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农电人员技能人才培训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试论农电人员技能人才培训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论文摘要:从职业技能训练基础设施在地、市(县)公司、农村供电所等地的建设探讨了如何建设好农电人员技能人才培训资源保障体系,以加强农电人员技能培训工作。
论文关键词:农电;技能人才;培训;资源保障
随着农电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农电系统已成为江苏省电力行业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农电事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江苏省电力公司就全省农电系统全面实施省公司“人才强企”和“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加强人力资源集约化、标准化管理,打造一流农电职工队伍,进行了工作部署,其中重点强调要加强对农电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而培训工作的好坏以及培训工作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关键就在是否能建设好培训资源保障体系。
一、农电人员培训资源保障体系现状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员工队伍建设,尤其是在主业人员技能人才培养等基础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作为公司系统半壁江山的农电系统,由于历史原因等多种因素,农电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农电人员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起点不高、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电工作的开展。
“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大规模实施新一轮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江苏农网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江苏的农电发展能否依然维持快速上升的态势,能否继续保持在国家电网系统的前列,最关键的就是要依靠电网的技术进步和队伍的素质提升。今后几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农网建设力度,着力消除农网薄弱环节,全面解决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开展农网自动化、智能化配电台区、智能化电表等建设,提高农网技术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为了支撑更大规模、更强技术、更高水平的农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必须配备一支业务技能高超、管理水平优秀的农电人员队伍,为此,加大农电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农电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电员工素质,是今后一段时间农电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而加快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培训设施的载体功能不仅显得紧迫而且更为必要。
二、加强农电人员培训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设想
加快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重点先行”的原则,紧紧围绕“强基固本、分层推进、有效提升”的工作要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农网配电营业工各等级的职业技能要求重点建设和完善培训设施。着力解决训练场所工位不足、实训设施功能不全的突出问题,努力把农电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职业技能训练基地必须根据目前全省农电员工待培对象多、培训需求广的现状,加快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注重更新和完善实训设备、增加训练工位、扩大培训场所,提升培训接纳能力,满足庞大的农电员工队伍技能训练需求,使之真正成为江苏省农电系统的“黄埔军校”,成为打造农电“铁军”的摇篮。
职业技能训练基地要按照省公司关于培训机构的布局定位和功能安排,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全省农电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搜集提炼出全省农电人员对技能培训的需求,按照“功能完备、项目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的原则,超前做好职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大对培训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研发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具有鲜明农电特色的培训项目和实训装置,要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农网配电营业工高级工和技师的职业技能要求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十二五”期间要根据农网技术发展和优质服务的需要,在业已开展的农网配电线路和设备运检、装表接电和营业抄核等在内的常规培训项目基础上,注重吸纳和传播新的电网技术,要运用插件式、模块式、组合式等多种技术,建立起全能的有着鲜明农电特色的实训场所和设施,同时引入符合农电要求的管理类培训元素,实现对全省农电系统业务技能培训全覆盖,提升农电高技能人才培训水平。
四、完善市(县)公司培训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省公司“十一五”期间关于培训工作的安排,全省各市(县)公司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培训基地,培训基地的建设在提高本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从各市(县)培训基地所设立的培训项目和所开展的培训业务上看,大多数都侧重于主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而身处基层的农村供电所人员由于历史原因知识水平不高、技能等级偏低,他们亟待通过培训进行能力提升,但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县)培训基地没有适合农电人员培训的实训项目和设备,为此,各市(县)公司培训机构在“十二五”期间必须考虑重点建设和完善针对性强的符合农网配电营业工职业技能特点的技能实训场所,实训场所的主要功能设置要按照农网配电营业工国家职业标准中中级工的培训和技能鉴定需要,结合本地区农网实际状况,优先配置安全性高、功能性强的实训设备,如低压设备安装和排故综合实训装置、装表接电和错接线检查一体化实训装置、电能表抄核纠错一体化实训装置等,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农电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农网配电营业工中级工技能等级鉴定,夯实农电人员技能水平基础。
五、开展农村供电所培训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供电所是全省农网管理的基层单位,农电人员直接面对广大的农村用户,所涉及的工作面广量大,农电工作的性质要求广大的农电员工不仅要能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而且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动作迅速、技能娴熟,即使是初级工的技术难度,也要求他们体现出熟练工的技能水平,为此,农村供电所要积极主动地按照统一的建设方案和设备配置标准,开展“四个一”工程建设,即建设一档线、一台变、一间学习室、一间训练室,实现基础能力训练、网络理论学习等功能,为广大农电员工创造“就进、随时、灵活”的基本培训条件。
农村供电所“四个一”工程建设,可以根据农村供电所现有的场地和房屋建筑布局,在农村供电所建设场地上按照统一的建设方案建设“一档线、一台变”,同时在办公(生产)场所安排二间房屋,建设“一间学习室、一间训练室”,场地或房屋暂不满足建设条件的可分期或分批进行建设。为了满足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四个一”中的“一档线、一台变”要按照农网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当场地条件受限时,可以缩短“一档线”的档距,但“一档线、一台变”中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电气工程建设中的真材实料,禁止用仿真材料代替。“四个一”工程建设中的“一间学习室、一间训练室”原则上分开设置,当所内房屋条件不满足时,可以将学习室和训练室合二为一,但在训练设备和学习用桌的摆放上要相对分开,定置管理。训练室内设置的实训装置要和农村供电所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装置的实训功能要尽可能涵盖农电人员所从事的配电设备运检、装表接电、营业抄核等工作内容,实训设备要
体现“模块化、插接式、多功能、组合式”的培训装置构建新理念。实训装置带电操作时,要有可靠的安全措施防止人身触电事故的发生。学习室内所配置的学习书籍主要以农村供电所日常工作中所能接触到的业务书籍为主,同时也可辅之以配置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类书籍。网络大学的学习可根据公司内关于网络管理的相关规定配置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供农电员工工余时间上网学习训练。
农村供电所“四个一”工程的建设是农村标准化供电所建设的一部分,“一档线、一台变”的建设应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一间学习室、一间训练室”的建设要与供电所专业化分工、班组化管理相一致。农村供电所“四个一”工程的建设是提高农电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农电员工技能水平的快速提升提供了载体,农村供电所在“四个一”工程的建设中要遵循因地制宜、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建设,新建的农村供电所在规划建设中应将“四个一”工程的建设一并考虑。
加强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电人员业务技能水平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是提升农电人员素质的有效手段,在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要根据现有培训基地资源状况和农村供电所现有条件,做好培训基地和农村供电所建设规划工作,确保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工作落到实处。唯有如此,才能为加强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条件,才能为开创农电工作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论文来源及知识扩展阅读:http:///lunwen/
第二篇:农电人员技能人才培训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从职业技能训练基础设施在地、市(县)公司、农村供电所等地的建设探讨了如何建设好农电人员技能人才培训资源保障体系,以加强农电人员技能培训工作。
关键词:农电;技能人才;培训;资源保障
随着农电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农电系统已成为江苏省电力行业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农电事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江苏省电力公司就全省农电系统全面实施省公司“人才强企”和“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加强人力资源集约化、标准化管理,打造一流农电职工队伍,进行了工作部署,其中重点强调要加强对农电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而培训工作的好坏以及培训工作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关键就在是否能建设好培训资源保障体系。
一、农电人员培训资源保障体系现状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员工队伍建设,尤其是在主业人员技能人才培养等基础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作为公司系统半壁江山的农电系统,由于历史原因等多种因素,农电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农电人员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起点不高、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电工作的开展。
“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大规模实施新一轮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江苏农网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江苏的农电发展能否依然维持快速上升的态势,能否继续保持在国家电网系统的前列,最关键的就是要依靠电网的技术进步和队伍的素质提升。今后几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农网建设力度,着力消除农网薄弱环节,全面解决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开展农网自动化、智能化配电台区、智能化电表等建设,提高农网技术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为了支撑更大规模、更强技术、更高水平的农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必须配备一支业务技能高超、管理水平优秀的农电人员队伍,为此,加大农电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农电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电员工素质,是今后一段时间农电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而加快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培训设施的载体功能不仅显得紧迫而且更为必要。
二、加强农电人员培训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设想
加快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重点先行”的原则,紧紧围绕“强基固本、分层推进、有效提升”的工作要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农网配电营业工各等级的职业技能要求重点建设和完善培训设施。着力解决训练场所工位不足、实训设施功能不全的突出问题,努力把农电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职业技能训练基地必须根据目前全省农电员工待培对象多、培训需求广的现状,加快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注重更新和完善实训设备、增加训练工位、扩大培训场所,提升培训接纳能力,满足庞大的农电员工队伍技能训练需求,使之真正成为江苏省农电系统的“黄埔军校”,成为打造农电“铁军”的摇篮。
职业技能训练基地要按照省公司关于培训机构的布局定位和功能安排,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全省农电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搜集提炼出全省农电人员对技能培训的需求,按照“功能完备、项目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的原则,超前做好职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大对培训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研发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具有鲜明农电特色的培训项目和实训装置,要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农网配电营业工高级工和技师的职业技能要求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十二五”期间要根据农网技术发展和优质服务的需要,在业已开展的农网配电线路和设备运检、装表接电和营业抄核等在内的常规培训项目基础上,注重吸纳和传播新的电网技术,要运用插件式、模块式、组合式等多种技术,建立起全能的有着鲜明农电特色的实训场所和设施,同时引入符合农电要求的管理类培训元素,实现对全省农电系统业务技能培训全覆盖,提升农电高技能人才培训水平。
四、完善市(县)公司培训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省公司“十一五”期间关于培训工作的安排,全省各市(县)公司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培训基地,培训基地的建设在提高本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从各市(县)培训基地所设立的培训项目和所开展的培训业务上看,大多数都侧重于主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而身处基层的农村供电所人员由于历史原因知识水平不高、技能等级偏低,他们亟待通过培训进行能力提升,但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县)培训基地没有适合农电人员培训的实训项目和设备,为此,各市(县)公司培训机构在“十二五”期间必须考虑重点建设和完善针对性强的符合农网配电营业工职业技能特点的技能实训场所,实训场所的主要功能设置要按照农网配电营业工国家职业标准中中级工的培训和技能鉴定需要,结合本地区农网实际状况,优先配置安全性高、功能性强的实训设备,如低压设备安装和排故综合实训装置、装表接电和错接线检查一体化实训装置、电能表抄核纠错一体化实训装置等,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农电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农网配电营业工中级工技能等级鉴定,夯实农电人员技能水平基础。
五、开展农村供电所培训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供电所是全省农网管理的基层单位,农电人员直接面对广大的农村用户,所涉及的工作面广量大,农电工作的性质要求广大的农电员工不仅要能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而且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动作迅速、技能娴熟,即使是初级工的技术难度,也要求他们体现出熟练工的技能水平,为此,农村供电所要积极主动地按照统一的建设方案和设备配置标准,开展“四个一”工程建设,即建设一档线、一台变、一间学习室、一间训练室,实现基础能力训练、网络理论学习等功能,为广大农电员工创造“就进、随时、灵活”的基本培训条件。
农村供电所“四个一”工程建设,可以根据农村供电所现有的场地和房屋建筑布局,在农村供电所建设场地上按照统一的建设方案建设“一档线、一台变”,同时在办公(生产)场所安排二间房屋,建设“一间学习室、一间训练室”,场地或房屋暂不满足建设条件的可分期或分批进行建设。为了满足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四个一”中的“一档线、一台变”要按照农网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当场地条件受限时,可以缩短“一档线”的档距,但“一档线、一台变”中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电气工程建设中的真材实料,禁止用仿真材料代替。“四个一”工程建设中的“一间学习室、一间训练室”原则上分开设置,当所内房屋条件不满足时,可以将学习室和训练室合二为一,但在训练设备和学习用桌的摆放上要相对分开,定置管理。训练室内设置的实训装置要和农村供电所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装置的实训功能要尽可能涵盖农电人员所从事的配电设备运检、装表接电、营业抄核等工作内容,实训设备要体现“模块化、插接式、多功能、组合式”的培训装置构建新理念。实训装置带电操作时,要有可靠的安全措施防止人身触电事故的发生。学习室内所配置的学习书籍主要以农村供电所日常工作中所能接触到的业务书籍为主,同时也可辅之以配置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类书籍。网络大学的学习可根据公司内关于网络管理的相关规定配置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供农电员工工余时间上网学习训练。
农村供电所“四个一”工程的建设是农村标准化供电所建设的一部分,“一档线、一台变”的建设应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一间学习室、一间训练室”的建设要与供电所专业化分工、班组化管理相一致。农村供电所“四个一”工程的建设是提高农电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农电员工技能水平的快速提升提供了载体,农村供电所在“四个一”工程的建设中要遵循因地制宜、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建设,新建的农村供电所在规划建设中应将“四个一”工程的建设一并考虑。
加强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电人员业务技能水平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是提升农电人员素质的有效手段,在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要根据现有培训基地资源状况和农村供电所现有条件,做好培训基地和农村供电所建设规划工作,确保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工作落到实处。唯有如此,才能为加强农电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条件,才能为开创农电工作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rcr技能人才建设
关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豫发[2004]9号),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包括农村实用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中的作用,现就加强我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1、充分认识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技能人才是掌握操作技能、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我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明显进展,技能人才在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农村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全省4800万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农业技术知识培训的不足5%,能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人才短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技能人才匮乏。我省已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只有12%接受过职业技能训练,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三是工业、服务业中技能人才严重短缺。700万城镇从业人员中,技术工人不足一半,高级技工、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4%。高技能人才出现断层,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四是技能人才资源开发观念、市场机制和管理方式还相对滞后。
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关键在人才,在于由人口大省转化为人才资源强省。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制造业向我国、我省转移的机遇,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本领和劳务输出的市场能力,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把这项工作作为关系全局的一件大事,下决心切实抓紧抓好。
2、总体目标。到2010年,培训种养加、能工巧匠、农村经纪人等各类实用人才500万人以上,其中农村骨干实用人才100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50万人,培养紧缺技能人才1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累计培训达到2000万人次,重点建设好60个技能人才输出基地县。抓好各类技能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重视传统医药、文化艺术等领域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重点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一批适应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结构调整需要的种植、养殖、加工大户,一批能够适应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具有现代经营意识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一批能够适应转岗就业需要、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民工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广泛的人才支持。
3、基本要求。牢固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营造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作贡献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坚持“四统筹”:即城乡统筹,注意向农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倾斜;高技能和其他技能人才统筹,在突出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着眼于大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需求统筹,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围绕就业结构调整培养结构,大力推行定单式培养;培训资源的统筹,统一规划培训基地和教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技能人才的培训。
4、实施原则。坚持分级负责,省、市、县、乡一级抓一级;分类指导,区别不同类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分步实施,每年要制定培训规划,将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并注重抓好落实。
二、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5、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多渠道、多形式大规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农户“三个一”活动,为每个农户培养一名实用人才,使其掌握一项实用技术、找到一个致富门路,使贫困户家庭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农业生产需要,采取“一事一训”和“一技一训”等方式,每年培训500万人次。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每年培训“绿证”学员10万人。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每年培训优秀农村青年3.3万人。继续实施“青年星火带头人培训工程”。以农广校为依托,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学历教育,力争到2010年全省45岁以下的农村基层干部有60%以上达到中专学历水平。实施“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百千万工程”,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每年分层次培训500名村党支部书记、1000名村“两委”成员、10000名农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6、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尽快提高全省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把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作为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不断扩大培养规模,鼓励实行校企合作,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步伐。组织实施“10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充分发挥企业等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完善技师带徒办法,支持个人自学,培养一批符合生产实际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各企事业单位要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确保不少于30%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到2010年,新培养高技能人才50万人,其中高级工40万人,技师、高级技师10万人,力争使高技能人才在全省技术工人总量中的比例达到20%。
7、抓紧培养紧缺技能人才,努力满足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线的迫切需要。选择100所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作为全省紧缺技能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优先培养培训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专业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各地也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确定当地培养培训紧缺技能人才的优先专业领域,引导各类职业院校调整专业方向和教学内容,加快紧缺技能人才的培养。力争到2010年全省培养各类紧缺技能人才100万人。
8、加大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安排培训内容,采取定点、定向等培训方式,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增强其转岗就业的竞争力。把职业技能培训与打造“劳务经济”品牌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其知名度,在全省重点抓好50个技能人才输出基地县,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劳务输出专业乡、村。力争到2010年,全省累计培训农民工2000万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50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岗位培训1200万人次。
三、不断完善形成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机制
9、完善评价选拔机制。坚持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大技师培训、考核与评聘改革工作力度,改革考评办法,打破比例、年龄、资历、身份界限,允许专业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参加技师考评,也允许技能人才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逐步建立农村实用人才选拔评价机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对认定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登记,定期考核,优胜劣汰。积极在农村技能人才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村技能人才,可在农民技术职称系列对应级别内确认相应的农民技术职称。实行高等职业院校与高级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学历证、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度,逐步达到互通互认。对确实优秀并具有管理才能的农村实用人才,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法定程序聘为乡(镇)、村干部,优先推荐为乡(镇)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观摩研讨等活动,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10、健全分配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业绩贡献的收入分配制度,引导用人单位的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技能人才倾斜。鼓励用人单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机制。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职位,实行特岗特薪。用人单位选聘、招聘的高技能人才在工资福利等方面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在内部分配上可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鼓励技能人才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承包、领办企业,并依照有关规定取得合法收入。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申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省委、省政府设立的“河南省杰出人才奖”,授予荣誉称号。对荣获国家“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者,由政府或用人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继续开展“河南省技术能手”评选活动。研究制定有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奖励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农村实用人才一定的培训补助费,鼓励人人学技能、人人成才。
11、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坚持以政府支持为主导,多渠道筹措技能人才培养经费。各级政府要将公办技能人才培养院校的基本建设项目纳入计划,扶持技能人才基地建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等形式的办学培训方式,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办学、捐资助学,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利用外资合作办学,实现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多元化。
四、加强领导,确保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2、加强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考核内容。要制定工作方案,抓紧落实,做到任务分解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措施保障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局面。
13、完善统分结合、密切协作的工作格局。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快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好用人单位职工的职业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转移前培训工作。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事部门要积极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认真做好机关、事业单位技能人才的岗位培训考核。教育部门要指导各类职业院校按照市场需求,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步伐。科技部门要着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加强星火人才培训。财政部门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奖励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技能人才培养。
14、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各地要注重培养、推广技能人才先进典型。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我省在培养、吸引、使用技能人才的政策措施,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形成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作贡献的局面,营造人人爱护技能人才、人人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四篇:新时期中国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2010重大项目(第一批)开题报告之一:新时期中国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
2011年06月22日16:29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乌日图发言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发言
加快发展民生事业、建立民生保障体系,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2010年12月,全国社科规划办批准了由中山大学牵头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中国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在这一背景下,近日,该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暨“中国民生保障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2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民生保障的的关键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对策,特别是就民生保障的体系的“顶层设计”,民生保障与社会公平,财政投入机制,特殊群体的民生保障,民生保障建设的切入点,民生和民生保障体系的系统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进入民生三十年,民生保障事业需要“顶层设计”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中国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的首席专家,中山大学申曙光教授认为,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的“经济30年”,未来30年应该是“民生30年”。由于一直没有形成关于民生发展的总体战略,民生发展难以在整体上取得突破。中央有必要尽快研究制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申曙光提出,建设民生保障体系,必须转变思路,创新思维,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关注和重视民生向保障和改善民生转变,由被动考虑向主动部署和安排转变,由孤立和分割地考虑向全面统筹和规划转变。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我国30多年的发展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民生维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民生的初步改善是30多年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成果;民生升级是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使命。我们必须注意三个“不可低估”:不可低估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不可低估发展失衡所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不可低估新时期民生全面升级所带来的挑战。“十一五”期间,政府对民生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开创了民生为重的新时代,今后的道路应当是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富民优先的道路。为此,民生保障事业一定要在更高层面上进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二、民生保障需要关注社会公平,给人们以稳定的安全预期
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提出,在提供基本保障的基础之上,要走向社会公平,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分配资源,发展民生。郑功成教授认为,民生保障就是要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给人们以稳定的安全预期。信心比黄金更宝贵,比信心更宝贵的是稳定的安全预期。有了稳定的安全预期,才会有信心。“十二五”期间,社会保障等民生制度不仅要逐渐走向定型,同时要缩小不公平。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提出,民生保障就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居民,这需要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教授指出,我国已进入到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目标的发展时期,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这需要强调科学发展,也就是让人民群众公平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民生保障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更需合理的投入机制
贾康指出,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任重而道远,不但需要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更需合理的投
入机制与方式。比如公租房建设可以采取“BOT”等模式引入民间资本。投入资金的使用要高度注重机制合理化。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乌日图提出,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并不是过去的政府福利,需要按照基金平衡的原则来使用,但现在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以医疗保险为例,近几年为了解决职工个人医疗负担重的问题,不断放宽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这就违背了收支平衡原则。这对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要把社会保障和民生保障建立在具有科学、规范的、稳定的运行机制之基础上。
四、民生保障需要“软硬兼施”,将社会服务作为重要的内容
中山大学岳经纶教授提出,社会服务是针对有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比如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及家庭提供服务。我国长期以来注重的是“硬件的建设”,强调经济性的保障。建立民生保障体系也需要“软件的建设”,需要凸显社会服务的战略地位。发展社会服务可以拓展公共服务的范畴,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副会长、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主任冯晓丽进一步提出,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当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项目。
五、多角度切入,建设综合性的民生保障体系
多位专家提出,要重视特殊群体的民生保障。长江学者、华南农业大学罗必良教授提出,由于工业化与非农产业的发展,农外就业机会增加,城镇化与人口的自由流动,农业的劣势不断凸显,弃农机会成本降低,土地保障功能不断弱化。这是农村民生保障建设过程中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在人口流动与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退出机制与进入机制,寻找土地福利的替代机制。保障和维护农民土地的财产性权利,加强土地的财产功能,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传市场与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启动农村市场以增加内需,进而提供民生保障的重要战略。中山大学宋世斌副教授提出,要关注以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的农民工和低收入阶层为主体的“夹心层”的民生保障问题,他们是富有生产力和创造力的人群,但他们的基本生活的保障容易受到忽视。
多位专家提出,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些基本的民生保障制度,未来的关键是要完善制度,尽快解决具有普遍性、影响全局的问题。李惠武认为,要从简单的“好事”做起,满足群众的基本利益需求。比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居住环境,提供清洁的饮用水,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等。广东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林王平以广东省为例,分析了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民生改善和保障的重要作用。南京大学童星教授对我国养老保险的一个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全国统筹虽是养老保险发展的最终形式,但从解决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出发,结合我国行政体制、财政体制、立法体制、干部体制的特点,现阶段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及模式的战略选择应定位为“稳定与完善省级统筹,促进全国调剂”。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蔡禾教授分析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状况及民办义务教育的政策,并提出,国家应该设立民办义务教育低息或免息专项贷款,吸引更多的有心人士投资该领域;对捐资义务教育给予更多的免税政策;建立民办义务教育财政补贴制度,对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民办学校给予补贴;以政府购买教师岗位的办法提高民办教育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中山大学王珺教授分析了收入分配问题,他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之间的差距还在拉大。他认为,工资差距的拉大与民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他并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除了要建立工资谈判机制之外,政府“让利”,化税为薪,给劳资双方创造更大的协商空间,也是形成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必要前提。中山大学朱亚鹏副教授对中国的住房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他认为,把住房政策定义在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范畴,忽视了住房公平、负担能力问题和社会融合问题,住房政策特别是住房保障政策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政策反思。
六、组织力量,开展对民生保障问题的系统研究
多位专家都分析了民生保障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社科规划办设立民生研究的重大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新时期中国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这一项目提出了要求与希望。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梁庆寅教授指出,在我国近代,孙中山先生首次明确提出民生思想,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有责任传承、弘扬中山先生的精神和思想,有责任更加重视对现代民生问题的研究。中山大学将组织更多的力量,包括社会保障、金融与保险、社会政策、医疗卫生、劳工与就业等领域的专家教授对民生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乌日图认为,当前亟需根据新的形势研究若干重大课题,包括关于民生和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的研究,民生各项目的统筹研究,民生各制度的完善的研究,民生保障运行机制的研究。乌日图并认为,项目组提出的民生保障体系这一概念,非常值得研究。郑功成教授提出,国家发展的核心使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学者的使命也应当是关注民生。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民权教授提出,可以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来探讨民生保障问题;民生保障研究应当注意借鉴国际经验。浙江大学米红教授就如何运用数量方法特别是模型方法研究民生保障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建议。
在开题报告会上,项目首席专家申曙光教授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与研究计划,并特别报告了项目的一项初步成果——已被国家社科规划办编入《成果要报》的研究报告《研究和制订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国家战略与总体规划》。参加开题报告会的专家们希望该课题为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提出具有可行性和战略前瞻性的对策。专家们特别对项目组前期工作和初步成果进行了充分肯定,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该项目的开展提出了各自的意见与建议。
(“新时期中国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供稿)(责任编辑:刘冰)重要新闻>>>>
第五篇:销售人员必备技能培训
销售人员必备技能培训
课程类型:内训课程 培训天数:2天 授课专家:讲师团 课程编号:
NX2717
课程介绍
课程提纲
第一单元:如何成为专业的销售人员
1.什么是销售?
2.销售人员的级别
3.专业性
4.开始接触
5.评定机会
6.控制项目
7.逾越障碍
8.结束
第二单元:如何设定竞争战略
1.SWOT分析自身与竞争对手
2.三种进攻策略
3.二种防守策略
第三单元:如何通过电话进行有效销售
1.如何打陌生电话?
2.陌生电话的七个原则
3.如何通过电话有效传递销售信息?
4.通过电话收集客户信息
第四单元:如何强化产品利益
1.我们销售什么?
2.我们应该销售什么?
3.人们买什么,我们就卖什么
4.18种基本利益
5.机智的问题获取重要的信息 第五单元:有效判定销售商机
1.真有这个项目吗?
2.我们有竞争实力吗?
3.我们能赢吗?
4.值得我们去赢吗?
第六单元:专业谈判技巧
1.什么是谈判
2.衡量谈判的三个标准
3.谈判的三个层次
4.谈判的五个阶段
第七单元:有效沟通
1.沟通的定义
2.有效沟通的原则
3.沟通的四大特点
4.为感情开设帐户
第八单元:成功演讲
1.目的2.视觉技巧
3.语言技巧
4.演讲的流程
第九单元: 销售人员的时间管理
1.勤奋的经理不等于优秀的经理
2.四代时间管理
3.时间管理四个象限
4.15象浪费时间的因素
5.时间失控的原因
6.节约时间/浪费时间
7.如何处理令人痛恨的干扰
第十单元: 时间管理的实质——目标管理
1.什么是目标?
2.目标管理的特点
3.目标的SMART原则
4.有效的Q型目标管理
第十一单元:大客户销售
1.大客户销售获胜前提
2.大单与大客户
3.大单销售与大客户管理的区别
4.大客户市场环境的变迁
5.供应商对于客户的层次
6.四种客户类型
7.购买者分析
8.大客户销售六个步骤
9.大客户项目失控信号 第十二单元:服务营销
1.营销与产品
2.服务的特征
3.服务营销
4.重新定义营销组合5.长期竞争优势的取得
6.什么是忠诚客户?
7.顾客满意度
8.为什么服务营销如此重要? 讲师介绍
上一条:高级项目管理实况演练下一条:双赢谈判(一天)
培训对象
有志提高个人技能或企业管理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