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份来自农牧村党支部书记的公开承诺书
一份来自农牧村党支部书记的公开承诺书
——阿子滩村党支部书记王昌恒
阿子滩村党支部为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争创“五个好”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乡党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求,村党支部书记王昌恒同志结合本村工作实际,向全村农牧民党员、群众作如下承诺:
一、加强班子建设,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推进基层组织的创新工作。严格组织生活,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村班子成员及广大农牧民党员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争创学习型党组织。严格执行党务村务公开与议事会制度,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现有工作的内涵和空间,拓宽议事渠道,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广大党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并且不断向其他优秀基层党组织学习、互相交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自身问题和矛盾,努力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
二、进一步加强工作的督查与监管力度,健全考评制度,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开展爱岗敬业,争做“五星”党员和“一员双岗”岗位公开承诺活动,推动党支部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阿子滩村的可持续发展。让全体农牧民党员能切实感受到加强自身建设的紧迫感,然后自然的融入到“创先争优”的学习和实践中来。重视发展党员工作和培养后备干部工作,将那些有思想、有魄力、有知识、想干事的年轻人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巩固和加强农牧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坚持围绕发展、服务的理念,让党的建设与各项工作统筹兼顾,相互促进。积极组织好村党支部各项工作,健全党领导的基层民主自治机制,两委班子带头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村级党组织考核与评议制度并接受农牧民的监督,确保所有工作运转顺畅有序。
四、理清经济发展思路,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优化村经济作物——蔬菜大棚产业,积极壮大蔬菜大棚基地,拓宽蔬菜销售、加工渠道。
五、坚持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争创州级先进党组织,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建设好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拓展村“农家书屋”、“村级文化室”等的服务功能,丰富农牧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农牧民素质,搭建各种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创建“学习型社区”。关注民生,多倾听村民呼声,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引领我村和谐发展。
第二篇:全县农牧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小结(共)
全县农牧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小结
(二○○八年二月十六日)
同志们
为期7天的全县农牧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等部门精心组织和参训学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培训任务,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期培训班,全县七个乡镇的108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学习,其中村党支部书记96人,各乡镇党委副书记、副乡镇长12人。这次培训班办得很成功,县委韩书记亲自到班授课,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同志精心备课、认真授课,极大地提高了培训质量。、培训除集中学习之外,还组织大家进行了座谈讨论,尤其韩书记亲自参加了座谈会,耐心细致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建议,培训效果十分显著。概括起来讲,这次培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准备充分。这期培训班,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在春节前县委常委会上就对培训班相关工作进行了专门研究和安排部署。在县委常委会上,韩书记再三强调“要认真抓好村干部特别是新任村干部的培训工作,督促各乡镇对两委班子成员及时参加好培训”。自去年开始,将原来村支书和村主任两年一轮训,改为一年一培训。因此,把全县农牧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和村委会主任培训班列为今年全县干部培训的重点班次。各乡镇接到培训通知后,积极配合,迅速动员督促村支部书记参加培训。本次培训班,除因病、因事请假的3人之外,全县101个行政村中,有96个村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培训,培训率达到96.97%,这是历年来村干部培训人数最全、重视程度极高的一次培训。
二是领导授课,针对性强。这次培训班的授课,主要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承担。课程内容主要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09中央1号文件为重点,围绕我县五大行动计划,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农牧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牧村依法民主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党支部书记政策理论水平、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内容贴近实际,针对性很强,为提高大家的工作能力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三是学习认真,态度端正。参加学习培训的村支书,有过去多年担任村干部的,也有去年村级“两委班子”换届之际当选的。在新的一年农牧业生产大忙之前举办这次培训班,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这就是尽快让大家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理解掌握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特别是关于农牧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村党支部书记的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提高工作能力,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学习中,大家都能深刻认识培训的重大意义和自己肩负重大职责,能自觉遵守培训纪律,认真参加学习、积极交流座谈,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课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撰写心得体会。
四是培训形式新颖,方法灵活 这次培训除安排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涉农部门的同志举行专题讲座之外,还积极创新教学方式,采取课前演讲、研讨座谈讨论、大会交流发言等形式进行,拓展丰富了教学内容。尤其是每堂课前演讲,支部书记们有介绍本村基本情况的;有讲述本村存在问题和发展思路措施的;有切磋村党支部工作方法经验的;有介绍如何带领农牧民增加收入的。在座谈讨论会上,学员们围绕自治县和本村发展现状,围绕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民主、团结、热烈的气氛中
各述己见、畅所欲言、谰言献策。尤其是在县委组织的座谈会上,大家农牧村工作,结合实际,直奔主题,争先恐后,对县委、县政府在新农牧村建设、绵羊改良、养殖、种植、城乡一体化建设、农牧村医疗、养老保险、道路建设、教育、卫生、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环境保护、农牧民增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和思路措施,为县委、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学员们还就此次培训的内容、以及当前农牧村村委会工作任务和未来构想,说想法、谈体会,展示了我县农牧村党支部书记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工作热情。
当然,在肯定教育培训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些几个方面:
一是个别农牧村主任重视不够,没能能参加本次培训。县委组织部闫部长在培训班开办仪式上指出,当前我县的个别农牧村干部缺乏调处矛盾纠纷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缺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在工作中点子少、办法少,方式方法简单等情况,通过教育培训,要克服不足,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个别村支部书记以各种各样原因未能参加培训,有的以种种原因中途请假,失去学习培训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反映出了他们对这次培训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不能很好的克服学习与工作、学习与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
二是个别学员有迟到、早退现象。在培训期间,还有部分同志迟到、早退,不遵守培训纪律,影响培训效果。
三是个别学员笔记记得不够全面认真,在交流发言中准备不够充分,应付差事。从查阅笔记和听取大家的发言中发现,大家书写、口头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有待提高,应该说这些都是村
支书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无论是对上级领导的汇报工作,还是对支部党员和农牧民群众的宣传教育都需要这些基本素质和能力。我希望大家务必以谦虚好学的精神,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内容丰富,贴近我们工作实际,讲授准备充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组织管理有序,服务热情周到,教学秩序良好,方式方法灵活,安排紧凑,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教育培训目的。
村党支部书记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者和落实者,肩负着兴一村经济、富一村百姓、建一村文明、保一村平安的重任,所以大家回去以后,一定不负众望,不能懈怠,不能松劲,要以本次培训学习为新的起点,继续坚持学习,并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指导工作实践,使村级班子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不辜负农牧民群众的期望,真抓实干,取信于民。
再次希望大家:
第一,要牢记职责,切实增强使命感。农牧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支部书记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者和落实者。我国经济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农牧村改革发展处在不断深入阶段,大家承担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党和政府一系列好的政策能否在我县农牧村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关键在于我们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也就是在于我们的支部书记能不能承担这付担子,是不是担得起这付担子。大家要善于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问题。要提高政治敏锐性,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和各级党委保持一致。这次培训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学习中央1号文件,回去以后,大家务必认真宣传好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
1号文件精神,使农牧民及时领会中央精神,按照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精神,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切实保障村民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要善谋发展,切实增强紧迫感。当今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从一定意义上说,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过去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有的村还获得过许多荣誉。但不比不知道自己的差距,不看不知道别人的长处。我们没有理由长期徘徊不前,广大农牧民群众、父老乡亲没有耐心长久等待。出路就是改革,目标就是发展。我们的“村官”们时刻不要忘记县委的重托和群众的期望,不要辜负推选你走上村干部岗位的选民的信任,不要忘记你对村民和党员的郑重承诺。要坚持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乐于奉献。找准村级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最大限度地凝聚党心民心,团结一班人,集中群众的智慧,开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要当好表率,切实增强责任感。对农牧村支部书记,县委、县政府历来都是很看重的,群众也是很看重的。“有权必有责。”在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村民民主政治意识不断觉醒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支部书记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那就是如何掌好权、用好权,如何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做到既代表村民的利益和意愿,又能贯彻落实好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和政策;既充分发扬民主,又依法依规搞好各项事务的治理和管理。回去以后,大家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推行各种合法程序,在经济上保障
村民的物质权益,在政治上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要坚持廉洁自律,保持公道正派,做全体党员的表率,做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
同志们,我们的使命是光荣的,我们的责任是重大的,我县农牧村的明天是无限美好的。我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一定能学有所用,学用结合,也一定能按照党和政府要求,自觉履行工作职责,成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成为一名合格的村支书,做出令党和农牧民群众满意、也令自己满意的业绩来。谢谢大家!
祝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平安到家!
第三篇:农牧村法律援助
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抓好农村的法治是关键,搞好农村法治,抓好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是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封建传统思想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我国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举步维艰。而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律援助 农村法治 农村普法 树立法律
信仰 增加法律亲和力
一、我国农村法律援助的现状
(一)我国农村法律援助的成就
1、国家重视并不断加强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国家越来越重视新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特别是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在“五五”普法期间,首次把农民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司法部也将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确立为09年全国法律援助重点工作,准备从健全工作体系、畅通援助渠道、扩大援助范围、加大办案力度和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人手,从政策上把农村法律援助推上更高的台阶。各地政府响应国家政策,纷纷在乡镇建立起司法所或建立起调解庭,同时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工作。
2、一些农村建成“民主法治村”影响并带动其他村落的法治建设。响应中央的号召,一些村落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援助工作,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法律知识,也利用党员电教、科技下乡、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有些还按照“符合法律、顺合民意、便于操作、可持续性”的原则,制定了上与法律法规吻合,下与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等并上墙公布,增长本地农民法律知识,建成“民主法治村”。
(二)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
1、从全国范围上看,各地方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发展不平衡。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法治建设硬件和软件设施比较齐全,法律援助工作开展顺利。而在中西部等落后地区,法律援助的各项工作进展举步维艰,有些村落甚至还没有开展过法律援助工作。即使在同一个省市,法律援助工作发展也失衡,富裕的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相对于贫困的农村进展和实效更显著。
2、各地方的形式主义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多地区在发挥地方自治时只是注重形式,疏于实效。许多法制宣传栏形同虚设,宣传内容更新缓慢,内容稀少。工作人员在普法时,工作方式简单,官本位思想严重,不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目前,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地方政府却没有做好有关劳动权利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只是象征性地贴一些法制海报。
3、司法机关有失公正。我国司法的平等原则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可我国某些基层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对于农民作为当事人的案件,对待农民态度冷淡,甚至不予理睬;在受理农民作为当事人一方的案件中,歧视农民,偏袒另一方当事人,做出不公正的判决,致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
4、大多数村干部和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很多村干部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只知道有法律这么一回事,并不明白用法来管理村寨;大多数农民也没有权利意识,总把自己当作义务人,所以他们对是否以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无所谓。对于市县在农村的普法工作,如法律知识的讲解,许多农民都表现表现冷淡,抱着观望的态度。而农村的法制宣传栏、法律书屋也是无人问津。大多数农民认为农村法治建设是村委会或村干部的事,与自己无关,学不学法照当农民,治村依不依法照按常规办。
5、法律援助宣传力度不够。目前有一种认识:法律援助是“花拳绣腿”,造成这种认识的偏颇,宣传力度不够,是原因之一。我国的法律援助中心多设在大中城市,而在城市宣传不足,在农村的宣传就更少。再加上我国农村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求助法律援助部门,这使得我国法律援助现有的资源也没有合理的利用。
6、法律援助经费严重短缺。让无助者有助,法律援助给弱势群众带来了福音,但其自身发展却面临着财政困难。全国每年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诉讼和非诉讼的案件约好几十万件,而每年实际提供法律援助的量很少。由此看来,资金缺口很大。在法律援助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只能抬高援助对象的门槛,条件要求高了,使很多符合援助条件的群众依然无法得到应有的援助。
经费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法律援助者办案的积极性,影响了法律援助的办案质量。律师在查找资料、调查取证时,都需要经费支出,由于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导致搜集资料、取证困难,办案服务质量当然要下降。有些律师甚至还要自掏腰包,这自然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以至于服务积极性下降,在办案中走过场,潦草应付,最终会影响到法律的公正,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7、法律援助工作人员远远不足。一是数量不够。随着法律援助制度的宣传普及,人们的法律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需要法律援助的人在增多。律师人数极大的供不应求,在人力上受到限制。目前,我国仅有律师十几万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加入世贸后,涉外法律事业的增多,全国法律援助队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的法律援助者,更是人才奇缺。二是质量不高。法律援助人员不仅仅是在量上不够,在质量上也有待提高。一些法律援助机构对法律援助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把关,导致部分学历低、非法律专业和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在里面浑水摸鱼。他们缺乏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办案经验不足,社会责任心不强,这就使办案效果大打折扣,降低了办案质量。个别人大脑中还残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封建思想,不能洁身自好,因为利益的驱使偏移工作方向,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8、法律援助管理机制欠规范。要想让法律援助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就必须健全规范法律援助的各项管理机制。每个法律援助机构都有相应的制度,但是却各有所异,各有各的标准,各办各的案,存在漏洞,缺乏统一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的制定。有的法律援助机构与律师事务所共设一室,没有独立的办公地点,法律援助机构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组织,工作程序不固定,任意性大。管理机构不够完善、健全,影响了法律援助作用最优状态发挥。
9、法律援助立法体系不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工作实践了好多年,在这期间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国务院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工作有了进一步拓展和突破。但同时由于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国发展的历程较短,难免粗糙概括,缺乏涉及方方面面的详细规定,各级法律援助组织和个人对《条例》的理解不同,运用起来也有差异,反映出单一的制度可操作性较差的缺陷。而且与西方国家法律援助制度相比,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还需要健全完善,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立法体系。
10、法律援助服务形式单一。目前我国求助者一般是找到法律援助部门办公地点,这种情况减弱了法律援助的影响力和亲和力,没有营造求助者与援助者的积极联系。群众是法律援助事业扎根、成长的土壤,失去了群众,就失去了基本的生存环境,到最后变成一项只喊口号不出成绩的“半拉子工程”。只有政府主导、广大社会人员参与,拓宽服务形式,才能使法律援助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才能把法律援助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存在问题的原因
1、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水平高,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而实现法治国家又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各地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不平衡,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也会有差距。
2、农村法律援助的专项基金尚未确立
在农村,农民遇到纠纷往往直接找村委会、找派出所处理,或者直接找法官而不到法律服务所咨询,很大原因在于找他们是不收费的,且政府没有法律援助的专项资金帮助他们提起诉讼。缺乏经费保障也制约着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的广泛性,使一些大型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不起来。有些地方甚至把法治宣传教育穿插于其他会议或活动中,乡镇司法员的待遇也偏低,很多司法所拿不到国家的补贴,影响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较低
在我国,除了公、检、法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求要具备相应的比较专业的法律知识外,对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并无此要求。在倡导依法治国的今天,国家机关采取各种形式要求其工作人员学法并定期检测,但很多都只是形式,很多公职人员对法律仍是只知皮毛。显然这制约着他们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的成效。而在公、检、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很多是转业军人,并不都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司法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明显是不利于司法公正的。
4、法治宣传教育在农村不易进行。宣传效果低
在缺乏法治统治的中国,特别是在国家法与民间法冲突严重的广大农村,包括道德、宗教、习俗等在内的众多非法律手段,却常常成为广大农民解决民间纠纷的首要途径,而成为事实上的法律途径的“前臵程序”。发挥着定纷止争、调和民间关系的重要作用。而法律在人们严重似乎太严厉、太没有人情味,常常成为农民不得已时的选择。基于这样的实际,农民对法律宣传教育往往不屑,很多时候,只有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农民才可能参与到法治宣传活动中。农民的冷淡态度浇灭了宣传人员的热情。还有,很多地方法治教育没有把握住农村和农民的脉搏,教育内容与农村的现事情况和农民的现实思想不合拍,有的调子太高,把道理将空了;有的口气太大,理不在点子上,话不在心坎上,你们不入耳、入心、不入脑,使得法治宣传效果低。
三、落实农村法律援助的对策
基于我国是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这一实际,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搞好农村法治建设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那么,落实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稳定农村发展,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
在上述诸多原因中,认为经济上的原因是根本原因,而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不到位、收效不大是重要原因。因此,认为落实农村的法律援助最主要是有效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具体对策如下:
1、建立农村法律援助的专项基金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对于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建立起专项基金实属必要。国家可以用财政的手段予以支持,建立起农村法律援助的专项基金,并且该基金应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该基金用于提高农村司法人员的待遇,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用于农村的普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从而使普法工作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用于填补人民法院减免农民的诉讼费用,从这一角度保障司法平等公正,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其从心理上信任法律。
2、充分发挥法学学生的作用
所谓法律服务,是指在法制环境下,法律人依照一定的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为公民提供法律帮助、法律咨询等业务活动。从广义上讲,它还应当包括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司法活动。由于法律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社会对法律服务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多。而且法治社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是全面的,如果没有充足而有效的法律服务,法律对社会的调整作用将无法充分发挥,法律所追求的正义价值也就无法实现。人人享受法律服务,不仅是实现公民平等享有宪法权利,也是司法机器顺利运行机器及保持其完整性所必不可少的,是法治化社会的根本特征。
法律服务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公民享受“法律消费”上,对公民个人而言,法律消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抑制其他方面的消费,尤其是许多不良消费;另一方面,法律服务在宏观上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法律消费体系的构建不仅仅是一个公民享受法律的过程,它更重要的一种宏观公共产品的供需构建过程。我国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法治化程度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建立都与这一体制休戚相关。实现法律对公民的平等保护,最终实现人人共享法律的服务迫切要求我们构建与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消费体系。目前各大高校都有法学专业,各地方可以开展寒暑假法律援助志愿活动,组织这些法学专业学生深入农村进行诸如法律宣传等法律援助活动,既可以增强他们专业知识、丰富他们的社会实践经历,也可以弥补农村法律援助经费的不足。学生们的青春活力与热情可以感染农民,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我国目前有些省市建立了村官制度,可以适当选择优秀的法学毕业生担任村官。这样的队伍更加专业,深入农村中,融入农民的生活,便于有针对性地带法律进农村,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针对农村中常见的土地、婚姻、继承等纠纷问题,让这些法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去讲解更专业、更清晰,让农民们更愿意接受,也使得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获取有益的经验。
3、以块为单位,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农村法治的本体是广大农村居民,要使农村法治获得社会认同,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广大农村居民知法、懂法。我国各地的农村是分散的,加上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分布不均匀,这使得各地的农村在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各异。针对这些情况。以块为单位,让经济、文化、语言差不多的农村为一块,在邻近的几个块中设一个总的办事点,各块设分办事点,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相互合作,提高效率,更有成效。同时,有些农村里的村民只会说本民族的语言,其他的语言有些人还听不懂。而各市县下乡普法时,发放书籍等都一律用普通话。
4、培养公民的法律消费意识,树立法律信仰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将形同虚设”。在法律工具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从事法律的人,也像从事经济的人一样,被人看成了压抑其梦想、信念和情感,不关心终极目的,一味任用理智的怪物。” 这在无形中导致了宪政体制下的公民与作为法律主体的职业法律工作者之间的隔阂。传统的“厌讼”思想的形成,其根源在于统治者长期以来片面的追求法律的权威。在这里,法律的权威值得思考。因为对一个社会的法律渊源来说,唯其受到人的信仰才有权威,而法律只有权威才值得人们信仰,把这一难题推到法治的操作中也会出现两难选择,是首先树立法律的信仰,还是树立法律的权威呢?问题很清楚,没有对法律的信仰,即使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消费体系,法治也难以得到实现,但法律没有权威,法律信仰难以确立,法治也不会实现。尤其是我国目前的现状更值得寻味。因为人们会感到法律的执行和政策的稳定性没有保证,法律并没有权威,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也不信任法律。法律的权威必须树立,这需要立法的保护,更需要各种行为主体自觉守法,接受法律约束,尤其掌握权力的机关和个人更应当带头守法,把法律不仅当成手段,也当成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农牧民对法律的信任,最后达到对法律的信仰,自觉的消费法律,享受法律。
5、进一步加强立法的亲和力
我们提倡公民享受法律服务,消费法律这一“公共物品”其前提在于作为法律消费体系的组成法律产品其形式上应该是良法。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良法呢?依个人看来,作为公共产品的法律至少应具备如下条件:第一,法律应该是普遍性的。第二,法律必须是人们可以遵循的。第三,法律必须是稳定的。第四,法律应该是相对严格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法治社会里,法律不是唯一的权威,除了法律,还必须尊重“愿望的道德” 如伦理规则、宗教戒律,甚至民间法的约束。因为“法律反映或符合一定道德的要求,尽管事实上往往如此,然而不是一个必然的真理。”
因此,在制定国家法时,应立足于本土的传统上,从我国的现状来讲,其所代表的应当是中国百姓熟悉的一套规则和知识。正如苏力先生说的那样“国家法律有国家强制力和支持,似乎容易得到贯彻;其实,真正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的法律,恰恰是那些与通行的习惯惯例相一致或者相近的规定。” 衡量一个法律消费体系在立法阶段是否有亲和力标准至少有三点:一是民众参与和民意表达的广泛程度、参与程度;二是法律体现民众意志,反映权利的准确程度、发达程度,三是法律服务与消费要求的协调。社会秩序的关键是协调,法律的制定是一个多元利益群体相互博弈和妥协后做出的最终的制度安排,在参与这个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官员、专家、群众都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必须让不同的利益群体都能拥有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做到广开言路,从源头上把法律这一社会公共产品做好。从党性的角度考虑也就是必须坚持那句口号“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法律制定过程的民主参与和程序公正,增加法律的公正性,透明度和民主感,使得法律植根于社会农牧村现象的土壤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法律可信性和适用的生命力。
6、切实提高农牧民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水平
如果将法律看成是一种可消费品的话,在中国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对那些无消费能力或者消费能力欠缺的特殊群体的法律保障,应当切实提高公民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消费水平及法律服务的购买力。然而对于社会特定弱势群体而言,法律消费依然是享受不起的奢侈品,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减免费用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法律消费保障机制,但与其当权益受到侵害后以一种“免费的午餐”来保证消费权益,不如从立法上加强对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构建。具体而言,在弱势群体的立法保障对象确定时应做到全面,即应将目前欠缺法律保障的农村劳动力、城市下岗人员等列入法律保障的范围;在立法理念上,应该在公平的基础上选择那些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基本立法理念,同时遵循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等;从具体内容的界定来看,法律法规应明确的规定保护的范围、对象、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保护机制、以及对于弱势群体的政策保护,真正把弱势群体管理起来,组织起来,使其能够尽其所能去创造价值,并享受一般群体同等的政治待遇和法律待遇。
在弱势群体保护上另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是执法环节。行政执法环节是弱势群体权益能否得到保护的关键环节。在我国,行政执法要求遵循合法性合理性等基本原则,以使行政执法规范化,防止权利的滥用。但现实中能否贯彻上述原则,这既取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也取决与制度设计是否完备。因此,在执法层面上要保护好弱势群体利益,一方面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重视法律素养的培养,转变服务观念,依法行政;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社会安全网。最后才是保证弱势群体能够进入司法救济环节。享受司法救济。只有从根源上抑制侵害弱势群体权益的发生,才能说我们的法律消费体系真正做到了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的保障。
7、扩充法律援助者队伍,提高队伍素质。我国法律援助机构主要以广大律师、法律服务工作人员为主要提供者。现在越来越多的法律援助机构在全国各地建立,法律援助提供者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人员严重不足。据悉,以下三类人符合法律援助志愿者条件:一是有法律专业知识志愿者。包括执业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准律师(有律师资格未执业者)、法学院校学生、社会其他部门有法律或相关知识者。这部分人主要从事免费的法律服务项目。二是热衷于法律援助宣传的新闻媒体、文化传播志愿者。包括各新闻单位的记者和文化部门的创作人员。这部分人主要从事宣传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宣传法律援助战线的人和事,传播法律援助知识。三是热衷于法律援助事业的人士。包括一切有行为能力,有一定经济能力或社会活动能力,乐善好施的社会贤达人士。这部分人主要从事资助或帮助筹资资助各法律援助部门。
为吸引更多的人服务法律援助,要改善法律援助的工作条件,努力造就一支知识储备雄厚、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法律援助队伍。对工作人员进行分类编排,加强其工作的专门性,这样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法律援助的性质决定了部门机构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道德教育、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的培养,有利于保持法律援助者队伍的纯洁性。我国加入世贸后,对外开放逐步深入,和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增强,法律援助涉及的案件和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将随之扩大,这就要求法律援助者要及时学习国际法、国际政治经济和外语,提高综合素质,尽快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师夷长技以自强”,条件好的法律援助部门可以给优秀工作人员提供到国外考察的机会,学习外国先进的制度和管理经验。
8、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
良好的管理体制关系的法律援助服务水平,而法律援助的服务效果直接影响到法律援助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要在总结法律援助的基础上,将那些好的工作程序用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用以规范和指导法律援助工作的实践性。健全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分清部门职责,研究出一套统一、高效、科学的管理办法。制度化的工作程序能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起到约束的作用,有利于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建议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工作人员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落实到个人,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罚。政府和司法行政部门对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各种违法乱记得行为予以警告和处罚。
向群众公开法律援助制度,落实办公场所的硬件设施建设。“各级法律援助机构不仅把法律援助范围、受理条件、程序和服务承诺等制度在办公场所公示,设立及公布咨询电话和办案质量监督投诉电话,而且把不同案件所需准备的申请材料分类明示,让来访群众一目了然。”
现在各地职能部门加强管理,规范了运行机制。为使法律援助作有章可循,高效运行,相继制定了接待人员首问负责制、办案质量跟踪制、区领导每月信访接待制、接待人员守则等八项工作制度,每个援助“窗口”均将法律援助的条件、受案范围、申请援助程序、受援人的权利义务、联系电话等内容公示上墙,坚持做到“四个统一”,即:由法律援助中心统一收案标准、统一受理援助案件、统一指派法律工作者办理援助案件、统一监督检查援助案件质量。
除了以上方法可以借鉴外,法律援助应该建立起上门服务制度、来访接待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法律援助的办案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发展问题,为构筑一个有效的工作机制,必须建立质量监督体系。
首先,建立当事人反馈机制。办完案并不等于办好案,不能因为是无偿的法律服务就忽视了其质量。要服务群众就要让群众满意和认可,允许当事人反馈办案结果的效果。
其次,领导考察工作人员的业绩。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总结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状况和成果,加强他们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目的上看,还是要加强其责任心。
最后,进行办案质量评估。服务工作面向广大群众,社会公众对办案人员的工作考卷打分,有利于改进工作方式,精益求精。
学习商家提出的口号“顾客是上帝”,法律援助视当事人为上帝,为社会服务,接受社会监督。
9、制定专门的法律援助法,完善立法体系。
我国法律援助工作近几年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建立法律援助制度有数百年历史的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起步很晚,尚处在一个探索阶段。纵观世界范围内那些法律援助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健全的法律援助体系作保障。我们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情,开阔视野,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律援助制度,制定专门的《法律援助法》。
把分散在宪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部门法、地方法有关法律援助的规定集合于专门法中,根据实践时发现的当前法律援助制度里欠缺的问题,重新定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专门法中应当包括法律援助的性质、任务、类型、服务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奖惩机制,对经费管理、“经济困难”全国标准等问题加以明文规定。
对整个弱势群体适用同一部法律法规不能照顾到每类个体。建议对残疾人、经济困难群体、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农民工的法律援助“量体裁衣”,分别制定有关的法律援助法规。
为了适应法律援助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在援助国内弱势群体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国际弱势人群,在法律中添加用于解决外国人法律援助案件的法律法规。
10、构建多元化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
针对现在存在的法律援助服务形式单一的情况,我们要有效地调动广泛的服务形式。依托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街道司法所,为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配备法律援助志愿者,初步构成条块结合、辐射各方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
本人认为以下几种形式也具有可行性 :
一是向弱势群体发放“法律援助卡”。凡是经有关部门调查认定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可是持有政府发放的“法律援助卡”,此卡成为他们可享有同等法律援助权利的标志。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可持卡直接申请法律援助,无需其他经济证明。
二是办理网上法律援助登记证。这是一种更迅速、便捷的方法。市民在家就可以登陆专门网页直接填写资料,报名申请填写申请,并得到及时回复。这种新的登记方式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得到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三是在法律援助机构设立24小时便民服务热线。每天有专职律师或志愿者解答来电咨询者咨询的法律援助相关问题,也很方便、快捷。
四是鼓励工作人员走出办公室,走访弱势群体。这是一个主动的方法,它大大方便了求助者,使他们能够足不出户便得到帮助,体现了社会对这些贫弱群体的关心和重视。
五是免费为贫弱群体充当法律顾问,加强与社会各界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能壮大法律援助的工作效率和覆盖范围。与公检法、工会、妇联、残联及其它社团组织和法学院校的联合,均能协调、高效能地的建立功能齐全的有效机制。
六是高等院校将法律援助和法律诊所教育相结合,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在其较为短暂的发展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救助的群众的拥护和普遍支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公正化、平等化铺就了一条法治绿色通道。我们要研究解决当前法律援助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制度中不完善的地方,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改进,在摸索中推进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相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法律援助制度必将在我国司法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相信有政府的支持,人民的关注,中国法律援助制度一定会日益完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篇:党支部书记公开承诺书
党支部书记公开承诺书
------------------
日期:2011-04-10 作者:党办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按照“创先争优”活动公开承诺兑现的要求,紧紧围绕“争创一流业绩”的目标,我郑重作出如下承诺:
1.全面加强支部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健全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建设科学民主、团结协作、勤政廉政、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强的领导班子。
2.提高征管质量达到提高收入质量的目的,动员全局力量,努力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3.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教育,带头倡廉颂廉,以自己清廉的实际行动带领班子与党员队伍廉洁从政,树立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形象。
4.努力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以上承诺,保证做到,敬请大家予以监督,若承诺不能兑现,我将承担责任,接受问责。
第五篇:村党支部书记公开承诺书
作为一名机关下派的支部书记,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我将在 “两委班子”成员的积极配合下,严格按照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以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村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以增强我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和保持我村党员的先进性为重点,大力推进各项村政村务工作,具体承诺如下:
一、党建工作
做好党建工作是提高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的思想和组织保证,是做好各项村政村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建设一支廉洁、高效、优质服务的干部队伍
要实现白酒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大发展,关键是干部,只有干部的能力素质和责任心上去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村的落后局面。
第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干部整体素质。认真抓好村组干部和党员的电教工作,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处理村务的能力。同时,要使村组干部树立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思想,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放在心上并帮助解决,不断增强我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第二,建立健全一系列干部管理制度。首先,明确作息时间、例会制度和学习制度。驻村干部每天按时上下班,值班人员需按时值班,如有特殊情况,须履行请假手续。每周一上午8:00在村会议室召开例会,安排一周工作,驻村干部需按时参加。同时,严格执行学习议事日制度,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其次,所有干部全部实施目标管理考核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敷衍,做到责任分工到片,管理到人,责权明确,要有一种“要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激情和成就感。另外,村组干部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不准利用职务之便索贿受贿,从自我做起,从生活点滴做起,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推进“四民主、两公开”
第一,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的民主选举权利。在即将进行的村委会选举工作中,要确保所有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切实参与到村委会选举过程中,维护村民的民主选举权利。
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按照党支部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办事,实行民主决策。同时,设立举报箱和意见箱,鼓励广大群众对村组工作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提高他们参与村务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以达到民主管理的目的。
第三,成立村民监事会,对村务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和党内外的评议工作,达到交流工作、总结自我、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增进团结的目的。从而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强化民主监督作用。
第四,进一步深化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对村民关心的问题,公之于众,坚持村务财务公开,切实做到阳光操作。成立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对村里的财务情况进行公开清算,并设立公开栏,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村干部工作分工、财务清算结果等相关内容,保障广大村民对村务、财务的知情权。
(三)大力发展新党员
规范发展党员程序,大力鼓励引导我村青年、致富能手、回乡退伍军人和大学生积极加入党组织,不断壮大我村党员队伍。
二、经济工作
壮大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村在未来三年工作中的第一要务。
(一)建设白酒村高效农业基地
利用我村的土地资源,力争在今年10月份实现上周组和下周组的土地流转,以现有的蔬菜基地为基础,大力发展和壮大高效农业基地。从种植西瓜、蔬菜等普通农作物逐渐向高科技、高产量、高价格、绿色环保的营养型水果蔬菜过渡;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农业部门为后盾,以配套沟渠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先锋,打造白酒品牌的高效农业。
(二)加强招商引资和协税引税力度
第一,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运用各种形式,多方筹资,积极招商引资,增加我村集体收入的来源渠道。利用本村闲置的厂房校舍等资产,出台优惠措施,吸引外地客商和本村大户来投资兴业,从而盘活闲置资产,带动村民致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第二,出台一系列的奖励措施,积极完成党工委、街道下达的协税指标。
(三)管好用好村集体的资金、资产和资源
要实现各项社会事业的大发展,经济是基础,只有经济实力强大了,办起事情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在上级的要求下,规范管理集体资金,进一步清理盘查集体资产,对闲置的集体资产,发动一切关系和力量给予盘活,从而使之保值增值。对于村组集体的水面、经济田等集体资源,已经对外发包租赁的将加强管理,清欠往年承包款和租金,尚且闲置的将申报街道集体资产办公室,通过网络平台对外招租发包,同时积极鼓励本村和外来大户承包租赁,增加村组集体经济实力。
三、计生工作
计划生育工作是我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在计划生育工作方面,将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入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计生氛围
大力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的宣传活动,抓好重点人群的教育管理,帮助他们了解、掌握计划生育方面的政策、法规。
(二)狠抓两检到位率
我村贯彻责任落实到人的原则,分片包干,确保按时按质完成两检工作。
(三)狠抓未婚男女青年和隐性婚育的管理排查
大量人员的外出务工,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大被动,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就要抓好流动人口的生育管理。要对全村18周岁以上的未婚男青年和15周岁以上的未婚女青年登记造册。同时层层落实责任,谁包干谁负责。根据群众的举报,还要组织村干部外出调查,实地排查育龄妇女。
四、民生工作
(一)加快推进村办公楼工程建设
针对我村经济薄弱这一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争取资金,推进村办公楼工程建设:
1、上级拨款一部分;
2、政府争取一部分;
3、村自筹一部分;
4、开发区和有关业务单位帮扶一部分。通过村办公楼工程建设,为我村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场所,推动我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做好防汛排涝工作
第一,提高认识,牢固树立防汛保平安的思想。防汛排涝工作是接下来我村工作的重点之一,要牢固树立防汛保平安的思想。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认真做好今年防汛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认真履行基础设施管理的各项职责,保证各个涵闸设备完好,运行正常,做好河道清障工作,保证排涝通畅。同时,落实防洪责任,建立防汛领导小组,切实做好防汛排涝工作。
(三)解决当前比较急切的民生问题
第一,针对我村村民出行难问题,因我村墩刘桥年久失修,重载车辆长期碾压,桥面已出现裂缝等现象,计划在近期向上级水利部门争取资金,对我村墩刘桥进行全面改造,为村民出行安全提供便利。
第二,通过土地集体流转、发包、租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解决一部分村民土地多、劳动力少、土地无人耕种的现象。
第三,加强与劳动部门的联系,密切关注招工用工信息,解决一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
第四,大力宣传和鼓励广大村民参加新农保和新型合作医疗,让村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避免因病致穷现象的发生。
五、综治工作
(一)确保村民正常生活,加强平安建设。村内保安按时巡逻,并做好巡逻日志,及时反映村民平安情况,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强法治建设,积极宣传法律法规,增强村民维权意识,促进民主法治村建设。
承诺人:xiexie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