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

时间:2019-05-12 19:3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

第一篇: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

对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

一、具体分析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因素又有其外部因素,既是历史因素的积淀,又有其现实的原因,对此必须持全面的视角予以把握,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内部,而忽视外部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能仅仅看到导致三农问题产生和发展的现实性因素,更要有宏观的历史性视野,从其产生的深远的历史背景予以全面的考察。

1、自古以来,中国便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靠着耕作,养活了我们一代代的人。或许是因为华夏文明历史上长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缘故,封建统治者对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掩耳不闻、闭目不视,致使中国与西方后发国家的差距逐渐加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号称“金锁铜关”的清朝国门被轻易攻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中国的农业受到了十分大的冲击,生产日益萎缩,农业发展停滞不前。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1936年前后,农业收成达近代史上最好水平。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村经济才能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生产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2、今天,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有关农业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主要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即“三农”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一旦离开了对当时农民状况的科学考证,就无法破解其中的缘由和奥秘。当前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会在迷茫中徘徊。

二、现如今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表现

2000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头版发表了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写给国务院领导的信。其中三句话堪称点睛之笔即“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深刻反映了当前“三农”问题的现状,可谓字字千钧,振聋发聩,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其中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尽管政府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且采取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但是,传统条件下形成的农村与城市分割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伴随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相应地做出根本性的变革,而这又极大地限制了当前三农问题的有效切实的解决,也因而导致当前三农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

1、农村问题主要表现

农村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农村面貌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还有干群关系紧张,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重道远,负重前行的我国乡镇企业,城镇化建设严重滞后。如果你走在农村田间道路上你会看见遍地的柴火烂和垃圾。走完年整个村庄根本看不到一个供村民锻炼用的运动器材。还有那一片片被墙圈起来的农用用地被村支书村主任私自的卖给农民做住房用地,并且别说民告官就是维护自己的 权利都不知道去哪说理去。现在的农民几乎就靠国家分给的一亩三分地养活全家,没有了地就会多出很多的劳动力因此这些劳动力为了谋求生存大量劳动力被赶往城市造成城市秩序不稳定,剩下的只有老小还有这就是所谓滞留儿童的出现原因。并且你会看到废旧厂子仍然占用了大片的土地,好像是借用了国家的土地为农民做事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似的,结果由于收入太低造成劳动力多余,因此乡镇企业也接连倒闭。农村问题紧张造成农业根基不稳定,因此应该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关注。

2、农民问题的表现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中主要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第一是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其中九成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由于农村人口的素质,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农村,许多人还是保留着封建的思想意识,许多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很难在农村得到实施。很多农民并不重视学习文化知识,所以有好多的农民的子女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导致产生了恶性循环。没有良好的教育农村整体素质就很难提高,因此也就很难使农用科技在农村得到普遍的推广。没有高科技的带动农民的粮食产量肯定下降以至于造成农民基本收入下降。其次就是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3、农业问题的表现

总体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人多地少, 农业生产规模小, 使得劳动生产率很低。众多农产品过剩和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低。农业粗放型发展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中央政府自1998年以来连续几年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积极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但是众多的农产品质量仍不过关, 缺乏国际竞争力, 只能面向国内消费者。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也是必然。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 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然而真正运用于生产, 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 而我国仅为30%~40%。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以及措施

1、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在 科学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未能建立起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的关系,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经济仍未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城乡关系不顺突出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分悬殊。

2、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受市场变化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且生产方式的变革受一些客观因素干扰而迟滞,因此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帮助。总的来说,我国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不足,阻碍了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这是需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一是提高中央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保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发展有充足的资金。二是通过立法完善农业投入体制,确保农业投资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地方财政将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投入农业基础设施。三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对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四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利用率,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是提高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工资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保证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3、以信息化带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技术,信息化作为新的生产力,对推进国民经济的高

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巨大推动作用。农业的现代化影响着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经济水平、农业物资投入、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农业科技与教育、农村环境等。把科学技术转变成现代生产能力,把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应对入世的挑战。加入WTO,中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条件,总体上是外强我弱,但弱中有强,机遇和潜力较大。因此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根据国情,适度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多渠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产业链条,因地区、产业制宜采取合适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最大限度地走向开放、扩大国际市场。

4、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教育建设

农民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二是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较弱,三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当务之急,农村基础教育作为这项工程的基础部分必须得到加强;而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为此要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并帮助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增强民主法制意识。还要培养一代学习型农民,这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要从基础教育抓起,逐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使之为农业服务,向农村倾斜,培养一代新型农民。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首先要从基础抓起,建立文化图书馆,使农民有书可读。二要把报刊、杂志送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的知识有鲜明的时代感,知识与时代同步。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应该放在三农问题上,这是全国十亿多人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农民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是全民的现代化。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第二篇:中国三农问题浅谈

中国三农问题浅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其中也曝露出许多的问题,比如十分重要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村各项条件落后等等。总起来将就是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它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而是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比如英国工业化早期的有圈地运动引起的农民大量破产而产生的问题。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没有三农问题的,主要是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国家的根本在于农业,统治者一直重农抑商。由于工业发展的原因,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三农问题。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国家政策制定中为快速实现工业化,人为地采取了农村城市区别对待的政策,并在实施中有意的廉价收购农业产品以发展工业,这就使得中国的三农问题有其特殊性: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

无论如何,问题已经产生。问题产生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解决方法,更可怕的是有可行的解决方法而担心其它方面的原因而不愿实施。中国的三农问题就是这样。

中央虽然连续几年将三农问题作为一号文件处理,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心为经济建设使得政府将有限的资源放在了产出更大的城市中而以现阶段没有条件解决为借口一直拖着无作为。政府方面特别是基层政府在心理上并没有为问题的彻底解决下定决心。

最近一直在提新农村建设。中央的政策表面上是好的,但作为一个从农村来的学生,在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骗局。首先当时中央政策的根本压力来源于农民工大量进城所带来的城市问题——农民工从事高强度的工作却得不到与城市的同等待遇。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压力增大,而城市也不想给予其同等待遇,作为既得利益着担心农民问题的矛盾更加激化,故而勾画了一个现阶段无法实现的蓝图让农民憧憬同时也将大多的农民的心捆在了农村而不会要求城市给予其无法实现的同等待遇。而现在政府又借口新农村建设不让农村农民建房甚至是大量的毁村只为了换取有限的用地指标用于城市建设。

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更多的在于“新村”而非“新民”,这是无法解决农村问题的。要想真正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方面必须要改变现有态度,真正想着为农民服务而非一味的欺骗。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要改变,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包容性增长方式就很好。

相信农村问题必将解决,但还要等待——等待真正的决心!

第三篇:中国三农问题考察报告

中国三农问题考察报告

电子学院 微电六班 51100629 张亦舒

三农问题的提出

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取得了一些有效成果,但应看到治理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远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下去。

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中国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因而农民得到的土地很少,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没有土地,所以在农村种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在我国,土地的直接所有权属于乡﹑村社集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日益发达,因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加剧,使得地方政府和村社集体不断抢占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获取农民的土地,但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的名义过分使用土地的代理权,从而村社集体对土地的使用权日益模糊。

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

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三农问题产生的影响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关心最多的还是大学生的问题,而三农问题带给我们这个群体的同样有不小影响 最近总理的一句话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这是文中的一句话。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还是三农问题未解决,城乡差距过大,即使能考上大学家里也可能供不起。这种现象引起我们深思。一直以来考上大学成为广大农村孩子改变自己和家人命运的唯一一条途径,可现在这条途径被无情的切断了,农民不再有钱能供养的起孩子读书。这种结果无疑是很恶劣的近九成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不仅制约了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也影响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进程。近九成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断层”的形成,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农村的孩子,莫不是广袤土地的最大希望,莫不是改变自身命运、改变家庭命运、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根本希望。农村青年文化素质的下降,除了影响新农村建设外,也造成了他们进城就业难。从这次金融危机来看,真正受波及的却不是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民工,而是那些缺乏知识,没技术的农民工。如果他们回城市找不到工作,就可能成盲流。因此说,农民文化素质的下降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农民这个群体虽然是中国最大的,13亿人口9亿农民,但话语权却是最少最小的。农村大学生少,导致的是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少,进入专家领域的就更少。过去农民的儿子当官的不少,是专家的就更不少,他们由于父母在农村,常回家看看,显然了解农村就多了,再说父母,兄弟姐妹也是农民,他们就会代表农民说话。如果农民的儿子当官员、专家的越来越少,听取农民的声音就更少。懂得农民与不懂农民其决策是不一样的。而那些专家假如都是从小在城市长大,他们没有乡村情怀,尽管他们关注乡村,在写“三农”文章时,也像当今某些专家那样写到具体农事时,也只能用“ABCD”来代写,缺乏生动,讲不到实处。这样的建议很难真正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农村。因此,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摆在农村,把工作的入手点摆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就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第一,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

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第二,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第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强化城乡设施连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城乡教育制度,卫生等公共服务。

第四,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通过深化的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和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05年中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教兴农战略,还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二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公司+农户的道路。

感悟:

作为一名农村大学生,自小生活在农村,因而深深体会到农民的不易。很小的时候就要下地帮父母干活,尽管父母很勤劳,可一年下来也只能勉强维持个温饱,每年学费都是一拖再拖才能还清。经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已得到极大丰富,农村也取得一些可喜的发展,但这些发展跟不断发展的水平相比还是差很多。农民还是这个社会的最底层。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口还是占据着绝大多数,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扫清障碍。

第四篇:万科具体分析

五力分析模型

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房地产企业的供应商主要是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建材供应商以及提供人力资源的个人和组织等。由于土地的出让由地方政府垄断,政府是开发商的唯一土地供应商,处于垄断地位,议价能力极强。并且土地供给缺乏价格弹性(价格的上涨幅度会远大于由价格引起的土地供给量的增加幅度),因此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土地使用权的获得方面谈判能力不强,但在其他方面,比如原材料的采购,工程项目的招标方面,公司的谈判地位相对较高。

但就万科来说,该企业目前是大陆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企业规模大,盈利能力较强。因此,在供应商方面来说,不管是批地,还是购买建材,万科都据有相对主动的地位。这些对万科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购房者的整体经济收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楼价的多少。一般来说,购房者一般都是买在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的楼房(1)购房者的心理预期 购房者对楼市的心理预期方面也在很打程度上左右着房价的发展。例如,最近楼市的低迷,消费者对楼市信心下降,导致消费者购买楼房数量总体减少,致使开发商不得不采取降价或促销的方式进行兜售

(2)国家政策对购房者的影响

国家政策的调整对与购房者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而购房者因为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做出的某些反应又大大的影响了楼价。(3)部分炒房团的行为对楼价的影响

炒房团大量购买购房,然后囤积居奇,以低价购入楼房,高价卖出,这样也会对楼价的波动起到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由于消费者购买房地产产品大多是零散购买,购买者分散而弱小,议价能力几乎没有。另外房地产开发过程复杂,生产周期长,消费者的房地产信息成本较高,因此目前来说消费者力量相对较弱,但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买方的谈判力量有逐渐增强之势。

三.潜在的进入者分析

1.潜在的进入者能否进入,主要取决于行业进入的壁垒,通常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资金的需求、转换成本、分销渠道、技术优势和政策因素。(1)规模经济:

2010中国房地产百强研究报告披露,综合考虑企业规模性、盈利性、成长性、偿债能力、运营效率和纳税六个方面的20个指标,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位列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第一。万科集团规模遍布全国。(2)产品差别化:

万科的特色是专业的追求永无止境。万科产品中最具特色的建筑是“情景洋房”,该产品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其层层有花园或露台的设计,让人感到与自然更亲近,居住更舒适。万科居住建筑从规划设计到材料技术都做了深入实际的研究,关注质量,关注技术,关注创新,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关注客户。从1992年开始,万科就先后在各地推出大规模居民住宅小区,凭借规模优势,万科引入了国外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使得配套完善,并且注重营造环境和社区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与沟通,使品牌的整体风格越来越成熟细致。而在大部分住宅仅仅限于规划、建筑、建材、质量等环节时,万科已经开始从理念和实践层面去关注、探索住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3)资金的需求:

万科集团资金雄厚,在证券市场上知名度高,品牌名誉高,投资者青睐,具有较好的融资能力.(4)转换成本:

万科在价格与产品上的的优势,消费者转换成本高。

(5)分销渠道:

下调商品房价格以促进销售,以特色的建筑吸引购买者。(6)技术优势和政策因素: 为控制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金融调控政策,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过快增长;合理控制土地规模,完善土地监管政策;合理控制投资规模,保持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政府为防止房地产投资过热,对政策上对潜在进入者有一定的限制。

综上:万科集团在房地产行业中,其竞争优势非常明显,一般潜在进入者对万科不会造成很大的威胁,而且万科在资金以及在融资以及价格各方面的优势,对潜在进入者造成威胁。

注:央行于2011/4/6加息0.25个百分点

4.替代品的威胁(1)经济适用房

有特定的购买申请条件,并且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消费群体与万科的目标市场有出入,因此对于万科的影响不大。(2)廉价出租房

由于中国传统习惯,中国人希望有自己的房子落地扎根,所以这一块对于万科的影响也不大。5.万科-房地产行业间的竞争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于3月8日公布了2010年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万科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8亿元,较2009年增长36.65%。万科2010年各项经营指标全面超越2009年,连续第三年问鼎全球住宅企业销售冠军,也以1081.6亿成为国内首家销售金额突破1000亿的房地产企业

(1)万科2010年销1081.6亿 十城夺冠体现产品竞争优势

2010年,受政策环境和市场形势变化的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0.1%,销售金额增长18.3%,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9.3亿平方米,销售金额4.4万亿元,较09年分别增长8.0%和14.4%。,整体增速较2009年明显放缓。而万科在2010年实现销售面积897.7万平米,销售金额108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5.3%和70.5%,成为首家年销售超过千亿的住宅企业。

万科2010年在深圳、东莞、佛山、北京、天津、沈阳、青岛、武汉、无锡、镇江等城市商品住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在上海、苏州、珠海、福州、长春等城市占有率排名第二。其中,万科在北京、深圳两地的销售额首次突破百亿,北京、深圳、上海、沈阳、天津、苏南、广州、杭州等八个一线公司年销售额超过了50亿,而2009年万科只有三家地区公司销售额超过50亿。

公司总裁郁亮表示,2010年万科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主要是因为万科的经营模式顺应了市场需求和政策方向。调控政策推出之后,投资性购房已经淡出,自住型需求主导市场,自住型购房者更关注产品的质量和性价比。在郁亮看来万科的产品正是在这两方面存在竞争优势而更容易获得自住型购房者的认可。

据他介绍,万科一贯坚持中小户型普通住宅为主的主流产品定位,万科2010年销售的产品中144平米以下普通住宅占比88%,与2009年的86%相比进一步提高。同时,近两年以来万科产品中装修房的比例显著提升,2010年新开工的公寓产品已基本为全装修交付,这在以年轻人为主的自住型购房者中收到了良好反响。

郁亮还表示,万科把2010年作为推进绿色战略的重要一年,公司在住宅节能环保与应用工业化方面的工作稳步推进。全年万科共落实绿色三星住宅75万平米,占全国总量的54%。深圳万科城四期项目则成为国内首个通过绿色三星运营评估的住宅项目。

“市场对于绿色环保理念的认可程度非常高,尤其年轻客户群体对全装修房的追捧,甚至超出了公司的预期”,万科董事会秘书谭华杰透露,“上海世博会上万科作为唯一独立建馆的房地产企业充分传播了公司的绿色理念,提升了公司品牌、树立了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未来公司在绿色住宅领域有望进一步体现竞争优势。”(2)万科2010年销1081.6亿 业绩持续健康增长

由于近两年万科产品中装修房占比显著提升,从预售到交付结算的时间周期有所延长,万科的结算增速低于销售增速。2010年万科结算面积452.1万平方米,结算收入500.3亿元,分别同比减少25.3%和增长3.6%。

与之对应,万科的已售未结资源规模则显著上升,截至2010年末万科尚有761万平方米已销售资源未竣工结算,合同金额总计919亿元。其中合并报表范围内已售未结面积680万平方米,合同金额820亿元。万科年报称:“上述待结算资源大部分将在2011年参与结算,为公司2011年实现良好的收益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万科2010年实现净利润72.8亿元,同比增长36.7%;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16.5%,较09年上升2.2个百分点,较08年上升3.8个百分点,回到了历史高位。

在快速销售的同时,万科全年新获取项目87个,对应万科权益的规划建筑面积约2215万平米。据谭华杰介绍,由于严格执行谨慎拿地的原则,去年所获取的项目地价比较合理,截至2010年末,万科规划中项目对应权益建筑面积约3640万平方米,基本可满足未来两至三年的开发需要。2010年,万科新开工面积为1248万平方米。

由于销售回款顺畅,而在项目投资中保持谨慎,万科资金状况良好,2010年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保持正值。截至2010年末,万科持有货币资金约378.2亿,较年初增加64%,远远超过合计167.8亿元的一年内到期借款。

2010年万科账面总资产负债率同比有所上升,但期末账面总负债中46%是预收账款,高达744亿;预收账款并非真实负债,未来将陆续转为结算收入。扣除预收账款后,万科负债仅占总资产的40.2%。2010年末万科净负债率下降至17.5%,这是200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由独立第三方进行的客户满意度、员工敬业度调查中,万科均创造了历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在客户满意度调查中,万科参与调查的27家公司中,有24家客户满意度上升;客户忠诚度达到71%,是历史以来的最好水平。同时,万科品牌成为新客户购买万科房产的首选理由。2010年万科员工敬业度较2008、2009年大幅上升,超过“中国最佳雇主”平均线9个百分点,超过中国地产行业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3)万科2010年销1081.6亿 快速周转提升经营效率

虽然万科2010年销售过千亿备受关注,但万科总裁郁亮表示,公司近年来始终把“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作为重点工作,更看重增长的质量而非速度。单纯的规模数字不是万科的目标,而只是经营效率提升的自然结果。

他进一步解释道,健康发展应该以确保质量和经营安全为底线,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最有利的发展路径,把握合理的发展节奏,提升经营效率和回报水平,实现以真实价值创造为衡量标准的可持续发展。

谭华杰表示,万科一贯坚持“不囤地、不捂盘”,选择快速周转的策略,是基于社会效益和股东收益两方面的考虑,这一策略符合当前的政策导向和购房者需要。快速周转意味着可以用尽可能少的土地占用,实现尽可能多的住房供应;同时,周转率的提升也有利于在提升股东的回报水平。据他介绍,2010年万科按照销售口径计算的资产周转率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由于贯彻快速开发、快速销售的经营策略,并通过标准化产品推广、项目流程优化、表彰快速开发项目等一系列措施,2010年万科进一步了提高项目经营效率,缩短了项目从获取到开工的平均周期。

由于项目开发节奏明显加快,2010年万科新增项目有相当比例在年内已经实现开工,使得全年的实际开工面积高于年初计划数。公司全年实现新开工面积1248万平方米,相比年初计划的855万平方米高出46%。

在保持快速周转的同时,2010年万科盈利能力也有所提升,房地产业务结算毛利率29.75%,较09年上升7.76个百分点,结算净利率15.52%,较09年上升3.27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是因为2009年基数较低(2009年结算主要对应2008年市场调整期的销售,利润水平较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万科在成本管理和费用控制方面的努力。

据介绍,由于严格执行了费用控制标准,2010年万科管理费用相对于销售金额的比例由2009年的2.3%下降到1.7%,营销费用相对于销售金额的比例由2009年的2.4%下降到1.9 %。这两个比例已经连续三年出现下降。

(4)万科2010年销1081.6亿 管理提效搭建增长平台

经营规模的扩大使企业有机会发挥规模效益,但也会使企业面临更高的管理复杂度。万科需要再一次考虑如何发挥经营规模的优势,同时解决管理复杂度提升的挑战。

公司总裁郁亮曾表示,千亿的管理平台要在达到千亿规模之前搭建好。万科近年来也已经开始着手对管理工具和组织架构进行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继2009年对C级装修部品进行集中采购之后,2010年6月,万科正式启动了对与AB级装修部品的标准化集中采购。采购项目涉及洁具、厨房电器、橱柜、收纳系统、地板、石材、户内门、壁纸等15大类产品。科勒、方太、松下电工、杜邦应用面材、北美枫情、欧普照明等知名供应商齐聚一堂,成为万科最大规模集中采购的中标方。

集中采购促进了供应链优秀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增强万科装修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有望使得万科的更好的发挥规模优势。据介绍,万科集团2010-2011年装修房的总采购金额预计超过50亿元,与过去各区域分自采购的金额数相比,通过执行标准化和全国性集中采购有望节约成本约10%。

作为国内率先迈入千亿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万科的项目开发量逐年增加,2011年万科的工程管理面积预计可能达到3000万平米,这无疑对于工程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万科总裁郁亮表示,万科的目标是“为普通人造好房子”,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更要体现“质量第一”的追求,公司要向制造业学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价比。

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实力雄厚的工程合作伙伴就成为了理想的解决办法。据了解,万科已经开始着手与中建四局开展战略合作,推动总承包管理模式,迈出了工程管理模式变革的第一步。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合作的一方是国内领先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另一方是已有近60年的建筑施工经验、由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大型国有重要骨干建筑企业,双方的战略合作必将形成“强强联合”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万科的项目施工质量,提高公司产品的竞争力。

第五篇:中国三农问题透视

中国三农问题透视

中国“三农”问题透视

农业的脆弱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增长曲线始终处于强幅波动之中。由于中国还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对农业的调节还很不到位,因此,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不是主要由供求关系等市场力量所决定的,而主要是由政策偏差

和政府行为的不良偏好所决定的。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下降,对农业投入的减少,直接源于利益比较法则。当某些政策倾向和外部环境对农民的利益造成损害时,农民就会采用减少投入、甚至撂荒的方式表示不满,由此导致减产。前年全国粮食总产仅4亿3千万吨,粮食安全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去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总产达到4亿6千9百多万吨,但能否巩固住这一趋势还很难说。中国粮食一旦出现较大缺口,由于人口众多和交通不便的缘故,靠国际市场调节是没有保证的。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其基本立足点应放在国内市场上。

资源瓶颈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耕地仍然是发展农业的基本要素。但是,中国有限的耕地却每年以上百万亩的速度急剧减少。中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仅及世界平均数的1/4—1/5,可用于灌溉的水源日益减少。

农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民由于负担沉重,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农地产权制度上的缺陷所引发的短期行为,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向农地投资。现有金融体系根本不把农民作为服务对象,农民即使有合理信贷需求也融资无门。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公共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越来越低,至使大量农用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公共用品供给严重不足。

人力资源是发展农业的主体要素。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总量概念,而从结构上看,有知识、有文化、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流程的新型农民却数量有限,极为稀缺。这种状况不是在向好的方向转变,而是朝着更加恶化的方向发展。

市场竞争考验着农业的今天和未来。在计划体制和普遍短缺状态下,增加实物产量几乎成了农业发展的唯一目标。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自于需求的约束使实物产量偏好风光不再。卖粮难、卖果难、卖猪难、增产不增收构成对农业的新困扰。农民既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疯狂竞争,也要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角逐。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一方法并不总是有效。某种优质品种在种植初期可能会卖个好价钱,但一旦大面积推广,价格立即一落千丈。优质生猪、棉花、反季节蔬菜、瓜果等都没能逃此厄运。这种由个体理性而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地承包制度遇到新挑战。这种承包制把土地使用权分散到全国2亿多农户,过于精细而形不成规模,无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人口增减流动和耕地数量的变化,承包权长期不变与调整承包面积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虽然中央政府一再声称家庭承包制的政策“长期不变”,但各地正在推行的所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正在动摇着承包制的基础。其未来结果如何,现在还很难做出一个明晰的判断。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放弃或失去土地的农户能否有一个新的谋生出路。如果没有这种出路,或者眼前有路而最终走不通,那么,他们重新返回土地的要求就会始终存在。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已经走到了一个关节点上,能否正确处置,关乎中国农业未来的兴衰大计。

农民的贫困

1997-2000年,农民收入增幅急剧下降,1996年为9,1997年为6.4,1998年为4.7,1999年为3.3,2000年为2.1。1995年每亩农业纯收入为376元,而2000年下降为161元。2001年以后增幅虽有回升,但仍在低水平徘徊。去年取得6.8%增幅的好成绩后,继续保持难度很大。

从农民收入平均值看,还是在缓慢增长,而不是绝对量减少。正是这个“平均值”容易模糊人们的视线,看不清问题的严重性。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2万多被调查农户,2000年最高1收入农户拥有全部收入的9.6。这部分1的人口拥有的收入是最低20收入人群收入合计的1.7倍,按照人均收入计算达到26290元/人。每户家庭纯收入达到102700元,分别是最低20收入人群的37.34倍和33.94倍。这样算下来,去掉高收入户的份额,相当数量农户的收入水平不是缓慢增长,而是绝对下降的,也就是马克思所描述的那种绝对贫困化。

农民增收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农民穷困既是农村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也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长期不增收,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影响,农产品供求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不去,不

下载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三农问题的新视野

    中国"三农"问题的新视野 伍新木 这是我五十年思考中国三农问题的一个总结,即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三个周期的原始积累来诠释中国“三农”问题的深层背景。 1、中国工业化、城......

    中国三农问题透视.(精选5篇)

    中国三农问题透视 中国三农问题透视 中国“三农”问题透视 农业的脆弱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增长曲线始终处于强幅波动之......

    坏账准备具体分析

    1 基本特征 商业信用的高度发展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为企业带来销售收入的增加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坏账的发生。 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

    95电话号码具体分析

    95电话号码 95电话概述: 95电话指的就是以95开头的电话号码,想使用95号码的企业必须拥有呼叫中心许可证,呼叫中心号码分为全国的和地方的两种类型,全网呼叫中心的就是95开头的......

    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在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上的学术报告简新华非常感谢论坛邀请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研究三农问题和新农村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于中国“三农......

    中国之殇——三农问题[五篇模版]

    中国之殇——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国,直到现在,农民依旧占全国人民的大多数,三农问题能否快速有效的解决将关系到......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调查报告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但是学者们却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