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专业设置
中药学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业务培养要求和目标:本专业学生应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和天然药物进行研究和开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本专业按照中药现代化对高等药学人才的要求,制定了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即前期中药学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部分专业课的内容相同,在后期分为中药制剂、中药分析、中药生物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培养能从事中药分析鉴定、质量评价、制剂制备、中药药理研究以及其他与中药研究、生产及管理相关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物理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学、药用植物学、波谱解析、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中药制剂工艺设备与应用、生物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仪器分析、中药显微鉴定、药物分析、免疫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生物技术等。
第二篇: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学风优良、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
历史沿革 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为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四年制),始建于193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高等药学学府。建校初期,抗战爆发,学校初迁汉口,复迁重庆,精研学术,哺育英华。新中国成立后,高等药学教育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1952年,齐鲁大学药学系和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我校,成立华东药学院。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更名为南京药学院。1986年与筹建中的南京中药学院合并,成立中国药科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行列。2000年2月整建制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70余年来,中国药科大学秉承“精业济群”的校训精神,存心以仁,任事以成,兴药为民,荣校报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熔铸成独特的治校品格,走出了一条“不唯药,需围药,应为药”的特色兴校之路。
办学规模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3640人,其中本专科生11075人,研究生2565人。
基础设施 学校地处南京,现有玄武门、江宁2个校区,占地2638亩。图书馆藏书124.98万册。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7个,校外实习基地56个。
学科专业 学校下辖10个院部系。设有20个本科专业,5个高职专业。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生物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临床药学、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现有药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药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学科专业可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药学一级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覆盖的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等6个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中西医结合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2008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校一级学科药学名列全国第一、一级学科中药学名列全国第三。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荟萃着众多知名的药学专家、教授。在职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近80%;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68人;博士生导师83人,硕士生导师2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
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及入选“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2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多名教师在中国药学会、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中国药理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免疫学会、药典委员会等学术团体中担任主要职务,在医药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科学研究 学校科学研究立足国际前沿,充分发挥药学、中药学学科齐全的优势,通过学科群建设,促进了学科的交叉、渗透,显著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2001-2009年,学校承担的高水平研究课题项目数和成果转让经费数在国内医药院校中位居前列,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申报中,我校共获得综合性大平台1个,子平台3个,关键技术5项,临床前药物9项,候选药物21项,初步核准资助经费2.17亿元,为全国高校之首;获各类科技奖70项,新药证书52本,授权专利189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996篇,2256篇论文被SCI、EI收录。
教学成果 学校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成果,在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200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国家精品课程7门,江苏省精品课程2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种,入选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7种。学校建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础药学点)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医药点),获批建设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是首批获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的高校之一。我校毕业生因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有敬业精神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就业率连续多年蝉联江苏省高校榜首,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就业率最高的院校之一,2009年,我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9届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9.31%,其中研究生就业率100%,本科生就业率99.89%,专科生就业率95.72%。
70余年来我校培养了6万多名高素质的药学专门人才,孕育了一批药学界的名家大师,如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我国中医药界的一代宗师,著名中医中药学家叶桔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化学制药、药物化学专业创建人之一,著名药物化学家彭司勋;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生药显微鉴定的奠基人,著名生药学家徐国钧;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两弹一星”研制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有机化学家袁承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医药工业现代化生产技术开发的先驱者之
一,著名药物化学家沈家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中药生物技术的开拓者,著名中药生物工程专家胡之璧;成功研制出3个意义重大的创新药物的著名药物化学家谢晶曦;著名生药学家和本草学家谢宗万;我国甾体药物研发领域开拓者之一,著名药物学家廖清江;我国第一位执业药师,著名药剂学家刘国杰;我国药物分析学科的主要倡导者,著名药物分析学家安登魁等。
交流合作 学校是教育部最早指定接收药学学科外国留学生、进修生、高级访问学者的基地,也是接受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的定点院校之一。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比利时、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所学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协议,还同德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瑞士、瑞典、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上的联系,为世界57个国家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生和进修生。学校还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圣约瑟夫大学开展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与美国罗格斯大学开展本科生实训项目;与美国洪堡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曼斯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等多所院校签订了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开展本硕连读奖学金项目;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等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其中,我校是首批受日本文部省邀请派遣学生访日的高校之一。
发展规划 21世纪,伴随着生命科学和药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高等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审时度势,集思广益,规划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到建校100周年时,将中国药科大学建成国际知名的,以药学为特色,理、工、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第三篇:关于评选中国药科大学
关于评选中国药科大学“2010优秀辅导员”的通知
各院部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学校党政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示,更好地提升学生工作水平,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经研究,决定开展“2010优秀辅导员”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
2010年全年在岗从事全日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辅导员。
二、评选条件
1.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2.热爱辅导员工作,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学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2010在履行辅导员工作职责上取得突出成绩,受到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无渎职行为,未发生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事故。
4.把学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学风建设卓有成效。所带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风气,成绩良好。
5.注重自身的理论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能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特点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有研究、有创新、有总结,有比较成形的学生工作研究成果。
6.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满1年以上。
三、评选步骤
1.个人申报:拟参评的辅导员应对照条件,对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主要包括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工作研究及履行职责情况等)进行全面认真总结,在此基础上填写《中国药科大学优秀辅导员申报表》(见附件)并附相关事迹材料(2000字以内)。
2.院部系推荐:各院部系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根据申报辅导员的工作表现情况,研究确定候选人报学生工作处。
3.综合考察:学校成立评审小组,对院部系推荐的候选人进行审核,并组织候选人进行述职答辩,综合评审,确定人选。
4.公示: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学校审批。5.表彰及奖励:学校审批通过后,授予“中国药科大学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进行表彰奖励和事迹宣传。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院部系要严格遵循评选要求,确保评选工作公平、公开、公正。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若有违纪现象,一经发现取消当事人的评选资格。
2.注重宣传,深入教育。要把评选工作作为一次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评选查找不足,取长补短,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推广先进典型。
3.请各院部系12月20日前将优秀辅导员候选人的申报表、事迹材料、辅导员工作院部系评议表、辅导员工作自我评议表等材料报学生工作处教育管理办公室。
附件:1.中国药科大学“2010优秀辅导员”申报表
2.中国药科大学辅导员工作院部系评议表 3.中国药科大学辅导员工作自我评议表
学生工作处
二○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附件1:
中国药科大学“2010优秀辅导员”申报表
填表说明:
1、填写数据除特别标明外均为2010年
2、不及格率=各门课程不及格学生总门次/人数*考试门次
中国药科大学辅导员工作院部系评议表
辅导员姓名:院部系:年级:总分:
中国药科大学辅导员工作自我评议表
辅导员姓名:院部系:年级:总分:
第四篇: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专业 考研经验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专业
初试:
英语:现在开始做真题,做阅读,背单词。建议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背单
词的方法。要重视真题,真题的阅读,翻译要反复做。
政治:上完暑期强化后再看。
专业课:包括有机,分析,生理,生化
有机:王积涛(第三版)+配套习题:卢金荣 化学工业出版社
分析:孙毓庆(第二版)+配套习题:严振宇 东南大学出版社
生理:郭青龙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要看生理内部资料)
生化:吴梧桐 人卫版
复试:
药理综合:药理(70%)+毒理(30%)
综合测评:实验+面试+专业英语
以上就是中国药科大学药理专业的考试流程。
关于报考学校的问题,学校的选择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样自己的每天的努力会给自己逐渐增加自信,对后期的冲刺很有帮助。还有关于报辅导班的问题,最好报离学校近的,这样比较节省时间。其实辅导班起到的是指导作用,关键还是靠自己的努力。有能力的同学,英语可以不用报班,政治建议大家报一个。英语要反复做真题。尤其是阅读部分,一定要把真题阅读的单词和句子都弄懂。作文方面,需要在之前积累一些句子作为写作素材。背一些漂亮的句子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得心应手。作文也不需要过早准备,十月份开始练习就可以。复习前期不需要在政治上花太多时间,后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背一些材料。希望大家最后冲刺阶段给政治留出充分的时间。政治在后期可以参考肖4。专业课的部分因为有四门,所以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好每一个阶段的计划。合理安排每一门的复习时间。专业课的复习建议大家多看书,看书是王道。但是看书不是事无巨细,要挑重点的看。可以看看历年的真题。历年的真题是重要的资料,建议大家一定要把真题拿到手。真题可以用来做模拟训练,检测自己。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不能迷信真题。
复试的部分,因为复试的资料比较少,所以主要把握课本。实验考的是动物实验,主要是基本操作。对于考外校的人来说,复试不占优势,所以初试的分数一定要够高。
我个人认为暑假是有必要留校复习的,中间可以抽出一两个星期来回家一趟。大四上的时候,一边要忙着复习,一边要上课,会让人焦头烂额,但是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么一遭的,所以都要学会权衡。尤其是在招聘会临近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放弃考研去找工作,这个时候会有很多的人动摇。一旦动摇,后期就会很可能坚持不下去了。所以还是那句话,既然选择了,就去做,奋不顾身吧。坚持最后的人会慢慢变少,但相信坚持到底的人都会有一个好结果的。
其实考研考的是耐力和心态,一个好的心态至关重要,尤其在后期,一个好的心态可以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相信坚持到底的人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的。最后,祝所有考研的学弟学妹们都能有一个理想的成绩。
第五篇:中国药科大学汪越
中国药科大学汪越: The Call of the Warmth 汪越:中国药科大学选手,第17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获得者。个人简介:
汪越,女,山东肥城人,出生于1992年8月,现为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2010级学生。曾获校一等奖学金,获得2011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江苏赛区决赛一等奖,并曾于2011年代表学校赴秦皇岛参加“China Open”英语辩论公开赛。
开朗阳光的我喜爱语言文字带给我的丰富感情及理性思考,也喜爱有英语相伴的人生路程;我一直相信真诚的交流可以打开朋友的心扉,一直坚定地做一名诚挚的演说者。希望能通过此次比赛,更加关注中国与世界,收获一个崭新的自我。
演讲稿:
Honourable judges, distinguished guests, 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morning.Humanism, by which I mean the will to give people love and care, is the most joyful and meaningful part of being human.From the old days to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world, humanism is always telling ordinary but moving stories.Let me tell you what touched my heart this winter break, one morning when I visited my grandmother in the hospital.Walking down the cold, tiled corridor, I noticed an old man, with his granddaughter – maybe 10 years old – sitting by his side.I was lured there by her voice – light and playful – and after I'd seen them together, I could barely take my eyes away.Delicately draped over this old man's beeping cardiograph was a silk sheet with an ancient, cheerful Chinese poem beautifully written on it – and now, this little girl's entrancing voice lovingly brought these words to life.I stood there transfixed;no longer did I see the family members swimming in nervousness;no longer did I feel the hospital's tense cloud of anxiety;no longer did I hear mortality's soft whispers in the corridors;instead, I saw a startling marriage of juxtaposing images and emotions.I was beholding, I realized, a bewilderingly simple yet overwhelmingly powerful metaphor – one that shows that no matter how cold a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an conjure, humanity is always there.In the forefront or the fringes, it is always there.For here it was, illustrated vividly before me – the coldness of technology embodied in the hospital walls, while the soulful words of the little girl danced around them in defiance.This experience opened my eyes in many ways – ever since, I have been acutely aware of, and wonderfully conscious of, the warm heart of humanity surrounding us, whether we choose to recognise it or not.As one psychological theory states, “We see what we want to see”.After my experience that day at the hospital, I have chosen to recognize, day by day, the warmth of humanism everywhere I can.I refuse to accept the negative, narrow-minded, caustic opinions that technology is eroding our souls.I say to them, let the machines continue their monotonous cacophony, for just one smiling face is infinitely more valuable than a thousand churners of binary code;le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develop and develop until it poetically devours itself, because one heartfelt “hello” to a fellow traveller can speak libraries of warmth;let the powermongers and oil barons puff their last cigars, because the love and care, and warmth of humanism will always shine like beacon, reaching out to each and every heart on this small planet.Although I'll probably never see that little girl or her grandfather again, I'll never forget seeing them there in the hospital that day – and if I did, I'd thank them for showing me how vivid yet subtle, how firm yet fragile, and how invisible yet omnipresent the human spirit is in our world today.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