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后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形势调查研究(5篇)

时间:2019-05-12 19:4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0、90后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形势调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0、90后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形势调查研究》。

第一篇:80、90后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形势调查研究

80、90后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形势调查研究

作者: 张玉国

学校: 山东科技大学

年级: 化工学院矿物加工工程09级1班

学号: 0901110935

指导老师: 刘丽威

调查组成员: 张玉国 赵楠 田景文 齐超

日期: 2011-11-24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加之国家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培养了大批学历不高但是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其中以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最为突出。他们的出现,给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又加重了一笔,80、90后农民工进军城市,抢占工作岗位,给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形势造成的冲击不容忽视。我们进行此项调查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对比研究当代大学生与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来端正大学生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发现当前这两大群体就业中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缓解当前就业形势的措施,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 80、90后 大学生 农民工 就业形势

【正文】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大学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基于调查结果,就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做了以下分析:

(1)结构性因素所致。由于我国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从而导致了国家经

济增长率虽高,但就业率却不高。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经济结构问题,加快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

(2)高等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沟通和交流。当前社会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和

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矛盾现象,其原因是校企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信息不通畅,根据我们的调查,对于“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回答,“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了解的不够,就业信息渠道过少”的选择占到了75%,说明高校在这一方面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具体的解决方法是,高校应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搭建起有效沟通的平台,让企业用人单位更全面地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了解毕业生的情况让学校更多的了解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让双方建立起一种长效的供需关系,为高校推荐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择合适人才提供服务,促进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3)国家统计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方法过于简单,当前我国统计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方法是依照教育

部2004年6月重新修订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办法》,以签订就业协议书为最主要的就业统计形式,但是在民营、私营单位就业的大学生,用人单位和学生不用签订就业协议书,只签订用工合同,因而不在该统计范围之内。因此国家公布的就业率并不是十分准确,然而通过我们的调查,高达90%以上的大学生对于国家统计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方式毫不了解,因此导致了部分学生对就业的严重恐慌。

(4)大学生就业期望高,存在就业误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去向以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为主,据

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显示,2003年和200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在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就业的比例分别占74.1%和62.9%,而乡镇个体和城乡私营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比例平均为7.5%和6.3%,我国城乡私营企业和城镇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因此,各类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通过我们的调查,58.4%的大学生选择去国有企业单位,原因主要是国企工资稳定、福利高、待遇好等,31.5%的大学生选择去民企,原因主要是民企的机遇多、工作灵活、升职空间大等,还有少数大学生选择去外企或者出国等。

(5)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据国外的有关机构调查显示,目前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工作要求的程度只能达70%,尤其是敬业精神、沟通能力、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等软能力亟待提高。一些高校的办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之谈。调

查显示,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生对于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而超过10%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指导机构。对此高校和大学生都应做出深刻的反思,并且做出相应的实际行动来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高校应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到实处,而不是仅仅设置一个部门机构那样简单。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好本专业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努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应该走出校园,多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当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需求。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十分的复杂,远不止以上几点,还有市场经济下日益激烈的竞争,其中来自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岗位的竞争和其他多方面的竞争日益引起大学生们的关注。调查显示,55%的大学生认为“80、90后农民工对大学生就业”有很大影响,20%的大学生认为“80、90后农民工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大。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劳动大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是以农民的户籍身份在城市务工的一个群体。随着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时至今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30岁的占61.6%。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为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农民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具有多元、异质、矛盾、失衡、冲突等共性特征,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城乡文化的碰撞,不同身份差别的待遇等引起的价值观冲突是其典型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对社会的认识、工作与职业、文化与教育、尊重与诉求、交际与交流、婚恋与生育等诸多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于旧式农民工相比,他们的维权意识更强,受教育程度更高,对城市更加向往,开放意识更强。他们的就业推动着现代城市化的进程,影响着城乡社会的和谐程度,也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我们基于调查研究,对80、90后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做出以下分析:

(1)理想和目标。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有自己的理想和比较明确的目标,虽然大多数人的工作现状

并非自己所想要的,但是他们表示自己要通过现在的工作积攒经验和资本,希望将来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调查显示,75%的人表示自己将来要“自己开店”或者“进入管理阶层”,只有不足10%的人表示“没什么想法”,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有理想、不甘于现状、有追求的群体,他们同样在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生活而努力。但是,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近80%的人不清楚如何进行正确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只有8.5%的人表示自己有着比较清楚地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导致这一结果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还不是很高,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了79.8%,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指导;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民工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相关教育。

(2)对于工作和职业的期望与实际情况。对于工作和职业,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薪水的期望值较

高,但是由于自身的工作熟练程度、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加之受学历等多方面的限制和影响,他们的实际工资与期望值有一定的距离。就我们基于对山东省内潍坊、济宁、青岛等三市农民工的调查显示,66.8%的人对工资的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但是85%的人的实际工资却只在1000至2000元之间,有7.5%的人的实际工资在1000元以下。同时,由于物价上涨和自身对于生活水平的追求,他们对于工资增长的愿望也十分强烈,非常渴望能够逐年增加,不

过往往难以完全如意。在择业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工资外,越来越多地考虑工作环境和雇主的人品等,调查显示,在回答“您在择业时最看重什么条件”这一问题时,72%的人将工作环境和雇主的人品纳入其中。他们大部分不愿意从事工作条件差,在别人眼里看来“不好”的职业。工作环境可以自己直观的感受到,雇主的人品主要是依赖老乡或者是朋友的途径知晓,尽可能找人品好的雇主,免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伤害。但是由于工作待遇所具有的刚性特点,不管新生代农民工怎样去保护自己,实际上他们的弱势地位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

(3)劳动强度与工资待遇失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大部分在苦、累、脏、险的建筑业和制造

业工作,平均每月工作26天,每天平均工作9小时,37%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一方面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另一方面尚不健全的制度因素导致农民工在就业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此,建议在加大最低工资标准查处力度的同时,严格劳动法有关条令条例的执行力度,建议政府整合培训资源,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培训,多开展一些农民工愿意参加、真正用得上的培训,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规划的指导,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增加其在就业和择业中的优势。

(4)社会尊重和社会的公平感。在尊重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打工,除了想赚钱使自己和家人

生活得更好外,也想通过个人的辛苦打拼,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但是,他们的人格尊严往往得不到尊重,他们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的歧视,不管他们怎么努力,还是要被贴上农民工的标签。调查显示,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工人群体,只有8%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而且超过80%的人对于“农民工”这个称谓表示不满,不足10%的人表示可以接受,还有部分人认为无所谓。“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时代局限性和歧视性的概念,“农民工”称谓与当期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相背离,其消极影响正在增大,“农民工”称谓对他们的社会认同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一称谓不宜再提,应改变农民工称谓,转变农民工身份,从而改善群际关系,实现社会公正;提高这一群体的社会地位,赋予他们普通公民的身份,必须改变相关制度设置,消解对农民工的话

2也就是说我们要逐步取消“农民工”这一称谓,就其语建构,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合意。○

工作给他们以“工人”、“职工”等相关称谓,这也是体现我们党的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重要工作指导思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不公平感很强,这其中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社会原因主要是,现实中仍存在的腐败、治安、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以及部分企业对于用工条件的限制,使他们感到不公平;自身原因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年龄普遍较小,其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麻烦和问题,会使他们认为是社会中的不公平引起的,再加上他们与所在的城市存在交流和互动上的缺乏,也会导致他们对社会的不公平的印象深化。

(5)权益维护。在利益诉求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不再像传统农民工那

样自我维权意识薄弱,维权能力不强,在权益被侵害的时候选择忍气吞声或者被动恳求的方式解决。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因害怕被报复而不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只有6.5%,在采取投诉行为时,以集体投诉方式(几个人一起去投诉)的新生农民工为45.5%,运用手机、网络、即时通讯等现代技术进行投诉曝光的占58.5%。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增强,维权手段也更加理性化,但是,他们仍然是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且权益保护最为困难的群体之一。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虽然可以通过个体和群体方式向单位进行反映,请求仲裁和打官司等方式来维护,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新生代农民工常常处于弱势,他们没有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保障,也无力打官司,哪怕是官司打赢了,有时也会面临执行方面的难题。当他们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情绪得不到宣泄时,他们对社会的不公平感就会增强,很容易使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走向一个极端,对社会产生失望甚至仇恨的价值观念,甚至有少数人会采取极端的、不合法的方式去解决,影响社会的治安和稳定。因此要加大力度保护农民工的合法

权益,党和政府要关注农民工权益,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条文,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查处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和个人,有效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有所减少;建议各级政府、工会组织和社会各界继续加大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为农民工生活与劳动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使之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会降低农民工的违法犯罪率,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6)教育培训。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代替了体力型的手工生产,更多高学历、懂技术的大学生进入市场,金融危机的持续,企业经营不景气直接导致缺乏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或者失业。调查显示,初高中毕业生中,约30%的人没有经过必要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劳动技能缺乏,就业范围狭窄,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信息表明,2009年,大多数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素质有明确的要求,95%以上的就业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30%以上的岗位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60%的岗位需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条件,其中17%的岗位需具备中级工的职业资格,一般农民工很难达到要求。调查显示,8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对自己的就业会有很大帮助,55%的人计划通过相关的职业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优势。因此,我们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特别是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要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围绕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中的需求来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培训,如开设培训班、就业指导课,发放相关学习材料、举办专业讲座和技能大赛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竞争能力、就业适应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适应更多的岗位需求。

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价值判断的矛盾性和价值评价标准的复杂性,对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80、90后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观;面对社会上少数干部贪污腐败,如何看待党的领导作用,面对金钱的“横行霸道,无往不胜”,如何守住内心的信念等问题;面对财富差距从社会蔓延到了校园,如何认识这种贫富分化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面对大学生的高消费和农民工的高节俭形成的强烈对比,如何进行理财规划,树立健康的消费观等问题。面对这些现实而又尖锐的问题,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在多元化的道德选择中徘徊,思想水平参差不齐,表现在财富观上的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形成各自不同的、优劣不等的财富观;就业上可能会更看重工资水平,忽视个人发展,甚至通过有违道德和法律的手段来获利,树立起不正确的就业观。

那么,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80、90后农民工自身应该如何突破就业困境呢?我们基于调查研究,就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如何去做提出了部分建议。

当代大学生应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打好专业功底,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夯实理论基础;重视学校安排的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并掌握一些工具类的技能,如计算机、外语等;通过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来锻炼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人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的相关课程,参加模拟招聘会等,增加有关就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了解就业的最新动态,掌握就业的最新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参加有关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课程,做好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增强心理素质,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

新生代农民工应该积极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信息,结合市场需求,不断的学习,抓住机遇;通过参加补

习班、夜校等,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了解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和劳动技能,以适应更多的岗位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做好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

80、90后大学生与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两个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年轻群体,他们的就业情况和个人成长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又同为渴求发展渴求进步并努力迎合社会的一群,他们都具有朝阳般的气息和生命力,我们的社会也需要这种生机勃勃的干劲和理想才得以不停地往前发展,他们不甘平庸,积极创造,追求新生活的精神特质是现代青年身上非常可贵的品质。我们政府、高校、社会各界要给予80、90后大学生和农民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使社会呈现出一种全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美好景象。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9 ○

2熊光清.制度设定、话语建构与社会合意——对“农民工”概念的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 ○

第二篇:形势政策-大学生、农民工就业

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经过这么三年对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形势与政策是唯一没有脱离社会的一门学科,它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一个大学生,深刻、全面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学习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在众说纷纭的环境中如何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

当前我国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从城镇这一块来看,2010年光大学毕业生就有630万,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安排的大约有700万,还有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这一块大约也还有600万人,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从军队退伍需要安排的人员,一共有2400万人左右需要就业。而国家自己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另外,目前还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则是就业问题的重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严重。首先是专业扎堆,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4.各企业选人挑剔。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5.其他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二、当代农民工就业难的复杂性

1.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状况继续存在。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是普遍现象。据对就业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的调查,2009年,57%的人有过失业,其中,失业持续时间在1个月的占21%,1至2个月的占36%,4至6个月的占16%,6个月以上的占27%。政策缺陷是造成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制度原因。一些地方政策的歧视性倾向造成了农民工就业权利事实上的不平等;一些企业在使用农民工时存在着有法不依的现象;农民工的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也造成了就业不稳定状态。数据显示,农民工就业中最主要的困难是缺乏职业技能。能够稳定地在一个单位工作三年及以上的农民工还不到三成。现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民工约80%是“80后”,大多数已经与农民这个身份标识无关而成为全职的非农劳动者,他们的就业不稳定就会影响企业形成稳定的技术工人队伍,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向低碳经济转变,进而影响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工业化的质量,也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2.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继续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新增劳动力将出现减少趋势,每年需要转移的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在600万至750万左右,新增转移数量有所减少,但整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存量依然很大,主要是男性在45岁以上,女性在40岁以上的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劳动力,转移难度进一步加大。从“十二五”期间对劳动力需求的角度看,我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从供给的角度看,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这种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劳动力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些都会影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工的就业,企业招工难和农民工就业难的矛盾将继续并存。

3.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对农民工就业需求的影响。在“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总的判断是各国在调整和恢复本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难保持以往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出口导向型产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会有较大下降。在国际市场上,资源和要素的成本在持续上升,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等原因促使劳动成本在上升。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将会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有较快提高。这些都会影响到对农民工存量和增量就业的影响。

4.农民工获得公共就业服务难。按照各地颁发的文件初步统计,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涉及的收费项目有20多项,在乡里需要办外出务工证、计划生育证、健康证、毕业证等证明,在打工城市需要办暂住证、就业证、健康证等证明。从政策制定来说,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障碍已基本上消除,就业岗位的限制和卡、证收费等就业准入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一些城市的政府以管理之名行限制之实,还在限定企业要优先招收城镇劳动力和使用农民工的比例,按使用农民工人数向企业收取管理费。

5.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仍然不足。农民工职业技能低下造成就业能力低下的状况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4年中央6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积极配合阳光工程的实施,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专项资金,2004年安排资金2.5亿元,重点用于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产粮大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补助资金直接补贴到农民个人,让受训农民直接受益,并与充分就业相挂钩。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资金达5亿多元。2005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了支持力度,安排资金4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5 亿元,增长了60%。阳光工程的启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劳动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培训激励政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又作了更加细致的规定。

三、问题分析

中国的就业问题从大体形势来看,好像越来越复杂,其实从问题的本质上,跟一般的就业理论的问题是吻合的,无非就是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1)周期性失业,或者说周期性就业困难,它和宏观经济的周期现象相关,经济景气,人们的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相反,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失业率。因此农民工最容易遭受的是周期性失业的影响。比如2008年出现民工大量的返乡,但是春节以后,经济一恢复,他们又迅速回到城里,到2009年的9月份又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这也说明了这种周期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2)摩擦性的失业,或者摩擦性的就业困难,这是指个人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真实就业岗位与个人之间的匹配关系,如果匹配得不好是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就容易遭受到摩擦性的就业困难。(3)结构性的失业,或者结构性的就业困难,它是个人的人力资本、技能和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和技能,它们之间的不匹配所造成的。大学生同样也会遭受到周期性的就业困难,但这不是主要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观念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错位。

四、就业问题解决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企业、个人要“三管齐下”,共同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努力。政府要实施更加积极地就业政策,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和灵活就业,劳动者个人也要做出足够的选择和调整。就业问题是国家关注民生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

(一)农民工就业政策

针对农民工就业难的实际情况,把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就业稳定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渠道措施,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

1.健全城乡统一、平等就业、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农民工公共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把农民工进城务工纳入城乡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政策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积极发展小城镇、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2.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村新的增长点。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3.发展政府公共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4.加快建立覆盖农民工的普惠的公共服务制度,深化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共享的教育、卫生、住房、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体制,把农民工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些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5.以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为政策调整重点,构建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型劳资关系,制定包括规范经济罢工在内的劳动关系法,完善工会法、合同法,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就业权益。

6.以促进稳定就业农民工和“80后”农民工市民化为政策调整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权益;探索大城市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办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在农民工进城落户定居上能取得突破。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

2、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

3、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5、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本人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6、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可组织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公益活动,或到用人单位见习,给予一定报酬。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由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此项费用由地方财政列支。

7、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大专)毕业生,使大批动手能力强、适应性较好的高职(大专)毕业生有用武之地。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

对于现如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我们讨论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拓宽自己的就业观念,不一定非要去政府、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也可以就业。2.在校学生应提前为求职做准备,学习积累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术能力,积极拓展知识面,扩大就业领域范围。

3.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例如当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

4、及时了解当今社会就业情况,关注时事发展,不错过机遇,平稳心态,务实学习工作,不要好高骛远。

第三篇:大学生与就业形势[模版]

大学生与就业形势

上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原以为人生可以这样按部就班地过下去。可谁知既定轨迹刚进行到第二步,就意外的卡了壳。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屡屡碰壁,“没有经验”成了他们被拒之门外的理由;

更有不少大学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高不成低不就”,放弃了手中的就业机会。种种原因,造就了一支庞大的“大学生失业军团”。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 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度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求职难的原因在哪?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大班上课,不讲究个性化培养;传统教学,不能与社会变化接轨;只重知识,忽略通用技能培训;缺乏实践,永远都在纸上谈兵。这些都导致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不足,与职业要求存在巨大差距。这也是导致“企业求贤难,大学生求职难”。局面产生的原因之一。此外,企业也难辞其咎。在招聘时企业常常会附加各种专业以外的要求,比如外貌、性别、家庭、户口等,以至于很多毕业生不得不整形之路。而某些企业的急功近利,对人才‘‘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一时拥有”的态度,也使年轻人失去了很多长线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没有一个成熟的心态去找工作,也是导致失业的原因。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应不放弃每个实践的机会。大学生就业难并非中国仅有,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现象。所不同的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各国努力推出一些举措的行动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慕尼黑就业模式”,有大学、企业、劳动局三方合作,共享信息,互相联动,学下设立就业市场学院,负责学生专业以外的其他能力培训,企业则常年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基地。韩国政府鼓励高中毕业生先就业后升学,让年轻人真正学以致用等都是较实用的政策。

当然,外部环境的改变需要的时间较长,作为大学生要认清自己的不足。动手能力差、社会实践少等,都是就业上的短板。大学生要安排好实习的时间,并珍惜实习的机会。另外,新生一入学就应为自己定好职业目标,做好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和训练有用的技能,多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同时要摆正心态,找工作时树立一个合理的目标。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终有一天会走出校园,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第四篇:大学生农民工就业

大学生农民工就业

2000万农民工返城就业,760万大学生毕业要寻找工作,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矛盾凸显,中国政府面临的就业压力空前。大学生就业难,症结在哪里?代表委员们展开了唇枪舌剑,有人认为是扩招失算,有人认为是大学生不肯放下身段,还有人认为是户籍壁垒、城乡差距及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差距过大使然。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有人建议服兵役缓解压力,有人建议设学士后,有人建议下基层,还有人建议自主创业,争论不少,但人人都去杀猪显然不是一个好主意。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破解就业的制度性壁垒是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农民工就业也影响着农民增收和基层稳定,多渠道开拓增收点,鼓励农民工在家门口创业,变打工为自主创业,许多代表建言献策。

点评: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破解县域经济难题,扫除信贷等创业瓶颈,或许正当其时。

第五篇: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和价值观调查研究

摘要

目的:了解90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深入调查我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剖析其形成不良消费观念的原因,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浙江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09级和2010级学生发放问卷170份,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有59%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81.1%的大学生生活消费来源于家庭或亲友的资助。而在消费结构上,关于学习消费的比重只有13.1%。结论:我们以看到90后大学生消费具有自主性和多元化的特点,消费来源趋于单一,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价值观

前言

消费价值观是消费活动中的基本观点与态度,是个体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和消费过程等方面的总体认识与价值判断。客观讲,大学生消费的主流还是理性的,但还是有越来越多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不断滋生、蔓延。90后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是否拥有科学理性的消费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消费模式及发展趋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对构建节约型社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开展此次调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09级和2010级学生170名,其中男生85名,女生85名。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70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16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47%。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论文及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调查结果分析

2.1 消费来源

调查显示,有81.1%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于家庭或亲友的资助,有12.8%的大学生依靠学校奖助学金和国家贷款来维持日常开销,只有6.1%的同学会依靠自己劳动来获取自己所需费用。

2.2 消费水平

据调查,我们发现54.3%的大学生月消费额在700~1300元的水平上,有17.1%的同学每月消费不足700元,另一方面,有28.7%的同学每月消费达到1300以上。

2.3 消费结构

调查显示,在饮食方面的消费占据主导地位,占有89.5%的比重;而在购买学习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和价值观调查研究用品和书籍这一方面的消费支出较低,只有13.1%;有43.7%的同学倾向于交际消费;另外,关于通讯费用和休闲娱乐消费的比重也较高。结论

3.1 90后大学生消费上缺乏自强自立,过于依赖父母,作为90后一代大学生,大数都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心理较重调查显示有81.1%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于家庭或亲友的资助,而依靠勤工俭学和兼职来获取自己生活费用的学生只有6.1%,这表现为大学生作为消费主体的独立性较差。经济来源狭隘,只有一小部分人会依靠自己努力来解决或部分解决学习生活费用,这严重违背了大学生自立自强的价值观,究其原因也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日常开支不能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为其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经济条件。

3.2 90后大学生消费奢侈之风日盛,浪费现象严重在大学校园,水龙头、厕所的水流不停,很多学生却熟视无睹;自习教室晚上人走后随手关灯的习惯又有多少人在秉持,有很多90后大学生没有形成可持续消费和节约资源的观念;而且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盲目消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比如说不顾实际消费能力购买最新款的手机、昂贵的名牌衣服和包包。调查数据中显示,90后大学生在休闲娱乐,交际上的消费比重分别占73.1%和43.1%,说明90后大学生在人情方面和自我感觉方面的消费比较看重,消费观念比较开放和前卫。

3.3 90后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主要为生活、学习、交际、娱乐等四方面。学习费用主要是对学习用品、书籍和辅导班等的支出;生活费用则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花费;交际费用主要用于与同学、朋友、老师间的交往;娱乐费用则是学生用于休闲娱乐的成本。很多大学生却本末倒置,将本应占较大比例的学习生活费用转向了交际娱乐花费,这既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业。

3.4 90后大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消费自主性增强

90后大学生追求自我,有较强的自尊心,在消费上习惯于将自己拥有的某种才华或优势作为炫耀的资本,以求得自尊心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而在消费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互相攀比、追求享乐与虚荣的心理,缺乏足够的理性。90后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还具有个性化和自主性的一面。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和消费经验的不断增加,为了突出和展现自我,其消费行为也随之表现出个性化的一面。建议

4.1 高校应加强90后大学生对理财理论层面相关教育课程的开展

通过关于理财理论层面的相关课程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消费,如何理性地进行消费,使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对其过度消费和盲从攀比等心理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引导大学生对不良消费行为和心理进行自我解剖与反思,也能方便学校掌握问题所在,同时制定出对应的措施,使学生在教学中接受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价值观。

4.2 高校应健全勤工助学机制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生活消费还是由父母供给的,然而存在很多消费偏误问题的原因也是因为大学生对金钱来之不易的道理不理解,因而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建立健全勤工助学机制,让学生体会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使90后大学生理解家长挣钱的不容易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亲身体验到自己劳动所得是不易的,有助于90后大学生开始学习理财对自己不良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得以深刻反省,从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4.3 家长要重视子女正确消费观的形成家长作为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良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而且父母也是大学生生活消费费用最主要和直接的给予者,更要了解子女在校的消费情况,也要根据家庭实际收入消费水平,子女的实际需要等,引导子女合理地进行消费选择,帮助孩子树立理性的,独立的消费观。

4.4 学生也要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健康科学的消费理念

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每个月为自己的消费制定合理的计划,理性消费,避免消费的无计划性。在具体消费过程中,要把握消费适度原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量力而行。要积极参加学校、社会、网络等开展的关于消费、理财方面的讲座,了解并正确认识金钱及消费规律,养成理性消费心理。

4.5 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

90后大学生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而这一心理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现阶段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也很明显,因此,我们要利用传播媒介的特点发其

正面导向作用,加强积极健康合理的消费信息的宣传,把握消费规律,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提供科学有效的消费意见,加强对大学生合理科学的消费方式的引导,促使大学生践行合理的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科学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晨.浅析90后大学生消费偏误及其引导[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1,(11):273—274.[2]董婷婷.90后大学生消费观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及思考[J].商业经济,2010,(1):22—23.[3]周莹.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2):23—25.[4]宋海南.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46—48.[5]曲苒.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分析及教育对策浅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4):124—125.

下载80、90后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形势调查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80、90后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形势调查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 摘 要: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由此相互交织而引发的失业现象以及相关社......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

    2017年毕业的中国大学生数量将达到历史最高的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据统计,今年的毕业生加上30万海归和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岗位。不过,......

    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让我们学生更加关注国际现状与......

    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温家宝总理曾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无限深情地说:“我每天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签约率。......

    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更形成了公务员考试千人......

    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

    2012大学生就业形势

    2011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

    2010大学生就业形势

    2010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好了吗? 大学生创业网讯2010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早已在各大高校火热启动。与去年同期的“冻结招聘”之声不绝于耳相比,今年的校园宣讲态势则有报复性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