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生猪价格下降的原因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建议
养猪不仅是**县广大农村的一项传统副业,更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县境内气候温和,为生猪的生长和繁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加之四季不断盛产的青绿饲料,为肉猪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饲料来源,既可节约粮食、降低成本,还有利于提高猪肉质量,符合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需求。前几年,生猪价格一直看好,特别是2004年,生猪价格曾一度达到每公斤8.4元,尽管饲料成本较高,养猪仍然有利可图,受利益驱动,全县生猪生产大幅度上升。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特别是今年4—5两个月价格急剧下滑,饲料成本则居高不下,农民养殖面临着较大的亏损。
一、当前生猪价格变动情况及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生猪市场价格[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1、仔猪销售价格。通过对各乡镇畜牧市场和农户的摸底调查,各乡镇仔猪销售价格各不相同,最高乡镇为每公斤6元,最低乡镇为每公斤3元,高低差达50%。经综合测算,目前全县仔猪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公斤4.6元,比上年同期每公斤11元平均下降6.4元降幅为58.2%。
2、肥猪销售价格。目前,全县肥猪每公斤销售价格为5.4元,比上年同期的6.6元平均下降1.2元,降幅为18.2%。其中,外三元良杂肥猪每公斤6.2元,比上年同期的6.8元下降0.6元,降幅为8.8%,外三元猪价降幅明显小于二元和内三元猪价。
(二)、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
1、生产相对过剩,市场供求饱和。**县是一个只有31万人口的小县,其中乡村户数6.8万户,乡村人口26.45万人,城镇人口只有4.55万人,本地市场消费量较小。2005年,全县生猪出栏28.53万头,农民户均出栏4.2头;猪肉产量22832吨,人均达到74公斤。据调查,去年全县生猪外销约10万头,本地市场销售约6万头,农民自食消费12.53万头,自食消费户均达1.84头。由于本地消费市场较小,外地市场又没有完全打开,腊货存量较多,加上鸡、鸭、鱼和其它肉类替代产品增多,猪肉消费相对减少,市场供求基本饱和,从而导致生猪价格下跌。
2、猪肉质量不优,外销渠道不畅。近年来,**县虽然加大了猪的杂交改良工作力度,但其发展速度并不十分太快,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杂交猪约占生猪总量的70%,其中外三元良杂仅占20%。猪肉质量不优,增加了外销难度,外销量明显减少。元至五月份,全县生猪外销约5万头,较上年同期减少1万头,下降16.7%。渠道不畅,外销受阻,增加了本地市场的压力,这是生猪价格下跌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生猪价格下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牧业收入是**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而牧业收入又主要反映为生猪收入,占牧业收入90%以上。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33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数的20%,略低于农业收入和打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位居第三位,生猪价格下跌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
1、仔猪价格下降将使农民人均减少收入26元。2005年末,全县母猪存栏1.48万头,年产仔猪12万头左右,如果仔猪价格继续维持在现有状态的话,每头仔猪按9公斤计算,其收入比上年减少691万元,农民人均减少收入26元。
2、生猪价格下降使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减少149元。按平均每头生猪毛重115公斤计算,因价格降低使每头生猪比上年收入减少138元,在出栏数量相等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今年全县牧业收入将减少3937万元,农民人均减少149元。
通过以上测算,由于生猪价格大幅度下跌,将直接影响农民人均牧业收入比上年减少175元左右。
三、促进生猪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重点抓好生猪良种工程建设。按照“市场引导,业主开发,统一治种,适度规模,良种良法,优质优价”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搞好生猪品种改良,不断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提高生猪的质量和效益。
2、加大饲料和兽药的监管力度。在流通渠道的管理上,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饲料、兽药价格的宏观控制,杜绝擅自抬高价格的现象发生。二是相关职能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饲料和兽药市场的检查治理,防止和杜绝劣质饲料、不合格兽药制品进入流通环节。
3、正确把握市场走势,防止生猪市场大起大落。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意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市场,准确把握时机,做到养猪赚钱时不盲目投入,亏损时不轻言放弃,避免阉割和宰卖种猪、母猪的事件发生,确保生猪生产的稳定。
&nb
sp;
4、积极开拓外销市场。从目前生猪生产的情况看,全县年销售生猪应在20万头以上,由于本地市场较小,销售的重点应放在外销市场的拓展上。在鼓励现有个体生猪营销户的同时,积极组织有营销经验的下岗职工和乡村能人进行生猪营运,并制定出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和措施,建立对外销售窗口,疏通销售渠道,努力扩大对外销售市场,不断提高生猪的生产效益。
5、加大对生猪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县万吨肉联加工企业尽快建成投产。在万吨肉联企业建成投产后,可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订单养殖收购”,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共同体,形成贸易、加工、种养业一条龙,从而推动生猪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进程。与此同时,要提高生猪养殖的防疫和管理水平,不断降低市场风险,切实保护生产者利益,促进全县生猪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第二篇:县生猪价格下降的原因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建议
养猪不仅是**县广大农村的一项传统副业,更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县境内气候温和,为生猪的生长和繁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加之四季不断盛产的青绿饲料,为肉猪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饲料来源,既可节约粮食、降低成本,还有利于提高猪肉质量,符合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需求。前几年,生猪价格一直看好,特别是2004年,生猪价格曾一
度达到每公斤8.4元,尽管饲料成本较高,养猪仍然有利可图,受利益驱动,全县生猪生产大幅度上升。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特别是今年4—5两个月价格急剧下滑,饲料成本则居高不下,农民养殖面临着较大的亏损。
一、当前生猪价格变动情况及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生猪市场价格
1、仔猪销售价格。通过对各乡镇畜牧市场和农户的摸底调查,各乡镇仔猪销售价格各不相同,最高乡镇为每公斤6元,最低乡镇为每公斤3元,高低差达50。经综合测算,目前全县仔猪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公斤4.6元,比上年同期每公斤11元平均下降6.4元降幅为58.2。
2、肥猪销售价格。目前,全县肥猪每公斤销售价格为5.4元,比上年同期的6.6元平均下降1.2元,降幅为18.2。其中,外三元良杂肥猪每公斤6.2元,比上年同期的6.8元下降0.6元,降幅为8.8,外三元猪价降幅明显小于二元和内三元猪价。
(二)、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
1、生产相对过剩,市场供求饱和。**县是一个只有31万人口的小县,其中乡村户数6.8万户,乡村人口26.45万人,城镇人口只有4.55万人,本地市场消费量较小。2005年,全县生猪出栏28.53万头,农民户均出栏4.2头;猪肉产量22832吨,人均达到74公斤。据调查,去年全县生猪外销约10万头,本地市场销售约6万头,农民自食消费12.53万头,自食消费户均达1.84头。由于本地消费市场较小,外地市场又没有完全打开,腊货存量较多,加上鸡、鸭、鱼和其它肉类替代产品增多,猪肉消费相对减少,市场供求基本饱和,从而导致生猪价格下跌。
2、猪肉质量不优,外销渠道不畅。近年来,**县虽然加大了猪的杂交改良工作力度,但其发展速度并不十分太快,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杂交猪约占生猪总量的70,其中外三元良杂仅占20。猪肉质量不优,增加了外销难度,外销量明显减少。元至五月份,全县生猪外销约5万头,较上年同期减少1万头,下降16.7。渠道不畅,外销受阻,增加了本地市场的压力,这是生猪价格下跌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生猪价格下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牧业收入是**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而牧业收入又主要反映为生猪收入,占牧业收入90以上。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33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数的20,略低于农业收入和打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位居第三位,生猪价格下跌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
1、仔猪价格下降将使农民人均减少收入26元。2005年末,全县母猪存栏1.48万头,年产仔猪12万头左右,如果仔猪价格继续维持在现有状态的话,每头仔猪按9公斤计算,其收入比上年减少691万元,农民人均减少收入26元。
2、生猪价格下降使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减少149元。按平均每头生猪毛重115公斤计算,因价格降低使每头生猪比上年收入减少138元,在出栏数量相等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今年全县牧业收入将减少3937万元,农民人均减少149元。
通过以上测算,由于生猪价格大幅度下跌,将直接影响农民人均牧业收入比上年减少175元左右。
三、促进生猪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重点抓好生猪良种工程建设。按照“市场引导,业主开发,统一治种,适度规模,良种良法,优质优价”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搞好生猪品种改良,不断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提高生猪的质量和效益。
2、加大饲料和兽药的监管力度。在流通渠道的管理上,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饲料、兽药价格的宏观控制,杜绝擅自抬高价格的现象发生。二是相关职能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饲料和兽药市场的检查治理,防止和杜绝劣质饲料、不合格兽药制品进入流通环节。
3、正确把握市场走势,防止生猪市场大起大落。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意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市场,准确把握时机,做到养猪赚钱时不盲目投入,亏损时不轻言放弃,避免阉割和宰卖种猪、母猪的事件发生,确保生猪生产的稳定。
4、积极开拓外销市场。从目前生猪生产的情况看,全县年销售生猪应在20万头以上,由于本地市场较小,销售的重点应放在外销市场的拓展上。在鼓励现有个体生猪营销户的同时,积极组织有营销经验的下岗职工和乡村能人进行生猪营运,并制定出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和措施,建立对外销售窗口,疏通销售渠道,努力扩大对外销售市场,不断提高生猪的生产效益。
5、加大对生猪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县万吨
养猪不仅是**县广大农村的一项传统副业,更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县境内气候温和,为生猪的生长和繁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加之四季不断盛产的青绿饲料,为肉猪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饲料来源,既可节约粮食、降低成本,还有利于提高猪肉质量,符合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需求。前几年,生猪价格一直看好,特别是2004年,生猪价格曾一度达到每公斤8.4元,尽管饲料成本较高,养猪仍然有利可图,受利益驱动,全县生猪生产大幅度上升。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特别是今年4—5两个月价格急剧下滑,饲料成本则居高不下,农民养殖面临着较大的亏损。
一、当前生猪价格变动情况及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生猪市场价格
1、仔猪销售价格。通过对各乡镇畜牧市场和农户的摸底调查,各乡镇仔猪销售价格各不相同,最高乡镇为每公斤6元,最低乡镇为每公斤3元,高低差达50。经综合测算,目前全县仔猪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公斤4.6元,比上年同期每公斤11元平均下降6.4元降幅为58.2。
2、肥猪销售价格。目前,全县肥猪每公斤销售价格为5.4元,比上年同期的6.6元平均下降1.2元,降幅为18.2。其中,外三元良杂肥猪每公斤6.2元,比上年同期的6.8元下降0.6元,降幅为8.8,外三元猪价降幅明显小于二元和内三元猪价。
(二)、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
1、生产相对过剩,市场供求饱和。**县是一个只有31万人口的小县,其中乡村户数6.8万户,乡村人口26.45万人,城镇人口只有4.55万人,本地市场消费量较小。2005年,全县生猪出栏28.53万头,农民户均出栏4.2头;猪肉产量22832吨,人均达到74公斤。据调查,去年全县生猪外销约10万头,本地市场销售约6万头,农民自食消费12.53万头,自食消费户均达1.84头。由于本地消费市场较小,外地市场又没有完全打开,腊货存量较多,加上鸡、鸭、鱼和其它肉类替代产品增多,猪肉消费相对减少,市场供求基本饱和,从而导致生猪价格下跌。
2、猪肉质量不优,外销渠道不畅。近年来,**县虽然加大了猪的杂交改良工作力度,但其发展速度并不十分太快,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杂交猪约占生猪总量的70,其中外三元良杂仅占20。猪肉质量不优,增加了外销难度,外销量明显减少。元至五月份,全县生猪外销约5万头,较上年同期减少1万头,下降16.7。渠道不畅,外销受阻,增加了本地市场的压力,这是生猪价格下跌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生猪价格下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牧业收入是**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而牧业收入又主要反映为生猪收入,占牧业收入90以上。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33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数的20,略低于农业收入和打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位居第三位,生猪价格下跌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
1、仔猪价格下降将使农民人均减少收入26元。2005年末,全县母猪存栏1.48万头,年产仔猪12万头左右,如果仔猪价格继续维持在现有状态的话,每头仔猪按9公斤计算,其收入比上年减少691万元,农民人均减少收入26元。
2、生猪价格下降使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减少149元。按平均每头生猪毛重115公斤计算,因价格降低使每头生猪比上年收入减少138元,在出栏数量相等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今年全县牧业收入将减少3937万元,农民人均减少149元。
通过以上测算,由于生猪价格大幅度下跌,将直接影响农民人均牧业收入比上年减少175元左右。
三、促进生猪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重点抓好生猪良种工程建设。按照“市场引导,业主开发,统一治种,适度规模,良种良法,优质优价”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搞好生猪品种改良,不断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提高生猪的质量和效益。
2、加大饲料和兽药的监管力度。在流通渠道的管理上,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饲料、兽药价格的宏观控制,杜绝擅自抬高价格的现象发生。二是相关职能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饲料和兽药市场的检查治理,防止和杜绝劣质饲料、不合格兽药制品进入流通环节。
3、正确把握市场走势,防止生猪市场大起大落。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意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市场,准确把握时机,做到养猪赚钱时不盲目投入,亏损时不轻言放弃,避免阉割和宰卖种猪、母猪的事件发生,确保生猪生产的稳定。
4、积极开拓外销市场。从目前生猪生产的情况看,全县年销售生猪应在20万头以上,由于本地市场较小,销售的重点应放在外销市场的拓展上。在鼓励现有个体生猪营销户的同时,积极组织有营销经验的下岗职工和乡村能人进行生猪营运,并制定出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和措施,建立对外销售窗口,疏通销售渠道,努力扩大对外销售市场,不断提高生猪的生产效益。
5、加大对生猪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县万吨[page_break]肉联加工企业尽快建成投产。在万吨肉联企业建成投产后,可按照企业 基地 农户的模式实行“订单养殖收购”,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共同体,形成贸易、加工、种养业一条龙,从而推动生猪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进程。与此同时,要提高生猪养殖的防疫和管理水平,不断降低市场风险,切实保护生产者利益,促进全县生猪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第三篇: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及对策建议(定稿)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及对策建议
中国社科院青年中心课题组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了农产品供给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发展新阶段。农民收入表现出收入和非农收入增幅趋减、种植收入贡献率下降两个最明显的特征。为深入分析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探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我们对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进行了调研。
一、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分析
1. 种植业收入不稳定。由于目前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因此收入的高低受种植业影响较大,而种植业又受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自然灾害(包括旱、涝、雹等气候因素)和病虫害等,对种植业的影响很大。其次,目前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较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第三,受市场流通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市场农产品价格不稳定,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又是靠出售农产品。第四,农民负担过重。中央三令五申强调,并反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减轻农民负担,但在基层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些负担仍然占农民收入的1/3以上。
2. 畜牧业收入波动性较大。畜牧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是不稳定的。一是科学养殖水平低,很多家庭都是采取传统的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比较低。二是家庭饲养的数量少,没有形成规模,这样投入就相对高,获得的效益就低。三是农民资金不足,靠自身发展有一定的难度和限度,无法实现扩大再生产。四是受市场价格的影响较大。特别是猪的价格波动性最大,猪崽价格高的时候达到10元/斤,而价格下跌时仅有1~2元/斤,成猪也是如此。五是技术服务不到位。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解决防疫、饲草、饲料、繁育等问题,就无法很好地发展起来。六是畜产品的加工增值跟不上。对畜产品不进行深加工,产品就无法实现增值,效益就不能提高,农民收入也就无法实现大幅度提高。
杜尔伯特县是传统的畜牧大县,农牧民有着良好的饲养经验和习惯。畜牧业没有成为该县的主导产业一方面是由于畜牧业发展的不稳定,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前几年在畜牧业发展方面思路不清晰,或者说是对畜牧业不够重视,缺乏舆论导向,导致了该县农业经济水平长期徘徊不前。
3. 非农收入减少。导致农民收入上不来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和大量剩余劳动力没有出路。一是因为乡镇企业近几年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连年有减无增,企业的职工又重新回到了农村,进行农业生产,造成农村劳动力除自然增长外又多增加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净增加,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致使本来就很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更趋低下,收入自然难以增加。二是由于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大,限制使用外地民工,并增加限制使用外地人员的行业和职业范围。由此,农民外出务工获得就业的机会减少了,从而使其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减少。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1.从宏观决策上进行转变。首先,要改变主要依靠增加产量增收的方针,实施重质量、重产品竞争力的新策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农产品品质,提高产品产业竞争力等措施来拓宽农民增收的路子。其次,要改变单纯依靠拓宽生产门路增收的方针,实施生产流通一起抓的新策略,让农民从流通中增收。再次,要改变用“计划的办法”抓增收的工作方式,实施用“市场的办法”抓增收的新策略。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学会运用市场的办法,改变引导农民增收的思路、方式和方法,搞好产前服务、产中生产、产后加工与销售,这样才能真正增加农民的收入。
2.发挥农牧交错带的优势,形成新的生态——生产范式,增加农民收入。该县处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带上,对东部农区应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对西部牧区应发挥草业基地与育肥基地的作用。交错带能否起到上述作用,需要形成一种适应农牧交错带特点的生态——生产范式,这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草业与畜牧业。首先,发展畜牧业,不但可以容纳一定量的劳动力,实现畜产品的加工增值,而且可以扩大农业生产链。食品工业是畜牧业的加工业,植物通过生物加工变为动物产品后再进入工业加工是现代农业的一大特点,奶牛业是最大的生物加工业,可直接把牧草变成奶和肉,这样,就拉长了农业生产的链条,有利于知识替代资本,有利于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调动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其次,将发展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结合起来,不仅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食品加工业转移,而且彻底改变弱质农业的面貌。建立以畜牧业,特别是以奶牛饲养业为主的生产结构,使食品加工业成为最重要的工业部门,由其带头组织的横向联合,把生产和市场协调统一起来,避免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可以提高整个农业经济系统在世界贸易格局变化中的应变能力,真正体现出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
3.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按照产、销一体化要求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产业化模式,是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减少农产品经营风险、节约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诸如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下与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需求、农业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等矛盾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
4.立足实际,发展优势产业。杜尔伯特县资源开发的历史不长,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境内和周边地区没有大型的工矿企业,从而为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持创造了外部条件,成为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县应在已有的11种产品获得绿色或有机食品标识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重点扶持等措施,引进、发展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建立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四篇:对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
对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
农村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谁解决了中国农村问题,谁就解决了中国从根本上全民富裕的问题。作为一个农民,土地是他的命根子,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土地收入是每一个农民最关心的话题,如何提高农村农民收入也是我们本次采访调查的真实目的。
在此,我们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1、引进知识分子。
从调查结果看,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民所受的文化程度很低,仅仅满足于家中的十几亩地最多只能养家糊口。这时就需要提高土地的产量,也就是说,政府机构可以派遣一些农艺师涌入农村,给农民宣传农作物的科学栽培知识,帮助农民更好的利用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作物。
2、城乡一体的社会福利。
我国社会、科技日益发达,工业化、自动化日新月益,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少,城市的繁华也开始吸引着农民的眼球,城市的福利政策也优于农村很多,紧接着便是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如果国家实行城乡一体的社会福利政策,使农民安心的呆在农村,才能使农村得到更好的发展。
3、计划生育政策不可动摇。
我国将近14亿人口,而农村人口就占2/3,庞大的人口数是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应大力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农民
素质,让农民真正意识到多生的危害,慢慢减少农村人口。
第五篇:当前煤炭需求疲软价格下降原因及相应对策建议范文
当前煤炭需求疲软价格下降原因及相应对策建议
今年以来特别是5-7月份煤炭市场不景气需求疲软价格连续下降。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煤炭企业及相关行业又该如何让应对呢?
煤炭市场需求疲软价格下降原因有:产能过剩,需求下降,进口煤炭冲击等。产能过剩前五个月山西,内蒙古两省煤炭产量分别增长了14.32%和16.32%增量为1.08亿吨。
需求下降原因
1)电厂需求下降全国重点发电企业日均333.72万吨下降6.39%。5月电煤日好环比下降23.7%。
2)钢铁及建材需求下降,目前房地产开工率不足,导致钢铁及建材需求下降。而钢铁和建材也是煤炭重要客户。钢铁企业普遍,钢铁产能低俗增长造成钢铁行业煤炭需求下降。
3)民用电需求下降以北京为例前5个月日耗电8亿度同比下降20%。水电大幅增加南方嗲去普遍将随叫号5月份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长约36%减少电煤需求810万吨。进口煤炭冲击今年以来受欧债危机影响国际煤价持续下降,净进口煤炭大量的增长从澳大利也纽卡斯尔港运达广东省煤炭价格约比国内同质煤炭价格低60元/吨—100元/吨前五个月进口煤炭11273万吨出口530万吨净进口10743万吨同比增长81%。建议
减少对煤炭固定资产投资,加强煤炭生产能力的管理严禁煤矿超能力生产加强煤炭销售票证管理,以销定产供应相应的煤票,依法淘汰落后产能组织引导抗风险能力差的小企业向大型企业集团靠拢,促成重组协议;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对资源价款有争议的兼并企业进行评估,合理确定价款,实现兼并重组。全国各产煤地区连手对市场挑战,稳定煤炭价格,“抱团取暖”,共度“市场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