岗农技人员开展服务和自主创业的技术难题。

(二)支持特岗农技人员开展公益性技术推广与服务。引导特岗农技人员积极宣传贯彻党的强农惠农政策,配合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配合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与防控、农业生产投入品质量监管、农业灾害的应急处置和农业公共信息采集,配合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和科技示范户培育工作。

(三)支持特岗农技人员实施农业推广项目。各有关单位要鼓励特岗农技人员申报农业技术研究或推广项目,帮助做好项目的咨询论证。各级各类推广培训项目要向特岗农技人员重点倾斜,优先支持。项目主管部门要指导特岗农技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实施好项目,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扩大特岗农技人员的社会影响。各用人单位要提供项目实施的场地、设备和人员支持,为特岗农技人员实施好项目创造必要条件。

(四)支持特岗农技人员创办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鼓励特岗农技人员与现有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试验基地、良种繁育场、示范农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结合,围绕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创办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各级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要协助做好关键技术引进,集成技术组装配套,加强培训、宣传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基地的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五)支持特岗农技人员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特岗农技人员根据农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服务需求,领办或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参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强信息咨询、信贷融资、经营指导、宣传推介等方面服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六)支持特岗农技人员创办专业服务组织。鼓励特岗农技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创办种苗供应、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农机作业与维修、测土施肥、沼气设备建造与维护、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等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专业化服务,推进农业生产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督促与服务,促进专业服务组织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七)支持特岗农技人员在涉农企业就业和创业。充分发挥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鼓励特岗农技人员到涉农企业就业和创业,担任技术骨干,开展供种、农资、管理、防治、销售等服务工作,发挥涉农企业在技术、产品、市场、营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将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新方法

引入农业生产和农民服务之中,加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五、切实落实农技推广特岗计划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农业、教育等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研究制定农技推广特岗计划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细化工作措施,扎实稳步推进。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到人。要加强调查研究,分析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要率先启动农技推广特岗计划,探索模式,创造经验。各涉农高等学校要把实施农技推广特岗计划作为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手段,强化宣传引导,组织毕业生积极参与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实施。

(二)建立健全对农技推广特岗计划的政策扶持。各聘用单位要按照相关规定,落实好特岗农技人员的薪资待遇,提供必要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各有关部门在实施相关项目的过程中,对符合条件的特岗农技人员予以重点扶持,积极吸纳特岗人员承担工作任务。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逐步加大对农技推广特岗计划的资金支持力度。对于符合相关政策规定条件的特岗农技人员,可以享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和学费补偿政策。要创新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补充机制,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岗位空缺时,应优先录用特岗农技人员。鼓励特岗农技人员继续学习深造,对符合相关条件需要继续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优秀特岗农技人员,相关部门和农业高等院校要制定扶持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三)加大农技推广特岗计划表彰宣传力度。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特岗农技人员申报有关科研成果、荣誉称号和专业技术职称,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评定。在农牧渔业丰收奖的评审中,要确定一定的比例用于奖励特岗农技人员。要深入总结各地实施农技推广特岗计划的好经验、好做法,培育和挖掘一批特岗农技人员优秀典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特岗农技人员,在全社会努力营造支持特岗农技人员服务基层、创业富民的良好氛围。

二O一 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农业部关于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建设的意见(农科教发〔2011〕6号)(推荐)

农业部关于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制度建设的意见

农科教发〔2011〕6号

为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增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活力,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现就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各级政府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桥梁和纽带,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依托,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以下简称“国务院30号文件”)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印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农科教发„2009‟7号),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启动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各地农业部门在当地党

— 1 — 委、政府的领导下,抢抓机遇,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落实条件保障,增强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各地进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人员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深入推进改革、加快建设进程、做好服务工作的重要瓶颈。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已进入全面推进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攻坚阶段。各地农业部门要站在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全局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建设,提高农技推广工作效能,增强农技推广工作活力,巩固和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

二、明确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国务院30号文件精神,坚持深化改革,强化机制创新,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服务能力和增强服务实效为目标,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责任制度、考评制度、培训制度和多元推广制度建设,实现基层

— 2 — 农技推广工作规范管理和高效运行,巩固和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果,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

(二)目标任务

着眼于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力争到2011年底,在全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立健全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人员考评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和多元推广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的农技推广运行管理机制,加快建立管理规范、运转协调、充满活力、服务到位、农民满意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增强农技推广服务实效。

三、把握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建设的重点

(一)建立健全人员聘用制度,不断优化队伍素质 1.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落实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精神,按照公益性农技推广岗位职责的要求,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等方式,选拔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队伍,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责任与义务,实现农技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农技人员竞争流动机制,农技人员的进、管、出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

2.明确农技人员的上岗条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农技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或者经省级以上有关部门认可达到相应的农业专业技术水平,方可参与岗位竞聘。

— 3 — 各省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率先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展较好、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技人员上岗条件试点,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稳步推进。新进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农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大专以上相应专业学历,并通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部门组织的专业考核。

3.探索建立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制度。创新用人机制、服务机制和扶持机制,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村级服务站点等为载体,引导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担任特岗农技人员,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领办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各省农业部门要率先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启动试点,探索工作机制,落实扶持政策,逐步扩大实施范围。

(二)建立健全推广责任制度,确保农技推广服务到位 1.建立县级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制度。按照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及重点专业,设置县级农技推广首席专家,由县级有较高知名度和专业技术权威的农技人员担任,负责制定本县本领域本专业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计划,研究解决本县本领域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实施并带头开展本领域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开展本县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的培训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

2.建立县级农技推广人员责任制度。对县级专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按照主导产业和重点专业分组,分

— 4 — 类组建县级技术指导员队伍。县级农业技术指导员落实县级农技推广首席专家部署的推广任务,负责联系和指导乡镇责任农技员、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点和核心示范户,开展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关键技术试验示范、农业信息服务、农民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等工作。

3.建立乡镇(区域性)农技推广人员责任制度。对乡镇(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当地农业产业和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区域公共服务的需要,建立乡镇(区域性)责任农技员队伍。责任农技员通过包村联户的方式,联系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点、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试验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信息服务、农民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工作。

(三)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激发农技推广活力 1.全面建立农技人员工作考评制度。坚持客观公正、重在激励的原则,建立服务对象和主管单位共同参与的考核机制,科学确定考核权重,对基层农技人员履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乡镇(区域性)农技人员考核由服务对象、县级农业部门和所在乡镇政府三方共同考核。要以聘任合同、工作目标作为考评依据,量化细化考核指标,制定考核办法,并将考核办法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做到公开公正。

— 5 — 2.建立农技人员奖惩制度。各地农业部门要与人事、财政等部门协商,将农技人员的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兑现、职称晋升和聘任、续签聘任合同、技术指导员补助、学历提升、知识更新培训和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落实农技推广工作日志制度,建立农技推广工作评估依据。建立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责任制,对不履行推广职责、因农业技术服务工作不到位而发生农业重大问题的农技人员,实行责任追究。

(四)建立健全农技人员培训制度,提升推广服务能力 1.制定培训计划。要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推进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的制度化建设,努力建立起一支作风过硬、素质优良、作用明显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要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的需求,科学制订培训规划和工作计划,全面部署和规范落实农技人员培训工作。

2.创新培训方式。要遵循成人继续教育规律,发挥现代培训手段作用,根据农技推广人员的需求,坚持按产业办班,通过异地研修、县乡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以及强农惠农政策、农业法律法规常识、农业推广方式方法等培训,增强培训工作针对性,提高培训实效。

3.加强培训管理。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明确工作责任,确保培训任务落实。培训机构要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时间安排,保证培训质量。开展参训学员对培训机构和任课老师满意度

— 6 — 测评,将测评结果作为评价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要把农技人员学习和培训情况作为农技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档案管理。

4.建立培训基地。要依托高中等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单位,建立农技人员培训基地,充分发挥这些单位在师资队伍、科学技术、信息资源、教学条件、地理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培训基地的师资、设备、教材等建设,提高培训能力。

5.开展学历提升。要分期分批选送基层骨干农技人员到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研修、继续深造,要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在职农技人员攻读推广硕士,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

(五)建立健全多元推广制度,带动各方广泛参与 1.创新农技推广工作管理理念。按照“一主多元”的原则,在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等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地农业部门组织开展农技推广工作,要将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统筹考虑,共同部署,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科技服务,满足农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服务需求。

2.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的作用。加大对

— 7 —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农民培训、农业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对涉农企业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涉农企业在良种供应、农资配送、经营管理、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率。

3.充分发挥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的作用。要根据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需要,依托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培育和发展机耕、机播、机收、机防、机修、农资配送等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利用其贴近农民、方式灵活的优势,为农民提供良种统供、病虫统防、生产资料统一配送、耕种收机械统一作业等服务,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干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4.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作用。要发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人才和科技优势,鼓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通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建设试验示范基地等形式,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要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技推广两个体系有效对接。支持农业科研教学单位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组建专家大院、院(校)县共建等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

5.加强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点建设。要积极探索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点建设模式,以乡镇(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 8 — 为技术支撑,依托村级农技员、植保员、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头人等,建立开放运行的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点。各地可采取定额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对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点建设提供支持。加强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点运行机制建设,使其成为连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民的纽带,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的服务点,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点,党的农业农村政策的宣传点。

四、强化制度建设工作的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建设,将其作为当前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级农业部门要结合本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总体部署和工作进展,制定实施办法,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县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省农业部门的统一部署,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工作要求。县级农业部门是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建设和实施的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县级农业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本县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建设,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加快工作进度

2011年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制度建设年,要确保在2011

— 9 — 年年底前完成制度建设任务。各地农业部门要按照全国的统一部署,制定工作时间表,分阶段细化量化工作任务,实行目标倒逼,强化工作督查,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制度建设任务落实。

(三)坚持制度创新

各地农业部门要牢固树立制度创新理念,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形势、农民多样化技术需求以及农村综合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及时修订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制度。要把工作落实效果和农民满意程度作为制度建设的检验标准,将基层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提升,形成制度要求。要加快修订完善地方农技推广法律法规,为农技推广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四)加大宣传力度

各地农业部门要加强工作宣传,让农技推广工作制度深入人心,为制度建设和实施营造良好氛围。要大力宣传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树立良好形象,赢得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广泛认同。要大力宣传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成绩突出的基层农技人员,激励广大农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和生产一线,发挥专长,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八日

第三篇:国务院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意见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发[2006]3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机械、水利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须解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现就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深化改革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合理布局国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地方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顾,与县乡机构改革相衔接,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三)总体目标。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

(四)明确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

(五)合理设置机构。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对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综合设置。各地可以根据县域农业特色、森林资源、水系、水利设施分布和政府财力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选择在乡镇范围内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综合设置、由县级向乡镇派出或跨乡镇设置区域站等设置方式,也可以由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乡镇派出农业技术人员。畜牧兽医机构按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合理设置。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确保履行好职能。

(六)理顺管理体制。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点,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县级以上各级农业、林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

责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和指导。县级派出到乡镇或按区域设置机构的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公益性推广机构,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服务。

(七)科学核定编制。根据职能和任务,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编制由各县结合实际确定,按程序审批。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不得与经营性服务人员混岗混编。

(八)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B]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完善考评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落实对县以下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切实搞好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完善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九)放活经营性服务。积极稳妥地将国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对各类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体参与公益性推广,可以采取政府订购服务的方式。

(十)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推广形式要多样化,积极探索科技大集、科技示范场、技物结合的连锁经营、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推广形式。推广内容要全程化,既要搞好产前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供应,又要搞好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加工、营销服务,通过服务领域的延伸,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要规范推广行为,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规范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行为,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制度,完善信用自律机制。

四、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

(十一)保证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地方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其中,对乡镇林业工作站承担的森林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等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也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推广工作给予适当补助。各地要统筹规划,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

(十二)完善改革的配套措施。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建立新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遇到的问题。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可实行招投标制,鼓励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人员和有关企业公平参与投标。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自主创业。对他们创建经营性技术服务实体,可以优惠使用原乡镇推广机构闲置的经营场地,并享受现行政策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

(十三)妥善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分流的农业技术人员,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分流和安置工作。在鼓励和支持富余人员自主创业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分流和安置渠道,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凡与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聘用合同、劳动合同关系的,要依法做好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工作,符合条件的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并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等手续,做好各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

五、切实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领导

(十四)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做好机构编制、人员安置、财政保障、基建投入、科技项目支持等工作。

(十五)认真制订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具体由农业部会同水利、林业、编制、人事、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负责。各级财政要对改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方案,指导县(市)制订改革实施方案。各县(市)的实施方案要报省级人民政府审批,省级工作方案报国务院备案。各地要在2006年底前完成方案的制订和准备工作,2007年初开始组织实施。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改革重点环节的组织指导,做好动员部署、竞聘上岗、分流人员、检查验收、巩固提高等工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应在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

(十六)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引导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发扬心系农民、献身农业、服务农村的优良传统,主动投身改革,找准新的定位,争取更大作为。要切实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进度,协调好各方面利益,调动好各方面积极性,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国务院

二○○六年八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情况工作总结

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情况工作总结

201X年我市紧紧围绕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这一主题,在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条件建设、夯实人才队伍、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建立了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项目实施情况

201X年,我市认真落实省农业厅下达的补助项目任务清单,全市计划50名农技人员接受连续5天以上的脱产业务培训,组织全市农技人员安装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AP。延续2016年优惠方案,与当地移动签订合作协议,给予每个在编在岗在位的县乡农技人员每月补贴50元,用于安装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PP和12316手机农务通APP的电话、流量、短信等费用补助。我市中国农技推广APP使用率达到100%。建设了7个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遴选培育了450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注重农技人员培训,夯实人才队伍。

招聘了2名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市乡农技推广机构工作;选送了1名乡农技人员参加福建农林大学专升本函授学习教育。对全市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分级分类业务培训,并全部建立培训档案。计划市乡两级50名农技人员参加市农业局举办的连续5天的脱产业务培训。通过公开选拔组织12名农技骨干人员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参加连续5天异地脱产业务培训,其中有118名农技人员通过异地培训、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网络培训等方式,接受业务培训累计达15天以上。

(二)注重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

制定了《201X年XX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管理办法》(X农〔201X〕367号),围绕水稻、茶叶、蔬菜、水果等主导产业,我市通过公开遴选、签订协议等程序,建设了7个租地合同期在10年以上相对稳定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每个基地统一制作了“全国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标牌,明确技术责任人及其职责,做到记录齐全,档案管理规范。201X年依托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共推广先进适用农业主推技术21项,开展基地观摩培训28期,累计培训农技人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600人次。根据《基地建设运行管理办法》,经考核验收合格,给予每个基地物化补助5万元,示范基地起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注重产学研结合,围绕水稻、茶叶、蔬菜、水果等主导产业需求。

(三)注重示范主体培育,促进科技入户。

围绕水稻、茶叶、蔬菜、水果、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XX市通过乡镇推荐、公示,农业局审核等程序,公开遴选了450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由一线基层农技人员负责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培育工作,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指导档案,每个示范主体给予500元物化补助。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采取农技人员的精准指导服务、组织交流观摩等措施,提高示范主体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四)注重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

依托补助项目实施,大力推广“12316”农业服务热线、自助终端、手机农务通等“三位一体”信息服务,以及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智慧农民云平台、中国农技推广APP,提高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全市118名基层农技人员全部安装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PP”,及时上传工作日志。

(五)注重先进典型培树,强化示范带动。

通过项目实施,夯实了农技推广队伍,调动了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涌现出一批积极投身农技推广工作,敬业奉献、成绩突出的优秀农技人员。

XX市农技推广站高级农艺师鲍兴禄,连续5年担任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水稻、蔬菜、食用菌产业技术指导专家,指导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担任“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他工作业绩突出,XX201X年被评为

“XX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荣誉称号。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国家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做法很好,成效明显。但在实践过程中,农技推广补助项目部分资金使用无法按项目要求正常开支,尤其是农技人员培训、下乡服务补助难以支出,尤其近年来省市巡视工作力度加大,对项目资金的使用,特别是人员补助资金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基层农技员无法兑现调动。建议进一步明确给予基层农技员下乡补贴,让基层有据可依。

第五篇:学发[2009]2号 开展平安建设的实施意见

学发„ 2009‟2号

中共学庄乡委员会 学庄乡人民政府

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党支部、村委会,乡属部门单位:

为了深入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县平安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巩固和发展我乡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努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型的社会安全防范大网络,为我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乡党委、政府决定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政法综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深入开展平安建设为载体,以组织实施“平安学庄”综治行动规划为重点,紧紧依靠基层各级党组织、紧紧依靠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会防控体系,创新工作机制、突破工作难点,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全乡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为我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奠定基础。

二、创建范围和标准

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在乡党委、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乡平安办统一组织实施,以村居、学校、企业为单位全面展开。

(一)“平安村居”标准:

1、村居组织健全,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好,治保会、调解会等组织、人员、工作、报酬落实,并充分发挥作用;全面落实社会综治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信访责任制和禁毒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2、治安秩序稳定,辖区无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火灾伤亡、重大交通伤亡等治安责任事故,无制假售假窝点;刑事发案得到有效控制,治安案件稳中有降。

3、无地方恶势力,无地霸行为,无“黄赌毒邪”活动窝点,“黄赌毒邪”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4、群防群治队伍健全,安全防范网络完善,防范措施落实,建有专业或义务的治安巡逻队伍,民兵连、治安信息员、安全协管员等有落实。

5、调解组织网络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正常、及时、有效,民事纠纷调处率达98%以上,调处成功率达95%。村居无发生民事纠纷转刑事案件,无群体性闹事和宗族间械斗现象。无因纠纷引发的非正常死亡案件,无集体到市赴省进京上访事件,无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6、帮教组织健全,措施落实,效果明显,吸毒等违法青少年和归正人员等帮教对象转好率逐步提高,刑事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低于3%。

7、定期开展消防安全生产大检查,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率达100%,一般安全隐患整改率不低于95%。

8、外来人口管理机构、人员、报酬、工作落实,登记发证符合要求,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无外口治安隐患点,工作明显成效。

9、村居两委班子团结,村(居)务、财务定期公开,提高重大事情村(居)民参政、依法决策的积极性,广大村(居)民自觉遵守村规居规民约,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普遍提高。

(二)“平安校园”标准:

1、学校平安综治领导组织机构网络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责任分工明确;安全防范管理措施落实到位,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效果明显。

2、校园内无发生师生违法犯罪行为,无发生虐待学生行为,无发生学生斗殴闹事事件,无发生重大财产失窃案件,无发生食堂食物中毒事件,无其他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3、聘请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工作有落实,且组织开展普法教育指导活动正常,每学期不少于一次。

4、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度,成立校方和家长教育协作机制,家长参与教育意识增强,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管和法制教育能力明显提高。

(三)“平安企业”标准:

1、以“环境保护好、劳动保障好、安全生产好、治安秩序好、诚信经营好”为主要内容,以“保护环境、珍爱企业、关爱职工、奉献社会”为主题,开展创建活动。

2、深入做好民营企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企业综治工作室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符合要求,且发挥职能作用明显。

3、落实民营企业法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做到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措施落实、工作规范,台账齐全。

4、治安秩序良好,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隐患,无重大火灾等治安灾害事故,无干部、职工出现重大违法犯罪事件。

三、工作措施和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是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载体,是推进“平安学庄”建设的一大举措。各办事处、村居、部门单位领导必须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政治责任感。要把平安建设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平安学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狠抓落实。要健全完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进一步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充实创建活动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创建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2、广泛宣传,积极发动。平安创建活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需要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参与,需要全社会力量的齐抓共管。各办事处、村居、部门单位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都了解和支持创建工作,共尽创安的责任和义务。政法、综治等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支持和配合各办事处、村居、部门单位开展创建活动,加强指导和帮助。

3、分类指导,分层创建。为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各办事处、村居、部门单位要结合本辖区实际,制订创建活动实施计划,推广创安试点村居、学校、企业等单位,以点带面,并组织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创建,确保创建活动健康、扎实、有序地开展。

4、创建活动要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要及时发现和总结创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宣传创建活动的先进典型和实际效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建的氛围。

四、检查考评

平安创建活动的检查验收工作,以各村居、学校,企业等部门为单位,由乡平安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考核,每半年组织检查一次,年终进行考核奖惩。经考核达标的村居、校园和企业,作为上报市、县平安建设评先评优的依据。同时,评出平安村居、平安校园、平安企业若干名,由乡委、乡政府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主题词:综治

平安建设

实施意见 抄报:县政法委

中共学庄乡委员会

2009年3月20日印发

共印25份

下载农科教发[2011]2号 关于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科教发[2011]2号 关于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