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概论(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9:0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工程概论(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工程概论(共)》。

第一篇:农业工程概论(共)

因此说,影响贮藏保鲜的条件为: 紧密接触,影响种子发芽生长,使小麦扎

第一章 农业机械化工程与现代农业装备 1.农业机械化定义:农业机械化——用机器逐步代替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

2.试述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1)对从事农业劳动力的解放与替代;

2)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也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必需途径;3)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4)农业机械化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

措施;

5)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农业的技术改造过程,也是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

因此说,农业机械化在推动社会进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农业机械分类:动力机械、作业机械作业机械中讲了耕、种、收等机械,动力机械主要是拖拉机、内燃机、农用汽车等等。

4.现代农艺的定义:规范相关农业技术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结合的技术与要求。5.简述我国农机与农艺之间矛盾的主要表现方面。

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农机与作物耕作制度之间的矛盾,农机与作物栽培技术之间的矛盾;

农机适用范围的有限性与农艺条件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农机功能的固定性与农艺规范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

农机作业效率的有限性与农事作业的适时性之间的矛盾;

农机技术的时代性与农艺技术的传统性之间的矛盾等。

6.保护性耕作定义:在前茬作物收割后,不经土壤耕作或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的耕作技术。7.保护性耕作的基本要点:

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以松带翻、化学除草

1.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机理:

土壤水分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提高

2.农业信息化定义:将各种信息化技术普遍应用于整个农业领域的生产、管理及服务的全过程,使农业生产高度信息化、智能化,从而极大地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过程。3.数字农业定义:指在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的农业技术。它是数字信息与智能农机技术相结合产生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

4.GI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三个组成部分:

数据库系统、空间分析系统和接口部分

第二章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与设施农业 1.设施农业的定义:利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手段,通过现代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限生产的农业。

2.设施园艺的定义和基本构成是什么? 定义:使用人工设施、人工控制环境因素,使植物获得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从而延长生产季节,获得最佳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称为设施农业栽培,园艺专家称之为设施园艺。它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因而科技含量高,所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设施园艺的基本构成:

① 一定的围护结构。为了不受四季与地域的限制,设施农

业首先必须利用一定的围护结构(如温室、大棚等)把一定的空间与外界环境隔离起来,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系统。这是区别于露地生产的先决条件;

② 一定的环境工程措施。在一定的建筑设施洗涤、清选、分级、脱壳、粉碎、蒸煮、灭菌、浓缩、干燥、冷冻、储藏保鲜

基础上,通过

对半封闭系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调节来进一步改善和创造作物适宜的生育环境,实现周年、反季节生产。

③ 相应的配套工程与工艺设备。满足农业生物从苗期到收

获全过程的配套技术装备,如育苗设施、栽培设施、灌溉、施肥、植保等。3.试述影响果蔬贮藏保鲜的条件。采收后的果蔬具有生命活动的重要标志是进行呼吸作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果蔬采收后最主要的代谢过程,它制约与影响其他生理生化过程。所以,在后期的贮藏中应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以维持一定的新陈代谢作用,延缓果蔬的成熟与衰老过程,并抑制微生物的侵袭,达到减小腐烂损失,延长贮藏期限,维持优良、新鲜的商品价值。

① 温度

呼吸作用的强弱是生命活动的外观指标,呼吸作用和温度的关系十分密切。降低温度,呼吸强度就大大减弱。果蔬呼吸强度越小,物质消耗也就越慢,贮藏寿命便延长。因此,贮藏果蔬的普遍措施,就是尽可能维持较低的温度,将果蔬的呼吸作用抑制到最低限度。② 湿度

湿度一般来说,轻微的干燥相比较湿润更可抑制果蔬的生命活动。③ 空气成分

在环境气体成分中,二氧化碳和由果实释放出来的乙烯对果蔬的呼吸作用有重大的影响。适当降低贮藏环境中的氧浓度和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抑制果蔬的呼吸作用,从而延缓果蔬的后熟、衰老过程。

第三章 农产品加工与生物质加工

1.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单元操作有哪些?

内容总结

绪论:主要讲了农业、现代农业以及农业工程的一些知识。需要掌握的知识主要有:

5.农业工程的定义是什么?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什么?农业工程是在现代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工程科学、经济科学与农业生产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和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并直接为现代农业服务的应用技术学科。

农业工程发展成为一们学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但是它作为一种工程技术,则有比较久远的历史,共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工程阶段,农具以石、木、贝壳为材料制作,农业建筑物的结构十分简陋,农田的开发和整治刚刚起步,排灌设施也很简单。

传统农业工程始于公元前400年前后,主要特征是普遍使用了铁制畜力农具。到1910年内燃拖拉机问世,标志着现代农业工程的开始。

6.农业的定义:农业是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取得动植物产品进而转化为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生产行业。

7.农业的四个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古代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8.试述建设现代农业的三个特征。

1)是农业工业化过程,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装备设施来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并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的生产过程规范化、生产产品标准化和生产方式产业化。2)是农业市场化过程,包括农业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化。

3)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要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

9.农业工程追求的目标:农业的增产增收,农产品质量的改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0.农业工程学科的四个分支: 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电气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2.什么是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

3.生物质能的分类:

农业资源、林业资源、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城市固体废物、畜禽粪便 4.简述生物质能的利用。

生物质能的利用主要有直接燃烧、热化学转换和生物化学转换等3种途径。生物质的直接燃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方式。生物质的热化学转换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条件下,使生物质汽化、炭化、热解和催化液化,以生产气态燃料、液态燃料和化学物质的技术。生物质的生物化学转换包括有生物质-沼气转换和生物质-乙醇转换等。

5.简单叙述秸秆粉碎还田的优、缺点。秸秆粉碎还田优点: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水、肥、温、气的调节能力。缺点:

① 由于秸秆还田量过大或不均匀易发生土壤微生物(即秸

秆转化的微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的矛盾,甚至出现黄苗、死苗、减产等现象。

② 秸秆翻压还田后,使土壤变得过松,孔隙大小比例不均、大孔隙过多,导致跑风,土壤与种子不能

根不牢,甚至出现吊根。

③ 易发生病虫害。秸秆中的虫卵、带菌体等一些病虫害,在秸秆直接粉碎过程中无法杀死,还田后留在土壤里,病虫害直接发生或者越冬来年发生。

④ 目前我国农村的耕作制度,不适合大面积的机械作业,农民都是一家一户,土地面积小,大面积的农业机械作业还推广不开,小面积的秸秆机械还田成本高,且由于动力的限制,秸秆粉碎质量很差。

第四章 农业水土工程与节水农业

1.农业水土工程的定义:农业水土工程是研究水、土运行规律与持续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合理利用农业水土资源,创造良好的农业水土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科学。

2.农业环境的本底值:未受人为污染的农业环境中各种元素和化学物质的自然含量及自然丰度称为农业环境的本底值。3.什么是土地利用工程?

土地利用工程是有关土地开发利用、治理改造、保护管理的各种工程的总称。是以生态系统平衡为理论依据,根据国民经济和各项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对土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与治理改造的综合性工程技术。

4.土壤四大肥力因素:

养分、水分、空气、热量

5.如何理解灌溉的作用?灌溉有哪些方式?各自特点如何?

作物为维持生命及生长发育需要不断的通过它的根系从周围土壤吸收水分,最后大部分水分将通过叶片蒸腾到大气中。土壤可看做是作物的蓄水器,当根区附近土壤中的水分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补充,作物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直至萎凋。

自然降水固然可以补充土壤中的水分,但自然降水制约的因素较多。那么灌溉的作用就是根据作物的需要及时、适量地补充作物根区土壤中的水分,及时而适量的灌溉对产量往往有决定性的影响。按水分渗入土壤的方式,灌溉方法分为地表灌溉、喷灌、滴灌、渗灌。

① 地表灌溉:水从土壤表面流过或在土壤表面浸淹,借重力及毛管力渗入土壤。这种灌溉水靠重力或水泵通过输水渠道或管道引向田间,当水流过土地表面或浸泡土地时使水渗入土壤。特点:水对土壤的入渗率与土壤的质地及结构、土壤原先的含水量有密切关系。② 喷 灌

用水泵或借高度压头使水通过喷头喷入空中形成小雨滴,再降到田间。水滴的大小与工作压力、喷孔尺寸等参数选择及喷头结构有关。

一般不受地形地貌限制,只要喷灌设备布置合理,选择适当,灌溉水分布可以比较均匀,灌溉水损失少,因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较高。喷灌与表面灌溉相比可节水20%~50%、增产l0%~20%,对地形及整地要求不高,易于实现自动化,节省劳力,但初投资费用较大,对水质有一定要求。

③ 滴 灌

灌前在田间布置安装有一系列滴头的灌水管道,滴头安置在作物根部附近,水引入管道后通过滴头以小水流或形成水滴流到作物根区附近土壤表面上,借重力渗入土壤。是一种较先进的灌溉技术,也可结合滴灌施肥或施药,但对水质要求较高,通常在滴灌系统内设有过滤装置。④ 渗 灌

渗灌是将开有许多微型小孔的软管埋藏在有种植物的土壤中,通过水压将水从小孔中压出,在植物根部附近进行精确灌溉的一种先进方法。

6.田间持水量的定义:田间持水量指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

7.水土流失的定义: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力的作用下,山丘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水土流失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损失。

8.节水农业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衡量节水农业的标准是作物的产量及品质、用水的利用率及生产率。

节水农业是随着近年来节水观念的加强和具体实践而逐渐形成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农学范畴的节水,如调整农业结构、作物结构,改进作物布局,改善耕作制度,培育耐旱品种等;

二是农业管理范畴的节水,包括管理措施、管理体制与机构,水价与水费政策,配水的控制与调节,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等;

三是灌溉范畴的节水,包括灌溉工程的节水措施和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

第二篇:农业工程概论

公选课之【农业工程概论】问答题:

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技术支撑 发挥农业工程技术优势,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技术与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手段和动力。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其核心内涵是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技术性、创新性、效率性和持续性。效率与持续是目标,技术与创新是手段,更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动力。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要保证,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业生产和农机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农业科技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用机械装备农业,“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发展农机事业, 振兴农村经济,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标志。

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把大工业成果、自然科学和自然力引入农业生产过程,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转化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推进非农产业发展,也使现代生物技术由于有现代装备和工程技术手段支持而得以实施和进一步发展。所以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现代化发展。二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机械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机械化的支撑。发达国家大多在20世纪40-60年代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体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后先后实现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机械化是现代化的先行因素而不是同步因素,基本实现机械化的时间比基本实现现代化一般要早20-30年,农业现代化是在机械化基础上的更高级发展阶段。

二、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到社会大系统各个领域的协调与配合。就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讲,农业工程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业工程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与改善)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正是农业工程所追求的目标。这是因为,农业工程学科从它创立之初,就是把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生产潜力,为充分满足人口日益增加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环境保持与改善是基础目标,环境保护与改善做好了,才能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可持续利用才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了,又对环境保护与改善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农业工程的研究重点也应该放在环境保护与改善上面。

总之,农业工程技术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条件,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资源与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坚持实施依靠工程技术要素的投入代替传统的扩大资源投入的模式,就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反过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生产工具的创新也有促进作用,这种周而复始的互动作用,全面地推动了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总量不断增加;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均产值不断增加。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础。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以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靠天吃饭发展农业的路子,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21世纪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力的代表,不仅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现代化的标志,而且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农业新技术革命得以实现的载体和手段。要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

第三篇:农业工程可持续发展论文

东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作业)封面

(2013 至

2014 学 第二学期)

课 程 名 称: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学 生 姓 名:

冯 泰 龙

号:

A07110678

级:

农机化1103班

任 课 教 师:

左 彦 军

提 交 日 期:

2014 年 5 月 19 日

成 绩:__________________

教 师 签 字:__________________

开课---结课:第 一 周---第 十 周

评 阅 日 期:

****年**月**日

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机化1103班 冯泰龙 A07110678

摘要:本文揭示了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是机制滞后,因而,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就是进行机制创新,它主要包括: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职责分明的社会参与机制。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对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极不协调,长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而耕地少,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23.27%。我国森林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只有0.12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就是这样紧缺的农业资源,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它们日趋减少。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

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消亡,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机制滞后: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

作为一种根本不同于传统农业的新的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它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参与以及公众的热情支持,而恰恰是在这几个方面,我国还存在许多问题。

1.政府推动机制紊乱。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表明,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和驱动力量,循环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基本上靠的是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无法可依。第二,政府各个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中央政府

还没有指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地方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也不明确。第三,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第四,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第五,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不顺。第六,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还需大力加强。正因为如此,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并不大,与我们的期望值相比差之甚远。

2.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亟待加强。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3.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三、机制创新: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

(1)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除了认真贯彻执行《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已有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法可依,同时,还应注意立法的质量,使该法律的可操作性强,用它来规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3)完善政策。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4)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5)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2.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农业生产者的成本——效益驱动机制和公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消费需求驱动机制,将“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转变为“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模式,激励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政府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以解决农业生产者资金不足的难题。

(3)通过政策调整,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可图,使农业生产者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维修”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3.建立职责分明的社会参与机制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农业生产者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明确三者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三者互动的参与机制,这是十分重要的。

(1)规范政府参与职责。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各个部门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管理体制和制度,搞好规划,引导、激励农业生产者和社会共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各个部门应彼此协调合作,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促使农业生产者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实行清洁生产。

(2)明确农业生产者的参与职责。农业生产者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农业循环经济能否发展,关键在于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多农业生产者不愿意清洁生产,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政府各部门必须通过多种手段,调节农业生产者的行为,使他们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他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者宣传教育力度,使他们的行为能落到实处。

(3)增强公众的参与责任意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战场在农村,只有让广大公众(特别是农民群众)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经济效益,才能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知识,定期发布有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信息,使广大公众享有知情权,通过参与,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使公众能把环境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变成公众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

[1]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R].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黄王景,雷海章,黄智敏.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1,(6):44~46.[4] 朱俊林.三峡工程与江汉平原农业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7,16(2):36~41.[5] 叶文虎.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6] 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4~245.

第四篇:农业工程装备导论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前言..................................................................................................................................................3 1 充分利用灌区内的降水资源....................................................................................................3 2 调整灌区的作物种植结构........................................................................................................3 3 采用非充分灌溉制度................................................................................................................3 4 微灌技术....................................................................................................................................4 5 因地制宜地选用节水灌溉技术................................................................................................4 6 节水灌溉要与农业综合技术相结合........................................................................................4 7 改革灌区的用水管理................................................................................................................5 8存在的问题:...............................................................................................................................5 参考文献;......................................................................................................................................6

灌溉农业如何高效用水

作者:付兆营 指导老师:吕全贵

摘要: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且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农业干旱缺水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学者对节水灌溉技术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缺乏对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困难的足够重视。据此,从目前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我国节水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关键词:土壤水分;田间持水量;节水灌溉 前言

我国农业每年平均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3%,同时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相当低,全国范围的有效利用指数低于40%,而美国的有效利用指数在60%~70%,以色列则高达90%以上。因此,我国农业用水面临资源短缺和浪费严重的双重困扰。造成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灌溉方式落后。以蔬菜生产为例,生产上多采用畦灌或沟灌,灌水定额为(0.9~1.2)×104m3/hm2,水分利用率只有40%,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由于设施内相对湿度增加,从而诱发各种病害的发生。因此,设施蔬菜栽培选择合理的灌溉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而且对于改善设施内的水分环境,降低设施内的相对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节水灌溉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干旱是我国农业最主要的自然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世界人均水平灾害,从1949 年到1998 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灾面积为3.24 亿亩,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7%。到1998 年底,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为8.01 亿亩,虽然生产了占全国67%的粮食、60%的经济作物和80%的蔬菜,却耗费了大量的灌溉用水。据估算,2000 年我国农业年用水量高达4000 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9%。在水资源短缺的条件下,灌溉农业的用水效率,将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利用灌区内的降水资源

灌溉水资源一般包括降水、地表水(库水或河水)和地下水。以前,灌区一般注重通过修建灌溉工程,尽量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对本地降水的充分利用重视不够。实际上,对一个灌区来说,直接利用降水供给作物用水,是投资省、见效快的最好途径。为了充分利用降水,灌区应在雨季前多用井灌,以便腾空地下水库容,有利于雨季补充地下水;同时,应在田间采取耕作保墒措施,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优化作物种植结构等农业措施,尽可能做到作物生长与雨热同步,从而提高降水利用率。调整灌区的作物种植结构

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以适应灌区的水源状况,可以发挥灌溉用水的最大效益。在容易受旱的北方灌区,春季是小麦需水的关键时期,所以北方应在满足粮食生产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压缩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杂粮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水稻为需水量最大的粮食作物,目前,在各引河灌区内占有相当的种植比例,因此,在灌溉水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这些地方应下大力气压缩水稻的种植面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基本要求下,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并提高其品质,增加饲料作物、经济作物、林果、蔬菜和名优特产作物的种植比例,错开用水高峰,增加产值,是灌溉农业高效用水的发展方向。在我国西部,一些流域的上游地区盲目开垦,大规模发展灌溉面积,造成下游断流并大面积荒漠化,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这类地区要在留足生态用水的前提下,以水量定灌溉面积,超出水源承载能力的灌溉面积,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采用非充分灌溉制度 按照满足作物需水要求和程度,可将灌溉分为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两种。充分灌溉是指水源供给充足,能够全部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此时的最优灌溉制度应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及气象、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及土壤墒情等,对农作物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使其生长条件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并且不产生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漏,这样既确保获得最高产量,又具有较高的水分生产率。而非充分灌溉的优化灌溉制度是在水源不足或水量有限的条件下,将有限的水量在作物间或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确保各种作物水分敏感期的用水,减少对作物水分非敏感期的供水,此时所寻求的不是单产最高,而是全灌区总产量最高或产值最大。

当前,由于灌溉水源日趋紧张,在大多数北方灌区,应该推广应用非充分灌溉制度。对于小麦、玉米连作区,可以减少小麦苗期的灌水量,一般每亩可减少50 立方米。玉米灌水次数少,不宜采用非充分灌溉。棉花可在苗期或絮期减少灌水量,一般每亩可减少50 立方米。水稻可以在分蘖期减少灌溉水量或不灌。采用非充分灌溉后,一般单产会有所降低。因此,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应该经过充分论证比较后,在适当降低单产水平下扩大灌溉面积,使灌区总产得到提高。微灌技术

微灌是根据各种作物的不同需水量的要求,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送到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和渗灌等,一般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以及流量压力控制部件和测量仪表等组成。首部枢纽包括水泵、动力机、肥料和化学药品注入设备、过滤设备、控制阀、进排气阀、压力流量测量仪表等,其作用是从水源取水增压,并将其处理成符合微灌要求的水流送到系统中去。输配水管网包括干、支管和毛管三级管道,其作用是将首部枢纽处理过的水按照要求输送分配到每个灌水单元和灌水器。灌水器按结构和出流形式可分为滴头、滴灌(管)带、微喷头等三类,是微灌设备

中最关键的部件,是直接向作物施水的设备,其作用是消减压力,将水流变为水滴或细流或喷洒状并施入土中。微灌属于局部灌溉和精细灌溉,一般只湿润植物根部附近土壤,土壤不易板结,有利根系生长;灌溉水流量小,能适时适量依植物生长需要供水,完全避免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所以比地面灌溉省水50%~70%,比喷灌省水15%~25%。采用微灌可有效降低设施内的相对湿度,具有省水、省工、省力和增产的优点。因地制宜地选用节水灌溉技术

适用于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田间节水地面灌溉等。当前,我国传统的以沟灌、畦灌为主的地面灌溉面积占到总灌溉面积的97%,从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以地面灌溉为主,因此田间节水地面灌溉技术应作为重点推广应用。田间节水地面灌溉技术主要有大畦改小畦、长沟改小短沟、平整土地、坐水种等,是投入少、见效快、农民易掌握的节水技术,应大规模推广应用。对于其它节水灌溉技术,各地应严格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选择。节水灌溉要与农业综合技术相结合

过去发展农业高效用水,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而没能很好地配套农 业增产措施,因此常会出现节水但增产增效并不明显的现象。与工程节水技术配套的农业技术主要有水肥同步供给技术、利用耕作措施调控农田水分技术、覆盖保墒技术、选育耐旱高产品种等。各地应根据不同灌区类型的特点,在大力推广节水工程技术的同时,选用适宜的农业综合技术措施,提高水分生产率,提高节水增产效益。改革灌区的用水管理

实现灌溉农业高效用水,需要有一整套用水管理政策、法规、制度来做保证。因此需要对现行的灌区用水管理进行改革。首先是明晰产权,实行企业化管理,强调用水户参与。对于大、中型灌区,可将工程管理单位改造为国家控股公司,用企业化方式管理经营水利资产,确保其保值和增值。对于小型灌区,可通过股份合作制、拍卖、承包和租赁等不同方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达到搞活经营和管好灌区的目的。大、中型灌区要积极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经验,在支渠以下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支渠以下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其次要结合灌区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系,促进节水。当前,灌区的农田灌溉水价不到实际成本的三分之一。水价太低易使农民不爱惜水,不舍得购买节水灌溉设备,导致灌溉管理单位收取的水费入不敷出,引起农民多用水。为此,应尽快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分阶段、分管理范围提高水价,达到按成本计价;全面实行计量收费,对超标准用水,加倍收取水资源占用费,将灌溉用水纳入市场经济管理和法制管理轨道;加快研究和制定可操作的水权交换机制,通过市场交换,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分配。微喷灌技术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具有建设投资小、省工、省时、省力及增产等优点,能有效调节水源紧缺的现状,特别在高山、远郊等季节性蔬菜基地的应用,是一项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大幅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效措施,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8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由于国家对节水灌溉设备科技攻关的重视,国产微灌设备生产制造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与国外的差距明显缩小。但是,如果认为国产设备总体上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能够让人放心地大量推广使用,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国产设备在标准执行、产品配套齐全、品种规格多样化、塑料管材耐老化、灌水器出水均匀度等许多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等方面问题更多。如滴灌带壁厚不匀、滴水不均匀、管道接头漏水易脱开、施肥设备工作不可靠,过滤器及其金属阀件易锈蚀、漏水等。据近期调查,我国部分地区微灌工程滴灌带存在的爆管漏水、灌水不均匀现象还是很普遍,有些地方,由于产品质量的问题,已经严重挫伤了农民使用微灌的积极性。国际化、工程化、精准化已成为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同时也将是我国节水农业向国际化、民族化迈进的极为关键的一步,它有利于我国农业更好地进入世界市场,同时也将给节水灌溉业带来严峻挑战。与国外相比国产滴灌产品性能差距较大,自动化程度低。国外节水设备先进,性能优良,配套性差,管理维护、运行费用较高。国内生产的滴灌产品在推广应用中,普遍存在自适应性能差、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造成灌水器易堵塞、滴水不均匀。配套过滤、施肥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开发滞后,近年来,虽然在过滤器、防堵塞灌水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没有形成产品化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此方面的研究、开发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参考文献;

[1] 吕菱.IT 行业项目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技术与创新管理.[2] 田中敏.论IT 项目开发中的风险管理[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3] 张珞玲,李师贤.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方法比较和研究[J].计算机工程.[4] 马丘卡(美).信息技术项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5] 张和明,熊光楞.制造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6] 刘丽文.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小塞缪尔·J·曼特尔,杰克·R·梅瑞狄斯.项目管理实践[M].

第五篇:农业工程 秸秆综合利用

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有哪些方面?阐述2——3各方面的利用现状与前景。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都包括:(1)秸秆直接还田培肥改土技术(2)稻麦两作区小麦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3)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4)木薯杆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5)稻田秸秆还田快速腐熟应用技术。

一、秸秆直接还田培肥改土技术:

秸秆直接还田是利用作物秸秆,通过人工或机械操作,按照不同形式直接将秸秆归还土壤,并综合采用少耕、免耕、选用良种、平衡施肥、防治病虫害、模式化栽培等多项配套技术,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沃土肥田、保持水土等作用的一种培肥改土技术。是应对当前农田有机肥施用量严重不足、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土壤结构日益恶化以及化肥、商品有机肥价格上涨等一系列问题所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主要包括秸秆覆盖还田、翻压还田、沟埋还田等技术模式。该项技术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易为农民接受的实用技术。

秸秆直接还田培肥改土技术要点包括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冬小麦-夏玉米两茬还田技术。

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包括休闲麦田旋耕覆盖还田、休闲麦田留高茬粉碎还田和小麦秸秆旋耕复播覆盖还田三种方式。

1.休闲麦田旋耕覆盖还田。小麦成熟后用联合收割机收获,留茬高度20~30厘米,用旋耕机浅旋,使小麦秸秆覆盖地表,待下茬小麦播种前一个月左右深翻入土。

2.休闲麦田留高茬翻压还田。小麦成熟后用联合收割机收获,留茬高度20~30厘米,用秸秆粉碎机将小麦秸秆粉碎,随后立即用深翻犁深翻入土。

3.小麦秸秆旋耕复播覆盖还田。小麦成熟后用联合收割机收获,留茬高度20~30厘米,用旋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小麦秸秆还田和豆类、油葵、夏玉米种植。

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配套农艺有以下几个环节:

1.选用优种。小麦秸秆覆盖首先要选用抗病、高产的优良品种,以充分发挥覆盖的增产效益。

2.增加播量。因为靠旋耕机耙齿旋转打入土中,入土深浅不一致,影响出苗,所以应适当增加播种量,确保合理的基本苗。通常播量在常规播种量基础上增加25%~30%。

3.配方施肥。在实施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增施氮肥,一般每100千克秸秆增施氮素0.6~0.8 千克,以调整碳氮比,促进秸秆腐熟。复播田可将每亩5~10千克氮素、3~4千克五氧化二磷在旋耕前以底肥施入(不能与种子直接接触),生长期亩追5~8千克氮素。复播田氮肥也可不作底肥,全部以追肥施入。

4.隔年深耕。覆盖田耕翻主要靠旋耕机,作业深度较浅。因此,每隔2~3年在麦收后或小麦播种前进行一次深耕或深松(25厘米左右),使土壤能保持一定厚度的活土层。

5.防治病虫害。麦草覆盖促使土壤水热条件改善,同时也有利于病虫害的潜伏和活动,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做好覆盖田的病虫害预测预报。黑穗(黑粉)病、白粉病、锈病等病虫害危害较重的麦田,禁止用麦秸覆盖。病虫害易发生地块,要在覆盖后用农药处理秸秆。地下害虫应以药剂

1拌种或在危害期撒毒饵的方法防治。

6.防治杂草。一般在播后到出苗前,每亩用乙莠水除草剂65~100毫升对水均匀喷洒在覆盖秸秆上;或在夏玉米7~8片叶时,每亩用克无踪80~100毫升对水定向喷洒杂草。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包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玉米整秆翻压还田、玉米整秆半耕半覆盖还田、秸秆地膜二元覆盖和玉米整秆沟埋还田等多种方式。

1.玉米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玉米成熟后,立秆摘穗、人畜力运穗出地;用铁牛-55配套秸秆粉碎机粉碎秸秆,使其均匀覆盖地表;采用60WK深耕深松机或用60KW拖拉机带4~6铧深耕犁,进行深耕,将玉米秸秆全部翻入土中。

2.玉米整秆翻压还田。玉米成熟后立秆收获玉米穗,直接用60kW拖拉机带4~6铧深耕犁,进行深耕,将玉米秸秆直接翻入土中。

3.玉米整秆半耕半覆盖还田。玉米成熟后立秆收获玉米穗;一边割秆一边硬茬顺行覆盖,盖67厘米,空67厘米(或盖60厘米,空73厘米),下一排根压住上一排稍,在秸秆交接处压少量土;第二年春天,在未覆盖秸秆的空行内耕翻、施肥、播种;秋收后,在第一年未盖秸秆的空行内覆盖秸秆。

4.玉米秸秆地膜二元覆盖。玉米收获后,硬茬隔行进行玉米整秆覆盖,第二年春天在未覆盖行内开沟、施肥、盖膜、打孔、播种。

5.玉米整秆沟埋还田。以133厘米为一带。秋季玉米收获后,在宽行距中间用铁锹式犁(不带犁铧)开出一条40厘米宽、20~27厘米深的沟,将玉米整秆尾压梢放入沟内,(每把约8~11株),埋土过冬。第二年早春,在不埋秸秆的窄行内开沟施肥,在埋入秸秆的垄上覆膜,在膜两侧种两行玉米。秋季收获后,倒行沟埋。即在窄行距中间开沟埋秆。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有哪些配套农艺:

1.选用适宜品种。玉米秸秆覆盖田改善了生态条件,所以应选用适宜本地气候的高产、抗病、抗倒伏、耐水肥品种。

2.防治病虫害。玉米秸秆覆盖地块,早春地温低,出苗缓慢,易感丝黑穗病、黑粉病,应采取种子包衣或“甲基对硫磷”、40%“拌种双”按种子量的0.3 %拌种。发现丝黑穗病和黑粉病植株要及时清除,最好深埋病株。玉米螟发生较严重的秸秆,应用“Bt”200倍液进行秸秆处理。

3.配方施肥。在当地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适当增施15%~20%的氮肥,以调整碳氮比,促进秸秆腐解。一般情况下,每亩生产600~800千克玉米籽粒,应施纯氮15~22千克,五氧化二磷7~10千克。

4.合理密植。在当地常规栽培密度的基础上,每亩增加300~500株。

5.化学除草。玉米秸秆覆盖田虽然可以抑制杂草,但丰雨年份,草害仍不容忽视。用除草剂在播后或出苗前进行化学除草;生长期间,定向喷洒杂草。

6.中耕培土。冷凉地区玉米整秆覆盖田苗期地温低、生长缓慢,第一次中耕要早、要深,在4~5叶期进行,深度达3~5寸,以利提高地温。结合最后一次中耕进行培土,预防倒伏。

冬小麦-夏玉米两茬还田技术要点:

在还田方式及操作方面要注意:小麦机收后,将收割机吐出的麦秸撒匀,用大马力拖拉机牵引旋耕播种机作业,一次性完成旋耕覆盖和夏玉米播种。秋季玉米收获时,摘穗出地,玉米秆直立于田间,用铁牛-55配秸秆粉碎机粉碎玉米秸秆,用旋耕机将粉碎的玉米秸秆浅旋入土(6厘米),用铁牛-55配条带免耕施肥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施肥和小麦播种。

冬小麦-夏玉米两茬还田的配套技术有以下几点:

1.选用良种。选种时应适当选择比常规种植的生长期稍短,且需水肥条件高的品种,以发挥保护性耕作的增产优势。

2.配方施肥。在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氮肥用量,调整碳氮比。若肥力较低的地块可在秋季旋耕时亩施农家肥1000 千克左右;若后期脱肥,可适量追施氮肥。

3.合理密植。在当地常规栽培密度的基础上,每亩增加300~500株玉米种植。

4.防治病、虫、草害。在应用种子包衣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整地用10%的锌拌磷可湿性粉剂处理土壤,防治地下害虫。在玉米生长后期还要防治玉米螟等地上害虫。并采取人工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法防治草害。

秸秆直接还田培肥改土技术的适宜区域:

要根据自然气候及种植制度的不同,不同区域宜采取不同的秸秆还田模式。在东南部春玉米种植带,宜推广玉米整秆半耕半覆盖和秸秆、地膜二元覆盖技术;在中南部小麦、玉米种植区,宜推广旱地小麦秸秆休闲旋耕覆盖技术和水地冬小麦-夏玉米两茬秸秆还田技术;在中北部盆地玉米种植区,宜推广玉米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和整秆翻压还田技术。

秸秆直接还田培肥改土技术实施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1)覆盖均匀。覆盖麦秸要均匀,达到地不露白,草不成坨。

(2)品种一致。进行麦草覆盖的地块应以本田覆盖为主,异地覆盖一般要求覆盖的麦草与生长的小麦品种保持一致,减少品种混杂。

(3)隔年深耕。玉米整秆半耕半覆盖的田块,每隔3~5年应深耕一次,以解决土壤养分上下不均及耕作层变薄的问题。

二、稻麦两作区小麦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

稻麦两作区小麦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就是在小麦收获后,使用秸秆还田机械,将收获后的小麦秸秆直接粉碎翻埋或整秆编压还田,使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分解为有机肥,再实施机插秧、抛秧、直播稻苗等机械化插秧技术。

稻麦两作区小麦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技术流程包括:

(1)秸秆均布。作业前要将秸秆均匀撒在田间,以便于机械作业。

(2)灌水浸泡:机械作业前,一定要提前灌水浸泡12小时以上,待土壤松软后,泥脚深度达到10~20厘米时方可作业,耕深一般控制在15厘米左右。

(3)控制水深:在机组作业时,一般把水层控制在3~5厘米为宜。

(4)作业要求:埋茬深度达5~8厘米,起浆深度3~5厘米,耕后地表平整度≥85%。

(5)适速作业:机组的前进速度和刀轴转速应根据土壤的软硬条件和秸秆还田数量合理选定,一般的田块采取作业两遍的方法,第一遍机具前进速度慢、旋耕深度略浅,第二遍速度可稍快,旋耕深度达到预定要求。

(6)行走有序:机组作业行走路线应根据田块形状和大小进行选择,要做到既不漏耕又不重耕。当地块宽度适合机组横向作业的情况下,应采取纵横交叉各作业一遍,这样有利于提高埋草率和平地效果。

稻麦两作区小麦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的配套农艺措施:

(1)肥料运筹:在水稻返青初期,要早施用氮素化肥,促起早生快发。建议

使用尿素4~6千克。因其苗期应增加氮肥用量,后期随着秸秆分解强度的减弱,被固定的氮素会慢慢释放出来,在作物生长中后期应减少氮肥用量。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幅度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条件类型,不同还草量作适当变化。

(2)水浆管理:水浆管理应采用浅水勤灌、干干湿湿、经常轻拷等方法,尽量避免有害物质的积累。一般于栽后15~20天排水晾田。

(3)施用秸秆快腐剂:用RM快腐剂100毫升加1%尿素溶液25千克,还田前喷洒。秸秆快腐剂施入土壤后能加快当季秸秆的分解,也有利于提高土壤自身分解秸秆的能力。

稻麦两作区小麦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适用于稻麦两作水稻产区。

三、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要点:

(1)农作物秸秆收获还田机械化技术要点。小麦秸秆收获还田是在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的同时,使用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专门装置粉碎秸秆,抛洒于地表;玉米收获还田机械化,一是应用玉米联合收获技术,在收获玉米棒穗的同时实现秸秆还田;二是应用玉米青贮收获技术,在玉米摘除棒穗或连带棒穗直接进行田间收获玉米秸秆,粉碎后用作青贮饲料,进行过腹还田。三是在人工摘除玉米棒穗后,应用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粉碎还田。

(2)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机械化技术要点。此技术的应用以玉米秸秆的青贮加工为主,有塑料袋青贮和窖式青贮两种,即将腊熟期玉米通过青贮收获机械一次性完成摘穗、秸秆切碎、收集,或人工收获后将青玉米秸秆铡碎至1~2厘米长,含水量一般为67%~75%,装入塑料袋或窖中,压实排除空气以防霉菌繁殖,然后密封保存,40~50天即可饲喂。

(3)农作物秸秆气化技术要点。将玉米蕊、棉柴、玉米秸、麦秸等干秸秆粉碎后作为原料,经过气化设备(气化炉)热解、氧化和还原反应转换成可燃气体,经净化、除尘、冷却、储存加压,再通过输配系统送往用户,用作燃料或生产动力。

(4)农作物秸秆颗粒饲料加工成套技术要点。以玉米秸、稻草、麦秸、葵花秆、高粱秆之类的农作物秸秆等低值粗饲料,加转化剂后压缩,利用压缩时产生的温度和压力,使秸秆氨化、碱化、熟化,使秸秆木质素彻底变性,提高其营养成份,制成品质一致的颗粒状饲料,成为反刍动物的基础食粮。经加工处理后的农作物秸秆粗蛋白含量从2%~3%提高到8%~12%,消化率从30%~45%提高到60%~65%。该技术适用于公司加农户模式,能工厂化生产,商品化流通,生产成本低。

(5)农作物秸秆有机肥生产技术要点。利用大型铡草机将秸秆粉碎,用水把秸秆浸透,分层在秸秆上撒上畜禽粪便和腐解剂,堆制过程中用机械均匀翻动,再堆成半圆体进一步腐熟,数日后晒干粉碎,由秸秆有机肥造粒机加工制成颗粒状肥料,再装袋运输和销售。

(6)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要点。利用秸秆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剩余的蘑菇糠是优质有机肥还田。

(7)农作物秸秆工业用品加工技术要点。以玉米秸、麦秸等各种秸秆为原材料,利用高压模压机械设备,经辗磨处理后的秸秆纤维与树脂混合物在金属模具中加压成型,制成各种高质量的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的纤维板材制品,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适宜区域:粮食作物主产区。

下载农业工程概论(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工程概论(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介(国家级示范专业) 作者:招生就业处 点击数:938 更新时间:2012年05月08日 专业优势: 国家示范性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被誉为全国高职同类专业课程改革的......

    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本站推荐)

    《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题 目:院 (系):专 业:学 号:姓 名:授课教师:完成日期: 南方有机农业及对北方的借鉴意义机械电气学院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2016年11月3日 南方......

    农业工程机械行业公司

    行业知识了解; http://218.247.239.221/gybSearch/search.jsp福田雷沃目前状况: 福田雷沃靠农业机械起家并迅速成为行业霸主,在国内市场,雷沃谷神联合收割机销量连续8年稳居行......

    2012年贵州省农业工程咨询中心

    联系人:蒋先生 联系电话:*** QQ:54517139 联系地址: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长沙市城南中路232号。一、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院简介 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

    2018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1.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学制与学位授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和质量保障体系。 本......

    农业工程学报论文格式实例(精选)

    苹果液氮降温排氧打浆技术研究 赵国建1,3,杨公明2※ (1 山西师范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临汾041000;2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 51064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2010年度工作总结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2010年团总支工作总结 2010年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

    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2010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 2010年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校园综合治理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学校综合治理工作,保证校园安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