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民主党派)
内容提要 各民主党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应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积极协助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和政府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广泛的民意基础;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努力协调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古往今来,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热爱和平,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系统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品格,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正视现实、面向未来的勇气和智慧,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各民主党派作为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密友党,作为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可以大有作为。我们应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领会和把握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规律,明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任务和途径,积极探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方式和方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多党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现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的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它以协商合作代替竞争冲突,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代替牵扯倾轧,对于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回顾民主党派所走过的发展道路,我们在历史的各个关键时刻,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帮助和领导下,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作出贡献,都是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团结奋斗的结果。历史经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是民主党派的立党之本;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保障。
当前,我国既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临着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挑战。而政党制度往往成为敌对势力推行西方民主、实行西化的突破口。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认识这一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自觉抵御西方多党制、两党制和议会制的影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我国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创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缔造者和实践者,也一定能够同中国共产党一起,坚持好、建设好、完善好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不断推进政党之间的合作与和谐,更好地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厚。古人云:“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可忧在民穷”。没有经济发展来支撑,和谐社会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硬道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团结和动员更多社会力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紧扣发展主题,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很多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的建议,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应继续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和主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继续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把工作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本着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的精神,协助统筹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要发挥整体功能和组织优势,选择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党和政府决策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第二篇: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民主党派篇
内容提要 各民主党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应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积极协助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和政府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广泛的民意基础;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努力协调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古往今来,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热爱和平,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系统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品格,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正视现实、面向未来的勇气和智慧,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各民主党派作为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密友党,作为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可以大有作为。我们应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领会和把握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规律,明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任务和途径,积极探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方式和方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多党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现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的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它以协商合作代替竞争冲突,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代替牵扯倾轧,对于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回顾民主党派所走过的发展道路,我们在历史的各个关键时刻,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帮助和领导下,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作出贡献,都是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团结奋斗的结果。历史经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是民主党派的立党之本;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保障。
当前,我国既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临着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挑战。而政党制度往往成为敌对势力推行西方民主、实行西化的突破口。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认识这一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自觉抵御西方多党制、两党制和议会制的影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我国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创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缔造者和实践者,也一定能够同中国共产党一起,坚持好、建设好、完善好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不断推进政党之间的合作与和谐,更好地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厚。古人云:“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可忧在民穷”。没有经济发展来支撑,和谐社会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硬道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团结和动员更多社会力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紧扣发展主题,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很多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的建议,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应继续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和主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继续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把工作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本着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的精神,协助统筹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要发挥整体功能和组织优势,选择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党和政府决策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积极协助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和政府了解民情、反映民意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关注民生、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兼顾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民意基础;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具有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负有更多地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成员和群众的具体利益的责任。
反映社情民意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也是民主党派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形成了不同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民主党派应协助党和政府疏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理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继续发挥位置超脱、渠道畅通的优势,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人士,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如实反映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协助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同时,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我们都应从自我做起,多说和谐之话,多做和谐之事,多谋和谐之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广泛的民意基础。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就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和吸收人类先进文化的积极因素,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文化维系和谐,和谐孕育活力。充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必定更加发展与和谐。
民主党派成员主要是中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本身就是各个领域中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因此,民主党派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要充分调动、发挥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宣传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巩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捍卫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念;发挥优势,积极推进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的繁荣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传承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的优秀文化传统,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诚信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形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当前,我们还应以共同的文化传统为纽带,通过经济合作、学术交流、文化联谊、亲友往来等各种形式和渠道,大力推进同台湾同胞的联系和沟通,加强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人民的理解与共识,为祖国统一作贡献。
努力协调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和谐需要稳定,稳定才能和谐。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这是“发展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
维护社会稳定是民主党派的重要职责,也是一项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道经受了各种风险的严峻考验和锻炼,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维护稳定是民主党派的“第一责任”。我们应充分认识稳定是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尽快适应社会阶层结构出现的新变化和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高度重视做好维护稳定的工作,从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应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和各种紧急状态进行调研,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协助国家建立健全各种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紧急状态预警机制;应积极协助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既要以理服人、解决思想问题,又要实实在在帮助广大群众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妥善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解决这一问题得到了更为强劲的支撑。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来为构建和谐社会搬去一块绊脚石。
当前中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已经到了一个“节点”。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有数据显示,在~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远在3倍以上;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此外,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达10多倍。
当然,比这些数据更能让人产生痛感,更具有说服力的,还是直观的现实形态。一些社会群体之间矛盾突现,欠发达地区人们艰涩的生存环境,低收入者的无限悲苦目光,这些种种现实的困顿与苦难,最重要的肇因之一,就是收入分配不公。这也是对和谐社会的最大挑战之一,因为它破坏社会公平,影响社会安定,同时也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益。而诸如“公平”、“安定”与“效益” 这样的元素,恰恰就是一个和谐社会必备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平衡,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想使这种利益平衡成为现实,就无法绕过纠正收入分配不公这样的选择。~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分配制度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首次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进行了修正; ~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收入分配事关每个人的利益,此次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目光。
尽管我们可以肯定政府在纠正分配不公方面的努力与决心,但理性告诉我们,解决分配不公这样的大课题,无法一蹴而就,甚至,我们必须为解决分配不公做最困难的估量。毕竟,这一课题顺利解决,将意味着我们这个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力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长久以来,诸如垄断性行业的高收入问题、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公务员工资制度、公车改革问题以及其它种种收入不透明问题尽管备受诟病,但这些事关他配的改革却始终无法得到实质性推进,无疑,这都为解决分配公平可能遭遇的困难提供了现实的警喻。
这是因为,当前造成收入分配不公,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相关体制存在着重重积弊,比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间出现的种种管理空白,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市场体制不健全与政府对市场运行监控不力等等。正是相关制度规则不公,一些公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使某些强势者能以非法或掠夺的方式抢占社会资源,使广大公众无法以竞争的方式,依托个人努力方式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从而造成分配不公,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社会存在诸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
显然,要想实现分配公平,就必须使社会的各种利益主体都能够在制度约束与市场竞争下各得其所。要实现这一点,政府部门必然要直面体制弊端,要有勇于自我纠错的决心,政府职能权限必须界定清晰,政府的相关改革措施要真正敢于触及某些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惟有如此,方能实现对相关分配不公平的制度进行全面清理,重新建立起符合和谐社会需要的利益均衡机制,使社会更趋于和谐健康。
无疑,这也意味着纠正分配不公必然面对强大的阻力与压力,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这样的阻力与压力,更是一种提醒与敦促,那就是,在分配制度改革上,政府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敢与决心,必须为应对困难与阻力寻求更好的准备。那么,这种勇气与决心从哪里来呢?那就是广泛的~支撑与利益诉求。试想,分配制度让少数人成为既得利益者,不能让广泛的社会群体享受改革和经济发展成果,这样背离公平与正义的不公平制度,只会造成社会中的利益关系进一步恶化,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与政府形象。所以,对凝聚着强大~支撑收入分配改革,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
第四篇: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民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我们党来说是又一次“进京赶考”。考试成绩的好坏,只能由人民群众来评判。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才能社会和谐、百业兴旺。应该看到,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我们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在人民群众中确实存在一些矛盾。问题应正视而不能回避,缺点应改正而不可掩饰,矛盾应及时化解而不容大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心民生、发扬民主、优化民风。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心民生。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凡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太平;凡民不聊生,必社会动荡。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对于湖北省荆门市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谋划民生大计,第一位的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尽快富裕群众。为此,荆门市委、市政府在2002年8月提出了“兴工富市”战略。通过3年的努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总量在全省市州的排名提升了两位,亿元工业企业由过去的不足10家发展到50多家,职工年平均收入超过了1万元。在工业发展的带动下,去年全市生产总值增幅6年来首次超过两位数,市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加了近2.5亿元。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提供近两万个就业岗位。在具体工作中,荆门市还努力做到“三个倾斜”:一是向弱质产业倾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大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和以工促农的力度,努力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二是向贫困地区倾斜。市里向每个贫困乡镇都派驻了农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市直单位对口帮扶。三是向困难群众倾斜。广泛开展领导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的结对扶贫活动;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城镇居民实行应保尽保;对部分贫困群众实行医疗救助;设立助学帮教基金,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上得起学。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发扬民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让群众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相信和依靠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集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来。围绕发扬民主,荆门市进行了积极尝试。党委重点推行了党务公开。凡是群众关心的党内热点问题,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滋生腐败、引发不公的事项,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都在“党务公开栏”和新闻媒体上公开。政府重点推行了电子政务。在行政、执法单位大厅和公共场所设置电子触摸屏,公开重大政务活动、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和公务服务内容,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社区重点推行了听证会制度。对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由社区组织居民代表与城区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对话,共同协商解决。农村重点推行了村务民主恳谈会制度。村里的重大事情由村民代表、党员和村组干部一起定期商量,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优化民风。优良的民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优良民风,历来为人们所推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引导民风、优化民风摆在重要位置。优化民风,必须先端正党风,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塑造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荆门市大力倡导“百官共廉、振兴荆门”,教育党员领导干部要有“三心”:以进取心对待事业、以平常心对待自己、以宽容心对待他人,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牢记“人不可能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可以把人带入坟墓”的道理。优化民风,必须摈弃社会陋习,弘扬文明新风。近年来,荆门市狠刹大操大办、打牌赌博等不正之风,狠刹乱建寺庙和封建迷信之风。优化民风,必须大力培育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弘扬正气,引导民众。荆门市在农村、在领导干部中、在经济战线、在文体战线分别推出了一批感人的先进典型。通过这些扎扎实实的工作,努力使党风更正、政风更清、民风更纯,形成政通人和的局面。
第五篇: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和谐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逐步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和谐宜人的“幸福乐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苏州市沧浪区有如下几点体会。
幸福社区是一个区内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区。为了保障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实施富民工程,采取措施促进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增长。2006年,实现了江苏省提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二是搭建就业平台,构筑多元化再就业服务体系。为此,成立了由政府有关部门、公共和民办职介机构、各类服务和生产企业等70多个单位组成的促进就业工作联谊会,建立了劳动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完善了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一条龙服务,形成了以经济发展促就业,以优惠政策促就业,以技术培训促就业,以职介服务促就业的再就业工作机制。到2006年底,全区累计失业登记人数55195人,已实现就业和再就业53359人,再就业率达96.67%。三是健全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依法推进社保扩面工作,完善老有所养的社会服务体系。
幸福社区是一个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我们按照民有所需、我有所应,民有所难、我有所助的要求,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丰富社区服务内容。近年来,投资近2亿余元,新建了主体建筑面积14604平方米的少年宫、占地面积17亩多的老年公寓、3000多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依托市民求助电话,全天候为居民提供居家养老、家政服务等近百项求助服务;各街道按照“小型多样,适用便利”的原则,建成了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集指导、服务、示范、辐射于一体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全区62个社区居委会均建立起社区服务站和集学习、娱乐、健身、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场所,使社区成为居民的温馨之家。我们以街巷整治和综合改造为抓手,加大城市环境改造力度,近3年来实施了“小街、小巷、小游园”的“三小”工程,先后投入850多万元,为86条小街小巷铺设了7585米长的雨水管道,改造道路达50075平方米,改变了街巷路面坑洼、管道老化、绿化缺损、环境脏乱差的局面。我们着力建设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化“平安沧浪”、“法治沧浪”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社会防范体系,不断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同时,按照“一街一特、一居一品”的要求,整合资源,聚合众力,形成了一批“个性化”的社区。
幸福社区是一个能够发挥居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是做好社区的基本保证。为此,我们大力弘扬居民的主体意识,加强“邻里情”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区志愿者协会、街道志愿者指导中心、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志愿者服务队四级网络,构建社区志愿服务平台,让具有奉献精神的人都能够为周边的人服务、为整个社会服务。我们推进社区自治,保障民主权利,理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层”、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为组织形式的“决策层”、以社区居委会为办公机构的“执行层”、以社区议事会为智囊团的“议事层”四层关系,完善社区民情恳谈会、社区民事协调会、社区民意听证会、社区民主评议会“四会”制度,使居民在参与社区建设方面实现由响应型、被动型向主动型、创新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