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小马:关于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2008-7-9
张小马:关于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2008-7-9
根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安排,最近一段时间,我和农水处同志一起,就如何加快农村水利建设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全省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2001年我省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主体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村水利投入一度大幅下降。取消“两工”政策后,全省每年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减少36亿元(“九五”期间每年农民投工近4亿个,2004年“两工”全部取消后,允许村内公益性设施采取“一事一议”,近二年年均投工0.8亿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水利的政策,公共财政投向农村水利的资金大幅增加,省级财政投入从2001年的不到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亿多元,2008年将达到13亿元左右。各级财政投入也明显增加,使农村水利的投入结构由税费改革前的以农民投工为主转变到了目前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积极引导农民投工和利用水土资源增加投入为补充的农村水利新的投入机制。农村水利建设由低谷逐步走向恢复性增长,通过实施农村河道疏浚、灌区改造等农水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到2007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575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建成旱涝保收田440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1%;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2100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6%;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6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0%。农村水利建设标准和抗灾减灾能力仍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一)全面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恢复提高引排标准,改善农村水环境。江苏是一个以平原为主的省份,河网建设一直是农村水利的重点,20世纪80年代全省基本形成河网体系。近年来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农村水利投入锐减,农村河道淤积问题更加突出。据2002年底调查统计,全省共有县乡河道2万余条、淤积土方量14亿立方米;2005年底调查统计,共有村庄河塘19万余条(个),淤积土方量10亿立方米。河道的严重淤积,大大削弱了农村防洪排涝能力,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已经成为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2003年起,全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县乡河道疏浚工程。2006年,将村庄河塘疏浚整治作为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主题实践的重要内容。同年,省政府将农村河道疏浚列为新农村建设五件实事内容。按照省政府新农村建设五件实事方案要求,“十一五”计划疏浚县乡河道淤积土方10.1亿立方米,疏浚村庄河塘淤积土方7亿立方米。2003至2007年,全省累计投入58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30.7亿元、省财政投入12.7亿元,疏浚县乡河道10985条、48530公里、土方8亿立方米,占规划任务的57%;整治村庄河塘103312条(个)完成计划内2.5亿立方米,占规划任务的35%。利用疏浚整治的淤泥复垦土地20万亩,植树造林7千万株,发展水产养殖16万亩。整治后的农村河道,沟通了水系,改善了水质,提升了引排功能,改善了村庄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疏浚一条河塘,盘活一方水系,复垦一块土地,增加一片林地,整治一村环境”的综合效益。不少地方农民群众将疏浚整治后的农村河道称为“健康生命河、致富幸福河、干群贴心河、洁美家
园河”。
(二)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5年依据水利部、卫生部制定的农村饮用水标准,以县为单位开展调查评估,并经国家组织的复核评估,江苏省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
1367.6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6%,为全面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打下了基础。省政府明确从2008年至2010年三年时间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200万人的目标任务。苏南地区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苏中和苏北地区要结合区域供水主支干管延伸和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到2007年,已解决了4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三)以大中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节水工作的开展。我省灌区大都是六、七十年代建设,一方面工程老化失修,配套率不高,难以发挥效益,另一方面水利用效率不高,水资源浪费严重。我省以解决大中型灌区农业灌溉用水“卡脖子”工程改造为重点,抓住国家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契机,加大改造力度。至2007年中央下达我省24个大型灌区的投资计划13.2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06亿元,省级财政配套2.67亿元。续建配套改造建筑物1.9万多座,新增灌溉面积14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50多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26亿公斤,项目区渠系水利用率平均提高10个百分点,年节水6.7亿方。在加大力度实施节水工程的同时,我们注重节水综合措施的推广应用,全省95%的水稻种植面积普及应用浅水灌溉、湿润灌溉和控制灌溉技术。
(四)以实施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供给保障。我省丘陵山区长期以来受基础条件限制,特别是受水资源的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水平低下。据丘陵山区水资源分析,平水年份缺水3.7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份缺水12.8亿立方米。加快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建设,是促进山丘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省编制完成了《山丘区水源工程规划》,按照以蓄为主、蓄引结合的治理思路,启动实施山丘区水源工程。通过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必要的引水工程建设,提高丘陵山区水源保障能力,着力解决山丘区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建设用水需求。2006至2007年,全省共新建、改造塘坝5770面,修建大口井689眼,增加蓄水量1.35亿立方米。
(五)实施圩区治理工程,提高农村防洪保安能力。1991年江淮大水以后,我省流域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标准显著提高,但区域治理相对滞后,特别是我省粮食生产主产区的里下河地区和沿河沿湖周边圩区,由于防洪除涝标准不高,小雨小灾、大雨大灾,直接影响我省粮食生产安全。2003年淮河洪水,涝灾损失大于洪灾。按照挡得住、排得快、灌得上、降得下、能调控的规划要求,2005年起启动实施里下河地区圩区治理工程,省级投入7500万元,更新改造圩口闸1100座。力争经过5—7的努力,通过圩堤加高加固、圩口闸更新改造、排涝动力的结构调整、河道疏浚等等措施,健全圩区防洪除涝基本阵地,建立较为完善的里下河防洪除涝、抗旱工程体系。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影响工程、治淮工程以及区域治理工程的契机,加大对重点圩区水利综合治理的力度,使全省主要圩区抗灾减灾能力有较大提升。
(六)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契机,实施农村小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我们抓住中
央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机遇,加大省级投入,加快小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步伐。在立项原则上,坚持“民办公助”,自下而上,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治水的积极性;严格项目管理,推行项目公示制度,将项目建设任务、资金筹集及使用情况等在项目所在地乡村公告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对上一年度各地工程完成情况进行验收评比,成绩突出的地方继续安排项目。2005—2007年中央投资6500万元,省级投入7385万元,改造灌排泵站763座,修建灌溉渠道1584千米,建设水源工程134处,改善灌排面积47万亩。虽然我省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投入机制问题仍然是影响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矛盾。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多种形式拓宽投资渠道,但我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农村水利服务于整个地方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建设,以社会公益性为主,属于公共财政支出范畴,而目前这个公益性的定位还不明确,仍习惯于通过过去的农民投工投劳、政府补助方式来建设,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中央支农惠农政策以及“二个趋向”的要求。目前,中央投入明显增加,省级投入大幅增加,苏北一个市得到的省级以上补助经费超过1亿元。在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投入趋向已很明显,地方财政对农村水利投入增加较多,有的县(市)年度农村水利投入在1亿元左右,建设和管理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但其它地区增加微弱,苏北地区不少县县级财政每年用于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仅有二三百万元,有的甚至连一百万元都不到。二是现有农村水利设施与农民群众的期盼差距较大。一方面群众要求能象城市人那样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农田能够旱涝保收,村庄环境优美,期望值和标准比过去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现有基础设施是:全省136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达不到农村饮水安全标准,达不到旱涝保收的农田还有40%,农村河道轮浚机制未建立、长效管理难落实,农村小型泵站40%以上老化失修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难度大、投入大、时间长,而群众又迫切。三是良性运行机制没有建立。农村水利是公共产品,运行经费也应纳入财政,而目前财政已逐步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经费的投入,在工程建成后的管理上,基本上无资金渠道,只能是建成后一直使用到老化失修,再重新建设。四是扶持农村水利的政策需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如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水利建设比例低且到位不及时,甚至一些地方难以到位。不少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未建立、投资结构调整力度不大等。同时,农村水利建设中的电价、税收等优惠政策也不明确,难以落实。
二、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调查研究,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工作思路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统筹考虑农村水利的发展历程、建设标准和工程布局;远期和近期目标相结合,与各地的农村、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着力突出重点,切实可行,群众早受惠、多受惠;因地制宜建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为目标,统筹解决农村水资源供给、防洪除涝和水环境保护的问题,创新机制,增加投入,加大建设力度,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农村水利的投入机制和运行机制,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目标任务:远期目标任务是:统筹发展城乡供水,实现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建立农村河网的建设和管理机制,保障农村的防洪除涝和水资源管理;建立农村小型水利建筑物的建设和管理机制,使农村水利能适应或适度超前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近期目标是:到2010年,解决12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使这部分居民告别饮水达不到农村饮水标准的历史;实现农村河道基本疏浚一遍的目标,农村小型泵站通过更新改造,有效地提高抗灾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全省旱涝保收农田占基本农田的比例达到80%以上,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县级主要河道水质基本达到水功能区标准;水土流失面积80%以上得到治理;小城镇防洪标准达到10至20年一遇。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农村水利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统一规划,科学实施。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调整规划思路,优化工程布局,着力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的综合功能效益和整体功能效益,统筹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等突出的水问题。二是在水利发展中将农村水利放在重要位置,做到与流域治理、区域治理相协调,坚持大中小工程统筹安排。三是组织开展全省农村水利重点工程专项规划和以县为单位的农村水利综合规划,以规划为依托,组织开展农村水利建设。
(二)近期重点抓好六项工程建设。一是农村河道疏浚工程。基本实现把农村河道疏浚一轮的目标任务,共需完成县乡河道疏浚土方6亿方,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土4.5亿方,2010年后实施农村河道轮浚工程。二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48亿元,完成1200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三是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投资7.5亿元,继续实施29个大型灌区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灌溉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改善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四是圩区、低洼地治理工程。总投资10亿元,完成里下河地区为重点的圩口闸改造和部分排涝站更新改造,提高圩区防洪除涝标准,增强抗灾能力。五是山丘区水源工程。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坚持蓄、引、提、调相结合,为丘陵山区新增3亿立方米的蓄水量,进一步提高丘陵山区水资源保障和供给能力。六是农村小型泵站改造工程。通过“民办公助”和省财政专项补助的形式,投资20亿元左右,改造小型泵站50万千瓦,提高农田的灌排能力。
(三)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探索建立财政投入主导、市场筹资和依法组织农民投劳投资相结合的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二是加强对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按照分级分类管理原则,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管理范围和管理主体,落实管理经费;三是继续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以股份制、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
(四)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各级政府切实抓好组织发动工作,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农村水利建设,并对农村水利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工作机制,促进农村水利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请求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力度。农村水利服务于整个地方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建设,以社会公益性为主,属于公共财政支出范畴。今后一个时期实施的六项农村水利重点工程投资额巨大。必须研究明确投入主体,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既要有普惠制,又要分阶段、分地区实行不同补助政策。借鉴农业资源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优质水稻(小麦)生产基地建设等资金的补助政策,研究和制定农田水利建设补助政策,同时,研究制定农村河道长效管理等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补助政策,使农村水利工程长期高效运行。
(二)请求省政府明确农村水利建设相关政策。当前在全省广泛开展的农村河道疏浚、农村供水等农村水利建设中,需大量用电,而供电部门执行非普工业电价,提高了成本。拟加强协调,出台优惠政策。
(三)涉水规划应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总体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要与区域供水、城市供水规划相衔接。农村河网水系规划要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针对有的规划要多年后才能完成,但有的工程马上就要实施,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与区域供水规划的衔接不确定,与乡村建设规划的衔接不确定,完成时间不一致等。必须加强部门配合,统筹协调。
(四)进一步加强部门配合,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使农村基础实施发挥更好效益。农村环境改善必须要有综合措施配套,如农村河道整治后,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必须统筹规划和实施。当前,面源污染已成为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其处理和控制的难度很大。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应重视这一问题,必须对生活污水、垃圾集中处理,才能真正改善农村水环境。
第二篇:关于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和谐文明,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用水量的大幅度提升,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已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在99年超历史特大洪涝灾害面前,我市农村水利设施已暴露出相当严重的问题,急需全面更新改造。而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再次加深我们对水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现就如何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一些调研和初步思考。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我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无霜期较长。由于位于太湖东侧的湖荡地区,地势低平,湖荡众多,水网交织,具有一定的水资源调蓄能力。但由于地势低平,河道坡降较小,水位、流速、流向等受局部暴雨、沿江引排水等因素影响而多变。
2011年,全区农水工程建设总投资为3594.48万元,主要工程有新建5座排涝站、12.25个流量,改造5座排涝站17.25个流量,新建19座防洪闸,挡墙20.34公里等。另外,总投资额为1114.73万元的涉及10个行政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随着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水利发展已不能满
1足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需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
(一)部分水利工程改造缓慢。我区原农村水利设施均以五四年最高型洪水位为防洪设计标准,在遭遇99年超历史特大洪涝灾害时,实践证明这个防洪标准偏低,已不能适应水利发展的需要。经过十年的更新改造,新建水利工程均按新标准设计建造,部分老工程按新标准加高加固,但农村仍有部分地段未进行改造或新建。
(二)部分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由于建造年代早,存在设施陈旧老化,设备工况差,动力配备不足,引排河道不畅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农村小型泵站机排动力配套不足,尚有4110、4120等老机型的柴油机,甚至还有4146、东方红75等早已淘汰的机器,这些机排动力维修困难,缺少配件,效率低下,影响了灌排的正常进行。
(三)农村水利建设投入不足。一方面,国家近年来主要关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大江大河的治理,对于农村小型水利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另外,随着经济发展和镇区、开发区的日益扩大,以农田排涝模数的标准为依据配备的排涝流量已明显不足,急需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在响应今年国家1号文件关于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的号召,我区需进一步加强相关资金的投入力度。
(四)部分水利设施管护不善。由于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体制不健全、管护资金短缺、管护意识差等因素,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的问题比较普遍,农村很多小型水利设施运行效率下降,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机器运行时,由于无人看管造成的损坏和被盗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水利设施无法安全、稳定地运行。
(五)农村水利人才匮乏。农村水利建设队伍建设滞后,不适应农村水利改革发展的需要。主要是:技术性人才缺乏,现有人员老龄化严重,职工队伍知识老化,不适现代水利建设管理的需要。目前,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人员一般为村民小队长,规划人员一般为村委副书记,都缺乏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三、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制定规划。根据今年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认真谋划,加大投入,切实做好新形势农村水利建设工作。按区域、按水系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对区域内的重点水系,实施综合治理,加快配套建设,增强农村水利设施的可持续利用。
(二)加大资金投入。首先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水利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不断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其次重视涉及农村水利建设的项目。例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认真规划农田沟渠网系和泵房泵站,增强农田水利的灌排能力;结合堤岸护坡工程和河道疏浚工程,更好地提高农村水系的防洪防汛效能等。
(三)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水利管理范围、管理主体和管理职责,加大管理与执法力度,解决水利工程养护问题,建立工程管理长效机制。并且针对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和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的讲座和培训,提升基层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从而保证农村水利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通过调研,深刻认识到农村水利建设中存在的基础设施老化、资金投入缺乏、设施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着重分析我区在农村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加强农村水利建设重要地位、加快水利设施建设进程、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严格管理体制等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三篇:关于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系(院)名称:
文法学院
专 业 班 级 :
09广编一班
学 生 姓 名 :
孙 锦 华
学
号 :
2011年5月
关于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摘要:本次调查主要以安阳市周边乡镇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对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此次调研,分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着重分析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关于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征程中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建议,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新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
调研
建议
引 言
近年来,从重庆、成都大旱到2009年的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大旱,到2010年的西南五省区大旱,其频率似乎越来越快。频繁大范围干旱暴露出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大问题。华北、黄淮等地降雨持续偏少,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等省出现不同程度旱情。
2010年12月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点研究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农村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文件”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水资源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大江大河、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水库的加固、除险等”主题,规定土地出让金的10%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保障,截至2011年5月10日,全国有17个省市遭受严重旱情,作物受旱面积达1.55亿亩,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第一章 绪论
1.1概述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威望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逐渐达到了小康水平,过上了幸福、富裕、和谐的生活。近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土地深化改革和“三农”政策推行,积极的利民、保民、惠农政策走进农村,农村发展展现良好势头,农村建设不断得到完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健康指数稳步上升。
但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因此,此次调查研究将重点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问题,选取安阳市周边乡镇为调查对象,分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查找问题根源,尝试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1.2农田水利建设的内容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
1.3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农田水利建设任重而道远,意义深远。
第二章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2.1基础水利设施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国家每年的水利投入都给了大工程、大项目,对给予农民帮助最大的“小工程、小项目”投入不够。在资金投入和水利建设方面,水利部门往往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更加关注的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的保障,对于农业用水缺乏投入。而地方政府同样因为农田水利投资创造的GDP太低而不愿意把钱花在这方面,而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招商引资,建工厂、建商品房。
另一方面,农民自己也不愿意独自去投入,粮食是“望天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与农民共同行动。目前为止,很多农村的沟、塘、渠、堰都是在三四十年前建起来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有的“两工”(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使得原本依靠“两工”体系提供和维护的原有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被荒废。农田水利设施运行和维护相应机制的缺乏,也使得农村水利公共投入的缺失。
2.2基础水利设施薄弱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半数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排设施,产量低而不稳,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近40%的水库病险问题严重,近40%的灌溉设施已经损坏,近8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灾害。
2.3基础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的减少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反差加大,部分地方乡镇政府脱离农村客观现实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超前建设和达标活动等,逐渐加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基层政府不能够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资源用于当地民众和当地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或政府官员)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进行花费资金多、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格局扭曲甚至主体缺位,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的实施。
同时,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对促使劳动力市场化,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的发挥了积
极作用,农民不愿意在低效益的农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修建水利设施,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持续下降。
2.4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
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不同。缺乏在组织与制度上与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的规划安排,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表达农民真实意愿和心声的“桥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不能很好的参与项目的管理,农民的声音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反映不出农民的需求。
另一方面,农田水利“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大部分水利工程运行时限长,管护机制不健全,加之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许多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且得不到及时修复。
2.5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
由于多地河湖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且治理不易,目前我国农村有近3亿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1/3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
2.6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缺失
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以来,农村的农田水利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缺少有效的保护,导致水利设施遭破坏和偷盗情况严重,而人民群众对于水利设施保护的意识淡薄,水利设施管理资金的缺乏,更是大大减少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第三章 农村水利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3.1着力提高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
地方政府应转变政府职能,由经济主导型向公共服务性政府转变,由关心地方GDP总量向关心地方民生转变,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服务均等化,要着重解决当前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有效果的民生问题。
一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应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二要抓好水利建设,把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的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水利建设的优先领域。三要严格水利管理,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合法权益防灾突出位置。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地方乡镇政府应提高对水利建设的认识,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强化公仆意识,把着力做好民生工作,多做造福于民的好事。
3.2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一是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应在金融支持的基础上,购买水利设备以及钢材、水泥等水利建设所需,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二是要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政府应认识好自己主导地位,抓紧制定工程性缺水问题的解决方案,切实解决好工程性缺水问题。
三是要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政府应加强水利资金和水利物质筹备,制定防汛抗旱应急方案。同时,农民也应做好水利物质和设备准备,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四是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应加大对饮水安全设施的资金和劳务投入,扩大饮水安全流动范围,促进更多农民饮水安全和受益。
3.3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注入水利投资资金,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是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根据地下水资源情况,拟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幅度,限制大量开发和浪费水资源项目的投资,合理开发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四是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政府应做好水文气象预报,加强水文气象监测,加大水利科技支撑和水利知识宣传。
3.4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政府应大幅度增加中央及地方财政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
二是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
三是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政府应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的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资、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3.5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探测水资源储量,对于一些用水量大,浪费严重的工厂,应控制其用水总量,发展水循环经济,合理利用水资源。
二是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资源易污染,往往造成资源短缺,因此应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减少水资源浪费,督促用水量较大的企业、工厂限期整改和技术创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应根据当地沟、塘、河、湖的纳污、净污能力,制定排污限制制度,确定净化排污指标,确保水功能区水源的循环更新能力,稳定水资源环境。
四是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政府应完善相关管理,落实管理责任人或单位,制定考核制度,对管理责任人或单位进行定期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设立相关惩处机制,严抓水资源管理。
3.6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立足实际,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
二是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抓紧落实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确保水利工程服务于民。
三是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水利管理一体化。
四是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积极推进水价改革,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合理调整水资源配置,持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7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一是落实各级党委和政策的责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推行依法治水。实施治水依靠法律,法律推进治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治水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加强水利队伍建设。落实资金保障,壮大水利队伍建设,培养水利建设人才。四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宣传国情水情,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
结 论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本次调研对象主要为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问题。通过此次调研,分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政府和农民对农村基础水利设施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基础水利设施薄弱、基础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缺乏、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饮水安全形势严峻、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缺等问题,着重分析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根源,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关于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征程中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对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等建议,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新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毛泽东同志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致 谢
本调研报告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我在做社会调研期间始终得到老师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在报告完成之际谨向指导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指导老师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待人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并将继续影响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感谢学院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在思想、学习上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还要感谢在此次社会调研活动中积极配合我的乡镇干部、人民群众,感谢你们给了我走进基层,了解村民村意的机会,并让我在这次调研中加强了对农村发展现状的认识和了解,培养了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我将牢记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辜负社会对我的教育和期望,努力工作、学习并争取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第四篇:农村水利建设的报告
农村水利建设的报告
2008117125 王磊
按照老师的要求与安排,我利用寒假的时间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了解的调研方式,重点围绕我镇近年来农村人口的生活的基本状况、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的变化、人畜饮水、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洪涝灾害等对农业的影响,农村人民建议如何加强对农村的建设等方面进行调研。此次调研分两步进行,一是当地了解情况,二是座谈并填写问卷。
本次调查全班总共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收到了指出的农村水利基础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在81.6%的人都认为对本村的水利建设比较了解(包括很了解的和知道一般情况的)的基础上,85.2%的人数认为农村的水利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并且;50%的人数认为近五年的时间以来,本地的农村水利建设的成绩没有获得大的突破,几乎停留在一个没有发展的水平,只有20%的地区的人数认为有一定的发展;17.9%的人数认为本地的防洪防堤建设很差,22.1%的人认为有点差,42.1%的人认为一般,而只有18%的人认为当地区的防洪防堤的建设很好;53.8%的人数说从来没有接受过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知识的培训,结果表明了某些地区的当地政府没有做出相应的努力来带动当地水利设施建设的发展,执行力还不够;13.3%的人认为每年都会发生洪涝灾害,其余的认为洪涝灾害发生较少或者不是很严重,但是54.9%的人认为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影响很大,17.4的人(基本上是当地没有发生多少洪涝灾害的地区的人)认为没有大碍,其余的人则认为没有什么影响;有85.6%地区的农村人民比较注重对灌溉设施的维护,只有14.4的农民不是很注重对灌溉设施的维护。
还根据对本地经常有有水排不出,缺水灌不进的现象、本地的内湖调蓄作用在蓄洪,抗旱,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外河水位抬高经常给本地造成渍灾、本地的农忙时期,灌溉经常不及时、主灌溉的管理者工作非常不负责任、灌溉工程老化严重、灌溉工程经常得到维护、灌区渠道继续维护等问题的相关调查得知一些地区对于农业的发展并不是很重视,主灌溉的工作方面做的不到位、没有对设备及时的维护等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
对于我加的生活用水主要靠井水、我家饮用的水是自来水、饮用自来水对健康非常有利、我家安装了空调、本地饮用水保护措施良好的现象的了解表明一些地区的农民对健康的生活的认识还不够,生活的条件不是很好,没有达到小康的标准;对于本地沟渠的水污染情况严重、本地内的水流动性很差,完全靠雨水、本地沟渠换水频率不高,基本上是每月一次、本地沟渠河床淤泥不多、本地沟渠一年进行一次河床清洗、本地沟渠中杂草丛生等的了解表明能够做好的地区不是很多,大多数的地区都没有充分的重视。
对于我认为目前的全球环境问题非常严重、本地区对饮用水资源保护有很好的措施和监管机制、我家里种植的农产品经常打农药、家里的生活垃圾一般就是随手处理、我想和城里人一样生活、我认为种植造林时非常有必要的、本地的灰尘很大、本地绿化面积很大、本地区发生水土流失的概率很小、本地发生滑坡泥石流的概率很小的进行了询问和调查,从这些具体的数据(见附表)可以显示出现在的农村人口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还是希望要有一个好的环境。
根据调查的数据还显示出,收入的高低与文化的高低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是很大,说明了高学历的文化对农村这样的相对简单的种植性工作来说没有多大的意义,收入的高低与农民自身多年来积累的经验等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住址对收入的影响却不可忽视,位于地理优势的地区或者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当地的农民的收入大多数要比交通不便或者经济较差的地区的人民的收入要高。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村事业重视不够。对水利事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已经成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2)舆论宣传氛围不强,水法的贯彻落实不到位。在全社会没有形成群众依法保护水利基础设施,依法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节约用水的良好环境。
(3)水利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大部分水利设备长期带病运行,对农业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农忙时节和地区容易干旱的地区来说,没有及时的供水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等。
(4)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滞后,重建轻管现象比较突出。乡村公路的建设投入的力度和执行的力度不够,出现了半途而废的现象。
(5)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同时对于生活用水的排放没有按照国家的标准来执行,生活垃圾没有及时的处理。影响了土质和水的洁净。
(6)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更加有效的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大力实施灌溉渠系防渗化、机井输水暗道化,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依法保护水利基础设施,依法查处人为破坏水利工程的行为,严厉打击盗窃、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犯罪案件,为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创造安全环境。
(3)加强水利技术队伍建设要业技术干部,拓宽用人渠道,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推进我国水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4)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有能力的农村乡镇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提高农民对农业的认识,更加科学的种植。
(5)各级市和乡镇府加强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6)对于农村卫生的工作,要加大力度治理,向农民宣传环保知识和新农村建设的知识,逐渐地把建设一个绿色的新农村灌输到农民的心中。
(7)对于农村现有的农业设施,要经常的进行维护,对于沟渠等至少一年进行一次彻底的修理,解决沟渠内的杂草等。
(8)各级乡镇府要切实的关注乡村公路的建设,派遣监督小组对各个实施路段进行检查、监督,保证顺利完成公路的建设。
总结:在此次的调研中我们看到农业化的发展正在不断的进步,农村的水利建设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组织协调的作用,水利作为基础产业,公益性很强,农田水利涉及到千家万户,必须靠政府加强统一组织。各级政府要围绕群众生活最突出的困难、制约农业生产最突出的因素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规划。积极的组织引导广大的农民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必须组织和带领农民坚持不懈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不断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否则农村没有出路,国家的粮食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农村的水利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不懈的搞下去,不管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第五篇: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
汇报提纲
一、中央、省一号文件对促进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水利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臵,并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对加快我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明确了国家水利建设的基本思路,即“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明确了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明确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即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三)明确了发展方向,即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这是今后水利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主线;
(四)明确了水利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这是我国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遵循,必须贯穿到水利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二、我镇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多方筹资500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建成标准良田2.1万亩,开挖疏浚沟渠40余千米,修建桥涵60多座,新打机井70眼,农村水利条件大为改善。但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当前我镇农村水利设施大部分修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技术及施工条件的限制,设计标准较低,建筑材料落后,加之运行半个多世纪以来,管理和维护难以到位,大部分工程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尤其是2010年夏季,我镇降水过于集中,导致大部分水利设施毁坏更为严重,直接影响了农田水利设施效益的发挥。目前,我镇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可以用“一少,三难”来概括。
“一少”即:少资金。近年来,虽然我镇经济发展较快,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但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小城镇建设等各方面都需要资金,而农田水利建设点多面广,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镇政府有限的财力只能用于应急性、临时的水利工程,全局性、根本性的水利工程耗资大,依靠镇财政难以解决。
“三难”即:有水难引、有涝难排、有桥难行
有水难引:我镇的水利工程多数已经运行了二三十年,多处工程老化失修,河道淤积达1.5米到2米左右,致使引水能力大大下降,有些涵洞坍塌,阻塞河道,虽然有时水大能引到地头上来,但地上灌渠大部分损坏,群众灌溉农田只能用小白龙,成本高、费时、费力。为此,农民群众畏难发愁,个别群众甚至靠天吃饭,有水不浇。我镇陈韩干沟因淤积严重,引水不畅,造成附近16个村庄2000余亩耕地灌溉困难,个别地块需铺设七八百米的小白龙,大大增加了灌溉成本。
我镇现有干沟6条,支沟18条,需要疏浚打通的达十万余米;另外现有机井424眼,300余眼没有井房和机电配套设施。
有涝难排:自1995年以来,我镇几乎每年面临干旱,很多田间排涝沟渠淤积严重,涵管坍塌淤塞,个别沟渠甚至被群众平整为耕地种上了庄稼,竹节沟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地不通沟、沟不通河。目前全镇排水沟淤塞十三万米,有竹节沟两千余条,当遇到集中降雨或洪涝灾害时,出现“大河水少小河满、河里水少地里淹”的现象,造成某些地块减产甚至绝收。前赵村南200余亩地靠近大宗旱河,去年夏季降水集中,致使无法排涝,造成玉米被淹两天。镇政府及时组织人员、机械挖通排水沟后,才顺利排涝,但仍然造成了减产20%。
有桥难行:我镇桥梁除省道上的属国家工程建设外,其它生产生活用桥多为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而成,工程建成时就存在着标准低、材料差、配套不全、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现在大部分桥梁都到了设计年限,老化失修,带病运行,难以维计。目前,全镇危桥有180余座,严重的占三分之一,不能通行的有10余座。例如:位于马颊河上的孟家大桥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现在桥墩表层水泥脱落,钢筋外露,锈蚀严重,桥面中间裂开30余厘米的缝隙,6米多长,护栏全部损坏,河道较宽,桥太危险,已不能通行。村里群众河道两边都有耕地,只能绕行张习桥大桥过河,要多走10余里地,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