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反映:办公室不起眼的浪费应引起关注
基层反映:办公室不起眼的浪费应引起关注
自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以来,一些党政机关公款吃喝、违规配车、公款旅游、修建豪华楼堂馆所等“看得见”的奢侈浪费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办公室里跑冒滴漏的浪费在许多机关单位不同程度地发生着:汇报材料修改一遍打印一遍,且都是单面打印;会议不管需要与否,人手一份书面材料;签字笔或圆珠笔不出墨水了,连同笔杆一起扔掉;复印完材料后不关复印机电源;电灯长明;电脑、空调每天24小时开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浪费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着。有人认为,多消耗一张纸、一支笔、一滴水、一度电的浪费,与讲排场、比阔气的公款吃喝等浪费相比,如同芝麻与西瓜之比,太不起眼了,似乎可以忽略不计,无论是单位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对这些浪费现象早已见怪不怪,熟视无睹。
搜狐健康频道曾做过一项调查,问到单位是否浪费纸张等资源时,只有24.08%的人说从没浪费过,问到办公室节能意识不强时,26.01%的人表示“反正不花自己的钱”,23.59%的人表示“随大流”,14.11%的人说“压根没意识到”。办公室浪费问题不可小觑,总结下来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人员意识不到位。由于办公用品的开支均是公款支出,而且一般职员从来不知道支出金额是多少,加之许多单位的管理基本上是粗放的,以至于在一些单位,一方面分管部门每年为不断增长的办公用品苦恼,另一方面其他部门的员工却在大手大脚地消耗着笔墨纸张,随意打印复印。有的甚至将私活带到单位来,课本、个人晋升材料、身份证等复印起来堂而皇之,有的单位复印机是彩喷的,有的人连个人照片都拿到单位来复印,常导致复印机经常出故障,复印纸、墨粉浪费惊人,每天纸篓里产生的废纸很多。
二是机关单位重视不足。纸张打印成本的控制在很多单位未能引起重视,但这正是影响日常运营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调查显示,打印成本中,仅有13%用于硬件设备的购买,87%是打印耗材成本、打印设备的后期管理、维护等流程成本。后者看似不起眼,但悄无声息地聚沙成塔,如果对打印浪费不约束的话,很可能一年就会造成数百万的浪费。一张纸、一支笔虽然只有区区的几分钱、几块钱,但天长日久,每一种微不足道的浪费都是一笔可观的数字。据统计,单位仅仅实行“打印材料的草稿只能用背面没写过字的旧纸”这项小小的措施,每年就能节约700多元,全国大大小小的单位何其多,如果都能实行这样的措施,节约下来的成本将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三是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性笔、圆珠笔对环境的污染不可小觑,据中国制笔协会负责人说,我国年生产圆珠笔上百亿支,每年约消费45亿支笔,相当于全国每人一年消费3支多。我国目前有近3亿名在校学生,其中90%以上的学生使用中性笔,仅按平均每人每周用一支笔芯计算,一年就要使用近150亿支。再加上企业和党政机关,用完的中性笔通常被随意丢弃,人们都习惯于“用完就扔”,将圆珠笔和签字笔都成了一次性产品,每年产生的废弃笔杆、笔芯的垃圾数量惊人,塑料、油墨在自然环境下难以降解,回收率几乎为零,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面对办公室中不起眼的浪费现象,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看似一种微不足道的浪费,汇聚起来都是一笔巨款。因此,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提升节约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一次性办公用品消耗,培养人们对办公用电设施不使用时及时关闭的意识,引导人们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厉行节约上下功夫。
二是加强监管力度。各级党政机关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切实遏制办公室的浪费现象。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党政机关单位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口号、制作节约标语牌等积极向人们宣传节约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能源、水、粮食、办公家具、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等的利用率和效率。(羊三木回族乡 供)
第二篇:基层反映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需引起进一步关注
基层反映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需引起进一步关注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流动人口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里大幅增加。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人口流动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流动人口这个群体为所在地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他们特别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边缘化”趋向不容忽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值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
由于兴趣爱好的缺乏,文化素质及客观设施条件的限制,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外来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亦比较单调枯燥,以住家娱乐为主要活动 方式,看电视则是娱乐活动的主项,47.1%的人选择在业余时间看电视,33.9%的农民工选择在业余时间上网,休息,这其中以80后,90后人群为主,这体现出新一代农民工在休闲娱乐方面的前卫性与潮流性,但从总体看,农民工娱乐消费水平还是比较低,其对目前业余生活的满意度评价亦较低,超过25%的农民工对目前的生活不满意。
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空白的原因
造成许多地方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空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当地有关单位和部门对外来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重视,缺乏重要认识和了解。虽然很多单位都成立农民工组织,但很多还是因为没有经费支撑或者管理不到位而流于形式;二是大部分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的城市意识、生活方式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加之受到某些歧视,有“过客”心态,缺乏“家”的归属感。三是农民工大多集中在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就业岗位艰苦,收入主要靠体力劳动获得所得,寄回老家后所剩无几,不可能花在文化消费上。
三、解决的对策
一是要适合农民工的文化层次。很多人只要在业余时间有电视看、有书读,能够有场地打篮球、乒乓球、下棋和开展联欢会、广场晚会等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就心满意足了。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多建设一批文化广场,多组织一些参与面广,接受度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多举办一些“适销对路”的培训班,多进行一些节假日慰问活动。
二是要适合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特点。丰富农民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在设施上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形式上,要小型分散,简便易行;在内容上以地方文化,民间文化,通俗流行文化为主。适当让外来人员演家乡戏,唱家乡歌,说家乡情,以此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是适合农民工的消费水平。在为他们提供文化服务时,要考虑实际消费能力,多提供一些廉价运动场地,多组织类似“露天电影”、“消凉晚会”、“广场演出”,社区、街道的文化中心、图书阅览室、体育场地要对农民工优惠或免费开放,使他们有得玩、玩得起。
第三篇:基层反映农村户籍管理存在问题应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农村户籍管理存在问题应引起重视
近年来,农村户籍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较为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一是老年人户口漏登漏报。由于对农村高龄人员户口重视不够,导致一部分农村老年人无老户口簿、一代身份证户口籍底册错过补登机会,一直无户口。二是出生入户、死亡不注销。一些农村对子女出生落户申报意识不强,或者因超生因素,一直迟迟不入户口。有的农村群众在家人去世后,不及时到派出所注销户口,造成死者长期“活”在户籍档案中。三是年龄出入大,姓名差错多。早期户籍资料大都村干部代填,由于工作不细致,随意填写姓名和出生日期的情况比较普遍。四是户口手工编,存在重号现象以及一人多户口等。这些问题存在导致人口信息失真,也直接影响农民群众全面享受惠农政策,极易引发矛盾纠纷。各级政府和公安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堵漏补差。同时,建立健全各项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实施严密管理并改进管理手段,在农村全面建立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和变更更正等项登记管理制度,全面执行居民身份证申领、换领、补领等规定并加强查验、核查工作,同时建立和完善户籍的调查、通报、统计、档案等项管理制度,同时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户籍意识。
第四篇:基层反映高考落榜学生心理问题亟待引起关注
高考落榜生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问题正日益升温,主要的心理表现特点有:焦虑、自卑、内疚、孤独、迷茫等,更有甚者,出现轻生现象,高考落榜学生心理问题亟待引起关注。
一、基本情况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2018年高考学生平均录取率为79.39%,且呈上升趋势。
二、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一)自我否认,人生无望。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使他们形成一种观念,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成功者,反之就是失败者、被淘汰者,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人。每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十几年如一日,早起晚睡,争分夺秒,勤学苦练,希望迈进理想的大学。当高考落榜后,认为自己就是个失败者,什么都做不好,情绪跌至低谷,一蹶不振,感觉人生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产生了自我放弃的念头。如:2020年6月,就读于xx中学的高考学生黄xx表示,平时在模拟考试时,成绩优异,按照正常水平,估计能考上一本院校,但是在查询成绩后,只能报读二本院校,与期望相差甚远,心理落差太大,认为自己太失败了,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曾一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与亲人朋友交流,用了近1个月时间,才从低落情绪中走出来。
(二)父母否认,愧疚自卑。在面对孩子高考这件事上,父母付出的精力并不比孩子少,特别是在农村,孩子考上理想大学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希望,当孩子高考落榜,个别家长似乎比孩子更无法接受现实,甚至还责骂孩子,说孩子是朽木、笨、没用,细数自己为孩子的付出,总是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与自己孩子进行比较,这无疑是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孩子不仅没有得到认可和安慰,面对家长的不理解、指责、攀比,使孩子愧疚难当的同时,深深的自卑感也围绕在心头。
(三)社会否认,悲观抑郁。当前社会在教育问题上绝大多数人持重视态度,也就普遍地认为,高考是人生的第一道大考,决定着以后的人生走向,信奉“高考决定命运”。当高考落榜时,社会上大多数人会对考生报以偏见和不理解,熟人见面就问成绩,当得知落榜时,会不经意地流露出“你玩完了”的神态,甚至拿成绩较好的亲戚朋友的孩子炫耀,进一步刺激落榜考生脆弱的神经,使落榜考生产生悲观抑郁心理,拒绝与外人接触,更有甚者会得抑郁症。如:xx高级中学教务处工作人员表示,基本只统计本科上线学生,过专科线及以下人员基本不去关注,个别会出现在班级群祝贺成绩好的学生,对落榜学生基本不会去鼓励安慰,使原本受伤的考生雪上加霜。
(四)目标变动,彷徨迷茫。在高考之前,心仪的大学一直是考生的目标和动力,考生认为这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当高考落榜后,大学与考生失之交臂,目标没有实现,考生会产生一种“路在何方”的迷茫感,不懂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人生已经没有价值了,认为自己十年的辛苦付之东流,在也看不到前途的路,只好以死来逃避今后的现实。《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0%,高校约有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中国儿童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另外一项调查发现将近1/3的在校大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北京大学生自杀率在9-24/10万之间,即自杀死亡已占至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61.38%。
三、对策建议
(一)建议国家加强正向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议国家加大对落榜学生的心理研究,并对具体可行的应对措施形成简单明了的宣传资料,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积极宣传,引导考生、家长及社会正确看待高考失利,营造出“条条道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氛围。
(二)建议国家完善心理教师和治疗师队伍。心理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加大高校心理教育学位数量,从政策上支持社会心理辅导机构成立,培养更多的心理教师和心理治疗师。
(三)建议国家完善教育体系。建议国家加大力度支持职业学校的建设,确保本科以下想读书的有书读,并积极引导高考学生和家长看到职业学校的优势,改变对高考根深蒂固看法。
第五篇:基层反映:“论文买卖”值得关注
基层反映:“论文买卖”值得关注
目前正是即将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最忙的时节,落实工作、提交论文、准备答辩等。与此同时,在校园布告栏里,一些“代写论文”的广告层出不穷;打开网络,“提供各类论文价格,保证原创,值得信赖”类似字样频繁在网页上滚动出现;浏览论坛,有不少学生匿名询问代写论文价钱、论文质量,也有不少“过来人”介绍经验,点评网站的服务质量。而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以论文买卖为主营业务的网站已发展至800多家,部分论文交易网站流量5年间增加10倍。
之所以“代写论文”交易如火如荼,究其原因主要是找工作与写论文之间产生的利益博弈:一边是学校辅导员催着学生找工作签协议,一边则是论文指导老师要求学生尽快上交毕业论文,在权衡利弊下,论文还是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为了杜绝学术造假、买卖论文,高效已经出台了不少办法。南开大学、中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均出台了《毕业生论文检测结果处理办法》,其中规定全文文字重合比有的要求不超过20%,有的要求不超过25%,最宽松的是不超过30%。论文不能通过检测,将面临延迟答辩和毕业的风险。然而,技术监管始终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而非治本之策。
与抄袭相比,论文买卖隐蔽性更高,且高校只能管理自己的学生,对论文代写网站无计可施,学校管理因此加大了难度。此外,法律上对论文买卖行为的监管仍是空白,从著作权法角度看,1
如果论文来源是合法的,双方又签有协议,卖方自动放弃署名权,这种形式法律并无明文禁止。除非相关网站在提供服务时存在恶意欺诈或质量问题时,经消费者投诉,方可由工商部门查处。况且“论文买卖”网站如果办理了ICP备案,就是合法网站;论文买卖属于个人私下交易,除非有人举报,政府有关部门一般不会主动对其查处和清理。
基层认为,如果任由“论文买卖”行为存在,尤其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诚信”这种品质将变得廉价。因此,建议“论文买卖”行为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建议尽快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相关网站进行规制、并严厉打击学术造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