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

时间:2019-05-12 19:3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

第一篇:对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

对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

农村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谁解决了中国农村问题,谁就解决了中国从根本上全民富裕的问题。作为一个农民,土地是他的命根子,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土地收入是每一个农民最关心的话题,如何提高农村农民收入也是我们本次采访调查的真实目的。

在此,我们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1、引进知识分子。

从调查结果看,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民所受的文化程度很低,仅仅满足于家中的十几亩地最多只能养家糊口。这时就需要提高土地的产量,也就是说,政府机构可以派遣一些农艺师涌入农村,给农民宣传农作物的科学栽培知识,帮助农民更好的利用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作物。

2、城乡一体的社会福利。

我国社会、科技日益发达,工业化、自动化日新月益,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少,城市的繁华也开始吸引着农民的眼球,城市的福利政策也优于农村很多,紧接着便是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如果国家实行城乡一体的社会福利政策,使农民安心的呆在农村,才能使农村得到更好的发展。

3、计划生育政策不可动摇。

我国将近14亿人口,而农村人口就占2/3,庞大的人口数是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应大力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农民

素质,让农民真正意识到多生的危害,慢慢减少农村人口。

第二篇:对如何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一点思考

对如何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一点思考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京)2003年06期,第47~50页

贾海基,黄余送,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内容提要:根据2001年在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10个乡镇913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的资料,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经济越是发达,收入差距也越大。地域因素和不同收入来源都对农户收入产生显著影响。统计分析表明,是否党员和是否担任村干部对农户收入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则对农户收入具有正面积极影响。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80年,农业占GDP比重为30.1%,到2000年,这一比重已下降到15.9%,农业经济地位的下降使农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随之下降,而这种下降又反过来诱使农业增长速度下滑,进入90年代后,中国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一直低于5%(只有1996年增长达到5.1%),(注:《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87页。)为同期工业增长率的1/3—1/4,工业化是否意味着我国可以放弃农业集中精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远非一个稳字能够总结,“三农”问题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其原因是近十年来,虽然中国国力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但农民却未能同步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一、农村经济落后的原因探析

农村问题目前在国内为许多学者所关注不仅是出于学者的良知,更重要的是按目前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可能会威胁社会稳定,因此,如何正视我国社会的二元结构,并努力缓解目前城乡差别所引起的社会问题为广大学者和政府机构所关注。我国农村日益突出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价格偏低,农村资金短缺。建国后,国家为加强工业积累,利用价格剪刀差汲取了农民创造的剩余价值。“剪刀差”这概念最早出现于苏联建国时期。1921年,苏联走上和平建设轨道后,国家为加快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人为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使部分农业剩余在工农产品交换中流向了工业部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工农业生产在战争中遭受破坏的程度不同,恢复速度不一样,以及恢复发展工业所需资金和人力资源的短缺,政府控制的工农产品的比价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比扩大了许多,1950年工农产品的比价与抗日战争前的1930~1936年相比扩大了34.4%。(注:武力:《1949~1978年中国剪刀差差额辩法》,《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

如下图所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产品供给曲线为S,需求曲线为D,市场均衡农产品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e]和Q[e],然而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农产品出售价格只能达到P[,1],从而使农民生产者剩余比市场决定价格时减少了S[,CEP[e] PI],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控制职工工资收入,使需求曲线左移至D[,1],交供给曲线于E[,1]点,通过控制职工收入和农产品价格,政府获得了阴影所示的社会剩余,同时政府与垄断政策造成了S[,Δ]CE[,1]F的福利损失,并造成QQ[,1]农产品供给短缺。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依靠剪刀差政策共获得资金7000亿元(也有学者认为只有2000~3000亿元),(注:武力:《1949~1978年中国剪刀差差额辩法》,《新华文摘》2002年

第4期。)相当于当时地全国固定资产总和,政府的价格政策调走了许多本应属于农民所得,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抽走了本来造血功能就不良的农民资金,这是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的一个历史原因。

2.缺少有效的途径增收,农民收入波动。农业的特殊之处是其产量的波动性,风调雨顺则农业产量上升但农产品价格下降,灾年时农产品价格虽然上升但产量降低,因此无论年成丰欠,农民收入增长都很有限。改革开放后的1979~1984年,我国实行联产承包之初,各种农产品和农民收入一度快速上升;80年代中后期,情况又有变化,一方面农产品供应短缺开始缓解,另一方面产量经过几年迅速上升后,农业产出增长出现停滞,这时农村收入增长开始下降;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由于通货膨胀,农民名义收入再次上升;但进入90年代中后期,许多农产品都已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再依靠行政手段提高市场价格很困难,因此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迅速下降。而同期城镇居民在国家政策干预下,收入逐年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是我国农村经济落后的一个现实(或客观)原因。如下图所示,农产品收购价格上升时,农民收入增长迅速,反过来,则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纯收入绝对额变动

资料来源:根据农村经济年鉴整理制作

3.入世的大环境更进一步使农村问题突出。按照中国入世时的承诺,国外农产品正在大量涌入,使得本来就无利可图的农产品的价格进一步降低。和中国相比,许多西方国家农业采取集约化经营模式,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农场主广泛采用转基因种子,这种技术能在成本不变或稍有增加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产量,使世界本来供求基本平衡的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为寻找市场,西方国家政府不惜采取“以工补农”的方式,以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再以低价向海外倾销,如布什政府在最近通过的一项法案中,将在以前补贴的基础上在未来十年内再向农业补贴高达1980亿美元,其数额之大,即使欧盟、日本等国也难以接受。美国小麦进入我国市场,加上运费和关税,单价还比国产小麦便宜一角,外部环境的恶化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增收的困难,其影响将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呈现。

4.农村负担过重。增加农民收入无非两个途径:开源和节流。当开源手段不够用,就只好在节流上多做文章。然而,由于现阶段中国尚处于转型期,法制建设不完善,许多人视农民为软豆腐,肆意变相收费的情况十分严重,例如一些地方在计算农业税时玩两面手法:确定税额时稻谷价格用行政命令价格,农民完税时稻谷按市场价的办法敲诈农民(如安徽安庆的一些地区在计算税额时稻谷的价格指定为57元/百市斤,而农民在纳税时稻谷的实际价格为43元/百市斤,仅此一项就增加农民负担近1/3),沉重的负担让农民很难改善生活,农民的收入本来就很低,再对他们课以课税,他们的收入增长无疑是雪上加霜。“农村和城市个人所得税应该一样,城市是800元起征,也就是年收入近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官方的数字为2100元,为什么要征税?”(注:俞小石:《在中国现实里寻找道路》,《南方周末》2002年7月4日。)

二、农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认为,农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产品贡献: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这主要指食品,轻纺工业,没有农业提供原料,相关工业生产就无法正常运行。市场贡献:农民出售剩余后获得货币,再消费工业制成品。目前,中国内需之所以难以启动,关键是农村市场难以启动,其核心是农民收入降低导致的实际购买力的下降。要素贡献:即农村部门中资本和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性。一部分农民利用其在农业生产中积累的财富,从事非农工作,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外汇贡献:利

用出口产品获得的外汇进口国内工业生产所需原料,机械设备等。目前我国虽然农业发展速度缓慢,但农产品进出口依然保持平衡,并略有顺差。如1998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差为24.39亿美元,占我国当年外汇顺差总额436亿美元的6%,是外汇贡献的重要部门。(注:杜红梅:《论WTO框架下的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2年第4期。)

农业除以上四个通常贡献外,农业对我国而言,还有稳定就业的作用。当经济繁荣,市场兴旺的厂商提供的就业机会就会增加,若新的就业岗位的收入大于农民从事农耕的收入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就可能从事非农工作;当经济不景气,企业裁员时这些人员(主要是在劳动市场上竞争力较差的农村外流动劳动力)就会放弃非农工作而返回农村从事农耕,同时一些原计划放弃农业工作从事非农工作的农业人员在考虑到其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也可能改变计划,从事农耕。从这个意义上,农村像一个巨大的海绵,就业高潮来临时,不断释入出合格的劳动力,防止劳动力市场价格暴涨;当失业高峰伴随着经济不景气降临时,农村能吸纳大量的失业人员(虽然可能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有效的降低城镇的失业率。Zhang,Roxele和Huang以江苏北部的农村为研究对象,对此做了详细研究,并指出:“中国农村人口众多,流动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以及政府部门精简,使人们关注城镇失业率上升后果,能提供给乡村劳动力就业的机会很少,由于担心亚洲危机有可能会在中国出现,因此正确理解农业部门提供给非农工作劳动力的就业机会的能力十分重要,若失业的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后能养活自身或推迟流动,则目前或未来经济波动中政府面临的政治风险和社会动荡的可能性要小。”(注:Rural Labor Supply During Boom and Bust by linxiu Zhang.Scott Rozelle and Jikun Huang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29NO3.)应该注意到要想农村劳动力推迟流动或在失业时返回农村是有前提的:即农民能在农村获得的收入不少于他们在城镇工作获得收入和寻找工作成本之差的期望值。遗憾的是目前农民在农村工作所获得收入远低于在城镇工作所得期望值,于是许多内地省份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老弱妇孺在家务农,形成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巨大民工潮,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加快,大量文化层次较低的劳动力西行,而受较高教育的青年则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孔雀东南飞,麻雀西北飞”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增长过缓。

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对策

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如何通过提高农民的收入来缓解目前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过大问题。事实上,由于中国农业生产还基本上处于手工生产阶段,农闲时农民无事可干,形成隐性失业,而农忙时创造的财富不足以满足全年稍好的生活条件,因此,如何解决农村大量存在隐性失业关系到农民收入能否增加。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迅速发展,部分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力,但90年代中后期后,由于市场环境变化,乡镇企业发展遇到了挑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急剧下降,1997、1998年乡镇企业吸收的新就业人员不仅未能增加,还减少了1000万,(注:陈锡文:《试析新阶段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新华文摘》2002年第3期。)由此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手段已经难奏效。农村经济缺乏活力,农民收增长缓慢已引起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认真学习体会十六大精神,笔者认为解决中国农业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农业产业化速度,完善土地承包制度,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发达国家农产品成本低廉的原因之一是实现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即机械化生产,而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农户的经营就是半自给自足的经济,农村不能实现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重要原因是土地的小规模承包经济制度,以长远的眼光看,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必须改革,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允许土地在农民之间的再流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转让操作)。具体说来,国家作为土地资源的终极所有人,退出在具体经营层面上的干预,放手让农民根据条件组合,实现规模化生产。国家对土地的终极所有权,通过征收农业税体现出来;农民拥有现实的土地所有权,在不违背法律情况下使用,通过获取产品或出让经营权获得收入。然而,制度层面的欠缺易使农民在土地转让问题出现扯皮,笔者认为可通过土证券化形式手段解决:即将一片相毗邻的相似的土地条件作为标,来发行证券,农民按其土地面积大小拥有相应股份,当一部分人竞价的形式获得该片土地的经营权,其他农民按股份大小获得经营权转让的收益。出让土地的农民,可以利用经营权转让获得的资金作为原始积累,退出农业生产改行从事其他行业,或成为受雇于农场的生产工人,通过这种方法实现劳动者和土地的分离,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国家对土地证券的发行。土地的证券化和历史上中国的土地证不相同,它是中国目前搞活农村土地流转的需要,是改变农村土地规模过小所需要的措施,政府要依法保护流通中的证券,一方面要防止地方行政人员滥用职权肆意压低土地价格,从中牟取私利;另一方面,对证券持有人与土地生产经营相关的权利坚决予以保护,(主要是基础设施如水利、道路的作用、电力供应等)。对土地经营权的证券化和流通,能起到下列作用:

分离农村劳动力,并为他们提供必要资金;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生产,并可减少土地的抛荒;促进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

2.推进农村城镇化,改善农村生存环境。从物质上说,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规划,引导城镇合理布局,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应培育一些小城镇集市,通过改良改善供电、供水、卫生、交通等方面,促进城镇化趋势加快发展。从制度上说,政府应改革目前已过时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产物,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农民进城导致城镇无业人员过多,造成社会动荡,但目前这种制度已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成为现实,而且已经和城镇居民形成互补现象,他们大多从事城里人不愿从事的苦、脏、累行业,成为城市经济运行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些农民在经济资本和技术积累已经开始走向创业,反过来为城镇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因此,废除户籍制度虽然短期内可能对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有所影响,但其正面作用远超过负面影响。

3.改善农村的信贷体制。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的营业网点实施收缩,客观上证明了农村部门的利润率远低于城镇,而对乡镇企业存在借贷现象,则从根本上阻塞了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政府应在政策上倾斜(如贴息,减免农村信用合作的所得税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向乡镇企业和农民贷款,通过创造就业机会使更多的农民能从事非农工作。

4.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在农村实施义务教育。农村存在大量隐性失业的原因之一是农民总体素质较低,在劳动力市场上缺少竞争力。有资料显示,1990年农村工人比城市工人受教育的时间平均少4年,而限制农民受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费问题,中国目前偏远山区的农民子女,还有很多交不起学费而中途退学的现象,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不仅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具有初高中以上的文化的农民,政府应组织他们在农闲时学习职业技术,以增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发展规划时应组织农民增强技术学习,使他们有一技之长,适应本地现在和将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关于提高西部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提高西部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全国发展很不平衡,目前还存在着大量的贫困地区。由于诸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包括国家投资不足、工业化水平及科技含量低下和西部农村医保之后等,西部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增长非常缓慢,尤其是农村地区更加落后,农民收入地下,严重影响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西部贫困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增加农民收入,以达到全国平衡发展。在此,我仅对如何增加西部农民收入、改善医保制度及西部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三方面做简要阐述。

(一)如何增加西部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增加农民收入,就需要从农村的长远发展来考虑。对此,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解决问题。

1、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制定农村的发展规划。

农民收入问题实际上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为此,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制定科学的中长期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并为规划的实施创造条件。要深化改革,解决农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保证农民获得一块稳定的非农产业收入;政府要帮助农民对各种农产品的生产进行预测,为结构调整指明方向;要对农业和农村给予必要“反 1

哺”,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这是保障农村发展规划顺利实施的基础。

2、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比较利益。

为使农业进一步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要多元参与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要“风险共当,利益共享”,即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能得到投入的平均利润,农业和非农业劳动者获得社会同等效益。目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原料的生产环节得不到平均利润,这是今后农业产业化经营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原料生产环节长期利润较低,这个环节必将落伍,产业化经营链条上的其它各个环节也必将受到影响,农业的比较利益、农民的收入也不会得到提高。

3、提高土地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综合运用现代技术,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籽种农业、精品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和加工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是现代农业的切人点和增长点,京郊各区县在发展“六种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延庆县已顺利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领导小组的验收,300多个品种的产地被市农业局确定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出口蔬菜生产基地。要加大“六种农业”的投入,不断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以市场为导向,选准各区县的特色产业,加强特色乡镇、高效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引

进名优农作物品种、普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作用,不断提高土地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4、进一步完善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目前,农村税费改革正在逐步推行,农民负担比过去有所减轻,但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很可能使税费改革走过场。因此,要从根本上理顺国家、集体与农户的分配关系,加快税费制度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为其创造宽松的生产经营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二)改善医保制度 当前由政府主导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因其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医疗健康要求,成为我国构建农村社会新型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但对贫困地区农民而言,由于经济水平低、健康风险防范意识差的普遍性和制度设计本身上的缺陷,也使这一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医疗需求。因此,通过具体分析农民权益的缺失,探索和寻求解决途径,使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给农民真正带来实惠,不仅是医疗制度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本身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目前各级政府财力和农村基层卫生医疗资源还十分有限的现实条件下,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面临的是千家万户不同的农民家庭及其个体,因其支撑这一制度的文化素质、经济发展水平、个体健康水平等因素各有差异,选择适当合理的政策措施,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众的医疗需求,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合理的医疗救助,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

度建设的最基本内容,自此,我提出几点对西部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民权益的对策建议。

1、提高对贫困地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位认识 其实,从最初针对农民这一弱势社会群体,为保农民大病风险的良好初衷看,新型合作医疗是政府主导下的一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或者说是全体农村公民应当享受的一种社会权利,不筹资并不完全是农民要放弃这一权利的真实体现。如果简单地将是否自愿筹资设置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一道门槛,势必会将一部分农民的权利人为地剥夺,这显然与我们国家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在目前医疗救助资金和县乡医疗资源还及其有限的条件下,如果部分患者群众救助资金超出一定范围或占用公共医疗资源过多的话,则势必会影响到其他患者的正当医疗需求,从而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或多或少还具有不同程度的排他性和竞争性,表现出不完全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从政策层面上讲,针对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对医疗保障需求的普遍性,从理性农民最关心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否给自己带来真正实惠的现实出发,通过有效的政策倾斜和必要的监督措施,实现“合作”与“保障”二者相统一,保障全体村民特别是贫困山区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是该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基本目标。

2、加强和完善贫困地区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方

式建设

据有关资料,全国各地在实行新型合作医疗中,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带有商业化倾向的建设模式,应该说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一种趋势。而贫困地区低层次的经济基础和农民意识形态等因素决定了该地区建设和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殊性,因此为保障所有农民都能享受到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惠,真正体现公平原则,可根据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医疗需求,设计不同的运行方式。以当前模式为基础,重点完善以下内容:一是在赋予缴费时间灵活性的同时,为避免故意“漏人”现象,建立严格的“以户参保、全家受益”的新型“捆绑式”缴费方式。二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按参加人数保障补贴额度逐年增加,同时在将现行的合作医疗手册的凭证功能逐步向家庭记账式功能过渡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小额补贴和住院大额统筹分配比例,或者将县级财政补贴直接划归到家庭账户,满足农民日常购药、体检等最基本的医疗保健需求。三是将特定的癌症等大病检查费用纳入补助范围,并适当提高大病住院报销时医疗费用底线标准和报销金额上限标准,真正体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大病、济大贫的保障功能。四是允许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在全县范围内具备一定资格的医疗机构(包括私人医疗机构)就医,赋予他们选择医疗服务机构和购药、体检等各种形式医疗服务项目的权利,保障他们对医疗机构及其服务项目的“选择权”和“控制权”。五是建立县级新型合作医疗机构直接管理的乡镇新型合作医疗派出机构,具体承担本区域有关新型合作医疗管理职能,逐步弱化乡镇政府在合作医疗中的收费等管理职能。六是在完善家庭记账式医疗手册功能的同时,将农村享受大病补

贴的家庭及其患者个人享受补助情况,由所在乡镇新型合作医疗派出机构按月以村为区域定期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七是将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降低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的自筹标准,或由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全额代为缴纳。八是建立严格的县级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和乡镇派出机构按各自范围公布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途径、受益人群及额度的定期公布制度和随时接受群众代表调查制度,维护医疗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

第四篇: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十七大以来,随着国家的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落实,广大农村的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多数农民经济生活已提前进入小康水平。然而,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地区、气候及市场发展的影响,表现水平极为不平衡。耕地质量、连续干旱及飞涨的农资价格,使一些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很不明显,有的还出现了负增长。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必需品费用支出、改善居住条件、孩子上学就业及成家、赡养老人以及人情往来费用也大幅度增长。就临汾地区周边来讲,一个三口之家,每年生活必需品支出约15000万元/年;如果改善居住条件盖一栋60-70m2住房就得需要50000-70000元;子女上学费用一般为5000元/年;子女成家费用一般在60000-100000元;赡养老人5000元/年;正常人情支出1000-5000元/年;如果把医疗费用支出计算在内,费用更大。而乌市周边的多数农民收入来自土地,按每户2两公顷土地计算,纯收入在20000元/年左右。因此,与城镇居民相比,我盟的低收入群体主体仍在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成为各级政府越来越急迫的任务,也是国家十二五发展的重点要求之一。为此,我就提高农民收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力度,发展特色农业,以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实现最大价值。

农业产业化已被实践证明是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以及特色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由政府牵头,村镇为主体,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已经成熟的高产示范田、有机产品和绿色食品工程项目的示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农村的自然资源、农资资源和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依照国家相应政策,采取措施,培育农业增收良性机制,让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1、增收的根本还是机制问题。必须尽快完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及经营组织上创新。鼓励农户从家庭经营向市场化、企业化经营转变。在劳动力转移和自愿基础上,加快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逐步形成适度规模经营。要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调整市场布局和结构,提高集散功能,增强辐射能力,让农民从延长产业链中得到更多好处。

2、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民收入的提高将主要依赖于农业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依赖于提高城镇化水平和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只有这样,农民收入增长才会更持久。

3、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真正把“三农”问题当作“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求真务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中央的政策和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细化、实化、具体化,确保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三、狠抓粮食生产,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的直接土地直接收入。

1、粮食是弱质产业,政府必须给予必要的保护和扶持,要使农民在政策支持下从市场获得合理收益而积极种粮。要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快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粮食质量,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2、稳定和适当提高粮价,是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先决条件。

根据今年的市场调查,盟内市场玉米价格在1700元/吨,而周边地区的玉米价格均高于我们。如赤峰地区玉米收购价格1900元/吨,吉林长春地区玉米收购价1880元/吨,山东省玉米平均价格为2013元/吨。而进口美国2号黄玉米FOB价格为303.7美元/吨,合人民币2003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2738元/吨。由此得知,我盟的玉米销售

价格相对偏低。因此希望各级政府给予必要干预,广开渠道,引导粮食企业打开销路,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帮助农民销售粮食,真正让农民在这难得的好年景,增产又增收。以上建议仅供参考,期待能给与会领导带来启发。

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 建议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创新体制机制,加强

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的新要求。最近,区政协根据区委†关于批转„区政协常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在张阿土主席和陆凤良副主席带领下,会同区农办、农林局、水产畜牧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成调研组,先后到金庭、甪直、木渎、东山、临湖、光福、横泾等镇以及金庭衙甪里碧螺春茶业专业合作社、甪直淞南村、木渎天平村、横泾上林村、东山蔬菜基地、临湖新南鱼场、光福花木协会等单位,就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进行深入调研和开展专题协商。通过调研与协商,我们在经济紧环境中看到了干劲和成效,看到了困难和问题,看到了思路和对策,更看到了信心和希望。

一、我区农民收入的情况和特点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富民强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来抓,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对‚三农‛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扶农优惠政策,促进了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确保了农民持续增收。据统计,全区共有128个行政村和涉农社区,11.41万户农村家庭、40.24万农民、农村劳动力24.111万个,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850元,比上年增加1180元,增长11.06%。以镇为单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列,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有9个镇(街道),即长桥、木渎、城南、光福、胥口、甪直、郭巷、越溪、横泾。长桥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15630元,是全区最高。金庭镇8964元,是全区最低。以村为单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列,128个村(社区)中59个村(社区)超过全区平均水平,69个村(社区)低于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村是东山镇太湖村,人均20015元(主要是养殖太湖蟹收入),最低的是金庭镇衙甪里村,人均81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有工资性收入、农业产业化纯收入、政策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含投资经营收入)四部分组成。

2008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工资性收入比重较大。人均596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比上年增加169元,增长2.92%。据统计,全区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18.7万人,年人均工资12846元。二是农业收入有所下降。人均165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3.95%,比上年减少69元,减幅4%,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受市场影响,白果、柑橘价格低、销售难、收入减,其他农产品销售价格基本稳定。三是政策性收入基本持平。人均66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59%,比上年减少10元,减幅1.53%。四是财产性收入增幅较大。人均356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0.11%,比上年人均增加1090元,增长43.99%。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全区农民投资创业的人数比去年增加339人;二

是农民房屋租赁收入比上年增长35.18%;三是农民组建各类股份合作社172家,入股农户人均分红1010元,比上年增长14.8%。木渎镇2008年农民股份合作社分红达2380万元,平均每户分红3220元。分红最高的香溪社区户均超过1.6万元,农民深得实惠。五是农民收入不平衡性较大。有46%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54%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最高与最低相差近1.5倍。

二、当前农民增收的困难和趋势

尽管区委、区政府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和其他一些制约因素,农民增收仍面临很多困难,主要表现:

(一)思想观念保守。农民习惯于传统农业种植,对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农及新品引进不够积极。部分农民认为祖祖辈辈搞农业,农业没啥新花样,固守传统老一套,对农业‚四新技术‛难以接受,对高效设施农业难以推进。前几年有关镇、村利用政策和项目支持,建设了一批设施较好的蔬菜基地、水产基地、粮油基地、果品基地,但本地农民承包的积极性不高,只得包租给外地农民。本地有些农民就业观念也比较陈旧,‚小富即安‛的心态较重,主动就业与参加培训的热情不高,工作挑拣,拈轻怕重。

(二)农业增效困难。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弱化。如东山、金庭等一些丘陵山地农田道路不通、沟系不全、灌溉不畅。甪直等因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农田被各种建筑物隔离的现象随处可见,粮油作物的科学管理难以到位。二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一方面先期的农业机械都已老化,更新速度和政策出台都很缓慢。另一方面机械化配套程度偏低。按照现代农业要求,粮食作物要向全程机械化方向发展,而我区大部分稻区没有配套插秧机、收割机,部分地区中型拖拉机尚未配备,即使配备也是设施老化。三是农业生产成本加大。近年来,农资涨价,农业用工价格更是倍增,如种一亩水稻,前几年成本300—400元即可,去年猛增到666元,以前复合肥每百斤为70—80元,现在也要增至200元,以前一个人工10—20元,现在涨到40—50元,光福挖掘苗木一工就涨到120元。

(三)水产收入减少。沿太湖地区农民收入主要靠围网养殖,而现在围网整治,面积减少近10万亩,这批农民收入直线下降。且养殖品种单一,主要以河蟹、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为主。面对外地低价大闸蟹和多品种水产的冲击,我区养殖业弊端日渐显现。

(四)就业技能较低。农村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40岁以上的占54.8%;文化程度偏低,初中文化以下的占70%以

上;无就业技能,特别是拆除围网后,原从事养殖的人员就业无技能,择业余地小。

(五)社保还不完善。我区农民社会保障虽已全覆盖,但保障水平低,失地老年人尚未进入社保,未失地老年人保障水平较低。

(六)土地政策制约。集体经济和农民股份合作社发展的空间很小,主要受土地政策制约,集体投资建设厂房、集宿楼及综合用房没有土地指标。

由于种种原因,2009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难度仍然较大。2009年农民收入总的趋向是:

1、农业效益有所下降。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弱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困难;受市场大环境影响,农产品销售价格难以提高;养殖业面积减幅较大,养殖业收入明显减少;规模化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缓慢;农资价格继续上涨,农业成本还在增加。

2、工资性收入难以增加。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发展困难较多,二、三产业就业岗位减少,竞争压力加大,就业人员工资也难以增加。

3、房东经济有所回落。由于企业关闭和压缩用工,外来务工人员减少,加上因建设需要农民房屋拆迁,预计房租要减收30%左右。

4、政策性收入维持现状。由于各级财政收入增幅减少,原有农民保障水平只能维持现状。

5、农民分红有所增加。2009年区委、区政府要求村村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已组建的可逐步提高分红水平。物业股份合作社已建项目(包括‚退二进三‛项目)大部分已竣工可出租,可逐步增加分红金额。

三、增加我区农民收入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规定‡(中央2009年一号文件)要求‚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更需要我们正视危机、应对危机、转危为机、危中寻机;更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创新思路,迎接挑战;更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投资性收入和政策性收入。为此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是:‚五个创新‛、‚五个增加‛、‚在三十个‘要’上求突破‛。

(一)创新农业服务体系,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就是要将土地整合,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经营,不断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建议:

1、要努力健全村(社区)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加强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确保镇级农技服务人员按工作需要在职、在位、在编,有条件的村要配备专职农技员,形成服务网络。

2、要积极培育和壮大农副产品、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畜禽产品等专业市场,提高承载力,增强辐射力,扩大影响力。

3、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经纪人的作用,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千方百计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

4、要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引导农民将承包土地向规模经营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龙头企业入股或流转,进行规模经营,增加经济效益。

5、要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统筹规划,培育新品,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努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6、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全面调查并加以改造;对农业机械更新和配套给予资金补贴;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经纪人销售本地农产品带动农民增收的给予资金扶持。

(二)创新农村用地制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按照苏州市委、市政府城乡一体化试点方案中‚建立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共享机制‛的要求,建议:

7、要认真贯彻落实吴委(2009)18号†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加快建立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土地收入分配统筹机制,使农村和农民在土地增值中获得长期收益。

8、要创新用地制度,集体土地经批准上市拍卖后,大部分收益应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所有,留足农民的社会保障(城保与失地补偿)基金,让失地农民更有保障。

9、要真正实行留用地政策,留一定比例建设用地给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用于发展农民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

10、要对事实上已经是建设用地建设的厂房,虽然没有审批手续,但应该允许翻建,以扩大资产总量和增加收入。

11、要以镇、村为单位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由资源变为资本和资产获取收益。

12、要积极组建拆迁农户的物业股份合作社,让住进公寓房的农民拥有出租房或出租资产,保障农民的长期收益。同时认真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通知‡苏政发“2009”13号文件精神,对农民个人实际出资(入

股)的农民合作组织,其建造的‚打工楼‛等收入,比照个人房屋税收处理,按照综合税率5%征收相关税收,提高农民分红水平。

(三)创新农民就业机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我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建议:

13、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保障体系。切实加强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建设和管理,确保协管员队伍专业化。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及时传递就业信息。

14、要积极扶持企业在紧环境下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鼓励企业录用本地农民,并给予一定的用工补贴。

15、要努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6、要专门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层次,定期免费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还可与企业联系后,实行定向、定岗培训,使本地中青年农民都能掌握1-2门比较熟练的、层次较高的劳动技能。

17、要尽快对在我区企业工作仍参加农保的本地农民纳入城保。在缴费比例上,个人缴纳8%,企业仍按农保缴费标准缴纳,其余部分由区镇两级共同负担。

18、要加快对被征地老年人员纳入社保体系,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19、要逐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一方面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增加门诊筹资额度。另一方面政府也拿出部分资金与农民自筹资金配套,动员和吸引农民增加筹资额,解决普遍存在的门诊费用不足的问题,使农民病有所医。

(四)创新农民增收机制,增加农民投资性收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改革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建议:

20、要做大做强合作社。以镇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共同参与,组建合作总(联)社,在发展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的同时,见缝插针,因地制宜,整合资源、资产、资本进行开发建设,使集体经济组织获得更大收益,农民获得更多分红。

21、要探索以镇为单位,镇村联动组建股份公司。整合资源、资产和资本,从资产经营走向资本经营,参与城乡一体化开发,有条件的可以参股有知名品牌、有丰厚效益的国际、国内大公司,也可以联合收购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还可以创造条件争取上市,求得更大发展。

22、要以合作联社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以品牌、资源、特色产业为纽带,加快建立合作社与公司的联结体,使我区农业产业‚六个一‛的合作社更加紧密联结,并与知名大公司挂钩合作,以销定产,以产促销,做大做强。

23、要努力提高合作社的运作质量和效益。通过‚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精心运作,规范管理,不断增加合作社经济效益。

24、要认真探索村级行政与合作社分开,村和村改居的社区,应把行政管理同合作社经营分离,行政性、公益性开支由财政负担,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增加效益,提高农民的分红水平。

(五)创新农村补偿机制,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是我们的‚命根子‛,应当严格保护,这些土地目前尽管不能征地使用,但是子孙后代都要依靠它生存发展,同时这又为其他土地的开发提供了依据和方便。长年来由于这些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不多,农业的比较效益还是偏低。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农民因没有征用土地,无法进入城保体系,达到退休年龄后的保障水平不高。他们在为全区经济发展默默奉献,他们能否持续增收,是关系全区农民能否增收的大问题,也是关系能否体现社会公平的大问题。建议:

25、要在政策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积极向市政府呼吁,由市财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每年的财政收入和土地拍卖收益中提出一定比例充入补偿基金。

26、要积极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建立基地、培育市场,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拓展销售渠道,打响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7、要深化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对部分失地和未失地的农民尽快纳入城保体系,政府在缴纳比例上适当补贴,加快农保向城保并轨的步伐。

28、要实施种植、养殖直补办法,对从事农作物生产的纯农户以产品为单位进行补贴。

29、要建立健全并完善农业小额贷款担保和农业保险,以缓解农民生产发展融资难和受灾后补损难的问题。

30、要积极鼓励扶持传统农业向三产农业发展,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以及农家乐,大力拓展农业旅游市场,积极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和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劳务等方式入股,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对农业旅游的投入和开发,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以上建议,供区政府领导决策时参考。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2004年,国家“三补一减”政策的实施,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农民素质不高、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的

障碍,农民增收任重而道远。为进一步做好农民增收工作,我建议:

一、促进农民增收,应重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农业生产应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进行,努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和精细化程度。建议逐步推广标准化的生产方式,逐步建立农业的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监测标准,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二、促进农民增收,应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农业科技意识。建议成立以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和依托的陕西省农业科技推广与高新农业产业示范中心,推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标准的实施,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三、增加农民收入,应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以农户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建立农村计算机网络,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政府部门应对农业信息化提供支持,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加强信息指导,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以市或县农业技术部门为主,建立政府扶持、适当收费的网络,用于农业信息的普及和推广。

四、增加农民收入,应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在保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要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提供补贴。要不断探索创新支农信贷模式,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动力,保证农民收入的长效性。

五、增加农民收入,应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要特别重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外出就业指导服务。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总体规划,落实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登记制度,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提供地区间劳动力就业信息,引导农民外出就业。加强对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的管理,加强对劳务合同、工资及福利的监督,确保农民外出务工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农民收入现状与建议

我省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建议

XXX

(XXX学院,XXX级,XXX,XXXX)摘要:本文是针对我省农民收入的现状调查与建议

关键词:我省 农民收入 现状与建议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WTO的加入,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究竟农民收入现状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症结何在?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确保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1、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跌。

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农业收入。

2、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

由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据农业部门统计,1997—2001年,全市农业生产总费用支出由103.8亿元增加到149.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1.1%。而同期我市农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为9.8%,费用增幅远远高于农民收入增幅。仅以小麦为例,据调查来看,2001年小麦亩产成本255.03元,较上年增加8.8%,较1999年增加13.2%。分项来看,2001年小麦亩(亩产400公斤)费用188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种子、农药、化肥、排灌、收耕费分别为15元、5元、80元、25元和63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2%、32.3%、27%、20%和53.8%。

3、小城镇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加愉小城镇发展步伐,使我市小城镇建设具规模,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1978——2001年,全市人口城镇化率从13.4%上升到30.3%,有近一半的农业转移人口被城镇吸纳。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仍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农化,小城镇发展仍显缓慢和滞后。小城镇发展滞后使得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呐能力不足,影响了农业收入的提高。通过调查来看,农民增收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太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多。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缓慢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缓慢,总量较少,平均每个乡镇不足一个合作组织,农民入会率低,会员数是不足农户总数的3%,内部组织程度不紧密,运行质量不高,究其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当数量的农民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了解不够,缺乏合作的基础和参与的热情。有些会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市场红火时,他们把产品私下卖掉,不找合作组织,而市场疲软时,他们又把产品推给合作组织,对市场风险和后续发展考虑不充分。由于我县人多地少,家庭经营规模小,大部分农户依托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合作观念较为淡薄,合作意识不强。

(二)合作基础不扎实。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生产能力还不是太强,规模化生产、基地化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积累不足,农民合作的内容单调,效果不明显,物质基础不牢靠。

(三)内部管理不完善。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情况来看,大部分合作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章程不规范,活动交流的次数、时间、规模、质量亟待提高。

(四)保障乏力。专业合作组织的设立、运行及管理,目前保障体系不健全。各级政府虽然都在积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究其如何抓、如何管、有哪些优惠政策,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针对现状建议

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椖,是产品进入市场,实农民增收的“身份证”和“通行证”。要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此建议,一要通过举办知识讲座、舆论宣传等各种形式,重点加强对各类经营大户、科技带动户和龙头企业厂长经理农业标准化知识的培训和普及,大力开展“无农药残留放心农产品”活动,进一步强化广大农村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标准化意识,提高广大农民按照标准进行农业生产的觉悟,真正做到生产者按标准生产,经营者诚信经营,消费者放心消费。二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建议有关部门组织部分专家,按照上级的要求,尽快制定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步建立起从种苗繁育、生产管理到食品加工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测点,开展农产品不准进入市场,不准进入加工厂。建议市委、市政府要出台有关文件,对不合标准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不准进入我市,真正从源头抓好,全面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加强舆论引导,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鼓励参与、支持发展,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二、是坚持原则,加大扶持。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利”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税收、信贷、水、电、地等方面给予优惠。

三、是加强领导,规范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部门要发挥管理协调作用,对已建立和筹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帮助其完善章程及内部管理制度,促使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健康发展。

下载对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探讨

    当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次重要任务。也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

    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探讨

    当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次重要任务。也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

    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台山市农业局 2009年2月9日一、鼓励发展“三高”农业和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经营收入 (一)优化农业结构,扩大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1.加大农业投入,贯彻落实有......

    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

    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 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截止到2012年,我旗175万亩耕地中有130多万亩是旱地,农作物生长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产量低而不稳。而设施农......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浅谈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 “三农”问题,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工作。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现......

    坚持不懈地提高农民收入

    坚持不懈地提高农民收入 李 实 2013-2-8 9:36:28来源:2013-2-7 经济日报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逐步演进,给农民收入的快速增......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对提高农民收入的启示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及对 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 ——“成都模式”研究摘要: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二元的性质,即现代城市部门和乡村农业部门并存,并由此形成......

    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范文模版)

    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韦海涛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学质量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