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农业论文.doc(精选)
论中国农业环境保护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
在姜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近十个周对《世界农业》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从事的还是传统农业,还不能和其他农业国相提并论。所以中国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了“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DenBos”宣言,即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
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负面的影响。
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是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2005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08%。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土壤50亿吨,所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蚕食耕地,随着房地产泡沫经济的火热,越来越多的土地变成了房地产坚实的后盾,可以说,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水资源的匮乏,2007年全年水资源总量247万亿立方米,比2000年减少10.87%,人均水资源1873立方米,比2000年减少14.63%,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以及农业水资源的污染,很多工厂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影响了农业灌溉,破坏了农业生态;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使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但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
系统功能失调。
其次,导致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加剧。2010年西北大旱造成很多地方颗粒无收,还有南方一些地区的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的减产。森林,草地的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的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的减少,加剧了洪灾。土地沙化,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如果目前农业生态坏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中国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最后,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坏境被破坏,使得许多地区自然资源调节功能的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变和化肥、农药等在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使一些本应给人体增加营养的农产品变成了携毒品。农产品质量等级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欧美地区的国家因为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过国际安全标准而不允许中国农产品的进口。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人们的观念落后,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民环保意识淡薄,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的落后;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还不够完善和成熟;生态农业和节约农业发展不够等。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根据造成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我国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截止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资源管理法律。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得30余部行政法规,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政府部门既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也要加快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得强大舆论。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做到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
同时,在法律进行完善的另一面,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思。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政府必须在各方面强调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起到积极的导
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事环保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改变“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人们有计划地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市场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凭借自己的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而且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
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
根据农产品特性、技术类型、公益性程度及产权保护程度,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与布局,提高农业科研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多渠道等筹集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改革和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综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长期存在的过度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得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退化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由于这些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资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资源的详查工作。
4.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推广科学技术,有效支撑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综合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
对于我们国家,仍有待于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首先,在物质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现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其次,在技术上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实现高产化、良种化、耕作制度与农业结构优化、栽培技术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
化、节约化。再次,在经济上用现代的管理科学指导农业,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土地或经营规模化、社会化。最后,资源环境良化。保护资源、减少污染、净化美化农田与农村环境。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同步进行。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
“十一五”期间,我国应经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优势农产品核心生产、加工技术攻关。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强已有先进、成熟技术的中试、熟化、组配和推广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促进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率和转化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体制。最终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综合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可持续发展思想概述(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5,(6):1-5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3】 李锦顺.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5,(2):28-32
【4】 张玉林,顾金土.环境污染背景下的“三农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3,(3):63-72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
【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公报(2005.,2006)
第二篇:世界农业论文.doc
论中国农业环境保护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
在姜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近十个周对《世界农业》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从事的还是传统农业,还不能和其他农业国相提并论。所以中国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了“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DenBos”宣言,即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
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负面的影响。
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是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2005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08%。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土壤50亿吨,所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蚕食耕地,随着房地产泡沫经济的火热,越来越多的土地变成了房地产坚实的后盾,可以说,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水资源的匮乏,2007年全年水资源总量247万亿立方米,比2000年减少10.87%,人均水资源1873立方米,比2000年减少14.63%,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以及农业水资源的污染,很多工厂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影响了农业灌溉,破坏了农业生态;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使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但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其次,导致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加剧。2010年西北大旱造成很多地方颗粒无收,还有南方一些地区的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的减产。森林,草地的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的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的减少,加剧了洪灾。土地沙化,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如果目前农业生态坏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中国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最后,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坏境被破坏,使得许多地区自然资源调节功能的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变和化肥、农药等在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使一些本应给人体增加营养的农产品变成了携毒品。农产品质量等级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欧美地区的国家因为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过国际安全标准而不允许中国农产品的进口。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人们的观念落后,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民环保意识淡薄,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的落后;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还不够完善和成熟;生态农业和节约农业发展不够等。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根据造成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我国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截止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资源管理法律。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得30余部行政法规,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政府部门既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也要加快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得强大舆论。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做到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
同时,在法律进行完善的另一面,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思。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政府必须在各方面强调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事环保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改变“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人们有计划地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市场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凭借自己的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而且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
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
根据农产品特性、技术类型、公益性程度及产权保护程度,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与布局,提高农业科研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多渠道等筹集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改革和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综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长期存在的过度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得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退化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由于这些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资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资源的详查工作。
4.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推广科学技术,有效支撑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综合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
对于我们国家,仍有待于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首先,在物质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现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其次,在技术上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实现高产化、良种化、耕作制度与农业结构优化、栽培技术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约化。再次,在经济上用现代的管理科学指导农业,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土地或经营规模化、社会化。最后,资源环境良化。保护资源、减少污染、净化美化农田与农村环境。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同步进行。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
“十一五”期间,我国应经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优势农产品核心生产、加工技术攻关。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强已有先进、成熟技术的中试、熟化、组配和推广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促进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率和转化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体制。最终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综合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可持续发展思想概述(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5,(6):1-5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3】 李锦顺.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5,(2):28-32 【4】 张玉林,顾金土.环境污染背景下的“三农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3,(3):63-72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公报(2005.,2006)
第三篇:世界农业论文
世界农业机械电子信息化的工程应用
摘要:近年来,世界农业机械装备技术正在迅速地吸收和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使得农业机械化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本文着重介绍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装备中的应用情况。关键词:农业机械;工程应用;电子信息化
近年来,世界农业机械装备技术正迅速地吸收和应用电子信息科技发展的成果。这与农业面对世界市场竞争的压力,及集约化、现代化对大型、复杂、高效、节能、环保型农业机械化技术日益提高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近20年来,农业装备技术不断积累的技术创新成果也为这一发展提供了基础。
目前,我国农业还处于逐步推进实现基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跟踪研究发达国家电子信息等方面高新技术在规模化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1 农业机械电子化、信息化概述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装备中应用的这一发展趋势,代表着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中新的里程碑。电子信息技术使一些农业装置具有智能化的特征,使系统各控制单元间可相互通信,促进了支持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精细农业”应用的智能化变量作业农业机械的研究与开发。迄今,电子信息技术用于农业机械装备上的技术创新,可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l)提高机械作业的技术性能:过程监视、控制、诊断、通信。
2)实现节本增效和环境友好的农作:节约化肥、农药、水资源和燃料消耗,降低作业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壤、水体、动植物所遭受的污染。3)过程的精确操作:及时获取过程信息,使农业机械操作能精确执行过程控制指令。
4)改善劳动者的操作条件:良好的人机接口,操作方便、安全、舒适。5)发展基于卫星定位系统的农机作业田间导航、定位变量作业的智能控制农业机械,实现农场管理信息系统与田间移动作业机械间的无线通信与机群调度,支持农田作业的科学管理决策等。
智能化农业机械需要有不同类型的采集传感器、适于农机工作环境和结构设计的控制执行器、高性能的电子控制器和相应的软件支持,需要建立拖拉机及其他农业机械各部件电子控制单元间的通信、接口设计标准。这些都需要机械、电子、信息管理等多种学科的集成支持。2 农业机械电子化、信息化的工程应用 2.1 拖拉机与农业机械内部的电子装备技术
拖拉机与自走式农业机械电子化正向网络化、智能化、分布式控制技术方向发展。一台大型拖拉机和复杂农业机械,已装置了若干个标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它实际上已是一个带有独立处理信息与控制功能的计算机智能控制终端,是针对农业机械使用环境专门设计的通用微型作业计算机,具有统一标准设计的接口,采用了控制局域网络(简称CAN)技术及其网络通信协议。
图1、2分别是德国FENDT拖拉机和CLAAS谷物联合收割机上应用的CAN总线系统,这已经在欧洲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内部电子监视与控制系统中应用。机器的若干重要部件采用了独立的带微处理器的电子控制单元,由设置于驾驶室带液晶显示的用户总线虚拟仪器终端控制器进行作业工况的显示和输入控制指令。机组上所有独立的电子控制设备均具有标准的输入/输出接口,挂接到标准总线上按规定协议进行通信和控制。总线上还留有插接端口,可与外部计算机连接,对总线系统设备进行诊断或实施系统扩展。
农业机械机组的电子控制单元,正在由早期的专用控制器设计向通用控制器方向发展。这样,一个标准的电子控制单元即可用于不同类型的农机部件和不同厂商的产品配套使用。图3是农业机械上采用的通用控制系统示意图。2.2 拖拉机与农业机械间的总线通信技术
拖拉机和各种农业机械上所应用的智能化电子控制单元的发展,使其接口的通用化、标准化设计变得日益重要。通常都是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驾驶室内,安装可以和不同机型配套的通用型智能显示终端。采用双绞线或光纤电缆构筑机组内的“信息高速公路”,即数据通信链路,它是基于CAN总线技术的串行总线结构。各种机器部件或不同形式的农业机器电子控制单元被设计成具有与总线挂接的标准接口,包括硬件芯片和可编程软件,使得机组上各个相对独立的ECU间均可与中央控制器及显示单元交换信息,接受控制指令,也可在各个农机具或部件的ECU之间传输和交换数据信息,实现拖拉机与农机具间、农机具相互间和拖拉机中央控制器与农场计算机之间的串行通信。为了使农机具上的电子系统具有通用性、兼容性,建立通用的总线通信设计标准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使农户在国际市场上选购不同厂商的机器时,便于拖拉机与各种农业机械的ECU间的配套连接;对制造商来说,通用标准的建立,使其仅需关注ECU用户一侧与机器控制相关的设计或建立其闭环控制系统,而不需要去深入了解ECU与其他设备之间接口,只要将其插接到总线标准插座上即可,在总线上的数据信息交换仅以双向开环方式进行。设计农业机械的专用总线接口、通信协议和开发生产集成物理特性和软件协议的硬件电路,需要具有高集成度的IC芯片(嵌入式微控制器)。为此,CAN协议被选用作为农业机械应用的总线标准协议的基础。它是德国BOSCH公司开发用于汽车的总线通信协议标准。其工作方式与农业机械上的网络拓扑结构十分相似,支持CAN协议的接口通信芯片已可由世界各地IC供应商提供。1986年,德国首先提出了基于CAN2.0版本的农业机械总线标准(DIN9684),并从1993年起被欧洲各国的农业机械制造厂家普遍采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DIN9684为基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0)正在加速制定基于CAN2.OB版本基础上的国际标准,可望在近两年内完成。DIN9684农业总线标准的应用原理如图4、5所示。2.3 人机接口技术
拖拉机和农业机械在作业中,都需要人来操纵和控制。传统驾驶室中的仪表盘正迅速由电子监视仪表取代并逐步由单一参数显示方式向智能化信息显示终端过渡,从而大大改善了人机交互界而。这种智能化显示终端,实际上就是一台带液晶显示屏的计算机。它代表了当今仪器与控制装置发展的主流方向,又常被称为虚拟化仪器显示终端(Virtual Display Terminal)。它可在屏幕上按操作者的需求,通过屏幕任意选择显示机组中不同部分的终端信息,调用数据库信息,显示数据、图形、语音等多媒体信息。并可将数据信息动态存入类似信用卡尺寸大小的高密度智能化数据存储卡,将田间记录的数据信息通过智能卡带回办公室,由计算机应用高级软件进行处理。也可以将管理者的决策和操作指令通过智能卡传送到拖拉机上的智能控制终端,自动控制农机的操作。图6是现代大型拖拉机驾驶室内带有智能化显示终端和良好人机工程设计的操作环境实例 2.4 农场农业机械化中的机群调度与管理决策支持技术
欧洲一些大农场,已开始建立和使用农场办公室计算机与移动作业机械间通过无线通信进行数据交换的管理信息系统。其通信协议及接口标准已在DIN9684一5中加以定义。这可以使农场管理调度中心计算机直接调用各个田间作业机械智能终端存储的作业数据,存入农场计算机的数据库中。由于农场计算机具有比移动作业机强大得多的信息存储、处理功能,专家知识库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制定详细的农事操作方案和导航作业计划后,通过无线通信数据链路传回到田间移动作业机。机器发生故障,操作者也可调用具有强大分析功能的办公室计算机诊断处理程序。现代通信技术革命的成果,已开始应用于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远程管理中。3 结语
电子信息技术与其它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研究的发展,既促进了新世纪农业机械化系统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创新研究与新产品开发,也为适应“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试验实践开发智能化变量作业农业机械提供了基础。
我国农业还处于逐步推进实现基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阶段,为了提高我国大中型农业装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需要科研与技术人员在学习和研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加速推进高新技术在规模化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我国农业机械电子信息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农机化》2004.1,薛金林等,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210032)
第四篇:世界农业论文
《世界农业》论文
《望美国农业思家乡农业》
摘要:
本文讲述了美国农业的具体情况,包括美国农业现行特点,农业带优势,相关农业技术、机械化和主要经济植物等等。然后由美国农业的发达想到家乡农业的现况,接着介绍了西充县农业的现况,具体农业特色。根据相关了解和知识,作者提出了自己对家乡农业的几点建议,包括发展农业项目,放宽政策,技术支持等等。最后,作者对家乡农业寄予了深切期望。
关键词:
美国农业,粮食,机械化,管理,自然资源,种植业,玉米,小麦,作物生产带,棉花,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高新技术,家乡,西充县,蔬菜,技术指导,政策,技术领先,工作打算,新品种,市场,县政府,建议。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促使美国在本世纪40年代领先世界各国最早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高度机械化水平,科学有效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
美国农业的特点:
1: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表现: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为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农业发达。
2: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发达的原因):首先美国农业属现代农业,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良种化。这种农业的优点为:生产效率高,产量大;缺点为有时生产过剩。其次农业地区生产的专门化为美国农业的另一大特点,其优越性表现。
(1)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挥地区优势。
(2)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3)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管理。
另外,美国农业专门化地区的划分也充分考虑市场需。例如:西南部—地中海农业区 ;东南部—亚热带作物带;中北部—春小麦、玉米带;中部—冬小麦带;东部—棉花带。西南部为地中海气候、东南部和亚热带气候类似所以种植对应的农作物。春小麦和冬小麦的分布是根据纬度决定的,东部地势平坦多雨适合棉花生长。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 %,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2000年美国农业用地为4.183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9 %,为1.79亿公顷,人均为0.62公顷。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2.4亿公顷,森林和林地2.65
亿公顷。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24.5平方公里。
美国种植业主要靠几个重要的种植带。下面是几个最重要的农业种植带的情况简介。
(1)东北部和“新英格兰”的牧草和乳牛带。这个地区的特点是雨量充足,但是气温较低,土壤也欠肥沃,比较适合于青贮玉米和牧草的生长。本地区的优势是消费市场集中,拥有美国工业最为集中的大城市群。本地区的马铃薯、苹果、葡萄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
(2)中北部玉米带。这是美国最著名的作物生产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区,因此有“玉米带”之称。1975年以来,美国的玉米面积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产量增加了3/4;单产从每公顷5460公斤上升到2001年的8380公斤。美国的玉米产量占该国全部粗粮产量的90 %左右,每年产值达200多亿美元。
(3)大平原小麦带。这是个海拔500米以下的高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通称“大平原”。这个地区的小麦播种面积通常占全国的70 %,但近年来其比重有所下降。北达科他州及其邻近的3个州所产的硬粒红春小麦占全国小麦产量的24 %,硬粒红冬小麦主产于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和得克萨斯州的北部,占全国产量的41%。
(4)南部棉花带。二次大战以后,棉花生产逐步向西发展。这里集中了全国大约1/3的棉花农场,播种面积超过160万公顷,产量占全国的36%。美国西南部的植棉业发展比较快,以“阳光地带”著称的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的河谷地区,棉花产量已占全国的22%左右。
(5)太平洋沿岸综合农业区,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北部的华盛顿州、俄勒冈州是小麦的主产地,约占全国小麦产量的13%。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农业最发达的州,也是国家最大的“菜篮
子”,为国家提供了51%的水果和干果,32%的蔬菜。其谷物种植则更为突出,占全国的15.54%,均名列全国第一。这个州的水稻生产也很重要,产量占全国的18%左右;单产居美国的首位,每公顷近9000公斤,比全国水平高40%左右。
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保持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美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美国工业如机械、化肥、航空航天等方面为农业提供了大量农业机械、化肥、农用飞机等先进生产资料和装备,使农业几十年以来一直成为主要出口产业。美国高度重视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械的推广和使用。经过长期努力,目前实施保护性耕作(按作物残茬覆盖量达到30%为标准计算)的比重,大豆已达到30%—40%、玉米25%。实际屯地表作物残茬覆盖量小于30%而接近标准的土地耕作面积远大于上述数。为了适应农业保护性涯作技术的需要,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凯斯万国公司等农机厂商,已向农业提供了大量保护性耕作用的少耕、免耕农业机械。
近几年,美国在谷物联合收割机、喷雾机、播种机等农业装备上开始采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监控作业等高新技术。农业出现了向精准农业方向发展的趋势。
而对于我的家乡—四川省西充县:
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由于县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蔬菜的宜种性好,因此蔬菜在我县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市场对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并由单一追求数量转向追求新鲜、营养、安全。优质蔬菜符合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需要。为此,我们围绕蔬菜产业,就如何适应农业走向大市场的需要,积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快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及其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把优质蔬菜产业作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突破口,以建设“顺西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为契机,县委在2005年出台了《关于推进“一线两片四点”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文件。引进了包括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进行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4个,他们分别是: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龙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谭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富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这些蔬菜生产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下,在晋城镇桃花沟村、袁拱桥村,常林乡张家店村,凤鸣镇三元桥村新发展4个蔬菜专业村,仅此就新扩大蔬菜基地5500亩。在212沿线形成了5万余亩的蔬菜生产长廊。二OO七年我县共种植社会菜156420亩,商品蔬菜5万亩,发展大棚60个,双膜小拱棚2万亩。全县共有高标准的蔬菜生产大棚2000余个,所有露地蔬菜全部实现了双膜小拱棚覆盖栽培。至2007年底,全县共发展商品蔬菜5万余亩,年总产量52.5万吨、产值5.5亿元。蔬菜产业已逐步形成县域经济的骨干项目之一。
但是,和国内其他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较,我的家乡在农业发展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把家乡农业和美国农业相比较,更是有很多不能及之处,作为一个热爱家乡的青年,为了家乡能够更好的发展,我衷心的提出几点建议:
小麦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2010年我县又是农业部、四川省小麦高产创建县,为实现小麦高产和确保小麦高产创建既定目标顺利实现,我们立足县情,认真研究,精心安排部署,切实做好小麦后期田间管理工作:
一、做好小麦苗情普查工作:
上班伊始,按照局党组工作安排,农技站农技人员分别深入乡镇,田间地头,对全县小麦的苗情、病虫害等情况进行全面认真的普查,及时掌握准确资料为指导小麦田间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广播、电视、科技赶场等形式,加大对当前小麦田间管理工作的宣传,印发小麦后期田间管理技术资料10万份,接受群众技术咨询5000多人次。
三、加强技术指导
农技人员采取零距离、面对面的技术指导,使田管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确保小麦正常生长。①喷施叶面肥。在小麦灌浆期亩用2%尿素或1—2%磷酸二氢钾兑水50公斤喷施1—2次,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②搞好病虫害防治。选择对路农药,实行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相结合的办法,主要防治好蚜虫、条锈病、赤霉病,做到防治保粮,虫口夺粮。同时,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在蔬菜生产上出台了一系列
优惠政策。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了对蔬菜种植业主和菜农的扶持力度。二是农业部门在积极拓展服务领域的同时,逐步实行质量标准、产品品牌、生产技术、市场信息、产品销售以及销售价格等方面的服务。三是在资金投入上向其倾斜,把农业开发资金的重点放在提高蔬菜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力上,落脚点在直接带动农民致富的环节上,提高了蔬菜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同时在农业综合开发立项加大了蔬菜项目的投资力度。促进了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
2、在生产上技术领先
一是选择优质特色品种,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原则,引进推广了樱桃番茄、美国红帅、韩国二号、台湾碧秀、上海903、洛椒四号、万吨早茄等具有特色的新品种,发展特色蔬菜,提升档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及时播栽。立足市场适时播栽,头年12月—次年1月底前育完适合春季生长的各种蔬菜苗,1月上旬前栽完播完各种蔬菜苗,发展错季节蔬菜,抢占淡季市场,提高种植效益。三是强化技术应用。采取多层膜覆盖、遮阳网技术、大棚生产、膜下喷灌、生物温床育苗、栽培,同时在蔬菜栽培上,全面运用体细胞无性繁殖技术,实行营养钵、营养杯、良种良育、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和滴灌作业大力实施生物防治病虫害,全部施用有机肥,禁用高残留农药和化学肥料等先进生产方式发展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四是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五是加快了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申报工作。
三、工作打算
1、进一步强化原有蔬菜基地建设,在基础设施上完善沟、渠、路、池
等的配套建设,在生产技术上认真按无公害蔬菜技术规程进行技术指导,让城镇居民吃到真正的绿色无公害蔬菜。
2、引进新品种,提高蔬菜的品质和质量,实现菜农的增收,增产。
3、配合广丰农业有限公司和龙兴农业公司搞好高规格的蔬菜基地建设
和反季节蔬菜的生产。
4、把好蔬菜的市场准入制。
5、在有机蔬菜项目,依托广丰、龙兴等企业,在顺西线上新发展优质
蔬菜3000亩,做好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的各种准备工作。
我相信,如果县政府,乡政府能够抓好农业项目。农民能够投身于农业发展,我家乡的农业一定会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很多发展。在党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袁隆平:《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
黄耀祥:粮食产量上新台阶与水稻超高产育种.贵州农业科学1990(6):1-6.吴友三:春小麦种子未成熟籽粒的萌芽.沈阳农学院学报,1962.
王春桃、李宗道等:苎麻施钾效应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6(2):67~72 《新农民》:2010第7期
第五篇:世界农业结课论文
我国生态农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摘要: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导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阐述了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依据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对策思路。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对策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合理的外部能源投入,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根据资源、环境特色,通过技术、知识密集,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良性循环综合农业体系。其特征是在可行范围内主要依靠作物轮作、秸秆、牲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作物培肥地力,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尽量减少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量,最终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1,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以及滥砍盗伐、毁林垦荒,造成许多地方出现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现象。1980年,在银川召开了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我国首次使用了“生态农业”这一名词。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态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生产的一种新方式。目前,全国有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分布在全国的30个省(市、区)及4个单列市,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2个,省级300多个,地市级10多个,还重点推广面积超过666.67万hm2,同时引导20多万生态农业户走上生态致富的道路,而且正以更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和推广。从实施的效果来看,2002年,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长8.4%、7.2% 和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0.6和1.5个百分点。生态农业的实施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2002年,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县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4%;土壤沙化治理率达到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秸秆还田率达到49%;省柴节煤灶推广率达到72%;废气净化率达到73.4%;废水净化率达到57.4%;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31.9%。生态农业的实施使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全面提高,初步形成了经济增长、生态优化的良好局面。另外,各地根据当地资源环境特点创造出了370多种适应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这些模式把传统的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农业科技互相配套,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综合技术,对不同地区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从无到有,从小范围试验到大面积实施,使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蓬勃发展起来。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2,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科技人员严重缺乏,农业劳动人口科技素质偏低,生态意识差 我国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每466.67hm2耕地才有1名农业科技人员,而德、美、日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员与他们农业人口的比例分别是我国的13.5、7.2和5倍。即使这样,我国农业科技人员仍在大量流失,据统计,建国后至2000年,全国培养的160多万农业科技人员中留在农业部门的不足一半。不少生态农业试点开始建设时发展势头很好,但科技人员一旦撤离,生态农业建设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2000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劳动力的比例为8.09%,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占多数。农民受教育水平低,生态意识较差,往往只追求眼前利益,只愿采用当年见效的农业技术,那些保护资源、培肥地力、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很难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运用。
2.2 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不完善。在技术推广方面,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服务体系,技术结构不合理,技术引入速度慢、转化效率低,还无法向农户和生态村提供优质品种、技术、信贷、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在生态农业实践中,缺乏对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导致生态农业的实施不力。在产品的监测方面,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检测人员水平低,造成大部分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进而影响了农产品的出口。
2.3 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励机制生态农业在生产过程中,虽然最终产品的品质提高了,但产量一般会下降。如果产品的销售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生产经营户就不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也就不可能得到普及和发展。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政策,在农村有效保护土地和资源及农产品的价格等方面还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造成产品优质不优价,农民生产推广的积极性不高。
2.4 产业化水平不高我国农业市场结构很不完善,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生产资料市场中也存在着规模小、设施不足、农村市场管理制度和行为准则不完善、市场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另外,我国农业市场发育程度低,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要,也造成了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的局面。
2.5 生态农业模式多、杂、乱,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已有生态农业模式370多种,其应用的标准又是千差万别。同样是“四位一体”,在辽宁执行应用的是一个标准,在河北又是另一个标准。造成农民在具体操作时不知道如何选择。
3,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策略
3.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政府部门要高度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要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在农户家中、在田间地头宣传建设生态农业和保护农业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宣传国家建设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宣传建设生态农业脱贫致富的典型。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自觉性。在广大农村形成领导重视,农民参与的社会氛围,加速生态农业的有效实施。
3.2依靠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引导。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除了要不断地总结传统经验,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提高技术效益外,更要积极采用与生态农业配套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生态农业建设。要高度重视和发挥科技人员和典型农户的带动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农村搞试点,推广普及生态农业。通过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3.3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建立稳定的资金、政策保障机制。政府应增加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同时要吸引集体、企业的资金,还要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农民投入。通过扩大投资渠道不仅能够解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上的难题,而且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开展生态规划、技术培训、新技术开发与推广,进而提高农民实施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政府在鼓励农民开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实施相应的减税、免税政策,颁布相应的生态农业开发政策,从根本上扭转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随意状况。加大奖励和惩罚制裁力度,使生态农业建立、实施完全在相关政策、法规保护之下,更好地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
3.4加强生态农业的组织管理,加快推广、监测等相关体系建设。政府要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加强对现有生态农业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并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加快出台地方生态农业法规。通过各级部门的示范、引导,加快推动生态农业实施,在短时间内把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转化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政府要加快监测体系建设,配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业环保监测、监督和执法的综合能力。及时掌握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结生态农业各项建设的成功模式和各项综合指标,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促进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要搞好典型示范宣传,加快推广体系建设,做好典型示范推广工作,推广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另外,要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生产规程和其他相关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生态农业技术开发体系。
3.5加快我国生态农业国际化进程。国外生态农业建设和标准化的制定工作要远远地超过我国。我们要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加速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标准加速制定适合我国的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使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与国外发达国家接轨,加速我国生态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提高我国生态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6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生态农业讲求尽量减少外源能量的投入,和传统农业相比一般会减产。政府部门应通过银行贷款、政策倾斜等渠道对因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减少收入的农户进行补贴,对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及政策倾斜,同时,对破坏生态环境者要进行处罚。另外,政府应尽可能多地设立生态农产品经销市场,帮助农民推销产品、开拓市场,实现农业、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考文献:
【1】胡宝刚,浅议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1999 【2】邓玉林,论生态农业的内涵和产业尺度[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 【3】成升魁,等生态农村——中国生态农业的新思维[J].资源科学,2003 【4】吴涛、龚海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循环经济[J]污染防治技术,2003 《世界农业》结课论文
系别: 生 科 系 专业班级:10级园林2班 学号: 201003182 姓名: 裴 翠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