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发展农业旅游的意义与策略
论发展农业旅游的意义与策略
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作业
摘要: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本文主要阐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业旅游的意义,认为发展农业旅游能促进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出农业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所谓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内容,它起源于西方,早在19世纪,因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的迅速扩展,农业旅游更是蓬勃发展。我国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政府发展旅游的主导战略指导下,在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促动下,我国农业旅游迅速发展起来。
发展农业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筑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旅游的基本形式
按照我国各地农业旅游发展状况,现有的农业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农园采摘形式。主要利用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设备、作业及成果作为农村旅游获取收益(如利用荔枝、脐橙、杨桃、葡萄、橄榄等果实以及蔬菜、茶、花卉的采摘);二是农业生产技术或生态农业园形式。主要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为主的一些花卉园,以花卉树木培植环境为主,使之成为生产花卉树苗进行买卖和观赏相结合的花卉园;三是畜牧观赏狩猎形式。利用牧场、养殖场、猎狩场、跑马场等,给游人提供观光、娱乐、参与牧业生活的风情和情趣;四是乡村
1文化或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以乡村地居留、体验乡村生活和乡村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方式,理解和享受自然、淳朴的农家饮食和文化特色。
二、发展农业旅游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发展农业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就业,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关联度非常高的巨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关联产业4.3元的收入,而该乘数,在经济落后(边际消费倾向更大)的地区还要更大。
(二)发展农业旅游能促进多种形式副业的发展。
我国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以务农为主要就业形式,往往无法达到充分就业,而旅游业则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从事副业的好机会,农民可在农闲或旅游旺季,通过生产有乡土特色的小商品,提供农家住宿餐饮,采摘当地土特产出售,充当导游轿夫等多种角色来实现就业。这不但能成为他们进行充分就业的有益补充,而且在农业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成为其就业的主要形式。
(三)发展农业旅游可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我国农民无法充分就业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其自身知识技能有限,就业选择面较狭窄,无法应对高技术含量行业的挑战。发展农业旅游业,可以将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引入农村,为农民接触广大世界,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将为农民在转向其他非农产业就业时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成功就业的几率。即使这些农民不从事旅游业而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也有更大机会发展农业的前向生产和后向生产,从而促进其在农业领域充分就业。
(四)发展农业旅游能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增收的困境在于有效就业不足,农业旅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旅游有助于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收入。当前,农村发展观光农业,以吸引城市人来农村直接采摘瓜果、花卉等形式,使农民可将更多的农产品顺利出售,避免农产品销路不畅造成损失。同时,将农产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也可获得更好的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参加农业旅游的游客会在乡村进行多种消费,如购买有民族风情或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在农村享受农家饭和农庄住宿,需要导游及轿夫提供脑力、体力服务等,这些都将使农民获得新的收入渠道,农民可以从提供农业旅游服务中得到
更多的收益。
(五)发展农业旅游,地方财政收入有望得到较大增长,其中部分可以转化为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性补贴,从而增加这部分人群收入,农民可以得到更多转移性收入。
三、发展农业旅游的战略对策
(一)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而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农业旅游的发展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对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既要加强对农业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督促并组织他们学习我国的旅游政策法规,规范他们的服务操作水平,端正服务态度,使他们具备承担农业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也要重视对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地培训。
(二)科学策划,丰富内涵,丰富产品结构,吸引客源。发展农业旅游要坚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发展协调”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精心编制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农业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布局建设规划。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农业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增强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改变目前农业旅游产品结构相似、档次不高的状况。在农业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农业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农业旅游业发展格局。
(三)农业旅游经营者要以旅游服务为舞台,设计更多的主题活动,让游客参与进来,通过经历与体验,让游客从中获得精神的放松与娱乐,并让这种美好体验伴随着游客长久存在。
(四)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对农业旅游的开发,要注意突出田园特色。项目开发要注重对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对农业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展现农业旅游的魅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要创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农业旅游的宣传促销,拓展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把农业旅游重点区域列入旅游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荐名录。鼓励农业旅游经营业主以协会等形式组团参加省、市统一组织及推荐的促销活动。要鼓励和引导经营户根据导向和消费需求,依托产业特色、生态优势打造品牌景点;依托文化底蕴、特色民俗风情打造品牌活动;依托集观光导游员、民俗风情讲解员、特色活动指导员、农副产品推销员于一身的农业旅游经营者队伍打造品牌服务。营造品牌促提高,经营品牌促发展,促进我国农业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农业旅游是丰富的旅游产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需要有关部门形成服务合力。因此,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加大扶持力度。要落实农业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专款专用,重点用于农业旅游重点项目的扶持,示范村、示范点、示范户的奖励,以及发展农业旅游业工作成效突出的县区、乡镇和村的奖励。
同时,要落实农业旅游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使办公人员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能,为促进农业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条件。
四、结语:
农业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精神家园,是旅游业中日渐绽放的奇葩,是至今保存得最好、开发潜力最大的旅游资源,是实现落后农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农业旅游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旅游方式的不断扩展和旅游内容的不断更新,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的旅游活动,也必会不断地改变其方式和内容,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方式来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使之成为一种重要而流行的旅游方式。同时,农业旅游也会与各种旅游方式相互结合,共同谋求最佳利益,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前进。
参考文献
[1] 李坚,基于SWOT-PEST分析的农业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12):193-194.[2] 曹辉,陈秋华,陈平留。农业旅游发展PPT战略思考[J].技术经济,2006,25(1):1-3.[3] 秦学,中国农业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715-718.[4] 马勇,赵蕾,宋鸿等,国农业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2):336-339.
第二篇:论商务旅游的营销策略
论商务旅游的营销策略
旅游管理旅行社方向 刘莎0313449 摘要:商务旅游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其正在成为众多旅行社发展的重点市场。根据商务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商务客人的消费特征,本文讨论了一些旅行社在商旅市场上所采取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商务旅游 营销策略
1、商务旅游的概念
一般认为,商务旅游(又称商业旅游)是以经商为目的,把商业经营与旅行!观光结合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商务旅游的过程是商务旅游者花钱购买旅游!服务和商品的综合消费过程。
2、商务客人的消费特征
2.1是消费能力强,重质不重价。
2.2是消费倾向明显。
2.3是重访率高。
2.4是时间观念强,2.5是以散客为主,受季节影响小。
2.6是商务客人停留的时间较长。
3、开拓和发展商务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3.1开展关系营销。
关系营销鼓励企业与客户、企业与政府、以及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促进发展;反对一味的“输—赢”对抗。关系营销的作用不单纯体现在营销上,更重要的是它为企业发展营造了一个协调的外部环境。
商务旅行社的关系营销网可分为四大类:
3.1.1与旅游供应商的关系。商务旅行社作为中介机构,不生产吃、住、行、游、购、娱的任何实质性产品,只是把现成的产品经过组合出售。因此对供应商有很大的依赖性。而供应商又是商务客最终的消费场所和对象,它希望预先从旅行社获得信息,为提供更完美的服务做准备。旅行社帮助供应商了解市场、了解需求,供应商保证旅行社产品有稳定的来源,并享受尽可能低的价格。
3.1.2与已发生过购买行为的商务客的关系。比起观光旅游,商务市场有极高的再访率和消费水平,培育其品牌忠诚度的意义要大得多。再把眼光放远:若能争取包揽一家大企业的所有商务旅行业务,那将是一笔收入不菲的大生意。事实上,国外不少成功的的商务旅行社正是这样做的。
3.1.3与同行旅行社的关系。“关系营销”追求的是建立在双赢、甚至多赢基础上的长远利益,因此同行扮演着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双重角色。尤其是刚进入商务市场的旅行社,往往会受到很多限制;通过同行合作则可能开辟出一条捷径,并且营造友好的竞争氛围,有助于形成依靠技术和服务竞争的良性市场。
3.1.4与政府及其它司法、监督部门的关系。政府是综合协调、规范组织行为的权力机构,企业在其眼中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从政府立场看,受欢迎的旅行社一般具有以下特点:遵纪守法,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热心公益和回馈社会;对商务旅行社,则更进一步要求其体现一国一地的商业素质和精神风貌。
3.2品牌集团化营销
集团化发展可以集合相关资源,既形成规模经济和资金,资本势力,又利于扩张,集中资源做好,做快,做强。一般采取连锁经营,特许加盟等形式实现品牌延伸,各连锁店之间统一品牌形象,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物资配送,统一市场推广。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和信誉往往是企业取胜的关键。旅游企业的竞争从长远看来,终归是质量和信誉的较量,旅游企业只有走品牌经营之路才能够有生存之机。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往往是依赖对品牌认知,所以,旅游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旅游品牌的最终依托是产品的内在质量,优质优价、批量优势成为品牌的生命。
3.3差异化营销(尊重个性化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喜欢张扬个性,显示自己的品位,因此个性化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就需要全面的收集、提炼和整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特点,然后将这些信息加以细分,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目的地、饭店、交通工具、旅游方式等等。商务旅游服务产品的差异化在与:
3.3.1协助企业制订商务旅行计划(即出差计划),加强企业商务旅行活动的计划管理。旅行社凭借其行业优势和规模优势,配备专业人士(减少目标企业行政人员的配置及行政开支)针对客人的需求设计最佳及最少的费用支出旅行路线,降低费用成本,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旅行社为目标企业制订的是以费用开支预算为核心的商务旅行计划。
3.3.2会议、奖励旅游的重点不在于接待,而在于其“创意”。将会议及奖励旅游混同于一般的旅游接待是大多数旅行社的通病。如何组织、组织什么形式的会议及奖励旅游是争取客人并吸引回头客的关键。
3.3.3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旅行社当好企业的顾问和参谋。旅行社除了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外,还应为企业提供免费信息咨询活动,通过收集相应的信息,为企业的经贸活动牵线搭桥。
3.3.4.售后服务。旅行社与其他行业一样,也存在着售后服务问题,因此重视顾客回访、重视征求客人意见、重视不断改进完善服务产品、对客人进行跟踪服务是旅行社培养忠实顾客的法宝。
3.3.5.制订常客计划。常客计划广泛被应用于商业(如百货零售业)、餐饮业等部门,旅行社亦应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对于常客在迅速识别、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给予顾客一种优惠折扣,而这种折扣客人可以每次享受,也可将该折扣累计下来在需要的时候使用。
3.4.加大宣传力度
针对商务旅游者初访率较低、重访率较高的市场特点,旅行社可以组成旅行社促销战略联盟,同时和政府联合,进行海外旅游宣传,对目标市场进行强大的宣传轰炸,提高我国的国际旅游知名度,从而提高商务旅游者的初访率,进而带动更高的重访率
3.5开发深层次的商务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商务旅游开发应根据经济方针政策、旅游资源以及有利的条件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在风景区中,可以与农村休闲游、生态游模式结合。在城市中,与都市旅游模式结合,拓宽商务旅游产品的领域,提高产品质量。
3.6完善设施
由于商务客人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所以,要完善现有的航空、铁路、公路、航运设施,并与周边省街接,配套建设好交通沿线站场的休息、餐馆、购物服务区;建设和完善现代化的国际会议会展设施,搞好城市环境建设。旅馆基本上都是适用于观光旅游的宾馆,其结构单一,缺乏发展商务旅游所需要的旅馆。所以,必须调整及平衡旅馆、餐厅的结构。商务旅游者对旅馆内部的设施和服务的要求也比较特殊,而我国旅馆在办公器具、信息通讯服务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迫使我们要加快改进这些设施的步伐。
3.7 融入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将浏览产品目录、讨价还价、草签合同、合同审批、成交,到资金转账、递送服务、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商务流程都在网上通过电子化方式来实现。商务旅行社以完全通晓这一流程的商务客为顾客,因此更有融入电子商务的必要。
参考文献:
[1]阎友兵.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
[2]李立,张仲啸.论商务旅游市场的特点和营销策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3]梁明珠.以旅游文化促商旅互动发展[J].商业经济文荟,2001,(1).[4]姚昆遗.树立大旅游观念,拓展商旅结合道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1,(1).[5]倪永华.谈商务旅游者的心理特点[J].旅游科学,1994,[6]江五七.旅行社开拓商务旅游市场初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第三篇:关于发展农业旅游的调研报告
所谓农业旅游,就是指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活动、田园景观及农村文化等资源,经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而成的适合广大民众体验农业与休闲游憩的一种新兴产业,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为一体的旅游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追求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理念深化,农业旅游的市场前景日益广阔,开发农业旅游的条件日趋成熟,发展农业旅游的成效日益凸现,它必将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因此,围绕“如何加快发展我县农业旅游”这一课题,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关于我县发展农业旅游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在动力和现实条件。从调研情况看,归纳起来其有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性”上:
(一)、从宏观形势看,发展我县农业旅游具有必然性。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涵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具体体现。农业旅游的兴起,看似偶然,但其实质是必然的。现阶段,我县发展农业旅游,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发展农业旅游最早起源于欧洲,目前欧美、日本、台湾等国家或地区非常盛行。我国珠三角地区是发展农业旅游起步较早的地方,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始兴农业旅游,到今天为止,广东省颇具规模的农业(农庄)旅游景区达到100多家。长三角地区的农业旅游发展迅速,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的典型。江苏南京把农业旅游开发作为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新思路,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型、民俗文化型等各种类型的农业旅游模式,2003年农业旅游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达3.48亿元;浙江临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度假村和“农家乐”旅游度假区,2004年250余户农民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00万元;上海南汇的桃花节每年一届,2005年4月光9日一天就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其中,仅南汇桃花村就达1万人次;浙江余姚的杨梅节今年开游一周就吸引3万游客前去品梅观光。山东地区的农业旅游也很成功,如山东枣庄、临沂出现的一批万亩规模的石榴园、梨园、枣园、板栗园、银杏园等。上述这些成功案例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有益启示,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二是现阶段人们旅游需求的必然选择。向往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是人的一种天性,也是人们追求美的一种体现,更是人们出游的一种动力。近几年来,人们旅游消费的观念、消费方式正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更加注重环境的要求,这种需求为广大农村蓬勃兴起的农业旅游项目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广大农村的不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习俗,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品种更加丰富、特色更加明显,这为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旅游活动奠定了深厚的资源基础。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大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诉求。据了解,西班牙有85的游客利用周末驾车前往100—150公里以内农场参与农业旅游活动。北京市有40.6的居民把中短途乡间旅游作为双休日休闲的第一选择。由此可见,发展农业旅游的市场前景非常乐观。三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的必由之路。“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而基础在于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回顾农业发展史,我国走了一条“以粮为纲——提高粮径比例——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路子,在每个阶段,对农民增加收入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但到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拓展农民增收空间。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发展农业旅游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必由之路。发展农业旅游,可以加速推进农村非农化,实现一产与三产的有机结合,通过旅游,带动农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文化娱乐、农产品加工,加快产生一批“离土不离乡”的劳动者,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旅游服务业中去;据统计分析,农业旅游每增加1名直接从业者,就会增加相关从业者5名。发展农业旅游,可以大幅提高农业附加值,使农产品多项、多次增值,形成“农业养旅游、旅游促农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据广东肇庆的广新农业生态园统计分析,2003年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营业额收入达1500多万元,其中,农产品直接销售收入仅为20
(二)、从我县农村、农业自身因素看,发展我县农业旅游具有现实性。我县是典型的平原江南水乡,农业基础比较扎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全省名列前茅。这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有”:一是农业产业化有基础。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在“一优两高”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县初步形成了三条农业产业带,即以魏塘、大云为主的绿色
第四篇:关于发展农业旅游的调研报告
所谓农业旅游,就是指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活动、田园景观及农村文化等资源,经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而成的适合广大民众体验农业与休闲游憩的一种新兴产业,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为一体的旅游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追求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理念深化,农业旅游的市场前景日益广阔,开发农业旅游的条件日趋成熟,发展农业旅游的成效日益凸现,它必将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因此,围绕“如何加快发展我县农业旅游”这一课题,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关于我县发展农业旅游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在动力和现实条件。从调研情况看,归纳起来其有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性”上:
(一)、从宏观形势看,发展我县农业旅游具有必然性。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涵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具体体现。农业旅游的兴起,看似偶然,但其实质是必然的。现阶段,我县发展农业旅游,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发展农业旅游最早起源于欧洲,目前欧美、日本、台湾等国家或地区非常盛行。我国珠三角地区是发展农业旅游起步较早的地方,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始兴农业旅游,到今天为止,广东省颇具规模的农业(农庄)旅游景区达到100多家。长三角地区的农业旅游发展迅速,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的典型。江苏南京把农业旅游开发作为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新思路,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型、民俗文化型等各种类型的农业旅游模式,2003年农业旅游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达3.48亿元;浙江临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度假村和“农家乐”旅游度假区,2004年250余户农民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00万元;上海南汇的桃花节每年一届,2005年4月光9日一天就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其中,仅南汇桃花村就达1万人次;浙江余姚的杨梅节今年开游一周就吸引3万游客前去品梅观光。山东地区的农业旅游也很成功,如山东枣庄、临沂出现的一批万亩规模的石榴园、梨园、枣园、板栗园、银杏园等。上述这些成功案例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有益启示,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二是现阶段人们旅游需求的必然选择。向往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是人的一种天性,也是人们追求美的一种体现,更是人们出游的一种动力。近几年来,人们旅游消费的观念、消费方式正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更加注重环境的要求,这种需求为广大农村蓬勃兴起的农业旅游项目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广大农村的不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习俗,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品种更加丰富、特色更加明显,这为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旅游活动奠定了深厚的资源基础。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大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诉求。据了解,西班牙有85的游客利用周末驾车前往100—150公里以内农场参与农业旅游活动。北京市有40.6的居民把中短途乡间旅游作为双休日休闲的第一选择。由此可见,发展农业旅游的市场前景非常乐观。三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的必由之路。“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而基础在于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回顾农业发展史,我国走了一条“以粮为纲——提高粮径比例——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路子,在每个阶段,对农民增加收入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但到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拓展农民增收空间。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发展农业旅游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必由之路。发展农业旅游,可以加速推进农村非农化,实现一产与三产的有机结合,通过旅游,带动农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文化娱乐、农产品加工,加快产生一批“离土不离乡”的劳动者,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旅游服务业中去;据统计分析,农业旅游每增加1名直接从业者,就会增加相关从业者5名。发展农业旅游,可以大幅提高农业附加值,使农产品多项、多次增值,形成“农业养旅游、旅游促农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据广东肇庆的广新农业生态园统计分析,2003年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营业额收入达1500多万元,其中,农产品直接销售收入仅为20
(二)、从我县农村、农业自身因素看,发展我县农业旅游具有现实性。我县是典型的平原江南水乡,农业基础比较扎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全省名列前茅。这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有”:一是农业产业化有基础。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在“一优两高”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县初步形成了三条农业产业带,即以魏塘、大云为主的绿色
产业带(大棚无公害瓜果、蔬菜),以姚庄、干窑为主的白色产业带(蘑菇、食用菌),以丁栅、陶庄、天凝为主的蓝色产业带(淡水养殖)。2004年,全县瓜果蔬菜种植面积达25.92万亩,蘑菇(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630万平方尺,淡水养殖面积达3.64万亩。而且,我县的农产品60销往上海,成为城市居民的理想选择,这为农业旅游开发“农家菜”奠定了基础。二是现代农业园区有亮点。近年来,我县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同时,大力整合农业(渔业)资源,使之做大做强,从而产生了有一定规模、一定档次的现代农业(渔业)园区。如大云的“碧云花园”,由大光服饰有限公司老板投资近2000万元,集花卉生产、科研、休闲、观光于一体,占地达1350亩,其规模、生态、效益在嘉兴地区首屈一指。又如丁栅“现代渔业园区”,占地513亩,涉及20多户渔民,由嘉善六塔鳖业有限公司提供技术及销售服务,其养殖的生态鳖享誉江浙沪一带。三是特色农产品有品牌。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我县十分注重品牌建设,不断引进优良品种、采用先进技术,并且加大农产品管理及营销宣传力度,从而形成一批省优、市优及省市著名商标。如中国蘑菇之乡、中国蜜梨之乡、中国甲鱼之乡、中国蕃茄之乡、中国鲜切花之乡、中国甜瓜之乡。“锦雪牌”黄桃、“六塔牌”鳖、“惠绿牌”蜜梨、“大云牌”鲜切花等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品牌。上述这些农业成果为开发农业采摘游等旅游项目提供了可能。四是节庆活动有起步。近年来,我县除成功举办中国·古镇西塘文化旅游节之外,许多镇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结合产业优势及区域特色,也相继举办了一系列的节庆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区域特色的深化。如陶庄镇成功地举办了汾湖河鲜美食节和民间文化艺术节;大云镇举办了花乡艺术节、魏塘镇举办了甜瓜节、惠民镇举办了蜜梨节;尤其是姚庄镇连续举办了五届黄桃节,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黄桃推介上首都北京、锦雪黄桃进钓鱼台宾馆”。这些节庆活动,不仅为农业造势,也可为旅游搭台,经过改造,可以转化为农业旅游吸引物。五是城乡一体化有推进。实施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为开发农业旅游创造优良的环境。“千村万户”村庄整治工程,必将极大地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使生活、生态得到有机的统一。到2004年底,我县已完成4个示范村、40个整治村建设任务,从已完成的自然村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绿化成荫、河岸整齐、瓦房清洁,江南水乡村落韵味更加浓郁。因此,在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选择有一定文化底蕴、产业有特色的自然村,通过科学规划,有计划地开发农家乐旅游、农业旅游项目,其成功率相对比较高。
(三)从我县旅游业发展状况看,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具有可能性。农业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拉动这种转化、加速这种转变。目前,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这种转化,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客源市场有依托。我县从1997年起开发古镇西塘旅游,经过几年的努力,西塘古镇游已形成品牌,旅游市场从长三角一级市场扩大到境外市场,游客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全县以古镇西塘为龙头,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231万人次。开发农业旅游可以依托我县现有的影响力和客源市场,经过精心的策划包装,依托现有景区,针对部分游客群体,实施串线运行,定向推介,使农业旅游点早产出、早得益。二是旅游产品可互补。根据我县旅游资源的特点,其旅游主题确定为“水乡、古镇、田园”。水乡就是要围绕江南水乡这个背景,做足做好水的文章;古镇就是要围绕西塘古镇文化,做足做好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文章;田园就是要围绕农业(农村)资源,做足做好资源转化的文章。上述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要把我县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强县、着力提升我县旅游竞争力,必须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段推进,通过开发建设,不断丰富我县的旅游产品,不断优化我县旅游产品的结构,真正做到相互补充、互为促进、全面发展,从而使旅游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乃至全县经济的重要产业。三是区域优势作保证。我县地处长三角地区腹地,紧靠周边大中城市,交通十分便捷,这为发展农业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专家认为,地处都市郊区、离大都市100公里左右是发展农业旅游的最佳区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自驾车族不断增大,双休日假日旅游流行。因此,我县距上海、杭州、苏州均在100公里左右和一小时“通达”的中心地带,这在客观上为开发农业旅游提供保证、形成优势。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不利因素。从调研情况看,我们认为,我县在发展农业旅游上还存在着五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发展农业旅游的意识还不够强。广大农户对什么是农业旅游、怎样发展农业旅游等问题理解不深、认识不透,还缺乏必要的、系统的宣传、引导和鼓励措施,因此,发展农业旅游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不够扎实。二是农业旅游功能的培育不够。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已不再是陌生的名字,但在实施中还没有真正按照农业旅游的要求,许多地方包括一些现代农业(渔业)园区还仅仅停留在农业功能培育上,侧重于种植、养殖或一般性的现场会式参观考察。而对于旅游功能(吃、住、行、游、购、娱)的开发还是一张白纸。三是农业旅游专题规划滞后。目前,全县各镇还没有一个涉及农业旅游的专题规划。动作相对快一点的镇有:姚庄镇选择黄桃专业村——北鹤村正在编制农业旅游专题规划;西塘荷池村请旅游专家实地考察,并打算编制乡村旅游专题规划。四是农业旅游的外部环境不理想。农业旅游开发所需的配套道路建设、田园绿化环境、周边卫生环境、河道水质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下大力气加以改善。五是农业季节性太强。这给农业旅游造成淡旺季落差明显。而且,有的农作物开花或结果的周期相对比较短,这在客观上也给农业旅游开发产生一定难度。
二、关于加快发展我县农业旅游的对策措施。为了加快我县农业旅游的发展,我们必须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针对不利因素,认真研究对策措施,切实解决发展过程中问题与不足。我们认为,下一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四大体系”问题:
(一)加强引导,牢固树立发展农业旅游的思想体系。农业旅游在我县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起步。任何事物的发展,在起始阶段必须抓好统一思想这个牛鼻子,因为思想是行动的指导,有了正确思想才会有正确的行动。加快发展我县农业旅游,首先必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扎实的群众基础。对此,全县上下要积极做好“三有”文章:一是有目标。要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应有之义,把它放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领导干部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认真加以研究,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二是有眼光。要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充分认识农业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利用开发的价值。就全县而言,可以先在一些资源突出、环境优美、区位较好的镇先进行开发,把农业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资源,进而开发形成旅游产业。三是有结合。要克服把农业旅游简单地等同于一般农业的错误观点。实际上,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色农业,是一种把农业功能与旅游功能相互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农业经营为基础,与旅游服务有机结合,从而形成高于一般农业的新兴产业,它的产出及附加值远远高于农业自身产出的价值。
(二)、加强规划,积极培育发展农业旅游的产品体系。发展农业旅游,规划是前提。通过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产品构成、开发重点、政策措施等内容和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合理整合资源。在规划过程中要体现“一、二、三、四”的要求,即“一化(规模化)”:在农业产业规模化的基础上,规划开发农业旅游,这样容易形成产品特色和区域规模。因此,农业旅游点必须要种植或养殖相对集中、形成一定联片规模。“二种经营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分户联片经营,并逐步形成“农业旅游合作社”。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组织化程度,克服“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弊端,它可以带动广大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参与的热情,有助于提高广大参与农户的收入,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主要模式。二是政府引导,业主集中经营,并逐步形成“农业旅游公司”。这种模式适宜于在现代农业(渔业)园区的基础上,经过规划开发逐步建设起来,它的特点是一次性投资额相对较大、设施较为完备、要求也相对高一点。“三大类型”:一是农家乐,以农户家庭为基础,经过投入改造达到一定的硬件标准,开办农家旅馆、农家菜馆及农事活动。二是民俗旅游,以本地传统文化及民间艺术、习俗为吸引物,经过策划形成可供游客观赏或参与的旅游项目,从而满足游客的精神享受和心理需求。三是农业观光游,以农业生产经营为基础,以各类农产品为吸引物,推出采摘旅游等项目,让游客得到体验、感受。“四个性”:一是注意区域性,要把农业旅游规划建设与全县“三区一中心”旅游总体规划相衔接,以总体规划统领专题规划。二是注意基础性,要把农业旅游与农业产业化规划相衔接,以农业产业化规划为基础,结合旅游特点和要求,突出重点、选准突破口。三是注
意特色性,要把农业旅游与培育旅游特色专业村相衔接,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全县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四是注意生态性,要把农业旅游与全县生态县规划建设相衔接,以生态县建设为总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以“千村万户整治工程”为契机,把生态村建设与农家乐旅游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户保护环境、建设家园的内在动力。
(三)、加大扶持,不断优化发展农业旅游的政策体系。农业旅游涉及到方方面面,它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定的政策给予扶持和拉动。就目前而言,可重点抓四个环节:一是投入政策。一方面要建立县镇二级政府投入农业旅游的基金,为发展农业旅游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真正起到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为工商资本投入农业旅游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社会环境、服务环境。二是税收与信贷政策。在农业旅游的起步阶段,给予税收扶持。我们建议,一定三年给予开发农业旅游的农户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要建立农业旅游信贷扶持基金,筛选确定一批县级重点农业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加大信贷扶持力度。三是用地政策。凡涉及农业旅游开发中少量的非农用地,有关部门要优先予以妥善解决。要对农业旅游规模化经营中涉及的少量土地流转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既满足旅游需要,又避免农户间的矛盾。要研究出台农户围绕农业旅游规划调整种植或养殖结构的扶持政策。四是考核奖励政策。要把发展农业旅游列入各镇经济发展目标任务考核体系之中,对于成效明显、成绩突出,对全县示范作用大的镇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一些诚信经营、规范服务、增收明显的典型农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四)加强管理,努力营造发展农业旅游的环境体系。为了高标准、高起点地开发我县的农业旅游,我们要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抓好管理这个基础,使之良性、有序发展。重点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加强农业旅游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分级做好培训教育,积极培养既懂农业、又懂旅游、离土不离乡的农业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队伍,做到开发一批、培养一批。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旅游的通达性,完善农业旅游的各项配套设施,努力提高旅游服务的水准,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农家乐服务管理中心。三是加强生态村镇建设,建设一流的旅游环境。四是加强星级品牌建设,按照浙江省“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的标准,规范运作,及时做好星级评定管理,树立一批典型,示范带动一批农户,从而使农业旅游发挥更大的效应,真正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第五篇:对发展农业旅游产业的探讨
对发展农业旅游产业的探讨
——杭州滨江区长河街道开发农业旅游产业的专题调研
●来福根
一、发展农业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业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依托农村田园风光和自然资源开展的一切游憩、休闲、参与、娱乐活动,是当今世界流行面最广的一种旅游产品。通过开发农业旅游产业。有如下重要功能:
一能加快融入城市化进程,提高区域间的财富转移速度。农业旅游正是适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反璞归真的身心需求发展起来,是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参与性、娱乐性、享受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产品。农业旅游以其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独特的乡土文化气息受到都市人们的青睐,并带来了大量城市居民消费,有效地实现了区域间转移。现阶段城市居民已表现出了浓厚的近效旅游倾向,通过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农业和旅游两个资源优势,有利融入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能有效带动三产促进一产。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客观要求推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的建设,加快人流、信息流、观念流、文明流等环境的建设,加快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和地区资本积累,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农业旅游植根于农,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其产品可以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同时解决了当地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难题。旅游需求还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再发展的机遇。三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劳动密型产业,与其直接相关的行业有几十个,间接相关的行业有上百个以上,能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就业。据旅游行业人士分析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农业旅游让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以一个区域范围内或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使更多就业竞争力比较弱的农民得到就业机会。
四能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对接。游客参加农业旅游是为了寻找曾失落了的净化空间和尚存的淳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参与劳作是为了获得精神享受。在农业旅游中,农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劳作的主体,在旅游过程中农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参与到旅客的高品位精神追求中去,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增加农民对外界的认知程度,开放观念、竞争观念、市场观念,农民对自身价值和发展也有了新的定位。通过农民与游客的频繁交流与相互促进,游客把先进的理念与意识、市场信息等通过自身的言行带到农村,而农民则通过旅游活动把淳朴的乡情传遍四方,从而促进城乡精神文明的对接,提升精神文明理念。
五能保护好原生态文化。在农业旅游开发中,农民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很快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他们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增强保护生态的意识,提高农业旅游的综合环境。农业旅游的开发、生产和消费主要依靠稍加改造的现存物质基础。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行对土地资源的多种立体利用,并且其发展动力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系统和生态系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的生产生活过程。
二、长河街道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与主要目标
总本归纳外部优势和内部优势。
所谓外部优势: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业休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以白马湖渔村为例,双休日与节假日已经几乎满位,其次与我们周边资源基本相同的比,在农业旅游行业上取得了较大成效,如大清谷、梅家坞、山里人家以及塘栖镇、乌镇、滕头村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二是从去年底杭州市委市政府已启动了“杭州旅游国际化”方案,并直接向城区推出了“社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这一举措,在滨江区共有四个点,长河街道
就点了三个点,其中白马湖渔村在今年元月起作为首批命名推出,山一村生态观光农业、狮子山林休闲山庄于年底将同期命名推出,对于这样来说,由政府支持是开发农业旅游的最好机遇。
所谓内部优势:
1、有区域特有的资源。首先是涉及8个行政村,有4400余亩山林,4000余亩耕地,1000余亩水面,其次是拥有千年古镇旧址、冠山寺遗址,与萧山湘湖相连的跨湖桥文化遗址和越王城山遗址、白马湖以及近代的全球环境“500佳”山一生态村等。所有这些良好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开发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条件。
2、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尤其是钱江四桥与高架的贯通,其便利优势更加突出。
3、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2004年,全街道农村经济总收入为53.6亿元,农民人均收9457元。另据不完全统计,全街道现有农业企业12家,2004年,年创产值已达亿元以上。连接农民420户,带动基地37处。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和像白马湖观光农业有限公司带动型龙头企业,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充实的基础,有利形成比较完整的旅游圈和一条旅游线路。
主要目标:通过1-3年的努力,把杭州城市的部分社会资源转化为可供接待海内外游客的国际旅游产品,遍布城市的各个地域、各处领域、各个侧面,满足海内外游客的旅游文化交流需求,展示城市化、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就,全面构筑一个开放的、可进入的、具有亲和力和真实感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三、发展农业旅游的对策建议
1、加强引导、有序推进。农业旅游不同于其他行业,不仅涉及行业多,且范围较广,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开发,也不是纯粹的旅游开发,所以被称作为社会资源转化旅游产品的城市农业旅游产业。为使该项新兴产业有序推进、规范管理,建议街道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做好对农业旅游开发的指导协调、立项审批、组织验收、监督管理和开展日常活动等,并在工作中要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及时协调各种矛盾,为社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农业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科学规划、提升档次。按现有农业现状,自然与人文景观,着重在规划内容中发展农业旅游产业要重视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将集镇总体规划特别是集镇南片的特色农业、精神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与城市旅游农业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做好挖掘和参与相结合;更要积极加快引进适合休闲观光的特色渔业养殖、特种蔬菜品种、茶果、花卉盆景和其它观赏性动植物,引进现化先进技术设施等,提高科技含量。这样才能较完整凸现农业旅游产业,充分提升其档次和品位。
3、政策扶持、推动发展。为了加快农业旅游的发展,建议街道出台专门的优惠政策。一是被列入杭州市级示范点(园)的受牌单位,给予一次性不等数额的奖励费,给予直接扶持。二是承办对发展农业旅游产品所需土地应与农用地一视同仁。三是会同农村信用社,应把农业旅游产业的重点基地,视作为信贷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并给予贷款利率和时间上优惠。四是会同电力部门,在尽力保障用电的同时,尤其对用于种养生产、冷藏保鲜、增氧、排灌等农具用电享受农用价格。
4、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现有各交通路网的逐渐完善,为配套农业旅游的发展,建议由街道牵头,统一格局设计公益性广告牌与宣传达室标语,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三个一点”办法,即:集体投资点、业主出资点、社会捐征点,通过规范有序的设置以及形象生动的宣传,既营造了整体氛围,也增强了外地旅客一踏进滨江长河,就能看到特色鲜明的游览内容,从而更加充分提升天堂长河的知名度与吸引力。(作者单位: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农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