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发新生代农民工积极道德心理能力的研究
开发新生代农民工积极道德心理能力的研究
一、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心理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于90年代中后期进入城市就业,但户籍仍在农村的青年;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以及对城市社会制度及文化的排斥,通常有如下消极的心理特征表现:
(1)自卑心理。首先,与全国平均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是“草根精英”,但与城市同龄人相比,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及受教育的水平偏低,在进入城市后,他们的这种优势消失了,渐渐的产生了自卑心理。其次,在就业方面,由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使他们只能找到一些不算稳定、经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条件相对较脏、乱、差的工作环境,工作的等级性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使他们觉得低人一等。再次,在户籍和社会福利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一样也难以取得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待遇。最后,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许多新生代农民产生了不适应感。所有这一切,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一方面羡慕城市的繁荣,向往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又由于很难融入主流的城市生活从而转向回避城市和城市居民,产生一种“ 过客”自卑心理。
(2)自闭心理。进城农民工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变换和重新建构新的社会联系和社会网络的过程。为了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农民工必须学会与社区、市民打交道,在交往的过程中,需要两者深入理解和沟通。研究表明,农民工的社会联系越丰富,他们融入城市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调查显示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往圈子大多局限在亲戚、过去的同学、朋友和现在工作的同事,与邻居、传统城市居民的交往都非常少,以他们交往的圈子非常闭塞和狭窄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必要的人际交往的经验和知识是这一表征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与城市居民的交往,使得他们与城市居民的误会、隔阂越来越深,形成恶性循环。
(3)不满心理。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年轻,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更注重追求人生价值,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进城打工是为了生存,而是渴望跳出农门实现自身价值。他们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对城市生活环境、文化享受更有一种深层的探索的欲望。但其工作条件限制了他们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让他们中的大多数与新奇事物无缘,现实与理想、目前拥有与期望目标的差距让他们对工作和生活产生了不满的心理。由于其自身“三高一低”的特点,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他们对自己权利利益非常注重,他们不再满足于能维持生计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追求更优质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所构筑的用工和户籍制度,使得他们无论是在劳动报酬还是社会福利方面都得不到保障,而目前我国又没有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保护农民工利益的政策,加深了他们的不满心理。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但参与这些文化活动是需要支付费用的,这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能力形成了一定的落差。这让年轻敏感的新生代农民工感到了人格和尊严上的不平等,产生了他们的不满心理。
(4)犯罪心理。检察官分析,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的调整导致社会价值观念分化,引发社会结构不稳定,进而成为引发犯罪生成的一个重要社会因素。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普通劳动力,虽然从事着繁重劳动,但年收入大多在15000元至20000元之间,劳动权益还容易受侵犯。同时,他们又生活在发展较快的东部城市中,亲眼目睹了富人的奢侈生活。自然产生强烈的收入反差和社会不公平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处于压抑状态的攻击和敌意,并最终以极端的暴力犯罪的方式爆发。
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卑、自闭、不满及犯罪心理,都会影响到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制约他们社会价值体现,只有寻找到正确合适的途径开发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抑制或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才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实现更多人生价值。
二、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心理能力开发
研究表明,如果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等能够被有效地测量、开发和管理,与能在工作中有良好表现、显著地提高工作领域的绩效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并在我国第二、三产业,尤其是服务性行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研究和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心理能力,对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改他们的生活状态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一种信念。它并不是个体所实际拥有的能力或者技能,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或行为的自信程度。
组织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给他们进行合适大量的实践机会并让他们经历成功,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效能感进行开发可行途径之一;在组织中为他们寻找和树立榜样;对他们的行为给予客观评价并及时向他们传送积极有利的信息及正面的鼓励反馈,这些都可以有效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只有让新生代农民工确实的感觉有能力很好地完成某些任务,并且这种感觉得到强化和认可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才会增强,自信心才会提高。
(2)心理学家把乐观定义为一种倾向于做积极结果预期和积极归因的认知特性。对于乐观的开发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宽容过去。组织的管理者应学会反思和接受自己过去的失败和挫折,原谅自己那些无法逆转的过失,并将这种思考方式通过企业文化或日常行为的方式传播给新生代农民工,从管理体制和文化氛围两个方面都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宽容。第二,正确的评价现在。培训新生代农民工,让他们学会感激和满足于自己当前生活的积极方面,包括那些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事物。第三,为未来寻求机会。未来的不确定性可以被视为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因而应鼓励新生代农民工以一种积极自信的态度迎接它。
(3)所谓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评价。从该定义出发,可以说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不是实际上发生的事情,而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的所做出的反应。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存在直接的相关(平均相关系数为0.44),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能够显著地预测5年后的工作满意度,但反过来,工作满意度不能预测主观幸福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仅仅在组织内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而不考虑他们组织外的生活并不能使他们满意。
主观幸福感对于留住高绩效的员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今雇用员工中多数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来说,了解这一点也很重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关系和流动能够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进而改善人们的工作绩效。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往圈子狭窄,组织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开展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多参与其中,以便拓宽他们的交际范围;在工作中,允许新生代农民工在不同岗位内的适当流动,增加他们的自信心;组织还应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可以顺利的流动;在为新生代农民工拓宽社会关系和增加流动机会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保持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协调,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4)情绪智力是指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利用情绪进行自我激励和有效地管理自己及与他人关系中的情绪的能力。情绪智力的培训和开发的方法主要有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情绪智力,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支持性策略:第一,建立情绪智力与工作需求间的联系。人们真正需要的是感觉好的工作而不是好的工作,所以只有让新生代农民工感觉到受到重视和尊重,享受到了平等,才能发挥他们最大潜力,取得好的绩效。
第二,将对新生代农民工情绪智力培训制度化,并为它设立专项基金予以支持。第三,在组织中建立新生代农民工自我管理型团队,创设具有自主性、宽容性和鼓励创造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些励志语言应该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在教育方面,教育机构不仅要重视课本上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现代科技的学习教育,还要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社会学也是一门大学问,员工自己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耐受力、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压力下不断前行。
三、道德心理
道德心理本质是一种自责心理。长期的社会实践或者社会环境和舆论,会对人产生一定的道德观念,会另其懂得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错的,而且会受到其他人的谴责,自己因这些种种压力而产生自责,这就是道德心理。
(1)道德教育“主要指狭义的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取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与外化,发展受教育者德性的系统活动过程”。
道德教育简称为德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教育也就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大多数认同的道德教育,又叫大道德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乃至心理教育,狭义的道德教育就是指道德教育,是指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或德性的教育。本文所讨论的道德教育是指狭义的道德教育。
(2)心理教育“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帮助和引导个体团体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形成有利于自身健康,并适应社会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同时促进其心理发展,充分有效地发挥其潜能”。在现代教育中,心理教育有着丰富的外延和内容,通常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课程、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等。
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有关专家表示,建议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重点,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之中;通过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落实和监管,加大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力度;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区别不同情况处理涉及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民间组织,进一步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力度,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李锐,凌文辁.员工积极心理能力开发探析.企业活力,2006年第5期
2、许小青,柳建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J].求实,2005年第5期
3、雷世平,姜群黄.关于促进农民工积极参与培训的政策性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年第10期第25卷
4、金 萍. 农民工思想状况分析及其教育环境的优化[J].江汉论坛,2005年第7期
5、王正中.民工荒现象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性选择[J].理论学刊,2006年9月第9期
第二篇:开发新生代农民工积极道德心理能力的研究[范文模版]
开发“新生代农民工”积极道德心理能力的研究
系别:计算机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开发“新生代农民工”积极道德心理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 新生代 农民工 道德 心理 方法
一.新生代农民工特征概述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随城市化进程之推进,这一社会群体的总人数正以每年800万~9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于90年代中后期进入城市就业,但户籍仍在农村的青年;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渴望融入城市,重视社会保障,维权意识更强。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城市需要农民工,可是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接纳他们。根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水平总体偏低现象。而与“三低”相对应的,则是“三多”——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
从职业方面来讲,新生代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根据统计,目前农民工数量上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作为生产主体支撑着国家的工业化,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全国总工会2007年组织开展的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农民工在第二次产业中的分布占64.4%。从行业来看,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9.4%和9.1%。而城镇职工在制造业中就业的比重只占2.8%,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基于江苏省南、苏北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抽样调查》显示,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工人群体,定位为产业工人,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
二、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特点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他们向往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他们的根在农村,却对农村日益疏远。对他们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不一样的命运。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却一次次打破了他们的城市梦。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以及对城市社会制度及文化的排斥,通常有如下消极的道德心理特征表现:
1.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市民化意识增强。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之消极表现也很明显。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厌农”、“弃农”思想严重,亲情意识较为淡漠,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迷失。由于各方面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却遭到了城里人的漠视乃至歧视。强烈的被排斥感加剧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焦虑心理,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个别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以及仇视社会的心态。
2.优越与自卑的矛盾
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很大一部分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所以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相对提高,尤其在择业方面,那些又苦又累又脏的活已很难得到他们的青睐,他们将目标更多的投向与有前景、能够彰显个人身份,能够实现自我发展的工作岗位。
但是,与城市工人相比,他们不仅在文化程度上相对较低,专业技能相对缺乏,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是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福利保障,不能与城市职工享受同等的就业和失业待遇。往往还因为地方的保护政策,他们连就业的机会都没有,这就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产生一种无法与城市人攀比的自卑感,内心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3.羡慕与仇恨的矛盾
新生代农民工羡慕城市居民,向往城市生活是毋庸置疑的。可这种羡慕只是发生在他们还没有进入城市,当他们深入到城市生活,将城市居民,尤其是城市高档次的消费水平作为参照标准时,他们就逐渐改变原来那种单纯的向往。据全国总工会2011年2月20日的最新报道,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仅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的57.4%。当他们面对这种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和不公正的待遇,并显示出歧视与排斥时,他们就逐渐将这种羡慕转为嫉妒和仇恨。
当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很好的缓解这种矛盾时,新生代农民工就会将这种被剥夺感和反社会的心里以一种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涉案人员中有7成以上在犯罪前无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残酷的现实警示我们: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4.城市喧嚣与内心孤独的矛盾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繁华的都市里,每天不仅接触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而且也潜移默化的受城市文明的一定熏陶。他们的交往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产业集群性,工作之余大多喜欢与老乡或是同室工友休闲娱乐,这种较为狭窄的人际交往环境使得他们不但很难学习城市的文明,而且容易产生被孤立的感觉。同时,由于他们没有钱去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而又舒适的环境,没有钱去体验城市丰富的精神生活,生活单调而乏味。
新生代农民工的这些心理,都会影响到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制约他们社会价值体现,只有寻找到正确合适的途径开发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抑制或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才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实现更多人生价值加快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心理能力开发的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建,我建议政府以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为重点,通过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落实和监管,加大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力度;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区别不同情况处理涉及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民间组织,进一步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
政府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不断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政策和舆论引导,弱化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与排斥
农民工进城自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些城市人排斥农村人的举措,政府应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取缔对农民工直接的、明了化的歧视行为。同时,通过资金的投入、政策的引导,定时定点的开展一些心理辅导专场,请心理咨询师做心理调整报告,起到一种预防的作用,并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人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与教育;媒体也可通过对农民工先进事迹、社会贡献等正面的宣传与报道,体现农民工存在的重要价值,改善城市居民对他们的印象,更正社会对农民工的偏见,在全社会形成接纳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2.力争消除各项制度藩篱,缓解农民工的心理压力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根本上是由于制度的障碍。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工在政策权力、制度保障、社会权益、公共服务等多方面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这种深层次的制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应该稳健的逐步推进。首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条件,把有稳定职业和固定收入的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同时,放宽城市准入门栏,取消农民进城务工的种种限制。其次,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把新生代农民工最为关心的就业安全、失业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纳入保障范围之内,使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再者,扩大社会公共服务的范围,尽量实现城乡服务的均等化。只有从制度上根本的解决农民工问题,才能够缓解他们的就业、住房、教育等压力,逐步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3.保障新生代民工合法权益
农民工流入城市是农民工一种自主的选择,具有高度的自发性特征。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望值比较高。然而他们的就业创业权益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就业途径仍受人际局限,专业职介体系有待加强。② 超时用工问题比较严重,正常休息难以保障③工资收入普遍偏低,欠薪现象令人堪忧④ 工作环境满意度下降,经验技术成为就业驱动因素⑤劳动合同管理不太规范,合同解除随意性大⑥农民工流动性大,保险购买形同虚设⑦职工代表大会普及不够,个体维权力量单薄。因此,政府要深思熟虑,建立保障制度,来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4.加强社会社会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从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多数企业都还没有把他们当作稳定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他们承担着城市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他们与城市产业工人
相比,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福利待遇,不能同工同酬同权,处于城市里的社会底层。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方面来说,农民工都没有得到应有完善的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会使农民工危机意识加重,从而影响农民工心理,导致一系列随之而生的社会问题。因此,政府一定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只有这样,新生代农民工才会感到城市的温暖,才会有家的感觉,才会从心理上对城市产生认同感。
5.新生代民工的培训与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更期待未来的发展,大多数人有着自己创业的梦想,对未来的渴望超过第一代农民工,对未来的人生轨道也有一定的规划。与第一代农民工求生存为主不同,学技术成为第二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大多希望有一技之长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调查显示,有56.9%的第二代农民工认为打工是为了多挣钱,但也有高达62.6%的人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由于第二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高,调查显示,31.2%的人在工作之余选择学习,56.2%的人希望当地有关机构能组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对新生代民工培训的重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而且可以是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6.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
政府与企业不仅要为农民工创造客观的硬件设施,也应相应的从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社会的不对等与不公平,促进他们与人交往的热情,增强他们不断向上奋进的信心;加大对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使得他们不仅知法、懂法,还会利用法律来要求自己、服务自己,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使他们在巨大的社会与内心压力下,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主动、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有效地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不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
各级政府要对新生代农民工采取新的社会管理措施。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和救济的渠道,消除其后顾之忧;要加大对他们的教育与培训投入,不断提升其职
业技能素质;要制定完善保护农民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落到实处;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真正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城市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和管理,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在城市里能够得到“组织的关心和爱护”,不至于成为边缘人;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引导和教育,适当的调节他们的抱负水平,以合理应对挫折。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并在我国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研究和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心理能力,对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能更好地提高我国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艳霞.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需求及其实现途径[J].理论探索,2010
2、黄春梅.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的摩擦性互动分析[J].社会,2003
3、《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2010
3、雷世平,姜群黄.关于促进农民工积极参与培训的政策性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年第10期第25卷
4、金 萍. 农民工思想状况分析及其教育环境的优化[J].江汉论坛,2005年第7期
5、胡锦武.新生代农民工心理“伤痕”.瞭望新闻刊, 2011-03-14
第三篇: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及特点
摘要:本文以80、90年代的农民工为例,突出其余上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旨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并且从多层次的维度探析影响其心理特征的原因。从而以此为契机,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政策,提高其心理素质,这不仅仅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大潮,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现。时至今日,农民工的总体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且平均年龄正趋于年轻化,尤其是“90“后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群体。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市民化、城市化倾向明显,具有更高的生活期望与更强的权利意识。也正是这些特征,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和第一代农民工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处境时,许多人不免会产生更大的心理不适,进而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因此,这些状况有可能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并阻碍他们的再社会化和社会融入过程,使其既不愿或无法回归农村,又很难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因此,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点,对于理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发展变化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建议是十分重要的。适时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有助于对其思想动态、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解,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以使其在社会化大发展的浪潮中继续大力发挥生力军的强大力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的意义
自“农民工”一词诞生二十多年以来,“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第二代农民工,由于与第一代农民工和过渡代农民工存在着社会历史、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的差异,他们在观念和行为方面必然存在着其特殊性,特别是作为离土且离乡的他们,有了在城市生活的要求。现有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更多是关注其生存权利和身份认同问题(王春光,200l;于扬,2005;钱正武,2006;陈占江、李长健,2006),有一部分学者关注青年农民工的外出动因及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罗霞等,2003;张叶云,2006),有学者对农民工的代际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突显了不同代际农民工在年龄、初次流动年代、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王东、秦伟,2002),这些研究为我们进行农民工群体比较分析提供了新颖的视角。显然,现有的研究更多侧重于从现实层面对解决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权利问题进行探讨,对于农民工精神层面的关注较少。
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特征的关注不仅仅可以加强对其心理特征的把握和了解,同时关注其精神层面的状态,同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加强相应质素建设,对于规避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发他们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都重要的意义。
三、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年龄在16岁——28岁,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或21世纪初开始进入城市打工、经商的农村人口”。他们大多是一毕业就进入城市务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大多未婚,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与农村社会生活日渐脱离,而对城市生
【】活则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1。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分析
由于年龄、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新生代民工身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被有关专家归纳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其实新生代民工与上代农民工的区别远不止这些,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需求、文化素质、法律知识乃至人生态度等方面与上代农民工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2:
第一,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新生代民工普遍受到过相对规范的教育,许多人都已初中毕业,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完成了高中学业,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所以,与上一代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多数人都接
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更多的人接受了职业培训。另外,新生代民工成长在改革开放后较好的生活环境中,从小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的报刊、广播和影视的影响,接受了多元化的开放价值观,他们的行为、观念已经相当城市化、现代化了。这不仅使得他们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可以通过报刊、书籍以及网络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服务。
第二,消费观念更加开放。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城打工,或是从小跟随着打工的父辈在城市成长。也正因为如此,城市人的消费观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影响很大。
第三,生活目标明显转移。生活目标上,老一代农民工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十分记挂,终归要回农村去。而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大甚至出生在城市,没有什么务农经历,因而他们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乡土情结。比起父辈,他们更希望留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要远远大于农村。
第四,生活方式差别显著。从生活方式的变化看,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娱乐活动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新生代农民工从小接触的多是城市的大众文化,他们和城里同代人的差距相对较小,日常穿着、谈吐以及生活习惯基本都与城里人一样。受城市的大众文化和流
【】行时尚文化的影响,他们也像城市人一样重视享受生活3。
五、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
【】1.身份认同的双重边缘化——被农村边缘化、被城市边缘化3。
一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的削弱使得农民工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又阻碍政府对其身份的制度认同, 于是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背离使得
【】农民工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 形成“新二元结构”和自我隔离, 难以融入城市5。总之,新
生代农民工在对自己身份作总体性的认知和评价时, 呈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内心自我矛盾性。
【】2.价值取向发生变化6。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意识增强7,权利意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市民化意识增强。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之消极表现也很明显。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厌
【】农”、“弃农”思想严重,亲情意识较为淡漠,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迷失8。由于各方面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却遭到了城里人的漠视乃至歧视。强烈的被排斥感加剧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焦虑心理,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个别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被
【9】剥夺感以及仇视社会的心态。
【】3.心理情绪问题增多10。
【】(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11。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
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
(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
(3)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
(4)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
(5)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
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六、关于农民工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解释
【】1.社会心态12。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存在相对剥夺感、社会差异感、社会距离感、混乱的身分认同和不满情绪等。
2.对城市的适应。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
【】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13。新生代农
【】民工对城市社会价值观念的适应要高于对城市规则的适应14。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
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 很多青年农民工的愿景参照系已经由农村劳动者向城市同龄劳动者转变,由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向拿自己的现在与他人的现在比转变,由个体纵向
【】比较转向群体横向比较转变15。
3.就业问题。
农民工流入城市是农民工一种自主的选择,具有高度的自发性特征。农民工在流入城市的途径中与政府、单位的组织没有很大的联系,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政府组织的途径的比率很小,不管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进城打工的途径主要都是通过亲友或同乡介绍,这其中主要应该是一种血缘和地缘性社会支持网络在共同起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在农民工找工作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农民工获取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服务水平也不高。此外,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
【】望值比较高16。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就业途
径仍受人际局限,专业职介体系有待加强。② 超时用工问题比较严重,正常休息难以保障③工资收入普遍偏低,欠薪现象令人堪忧④ 工作环境满意度下降,经验技术成为就业驱动因素⑤劳动合同管理不太规范,合同解除随意性大⑥农民工流动性大,保险购买形同虚设⑦
【】职工代表大会普及不够,个体维权力量单薄17。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高有三个途径:
正规教育、社会资本的支持以及“干中学”。考虑到教育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 新生代农
【】民工通过职业技术以及技术教育提升就业能力, 无疑是最佳选择18。
4.社会保障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18。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方面
来说,农民工都没有得到应有完善的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会使农民工危机意识加重,从而影响农民工心理,导致一系列随之而生的社会问题。
5.家庭因素的影响
【】通过阅读《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家庭养老的影响》19从中了解到,农民工进城务工在家庭养
老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但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家庭负担的加重与社会引导的缺失也是影响农民工心理的重要方面。农民工数目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更加凸显起来,主要表现有其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进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受不公平待遇等,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不等得到有效解决也是影响心理状况的【21】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
【1】融入与冲突: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基于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研究郭科西北大学 2009,6
【2】论新生代民工的特点与作用韩振方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4【3】“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的身份研究季孝龙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8,01(10)
【5】社会记忆中的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胡晓红中国青年研究2008,09
【6】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变化长子中社会科学报2009,04
【7】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唐有财学习与实践2009,12
【8】“新生代民工”的心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连丽霞中国农学通报2006,04(20)
【9】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及其成因梁宇三农探索2007,04
【10】农民工心理与情绪问题调查及其调适对策康来云求实2004,07
【11】农民工群体的心理困境与疏导策略刘亚敏农业经济2009,07
【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许传新社会心理科学2007,01
【13】浅析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及对策时光辉青年科学2009,11
【14】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李伟东北京社会科学2009,04
【15】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意识的几个特点刘俊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3
【16】新生代农民工城乡转移及就业路径探析潘寄 青谭 海燕 李娜天津理工大学、山东财政学院
【17】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维护的调查与思考颜海林 周建武中国青年研究 2009,09
【18】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李晓红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19】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林静江海纵横2009,02
第四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在分析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改善其中的就业机制进行探索,以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 参考。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90后农民工,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即受 教育 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1]。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以往的农民工,具有更加明显的特点,如更加注重个人享受,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的认同,更加向往城市生活。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该群体的逐渐壮大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渴望城市生活,希望能在城市里扎根落地,被城市所容纳,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首先选择在城市就业,如何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值得全社会思考。
1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面临的问题
1.1面临社会排斥
首先,物质条件的匮乏使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居住在偏远的厂房或者廉价的出租房内,从而在住所上和当地的正式居民隔离,无法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这种地理隔离对新生代农民工有心理和现实的双重影响,加剧了其心理上作为“外来人”的感觉,现实中则限制其获得当地知识和联系的机会,阻碍其在当地扎根并获得认同;其次,新生代农民工有强烈的愿望参与当地的 政治 活动,却无法得到满足,政府往往对此持漠视态度,甚至有的政策还在加深这种差距。现行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享有平等社会待遇,虽然有些城市正在改革地方户籍制度,允许更多的农民工落户城市,但是往往落户门槛太高,一般新生代农民工无法凭借自身力量逾越[2]。
1.2生活无保障,福利差
大部分人认为农民工对当地 经济 发展 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利益分配却是不对称的,由于受到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限制,没有当地土地股份或社会身份的农民工进入当地社会参与利益分配格局障碍重重,最基本的居住条件都不能保证。调查显示,有31%的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18%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出租屋里,15%居住在工作地点,10%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5%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回农家居住,只有11%居住在厨卫齐全的房屋里。在生活无保障或者福利状况较差的情况下,农民工容易积累恶性的不满,甚至通过极端的方法发泄,以致于有时会给当地带来犯罪等社会问题,从而使当地居民对其产生心理上的排斥,致使这种矛盾长期恶性循环。
1.3就业途径受局限,缺乏专业职介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途径的选择中,熟人介绍、老乡介绍、亲属介绍3种途径所占比例较高,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就业方式,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帮助的基础上,私人关系占据主流地位。学校推荐也是最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优势是就业层次相对较高,跟新生代农民工所学技能有较高的关联性。但是,目前政府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专门设置的职业介绍体系相对缺乏,缺少关注与引导,信息 网络 不健全,用工信息发布不及时,缺乏调控。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反映的问题就是公办劳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而民办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则又收费过高,信息不可靠。
1.4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安全缺失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劳动超时现象十分普遍,加班加点问题普遍存在,周末双休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也难以实现。例如,在苏州的新生代农民工一般工作时间都较长,每天工作9~10 h的占38.0%,11~12 h的占54.0%。收入低是导致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3]。调查发现,月均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占21.0%,月均收入在1 000~2 000元之间的占62.0%。其次,在当前体制下,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其劳动价值得不到公平体现,许多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从事和正式工同样的工作,付出相同的劳动量,却得不到同样的报酬,“拖欠”问题更是没能得到根本解决。此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最基本的劳动安全保护,有些 企业 只顾眼前利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给其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也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导致其职业发病率和工伤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
1.5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就业
大部分农民工选择城市就业,不愿意回到家乡从事耕种活动。但在一些地区当 农村 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得到改善后,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回到家乡,从事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后可以获得相对较高收入的农业劳动,如反季节养殖[4],因其需要掌握一定的 科学 技术,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吸引了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还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开始从事运输、餐饮等行业,进行小规模的个体户创业,或者有的利用外出期间所学习掌握的技能和经验募集资金进行创业,还有些则回到家乡的乡镇企业再就业。
2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机制探索
2.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是制约 中国 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首要因素,因此,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必须进行户籍改革。其改革关键在于消除户口管理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地居民在就业和其他发展机会上真正享受平等的待遇。然而,在户籍制度背后存在着大量由城乡身份决定的经济租金是制度改革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的 历史 问题。目前,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取消把公民划分为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两大类,这就要求各地方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用地域代替职位作为划分居民性质的主要标准,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应有的权利,被城市所接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城镇化,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在全省推介的中山市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办法,不以户口为标准,从而将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与户口脱钩,是引导进城农民工“软着陆”的科学机制,值得各地方政府学习。
2.2有赖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其次要解决住房、子女教育问题,这些均有赖于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期望较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都非常高,绝大多数人对子女学历的期望都是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三者合计达89.1%,其中希望子女将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高达38.8%[5]。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是很多地方政府正在探索实施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家庭的团聚,有利于维持家庭的稳定,并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及其子女教育等提供了基本的保证,有利于其融入城市。2009年11月23日,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的《关于修改〈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决定(草案)》提出,今后退回宅基地到城镇居住并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农民工,可以在居住地申请廉租住房或者购买经济适用房。
2.3加强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职业要求较高、职业期望值较大的现象,调查显示,有17%的新生代农民工有技术,75%的农民工有要求进行技能培训的欲望,仅有8%的农民工没有考虑过。因此,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 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和城市归属意识;其次,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6]。要指导农民工根据自己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工种进行培训;最后,应以实现稳定就业为技能培训的目标,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实行免费的技能培训鉴定和就业推荐。如2009年河南省刚刚启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百日培训计划,计划在5月底前的100 d内,完成10万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为了该计划的实施,河南省将安排培训补助资金5 000万元。
第五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在分析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改善其中的就业机制进行探索,以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90后农民工,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1]。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以往的农民工,具有更加明显的特点,如更加注重个人享受,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的认同,更加向往城市生活。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该群体的逐渐壮大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渴望城市生活,希望能在城市里扎根落地,被城市所容纳,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首先选择在城市就业,如何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值得全社会思考。
1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面临的问题
1.1面临社会排斥
首先,物质条件的匮乏使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居住在偏远的厂房或者廉价的出租房内,从而在住所上和当地的正式居民隔离,无法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这种地理隔离对新生代农民工有心理和现实的双重影响,加剧了其心理上作为“外来人”的感觉,现实中则限制其获得当地知识和联系的机会,阻碍其在当地扎根并获得认同;其次,新生代农民工有强烈的愿望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却无法得到满足,政府往往对此持漠视态度,甚至有的政策还在加深这种差距。现行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享有平等社会待遇,虽然有些城市正在改革地方户籍制度,允许更多的农民工落户城市,但是往往落户门槛太高,一般新生代农民工无法凭借自身力量逾越[2]。
1.2生活无保障,福利差
大部分人认为农民工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利益分配却是不对称的,由于受到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限制,没有当地土地股份或社会身份的农民工进入当地社会参与利益分配格局障碍重重,最基本的居住条件都不能保证。调查显示,有31%的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18%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出租屋里,15%居住在工作地点,10%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5%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回农家居住,只有11%居住在厨卫齐全的房屋里。在生活无保障或者福利状况较差的情况下,农民工容易积累恶性的不满,甚至通过极端的方法发泄,以致于有时会给当地带来犯罪等社会问题,从而使当地居民对其产生心理上的排斥,致使这种矛盾长期恶性循环。
1.3就业途径受局限,缺乏专业职介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途径的选择中,熟人介绍、老乡介绍、亲属介绍3种途径所占比例较高,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就业方式,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帮助的基础上,私人关系占据主流地位。学校推荐也是最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优势是就业层次相对较高,跟新生代农民工所学技能有较高的关联性。但是,目前政府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专门设置的职业介绍体系相对缺乏,缺少关注与引导,信息网络不健全,用工信息发布不及时,缺乏调控。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反映的问题就是公办劳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而民办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则又收费过高,信息不可靠。
1.4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安全缺失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劳动超时现象十分普遍,加班加点问题普遍存在,周末双休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也难以实现。例如,在苏州的新生代农民工一般工作时间都较长,每天工作9~10 h的占38.0%,11~12 h的占54.0%。收入低是导致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3]。调查发现,月均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占21.0%,月均收入在1 000~2 000元之间的占62.0%。其次,在当前体制下,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其劳动价值得不到公平体现,许多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从事和正式工同样的工作,付出相同的劳动量,却得不到同样的报酬,“拖欠”问题更是没能得到根本解决。此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最基本的劳动安全保护,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给其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也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导致其职业发病率和工伤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
1.5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就业
大部分农民工选择城市就业,不愿意回到家乡从事耕种活动。但在一些地区当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得到改善后,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回到家乡,从事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后可以获得相对较高收入的农业劳动,如反季节养殖[4],因其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吸引了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还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开始从事运输、餐饮等行业,进行小规模的个体户创业,或者有的利用外出期间所学习掌握的技能和经验募集资金进行创业,还有些则回到家乡的乡镇企业再就业。
2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机制探索
2.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是制约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首要因素,因此,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必须进行户籍改革。其改革关键在于消除户口管理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地居民在就业和其他发展机会上真正享受平等的待遇。然而,在户籍制度背后存在着大量由城乡身份决定的经济租金是制度改革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的历史问题。目前,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取消把公民划分为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两大类,这就要求各地方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用地域代替职位作为划分居民性质的主要标准,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应有的权利,被城市所接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城镇化,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在全省推介的中山市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办法,不以户口为标准,从而将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与户口脱钩,是引导进城农民工“软着陆”的科学机制,值得各地方政府学习。
2.2有赖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其次要解决住房、子女教育问题,这些均有赖于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期望较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都非常高,绝大多数人对子女学历的期望都是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三者合计达89.1%,其中希望子女将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高达38.8%[5]。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是很多地方政府正在探索实施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家庭的团聚,有利于维持家庭的稳定,并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及其子女教育等提供了基本的保证,有利于其融入城市。2009年11月23日,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的《关于修改〈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决定(草案)》提出,今后退回宅基地到城镇居住并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农民工,可以在居住地申请廉租住房或者购买经济适用房。
2.3加强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职业要求较高、职业期望值较大的现象,调查显示,有17%的新生代农民工有技术,75%的农民工有要求进行技能培训的欲望,仅有8%的农民工没有考虑过。因此,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和城市归属意识;其次,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6]。要指导农民工根据自己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工种进行培训;最后,应以实现稳定就业为技能培训的目标,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实行免费的技能培训鉴定和就业推荐。如2009年河南省刚刚启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百日培训计划,计划在5月底前的100 d内,完成10万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为了该计划的实施,河南省将安排培训补助资金5 000万元。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xiexiebang.com
2.4政府牵头,实行网络化的人力资源对接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组织调控作用,建立城市和乡村、输出地和流入地、学校和企业及城市社区的信息资源互通和共享,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建立高效、快捷、及时、准确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反映民工供需情况,实现省、市、县劳动力资源的信息互联互通,通过劳务中介机构,实现求职者和用工单位紧密联系,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流动,减少其求职成本;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各地政府间要建立健全促进区域间青年劳动力转移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劳动保障和教育等部门的合作,力求劳动力的供需平衡,做好人力资源的共享与对接,开发人力资源和就业需求对接市场,以及网络化的培训和招工市场,为人才的培养、输送搭建绿色通道。
2.5加强维权组织建设
新生代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作为个体太分散,缺乏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与谈判的能力,缺少来自组织的力量。目前,农民工组织主要是通过“同乡会”的形式进行,当与用人单位发生矛盾时,往往采取“过激”的行为,容易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因此,建议政府在农民工集中的区域建立联合工会。新生代农民工更加追求自由与自我享受,在权利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易跳槽,流动性更强,调研发现第1次就业的流失率高达40%之多,其第1次工作一般3个月就辞职。因此,政府应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协助其通过集体力量和用人单位进行谈判,改变自身在维权中的弱势地位。
2.6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或从事农业就业
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上,一方面,县乡政府应发挥作用,制定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其回乡创业。如给农民减免税费,发展农村信贷业务,积极发展村镇银行、互助基金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县乡政府应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即带领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利用一定的工程设备,克服自然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形响,进行反季节种植(养殖)。设施农业收入较高,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为其就业提供了可能。设施农业不仅效益高,而且能够安置大量的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效率,可以提高农业就业的潜力。如河南省汤阴县重点发展禽肉加工、粮食加工和食品添加剂制造,解决当地农村近万人就业,乡镇农民工大都返乡进场就业,极大地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就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参考文献
[1] 赵芳.“新生代”,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以湖南青幺村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3(6):71-83.[2]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63-76.[3] 王春光.新生代的农村流动人口对基本公民权的渴求[J].民主与科学,2000(1):18-20.[4] 熊自权.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彭红碧.我国农民工工资非公平性的实质与根源[J].现代经济探讨,2010(6):77-80.[6] 朱永安.新生代农民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Employment of Young Migrant Workers Posted:2010-12-7 13:48:00 Browse:17772 chinese Version Abstract I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facing employment problems, based on how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system in which to explore, that the new generation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to provide information.Keywords: Cenozoic;migrant workers;Employment
Mainly refers to the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fter the migrant workers 80,90 to the “three high and one low” for the feature, namely the high level of education, vocational high expectations, demanding material and spiritual enjoyment, work tolerance of low [1].Unlike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migrant workers, with the mor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greater emphasis on personal enjoyment, greater emphasis on personal fulfillment and social identity, yearning for city life more.At present, our generation has more than 100 million migrant workers people, the gradual growth of the group means a new era.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more eager to city life, hoping to take root in the city landing, was accommodated in the city, most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urban employment choice How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hould be thinking the whole society.A new generation of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faced by migrant workers 1.1 The social exclusion faced by First, the lack of material conditions so that only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living in remote or low-cost rental plant room, resulting in the official residence and the local residents on the isolation, unable to participate in formal social activities, this new generation of geographical isolation psychological reality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dual effect of increasing its psychological as “outsiders” in the sense of reality is to limit their access to local knowledge and networking opportunities, and to hinder its roots in the local recognition;Secondly, the new generation of farmers Workers have a strong desire to participate in local Political activities, but can not be met, the government often disregard this holding, and even some policy also deepened the gap.The curren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 serious impediment to the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enjoy equal social treatment, although some cities are the reform of loc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o allow more migrant workers settled in the city, but often settled threshold is too high, the general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with their own forces can not go beyond [2].1.2 life without security, welfare difference Most people think of migrant workers o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but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symmetrical, due to the land system and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without the constraints of local land shares or social status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ocal society in the interests of obstacles, the most basic living conditions can not be guaranteed.survey shows that 31%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living in dormitories, 18% living in rented house the lack of kitchen facilities, 15% live in the workplace, 10% lived in makeshift shed, 15% in the city, no shelter, only to and from the suburbs back to the farm between the living, only 11% lived in houses full kitchen.insecure in life or welfare of poor circumstances, the accumulation of malignant migrant workers dissatisfied easily, even through extreme methods to vent, so that can sometimes bring the local crime and other social issues, so that local residents have their psychological rejection, resulting in the kinds of contradictions in the long-term vicious circle.1.3 by limite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lack of professional staffing system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hoice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he acquaintance introduced, villagers described, relatives described a high proportion of 3 ways, this is a primitive means of employment, based on mutual trust and assistance, based 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mainstream.their schools is the employment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recent years, one of the main, the advantage is the relatively high employment levels, with the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ve higher skills learned association.However, the present, the government specifically set up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relative lack of employment system, the lack of attention and guidance, Information network is not perfect, employment information release is not timely, the lack of regulation.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problem is Public Service staff working attitude poor efficiency is low;and private employment service centers and high charges, unreliable information.1.4 poor working conditions, labor safety and loss First, the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s widespread labor overtime, overtime is widespread, Saturdays, and national holidays are difficult to achieve.For example,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Suzhou, the working hours are longer, working 9 ~ 10 h accounted for 38.0%, 11 ~ 12 h accounted for 54.0%.led to low-income migrant workers and cultural life is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deprivation [3].The survey found that average monthly income of 1000 yuan accounted for 21.0% average monthly income in 1 000 2 000 yuan accounted for 62.0%.Second, in the current system, the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a weak position, the value of their labor are not fairly represented, many cities though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formal work in the same job, pay the same amount of labor, do not get the same pay, “arrears” problem is not able to be solved.In additi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lack the most basic labor safety protection, and some business care for immediate benefits, in order to reduce production costs, do not give it the necessary labor protection products, not its necessary safety training, resulting in occupational morbidity and high rate of accidents.1.5 Employment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return home Select a city most of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unwilling to engage in farming activities back home.But in some areas when the level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d conditions, man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began to return home, engaged in the restructur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n later access to agricultural labor income is relatively high, such as anti-breeding season [4], because of their need to have so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obtain higher economic returns, it attracts som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there is a par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fter returning home engaged in the transportation, catering and other industries, small-scale self-employed entrepreneurs, or others to go out during the study and use of skills and Experience in raising funds for business, and some will return home re-employment of rural enterprises.2 To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o explore employment 2.1 speed up the refor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China'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hat hinders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erefore,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o improve the social status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reform must be carried out.The reform of key account management is to eliminate the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so that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residents in employment and other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really enjoy equal treatment.However, there are a lot behind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s determined by the urban and rural reforms in the economic rent is a very long time in the history of memory problems.At present, the government has not issued the relevant policy to cancel the agricultural and non-citizens into two major categories of agricultural accounts, which requires only parts from the local actual conditions, instead of using geographical position as the main criterion by the nature of the residents, so that students on behalf of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should enjoy the right to be accepted by.2010 in the central city first document stresses the need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urbanization to meet the condi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CPC Guang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will Zhongshan City, the province's promo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points system” management approach, not to the standard account, thus education, employment, social security, medical and other public services and accounts decoupling, is to guide the migrant workers “soft landing” of the scientific mechanism , it is worth learning the local government.2.2 The Government relies on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city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and secondly to solve the housing, children education, which are dependent on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Cenozoic high expectations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the China Youth Research Center, recently published “Development of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and generational contrast” study shows that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on their children's expectations are very high, most people's expectations for their children are college educated, master's and PhD degree 89.1% of the total of the three, which hope their children will have a doctor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up to 38.8% [5].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o provide affordable housing and low cost housing is that many local governments are explo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olicy conducive to the family reunion, conducive to maintaining family stability and life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provides the basic guarantee, facilitate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 city In 2009 November 23, Henan Province XI sessio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at its twelfth meeting of the <“On the mod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