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题目 浅谈农业机械化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生姓名 魏 斌学号 13204021指导老师 王德福
撰写时间: 2013年12月24日
浅谈农业机械化与可持续发展 摘 要: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之一,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农业机械化的问题,本文通过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以及保护性耕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等农业生产环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农业; 农业机械化; 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我国经济在快速、稳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稳定与支持,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升级,农业耕地不断地被占用。自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的各项事业发展均以其作为发展的衡量,农业发展同样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要以农业发展为主,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逐渐实现机械化生产,提高自动化作业能力,为了提升农产品产量、质量,就必须采用农业机械化产品,通过技术与资金密集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商品率和资源利用率。因此使用农业机械化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推动力量。
一 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率不足,粮食产量的提高无法解决我国的粮食危机,粮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2)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环境问题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这就带来诸多的问题。3)淡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紧缺,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缺水的问题,再加上农业淡水利用率低,就更加影响了我国的农业发展。4)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农产品加工利用率不及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农产品的安全也存在着较大漏洞,尤其在我国的广大农村。
二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农业机械化能保护农业耕地资源
我国的人口基数在不断增加,大量的人口需要发展、生活、住宿等各种资源的支持,但是我国的耕地面积在以每年33 133万hm2的速度减少,并且已经开荒的耕地由于保护不善,护理不及时,导致了水土不断流失,从2011年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上看,我国当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 km?,严重威胁生态安全。
保护耕地资源, 除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抑制耕地过量占用外,应用农业机械拓展新的可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也是有效措施之一。而且在开垦荒地、改造中低长耕地和草地改造,开发沙地、治理荒沙盐碱都需要农业机械控制和农业器材。通过工厂化的农业发展,可以有利于资金进一步集中至农业,而且可以通过集团改造和发展,还可以向空间、时间上发展,这都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工厂农业化的发展就必须要有足够配套的机械装备。随着我国近年来对于耕地的保护与种植,有效的防止我国耕地进一步沙漠化,水土流失的严重性问题,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保护耕地依然任重道远,通过减少农业农药、化肥等污染可以降低耕地的损坏。所以说,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成部分。
2.2 保护淡水资源需要发展节水农业机械 我国淡水资源分布不平均,为了保证耕地的使用和水资源的利用,长期以来,我国均采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等不科学灌溉方法, 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5%左右,每年灌溉浪费的水相当于全国总用水量的40%。浪费的水资源不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调水已经占农业生产的重要位置。要保障水灌溉的正常进行,保护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我国面临着水资源的困饭中应当逐渐开发灌溉技术。
1.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3.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4.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
5.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
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2.3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防护技术
现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指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危害问题。在我国,当前主要是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和焚烧秸秆造成污染加剧的问题。长期不科学施用化肥、农药, 引起化肥、农药大量流失到空气、土壤、水中。粮食、水果、蔬菜等受到污染, 每年都有多起残留药物中毒事件发生,残留在土地里的地膜造成“白色污染”,每年6亿多吨的秸秆,大量被丢弃在田间或焚烧,成为农业环境的新污染源,甚至影响涉及国计民生的消防、航空安全。农业环境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
结语
由于我国的耕地面积不足,淡水资源分配不均,而且能源利用率存在着各种局限性。因此面临着断增长的庞大的人口负担和日益恶化的农业环境的巨大压力, 依靠农业科学技术, 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消耗源、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靠天吃饭发展农业的路子, 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机械化生产是农业发展的必要前提,通过集团化的工厂耕地和农业发展,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必须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参考文献
[1] 许继光.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代农机,2006(5)68-99.[2] 姜涛、李树军.我国农机科研事业的发展研究.农业机械,2007(9)120-134.
第二篇:农业工程可持续发展论文
东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作业)封面
(2013 至
2014 学 第二学期)
课 程 名 称: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学 生 姓 名:
冯 泰 龙
学
号:
A07110678
班
级:
农机化1103班
任 课 教 师:
左 彦 军
提 交 日 期:
2014 年 5 月 19 日
成 绩:__________________
教 师 签 字:__________________
开课---结课:第 一 周---第 十 周
评 阅 日 期:
****年**月**日
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机化1103班 冯泰龙 A07110678
摘要:本文揭示了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是机制滞后,因而,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就是进行机制创新,它主要包括: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职责分明的社会参与机制。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对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极不协调,长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而耕地少,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23.27%。我国森林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只有0.12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就是这样紧缺的农业资源,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它们日趋减少。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
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消亡,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机制滞后: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
作为一种根本不同于传统农业的新的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它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参与以及公众的热情支持,而恰恰是在这几个方面,我国还存在许多问题。
1.政府推动机制紊乱。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表明,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和驱动力量,循环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基本上靠的是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无法可依。第二,政府各个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中央政府
还没有指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地方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也不明确。第三,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第四,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第五,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不顺。第六,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还需大力加强。正因为如此,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并不大,与我们的期望值相比差之甚远。
2.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亟待加强。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3.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三、机制创新: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
(1)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除了认真贯彻执行《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已有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法可依,同时,还应注意立法的质量,使该法律的可操作性强,用它来规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3)完善政策。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4)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5)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2.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农业生产者的成本——效益驱动机制和公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消费需求驱动机制,将“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转变为“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模式,激励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政府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以解决农业生产者资金不足的难题。
(3)通过政策调整,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可图,使农业生产者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维修”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3.建立职责分明的社会参与机制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农业生产者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明确三者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三者互动的参与机制,这是十分重要的。
(1)规范政府参与职责。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各个部门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管理体制和制度,搞好规划,引导、激励农业生产者和社会共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各个部门应彼此协调合作,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促使农业生产者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实行清洁生产。
(2)明确农业生产者的参与职责。农业生产者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农业循环经济能否发展,关键在于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多农业生产者不愿意清洁生产,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政府各部门必须通过多种手段,调节农业生产者的行为,使他们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他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者宣传教育力度,使他们的行为能落到实处。
(3)增强公众的参与责任意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战场在农村,只有让广大公众(特别是农民群众)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经济效益,才能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知识,定期发布有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信息,使广大公众享有知情权,通过参与,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使公众能把环境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变成公众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
[1]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R].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黄王景,雷海章,黄智敏.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1,(6):44~46.[4] 朱俊林.三峡工程与江汉平原农业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7,16(2):36~41.[5] 叶文虎.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6] 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4~245.
第三篇: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本站推荐)
《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题 目:院(系):专 业:学 号:姓 名:授课教师:完成日期:
南方有机农业及对北方的借鉴意义
机械电气学院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2016年11月3日
南方有机农业及对北方的借鉴意义
摘要:现年来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我国农业确的存在着许多类似于过度施药、过度施用化肥、使用激素类物质等。因此,绿色有机农产品在社会中的需求一直有增无减。由于有机农业的限制性,大规模有机农业的生产还存在许多困难,例如,病虫害的治理、土地肥力不足、有机肥的高成本等都限制了有机农业的规模。南方以山地为主的地形,使得农业在规模化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南方农业地区农业逐渐向着中等规模高品质化转变。在许多南方的农村地区,受发达城市对健康食品的追求,开始发展起有机农业。主有大棚有机蔬菜、林地放养式有机畜禽。关键词: 有机农业、放养畜禽、有机蔬菜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的健康,俗话说病从口入,健康问题往往第一针对的就是食品安全。农业发展至今,2015年我国的粮食生产总量为62143万吨,在世界首屈一指,但是在中国发现的食品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绿色有机农业的推广和规模化成为了当下的一大热门。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是,规模小,以植物类产品为主,动物类产品较少,并且加工产品少,多以初级产品面向市场。
南方对于有机产品的热衷度一直居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发达地区,人们在生活得到保障之余对于食物健康的关注度也相对较高。许多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户,多多少少会种植一块有机肥田,甚至城市地区人们会在阳台利用有限的空间,种植一些蔬菜供自家食用。
人们对于有机农业十分向往,却久久未能在各地市场出现长期的有机农产品供应。即使偶尔出现,没有国家有效的认证,人们害怕受骗。自从农家土鸡蛋的的火热,现在在市场与超市里的鸡蛋大多都挂上了‘土鸡蛋’的牌子。
北方农业以旱田为主,地形较为开阔可以实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相对于南方的小农经济,北方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高一些。但是由于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北方农业偏向于粗犷,经常采用大面积的施药施肥,这导致了大量的药物残留,影响了作物品质。南方有机农业
1.1 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1] 中国有机农业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目前,中国有机产品以植物类产品为主,动物性产品相当缺乏,野生采集产品增长较快。植物类产品中,茶叶、豆类和粮食作物比重很大;有机茶、有机大豆和有机大米等已经成为中国有机产品的主要出口品种。而作为日常消费量很大的果蔬类有机产品的发展则跟不上国内外的需求。我国有机食品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国内市场发展潜力更大。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4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2] 1.2 有机蔬菜
有机蔬菜的种植是一种环保的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种植方式,它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但这并不是回归到古老的传统种植体系。而是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集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知识等一系列农业科学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方式。
南方的有机蔬菜种植,在城乡反倒更为常见,因为城乡有机肥更易得到,并且使用方便。大型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现在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病虫害的防治。南方气候多湿,病虫种类繁多,且繁育里极快。
当下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一、物理防治
(1)利用遮阳网、防虫网对蔬菜进行浮面覆盖,组织多种害虫的侵入和产卵;(2)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色纸等;
(3)育苗时在苗床上方悬挂银灰色反光塑料薄膜,可避蚜:(4)在温室悬挂黄色粘板,诱杀白粉虱、美洲潜斑蝇、有翅蚜:(5)在农事活动时,可人工摘除斜纹夜蛾等卵块,用水冲刷等。
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有益微生物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在农事活动中,注重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或人工繁殖、释放、引进捕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有塔六点蓟马、小花蝽、小黑隐翅甲、中华草蛉、大草蛉、瓢虫和捕食螨等;寄生性天敌有赤眼蜂、茧蜂、土蜂、线虫、平腹小蜂等。另外还可以用苏云金杆菌各种多角体病毒防治病虫害。
三、药物防治
可以用石灰、硫磺、波尔多液防治蔬菜多种病害;允许有限制地使用含铜的材料,如氢氧化铜、硫酸铜等杀真菌剂来防治蔬菜真菌性病害;可以用抑制作物真菌病害的软皂、植物制剂、醋等物质防治蔬菜真菌性病害;高锰酸钾是一种很好的杀菌剂。能防治多种病害;可以有限制地使用鱼藤酮、植物来源的除虫菊酯、乳化植物油和硅藻土来杀虫。[3] 这些防护措施可根据具体情况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更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作用。比如,在装防虫网与诱虫灯的同时施撒一些对人体无害的绿色药剂。这些防护措施在实际应用中的效用也是十分明显,但是实施较复杂,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而且有些设备投入较高,如大面积覆盖防虫网。
有机蔬菜的施肥主要是氨基酸营养液与一些生物粪便制造的有机肥。
氨基酸营养液无毒无害无污染;制备方法简便易行,原料资源丰富,同时还能解决因动、植物残体堆放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不同蔬菜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增收效果,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经济实用的新型液体生物肥料。[4] 1.3 林地放养式畜禽
林地放养,是近几年来十分热门的一种养殖方式。拿林地养殖鸡来说,经疏林草地放养的土鸡,肉质鲜嫩,肉味鲜美,风味独特;鸡蛋蛋黄比例大、颜色黄亮,蛋清粘稠、色泽清鲜,口感良好。疏林草地放养土鸡不仅可使土鸡采食大量的青草、昆虫、牧草籽实而降低饲料成本,而且林间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可满足土鸡生长的各项生理条件,是发展绿色土鸡产品的良好场地。[5] 放养式养殖,并不是不管理。
在雏鸡脱温后可开始放养,初春气温不稳定,应选择天气晴好时放养,白天气温不低于20℃,如遇阴雨天,应舍饲并注意保温防冻。放养驯导与调教为使鸡按时返回棚舍,便于饲喂。[6] 放养中最主要的问题也是防疫、驱虫消毒防害。
在林地环境里防范各类疾病发生是很有必要的。及时给鸡注射相应疫苗,定时驱虫,对舍棚进行消毒。
由于畜禽的用药,在屠宰前需要有一段休药期,让其体内残留的药物排净。从而做到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对北方农业的借鉴意义
北方农业在城乡地区可成立相应的绿色农业合作社。在合适土地上种植适当的作物,尽可能利用前文所提的有机农业防虫治害的手段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减少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剂的使用。
在施肥上可有机肥与化肥相配合进行施撒。有机肥所含的种类丰富的有益物质为植物提供全面的营养。以有机肥为主,兼施化肥,补充植物需求量大的氮肥等。这样不仅不会对土壤有所破坏,还能提高所种植作物的品质。
北方大型规模化种植基地应精量施肥与喷药,也可尝试投入有机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在大型农田采用生物防治法治理虫害,兼顾产品的产量、质量与食用安全。
政府部门应给予相应的支持,并且加大市场监管的手段与力度。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由于有机农产品很难直观判断其真伪,消费者消费后也难以感觉其和常规农产品的区别,这给不法商人提供了可乘之机。[7] 3 结语
机农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前景很大。如今,有机农业的规模化还没有进行大面积推广。国家政府应当对有机食品的审核与认证上加大力度。有机农业投入较大,产品辨识度低,国家机构没有强有力的认证既给不法商贩可乘之机,同时也阻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同时也要加大对有机农业的关注度和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超市与市场有机农场品的上架必将越来越多。吃上健康无公害、无残留的食品不应该成为梦想。
[参考文献] [1]丁朝玉;浅谈有机农业[J];农村科学实验;2009年08期
[2]王晓娴;蒋术;张可;张利沙;崔清德;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相关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15期 [3]韩海东;陈敏健;刘明香;闽台有机农业发展概况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10年02期
[4]张夫道,孙羲;机肥料的主要有机氮组成及猪粪在腐解过程中的变化[J];中国农业科学;1984年04期
[5]李平;穆淑琴;李鹏;田向学;陈立焕;徐璇;林下散养蛋鸡适宜饲养量的研究进展[J];家禽科学;2012年04期
[6]邰胜萍,陶宇航;林下草地放牧养鸡的生态观察[J];贵州畜牧兽医;2004年03期 [7]高振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有机农业[J];农村生态环境;2001年02期
Organic agriculture in South 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North
YeYongsheng
Abstract:The food safety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the agriculture of our country that there are many similar to the excessive use of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 excessive use of hormones and other substances.Therefore, green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demand in the society has been increasing.Because of the restric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production of large-scale organic agriculture, such as the management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he lack of land fertility, the high cost of organic fertilizer and so on.In the south to the mountainous terrain, the agriculture has been restricted in scale, so the agriculture in the south of agriculture i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the middle scale and high quality.In many southern rural areas, the pursuit of healthy food by developed cities, began to develop organic agriculture.Main greenhouse organic vegetables, forest land type of organic livestock and poultry.Key Words:Organic agriculture;Organic vegetable;Stockinglivestock
第四篇:可持续发展导论结课论文
可持续发展导论结课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的心得体会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就要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和活动空间,人类应该懂得感恩,至少应该懂得保护自然,因为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为什么非的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呢?这或许也是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吧。人类从最开始的依赖自然、敬畏自然,慢慢的随着了解不断增多,开始掠夺自然,就像一个饥饿的婴孩贪婪的吮吸着乳汁,根本不管地球母亲能否承受得住,最后变为征服自然,且征服欲越来越强,以至于地球千疮百孔: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河湖面积减少、大气污染严重、土地沙漠化严重等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为什么不能从长远利益考虑一下呢?赚再多的钱但如果用在治病上又有何用!为了利益,一些人疯狂的破坏自然,猎杀野生动物,砍伐植物,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使用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到头来终是害人害己,没有清新的空气,没有纯净的水源,没有干净的食物,我们会变成一个垃圾桶,在吃着垃圾制造垃圾,这样的生活环境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拥有也是被拥有,同样破坏也是被破坏!希望我们不要把环保可持续发展只当做口号,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知道天蓝色有多漂亮!可以在无聊时数着星星睡觉!
第五篇:建筑与材料结课论文
建筑与材料结课论文
对于土木工程材料——水泥的认知与感悟
摘要:水泥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它是土木工程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一种建筑材料。水泥具有多种优点,其技术与经济意义是其它建筑材料所无法比拟的。由于水泥种类繁多,技术性质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因此正确的了解水泥的品种,合理使用水泥,以及对其生产工艺的熟识和养护与禁忌的良好认知,才能充分发挥水泥材料的优点,将其应用于各种建筑。关键词:定义
分类
技术特性
生产工艺
影响因素
导语:水硬性胶凝材料是无机胶凝材料之一,其特点是加水拌合形成浆体后,能在空气和水中凝结硬化,保持并继续发展期强度。应用于土木工程中的水硬性胶凝材料是各种水泥。水泥呈灰色粉末状,当与其他材料和水充分拌合后,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即凝结硬化呈坚硬的人造石材。水泥是土木工程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一
定义
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加水搅拌成浆体后能在空气或水中硬化,用以将砂、石等散粒材料胶结成砂浆或混凝土。水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人在建筑中使用的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与现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长期以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水利、国防等工程。二 分类
水泥按用途及性能分为:
(1)通用水泥: 一般土木建筑工程通常采用的水泥。通用水泥主要是指: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
(2)专用水泥:适应于专门用途的水泥。如:道路水泥,砌筑水泥,油井水泥等。
(3)特性水泥:某种性能比较突出的水泥。如:快硬硅酸盐水泥、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低热微膨胀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等。
这些水泥中,硅酸盐水泥是硅酸盐系水泥的一个基本品种,其他种类的水泥都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一定量的混合材料,或者适当改变水泥熟料的矿物成分而制成的。
水泥按其主要主要矿物成分分为:
(1)硅酸盐系水泥;
(2)铝酸盐系水泥;
(3)磷酸盐系水泥;
(4)氟铝酸盐水泥;
(5)硫铝酸盐水泥;(6)铁铝酸盐水泥;(7)无熟料水泥等
其中硅酸盐系水泥在工程中应用最为普遍。三
主要技术特性分为:
(1)快硬性:分为快硬和特快硬两类;
(2)水化热:分为中热和低热两类;
(3)抗硫酸盐性:分中抗硫酸盐腐蚀和高抗硫酸盐腐蚀两类;
(4)膨胀性:分为膨胀和自应力两类;
(5)耐高温性:铝酸盐水泥的耐高温性以水泥中氧化铝含量分级。四
生产工艺 生产方法
硅酸盐类水泥的生产工艺在水泥生产中具有代表性,是以石灰石和粘土为主要原料,经破碎、配料、磨细制成生料,然后喂入水泥窑中煅烧成熟料,再将熟料加适量石膏(有时还掺加混合材料或外加剂)磨细而成。
水泥生产随生料制备方法不同,可分为干法(包括半干法)与湿法(包括半湿法)两种。
①干法生产。将原料同时烘干并粉磨,或先烘干经粉磨成生料粉后喂入干法窑内煅烧成熟料的方法。但也有将生料粉加入适量水制成生料球,送入立波尔窑内煅烧成熟料的方法,称之为半干法,仍属干法生产之一种。
②湿法生产。将原料加水粉磨成生料浆后,喂入湿法窑煅烧成熟料的方法。也有将湿法制备的生料浆脱水后,制成生料块入窑煅烧成熟料的方法,称为半湿法,仍属湿法生产之一种。
干法生产的主要优点是热耗低(如带有预热器的干法窑熟料热耗为3140~3768焦/千克),缺点是生料成分不易均匀,车间扬尘大,电耗较高。湿法生产具有操作简单,生料成分容易控制,产品质量好,料浆输送方便,车间扬尘少等优点,缺点是热耗高(熟料热耗通常为5234~6490焦/千克)。
生产工序
水泥的生产,一般可分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和水泥制成等三个工序,整个生产过程可概括为“两磨一烧”。
(1)生料磨制
分干法和湿法两种。干法一般采用闭路操作系统,即原料经磨机磨细后,进入选粉机分选,粗粉回流入磨再行粉磨的操作,并且多数采用物料在磨机内同时烘干并粉磨的工艺,所用设备有管磨、中卸磨及辊式磨等。
湿法通常采用管磨、棒球磨等一次通过磨机不再回流的开路系统,但也有采用带分级机或弧形筛的闭路系统的。
(2)煅烧
煅烧熟料的设备主要有立窑和回转窑两类,立窑适用于生产规模较小的工厂,大、中型厂宜采用回转窑。
①立窑:
②回转窑:
a.干法窑
b.湿法窑
(3)粉磨
水泥熟料的细磨通常采用圈流粉磨工艺(即闭路操作系统)。为了防止生产中的粉尘飞扬,水泥厂均装有收尘设备。电收尘器、袋式收尘器和旋风收尘器等是水泥厂常用的收尘设备。
五 影响水泥凝结硬化的因素
影响水泥凝结硬化的因素,有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细度,用水量,还有养护时间,温度和湿度。
课本第32,33页
六
使用八忌(1)忌受潮结硬
受潮结硬的水泥会降低甚至丧失原有强度,所以规范规定,出厂超过3个月的水泥应复查试验,按试验结果使用。对已受潮成团或结硬的水泥,须过筛后使用,筛出的团块搓细或碾细后一般用于次要工程的砌筑砂浆或抹灰砂浆。对一触或一捏即粉的水泥团块,可适当降低强度等级使用。
(2)忌曝晒速干
混凝土或抹灰如操作后便遭曝晒,随着水分的迅速蒸发,其强度会有所降低,甚至完全丧失。因此,施工前必须严格清扫并充分湿润基层;施工后应严加覆盖,并按规范规定浇水养护。
(3)忌负温受冻
混凝土或砂浆拌成后,如果受冻,其水泥不能进行水化,兼之水分结冰膨胀,则混凝土或砂浆就会遭到由表及里逐渐加深的粉酥破坏,因此应严格遵照《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97)进行施工。
(4)忌高温酷热 凝固后的砂浆层或混凝土构件,如经常处于高温酷热条件下,会有强度损失,这是由于高温条件下,水泥石中的氢氧化钙会分解;另外,某些骨料在高温条件下也会分解或体积膨胀。
对于长期处于较高温度的场合,可以使用耐火砖对普通砂浆或混凝土进行隔离防护。遇到更高的温度,应采用特制的耐热混凝土浇筑,也可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磨细耐热材料。
(5)忌基层脏软
水泥能与坚硬、洁净的基层牢固地粘结或握裹在一起,但其粘结握裹强度与基层面部的光洁程度有关。在光滑的基层上施工,必须预先凿毛砸麻刷净,方能使水泥与基层牢固粘结。
基层上的尘垢、油腻、酸碱等物质,都会起隔离作用,必须认真清除洗净,之后先刷一道素水泥浆,再抹砂浆或浇筑混凝土。
水泥在凝固过程中要产生收缩,且在干湿、冷热变化过程中,它与松散、软弱基层的体积变化极不适应,必然发生空鼓或出现裂缝,从而难以牢固粘结。因此,木材、炉渣垫层和灰土垫层等都不能与砂浆或混凝土牢固粘结。
(6)忌骨料不纯
作为混凝土或水泥砂浆骨料的砂石,如果有尘土、粘土或其他有机杂质,都会影响水泥与砂、石之间的粘结握裹强度,因而最终会降低抗压强度。所以,如果杂质含量超过标准规定,必须经过清洗后方可使用。
(7)忌水多灰稠
人们常常忽视用水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施工中为便于浇捣,有时不认真执行配合比,而把混凝土拌得很稀。由于水化所需要的水分仅为水泥重量的20%左右,多余的水分蒸发后便会在混凝土中留下很多孔隙,这些孔隙会使混凝土强度降低。因此在保障浇筑密实的前提下,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拌合用水。
许多人认为抹灰所用的水泥,其用量越多抹灰层就越坚固。其实,水泥用量越多,砂浆越稠,抹灰层体积的收缩量就越大,从而产生的裂缝就越多。一般情况下,抹灰时应先用1:(3—5)的粗砂浆抹找平层,再用1:(1.5—2.5)的水泥砂浆抹很薄的面层,切忌使用过多的水泥。
(8)忌受酸腐蚀
酸性物质与水泥中的氢氧化钙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物体积松散、膨胀,遇水后极易水解粉化。致使混凝土或抹灰层逐渐被腐蚀解体,所以水泥忌受酸腐蚀。
在接触酸性物质的场合或容器中,应使用耐酸砂浆和耐酸混凝土。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和粉煤灰水泥均有较好耐酸性能,应优先选用这三种水泥配制耐酸砂浆和混凝土。严格要求耐酸腐蚀的工程不允许使用普通水泥。
七 使用注意
1、要注意砂浆的合理配比。例如,要按照使用的部位例如抹墙,贴地砖,贴墙砖等选择合适的砂浆比例,每次搅拌好的砂浆以在两个小时使用完毕为宜。
2、选用建材市场上专用的砂浆用砂,尤其要控制沙子质量的含泥,泥含量高将降低粘结程度。
3、瓷砖使用前应充分浸泡后(两小时以上)阴干,避免砂浆因失水降低强度;地砖宜用干铺,墙砖宜湿铺。
4、砂浆搅拌要均匀,拌制砂浆后建议在2小时30分钟内使用。八 对未来水泥的展望
未来10年,国际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是以节能,降耗,环保,改善水泥质 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实现清洁生产和高效率集约化生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围绕水泥工业节能降耗,减少有害气体(CO,SO 等)的排放。
结语
在当今社会建设方面,水泥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的建筑,它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我们应充分发挥其优点,将其合理的使用在建筑当中。最大限度的延长建筑的使用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