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7-基层反映年底“讨薪潮”现象值得关注
基层反映年底“讨薪潮”现象值得关注
临近年底,犹如政府部门的“突击花钱”一样,农民工的“突击讨薪”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年关现象。
一是违反社会治安的讨薪行为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农民工往往采取拉横幅、堵塞道路、取爬楼、爬塔吊、阻碍交通等方式,妨碍正常施工现场管理、办公秩序,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二是极端讨薪行为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部分农民工因情绪激动会采取聚集或闹事、围堵国家机关,冲击办公区域等极端行为,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三是讨薪无果会引起暴力或犯罪行为造成社会伤害。少数农民工甚至会采取偷盗企业财产、敲诈、勒索企业主等犯罪行为为自己讨薪、讨公道,不仅伤害人身财产安全,更把自己引上了讨薪犯罪的道路。
基层建议,通过三种转变走出“年年欠薪,年年清欠,年年讨薪”的困境: 一是转变结案治理方式,变“集中清欠”为“常态监管”。执法部门应在平时严刑峻法地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为农民工撑腰,那么,年关兴师动众的“讨薪大会战”就没有了必要,走过场式的集中整治、集中行动也不用再浪费公帑。
二是转变工资支付方式,变“年底结账”为“月薪支付”。不少用人单位,尤其是建筑等农民工用工量大的企业都采取年底结账的支付方式,而临近年底,三角债务不断,导致农民工讨薪事件集中爆发,应完善农民工薪酬支付机制,至少应建章立制,要求企业主按月支付酬劳,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拖欠当月工资。
三是转变政府监管方式,变“投诉举报”为“主动监管”。近日,人社部、发改委等9部委召开会议,要求确保元旦春节前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各地应限时处理集体劳动报酬争议和小额争议。基层认为,在讨薪问题上,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等投诉、等举报、等争议,被动的处理问题治标而不能治本,而应在平时加强走访、调查,掌握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才能终结年年开会部署、年年发文督导、年年集中清欠的“运动式”治理方式。
第二篇:基层反映:“论文买卖”值得关注
基层反映:“论文买卖”值得关注
目前正是即将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最忙的时节,落实工作、提交论文、准备答辩等。与此同时,在校园布告栏里,一些“代写论文”的广告层出不穷;打开网络,“提供各类论文价格,保证原创,值得信赖”类似字样频繁在网页上滚动出现;浏览论坛,有不少学生匿名询问代写论文价钱、论文质量,也有不少“过来人”介绍经验,点评网站的服务质量。而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以论文买卖为主营业务的网站已发展至800多家,部分论文交易网站流量5年间增加10倍。
之所以“代写论文”交易如火如荼,究其原因主要是找工作与写论文之间产生的利益博弈:一边是学校辅导员催着学生找工作签协议,一边则是论文指导老师要求学生尽快上交毕业论文,在权衡利弊下,论文还是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为了杜绝学术造假、买卖论文,高效已经出台了不少办法。南开大学、中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均出台了《毕业生论文检测结果处理办法》,其中规定全文文字重合比有的要求不超过20%,有的要求不超过25%,最宽松的是不超过30%。论文不能通过检测,将面临延迟答辩和毕业的风险。然而,技术监管始终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而非治本之策。
与抄袭相比,论文买卖隐蔽性更高,且高校只能管理自己的学生,对论文代写网站无计可施,学校管理因此加大了难度。此外,法律上对论文买卖行为的监管仍是空白,从著作权法角度看,1
如果论文来源是合法的,双方又签有协议,卖方自动放弃署名权,这种形式法律并无明文禁止。除非相关网站在提供服务时存在恶意欺诈或质量问题时,经消费者投诉,方可由工商部门查处。况且“论文买卖”网站如果办理了ICP备案,就是合法网站;论文买卖属于个人私下交易,除非有人举报,政府有关部门一般不会主动对其查处和清理。
基层认为,如果任由“论文买卖”行为存在,尤其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诚信”这种品质将变得廉价。因此,建议“论文买卖”行为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建议尽快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相关网站进行规制、并严厉打击学术造假行为。
第三篇:6-基层反映地方政府“攀亲”央企现象值得关注
基层反映地方政府“攀亲”央企现象值得关注
当下,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邀请央企投资地方项目,纷纷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央企的投资眼球,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安徽、甘肃等省份都与央企举办了对接会,签订合作金额都以千亿元计。民营资本发达的浙江、经济发达的广东也都不甘落后,把吸引央企前来投资作为一项工作重点。地方政府为何如此青睐央企?
一是央企资本雄厚。对地方政府来说,央企的资本主要是资金充裕、技术先进和信誉良好。有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122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24.3万亿,净资产9.5万亿,利润8489.8亿元,蕴藏着巨大的投资能力和扩张欲望。其次,央企在与科研单位合作、新技术研发、专利申请上都具有优先、优量、优质的特点,因此掌握着大量的高新技术,这可以看作是长期发展的隐形资本。再者,央企背后强大的政府支持是央企在投资、市场交易中信誉的最好证明,比起外资、游资和热钱,地方政府显然对央企更为信任。
二是产业升级要求。在地方与央企的对接中,央企重组地方企业的方式非常常见,重组利用的就是建立以增资扩股为主要形式的股份制公司和以产业升级换代为标志的新型企业,发展以技术为先导的高新产业,利用央企强大的科技优势,使先进的生产力落户地方,优化地方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推动自身产业体系建设,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帮助地方企业完成转型升级。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与神华集团合作重组宁夏煤业集团为例,重组后集团原煤产量超过原来的2.5倍,迅速跃居全国第五。可以说,央企将地方资源和要素延伸到整个国际市场上,为民营经济拓宽了新一轮升级发展的空间
三是地方发展所需。央企在国际金融危机时,表现出的抗风险能力、逆势上扬能力成为地方财政“体力不支”的背景下政绩考量的诉求。如果一个央企在地方上落地生根,而后带动上下游企业来此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则必然会促进当地经济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当地政府的收入水涨船高,这一切对地方政府都颇有诱惑力。因此,借助央企的强大资本发展本省经济,弥补经济低迷时期民资、外资的投资不足,成为所有地方的“战略选择”。
地方政府不设条件、不限领域、不拘形式的“联姻”央企,火爆背后难免会存在隐患,为此,基层建议:
一是吸引投资不能等于卖地。央企经营的行业多为电力、电信、新材料、新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无可避免地需要占用地方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地方政府不能为了吸引投资而盲目圈地、低价卖地,绝对不能因此而伤害老百姓的利益。
二是项目定位必须有所取舍。地方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阶段,围绕主业进行招商,有针对性地引进项目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与央企进行科学对接,要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不能不能盲目“铺摊子”,盲目引进项目或重组,坚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此外,还要注重与央企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交流,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共同培养人才等措施,促进地方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
三是避免领域扩展损害地方。央企向地方扩张的过程中,无限扩张必然会带来风险。当一个企业大到不能破产的程度,它就绑架了社会,即企业政府化,地方政府会因此而背负上债务、信用的包袱,战略扩展变成了战略侵略。而且,央企在地方项目运营上也有不能掩饰的尴尬,因此要避免过度引入央企导致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化,对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的不利。
四是适度保留民营发展空间。与央企联盟的企业多为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形成联盟的可能性较小,另外,央企强势入主地方也削弱了民营企业的资源和市场地位,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必然会受到压缩,为了保证地方经济的内在活力,应留有和保护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
第四篇:“民工讨薪”现象的法律思考
现行所称的“民工”,通常指那些离开农村所承包土地而进城从事其他工作的劳动者。建筑业的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劳动者组成的。建筑业的特点决定了这些就业人员处于弱势地位,加之诉讼成本大、时间长等因素,当出现不能按期取得报酬时,民工通常选择忍受,一旦忍受超过限度,往往会走向聚众索要,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导致不良后果。笔者试从法律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1、关于“民工讨薪”与《劳动法》实施的有关问题(1)关于劳动争议的界定。《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均对劳动争议作出界定,其中《意见》的界定范围显然宽于《条例》,其第2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不论是否订立劳动合同,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并符合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例》规定的受案范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均应受理。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114号《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也作了相应规定。从《意见》、《条例》和《解释》来看,劳动者与建筑企业的讨薪应属劳动争议。(2)关于救济措施的成本问题。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劳动争议必须先经仲裁,对裁决不服的方可起诉,这里体现了竞合禁止的立法思想。即劳动仲裁是法定的必须程序,不允许当事人选择直接起诉。但必须看到整体拖欠民工工资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笔者认为应将其纳入到民事审判工作中去。劳动争议和一般民事案件相比,具有及时处理的特点,《劳动法》规定仲裁申请期限为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解释》仍然规定为60日,否则将失去实体上的胜诉权。很显然,这样不利于保护那些整体拖欠工资职工的利益。具有一级资质的建筑企业可跨省、自治区承建建筑工程,一旦发生纠纷,如采用仲裁,仲裁管辖权目前也不十分明确具体,实行提供劳动地点和用人单位注册也不一致,以劳动者工资所在地仲裁机构管辖制度,而按照这一规定,势必会加大劳动者申请仲裁的支出成本,不利于快速、高效地处理此类争议。2、关于“民工讨薪”采取不当方式的相关问题目前常出现“民工讨薪”采用拉横幅打标语、爬塔吊、楼顶、甚至冲砸用人单位或发包单位设施等现象,给这些单位造成了负面影响,包括名誉权的侵害,一些过激行为也妨碍了治安管理。而上述单位的合法权益同样也应受到保护,但通常都难以通过法律途径得到支持。3、关于当前建筑行政管理部门成立清欠小组的法律定性问题2003年底,各地政府建筑行政管理部门为有效杜绝减少整体欠薪,成立了清欠小组。小组在法律地位上仍是政府部门,具有调解性质,没有强制性,往往效果不佳。只要争议双方涉及其他争议,清欠小组就难以处理。而用人单位欠薪直接的原因通常是发包方或承包方不能按期付款。尽管有关建筑法规规定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即建筑企业不准垫资承建工程,但事实上几乎所有工程均存在垫资承建问题。《招标法》规定,对国有经济性质建筑工程必须采取招标,民营经济却不在规定范围内,但施工单位为了承揽到业务,常常和建设单位确定最低工作量。中途变更原协议,增加工作量现象常常发生。一旦发生争议,工程款只要没有最后结算,发包方均可以双方认定工程款数额不一致以及质量、工期等借口拒付尚欠工程款,导致施工单位资金周转发生困难。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216号《关于建筑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第一条认定,建筑工程的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权。行使优先权的期限为六个月,自建设工程竣工之日或者建设工程合同约定的竣工之日起计算。看似保护承包人即施工单位权益,但实质上效果不明显。因为该批复第二条规定,优先权并不得对抗买受人,即善意取得人。所以在纠纷处理中,该批复几乎没有什么意义。针对“民工讨薪”所引发的法律思考,应修订完善现行的法律规定,切实有效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五篇:基层金融机构被强要贷款现象值得关注
(全文2229字)基层银行被强要贷款现象值得关注
莫开伟
最近,我们在对部分基层银行机构调查时发现一些农民通过威胁、恐吓等手段向基层银行机构强要贷款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干扰了基层银行正常经营秩序,危害了地方金融安全,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一、强要贷款情况
据对湖南省洪江市、靖州县等4个县(市)10家县级金融机构调查,有2家反映存在被强要贷款问题,占基层银行机构的20%。洪江市农商行等2家农合银行机构2011年以来,因拒绝不合理贷款需求及清收不良贷款,乡镇银行网点负责人中有38人遭人身威胁,有23人的私人和公共财产被故意损毁,有7人遭遇殴打,9个乡镇金融网点正常运营受到干扰,直接经济损失达9.4万元。
二、强要贷款原因
(一)“黄、赌、毒”猖獗,社会治安环境较差直接诱发。近年来,受“黄、赌、毒”等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社会治安尤其农村治安环境较差,社会闲散人员为满足“黄、赌、毒”等不正 当资金需求,以种种借口威逼基层银行机构贷款。如2012年1月18日,洪江市深渡苗族自治乡红庄村村民唐某等人聚众赌博被公安部门现场抓获,对其中6人进行了刑拘。由于临近春节,家属为将刑拘人员接回家过年,但手头没钱,其中4人家属于20日前往农商行深渡支行申请贷款遭拒后,对农商行工作人员进行人身威胁,并损毁银行电脑2台,桌椅若干。随着双方矛盾升级,银行1名工作人员遭殴打后住院;使该支行正常运营受到干扰,直到当地派出所出面,带走打人的4名当事人,事件才得以平息。
(二)社会矛盾集聚与司法维权不力,间接推波助澜。当前处于社会矛盾集聚时期,错综复杂;加之对违法犯罪惩处不力,对威逼银行强要贷款和赖贷不还等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制裁,助长了强要贷款之风。如洪江市托口镇因兴建大型水电站导致大量库区移民,农民失去土地后得不到妥善安臵,生活无保障,造成了社会治安不稳定。2011年6月12日,村民杨某、万某、向某和林某等到农商行托口支行以生活难以为继为由,要求各贷款3-5万元,遭拒后多次威胁工作人员,毁坏农商行桌椅、电脑等办公物品和工作人员手机,殴打工作人员,干扰正常营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万元。在当地派出所、法院介入调解成效不大的情况下,农商行为了工作秩序和安定团结,于2011年8月违心给杨某等4人贷款合计9万元,使强要贷款之风越刮越浓。
(三)银行与贷款户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政策理解不准误导。因借贷双方对国家有关政策以及信贷政策掌握不准或理解不统一,借款人误认为银行贷款存在讲关系、厚此薄彼、故意刁难等问题,在急需资金而又不具备借款条件或降低贷款额度的情况时,容易引发过激行为。如2012年4月20日,靖州县藕团乡信用社信贷员刘武在为一陈姓农户办理一笔15万元的抵押贷款时,由于抵押物不足值,只能降低贷款额度;而陈姓农户因上项目购买设备需要15万元贷款,自认为抵押物足值,误以为信用社故意降低评估价格,一气之下叫来4人将刘武殴打,报案后公安部门只要求该农户当面道歉了事。
(四)基层银行信贷资金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矛盾突出引发。
当前,一些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资金需求旺盛,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脱离农村,基层银行信贷资金压力大,甚至供给脱节;另外基层银行由于受不科学信贷考核机制掣肘,加之信贷产品创新不够,信贷期限设臵不合理,致使银行存在怕贷、惜贷思想,人为捆绑了贷款手脚,如年末“只收不贷”导致正常信贷需求难以满足,容易引发“强要贷款”的过激行为。如2011年12月7日,洪江市沙湾乡柳狮岩村村民向某,向农商行沙湾支行申请贷款20万元用于柑桔收购和储藏。农商行因年底突击收贷压贷,较平常贷款控制严格,于是暂时拒放该笔贷款。向某 认为农商行故意不给自己贷款,不让自己发财,引发矛盾争执,继而损坏银行办公物品,殴打工作人员、干扰正常运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万元。
三、遏制强要贷款的对策
根据强要贷款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消除强要贷款现象,应从整顿农村信用秩序、加快金融改革、加大司法惩处力度等方面入手:
首先: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信贷生态环境。一是加强金融知识和诚信守法意识宣传,让农民充分了解农户贷款发放程序、方式和条件,提高公民道德准则,增强农民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二是大力推行“信用农户”信用状况公告制度,实行优级信用农户优惠政策,引导和激励农户不断加强信用观念,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三是加大信用村、镇工程创建力度,力争形成“信用社自主放款,农户主动到期还贷”的良好局面。
其次,加快金融服务创新和改革,提高信贷服务效率。一是设计出符合“三农”特点的信贷产品,如农民进城创业贷款和新农村建设贷款、农户消费贷款等,适合“三农”快捷、便利、易得等信贷需求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三农”信贷资金需要。二是建立科学的信贷激励考核机制,充分调动信贷人员放贷积极 4 性,消除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惧贷”心理,促使其在尽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大胆开展农户贷款业务。
再次,加大宣传和打击力度,净化社会金融环境。一是银行和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强要贷款金融违法犯罪现象,并高度关注这一社会苗头;通过在公共场所、新闻媒体等渠道宣传强要贷款的违法性和危害性,提高贷款户自律能力和守法意识;同时制定各种防范预案,在事件暴发时能够处臵得当,确保社会金融秩序稳定。二是建立银行、公安、司法部门联动机制,增强事件反映的灵敏度,提高对强要贷款事件打击和惩处效率,使强要贷款行为得到及时制止,降低社会负面影响。同时,对屡教不改、性质恶劣的强要贷款犯罪行为,依法从严打击,发挥法制的社会威慑力,从根本上消除强要贷款违法犯罪现象。
单位:湖南省怀化市银行监管分局
地址:湖南省怀化市三眼桥环城路市人大旁 邮编:418000
邮箱:mokaiwei9@sina.com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