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土地闲置的调查(共)
学校:河北工程大学学院名称:水电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班级:11级热动三班姓名:余端民学号:110280325
主题:农村大面积耕地闲置的原因
调查时间:2011年1月15—2011年1月25日
调查对象:河北省全省农作物种植集聚区的全体农民
调查目的:调查了解、分析影响农村大面积耕地空闲的原因,为国家制定相应的农村政策提供最真实的信息,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进一步加快促进农村的发展速度,缩小城乡差距,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调查内容:为了解农村大面积耕地闲置的原因,提高国家粮食作物产量,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我利用寒假在家的机会,走访了河北省全省农作物种植集聚区的全体农民的种粮情况,咨询乡镇干部,采访当地农民,并在他们的带领下来到农田中深入研究,了解当地先进种植技术普及,基础设施建设,保险补贴,收成及收购等情况。
调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和农业发展
土地是一种珍贵而稀缺的资源,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后备资源不 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我国却有大量土地闲置。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截至 2008 年,供给开发商的土地还有 14.5 万亩闲置,约占当年开发面积的近四成。根据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截至 2009 年底,全国仍然约有一万公顷闲置土地,其中企业自身原因造成闲置土地的占比 46%,政府原因占比54%。最近(8 月 19 日上午)国土资源部在房地产用地专项整治工作新闻通气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5 月底,全国共上报房地产违法违规用地宗数 3070 宗,面积约 18.84 万亩。其中,闲置土 地宗数 2815 宗,面积 16.95 万亩,分别占上报总宗数和面积的 91.69%和 90%。这里统计 的数据还没包括农村闲置的土地,如果一并算入一定是个惊人的数目。
二.闲置土地的定义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1.闲置土地的定义 闲置土地是指,空闲搁置而未及时利用的土地。根据我国1999年国土资源部出台的 《闲 置土地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号),第二条之规定:闲置土地,是指土地使用者依 法取得士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 设的建设用地。根据作者朱林兴对闲置土地的看法认为,闲置土地还应分为农村闲置土 地和城市闲置土地。
2.处理闲置土地的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盘活闲置土地,加大闲置土地的管理,我国先后出台很多相关法律法规,对闲 置土地的处理做出了相关规定。如,“1994年,《城市房地产管理办法》对房地产开发闲置土地做出规定: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 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无偿地收回土 地使用权。其中,由于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或动工开发必需的前期 工作造成动工开发延迟的除外。”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37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 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1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1年以上 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2年未使用的,经 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
为 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出 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闲置土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 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9部门 《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 的意见》(国办发
[2006]37号),要求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对超出合同约定动工 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依法从高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责令限期开工、竣工;满2 年未动工开发的,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对虽按照合同约定动工建设,但开发建设面积 不足1/3或已投资额不足1/4,按闲置土地处置。” “200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13号),要求严 格执行闲置处置政策,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等等法律 法规。“2009年,新《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一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 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 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已经恢复耕 种的,如果需要继续使用该土地进行建设,应当依法给予青苗补偿。”
三.农村大面积耕地闲置的原因
农村大面积耕地闲置,归根结底是种粮所得的收入不高远不如其他。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发展,社会多元化越来越深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民的收入渠道也越来越多,笔者所在镇也不例外,人们可以通过外出打工或者经营生意等多种方式来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种粮已不再是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削弱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一)出外务工“淘金热”。每年,我国出外打工的人主要来自于农村,特别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农村青年,中学毕业后选择的都是出外打工之路。出外打工与留守在家种田比较,大多数农民都选择了者,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村劳动力剩余决定远行。但因基础薄弱,生活水平仍较低。农村因为劳动力剩余,当地的企业不多不能就业,又找不到合适的副业。呆在家仅靠一亩三分地很难以改善生活,所以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远走他乡另谋职业。加上如今走南闯北获得成就的农民工给留守在家农民极大的冲击,很多农民萌发了出外淘金热。于是出外打工成为了农民创收的一条捷径。二是收入差距明显决定选择。我采访了一位在外打工多年的农民,他告诉了我这么一组数据:“假如我在家种田,一家四口4亩多田,收成好种粮的产量可达到800斤/亩,两季每亩1600斤,折人民币1120元,加上种粮的补贴,每亩的收入为1200元,除去谷种、化肥、农药、耕作等成本开支,一亩田年纯收入才为500-600元,按一家四口人计算,一年种粮不过3000元,这里面还包括全家的口粮。而出去打工,收入远远大于种粮的收入,我县农民打工主要集中在浙江一带。月工资一般为1500-2000元,除去日常的生活开支,稍微节俭点在外一年的纯收入可以达到1-1.5万元。如果是夫妻双双在外打工,收入还会在2万元以上。”如此悬殊的收入比较,农民就不难选择去留了。三是工种单纯决定外出。在家种田琐事多,花不少精力和时间,收成也不一定好,如果想再创收搞些别的副业,一年到头都在忙。而出外打工相对就比较单纯,以劳动时间计算劳动报酬,只需要把手中活干完,就可以拿一定的报酬。这样一对比,农民当然愿意选择比较简单的而又收入更高的劳动方式。
(二)乡村干部指导农业难有作为。与农民交谈中,很多农民告诉我,如今的乡农技干部懂农业的很少。据了解,现在乡干部大多为非农专业中专毕业生,自己不懂农业,难以对农民进行业务指导。如今的乡镇农技干部,工资是乡里发,因此大多数工作都是围绕着乡镇主要工作开展,而如今乡镇主要工作都放在发展经济、壮大工业、招商引资和计划生育等方面;取消农业税后的农业对财税贡献不大,对农业不是很关注,乡级政府对农业并没有发挥着“小政府,大服务”的作用,导致农业发展很不平衡。还有现在的乡干部几乎都是住在县里,村干部也有部分在县城安家,所以一到晚上,乡政府除值班人员外,俨然一幢空楼。农民遇到的一些农业技术问题,只能自己解决。这就也就暴露出了乡村干部指导农业难有作为的问题。农民种粮需要技术的支持,乡村干部提供不了,就很难把农民拧成一股绳,就很难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三)农业技术培训不到位。
我国的农业主要是小规模农业,缺乏规模化,缺乏产业化,缺乏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其中原因主要是农业技术知识传播途径不到位。乡镇农技干部做的都是农技以外的乡镇工作,没有发挥专业特长。一位县级农技老干部说,其实农技干部也有苦衷,他们自己也缺乏农业知识的培训,知识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知识,乡镇也想组织农民培训,但留守在家的农民根本对培训不感兴趣,就是有农业知识宣传资料,很多农民根本不愿意学也理解不了。还有财政上这些年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却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却较少,因为经费不足,就难以进行农业科技研究,就很难举办新时期农业产业知识训班。没有实验示范,农民缺乏信心,所以也就直接导致了种粮积极性不高。
(四)配套政策难落实。
1.是粮食补助方式不尽合理。发放粮食直补资金,因各地方未调查核实中实际种植面积,则按农户农税改革的计税面积发放,导致未种粮食作物的耕地也能得到补助,造成“粮补”变“地补”。还有良种补贴是也是按计税土地上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成了只要农户种了粮,就可以享受良种补贴。也就变成了“良补”变“粮补”。现今政府所掌握的农民承包的土地是以“计税面积”为标准,并不是农民承包的实际耕地面积,农民实际耕种的土地远远大于“计税面积”。由于实际耕地面积与计税耕地面积有很大出入,所以几乎没有办法具体到每户。因国家当前政策导向是尽量稳定现在的土地承包关系,没有组织开展新的土地面积测量工作。本村村民不管是务农也好打工也罢每年人均都只能获得很少的补贴。一个看似简单的种粮直补政策到了基层实际操作层面就变得复杂了。
2.农民用地结构不合理,粮食作物占地多,而主要的农副产品价格下跌,经营成本 相对较高,农业收益不甚理想,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很多农村的农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协调程度低,耕地中粮食作物占地多、经 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占地比重小。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产品市场由卖方 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农产品相对过剩,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下降,有的时 候甚至要依赖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农村流传一句话叫“政策好、粮价高,人努力、天帮 忙”。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的成本高、效益低,土地投 资边际成本的不断上升,农民税费负担沉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业生产成本连年 上升,农业经营成本相对较高。面对“种粮越来越不划算”的现实,农民收入减缓,甚 至负增长,农民生活苦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低落,这是造成土地闲置的根本原因。
(五)缺少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农民自身的科技水平较低,国家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不到位,农业生产中对新技术的应用太少,农业生产工具更新换代周期太长,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增值作用较弱,科技贡献占农民增收的比重太低。农民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单一,仅限于传统的玉米和小麦,普通的粮食作物缺少科技含量则缺少市场竞争力,产品当然卖不了好价钱。现存的耕作方式本质上还是传统方式的延续。信息渠道闭塞,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很低,绝大多数农业尚未享受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这导致农民不能及时地了解有关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信息。对于农作物的选择也比较单一,只是局限于传统的个人喜好,不能做到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自己的种植选择。国家和政府举办的科技下乡一类的活动,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农民的落后的科技知识水平。政府的科技指导力度还不够大,农民只能通过以摸索的方式尝试这条路。探索就难免失败,农民在不懂科学技术的时候盲目使用反而容易造成了经济损失。
(六)基础设施差。
水利设施建设不到位。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但是在建设中有时会出现花钱办不好事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农民不愿出力,就等着政府解决。另一方面是指标转移了。认为主要地段的沟渠修好了,可以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其实工程没有完工,还是有隐患,农田灌溉的质量还是不行。如遇到干旱缺水,很多离水源较远的水田难以播种,再次抛荒。因为缺水,也直接导致粮食产量也逐年下降。
四.解决农村抛耕的具体措施
要解决农村大面积耕地空闲,要实现农村的快速发展,要实现要使农民真正地富裕起来,我以为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和提高:
(一)探索农村和农业改革新路子。
1.是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建立各类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小规模生产的农民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之成为市场和农业产业结合的主体,从而达到改变市场信息不灵、生产盲目、经营分散、经营方式封闭、产品交易滞后的缺陷。
2.是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或引导农民以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流转,促进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水平,让农民获得更多的资本性收入和级差地租收入。三是按照“面向大市场、经营大品牌”的思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调优调强产业发展布局,建立水稻、油料、蔬菜、果业、蚕桑、畜牧等高效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带,提高土地和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1.要多方争取项目,多元化融资,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特别是要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财力、技术的支持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科技含量,提高堤防防洪标准,加大对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力度,增强农业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彻底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现象,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2.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建设的实施,抓好堰、渠、堤、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消除交通“瓶颈”现象,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改善农村和农业生活生产条件。
(三)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改进农业科技指导方法。要实现粮食的高产,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种粮科技投入力度。由政府或农科站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知识水平较高、技术过硬的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充实到乡镇农技队伍中去,把最新科技资讯及成果带到田间地头,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用田间讲座、田间诊断、田间示范等形式,把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直接送到千家万户,定期开办农业知识技术讲座,使农业技术人员从根本上了解农民种粮的疑问,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对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的需要。
(四)运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作物的价格,降低农资的价格。对于农民对经济作物的喜好,应该通过市场手段调节其价格,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扬长避短,发挥土地本身的优势,对于一些不合适的经济作物,积极引导、调整农民种植结构。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化肥、农药等涉农生产企业和农资市场的监管,实行农业生产资料专营,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牟取暴利和以假充值、以次充好、短斤缺两等价格欺诈违法行业。这样可有效地降低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的价格。增加财政预算中对农民的补贴和对农资器械的补贴,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真正地让农民增加农业的净产值,让农民真正得到种粮的实惠,看到种粮的前景。并建立起稳定的粮食供销渠道,对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解除农民粮食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保护农的切身利益。
(五)国家需要进一步调整对农民工的引导工作,将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的方式多元化,使得农民工在外打工能够在城市里学的一些农业科学技术理论,树立农民科技科技致富的典范,鼓励部分农民工回家乡利用科技致富。只有改变了农民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局面,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改变农民贫穷的地位,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实现粮食的增收增产。
(六)进一步改革土地制度,走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道路。目前农民种植规模较少,商品化程度不高,也是影响到农业效益进而影响到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这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密切相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证了农民基本平均分得了一份土地的同时,也使土地耕种的规模受到影响。分散的农户种粮技术和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成本也就相对较高。这些分散的农户,种粮的目的也主要是解决自己的口粮,商品化的程度不高。要使土地集中起来进行机械化、集约化耕种,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位产量,提高粮食生产的商品化,就应进一步改革土地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处罚耕地撂荒的农户。现行的政策对农民撂荒没有任何惩罚,农户想种就种想不种就不种,呼吁政府尽快制定可操作政策和法规,对耕地撂荒的农户课以重罚,只有进行处罚,才能更有效的减少耕地撂荒。
(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耕地规模效益。要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和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把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增加农业效益,以调动农民种地积极性。要从实际出发,坚持自愿、依法、规范的原则,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制定土地规范流转的有关政策,做好农户的生活安置和生产安排,将耕地转包给种田能手或种粮大户耕种,发挥耕地在规模经营的优势,提高农村耕地的种植效益。农村金融部门要
加大 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保险部门要创新适合“三农”的保险产品,不断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验体会: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我深入了解了当前农民生活情况,知道了农民 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与对策。种粮积极性不高,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收益不如别的工作高。因此,要提高种粮积极性减少土地的闲置,就要提高农民的收益,让他们真正获得利益。我通过这次调查,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丰富了社会经验,对自 己的帮助很大。
第二篇:闲置奢侈品定价调查
上海:一款全新的BURBERRY女士背包,拉链有小瑕疵,收进的价格大致为欧洲价的六折、国内价的五折,基本是按照欧洲价卖出。二手奢侈品市场,未使用的奢侈品新品价格一般在五至八折,最低到三折。
奢侈品二手买卖在日本、中国香港早已流行多年。在日本,大黑屋、BRAND OFF等二手奢侈品连锁品牌开满所有城市重要的商业区;在中国香港的尖沙咀、铜锣湾等商业繁华区,二手奢侈品店也常常占据当地的“旺铺”位臵。如今,这门生意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发展也日趋成熟,中国香港的米兰站和日本的BRAND OFF等先后登陆上海。
按照货品的成色分为N级、S级、A级、AB级、B级,分别代表了全新、全新但存放一段时间、轻微磨损、日常使用磨损以及明显污损。
第三篇:农村土地调查论文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建议论文
10财管(4)朱俊宝 10551148
随着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完成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定,农村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一方面,土地在农民家庭经营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一些农村劳动力自愿摆脱土地的羁绊,或远离家乡热土外出打工,或到农村城镇经商置业,或就近服务于二、三产业,呈现出空前的“退一进二闯三”的职业分化转移趋势;另一方面,农村产业化经营要求农业经营规模化,而土地使用逐步向专业能手集中又是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快与完善土地流转,已成为目前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安徽农业大学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市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状和主要形式
截至目前,六安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9216亩,占全市家庭经营面积2.54%,涉及农户4201户,占农户总数的2。47%。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转包。即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绘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全市实行转包的土地面积有1296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7.4%。
2.转让。即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后原土地承包关系自行终止,原承包方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或全部灭失。全市实行转让的面积有2354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2。3%。
3.互换。即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全市实行互换的面积有452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4%。
4.人股。即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
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全市实行入股的面积有256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3%。
5.出租。即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全市实行租赁的面积2203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1.4%。
6.其他形式的流转面积有99l亩,占流转总面积的5.2%。从流转的组织形式来看,六安市的土地流转基本上是农民自主流转,其匾积18856亩,占总流转面积的98.1%。并且这种形式的流转一般是没有签定流转合同,只是双方的口头协议。有组织引导的流转面积很小,仅有360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l.9%。
二、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
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尽管目前尚未有序进行,处于探索阶段,但各种形式的流转已产生了积极作用。
1.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实行土地转包以来,一些文化程度较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纷纷外出务工经商,面把承包的土地转包他人。在外务工经商人员有收入,承包了别人土地的务农人员收入也有所增加,活跃了农村经济。
2.促进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使土地荒芜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逐步增加,农村中出现了土地荒芜现象。实行土地有偿转包.能够减少土地的荒芜,并且使一些荒滩能够得到逐步开发和利用,从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3.促进了土地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土地逐步集中到种植能手经营后,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有机结合,资源的有效配置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提升了农业的整体效益。种植大户为实现自己的利益,通过各种途径广泛联系市场推销自己的产品,并带动周围农户的产品销售,扩大了六安市农产品销售市场,并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
三、当前农村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流转形式是在摸索中产生的,又没有统一的规范措施,因此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土地流转的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数农户之
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即使有书面合同,其内容也不完整,在某些方面不具有法律效力。有的未经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审查同意。二是土地流转有的不按规范签订合同,合同条款、标的不明确,甚至与现行法规相冲突,如租用土地的时间超过了二轮承包期规定的时间等。有的曲线炒作地皮,实行耕地“农转非”。三是绝大部分在土地流转时没有通过发包方同意,没有到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目前,还没有一个乡(镇)有比较完整的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农村土地流转资料档案缺乏。
2.旧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有的对土地的眷恋还很深,把土地看成了“保命田”、“退路田”,这种陈旧的思想观念严重地阻碍着土地的流转。因外出打工经商等转移的劳动力提供的可流转土地,大多是按照“弃差不弃好、弃低不弃高、弃远不弃近”的原则操作,形成了分散零碎的插花田,造成土地难以流转。
3.流转涉及的农户多、规模小。全市流转总面积仅1.9万亩,占全市家庭经营面积2.54%,涉及农户420l户,占农户总数的2.47%,难以形成专业大户。农户间转包多,而租赁、转让等流转形式的少。全市实行转包的土地面积有1296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7.4%,其收益都相对偏低。流转给小户的面积多,流转给专业大户的少,难以实现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期短的多。流转期长的少,流转期在10年以下的占1.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78.9%,流转期lO年以上的仅占0.4万亩,占流转面积的21.1%,易造成短期效益行为,不利于对土地的投入和保护。
4.乡村干部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提倡土地流转的宣传多、要求多,真正从政策上、体制上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少,农村没有足够的可供转移的土地。有些干部认为土地承包到户,使用权归农户,流转不流转与干部没关系;有的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农民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用管等等,缺乏引导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5.存在土地强制流转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从幕后走向前台,并且速度明显加快,但存在不少违背农民意愿,损坏农民利益的问题。
6.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的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缺乏必要的引导。二是土地流转不规范,缺乏契约约束,农户委托集体经济组织缺少农户委托书,统一发包中由于对预期增值认知不清或漠视,造成对农民、集体
利益的损坏,甚至剥夺农民承包权,造成不稳定因素。
7.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制约着土地流转。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
8.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缺少中介服务机构。土地流转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乏一个由上到下网络状的中介服务机构,致使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受阻,信息辐射面狭小,土地流动渠道不畅,范围窄。
四、实现土地有序流转的对策建议
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经济看,实现土地有序流转,让农民把土地使用权这一主要资本用活用好,发挥土地的最佳效益,确实势在必行。从目前农村各地土地流转的现状及需求看,要实现土地有序流转,必须采取如下对策:
1.从政策上鼓励,从管理上规范。从目前情况看,主要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土地承包的稳定与实现土地有序流转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政策上明确规定土地经营权归承包者所有并保持长期稳定,同时允许承包者采取拍卖、转让、转包等多种形式将土地使用权用活用好。二是要出台一些支持政策,对承包他人土地使用权进行规模经营的种植能手,要在资金、技术、产品销售等方面予以倾斜。三是要制定一些具体的管理措施,对土地流转的程序、手续由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登记、认可,并在此基础上与农业支持保护优惠政策挂勾,让土地流转合法、规范。四是结合小城镇的发展,鼓励部分农民大胆放弃土地,让土地随着经济发展的节拍自然流转。
2.从舆论上引导,从机制上完善。在舆论引导上,要让基层干部和农民充分认识到实现土地有序流转是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经,也是政府支持鼓励的,是与土地承包权长期稳定并不矛盾的。同时要培育一批转包经营的典型,并通过典型引路,让农民看到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和前景。在流转机制上,要把土地使用权作为农民的主要资本,作为农村要素市场中最活跃的部分,建立有政策支持、由乡(镇)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管理、农民自愿转受的土地流转机制。也就是说,只要农民有土地转让,即可通过程序向村民委员会或乡(镇)政府申报,再通过合理手续向受让方转包,或是通过村委会发包,让土地使用权在农村要素市场中活跃起来。
3.以效益为目标,以规模经营和城镇化为动力,推动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最终目的是让有门路、有种植以外特长的农民主动放弃土地使用权,使种植能手获得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实现农民增收,地方政府增收的“双增”目标。要达
到这一目的,首先在农村内部要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用市场—企业一基地一农户这根链条,拉动农业规模经营。通过规模经营让土地逐步自发地集中到种植能手经营,带动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其次,要大力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让一部分农民到城镇安家落户,发展二、三产业,继而主动放弃原承包土地的经营权。
4.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搞活土地流转。由于各地情况不一,土地流转的实现形式也不可能一致,要在总结目前各地自发产生的各种土地流转形式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转让形式,把土地流转搞活。如对成片的荒滩,可采取一次性买断经营权的形式,大胆拍卖。对农民已承包的土地转让,可根据农民自愿的选择,采取多种形式,按照规定程序予以转让。对连片抛荒的土地,可打破区域界限,招标招租。
5.加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化建设。一是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二是明确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三是考虑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防农村环境遭受破坏。同时,摸索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做到职责明确,手续完备,合同规范。
6.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基本原则。首先是群众自愿的原则;再次是依法有序的原则;最后是规范操作的原则。
7.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第一,适当进行宣传引导。第二,努力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向。土地流转的方向应尽量与土地利用规划相一致。第三,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第四,加强对市场机制的培育和监督。
8.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建议在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内部设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并赋予相应的管理职权,对土地的用途、项目、面积、价格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对土地流转过程实行监管,提高工作透明度,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更趋优化、更加有效、更为合理。
9.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机构。依托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机构,为流转双方提供法律、政策帮助,收集土地流转信息,为土地流转搭建平台
第四篇: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陈亮法学(2)学号 0707023
5借此寒假期间,本人通过村委会的支持,对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做了浅陋的调查。要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实行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同时优化种植结构,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基地。但在土地使用权被分割,规模狭小,并归属于各个农户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农户或龙头企业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要求都会遇到其他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如何解决规模经营与分散的家庭土地使用制度的矛盾,是农村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研究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有序流转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合理调整农村产业化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一、对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现实思考,虽然家庭联产承包制度采取“农村普占”的分散、均田方式,较好的解决了公平问题,但是却未能同时兼顾到效率原则。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在长期稳定农地承包关系的条件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运行情况
20年来,中国农地政策基本稳定,主要有三点:坚持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民承包权;放开土地使用权。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政策本身的缺陷,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策中强调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中国农村集体分为三级:乡镇、村、组。但是土地到底属于那一级集体所有没有说清楚,造成土地承包中经济纠纷和财问题。二是政策明确规定长期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但在实际操作中没说明什么人有权承包土地,即什么人算是集体组织的成员。所有农民都认为包括新婚嫁娶的每个本村人都天然具有分配土地的权利,导致土地与人口矛盾家加剧。三是规定农民承包土地要承担义务,其中向乡村社会缴纳公共开支,但没有明确提出这部分费用属于地租还是管理费用,这一费用的标准是多少,给农民造成过重的负担。四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速度的提高,被占用农地越来越多,但现行的城市土地不嫩进入二级市场,只有在政府征用土地后转报给土地开发商,这样一来,造成土地增值部分与农民无关,从土地上获利的不是农民,而是中间开发商。
其次,在土地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人地关系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更多地强调提高土地生产率,政策应长期不变,而政策规定“要长期稳定,随人地关系的变化大稳定小调整”,这种不稳定的法律语言是人们的理解不同,做法就产生分歧。第二,上级部门下达给基层政府的各种社会、经济任务,给土地政策带来很多问题。既要求办好农村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有没有财政拨款,同时严格控制向农民收取各种费用。作为农村最基层的干部,也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只好利用手中的权力调整土地,高价转让以达到任务标准。第三,乡村基层干部把握政策有偏差。原因有三,一是为了满足权利的要求,在一些地方村委会每换一届就调整一次土地,造成了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其关键在于30年承包政策只是政策而不是法律,不会有人因违反政策受到刑事处罚;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通过土地调整为自己、亲朋牟私利;三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生存条件及调动农民对土地的透入积极性,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有流动的必要性,这是土地政策的最基本考虑,但没有完成实现。
(二)实行土地流转的现实意义
1、较好解决了土地使用权的分散化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实现了农村土地使用的创
新。土地经营规模问题是影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据有关资料介绍,自1965年以来的30年中,世界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由54.2%下降到9.1%。中国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研究结果表明,中等规模农业比小规模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业现代化程度都将提高一倍左右。改革开放以来,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有力的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从改革成果看,家庭经营制度表现的绩效是很难估量的,它应当是今后相当时间内我国农村制度创新的基础。但进入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农产品短缺经济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形势出现后,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规模的土地经营,使农户参与市场竞争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半生出小农经济意识,经济规模偏小,劳动成本过高,影响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影响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等一系类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形式,搞好土地流转既能广大农民利益,又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2、把农产品基地建设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纳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循环体系之中,加快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商品化的进程。无论是“反祖倒包”模式,还是公司租赁农户土地实行的规模经营,都是由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对土地种植作出统一规化,对农田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对技术统一指导,对土地产出的农产品实施统一收购或直接加工销售。全部的农业生产过程都是在龙头企业的规划和控制下,为企业下一个生产环节的需要而进行的。
3、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的典型,对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以本人所在的家乡马桥镇徐周村为例目前行成以葡萄种植为主附带其他经济作物产业化农业,此为村里还引进养鹿技术,形成包含小规模养鹿的综合农业体系,目前徐周村的葡萄在靖江是家喻户晓,已成为靖江农业发展的典型,不仅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国家倡导的共同富裕的推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三)土地流转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加强土地流转的法规建设。土地流转工作涉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稳定,需要有一系列政策法规使土地流转有法可依,出现问题和矛盾可依法解决,但目前指导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缺乏,应此应尽快制定《土地承包法》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正式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农村土地的权属。对土地流转的原则、形式、审批程序、主管部门和土地用途、地价及级差、流转期限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二是建立和规范土地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和客体,建立土地流转的市场规则,构建适应使用市场化的土地管理机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搞好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将土地转让、租赁、抵押和入股,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土地与资金技术、劳力的合理配置。
三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为农民脱离土地创造条件。
四是深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配套改革。改革农村户籍管理的作法,打破农民身份限制,改变农民“恋土”关念。加快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优,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盖章:
第五篇:农村闲置土地调查总结
农村闲置土地调查报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土地闲置调查的统计,发现不少农村地区目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地闲置现象并且从农村闲置土地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闲置土地的危害、成因和对策,力图为农村闲置土地的利用与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农村 土地闲置 危害 房地产 对策 参与人:刘建峰 刘婷 刘新平
李浩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关系国计民生,支撑千家万户,影响千秋万代。我国土地,尤其耕地资源稀缺,在不到世界10%的耕地上,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我们面临的人多地少的矛盾是极为尖锐和突出的。“寸土寸金”,在我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一方面说我国土地稀缺,应当珍惜;另一方面,土地却被任意浪费。土地闲置现象就是当前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土地闲置加剧了土地市场混乱无序和耕地非农化趋势,严重威胁子孙后代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和加剧人地矛盾,而且会使农田基础设施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农业投入浪费,耕地质量和生态经济功能衰退,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闲置土地的概念和研究目的
(一)闲置土地的概念
闲置土地,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可以认定为闲置土地:①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建设用地批准书未规定动工开发建设日期,自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生效或者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1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②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的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不足三分之一或者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1年的;③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而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所谓“闲置土地”,是指空闲搁置而未得到利用的土地。通俗地说,闲置即抛荒。农村闲置土地又可分为农业闲置土地和非农建设闲置土地。衡量农地闲置与否,一般以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为准。假若某块农田已抛荒半年以上,则就可称其为闲置地。
(二)闲置土地的研究目的
开展闲置土地利用研究,在分析研究区域闲置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和利用现状的情况下,为闲置土地科学利用与管理提供可靠的资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利益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也是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土地闲置的危害
土地闲置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也加剧了人地矛盾。土地闲置将会导致耕地的质量下降,因为一旦农业生产停止后,裸露的田土抗蚀能力减弱,土壤物理性质变差。一旦自然灾害发生,不仅使闲置土地的生产功能衰退甚至损失,同时对周边非闲置土地资源也产生严重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也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土地资源的闲置使人均耕地更少,加剧人地矛盾,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粗放经营和投入的减少造成农产品减少、农民减收,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水平上不去,农业生产总值下降,严重地影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位置。土地闲置使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山区农村土地资源的闲置,造成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减少,严重影响乡村集体公益事业,使生产条件无法改善,间接加重农民的负担,严重挫伤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土地闲置使农产品收入减少,土地闲置多的村,基本口粮都得不到保障,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受到潜在的威胁。
三、农村土地闲置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土地闲置的经济因素分析
由于城镇化,近来城镇打工、经商或举迁到城镇生活的居民,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房产而无人居住,造成宅基地的闲置。部分地区在旧村改造过程中,村民搬进了新住宅,而旧宅基地依旧存在,形成宅基地闲置。还有些农村地区在靠近主要公路、街道搞开发区建设,所处地段村民可以以很低的价格得到一块土地盖房经商。其新房产一般是既作商业用房,同时兼作生活用房,使原来的房产闲置。这样,村民名正言顺的避开了政策规定而占有更多的宅基地。农副产品价格下跌,经营成本相对较高,农民负担依然过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差。
(二)农村土地闲置的制度因素分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在最初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产权主体不明,新时期农村的生产方式仍处于小农状态,分散经营,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的收入不高,很快农业生产就陷于缓慢发展状态。土地流转不畅导致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太低,土地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管理失控。加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缺陷,造成农村土地闲置的机制上的弊端。还有一些土地因权属纠纷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而未耕种。
(三)农村土地闲置的文化心理因素分析
农村传统意识难改,轻农弃耕严重。农民既不愿意种地,又不想轻易放弃土地,部分转移了的农民把承包的责任田留作后路,把土地作为养老保障。家庭传统的分家方式也使得一部分宅基地荒废。许多农村子女考入大、中、专院校,学业有成之后大部分都留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他们将父母接到城市里,使原来家里的土地没有人耕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土地的闲置。有些村民受所谓“风水先生”的蛊惑,把某些地块说成是“凶宅”,长时期无人盖房居住而使得少部分宅基地废弃。
(四)其它原因
某些土地被厂矿征用后,但长期未投入使用;一些农户因婚丧嫁娶等原因导致地多人少,无力耕种;一些农民为逃避计划生育政策的惩罚,长期在外,造成自己的土地无人耕种而闲置;一些农用地被工程,如修路、采石、厂矿等临时占用一定时间或者破坏后,通过简单的措施就可以耕种的,但是没有对其开发利用;大量土地退耕还林(草)后,由于无人管理,树木成活率低,因此很多退耕还林的土地变成荒地。
四、减少农村土地闲置及有效利用农村闲置土地的对策
减轻农民负担,完善耕地流转机制,健全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强基础建设,改良土壤,因地制宜谋发展,多种经营创效益,改变利用方式,解决山区土地闲置问题。收回的闲置土地,在现有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让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所有权是集体的,但使用权在一定的年限内属于家庭个人,在法律确定的期限内允许村民依法进行自由转让。也就是把使用权明晰化,宅基地所有权的集体属性不改变,但使用权明确到村民使用者头上,从而减少农村土地的闲置。
摸清闲置土地底数,落实责任,盯紧闲置土地,严格执法,规范闲置土地。因地制宜,复垦闲置土地,盘活闲置土地,经营好闲置土地。管紧用活闲置土地,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盘活土地,带动相关产业,创造就业机会。为防止新的闲置用地出现,利用经济杠杆来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机制和建立退地机制,多层面地完善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在工作实践中灵活、有效地处置闲置土地,使得土地资源得到及时高效地利用。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收回闲置土地使用权,对土地使用权人不给予补偿,集体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的,应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结束语
目前国内外对于土地闲置的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研究,而且这些研究在解决闲置土地利用问题的实际工作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的还是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希望国家领导人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实事求是”带领我们处理好农村土地闲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