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不懈地提高农民收入
坚持不懈地提高农民收入
李 实
2013-2-8 9:36:28来源:2013-2-7 经济日报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逐步演进,给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带来了机遇。在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年均8.4%的增长率,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随之大幅度减少。然而,由于收入增长的不平衡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居高不下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些农村落后地区的贫困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在2000年至2003年期间出现了明显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从2000年的2.78倍上升到2003年的3.23倍。随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小幅度的扩大,这一过程持续了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从2003年的3.23倍扩大到2009年的3.33倍,为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虽然近两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有所下降,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仍在3倍以上。较大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构成了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全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推动因素。因此,在现有收入分配格局下,我们仍需把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作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头等重要的任务。
刚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其中把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作为中心内容。而长效机制的建立与作用不仅依赖于其他的发展机制的配套,也依赖于新式的经济与发展政策的协助。在这方面,《意见》提出了几大配套机制,包括“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机制”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
在政策方面,《意见》对过去实行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政策,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这些政策的力度的建议。比如,我国长期以来实施农村扶贫的战略是比较成功的,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在建立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机制中,特别要关注农村中低收入农户和贫困人群的收入增长问题。促进农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也有助于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从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有所放缓,而且近两年甚至出现了收入差距缩小的情况。一些可比的数据表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35上升到了2011年的0.39,上升了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不到0.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扩大主要出现在前几年,如2000年至2002年农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在后来的9年中只上升了不到2个百分点。过去的经验表明,加快农村中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需要加大扶贫力度。为了更加集中瞄准穷人,近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出了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未来10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对此,《意见》提出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把新增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攻坚上的建议。
又比如,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根据农户的受益方式,政府的惠农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的补贴政策,主要包括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类是以构建农户社会安全网为目的的公共服务性政策,主要包括新型合作医疗、教育“两免一补”、农村低保政策等。毋庸置疑,这些惠农政策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抑制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惠农政策对于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缓解农村贫困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国农
产品价格普遍偏低,加上土地经营的分散化和生产规模小,农业收益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农民从农业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是非常有限的。一些相关研究表明,农民从农业中获得收入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起到抑制作用。因而,对农业加以补贴,包括粮食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会使得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从中获益,使得他们的收入有更快的增长速度。这有利于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降低其陷入贫困的风险。因此,《意见》提出“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这体现了对过去好政策的继承和延续。
同时,《意见》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这包括改革农村土地征地制度,保证农民获得合法土地收益,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改革户籍制度,“实施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种新政策直接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城市化过程,土地的价值和收益会不断上升,如何让农民从土地增值收益中获得好处,一直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当然,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土地制度的改革,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说改革土地征地制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容之一,那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应该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由于受到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城镇中长期居住的农村外来人口并没有获得当地市民的权利和待遇。他们在就业方面会受到一定的歧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好处。这是一种社会的不公平,而推进农村外来人口的市民化就会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社会公众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着强烈的渴望,因此对出台的《意见》有很高的期待。考虑到收入分配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意见》更多地提出了改革的目标、方向和指导原则,而不是立马可以实施的具体措施。总体而言,《意见》提出基本改革思路是明确的,是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思路相容的,也是与建
立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一致的。当然,从改革的进程来说,不仅需要改革的目标、方向和思路,还需要具体可行的改革措施和政策,还需要更加具体的实际操作和落实。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更加期待一些具体改革措施的尽快出台,也希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不仅有具体内容,也有可评估的指标。如户籍制度改革,我们很想知道“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何时开始推进,何时全部完成。又如,虽然我们知道“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是一项较为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我们也想知道政府有关部门计划在多长时间内完成这个过程,在不同时间段内需要解决哪些关键性的问题。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看到《意见》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等到若干年以后,《意见》中提出的改革建议得到了一一落实,回头来看它的意义会凸现出来。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
第二篇: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 2009-02-20 ]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石生龙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和坚决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深刻认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的变化,我们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和严峻的形势,这就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更加注重提高执政能力。党的80多年的实践表明,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党是否能提高执政能力,必须通过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来体现和检验,党能否保持和发展先进性,能否提高执政能力,必须以优良的作风来保证。正是由于我们党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才能在前进道路上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们在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部分党员干部不注意加强党性修养,党员干部队伍也出现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不正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和威信。各级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体现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全力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必须长期抓好的重要任务,也是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长期抓好的重要任务。必须严格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促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立足于发展大局,把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作为维护政治纪律的重要任务,突出抓好对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重大项目建设监督检查,保证把重大项目建设成“廉政项目”、“安全项目”和“优质项目”;突出抓好对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破坏、浪费、闲置土地资源以及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中弄虚作假的问题,严肃处理违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的行为;突出抓好对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处理违反国家能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既要建设金山银山,更要保持绿水青山;突出抓好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处理事故背后的失职渎职行为和腐败问题。
促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亲民为民的作风,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关乎百姓民生、关乎国家稳定,是纯洁党员干部队伍、端正党风政风的有效手段。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促进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亲民为民的作风,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切实加强对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打造“安农工程”;切实加强对医疗卫生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打造“安康工程”;切实加强对救灾 1
救济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使款物安全,让群众放心,打造“安济工程”;切实加强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资金和新农合基金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专款专用,维护群众利益,打造“安金工程”;切实加强对国家各项教育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公民学有所教,维护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打造“安教工程”。
促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清正廉洁的作风,认真解决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是端正党风政风的关键。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要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要针对当前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严禁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收受干股;落实领导干部配偶和子女从业、投资入股、因私出国(境)、到国外定居等事项报告登记制度,加强对其经商办企业情况的监督检查,严禁发生与公共利益冲突的行为;认真治理违规组织集资合作建房、超标准建房、在风景名胜或公园区建房等问题,严禁领导干部多占住房、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置住房或以劣换优、以借为名占用他人住房;认真解决领导干部招商引资中违规违纪的问题,严禁利用和操纵招商引资项目,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严禁领导干部相互请托,违反规定为对方的特定关系人在就业、投资入股、经商办企业等方面提供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继续治理“小金库”,规范津贴补贴,纠正超预算、超标准新建和装修办公用房,纠正超标准超编制配备使用小汽车,从严控制出国(境)团组数量和规模。坚持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为重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延伸,向国有企业和高等院校拓展。
按照“四个对”的要求,全面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纪检监察干部身处反腐败斗争第一线,面临着腐蚀与反腐蚀的严峻考验。切实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就要按照“四个对”的要求,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以过硬的素质、优良的作风、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在建设一流队伍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认真解决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在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人员素质和工作作风上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引导纪检监察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质,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创造一流业绩上见到新成效。无论是工作任务的确定、工作重点的把握、工作方法的选择,还是工作精力的投放,都要服从服务于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使纪检监察工作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在促进社会和谐上创一流业绩,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渠道。努力在推进工作创新上创一流业绩,认真总结反腐倡廉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深入研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纪检监察工作理念创新、实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不断提升工作层次和水平。
在树立一流形象上取得新进展。牢牢把握“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和“四个对”的深刻内涵,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在政治上清醒坚定,在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在关键时刻和重大事件中经得起考验,进一步树立可靠形象。切实做到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弘扬清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树立可敬形象。切实做到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关心爱护,进一步树立可亲形象。切实做到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模范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进一步树立可信形象。(中国廉政网——中国纪检监察报)
第三篇: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探讨
当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次重要任务。也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的最大愿望和迫切要求。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增收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XX镇当前农民的收入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要采取什么对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本文试作浅探。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
1、农副产品价格下降,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一九九七年以后,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而粮价一再下降,一九九八年粮食价格是每担五十五元,九九年是每担五十三元,而二○○○年至二○○二年幅度是在三十六元至四十元左右。这些数字表明,粮价下降的速度快于产量增长的速度。这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2、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没有抓好,运用新技术改善农产品质量、品种,提高价格、降低成本方面做得不够。我镇的山地开发种植优质水果进展缓慢,虽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达成了共识,但如何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遇到了不少难题。由于信息等服务工作跟不上,出现了盲目性和趋同性,造成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供过于求,打击了农民参与农业结构,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3、农民收入渠道单一,来自于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过校农村和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都在减校由于城市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造成下岗职工不断增加,城市安排再就业压力很大,更何况农民劳动力。如果剩余的劳动力找不到就业出路,农民增收会受到直接影响。同时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也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途径。
二、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1、必须加大力度调整农村生产布局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民“种什么,养什么”的问题。要使农民增收,就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围绕“品种优化,规模调大,效益调高”来做文章。学习外县(市)农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成果,以求加快我镇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一是要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引导农民种植优质高产品种,提高粮食品种的优质率,提高效益。二是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如我镇根据近几年的实践,比较适应种植台湾红茄、青瓜、荷兰豆、香芋等反季节蔬菜,适应市场的需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引导农民大搞山地开发,将荒山野岭开发种植优质水果,提高山地的利用价值。
2、搞活农特产品流通,切实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加快农村市场建设,畅通商品流通渠道,降低农业生产的交易成本。农村市场发育程度低,商品流通渠道体制不畅,最直接受影响的就是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不能及时地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卖出,使家庭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实现其价值。加入WTO后,农产品“卖难”的矛盾可能加剧。我们要坚持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确立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进入流通领域。同时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中介组织,使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相联系,妥善解决结构调整无从下手,农产品卖难,农业比较效益低等诸多问题。鼓励中介组织放开眼界拓展经营领域,从简单中介逐步向高层次领域延伸。同时二00一,我镇成立了一个农特产品流通协会,专门负责解决好我镇农产品在收购、销售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并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供求状况,采取相应的方式和步骤,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同时监督各个体老板在产品价格及收购质量等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合理。维护了种植户的经济利益,提高了经济收入,带动了农民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去年,据我镇农办统计,我镇种植水稻与“三高”农业面积的比例为4比6,即种经济作物为60%,从而调整了农业生产布局,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矗
3、实施“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解决农民“致富关键靠什么”的问题。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促进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加快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向科技要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农业生产增产,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来抓。大量推广,引导农民种植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近两年来,我镇根据自己的实际,多次邀请广东省农科院的教授来为广大农户上课,传授各种种养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农民能够掌握种植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多种多样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真正成为新技术的受益者,成为新时代知识农业的主力军。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新形势下,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增加非农收入和减小农业从业人员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当前,我镇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的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在于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在农业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措施,以“多予、少娶放活”为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利用农产品供给充裕,加工不足,消费需求,升级的有利条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另一方面,利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服务业潜在需求巨大,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5、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农业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需要依靠企业的吸纳。小城镇接近农村,乡镇企业集中在小城镇,农民就近转入小城镇就业,与土地的关系维持一段时间,既可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有效地避免大中城市吸纳劳务工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把发展乡镇企业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同时提高贮藏、保鲜、运销及其他的配套服务。集中精力培养一批市场潜力大、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同时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乡镇企业要抓住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市场为导向,紧紧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在发展科技种植业、优质化养殖业、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等方面实现产加销的有机联系,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不断拓宽农村就业的空间,政府加大力度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带动力。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可以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及时地传递给农户。有效地解决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促进产销衔接的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6、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开拓农村广阔的就业门路,同时适应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客观要求,引导农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同时国家投资兴建基础设施也应多用农村劳动力,使他们掌握技术,又增加现金收入。从我镇这几年的情况看,由于本地资源短缺,人多田少;人均只有五分田左右,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在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增加农民在第二、第三产业收入。政府要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办厂经商,为他们提供便利,以帮助和带动家乡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据统计,我镇去年外出打工人员的总汇款收入已达到1000多万元,劳务收入成了我镇部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从而带动了地方的消费市常
7、加快农村税费改革的步伐,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农村税费改革也是政府自身的一次深刻革命。通过改革达到既保障乡村组织正常工作和发展的必要经费的需要,又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根据党中央、xx的要求,稳妥推行税费改革,扶持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的发展,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首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就是要改革农村现行的税费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一切向农民收取的乡镇统筹,教育附加费,村提留等一律取消,农民只负担相应的农业税和附加。从而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税费改革后,农民的负担保持相对的稳定,实行增产不增税,增收不增税的政策。通过税费改革,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减轻农民负担。
8、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的稳定机制,实施适度的农业保护,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降低农业的风险成本。当前农民收入不仅增长慢,而且很不稳定。主要是农业承担了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而且缺乏社会保障。所以逐步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稳定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加大防灾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防御体系,最大限度地消除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和破坏;二是建立农业灾害补偿机制。鼓励农民参加商业性人寿、财产保险,多渠道减轻灾害损失;三是建立农民收入的市场风险补偿机制;四是逐步建立农村和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继续加大扶贫力度,抓好扶贫工作。
9、国家要加大力度扶持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规范政策与农民的分配方针,确保对农业、农民、农村的各项政策和资金到位。如乡村道路建设、供水供电、广播通讯、学校、医院等,缩小城乡差别:一是城乡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引起的收入差距;二是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城乡差别呈现拉大趋势;同时政府对农业资金的支出,要尽量减小中间环节,直接让农民得益。提高农业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总而言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多方面,多种渠道,想尽千方百计为农民增收提供便利,积极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方针,政策,繁荣农村市场,带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向前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达到国富民强。
2003年6月26日
第四篇: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探讨
当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次重要任务。也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的最大愿望和迫切要求。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增收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XX镇当前农民的收入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要采取什么对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本文试作浅探。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
1、农副产品价格下降,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一九九七年以后,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而粮价一再下降,一九九八年粮食价格是每担五十五元,九九年是每担五十三元,而二○○○年至二○○二年幅度是在三十六元至四十元左右。这些数字表明,粮价下降的速度快于产量增长的速度。这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2、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没有抓好,运用新技术改善农产品质量、品种,提高价格、降低成本方面做得不够。我镇的山地开发种植优质水果进展缓慢,虽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达成了共识,但如何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遇到了不少难题。由于信息等服务工作跟不上,出现了盲目性和趋同性,造成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供过于求,打击了农民参与农业结构,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3、农民收入渠道单一,来自于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过小。农村和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都在减小。由于城市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造成下岗职工不断增加,城市安排再就业压力很大,更何况农民劳动力。如果剩余的劳动力找不到就业出路,农民增收会受到直接影响。同时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也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途径。
二、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1、必须加大力度调整农村生产布局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民“种什么,养什么”的问题。要使农民增收,就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围绕“品种优化,规模调大,效益调高”来做文章。学习外县(市)农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成果,以求加快我镇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一是要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引导农民种植优质高产品种,提高粮食品种的优质率,提高效益。二是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如我镇根据近几年的实践,比较适应种植台湾红茄、青瓜、荷兰豆、香芋等反季节蔬菜,适应市场的需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引导农民大搞山地开发,将荒山野岭开发种植优质水果,提高山地的利用价值。
2、搞活农特产品流通,切实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加快农村市场建设,畅通商品流通渠道,降低农业生产的交易成本。农村市场发育程度低,商品流通渠道体制不畅,最直接受影响的就是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不能及时地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卖出,使家庭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实现其价值。加入WTO后,农产品“卖难”的矛盾可能加剧。我们要坚持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确立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进入流通领域。同时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中介组织,使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相联系,妥善解决结构调整无从下手,农产品卖难,农业比较效益低等诸多问题。鼓励中介组织放开眼界拓展经营领域,从简单中介逐步向高层次领域延伸。同时二0 0一,我镇成立了一个农特产品流通协会,专门负责解决好我镇农产品在收购、销售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并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供求状况,采取相应的方式和步骤,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同时监督各个体老板在产品价格及收购质量等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合理。维护了种植户的经济利益,提高了经济收入,带动了农民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去年,据我镇农办统计,我镇种植水稻与“三高”农业面积的比例为4比6,即种经济作物为60%,从而调整了农业生产布局,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第五篇: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
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
台山市农业局
2009年2月9日
一、鼓励发展“三高”农业和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经营收入
(一)优化农业结构,扩大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1.加大农业投入,贯彻落实有关农业农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加快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基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着力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巩固稳定优质稻生产基地,加快海宴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设,加强黑皮冬瓜生产、花卉、果蔬等地方特色农业基地的建设,打造出一批有特色、成规模、高水平的农业产业园区。树品牌,创名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
3、努力提高畜牧业生产比重和产品品质。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的各项防控措施,依法行政,促进畜牧业发展和保障畜产品安全。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将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大力度,每个镇要积极培育1~2个带动辐射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制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有关政策,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引导工商业主投资办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产业化生产加工基地,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农业经济效益。
3、加快农产品流通业的建设,进一步搞活农产品销售流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快组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信息网建设,加强信息化服务;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三)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1、落实和严格执行《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吸引人才,深化基层农业科技
体系改革,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中的作用。
2、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瞄准国内外先进又适宜我市资源条件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引进和消化吸收。用现代高新技术装备农业、服务农业。加快生物工程和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应用。加快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商品化。
3、加强对农民技术培训。增加科技推广培训的投入,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积极开展多渠道、多种形式对农民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
4、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赤溪、都斛、冲蒌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行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逐步实现与国家、国际标准化接轨,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纳入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轨道。
5、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大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净化产地环境;加强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监督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带动农民增收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宣传本地农产品优势,加强服务,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农产品加工业。
(二)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投入,对加工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三)加强政策引导,给予企业各方面的信息支持,引导其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的档次及质量,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企业做强做大,创名牌。
(四)对企业生产所需的农产品原材料,要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推广,建立企业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三、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激励农民自主创业
(一)积极引进外地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本地种养大户,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有效促进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促使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有显著的提高。
(二)加大农村富移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领导。研究制订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引导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机制引导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构建劳动技能培训网络,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认真落实好“千企扶千村”计划。
(三)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就业机会。降低进城和就业门槛,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竞争有序、高效公平的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