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当前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
21世纪,我国面临诸多挑战,农村问题是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逐年增长,但1997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1997年至2003年的7年中,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只增加695.5元,增长速度没有一年超过5%,年均增幅不到4%,2001年甚至只有2.1%。农民增收缓慢,主要表现在粮食主产区,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不仅影响种粮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严惩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影响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2、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由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及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民负担问题仍十分严重。
3、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政治稳定,农业稳步发展,农村治安形势总体平稳,这是主流,但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增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社会矛盾复杂化,有的导致群体性械斗和上访,有的激化为严重治安犯罪案件;二是非法宗教和邪教组织在一些农村乡镇有重新抬头之势;三是农村金融和市场管理秩序混乱,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四是农民间因生产生活,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内部矛盾激化为刑事犯罪的情况比较突出;五是一些地方出现的“村霸”、“乡霸”等恶势力及封建宗族势力横行乡里,成为影响农村治安稳定的一大祸端。
二、农村热点问题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二元结构是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农业和农村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提供资金积累及其他资源,但却得不到合理的补偿,自身的发展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城乡市场分割,严重影响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工业化在农村的推进。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的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发展明显失衡,农业和农村的市场组织化发育程度远远低于工业和城市,造成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配置的巨大障碍。第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差距在社会发展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就全国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就农村看,社会发展又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
2、行政权力的作用形式不规范。主要表现为:(1)农村财税体制不规范,现行农村财税体制对增加农民负担有鼓励作用;(2)国家的有关政策不够合理,没有充分注意研究和乡村、农业和非农业省份、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别;(3)法制不够健全,执法不力;(4)基层行政机关对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过度干预;(5)县乡机构臃肿,人员膨胀,该设的机构没有设起来,该撤的机构撤不下去,人浮于事。
3、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表现在:一是在种植业结构中,粮田面积大,经济作物面积小。结果是粮食产量上去了,市场价格却下来了,加上国家为减轻财政负担一再调低保护价和订购价,农民种粮收入出现负增长。此外,其他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也处于失衡状态,价格全线下滑,基本上都降到了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二是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例大,林牧渔业比例小。三是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例大,第三产业比例小。传统的农业家庭生产方式生产成本较大,造成农业经营收入增长持续下降。
4、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我国2000年乡村人口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94%,其中小学以下人口比重占61%。2001年我国农业科技人员271.7万人,农村农民专业人员241万人,平均每个村委会只有3.2人。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懂得使用先进农业机械,不知道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技术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知之。全国农村劳动力近5亿,除部分老弱病残幼群体,还有近1亿人有能力却没有为整个社会创造财富。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1、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六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发展为“五个统筹”。要求我们必须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一规划;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解决。特别是在制定国民经济政策的时候,牢固树立“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应突出四个重点:一是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通过优势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优化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二是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重点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短缺和精深加工水平低的问题;三是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四是先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
3、抓好农村财政体制改革和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要从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入手,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关系,国家应承担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费用,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教育的权利,减轻农民和乡镇财政的教育负担;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减免农业税的各项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等相关配套改革;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杜绝一切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的监管,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纪违法案件;加快农村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建立农村权利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农民权益缺位问题。
4、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劳务经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四项重点工作,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空间。
一是加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深加工,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县乡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劳务输出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就业技能、法律等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同时健全劳动保护机制,维护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出效益。四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新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以城镇化集聚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篇:当前农村信访热点难点问题研究
当前农村信访热点难点问题研究
XX县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重的县域,90%的人口为农民,尽管近年来,随着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惠民政策的实施,国家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农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然而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社会管理滞后等客观原因,及部分农民“有事就上访”的主观思想,农村信访群众仍然活跃,农村信访问题仍然较多。为妥善解决农村信访问题,在认真分析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基础上,我县就此专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五年来农村信访总体情况
农村信访工作面临着“四大挑战”:一是随着群众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表达合理诉求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宽,信访工作量越来越大,信访稳定任务相当繁重。二是各类经济纠纷和社会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解决起来难度明显增加。从群众反映的问题看,涉及多方利益的跨领域、跨部门的问题明显增多,如涉法涉诉、土地纠纷类案件,占到信访总量的40%,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社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三是引发群体性矛盾的不安定因素仍然存在。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做决策、办事情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引发群体反应;加上各类历史性遗留问题,部分特殊利益群体极容易形成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四是部分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薄,群众观念不强,对群众的合理诉求漠不关心、充耳不闻,推诿扯皮,久拖不决。
据统计,2007年以来,XX县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4028件10507人,其中受理农村信访2722件7880人,约占信访总量的67.6%、信访人数的75%。从信访构成来看,农村信访问题34.2%为来信,65.8%为来访;30.3%为个人信件,5.9%为联名信,55.6%为个人访,10.2%为集体访;初信初访占81.6%,重信重访占18.4%。从信访人群来看,农村信访群众多为男性,年龄层次多为22岁-65岁之间;政治面貌多为群众,党员约占信访人数的5%。从变化态势上看,农村信访量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信访人数逐年攀升:2007-2011年,农村群众分别来信来访481件1208人、498件1459人、520件1586人、559件1617人、664件1810人。
***2001000农村信访件数(件)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
2000******4002000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农村信访人数(人)
二、农村信访主要内容
农村信访问题主要集中于村务财务公开、基层选举、土地承包、土地征用、干部作风、宅基批划及纠纷、涉法涉诉、优抚救济和其他等九个方面。
30.0%25.0%20.0%15.0%10.0%5.0%0.0%比例村务财务公开基层选举土地承包土地征用干部作风宅基问题涉法涉诉优抚救济其他
一是村务财务公开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28.6%。主要表现在,群众反映要求村两委公开村庄工作明细、村干部工作目标公开、重大决策公开、“三资”(即集体资金、集体资产、集体资源)收支管理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农民负担情况、计划生育管理情况、优抚和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情况、使用土地和宅基地审批情况、集体土地、集体经济项目承包和经营情况、电费水费收缴使用情况等。
二是基层选举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20%。此类信访问题广泛存在于全县各个乡镇、绝大多数行政村,多反映村干部换届选举中程序不合法、违规操作,贿选、“买票”,不讲民主等问题,采取写信与人访相结合的方式。写信反映问题时交织反映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及经济问题、来访时三五成群或动辄几十人,有信访时段集中、信量大、联名信多、易发生集体访和重信重访大的特点。
三是土地承包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16.2%。主要反映承包地、机动地、人口地调整,及集体土地(包括林地、滩地等)发包问题,此类问题处理不彻底极易形成信访积案。具体有:(1)土地调整纠纷。如我县詹店镇某村村民何某自1997年起就多次反映1989年其家的13.5亩承包地被村委调整给李某,后自己开垦的31亩滩地被该村第六村民小组占用,其多次向村委、乡政府反映,该13.5亩承包地和31亩滩地至今未归还等问题,由于该信访事项年代久远,相关村民的土地承包证、土地使用证等证书遗失,时任村委干部死亡等问题,事实无法判定,县、乡调解意见得不到涉事村民同意,致使信访人久访不息,造成信访积案。(2)出嫁女儿户籍未迁出而承包地被收回。农村中大多存在着出嫁女儿不分地的“村规民约”,如我县乔庙乡某村女村民千某2003年出嫁到龙源镇某某村,其户籍未迁出,但某村以其已出嫁为由将其承包地收回并调整给本村新增人口,而某某村以其户籍未迁入为由拒不为其分配土地。(3)个人承包地土地使用权被侵占。如我县大封镇某村村民杨某因地边问题与村民赵某发生口角、打架,后赵某趁村民小组调整土地之机将地边挪移40公分,占用杨某0.2亩土地,经过多次调解,赵某仅同意归还0.1亩土地,致使杨某多次信访。(4)集体土地被村委私自外包等问题。如我县北郭乡某村村民近百人来县反映该村村委在未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未张榜公告的情况下,擅自将该村50余亩滩地发包给大封镇某村村民苗某,且该村村委与苗某签订了期限为20年的土地承包合同,引发村民不满继而上访。
四是土地征用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11.8%。包括重点项目占地征地及企业占地等问题,具体有征地程序不合法(相关审批手续缺失、未开展风险评估、被占地村民未多数同意等)、占地赔偿标准低、赔偿未足额兑现等情况,此问题主要存在于项目及企业所在地。如我县一大型造纸厂占用某村70亩耕地建厂,由于占地赔偿与城区附近相比标准较低,被占地村民不同意,于是频频到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五是干部作风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8.8%。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信访案件是因为基层干部决策不民主、处事不公、暗箱操作、作风粗暴引发的。
六是宅基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6.9%。主要表现在宅基权模糊,建房纠纷,以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宅基地暂停审批等情况。如我县新农村试点龙源镇某村自2010年暂停申请宅基地,该村杨某三个儿子相继成家,因没有宅基地,四户住在一个小院内,家庭琐事引发矛盾口角,一家人苦不堪言。
七是涉法涉诉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3.9%。如我县三阳乡彭某儿子因打架伤人被控故意伤人成立,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入狱,其认为法院判决不公,上诉至市中院,中院维持原判,彭某频频上访反映法院工作人员受贿等问题。
八是优抚救济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2.8%。当前农村存在一部分无儿扶养的老弱孤残、年老多病的退伍军人和军烈遗属及家庭特别困难的妇女儿童,他们大多无劳动能力、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或生活来源不稳定,只好到信访部门求助。
九是其他问题,如医患纠纷、交通意外死亡、伤害赔偿等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1%。
三、农村信访主要特征
综观当前农村信访,主要呈现出“五多”特征:
一是集体信访多。2007年至2011年,23.4%的信访量为联名信和集体访,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2011年,农村联名信分别发生21件、33件、49件、52件、63件,农村集体访分别发生32起456人、35起492人、40起671人、53起898人、84起1054人。发生集体访的多为涉土纠纷或干部选举问题。
二是重复信访多。农村信访群众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来信来访时情绪激动,要求诉求立即查清、落实,时限要求紧,而信访案件办理有一定的程序,其不耐等待,一再致信或上访催促案件尽快查处,造成重复信访。
三是越级信访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信访群众大多认为“官官必相护”,对基层政权组织;二是农村信访群众对基层干部依法办事、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不够信任;三是长期以来存在着“唯上、唯大”观念,40%来县信访会发生越级访,致信上级人大、政协、信访部门及党委、政府机关或人访。
四是择机信访多,多为涉土、干部作风等问题。信访群众往往在元旦、春节、国庆、党的全会、省市“党代会”等重要敏感时期,到首都、省会或国家重要机关信访,错误地认为这样可以引起上级有关机关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借此对基层党委、政府施加压力,促使问题尽快解决,或个人利益诉求得到满足。
五是无序上访多。发生无序上访的多为意外事故死亡、涉及群体利益的土地纠纷等问题。近年来,农村上访者的过激行为时有发生,轻则吵闹、哭诉、静坐,重则扯横幅、围堵机关大门、拦截主要领导等等,且情绪异常激动,拒不接受有关部门的劝阻和调解,提出过高要求。五年来,共发生到天安门上访10余起,省委、省政府上访近20起,围堵市政大厦事件20余起,围堵县委、县政府大门近30起,造成我县信访工作十分被动。
四、产生农村信访的主要原因
农村信访问题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归根结底是民生问题,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管理不健全,人民素质与当前社会发展不协调都可能引发信访问题。
(一)管理机制存在漏洞 一是职能管理不到位。
1、部分职能部门履行职能不到位。如农村宅基地确权不明,规划不合理等问题严重。(1)历史遗留下的土地权属纠纷,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处理起来难度较大;(2)乡(镇)、村及有关部门在安排宅基地、审批建房时把关不严,没有深入农村察看,对实际情况不了解,只是按程序批办手续,影响了相邻关系,引发矛盾;(3)部分村规划不明确,宅基地权属、面积模糊不清,村民之间有争议;(4)部分农户未经批准就擅自在自留地或抢占他人宅基地建房,造成违法占地,由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只有查处权而没有强制执行权,申请法院执程序繁琐且具体执行起来也很困难,致使宅基纠纷得不到有效遏制;(5)对村民反映的问题调处不力或不及时,致使问题久拖不决。
2、信访工作导向不够鲜明。部分乡镇和单位对稳定工作不重视,单方面注重经济发展,没有真正将工作精力放在化解矛盾、维护群众利益上,没有处理好发展与人本之间的关系。发生信访问题时,消极处理,存在拦访、截访,拿钱销访的情况,增大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隔阂。
二是干部管理不健全。
一方面是乡(镇)党委、政府的原因:有时纵容维护村干部,处理一些问题时,偏听偏信村干部的意见,不愿到群众中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意愿,不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处理问题,甚至怕得罪村干部,以后的工作不好开展,以致在一些问题上无原则地迁就,不到万不得已不处理,对村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过于宽松。
另一方面是村干部的原因。(1)少数村干部的思想素质不高,办事不公道,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自己谋私利的工具。如在农户申请建房时卡、要,从中谋利,在土地承包、处理村民宅基纠纷时,不公正、不公平,为政不廉、办事不公。(2)村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民主意识不强。一些村干部在工作中,不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对有抵触情绪的群众,往往采取压制的办法,个别村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个人说了算,留下隐患,激化了干群矛盾。(3)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不规范,不公开或虽公开但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监督,特别是征地补偿方面,群众对收支产生怀疑和猜测心理,导致干群之间互不信任、产生隔阂。
(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主要是农村民主法治监督管理不到位。随着法制的健全,村民民主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农村依法自治的要求也越来越明显,但在实际中离法治的民主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当前农村的信访问题与缺乏基层民主法治管理有很大关系,如村务问题,虽然明确规定要实行村务公开,但公开内容过于简单,时间不定期,甚至不公开。一些重要决策往往不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民主议事制度形同虚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村民的利益。民主法治监督管理不到位与村民逐步增强的民主法治意识产生矛盾,也是造成许多信访问题的原因之一。
比如农村土地承包缺乏必要监督。(1)村干部不履行民主议事程序擅自对外发包土地,一次性收取多年承包费,透明度低,损害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利益;(2)合同履行过程中常常因村委会负责人更换,新班子对老班子订立的合同不满意,否认原合同的法律效力,私自变更合同条款或对标的物重新发包;(3)承包合同不规范,条款不完善,给村民、村干部和承包者留下了矛盾隐患;(4)村干部和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认识不到位,擅自违法调整农户承包地。
(三)社会保障制度滞后
一是医疗救助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农村医疗资源少,医疗水平较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民有病没人医、医了治不好,造成农民对乡村医疗不满,且极易发生医患纠纷。另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普遍有限,在一些大病重病面前,部分农民无钱医治、无力医治,而国家相应的医疗救助规定的条件,农民不知情或不符合相关规定,从而得不到救助,有病无所治、无从治,造成农民只能借由信访渠道寻求政府救助,而这仅仅是经济上的救济,难以根治。
二是贫困救济及优抚救济范围较小。当前农村存在一部分生活水平低下、老无所依的人群及鳏寡孤独,基层党委、政府及村委经济能力有限,从经济上给予帮助和救济时间长远则力不从心,而国家对此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没有更深入地进行帮助,造成农民只能借由信访渠道寻求政府救助,而这仅仅是经济上的救济,难以根治。
(四)人民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部分群众考虑问题不够客观,往往以个人、小团体或宗族的利益出发,一旦达不到自己的愿望,就产生不满。同时,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二是部分群众在自古有事就上告上访的“传统”意识下,法制意识淡薄,遇有不公正的事或个人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首先不是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检举、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仲裁或拿起法律武器,而是涌入信访部门。
三是部分群众群众关心集体的意识不够强,对村干部的一些错误做法不愿、不敢指出,缺乏同不良现象作斗争的习惯和勇气,助长了一些素质差的村干部的违法乱纪。
五、预防和化解农村信访问题的建议
要想预防和化解农村信访问题,就要正确处理谋求发展与承受能力的关系、经济与民生的关系,主要在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工夫,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共创和谐社会。
(一)源头防范,提前预防,减少矛盾
一要深入推行政务公开。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作为维护农村稳定的治本之策,严格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规范各项决策程序,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不安定因素。抓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贯彻实施,推行行政权力阳光运行,由结果公开向过程公开转变,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增强政府公信力和号召
2***819-
第三篇:当前农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建议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着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接踵而至,特别是在基层农村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新村建设”。一些地方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片面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建设”。大拆大建,大兴土木,大搞形象工程,甚至于不惜举债搞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政府应加强组织引导,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突出重点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对今后有可能要撤并的边远村和人口稀少的居民点,现在更不必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卫生、文化等软件建设,加快农村产业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上来。
二是农资市场混乱,价格涨幅过高。近两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呈持续上涨趋势,令人惊讶。大部分商品均以两位数上涨,化肥等农资价格平均比2005年上涨20%。如化肥中的龙头品种尿素每吨价格一直在2000元左右,多年滞销的碳铵每吨价格也在500一600元,三元素复合肥每吨也上涨到了1800元,涨幅均在20%以上,种子、农药、农用薄膜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如此高的涨幅已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抑制了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根据农业部网站消息,由于价格上涨,农民种粮每亩比上年多支出了20多元。
解决好这个问题,政府应采取扎实措施,清理农资经营渠道,规范经营行为,控制农资价格,引导农资市场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工商、税务和物价部门的作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化肥、种子、农药等行为,严厉打击不良企业“搭便车”涨阶的行为,确保农民得到实惠。
三是农业基础脆弱,缺乏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承担两个风险,既有市场风险,又有自然风险。当前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偏低,农业基础脆弱等问题不容忽视。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这句话把道理讲得很透彻。要在市场化条件下做好扶持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工作,既不能出现不讲市场规律的蛮干,也不能出现龙头企业与民争利的现象。
四是农村历史债务制约着农村建设。目前,港二口镇16个行政村总债务769.38万元,总债权248.51万元,其中债务过50万元的村有7个。村一级清偿债权无政策,偿还债务无能力,村级经济形势恶化,导致农村公益事业无人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积极化解镇村两级债务,要完善财政管理制度,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增收节支力度,加快财源建设,本着“减少新债,区别对待,消化老欠”的原则逐步加以化解。
五是转制事业单位债务债权处理难。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债务包袱十分沉重,这些债务的主要构成有:经营不善形成的经营性债务,兴建办公场所或其它设施形成的建筑类债务、政府投入不够形成的欠资,欠发职工工资和欠银行贷款等等。这些债务的存在,必将成为乡镇深化改革的一个栏路虎。如何化解这些债务,必须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要统一债务债权的处理政策,特别是对于非经营性的债务和个人债务(如欠发工资、个人垫资等),要采取适当和合理的方式,进行妥善解决,以确保改革成果,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篇:对当前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
21世纪,我国面临诸多挑战,农村问题是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逐年增长,但1997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1997年至2003年的7年中,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只增加695.5元,增长速度没有一年超过5%,年均增幅不到4%,2001年甚至只有2.1%。农民增收缓慢,主要表现在粮食主产区,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不仅影响种粮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严惩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影响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2、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由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及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民负担问题仍十分严重。
3、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政治稳定,农业稳步发展,农村治安形势总体平稳,这是主流,但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增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社会矛盾复杂化,有的导致群体性械斗和上访,有的激化为严重治安犯罪案件;二是非法宗教和邪教组织在一些农村乡镇有重新抬头之势;三是农村金融和市场管理秩序混乱,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四是农民间因生产生活,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内部矛盾激化为刑事犯罪的情况比较突出;五是一些地方出现的“村霸”、“乡霸”等恶势力及封建宗族势力横行乡里,成为影响农村治安稳定的一大祸端。
二、农村热点问题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二元结构是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农业和农村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提供资金积累及其他资源,但却得不到合理的补偿,自身的发展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城乡市场分割,严重影响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工业化在农村的推进。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的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发展明显失衡,农业和农村的市场组织化发育程度远
远低于工业和城市,造成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配置的巨大障碍。第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差距在社会发展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就全国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就农村看,社会发展又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
2、行政权力的作用形式不规范。主要表现为:(1)农村财税体制不规范,现行农村财税体制对增加农民负担有鼓励作用;(2)国家的有关政策不够合理,没有充分注意研究和乡村、农业和非农业省份、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别;(3)法制不够健全,执法不力;(4)基层行政机关对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过度干预;(5)县乡机构臃肿,人员膨胀,该设的机构没有设起来,该撤的机构撤不下去,人浮于事。
3、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表现在:一是在种植业结构中,粮田面积大,经济作物面积小。结果是粮食产量上去了,市场价格却下来了,加上国家为减轻财政负担一再调低保护价和订购价,农民种粮收入出现负增长。此外,其他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也处于失衡状态,价格全线下滑,基本上都降到了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二是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例大,林牧渔业比例小。三是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例大,第三产业比例小。传统的农业家庭生产方式生产成本较大,造成农业经营收入增长持续下降。
4、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我国2000年乡村人口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94%,其中小学以下人口比重占61%。2001年我国农业科技人员271.7万人,农村农民专业人员241万人,平均每个村委会只有3.2人。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懂得使用先进农业机械,不知道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技术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知之。全国农村劳动力近5亿,除部分老弱病残幼群体,还有近1亿人有能力却没有为整个社会创造财富。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1、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六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发展为“五个统筹”。要求我们必须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一规划;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解决。特别是在制定国民经济政策的时候,牢固树立“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应突出四个重点:一是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通过优势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优化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二是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重点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短缺和精深加工水平低的问题;三是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四是先
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
3、抓好农村财政体制改革和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从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入手,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关系,国家应承担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费用,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教育的权利,减轻农民和乡镇财政的教育负担;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减免农业税的各项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等相关配套改革;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杜绝一切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的监管,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纪违法案件;加快农村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建立农村权利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农民权益缺位问题。
4、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劳务经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四项重点工作,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空间。一是加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深加工,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县乡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劳务输出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就业技能、法律等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同时健全劳动保护机制,维护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出效益。四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新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以城镇化集聚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村的现状与热点、难点问题的类型
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是:人口基数庞大、居住分散、人均生产资源少、劳动力相对过剩、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增收困难。《中国统计年鉴2004》显示,2003年底我国约13亿人口中有9.4亿人口、约2.3亿农户居住在68万个行政村、380万个自然村中,每个行政村平均1382人、每个自然村平均仅247人;同时,2003年全国名义耕地面积为19.5亿亩,按9.4亿农村人口平均每人仅2亩地,而现实的人均可耕面积将更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做过测算,按照一般中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测算中国19亿亩耕地,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大约在五千万左右;如果按照我们国家目前相对比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来看,需要的单纯的农业种植的劳动力总量大概也只有一个亿左右,足见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劳动力过剩的景况。在另一方面,2003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2622元,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8472元,名义上的城乡收入差距为1:3;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曾指出,如果加上城市人所享受的各种福利,城乡收入的实际差距则接近1:6,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
人多地少收入低的现状下,中国农村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交集的反映。笔者认为,热点问题应是农村中最为焦点的问题,长期而言农村中的热点问题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短期则是农民增收问题以及由收入分配差异所引发的各种具体问题。农村难点问题是热点问题的具体化。媒体披露的各种农村难点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类:
1、农民需求保障问题:包括增收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看电视难、烧柴难、生活保障难、住房难、打官司难等,反映了农民在生存、发展、维权等方面的诉求与困境,这类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难问题。
2、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包括农产品价低卖难、耕地保护、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农业融资难等问题,体现了农业虽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但作为国民经济行业中一个最不赚钱的产业发展困难重重,弱势地位突显。
3、农村基层治理问题:包括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镇村两级公共负债高企(据财政部有关部门研究显示乡镇及村两级公共负债已经高达六千亿到一万个亿)、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来源困境等经济问题;农村党员发展难、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落后、农村管理松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换届选举难、农村基层治理难等涉及农村基层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问题;农村环境保护、农民信仰危机、小农思想、历史遗留问题和利益矛盾突出等社会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这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高度概括。
第五篇: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赵平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作为基层干部、科学分析新形势下的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并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切实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农村热点、难点问题要科学的分析
农村矛盾很多,小到家庭邻里间宅基地的争议,大到区域间土地、山林、水面权属的争议;分到个人官司告状,合到聚众械斗越级上访,等等。这些矛盾纵横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交织在农民衣食住行的现实生活里,如不及时疏导化解,马上上升为热点、难点问题,成天、成日,甚至成年累月的纠缠着基层党委、政府领导的心,使你无法开展工作。要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就要清醒地观察和把握农村社会热点、难点的全局,客观分析问题的起因,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抑制、消除消极因素,努力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那么,在复杂的农村社会热点、难点中,群众最关心、涉及政府精力最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土地、山林纠纷引起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我镇乃至全国农村由于人多地少,部分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虽然土地勘界、土地详查、林业三定时期,已经把土地山林界线确定,很大程度上,对稳定农村局面,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地方,部分群众和干部不能充分认识土地勘界确权
发证的重要意义,随意毁坏界碑,强行侵占他村土地山林,引发纠纷,造成规模性的群众械斗、上访。主要原因有历史形成的,有认识不到位的等。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利益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党委、政府的目的是为群众增收、财政增收。但是在种植业的调整过程中,由于政府只是做好了产前和产中服务工作,最关键的是没有做好产后销售的服务工作,使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无法销售,造成群众增产不增收,农民的实际利益受到冲击,积极性受到挫伤。一年到头,辛苦白干不说,对于“皇粮国税”,农民历来没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提”“五统”的征收上,虽然没有超过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但是,由于收成不好,无法按时足额上交,形成群众欠自然村,自然村欠村委会,村委会欠乡镇,若要强制收缴,必须引发矛盾。
三是农民与农村基层干部关系矛盾引发的热点、难点问题。随着民主与法制的不断深化,作为村干部,本质上还是农民,既要带领群众致富,也要自己致富,他们如何摆布“自家”与“大家”的关系,就不能不成为农村干群关系的“焦点”;那么,作为乡干部,工作对象是农民,如何在不干预农民生产和分配的同时,正确指导好农业生产,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是大问题。现在的干部,如果没有较强的政治、业务素质,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群众就不会拥护你;如果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搞强迫命令,群众就会用更硬的办法回报你;如果你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群众就更不能容忍你。一旦这些矛盾激化了,往往就引发成热点、难点问题。
二、引发这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
农村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虽然错综复杂,但如果认真进行分析,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现阶段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第二,利益之争是热点、难点问题的核心内容。这里讲的利益,既含物质利益之利,又含民主权利,二者都是农民的渴望与追求。如不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就没有从本质上认识现代农民,就不可能对农村和农民进行正确的领导。第三,涉及群众特别广泛,利益主体分散,思想观念多元共存,这些热点、难点问题一旦激化,容易形成连锁反应,是新世纪农村矛盾的基本特点。这些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疏导不能堵压,只能化解不能激化,我们应千方百计地做好疏导化解工作。
三、如何解决这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如何解决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要从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全面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正确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综合采取民主的、教育的、讨论的、批评的等方法,讲大局,识大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来进行疏导化解。
1、疏导化解农村热点、难点问题,必须要以大力提农村干部素质为重点,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层政权建设相结合。
一是要对农村基层干部,要经常地、有针对性进行政策和策略的教育,使他
们真正认识“土政策”的危害,划清“土办法”与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区别,懂得什么是从实际出发,懂得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特点、规律,明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学会做群众工作,正确处理公与私,“自家与公家”、国家与集体的关系,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把政策交给群众,创造性的贯彻执行。
二是要“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产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这 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让群众直接选举村干部,把公道正派、群众拥护的人选上来,把蜕化变质的清出去。
三是要理顺农村干部的情绪。既要依靠基层干部做工作,又要理顺他们自身与农民的关系,确实矛盾。在这里,领导机关要敢于从我做起,切实查找本身给基层干部与农民关系紧张的原因,这才能使农民满意,又能叫干部服气。想一想,上级机关是不是压了什么指标?下了什么任务?是否合乎实际?对于基层干部该把批评的要批评,该教育的要教育,该保护的要理直气壮地保护,该制裁的要毫不含糊地给予制裁。因上级原因导致基层干部工作失误,上级要勇于承担责任,这样才能把问题解决好。
2、疏导化解农村热点、难点问题,要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农民推向了独立承担风险的轨道。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没有承担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把一切失败的原因都说成是政府造成,说法不完全正确。农民有责任向国家、集体尽好义务,国家、集体也应该通过完善政策,提供服务,使生产经营更好的开展,使他们的切实利益得到保护。这是农村最大的实际问题,最根本的道理,不讲这个道理,疏导化解热点、难点问题,就是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就要摆党的富民政策使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这个基本事实,就要讲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农民讲真话、讲真理交心谈心,才能解决大的矛盾。但是对于错误的、不健康的东西也要进行剖析、批评甚至制裁。对于一些地方,社会秩序混乱,邪恶势力横行,必须坚持不懈地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该“严打”的绝不能留情。
3、疏导化解农村热点、难点问题,既要深入调查、耐心细致,又要坚持量力而行相结合。在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少数人闹事”这是不对的,但有时出发点虽然不错,但方法不正确,结果事与愿违以致引起冲突确是事实,不能回避。因此,我们基层干部,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充分依靠群众,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以达成共识,才能化解疏导矛盾。说齐天,讲齐地,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才是最大的道理,只有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断把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国家富强了,农民富裕了,小康目标全面实现了,很多矛盾及热点、难点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