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收入倍增的意义难点及实现路径下(推荐)
农民收入倍增的意义、难点及实现路径(下)
黄延信
2013-04-01 09:37:1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3月20日
三、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思路
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畅通农民进入市场交换的渠道,改善农民在市场上的交换关系,构建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形成农民收入正常增长的体制机制。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实现收入倍增计划,应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促进低收入农民增收和中西部地区农户增收上,注重收入增加的全面性,努力缩小城乡居民、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差距。
农民收入由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畅通农民进入市场交换的渠道,改善农民在市场上的交换关系,构建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形成农民收入正常增长的体制机制。
(一)改善产品的交换,增加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产品的交换,就是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通过市场交换转化为农民的收入,这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用于交换的农产品的数量是一定的,影响农民收入的是农产品的交换价格。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产品的交换过程中,农民一直处在不利的位置,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城
镇化作出了数千亿元的贡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王耕金先生曾经计算,仅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农民就为工业和城市贡献8700多亿元。
增加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在农产品定价中的谈判能力,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者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民合作的规模越大、层次越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就越高,在农产品交换过程中就会处在相对有利的位置。加强对农民的合作知识和意识的宣传,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开展专业合作,通过发展合作组织,增强农民决定交换价格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者价格,在市场交换过程中维护和实现农民的利益。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的价值,降低市场风险和流通成本,将农产品价值的更大部分留在生产环节。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政府应根据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化、农民收入增长的需要,以“小步快跑”的方式不断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在市场粮价上升时,尤其不要采取打压政策措施。
(二)改善劳动的交换,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民为非农产业、城镇居民提供劳务,企业和居民为农民支付劳动报酬,是为劳动的交换。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体现为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目前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但是,农民在劳动的交换中仍然处于不利位置。根源在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农民不能同等接受教育,农村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就业工种受限制、同工不同酬、不能进入较高收入行业、不能与城镇劳动者同样参加社会保障、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迁入城镇等,都是农民劳动的不平等交换的体现。农村劳动力劳动的不等价交换,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所谓的人口红利、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是对农村劳动力劳动的不等价交换的注解。
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根本在于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的非农就业竞争力。加大投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展农民免费职业教育,既可以提高农民的非农就业技能,增强农民的非农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稳定性,提高工资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全面开展和加强职业教育,对没有升入高中、大专院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由中央、省级财政出资,全面实行2—3年免费职业教育。鼓励和引导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与合作,使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相结合。对现有农民工培训资金来源,实行上分下不分,由县整合使用,允许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农民工培训需要,将相关培训项目资金整合打包使用,延长培训时间,充实培训内容,原有培训项目渠道不变,各计其功,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现代产业工人和新型农民。鼓励企业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因此增加的费用,允许企业在税前列支。特别是要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破除因户籍、身份等产生的不公正现象,实行同等就业、同工同酬。
(三)改善财产的交换,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党的十八大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财产的增值是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当前,农民拥有的最多、最大的财产是土地和房屋。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农民的宅基地和房屋的商品属性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只能由国家征用,征地补偿只能按农用地来计算,补偿的标准(价格)由政府单方面决定,农民不能讨价还价。至于农民的房屋财产,制度规定城镇居民不能购买农民的房屋,农民的房屋只能在农村内部买卖,同时强调农民实行一户一宅,事实上堵住了农民通过财产交换增加收入的路子。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的阶段,每年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到城镇就业和生活,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城乡社会产权关系的重大变化。
这种产权关系的变化与调整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有效实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产天然应该用于交换,而我国现行法律和制度规定,农民的财产不能进入市场交换,这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不符合的,对农民是不公平的,不仅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而且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自由流动,难以实现优化配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就要改革和完善农村产权制度。中央也多次强调,要保障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这几项财产权利。这几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要求2012年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项工作的完成,有利于建立产权清晰的农村土地制度,为土地这一最重要的农村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奠定制度基础。产权明确、权能完整的资产才能交易,只有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其增值才能实现。要进一步加快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允许农村土地、农民的房屋进入市场交换。农村土地、农民的房屋等资产进入市场流通,有利于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自由流动的机制,将城市的生产要素引向农村和农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吸纳市场流通中过多的货币,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四)深化改革打破城乡壁垒,调整城乡交换比例关系。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还要靠深化改革,打破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壁垒,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有稳定就业、收入和合法固定住所(含租赁房)的农村转移人口尽快在城镇落户。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一方面从事农业的人口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将增加,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将会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对农产品的商品性消费将大幅增加,这又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农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意味着生产农产品、出售农村财产的人口减少,而城市人口的增加,意味着购买农产品和农村财产的人口增加,购买双方人口数量此消彼涨的变化,无疑交换条件向有利于农民的方向转变。10个人生产一样产品只有一个人购买,很难卖出好价格;反之,一个人生产产品,而有10个、甚至几十个人购买,自然可以卖出高价。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
责任编辑:晓雁
第二篇:农民收入倍增的意义难点及实现路径上
农民收入倍增的意义、难点及实现路径(上)
黄延信
2013-04-01 09:38:06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3月18日
考虑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增加以及非农就业工资水平提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对农民的补贴增加等因素,我们有理由相信,2020年农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肯定能实现。在实现全国农民收入平均水平翻一番的同时,更要关注低收入农户、西部地区农户收入增长问题,这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难点所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未来十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即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这一目标既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又立足现实、切实可行,必将有力地激励全国人民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努力。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认识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的重大意义,有利于增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自觉性;深刻认识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的难点,有利于增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紧迫性;深刻认识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的基本路径,有利于增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动性。
一、实现农民收入倍增意义重大
没有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多数农民就难以实现小康;没有占人口大多数农民的全面小康,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就是这个意思。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所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是亿万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对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实现农民收入倍增,是实现我们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宗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总体上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在生产力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增加的基础上,快速提高收入水平,不断改善生活质量。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果农民的收入不能随着经济发展而相应增加,就不能有效地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能有效地动员亿万农民参加到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来,这种发展将是不平衡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实现人民群众收入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体现我们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实现农民收入倍增,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内容是多方面的,但从居民收入增长指标来看,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按照公安部门的户籍登记统计,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5%左右,没有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多数农民就难以实现小康;没有占人口大多数农民的全面小康,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就是这个意思。在加快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我们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农民收入倍增,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国际贸
易的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持续深入影响,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降低,扩大国内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必须坚持的重大政策。由于我国城镇居民总体收入水平高于农民,缺少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农村和农民。目前,农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比城镇居民落后10—15年,西部地区农民消费水平更低。多数农民有消费需求,但由于收入水平低缺少有效的购买力。实现农民收入倍增,将极大地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扩大农村内需,强有力地拉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农民收入倍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间小、两头大的橄榄型居民收入阶层分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群众基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分配不公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收入分配不公有多种表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3.131,社会基尼系数一直在警戒线附近徘徊,对社会和谐稳定形成了重大隐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农民收入倍增,尤其是增加低收入农民的收入,有利于理顺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打牢社会和谐稳定的群众基础。
我们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从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和高度,深刻认识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的重大意义,开拓进取,努力工作,为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的难点
到2020年,低收入农户自身收入水平翻一番容易,但实现全国农民收入平均水平翻一番的目标难;西部地区农户自身收入水平翻一番容易,但实现全国农
民收入平均水平翻一番目标难;较高收入农户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翻番目标易,实现自身收入水平翻番目标难。
到2020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扣除物价因素的前提下,届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1838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实现这一目标,农民收入年均需要增长7.2%,由于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增长11.4%,今后9年农民收入只需不低于年均增长6.7%即可实现。考虑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增加以及非农就业工资水平提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对农民的补贴增加等因素,我们有理由相信,2020年农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肯定能实现。我认为,在实现全国农民收入平均水平翻一番的同时,更要关注低收入农户、西部地区农户收入增长问题,这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难点所在。
到2020年,低收入农户自身收入水平翻一番容易,但实现全国农民收入平均水平翻一番的目标难。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010年农民收入水平五等份分组资料,20%的低收入农户、20%的中低收入农户、20%的中等收入农户三组,共超过农户60%的农民的收入没有达到5919元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的低收入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70元。对这一收入组别的农户而言,实现收入翻一番,总收入只需要增加1870元,年均增加不到200元即可实现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数量的增加,以及公共财政向低收入人群的倾斜,他们实现这一目标是比较容易的。显然,这只是较低水平的收入增长。但这类农户的收入水平要实现全国农民平均纯收入水平翻一番的目标难度很大。据测算,若要在2020年达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即实现年收入11838元,不考虑价格变化因素,年人均收入1870元的低收入农户,年均需要增长20.3%,超过7.2%的平均水平13.1个百分点,难度可想而知。年均收入3621元的中低
收入农户,年均需要增长12.6%,超过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年均收入5222元的中等收入农户,年均需要增长8.5%,超过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到2020年,西部地区农户自身收入水平翻一番容易,但实现全国农民收入平均水平翻一番目标难。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0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418元,最低的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24.65元。到2020年,甘肃省农民收入实现收入翻一番,年均增长7.2%即可实现目标。但西部地区农户的收入水平要实现全国农民平均纯收入水平翻一番的目标难度也很大。若要在2020年达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即实现年收入11838元,不考虑价格变化因素,年人均收入要增加840多元,年均需要增长13.2%,超过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考虑到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又受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素质、地理位置及交通等因素的制约,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农民收入难以在短期内赶上全国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这些没有达到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的低收入农户,主要集中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如何增加他们的收入,使之达到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是我们工作的难点,也是未来政策调控的着力点。
较高收入农户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翻番目标易,实现自身收入水平翻番目标难。根据对2010年农民收入水平五等份分组,超过40%的农民的平均收入超过了5919元的平均水平。其中,收入最高的20%农民,人均纯收入14050元,已经超过了收入倍增计划预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838元的目标。2010年20%的中高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7441元,到2020年实现全国农民平均纯收入倍增目标11838元,10年收入只需要增加4397元,年均增长4.82%。相对而言,较高收入农户实现全国农民收入翻一番的任务和压力较轻。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受资
源总量、就业总量、经济发展速度的制约,高收入农户实现自身人均收入倍增,即高收入农民要增收14050元、也是有难度的,这也是正常的,因为在资源和经济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无限持续增长。
人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基数不同,在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的同时,如果没有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特殊增收措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将呈扩大趋势,即使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收入差距之比保持不变,他们的绝对收入差距也将越来越大。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31,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为13190元。到2020年实现收入倍增目标后,不考虑价格变化因素,城镇人均居民收入将达到38218元,农村居民收入将达到11838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为3.231,但二者的绝对差额将达到26380元,即城乡居民收入差额同样实现倍增。同样道理,不同地区之间、不同收入水平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也将实现倍增。2010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418元,与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143元的差额为3725元,与东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435元的差额为2017元,与中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510元的差额为1092元。到2020年,与东部、东北、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将扩大到7450元、4034元、2184元。
在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消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走共同富裕之路,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
第三篇: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酒泉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2012-2016年)》的通知 索取号
产生日期 GSF001-C04000-2013-007 2013-3-13 发布机构 公开属性
酒政办发〔2013〕50号 酒泉市政府办公室 主动公开
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驻酒各单位:
《酒泉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2-2016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3月13日
酒泉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2-2016年)
为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甘肃省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2-2016)》要求,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特制定全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一、基础条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做精第一产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9645元,比2011年的8158元增加1487元,增长18.2%,较2005年4465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农民生活逐步殷实,进一步增加收入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立足现有基础,因势利导,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可行的。
(一)农业基础的不断强化,为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渠、路、林、田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不稳定的问题有了很大改观,为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优势特色产业基地的稳步推进,为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坚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突出发展蔬菜、名优果品、现代制种、特色中药材、草食畜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或全省占有重要份额的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三)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宽了有效空间。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扩大了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拓展了农业功能,更重要的是为农村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为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提供了政策支持。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的政策性转移收入还会持续增加,这对农民增收也是有力的保障。
二、目标任务
当前,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阶段,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必须立足实际,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人口城镇化有机统一起来,深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较大突破。
(一)总体目标
1.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城郊型农业快速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逐步增加,农村水电路房建设全面推进。
2.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高效节水技术、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技术等综合集成适用技术基本普及,大力提升农业产品加工技术,积极推进优势产业的机械化进程。
3.优势产业的现代化经营体系基本建立。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努力促进市场流通,着力建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配套、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紧密结合、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4.农业人口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通过开展农民技能培训、进城就业、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多种有力措施,争取使城镇人口比重逐年提高。
5.农业支持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进一步完善农业各类补贴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释放政策的保障支持效应。
6.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二)具体目标:到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即从8158元增加到16554元,年均增长15.2%;移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三、增收来源
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菜篮子产品充足供应和农产品价格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面向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瓜果蔬菜、名优果品、现代制种、特色中药材、草食畜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以及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再加上财产性和惠农政策等方面的收入,从而确保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全面实现。
(一)着力发展瓜菜产业。蔬菜面积达到65万亩,较2011年增加17万亩,农民人均来自蔬菜的纯收入2671元,增加1672元。其中:新增2.7万亩日光温室,达到8万亩,农民人均来自日光温室的纯收入913元,增加538元;新增钢架大棚
7.5万亩,达到12万亩,农民人均来自大棚蔬菜的881元,增加649元。瓜类达到20万亩,增加8万亩,农民人均来自瓜类的纯收入758元,增加467元。
(二)做大林果及中药材产业。面积达到85万亩,较2011年增加33.4万亩,其中:名优果品45万亩,增加14.4万亩;中药材40万亩,增加19万亩。农民人均来自林果产业及中药材的纯收入2236元,增加1205元。
(三)提高制种产业效益。依靠科技和管理提升种业效益,面积达到40万亩,较2011年增加7.68万亩,其中瓜菜花卉等高效制种面积达到22万亩,比重超过50%,农民人均来自高效制种的纯收入1403元,增加719元。
(四)持续发展牛羊产业。加快养殖小区建设、规模养殖场户发展、良种扩繁、秸秆饲料化利用步伐,在移民区加大人工种草力度,促进以肉羊、肉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
发展。其中:羊出栏达到340万只,增加80万只;牛出栏达到17万头,新增7.5万头。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达到2105元,较2011年增加1263元。
(五)着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创收能力,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农民向市民转变,使劳务经济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力争新增输转劳动力3万人,到2016年输转规模达到2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劳务输转的收入达到4375元,增加2650元。
(六)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坚持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增强吸纳农民就业的能力。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县、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农村各类流通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村经纪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销售。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和休闲农业,使更多农民通过农村服务业实现就业和增收。农民从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将由2011年的797元增加到1144元,增加347元。
(七)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执行惠农政策各项规定,加强服务和管理,保证各项惠农政策和社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给农民。全市农民以政策性补贴收入为主的转移性纯收入将由2011年的人均256元增加到2016年的608元,增加356元。另外,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地、农户林权、草原承包权的流转,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将由2011年的212元增加到324元,增加112元。
(八)着力增加移民收入。认真落实新阶段移民扶贫开发规划,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改善移民区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设施养殖业、二三产业和劳务输转等“三业一转”,认真落实基础项目到村、产业项目到户、培训转移到人、帮扶责任到单位的“四到”措施,全力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确保移民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始终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更好地统筹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使各项措施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完善农民人均纯收入考核制度,健全完善农民增收目标责任制,将目标逐级分解到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实行严格的检查考评、责任追究和表彰激励机制,对完成增收任务的县(市、区)给予奖励,确保倍增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增加农业投入。严格落实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的政策,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全部用于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坚定不移地增强农业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搭建农业融资平台,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加大贴息贷款力度,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总量,鼓励引导金融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引导和支持力度,扩大农业保险面,规避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农民收入水平的稳定和增长。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中央继续加大对“三农”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不断增加投入,着力加强渠、路、林、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设施高标准农田、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农田防护林、农村能源等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四)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推进肃州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敦煌市省级现代农
业示范区建设,继续扶持建设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支持创建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到2016年,农业良种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形成以科研推广优秀人才为核心的创新推广团队1000人,培养技术过硬、服务有效的农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1万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着力在深松整地、播种、收获、加工等环节加快机械化步伐。到2016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50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100%、90%和50%,有力地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五)抓好农业生态安全。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产地准出、产品追溯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9%以上。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深入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和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措施,确保农牧业安全。加强绿色通道、农田防护林、风沙口治理等人工造林力度,建成完整的农田防护林网,形成有效的农业生态保护屏障。落实草原奖励补助政策,切实保护草原生态。推进农作物秸秆、废旧塑料农膜、生活垃圾、污水、粪便等资源再利用,抓好尾菜处理,实现畜禽规模养殖污染减排达标排放,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六)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进程,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研究制定农民进城的保障政策,促进城乡一体化。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地、农户林权、草原承包权的流转,鼓励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适度集中,力争到2016年流转土地占到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0%以上。促进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集约发展,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培育形成规模产业基地。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发展林业经济。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管体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和水价综合改革,增强水利支持能力。支持发展农产品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推进农产品的农超对接,积极推行订单生产,超市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达到50%以上。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到2016年建成覆盖全市农村的综合服务体系,有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第四篇:上思扶贫攻坚推进农民收入“倍增”
上思扶贫攻坚推进农民收入“倍增”
黄日兴
重点实施扶贫产业开发,深入开展社会扶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功筹办了广西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启动仪式……去年以来,上思县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首要任务,以整村推进为主战场,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共同推进的扶贫格局;完成了1.79万户5.9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 初步被列入国家社会扶贫创新协作帮扶试点县。据统计,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74元, 增长15.9%。
以产业扶贫示范带动群众增收
去年,该县大力推进十大产业扶贫示范攻坚项目建设,重点推进甘蔗“十百千”产业化,初步建立了猪苗、鸡苗、黑豚、香菇、油橄榄等育种基地,加快实施“示范基地育种+技术培训+扶持养殖(种植)户”扶贫产业开发模式。
3月11日,笔者来到该县昌墩村那当屯甘蔗改良项目示范点,是该县去年实施甘蔗“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项目之一。在蔗地里,遇上有2辆装满甘蔗的汽车准备起运,蔗地里几个蔗农正在收拾农具,笔者上前与蔗农拉起了家常:
“今年,你这块地收获几吨甘蔗呀?”
“在这个示范片里,我家有10亩地左右,今年收成70吨甘蔗,比上一个榨季增收了20多吨。”
………… 这位蔗农叫黄登先,他乐呵呵地对笔者说;另一位蔗农邓谊飞,他家在这块甘蔗种植示范片里也有15亩,平均亩产增收了2吨。去年,该县在思阳镇昌墩村、玉学村,在妙镇的板文村、板龙村开展连片的甘蔗种植示范,总面积6182亩,参与户数为1046户,总人口为4666人。据玉学村、板文村、板龙村的示范点蔗农反映,每亩增产1.5—2吨,取中间数每亩1.8吨,按目前原料蔗475元/吨,每亩甘蔗增收855元,2012年该项扶贫示范工程项目促进农民增收528.6万元,人均增加收入1133元。一年来,全县累计投资1071.6万元,实施产业开发项目23个;在甘蔗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项目上,投入了300万元的扶贫资金,向广大群众发放复合肥466吨、130吨蔗种、开展技术培训、机耕补贴等,通过种苗、肥料、科技等扶持,项目示范带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以创业扶贫扩大农民增收渠道
该县那琴乡龙楼村“巾帼蛇王”梁线娇,2009年由于经验不足,刚买回来不久的水律蛇患上了肺炎,传染得很快,400条小蛇只剩下32条。当年,蛇场亏损了十几万元。后来妇联的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帮她渡过了难关,现在生意慢慢好起来了。
近两年来,该县不断加强扶持农民创业,该县积极抓好农村妇女小额财政贴息担保贷款工作,县、乡两级妇联和财政、人事劳动、农行等单位齐心协力,围绕种蔗、种树、养殖等优势行业,采取“公司+妇女”、“专业合作社+妇女”、公务员担保等担保方式,发放妇女小额贴息贷款扶持农村妇女创业,扶贫龙头企业贴息贷款。全面贯彻或是2012年上级下达该县扶贫到户贷款任务800万元,贴息资金40万元,同时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辐射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申请认定了扶贫贴息贷款2500万元,贴息资金75万元。
同时,抓好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一年来,投入资金5.67万元,开展15期培训,培训1500人,占总任务的100%;以及抓好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贫困家庭子女职业学历教育工作。2012年,该县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投入项目资金38万元,组织培训贫困村劳动力350人,实现转移就业350名贫困村青壮年劳动力,就业率达100%,为贫困村群众的脱贫致富做了应做的工作。
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经该县国税局统计,2012年全县前来办理缴纳车购税有3541辆,比上年减少了1206辆,但缴纳的车辆购置税比上年同期增收了146万元,同比增长33%,这主要得益于交通设施得到不断地改善,促进了群众对小型客车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作上,该县去年投入扶贫资金507万元,完成2012第一批贫困地区村屯道路建设项目21个16.92公里,全县1979户6359个贫困农户受益。
一年来,该县全力实施茅草树皮房改造,共177户已通过自治区验收。每户补助资金3万元,共计补助资金531万元,且补助资金全发放都农户手中。第二批农村危房改造1400户,已经全部竣工,每户建筑面积均不低于40平方米,待自治区评估验收,每户补助金1.76万元。此外,该县投资314.89万元,建设贡口高效节水(甘蔗)灌溉工程,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4万亩,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认真组织实施防城港市重点贫困村水利工程建设,投入246万元扶持南屏乡汪乐村、叫安乡百包村等6个贫困村水利工程建设。去年,全县累计投资4080.6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8个,大大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
第五篇:实现中国梦的内涵、意义和路径
实现中国梦的内涵、意义和路径研究
1.实现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是当下中国的热门词汇,但它绝不是我们凭空捏造的词语,而是发源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内涵和历史厚重感的一种形象化表达。因而,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沿着“兴盛-衰落-复兴”的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主线来追溯“中国梦”的思想渊源。“中国梦”是一个国家的梦、一个民族的梦、一个所有中华儿女的梦。我们何以称其为“梦” ?我想我们有必要从“梦”开始谈起。在我国远古时期的文学作品里就有关于梦的文字,但多数是零星的片段记载,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中就有“乃占我梦。吉梦维何? ” ?这样的美妙诗句。《周易》中有诸如“初六,咸其拇;六二,咸其腓,凶。”这样占卜梦境的文字记述。我国古代也有很多思想家、文学家借助于梦这个意像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庄子?寓言》三十三篇里有十篇都借助了梦的意像来表达其哲学思考。“诗仙”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梦境表达了一种对人生伤感的情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拭也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词句中发出人生短暂而虚无的感叹。那么,到底何为“梦” ?《说文解字》将“梦”解释为:不明也。从夕,瞢省聲。莫忠切。又,亡貢切。它的意思是:夕阳西下于远方的树林,人睡在床上展 的思想活动。梦里的范畴很广,有苦的、甜的、喜的、乐的、愁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梦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清醒状态下的精神活动在睡眠状态的延续”。也就是说,“梦”本身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有别
于理智的精神现象,具有一定的幻想性。而介于“梦”与“现实”之间的则是“梦想”,它既有“梦”的幻想成分,又有“现实”的客观成分,只是两者所占的比重不同。只有基于现实的梦才是一种理想,脱离现实的梦就是空想、幻想,就是白曰梦。“中国梦”就是基于现实基础,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厚重的历史烙印,而且可以通过亿万中华儿女共同努力便可以最终实现的“梦想”。“中国梦”就是一个代表着全中国和人民共同愿望,并伴随着历史进程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理想”。作为当代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中国梦”根植于中国人传统的“社会理想”精神诉求中。
对于中国梦的内涵,学者们的看法不一。有学者提出“二元说”,即“国”和“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梦是由“国梦”和“家梦”的组合。也有学者提出“多维说”,即中国梦不是增强国家实力的单向发展,而是从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的多维发展②。更有学者从中外横向和历史纵向等角度出发来理解中国梦。但就内在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来讲,我比较赞同“三位一体说”,即认为中国梦是融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一体的梦想,这也与总书记在2013年3月17 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对实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进行的阐释相契合,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在“美国梦”、“欧洲梦”之后,“中国梦”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梦不是他国梦的复刻,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基于从传统转向现代的价值追求、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实践的梦想,它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总体来说,我们的中国梦具有集理想性与现实性为一体、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为一体、民族振兴与世界繁荣为一体、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为一体的四个基本特征。2.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三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明确了特色社会主义布局下推动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实践证明了的一条实现民族振兴的正确道路,并且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中国精神包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凝聚民心和力量的强国、兴国之魂,是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弘扬的精神;中国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力量,是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的力量,更是需要激发和凝结起来的力量。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后的讲话中曾提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这一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布局的进一步强调,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的呈现。距离这一目标还有数年的时间,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
我们看到梦想的曙光就在不远的未来,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梦的提出,对于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来说,就像一盡象征着自信、激情、团结、力量的指明灯,体现了中国人的自信心,是促使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尽快实现的巨大推动力。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梦,也是个人梦。中国梦的实现与每个中国人的个人梦想息息相关,这也意味着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一份子,每个中国人都要承担起一份光荣而艰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责任。中国梦的提出,表明了中国人勇于承担民族振兴这一重担的责任感、为造福人类以及世界繁荣而努力的责任感。中国梦的提出,唤醒了中国人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有利于凝聚国人的共识并激发国人奋斗的激情和力量,正是“有梦想,有自信,有奋斗,有机会,有担当,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过去我们将当代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中国民众来说,这一表述方式比较抽象化和意识形态化,无法与自己心目中有具象特征的理想对接起来。“中国梦”的提出,不仅保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容和价值含义,而且从话语体系方式上进行了创造性转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变得清晰、具体而且亲切,真实地表达了中国人的心声和向往。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个人的梦想是无法企及国家层面的共同理想,个人生活也与这一共同理想没有多少联系。但“中国梦”的三重内涵,表明了中国梦是有机联系个人、国家和民族的纽带,说明
“中国梦”里的梦不仅包括国家的富强梦和民族的振兴梦,也包含了每一个中国人的住房梦、社会保障梦、生活环境美好梦等实实在在的梦。“中国梦不是精英梦、权贵梦,而是人民的梦”,也“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膀礴力量”,真正让每一个中国人成为了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新空间;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为各国消费者带来了巨大实惠。中国梦的实现,当然首先提升的是我国自身的经济实力,不过,在今天全球化时代,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经济链条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自身的经济增长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的经济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必将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合作空间,从而促进世界经济平衡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与此同时,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所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地位的提升,我国在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设和决定世界政治局势走向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总之,中国梦在推动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着中国的世界影响力。
中国梦对世界的影响,除了体现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政治民主化进程两方面,还体现在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中国梦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中国梦的实现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十几亿人的生活面貌,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的一个巨大贡献。也可以说中国梦本身也包含着中国的“世界梦”,只是这种世界梦不是靠对外掠夺扩张来统治世界,而是依靠自身力量来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从而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红利。事实上,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思想是延续了前几代领导人所强调的要为全人类做出贡献的思想,即对于中国梦的理解,不仅有中国自身利益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还要有正在为全人类做出贡献以及将来为全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内涵。第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一方面摒弃了诸如美国这样的“国强必霸”的大国幅起模式,即坚决不主张武力争霸和军事扩张;另一方面是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既坚持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之路。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为中国的帽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在国际社会上,我们不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不替代、不威胁别的发展模式,这不仅丰富了世界的发展模式,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事实己经并将进一步证明,中国梦的实现将为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平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并为人类文明的演进提供一种新方式。第三、中国历来主张文化共存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而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可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使我们具有五
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认可,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3.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梦想可以激发力量但梦想并不等于现实。尽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但三个没有变三个罕见是我国当前国情的真实写照。因此实现中国梦的征程注定不可能平坦笔直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为中国梦欢呼振奋的同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清醒,一定要牢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认识到只有实干,梦想才能变成现实。
(一)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均衡共享包容性增长
实现中国梦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开辟到发展成熟,无不凝结着人民的智慧和贡献。中国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之上。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回到实事求是上去回到人民的立场上去,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都是以人民为基点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亿中国人每一个人梦想的最大交集。每一个人的梦是不一样的个体的梦是实的汇聚到一起之后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之梦。如何保障每个中国人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每个人能有尊严出彩的生活是验证中国梦的根本标准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营造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是中国梦实现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梦与维护世界的和平梦,促进人类发展的进步梦同行,习近平说:“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最需要在和平环境中建设国家”。他向全世界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清楚表明:中国梦将经由一条和平的路径实现曾经饱受外国侵略,内部战乱之苦的中国决心更好地维护来之不易的持久和平。
(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古往今来每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已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在当代文化在综合国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这一切都来自于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认同。
最后,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工程人才,我们要明白中国梦不是遥不可及的梦,而是可以最终实现的梦想。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在哪里?我们如何去做才能实现中国梦?我们不仅要及时抓住机遇,更应在面对实现中国梦的一系列挑战面前,有冷静的对策思考。实现属于我们的有建筑特色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