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着力打造新农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建设要求,这是惠及亿万农村人口的一项伟大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未来五年科学发展的首要方略,如何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上起好步、开好局,对于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着力建设一支新型的农民队伍。
1、着眼长远办好基础教育。巩固和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开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快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确保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认真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
2、结合实际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需求,积极开展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条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培训基地。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
3、合理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向大中城市转移,向小城镇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信息体系建设,及时、准确公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加强劳务协作,形成劳务接收地、中介组织、劳务输出地之间互通信息、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精心打造劳务品牌,逐步繁荣和壮大劳务经济。
4、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农村居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切实抓好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在农村开展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知识活动,反对邪教,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文明素质。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着力打造新农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建设要求,这是惠及亿万农村人口的一项伟大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未来五年科学发展的首要方略,如何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上起好步、开好局,对于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着力建设一支新型的农民队伍。
1、着眼长远办好基础教育。巩固和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开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快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确保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认真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
2、结合实际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需求,积极开展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条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培训基地。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
3、合理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向大中城市转移,向小城镇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信息体系建设,及时、准确公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加强劳务协作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www.xiexiebang.com查看,形成劳务接收地、中介组织、劳务输出地之间互通信息、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精心打造劳务品牌,逐步繁荣和壮大劳务经济。
4、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农村居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切实抓好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在农村开展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知识活动,反对邪教,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文明素质。
第三篇: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主讲人:
一、深刻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农业是安身立命之本。农业是百业兴旺之本。农业是幸福和谐之本。农业是国家强盛之本。
只有当农业发展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剩余农产品时,社会才能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活动。“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农业生产力越是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越是不断提高,就越能提供出更多的剩余产品,并能为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输送更多的劳动者,从而促进其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发展和扩大,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反之,如果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提供出不出剩余产品,非农产业部门和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和其他公共部门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和发展进步的条件。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这个定律,既不因社会制度不同而改变,也不因时代前进而改变,又不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缩小而改变。任何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果不以本国农业为根本,就必然以外国农业为根本。
人类文明和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根源在于农业的发展,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于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多。所以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理所应当更进一步推进农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促使农产品的增加,从而推进国民经济更大发展和社会更加繁荣。
二、充分认识培养新型农民是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一新型农民的内涵极其标准
新型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一代农民。新型农民在党和国家近几年的多个重要文件中特别提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新型农民的要求作了阐述,明确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
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明确指出,我国今后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有文化”是对新型农民提高文化素质提出的要求。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基本文化能力。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富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就业观念。
“懂技术”是对新型农民掌握新农村建设技能技术的要求。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劳动经验和生产技能。掌握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用知识武装的头脑,善
于尊重规律,务实肯干,勤劳致富,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技能。
“会经营”是对新型农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要求。有一定的农业经营管理与产业开发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应变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科技信息与市场信息获取的能力。要有敏锐的市场开拓意识,善于捕捉国内外市场信号,积极参与农产品的国内外贸易,能以国际国内市场为舞台,推广当地和中国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新型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在文化技术、经营管理、骨干示范等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
(二认清形势,增强培养新型农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目前农民文化科技水平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基本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普遍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家种田的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仍然很低,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根本不适应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低”“三缺”。“三低”即一是文化水平低,据农业部统计显示,在中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这一统计数字中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已经不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留在农村中的职业农民文化水平是极低的。二是劳动技能低。全国统计,农村人口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四川省农业厅有一份针对农民文化科技水平状况的调查显示,在问到“是否知道农业高新技术”时,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人有92.9%回答“不知道”,初中文化水平有85%回答“不知道”,高中文化水平有56%回答“不知道”。三是收入低。我镇农村纯收入中一半以上是来源于畜牧业和务农经商收入,收入渠道单一。“三缺”即一是致富缺技术。调查显示,在农民致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什么?回答缺乏新技术的占29%,缺乏资金的占27%,缺
乏信息的占22%,文化低理解接受能力差的占12%。二是认识缺远见。从农民参加培训的自主愿望来看,96%的农户只希望参加短期技术培训,其中69%的只愿意参加一周内的培训。仅有4%愿意参加中专、大专学历教育培训。许多农民做事都想收到立竿
见影、吹糠见米的效果,在产业发展上有早晨栽苗、中午开花、下午到地里摘金瓜的急功近利思想,缺乏长远规划和打算。三是学习缺热情。第一种情况是安于现状,认为生活过得去,不愿意再学习。第二种是在学习费用上,不愿出钱学习,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免费培训。目前农民文化科技水平的这种状况已经成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瓶颈。它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当前农业和农村面临的新形势及新要求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一些新的矛盾产生,并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我国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缺乏。首先是耕地缺乏,我国幅员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虽地域辽阔,但耕地人均占但耕地人均占有量小,全国现有耕地18.27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39,亩。全世界耕地面积为225亿亩,人均3.5亩。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2.5倍。美国耕地面积为29.6亿多亩,人均耕地8.9亩, 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6.2倍。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人口13亿为全世界总人口65亿的20%。而耕地只为全世界耕地面积8%。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1997年至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到18.27亿亩,10年间净减少1.24亿亩。现已逼近18亿亩红线。18亿亩是我国耕地的红线,能不能守住,是我们面临的一道难题。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45%,灌溉水源亦
越来越少。耕地抗旱防灾能力弱,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增点产,一遇灾害就减产。我国农业生产劳动力矛盾日益突出。由于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使得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素质下降和老龄化趋势加大。造成了农业资源不
能有效配置,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都不高,农业生产能力逐年下降。我国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少,粮食供求始终处于偏紧状态。我国粮食已连续四年丰收,2007年总产量为50150万吨,但人均占有粮食只有390公斤。近几年来粮食国内供求总量矛盾并不尖锐,但部分粮食品种如玉米、大豆产需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再加全球生物燃料产业的兴起,特别是美国坚持生物能源计划,去年就用了6000万吨玉米制造乙醇作工业燃料,导致了世界粮食供求吃紧,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不断攀升。联合国粮农组织就指出,目前世界上有37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导致全球1亿贫困人口陷入更贫困的状态而面临饥饿威胁。近年来,在以粮食为原料的深加工业迅速扩张推动下,我国粮食消费将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城镇人口粮食需求、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将迅猛增加。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我国粮食总量供求平衡矛盾将会加大。相对于我们的人口、相对于我们农业生产资源的缺乏、相对于我们要要保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速度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从长远看来,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十分艰巨。我们绝不可轻言中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今年中央1号文件就指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胡锦涛总书记告戒全党: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放松不得,大意不得,马虎不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科技, 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全国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大势所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发达国家对产品和服务贸易也提出了严格的环保要求。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表现为规模小、效益低、品质差,大宗的具有竞争力的无公害的特色农产品还没有形成真正出口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又很快失去了许多农产品的定价权。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变动时,我国只好接受别国的价格利益盘剥。在粮食产量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居垄断地位,仅美国一国,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更高达60%。全球每年出口粮食在2亿吨左右,美国一国就出口7000到8000万吨。我国主要是进口大豆,去年进口量为2800
万吨。美国和三个南美国家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大豆总产量为世界大豆产量的90%以上。目前,世界上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路孚达孚垄断着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粮食生产的潜在能力,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2007年,美国粮食总产3.63亿吨,人均占有1200多公斤,高出我国人均占有量820公斤,高出世界平均880公斤。因此,美国的粮食政策直接影响着国际市场粮价的高低。从全球经济看,农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和实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体现。提高农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是适应世界自由贸易下激烈竞争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
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不断改善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不断增强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近几年来,农资价格上扬,生产成本逐年增高,农业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了我国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产品价格上调,由此而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使其农业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国家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去年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时讲,由于近几年化肥柴油等价格上涨,2004年—2006年,全国粮食平均每亩实际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320元,呈逐年下降趋势。今年8月28日孙政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中指出,2004年到2007年,全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每亩总成本从395.5元增至481.1元,增长21.6%,亩均净利润从196.5元下至185.2元,下降5.8%。
虽然国家对农业增加的投入,对农业实行了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和农机具补贴等扶持政策。尽管今年粮食价格上调,但由于各种生产成本都增加,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比,效益仍很低下,特别是种粮食的性价比更低,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30%,劳动力价格平均上涨25%,市场上的农产品
价格上涨20%,而国家出台的粮食保护价只提高了9%,我国对农民种粮的激励政策和保护措施仍然很不够,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至今仍然不高。这就要求我们要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保持粮食稳定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要不断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对种粮农户的补贴。不断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对种粮农户的补贴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是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全国有2亿农村劳动力进城,加上携带的妻子儿女,共有2.5亿人口离开农村进城。在农村种地的多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即“三留守人员”。在上世纪90年代有一种描述,称留在农村中的农民为“3860部队”,其实现在年轻妇女也多已经外出。一部分年轻农民把孩子有的甚至把老人也带了出去,定居在外地城镇。一些村子里的农民堪称“留守农民”,他们或是因为老弱病残难以外出,或是因为只是给外出的子女在当地留下个看家、守着土地的“根”而已。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成了主业,务农成了兼业,农业生产发展缺乏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力,农业生产难以发展,农业效益难以提高。当然,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这是农业发展的结果,这是社会发展的标志。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就会越来越少。关键在于,农民数量要减少,素质要提高。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始终存在,在加上在我国长期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使我国城市和乡村占有的公共资源严重不均,农民长期没有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国民待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改变。这
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改善城乡关系,使城乡同步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五是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思想和观念得到更新,市场竞争意识、发展致富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普遍提高,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农民不再是一致的均质性社会群体,也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代名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出现了群体分
化,农民中既有纯农户,也有兼业户;既有打工者,也有企业家。在农村居住的有传统身份的农民,也有领办农业种养殖企业的城市工商企业家、产业工人和大学生。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利益诉求和精神追求,使得农村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复杂化。有人指出,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是,人民生活要求和农村土地的产出之间的矛盾,是农业现代化大生产和土地使用权利分散的矛盾,是工业社会生活的要求和农业的生产总量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努力把农村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各方利益兼顾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以上这些问题和要求,都需要依靠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加以解决。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适应现代农业
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历史赋予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神圣使命。
(三培训新型农民的重大意义:培育新型农民是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
1、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远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关键是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关键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在内的现代农民素质。培养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从这层意义上讲: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要作好发展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就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用产业做支撑。核心工作不是简单将民房做个脊刷个白。有一句顺口溜,刻画了前几年个别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情景。“墙外一片白,里面漆抹黑,电灯拉开看,啥都没逑得。”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在于培养现代新型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世界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而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所应用,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才能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从而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康庄大道。
2、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也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随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封闭的区域,城乡之间各种资源与生产要素的相互开放和双向流动不断加强,城乡产业之间关联程度显著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改变农村经济社会格局,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必须做到四个突破。一是要突破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要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要突破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要突破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以上这些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参与才能实现。没有有文
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现代农业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只是一句空话。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二0二0年要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000年翻两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
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只有建设一支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才能顺利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看到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会上给全国人民描绘的美丽蓝图。
3、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四个文明”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
“四个文明”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大“生态文明”首次被纳入原有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的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党和国家“四大文明”理论体系。
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灵魂,政治文明是保障,生态文明是前提条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谋求和谐,营造健康的精神家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求得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在政治制度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必须纳入党和国家的政治结构、法律体系,在物质形态方面,要求改造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体系,比如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生态农业;在精神领域方面,要求创造生态文化形式,比如生态环境教育、生态环境科技、生态环境伦理,包括生态消费方式。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一代新型农民。
同志们:新型农民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过程,也 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过程。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新型农民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 会组织形成全力,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项工 作。新时期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未来的时 代是信息时代,未来的经济是知识经济,农业的根本出路 在科技、在教育、在人才。培育新型农民不仅今天是,而 且将来是,必定永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 发展的中心任务,切实肩负起培养新型农民重任,为新农 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完全可以预言,新型农民大量涌现的那一天,也 就是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的一天!新型农民大量施展才华 的那一天,也就是新型农村经济光辉灿烂的一天!新型农 民扬眉吐气的那一天,也就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天!新型农民光彩照人的那一天,也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天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应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应解决农民的根本问
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是为了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以具体意见的方式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此为切入点做好“十一五”规划的各项工作。与新时期我国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陆续出台的退耕还林补贴、粮种补贴、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取消农业税等各项重大举措相联系,人们可以发现,经过前几年的经济实力、政策实践的积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从单个部门、单个领域局部解决“三农”问题,而是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以增强农业农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为政策指向,试图从根本上重塑中国的“三农”。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农民的处境、命运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是史无前例的。应该说,当前既是农村政策最好的时期,又是农村发展空间最大的时期,也是农民最有用武之地的时期。但是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农民“能力落后综合症”还严重制约着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现阶段农民的弱势与落后,不是简单的收入低下的问题,而是他们实现自己意愿的能力的短缺。我们的农民朋友不仅民主能力落后,而且知识能力也落后;不仅信息能力落后,而且不受歧视能力了落后。等等这些综合反应使他们在 生活中还存在许多的辛酸与无奈、困惑与冲突,生存与发展的悖论经常让他们陷入两难的尴尬。新农村建设已经起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只限于建几栋新房子,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培养一批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农民目前存在的问题
1、如何通过“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及农村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问题;
2、贫困地区儿童辍学、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乡土教育重建等农村教育问题;
3、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为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重建问题;
4、小规模分散农民的联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
5、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方式,以及资金使用效率问题;
6、农地制度改革,农地征用过程中的补偿不足与失地农民问题;
7、农村乡镇机构改革、乡村公共负债以及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等乡村治理问题;
8、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城市“农民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与不平等待遇问题;
9、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10、农村能源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必须从根本上研究和解决这些阻碍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问题。
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继续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品质量。目前农产品买卖难,就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农业意识的制约,农业生产和销售始终存在着不畅因素,农产品品质较差、品种单一,流通体系不畅、信息不灵,市场发育不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农业销售渠道和信息因素的制约,粮、棉、瓜果买卖难等产销矛盾问题仍未得到较好解决,致使农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出现障碍,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怪现象。
第二:改变农民农业生产模式,进行联合经营承包的道路。目前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限制了农民无法大规模的生产和出售农产品,很难跟上市场竞争的步伐。在农村中经常出现一种“跟风”现象,无论生产或种植都在眼看其他人,如果其他人得到收益,自己就跟着学,市场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农民心理根本没底,只是盲目生产,最终因为不懂市场规律而被淘汰。
第三:稳定农资产品价格,减少农产品的成本。近段时间以来,玉米种子、柴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玉米种子去年开始时每斤3元左右,而今年一开始价格就高达每斤4.6元,平均每斤成本比去年增加了0.6-1.1元;柴油去年每升3.57元,今年每升4.5元,每升增加0.93元,增长26%;部分化肥品种也出现了短缺的情况。虽然,国务院给予农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给农村的农民打了一剂强心针,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业生产成本继续提高,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将受到影响,农业经济效益也就难以提高。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不稳定性,农民种粮、种果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忧患意识较高,加大的农民增收的难度。
第四:解决农民的社会福利,减少农民开支。众所周知,现今住房、看病、教育、儿女结婚等成为家庭开支的头等大事,农民在保证以上开支的基础上才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再增加上。现在农村流传这样一句话:不上大学等着穷,上了大学立刻穷。是的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就等于一个贫困家庭的“判决书”
第五:加大培养新型农民的力度,改变农民的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的进步,受过一定教育的青年农民不断向进入其他行业。现在全国4200万建筑工人,其中3200万是农民工;700多万煤矿工人,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他们90%以上是初中以下文化,90%以上没接受到职业技术教育。他们需要不 断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训。不光要会种地,还要会管理,懂经营,才能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融入世界潮流。
“三农”问题,农民为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为主体,也就是要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红安县支行
邮编:438400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金沙小区路15号
第五篇: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如何立足实际,落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是“十一五”期间徽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否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实际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建设富裕的新农村。要继续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方针,依靠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区域布局,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和档次,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把发展劳务经济摆在“三农”工作的首位去谋划和推动。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形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支撑点。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以工促农。要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要分类指导,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农民生产生活新条件,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要把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放在优先位置,坚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文明的“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常抓不懈。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围绕活跃农村经济、加强城乡交流,切实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围绕提高农村供电安全和降低农村电价,扎实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围绕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建设。围绕创建文明村镇,着力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
三、开展大文化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要多开展针对性强的文化服务,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培养要求。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教育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民教育的长效机制。要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事业建设。继续推进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提高农村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推进乡风民俗新风尚建设,继承发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风俗,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民主管理新机制,建立民主的新农村。要深入开展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整改提高工作,以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为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并落实好整改方案和措施,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上有新进展。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真正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在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强化村民自我管理服务上有新进展。要不断改进农村工作方式方法,在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上有新进展。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乡村干部的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和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深入地论述了这个重大历史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认真领会,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的原则,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同时还要把握好建设新农村的各个关键环节。在这些关键环节中,人是最为根本的,农民和农村的基层干部是最为根本的。广泛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我们无疑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把农民看作是城市帮扶的对象、工业反哺的客体。我们应从思想认识上和在工作中把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着眼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建设新农村伊始,我们就要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建设新农村一定要把农民作为主体,这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我们决不能仅仅简单地把农民作为政府关爱、扶持的对象。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建设新农村中去就是以农民为本,其最基本的内涵就是要以农民为主体,即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依靠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农民为主体,这也是由我们建设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面向未来,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建设新农村任重道远。我们只有使亿万农民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他们自己的事业,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才能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
我们说广大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基本依靠力量,决不意味着农民就不必提高自身的素质了。恰恰相反,建设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和要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迫切要求把提高亿万农民的素质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根据建设新农村的总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建设新农村的实践,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文化水平,陶冶精神情操,在走向富裕迈向文明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使自己真正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这无疑对农民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多且整体文化素质低,缺乏职业技能是我们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农村还有上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这些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如果为数众多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能得到提高,那么我们就可以变人口压力为劳动力资源优势。因此,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有意识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而政府在其中起着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的,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具体措施加快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中央政府已决定在2005-2010年安排100亿元资金,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形成一批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的职业教育骨干基地。不少地方政府也作出决定,拨出可观的款项专门用于对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这个问题上要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总之,建设新农村要求我们千方百计切切实实地提高农民的素质。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重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使广大基层干部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建设新农村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取决于农村基层干部对上述方针政策措施的贯彻和落实,尤其是取决于他们创造性的工作。
我们党对各级领导干部是有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的,如德才兼备。但这些基本要求和标准体现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领导干部上,又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迫切要求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能够成为带领农民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的好带头人。
20多年来,在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已涌现出不少这样的致富带头人。但是,目前的数量远远不够。这些带头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极为重要和难以取代的。这些农村带头人一般说来,思路开阔、文化素质较高,市场意识、捕捉信息和自主能力强。在发展农业经济中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他们起着外接广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桥梁作用。
总之,农村好带头人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些好带头人在建设新农村中起着榜样、示范和教育的效应。因此,不少地方的农民都有这种体会:给钱,给物,不如选个好的村干部。
在农村落实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党中央提出的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和前瞻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是由我们所从事的全新事业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十六大以来,全面学习、终身学习已蔚然成风。建设学习型社会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涌现出一批批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乡镇等。而当前,我们要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落实到农村。这是与建设新农村的根本要求相适应的。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人。只有让农民了解建设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使他们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关系到他们当前切身利益和未来美好生活的事业,才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无疑需要学习;只有让农民认识到,他们的自身素质,还不能适应完成建设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任务的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主要是学习这个途径来提高素质,完善自己。至于要使我们的农村基层干部不负历史使命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期望,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好带头人,也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即向知识和实践学习才能实现。目前中央政府已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把工作重心逐步地转向农村,把掌握的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因此,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落实到农村既是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又具备了较好的时机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