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来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的三大问题应引起关注
外来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的三大问题应引起关注 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逐年增多,与本地妇女儿童相比,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地位相对弱势,生存状况相对贫乏,三大问题必须密切关注。
一是外来妇女的就业保健需要关注。外来妇女综合素质较弱,就业相对困难;外来人员在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等方面的管理和监测还未真正落实;外来家庭普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外来女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还得不到切实保障。
二是外来婚嫁女权益维护需要关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促使很多村被征地拆迁,随之也带来一些社会和家庭问题;家庭经济纠纷的产生,婚姻矛盾的激化等等,导致外来婚嫁女离婚后,主张不到房产权,给外来妇女的权益维护带来冲击。
三是外来儿童的就学监护需要关注。信息化迅猛发展促使电脑走进千家万户,网吧也挤身电子娱乐场所;外来儿童由于普遍缺乏家长的教育监护,容易受到黑网吧的诱惑,使他们沉湎于不良游戏中,并受到互联网等发布的一些毒害少年儿童的精神污染。
建议政府将流动人口全面纳入属地管理,建立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构,把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计划生育、卫生保健、文化教育、权益维护等纳入统一的服务内容,建立相关制度,保证监测系统正常运转,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确保各项措施对外来流动人口中得到有效落实。一要加强政策扶持,在巩固现有妇女儿童发展和保障条件的前提下,制定外来妇女儿童发展政策及其扶持措施,使所有妇女儿童享有平等的发展、教育和社会保障权利。二要设立外来妇女儿童法律救助
站,为外出生活的势单力薄的外来妇女儿童,尽可能地提供法律上的救助。三要加大涉及有碍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执法监督力度。
第二篇:农村教师“进城热”影响教育均衡发展应引起关注
农村教师“进城热”影响教育均衡发展应引起关注
农村教师是工作在教育战线最基层的教师,是支撑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但 是当前愈演愈烈的农村教师“进城热”现象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应引起关注。农村教师“进城热”有四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农村教师的大量调出,使得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严重失调,留任教师的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有些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出现无法正常开课的现象,导致教学成绩下降。同时,因调走的多数是优秀骨干教师,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影响学校声誉,导致生源流失严重。近几年,伴随计划生育的实施和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再加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所以择校的要求也高了。骨干教师的调走,在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家长对学校失去了信心。再有老师与学生长期相处,一旦调走,学生在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等方面的适应性都会形成落差,造成学校的转学率上升,生源流失严重,进而影响学校声誉,制约了学校发展。三是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导致教育腐败的滋生。骨干教师的频繁调出,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思走,极不稳定。许多年轻教师从分配到农村教书的第一天起,就给自己定立目标,要在几年内调走。为了能够逃离农村学校,一些偏远农村学校的年轻教师到处跑门子、找关系,甚至不惜重金,想方设法往走调,这就给教育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营造了环境。四是影响教育的公平性,导致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优秀骨干教师大量流向城区学校,使得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越来越低,教育质量越来越差,而城区学校的师资却因此得到了有益补充。二者差距不断拉大,同样的学龄孩子,农村学生却享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农村优秀骨干教师的调走,造成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加大,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悖的。
对策建议:一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二是提高教师待遇,给予农村教师适当的补贴。三是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四是进行“撤点并校”改革,优化城乡教育布局。五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教学水平。
第三篇:地方财政调控收支现象应引起关注
近年来,在对地方财政收支审计调查中发现,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平均达到了20%以上,说明地方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地区并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这说明在经济增长中可能存在不和谐的因素。根据统计年报数据,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82320.59万元到2007年的249529.9万元,平均增长增长率10左右,而同期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在25%以上,扣除价格因素等,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也是较高的。而从抽查的部分省(市)看,增长率更是在30%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过快,从理论上讲,凸显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以及基本建设的迫切需求,需要提高汲取财政收入的能力。但从实际上讲,内陆或偏远地区政府,特别县区一级的政府,在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税收增长率也仅仅是10-20%的时候,地方政府为了保持高的财政收入增长,或为了完成上级的考核目标,就需要从其他方面来做文章。此时财政部门就需要用调控收支来完成任务。
财政部门为了完成目标考核,达到上级要求的增长速度、总量增长以及收入质量等相关方面的要求,不得不调控财政收支,甚至发生财政收入“空转”的现象。从调查情况看,非税收入成为调控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部分地区也存在税务部门和财政部门相勾结调控收支的情况。
一、财政部门通过非税收入或基金预算调控一般预算
非税收入的征收大部分由财政部门设置的非税收入管理局或预算外资金管理局单独征收,入库方式也由财政部门掌握,这就成了财政收支调控的主要途径。在调查中就发现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将不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通过“其他收入”等名义缴入国库,再通过预算内“其他支出”支付。二是为保证“时间任务双过半”的完成,通过非税收入账户上缴国库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在通过其他方式退库或返还。三是预算内通过“暂付款”形式,将资金出借到非税收入账户,再以种种名义缴入国库。四是预算内通过无对应项目列支,将资金转入非税收入账户。再以其他名义缴入国库。五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变通成一般预算收入入库,而该资金本应在基金预算反映。
从调查情况看,不仅存在调控财政收支的现象,还存在为保证财政收入质量(税收比重),在任务完成的情况下,将非税收入退库现象。作为考核地方财政部门的另一指标就是财政收入质量(税收比重),这也就要求地方财政部门在保证总收入目标完成的基础上,还要考虑税收比重。一些财力相对较好的地方,在年底完成收入的基础上,为保证财政收入质量的地区排名,将入库的部分收入如罚没收入、其他收入等,以退库的方式,减少该部分收入,以保证税收能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二、税务部门与财政部门相结合进行收入调控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地方税务部门和财政部门相互配合,存在征收“过头税”、先预缴入库次年财政返还、指使企业少计成本当月多征税收次年汇算清缴等,甚至存在税务部门之间相互调剂现象。严重影响国家税法的严肃和统一,干扰了正常的财税秩序,损害了税收的权威。
部分地方政府,特别是县区政府,为保证年底收入任务完成,不惜“寅吃卯粮”,和地方税务部门协商,征收“过头税”或者指使企业少计成本当月多征税收,其代价就是对税务部门以基建或信息化建设的名义财政补助,而税务部门不是其预算单位。另外很对城市区中,税款交叉现象比较普遍,不同企业分属于开发区、直属局等不同税务征收单位,城市区政府为多揽税收,通过财政补助的形式和税务部门沟通,以方便税收调剂入库。
通过审计调查,发现基层地方财政调控财政收支现象比较普遍的直接原因是财政考核目标过高。而根本原因是各级政府追求政绩相互攀比。欲遏制该现象的愈演愈烈,除了制定合理的财政考核目标外,主要的还是地方政府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让财政收入真实完整合理的反映整个地方政府收入和经济运行。
第四篇:【基层反映】:民营养老院生存面临三大问题
【基层反映】:民营养老院生存面临三大问题
亟待关注
目前,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已达2亿,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加到2.21亿。老龄社会的来临,让养老产业成为一块诱人的大“蛋糕”,养老地产呈现生机勃勃状态。
养老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民营养老院却步履维艰。民营养老院生存面临三大难题:一是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优惠政策只是说在嘴上,落实在纸上,养老机构没有得到实惠。例如河南省开封市的五福爱心护理院的电视最近只能接受两三个电视节目,原因是今年8月,在有线电视换装机顶盒的时候,由于每台换装费要花500元,护理院因经费紧张没换,造成现在没有了有线信号。尽管有规定,免受养老机构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接入费,但是却不能落实。二是投入风险高。养老产业是微利产业,前期投入大,房子、设施、人员等都要一步到位,但成本收回却很慢。出一次意外,一家机构就可能面临关门危险。今年3月洛阳一家口碑很好的民办养老院因发生几起老人摔伤事件,难以承担赔偿而关门。目前我国对机构养老中出现的医疗纠纷没有法律依据,一般按照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来对待,养老机构大多败诉。三是缺少政府支持困难多。优惠政策落实“雷声大,雨点小”,大多数养老机构硬件差、收费低、用工难、功能少、服务水平低等形成恶性循环,专业人才匮乏,整体缺乏活力和发展后劲。财政没有针对养老机构的补贴资金,土地和社区养老服务用房问题成为制约养老服务领域的瓶颈。相关法律体系、标准不健全,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
第五篇:乡镇机构改革存在几大问题应引起关注
乡镇机构改革存在几大问题应引起关注
1、职能转变比较缓慢。各乡镇机构改革后虽然设置了五办(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村镇建设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三中心(经济建设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人员也进行了定编上岗,但新成立的机构并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乡镇工作开展还是以传统工作片形式,新设置的机构基本上是形同虚设。
2、上下关系难捋顺。乡镇机构改革主要是对众多的镇一级机构,并不牵扯到县一级单位。乡镇改革后,一些职能弱化的机构被撤或并,新设五办三中心与县一级及更高层级的管理机构并没有对口,但乡镇工作仍然是“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许多原来部门的业务一下集中到新单位,每个主管部门都认为自己的事重要,这让乡镇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各种检查是接连不断,减人减事的初衷并没能达到。
3、乡镇混岗现象普遍。乡镇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在具体工作中,行政管理与事业单位的编制、岗位划分并不十分清楚,往往是“鞭打快牛”,许多乡镇不是因事设岗、因岗定人,而是因人设岗、因事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