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文化概论心得
《中西文化概论》心得
刚刚拿到中西文化概论这本教科书时,说实在的,看着它就觉得特别别扭,因为我平时很少读书,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书籍,都觉得很陌生,更不用谈文化了。当时后悔的感觉又浮上来了,每次和同学老师谈到看过什么书,我都感到很自卑,因为自己肚子里真的没什么墨水。看着别的同学总是脱口而出,而我却总是最沉默的一个,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所以,看着中西文化概论这几个字样,我不禁颤了一下,同时也下定决心,不要再让自己跟别人差距拉得那么大,在这门课上多学点东西。
课前用半小时时间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且这些又是我们同学自己讲的,这个方式真的很好,我了解到了也学到了很多中西文化的不同。最重要的是看着自己动手做的课件,真的很有成就感。因为我们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分到给自己的部分又是在图书馆和网上找资料而总结出来的,这样大家一起努力,之后又再把各自的资料整合,再修改,这过程我们还甚至争论了一番,但是看着大家一起完成的课件,还是觉得我们的是最好看的。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宿舍六个人下课后在课室里演练,怎样都不能缩到半小时讲完。结果轮到我们讲课时,还真的超出时间了。经过那次讲课,我们都意识到了,当老师备课不容易,一定要准备充分,还要控制好时间,同时与学生的互动也要维持好。
我们的话题是中西文化鬼神的差异,在准备这个课件时,我也深深再次体会到了态度决定一切。我们这个小组,六个人,就只有我一个人的课件是最普通的。相比之下,我付出的努力也是没其他人多的。上过课了之后,我才知道后悔,没有充分准备好。之前,我一直以为我会做的很好的,就掉以轻心,别人在紧张时,我却没什么感觉。直到那天,就要上课了,都已经把课件放到课室多媒体上了,我才开始紧张。因为我已经有“不祥”的预感了,也是心虚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上了讲台。面对同学们,我只有紧盯着课件,害怕直视同学们。当时真的想挖个洞,跳进去。没人能理解我当时那种纠结的心情,只有恨自己。我知道我讲的很不好,可能也拖了组员们的后退。这次,又再感受到态度决定一切。我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的。还记得大一,我参加了英语演讲比赛,通过了初赛和复赛,在准备决赛时,也是掉以轻心,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直到到了比赛现场,看到场面那么大,才开始紧张起来,最终,还是怯场了。这两次活动,都是因为自己的态度不好,而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特别是经历了大一的演讲比赛后,我又在这次的讲课重犯之前的错误。我想了很久很久,这一切都会成为过去,我要重新出发,一旦下决心做好一件事就应该做到最好,应该全力以赴。
现在,我也开始每时每刻提醒自己,要全力以赴,无论做什么事。所以在x中学实习这一个月里,我每天无论是上课还是管理班里的事情,都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的。每天上晚修,我真的没有半刻放松,都是陪着班里的学生度过的,每次上课前,我都是一再检查教案,做好万全的准备。这一个月,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不是因为自己做的事多或做的好,而是,我试着每件事都努力做到最好,我发现这样的自己,和以前真的很不同。这样活着,真的很踏实。我也悟出无论什么事,只要尽力做,就可以做到最好的(纯属个人意见)。
第二篇: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中西文化的差异
第四章中西文化的差异
• 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 唯有如此相互交流才是合情合理的。他们(指中国人)善于观察,而我们长于思考。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莱布尼兹
附:中西文化 之别(图例)
注:一个德国中国通用图阐释中西文化天壤之别
左:西方人(蓝)右:中国人(红)
1、表达个人观点
2、生活方式
3、准时
4、人际关系
5、表达愤怒方式
6、排队
7、自我8、星期日街景
9、聚会
10、餐馆里
11、胃痛时的饮品
12、旅游时
13、审美
14、处理问题方式
15、一日三餐
16、交通工具,图释文字,上:1970年。下:2010年
17、老人的晚年生活
18、洗澡时间
19、心情与天气
20、领导
21、时尚
22、孩子
23、对待新事物
24、左图是老外心中中国人的形象,右图是中国人想象
中的老外的生活。
欢迎指正
• 谢谢!
第四节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一、饮食结构
• 欧洲:肉类蛋类即蛋白质为主
• 中国:谷类即淀粉为主
• 食肉动物游牧民族凶猛进攻性强
• 食草动物农业民族平和 娴静
中国:民以食为天(口腹化、泛食主义)•
• 见面问候:“吃了没有”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临刑前:一顿饱饭—饿鬼 常见词:吃(见下页);饭碗;生人-熟人;食言等等 人们的崇拜对象:妈妈;羊;成为吉祥之物、美善之词,许慎:羊为祥;羊言为善,羊大(羊人)为美;佯;佯装、佯攻
• 鲜、羞、着
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文化,饮食是中国人的头等大
事!
• 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位,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学风浮躁叫浅尝则止,改变处境叫苦尽甘来,• 谋生叫糊口,工作叫饭碗,受雇叫混饭,靠积蓄过日子叫吃老本,靠女人吃饭叫吃软饭,混得好的叫吃得开,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受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没人理会叫吃闭门羹,有苦难言叫吃哑巴亏,嫉妒叫吃醋,理解不透叫囫囵吞枣,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收入太少叫吃不饱,负担太重叫吃不消,犹豫不决叫吃不准,干不成叫干什么吃的,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
第三篇:中西文化比较
一、填空题:
1.逻辑推理最重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形式化和确定性;重视定理、公理、演绎、推理和抽象思维。
2.西方法律的第一要义是天赋人权,第二要义是人人平等。
3.分离主义的政治态度和自由主义的生活信念构成了希腊城邦社会的重要特征。4.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同的生产形式,中国是农耕文明,西方是商业文明。
5.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分别被视为两种文化精神的核心。6.古希腊文化中,人的动物性与理性并列存在,表现为狄奥尼索斯代表的激情的创造精神和阿波罗代表的和谐的理性精神的并存。
7.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西方偏好细剖静析的逻辑分析。8.英语是直线型思维模式,闪语是平行型思维模式,东方语言是螺旋型思维模式,罗曼语、俄语是曲折型思维模式。
9.东西方两大系列六种高级宗教,包括东方系列的佛教与印度教,西方系列的梭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10.在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中,法律和道德都是其社会成员行为模式的最基本规约形态。
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它以个体经验与智慧直接切入事物本质。直觉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十分重视为认知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人类的各种各样机会中的文化状况,在其可能按一般原理加以研究的范围内,是一个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规律的课题。
3、逻辑分析:逻辑有极强的推理认知的作用,作为思维规律可以被人们共同掌握,成为思维外在化的工具,从而使思维这种主观性的活动能够被传达、被理解、被记录、被检验。它把一切的经验和技能都转化成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本质被现象包裹着,要认清本质必去除表象,这种去伪存真的方法就是分析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成为西方哲学认识的心理基础,由此发展出追求精密分析和严谨逻辑的科学文化形态。
4、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较早确立的社会规范体系,其中以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周公旦主持制定的礼较为完善。这是一整套以外显的仪式与规范程序确定下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式,其背景是以血缘谱系为前提的宗法观念和等级秩序,基础是以宗法管理和道德约束为手段的德主刑辅之治。
5、个体本位: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看作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以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原则促进了希腊人个体一时的觉醒和成熟,由此孕育出西方人个提本位的文化精神。个体本位文化精神在伦理观上的体现,是所谓的合理利己主义的人际关系原则在西方社会得到较普遍的认同。
6、中庸和平:中国文化从自己的群体价值日标出发,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由此生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所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归结到对个体人格的要求,则是要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固执一端的偏激片面,以达到处世通达圆融。儒道两家的中道观长期影响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中庸和平精神渗透到文学艺术创造中,便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
7、西方科学精神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著。(1)理性精神即所谓“阿波罗精神”是西方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在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抽象的偏好,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合理性原则。(2)科学精神还表现在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上。西方人为实现驾驭自然的目的,强调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这在科学研究中则表现为注重实验与实证。(3)科学精神中还包含着不断探索科学真理的执著态度,它不盲从传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已取得的经验与结论,总之,它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旧有的一切观念和成就,甚至怀疑自己。
8、中国的“家天下”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有哪些根本差异? 中国: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1)实行“家天下”的宗主统治。(2)讲究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3)大一统的专制政体。a有能力的皇帝往往乾纲独揽,兼听万事。b权力中心始终向皇帝侧近的机构和侍臣转移。c中国皇帝不仅是政治权力至高无上的代表,也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秩序。d统治者以严密的行政组织限制黎民百姓的个人自由。
古希腊: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1)在政治上实行以巴西勒斯为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掌握最高权力的军事民主制。(2)与古代希腊城邦制的发展伴随而生的是民主政治体制的建构。全体公民都有被选举权,设立了公职津贴和戏剧津贴等,鼓励公民担任公职和参加文化活动。(3)显示了契约原则。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便是作为公民社会最高形式契约的法律对个人政治权利和平等地位的肯定。
9、“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问题。(1)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 天工造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
一、协调、有机的联系。(2)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3)作为社会观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4)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10、简述中西宗教文化的主要差异:
(1)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文化表现出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2)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转向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他为的特征;在西方,早在轴心时代就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的过渡,一元神的上帝观念成为西方文化价值的根基和支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3)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中,不同宗教信仰体系都十分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天、穷神达化的境界,从而达到现世人生的最大快乐。这种追求乐感的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4)在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方面:在中国古代,王权在社会生活当中处于一种绝对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受到世俗王权的操纵和支配,一直处于附庸的地位:而在西方,教会与王权分庭抗礼,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教权高于王权。
12、结合中西神话的特征对二者进行比较:
(1)中西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中国古代神话由于世俗化和历史化的影响,保存较零散,未能在后世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西方神话则以其丰富的形象,成熟的形式和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在的广泛渗透,成为滋润西方艺术和文学创造的源泉。
(2)中国神话(主要指汉族)的大部分作品属于原生态和过渡态神话,具有以下突出特征:a描述自然现象、表达人类征服大自然愿望的作品异常丰富。b神灵大多是自然神。c神话的单一性。d中国神话关于神袛的记载非常简单,是零星的、片段式的有关事件的概述;希腊神话的主要表现有:a折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作品居多。b神灵大多是自然神兼社会神或比较纯粹的社会神。c神话的内容相对集中,风格较为统一,有完整的谱系。d希腊神话在流传过程中,一般都有比较完整、有起有落的故事框架。
(3)希腊神话的感性化特征成为希腊人和后来的西方人的向往,中国神话则由于其历史化的变形而成为中国人世代敬仰的道德楷模。
11、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辅之以少量的综合,而东方的思维模式则以综合为主,佐之以少量的分析。
(2)中西语言一个重词汇,一个重语法。即西方语言是典型的语法型语言,汉语是典型的语义型语言。语法型语言与语义型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编码方式、结构框架和基本结构单位不同。a语法型语言中现实的特征是通过问接或曲折的方式反映的,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是不一致的,语法型语言以形态体现跟概念范畴相对应的语言范畴。语义型语言采用直接编码的方式,现实的特征在语言中得到直接的反映,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保持一致。b语法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主语—谓语”,语义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话题—说明”。c西方语言以“句”为本位,以词为句法结构的基本单位;汉语的情况刚好相反,“字”是汉语最小的句法结构单位。(3)从构成方式来看,西方语言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西方语言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形态规则和形式的方式,而汉语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语境等语义因素,是依靠语义的方式。
(4)从语法范畴分析,西方语言是严式语言,汉语是宽式语言。语言严式与宽式的差异源于形态的差异。西方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5)中西语言——思维模式存在着“整体领悟·类比联想”和“构造分析·逻辑演绎”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语言层面也有明显的表现。
(6)语法型的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线性、结构封闭的特点,而语义型的汉语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立体、结构开放的特点。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呈现着焦点视与散点视的特色,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以焦点视为主要特征,汉语句法结构则以散点视为主要特征。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式类型上的显著差异是:西方语言主从句发达,汉语对偶句发达。西方语言具有虚拟语法范畴,汉语缺少虚拟语法范畴。
(7)在修辞方面,西方语言显得较为精准、周严、直露,汉语则显得较为模糊、简约、含蓄。在语言风格上,西方语言与汉语呈现出精准与模糊、周严与简约、直露与含蓄的差异。在语篇修辞上,英语句子的典型模式是直线型结构,而汉语句子的典型模式是螺旋型结构。
一、填空题:
1.逻辑推理最重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形式化和确定性;重视定理、公理、演绎、推理和抽象思维。
2.西方法律的第一要义是天赋人权,第二要义是人人平等。
3.分离主义的政治态度和自由主义的生活信念构成了希腊城邦社会的重要特征。4.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同的生产形式,中国是农耕文明,西方是商业文明。5.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分别被视为两种文化精神的核心。
6.古希腊文化中,人的动物性与理性并列存在,表现为狄奥尼索斯代表的激情的创造精神和阿波罗代表的和谐的理性精神的并存。
7.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西方偏好细剖静析的逻辑分析。
8.英语是直线型思维模式,闪语是平行型思维模式,东方语言是螺旋型思维模式,罗曼语、俄语是曲折型思维模式。
9.东西方两大系列六种高级宗教,包括东方系列的佛教与印度教,西方系列的梭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10.在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中,法律和道德都是其社会成员行为模式的最基本规约形态。
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它以个体经验与智慧直接切入事物本质。直觉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十分重视为认知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人类的各种各样机会中的文化状况,在其可能按一般原理加以研究的范围内,是一个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规律的课题。
3、逻辑分析:逻辑有极强的推理认知的作用,作为思维规律可以被人们共同掌握,成为思维外在化的工具,从而使思维这种主观性的活动能够被传达、被理解、被记录、被检验。它把一切的经验和技能都转化成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本质被现象包裹着,要认清本质必去除表象,这种去伪存真的方法就是分析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成为西方哲学认识的心理基础,由此发展出追求精密分析和严谨逻辑的科学文化形态。
4、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较早确立的社会规范体系,其中以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周公旦主持制定的礼较为完善。这是一整套以外显的仪式与规范程序确定下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式,其背景是以血缘谱系为前提的宗法观念和等级秩序,基础是以宗法管理和道德约束为手段的德主刑辅之治。
5、个体本位: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看作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以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原则促进了希腊人个体一时的觉醒和成熟,由此孕育出西方人个提本位的文化精神。个体本位文化精神在伦理观上的体现,是所谓的合理利己主义的人际关系原则在西方社会得到较普遍的认同。
6、中庸和平:中国文化从自己的群体价值日标出发,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由此生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所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归结到对个体人格的要求,则是要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固执一端的偏激片面,以达到处世通达圆融。儒道两家的中道观长期影响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中庸和平精神渗透到文学艺术创造中,便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
7、西方科学精神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著。(1)理性精神即所谓“阿波罗精神”是西方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在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抽象的偏好,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合理性原则。(2)科学精神还表现在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上。西方人为实现驾驭自然的目的,强调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这在科学研究中则表现为注重实验与实证。(3)科学精神中还包含着不断探索科学真理的执著态度,它不盲从传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已取得的经验与结论,总之,它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旧有的一切观念和成就,甚至怀疑自己。
8、中国的“家天下”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有哪些根本差异? 中国: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1)实行“家天下”的宗主统治。(2)讲究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3)大一统的专制政体。a有能力的皇帝往往乾纲独揽,兼听万事。b权力中心始终向皇帝侧近的机构和侍臣转移。c中国皇帝不仅是政治权力至高无上的代表,也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秩序。d统治者以严密的行政组织限制黎民百姓的个人自由。
古希腊: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1)在政治上实行以巴西勒斯为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掌握最高权力的军事民主制。(2)与古代希腊城邦制的发展伴随而生的是民主政治体制的建构。全体公民都有被选举权,设立了公职津贴和戏剧津贴等,鼓励公民担任公职和参加文化活动。(3)显示了契约原则。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便是作为公民社会最高形式契约的法律对个人政治权利和平等地位的肯定。
9、“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问题。(1)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 天工造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
一、协调、有机的联系。(2)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3)作为社会观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4)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10、简述中西宗教文化的主要差异:
(1)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文化表现出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2)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转向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他为的特征;在西方,早在轴心时代就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的过渡,一元神的上帝观念成为西方文化价值的根基和支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3)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中,不同宗教信仰体系都十分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天、穷神达化的境界,从而达到现世人生的最大快乐。这种追求乐感的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4)在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方面:在中国古代,王权在社会生活当中处于一种绝对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受到世俗王权的操纵和支配,一直处于附庸的地位:而在西方,教会与王权分庭抗礼,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教权高于王权。
12、结合中西神话的特征对二者进行比较:
(1)中西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中国古代神话由于世俗化和历史化的影响,保存较零散,未能在后世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西方神话则以其丰富的形象,成熟的形式和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在的广泛渗透,成为滋润西方艺术和文学创造的源泉。
(2)中国神话(主要指汉族)的大部分作品属于原生态和过渡态神话,具有以下突出特征:a描述自然现象、表达人类征服大自然愿望的作品异常丰富。b神灵大多是自然神。c神话的单一性。d中国神话关于神袛的记载非常简单,是零星的、片段式的有关事件的概述;希腊神话的主要表现有:a折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作品居多。b神灵大多是自然神兼社会神或比较纯粹的社会神。c神话的内容相对集中,风格较为统一,有完整的谱系。d希腊神话在流传过程中,一般都有比较完整、有起有落的故事框架。
(3)希腊神话的感性化特征成为希腊人和后来的西方人的向往,中国神话则由于其历史化的变形而成为中国人世代敬仰的道德楷模。
11、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辅之以少量的综合,而东方的思维模式则以综合为主,佐之以少量的分析。
(2)中西语言一个重词汇,一个重语法。即西方语言是典型的语法型语言,汉语是典型的语义型语言。语法型语言与语义型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编码方式、结构框架和基本结构单位不同。a语法型语言中现实的特征是通过问接或曲折的方式反映的,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是不一致的,语法型语言以形态体现跟概念范畴相对应的语言范畴。语义型语言采用直接编码的方式,现实的特征在语言中得到直接的反映,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保持一致。b语法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主语—谓语”,语义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话题—说明”。c西方语言以“句”为本位,以词为句法结构的基本单位;汉语的情况刚好相反,“字”是汉语最小的句法结构单位。(3)从构成方式来看,西方语言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西方语言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形态规则和形式的方式,而汉语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语境等语义因素,是依靠语义的方式。
(4)从语法范畴分析,西方语言是严式语言,汉语是宽式语言。语言严式与宽式的差异源于形态的差异。西方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5)中西语言——思维模式存在着“整体领悟·类比联想”和“构造分析·逻辑演绎”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语言层面也有明显的表现。
(6)语法型的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线性、结构封闭的特点,而语义型的汉语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立体、结构开放的特点。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呈现着焦点视与散点视的特色,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以焦点视为主要特征,汉语句法结构则以散点视为主要特征。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式类型上的显著差异是:西方语言主从句发达,汉语对偶句发达。西方语言具有虚拟语法范畴,汉语缺少虚拟语法范畴。
(7)在修辞方面,西方语言显得较为精准、周严、直露,汉语则显得较为模糊、简约、含蓄。在语言风格上,西方语言与汉语呈现出精准与模糊、周严与简约、直露与含蓄的差异。在语篇修辞上,英语句子的典型模式是直线型结构,而汉语句子的典型模式是螺旋型结构。
第四篇:中西文化比较
一.填空
1.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俗语曰“百善孝为先”,孝的最基本内容是父为子纲,形成了事君如事父,移忠作孝的君臣、臣民关系。忠孝相沟通,父为子纲衍生出君为臣纲,孝道转化为治道。《孝经》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2.伊壁鸠鲁学派肯定了个人追求快乐享受幸福的要求和权利,认为“获得相对于别人而使自己得到安全的任何手段都是自然的善”。
3.费尔巴哈说“你的第一个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你也就能使别人幸福。”
4.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5.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文化则表现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价值上是以神为本。
6.中国艺术体现强烈的写意性、程式化、整体感和运动感,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西方艺术体现写实性、科学性和真实感。
7.教父哲学代表奥古斯丁最重要的著作为《忏悔录》、《上帝之城》和《论三位一体》。
8.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为《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哲学大全》。
9.经院哲学之父为安瑟尔谟,他认为教父哲学是一种惰性哲学。
10.斯多葛学派的塞内卡提出人应该顺应自然,服从命令。愿意的人被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被命运拖着走。
11.笛卡尔提出“普遍怀疑”和“我思故我在”,“心物二元论”,代表作《谈谈方法》、《第一哲学沉思集》。
12.“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近本最重要的命题。
13.佛教以苦、集、灭、道四谛作为理论基础。
14.“罪感”成为基督徒最基本的心理体验(原罪说)。
15.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尔菲神庙)。柏拉图——人的意识由意志、理性、情欲构成(洞穴隐喻)。
二.名词解释
1.中庸:何谓“中庸”,宋代理学家程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又进一步解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的核心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归结到对个体人格的要求,则是要求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情感欲望,反对固执一端的偏激片面,以达到出世通达圆融。
2.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同时也是最难理解的奥秘,出自教父哲学奥古斯丁的著作《论三位一体》,具体内容是(1).教父哲学的神秘主义特点集中地表现在基督教的正统教义中,在早期基督教神学所关注的上帝论,基督论和人性论等三大领域中,分别形成了“三位一体”“基督神—人性”“原罪”与“救赎”等基本教义。
(2).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同时也是最难以理解的奥秘,德尔图是最早系统地论及到“三位一体”的教父,在《驳普拉克西亚》一书中,他对圣父、圣子、圣灵的关系解释到:“通过实质的合一,全部合为一体;这个整体又一分为三,这个奥秘的划分仍然是严守的秘密。这三者按着顺序是:父、子、圣灵。但是,所谓一分为三,并不是从实质上而是从形式上,不是从能力上而是从现象上。因为他们是同一实体,同一本质,同一能力。因为上帝是一位,只是以父、子、圣灵为名被认为是等级、形式和面貌。”这种表示对于理性来说无疑是玄奥和不可理解的,然而德尔图良看来,这种超理解性恰恰是信仰的基本特点。
3.普遍怀疑:怀疑主义是17世纪西欧思想流行的一种普遍方法。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不同于西方的怀疑主义,怀疑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要通过普遍怀疑去寻找那些不可怀疑的东西,即怀疑是为了“把沙子和浮图挖掉”,从而“找出磐石和硬土”,但其仅仅把怀疑限
制在思想范围内,在实践上表示要“服从我国的法律和习俗”。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笛卡尔的谨小慎微,他在思想上敢于向包括经院哲学在内的传统权威挑战,在行动上却奉行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
他把“清楚分明”的理性确立为判定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任何东西,只要我在那些东西里找到哪怕是一点点可疑的东西,就足以使我把它们全部都抛掉。据此,笛卡尔首先对感觉进行了怀疑,感官本身是骗人的,只要他骗过我们一次,我们就不应该再相信它。但有一样东西却是不可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因为即使对“我在怀疑”进行怀疑,仍然证明了“我在怀疑”。怀疑就是思想,思想必然就会有一个思想者即“我”存在,这样笛卡尔就从他的普遍怀疑中引出了再也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即“我思故我在”。
4.我思故我在:这里所说的第一个“我”是指一个思想主体,他认为:我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即我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这个“我”是超越形体的,因为“我”完全可以想象自己没有形体,不能摄取营养和走路,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我”没有思想,思想是“我”的本质属性,我能想多久,就存在多久,我只要一停止思想,自身也就不复存在。笛卡尔把思维的“我”确立为哲学的绝对起点,表现了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的觉醒。“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他正是以此作为根基而构建起整个形而上学体系的。但“我思故我在”这条原理本身却不是逻辑推理的结论,二是建立在内在反省的自我经验之上的,它是一种直觉活动的后果。笛卡尔自己也承认“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也是如此,存在也不是通过三段论法从中思维中推出来的,这里只不过通过直觉的活动承认一个简单地给与肯定的事实。”由此可见,唯理论哲学在一开始就是建立在某种理智直观之上的,这种直观往往又被看作是一种内在的“经验”,而与经验派的外在经验有异曲同工的关系,所以笛卡尔又被看作经验论者。
三.叙述题
1.简述“天人合一”和“物我二分”的具体内容。
天人合一: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他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四海皆王土的广王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实践原则要求言行一致。包含了四个方面(认识论,社会观,自然观,宗教观):A.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B.作为认识论基本范畴,“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是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得一体关系。C.作为社会观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D.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而人能以至诚求神助,天人是共同的关系。
物我二分:西方文化在逐步进入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对自然的认识于驾驭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创立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识,即由原始混沌、物我相通的朦胧关系走向物我分离,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A.物我两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开始就表现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突出的特征。B.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前提,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哲学范畴。C.二元对立的思想,还体现在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上。西方文化认为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则注重共同目标,强调个人与社会群体在利益立
场上的根本差别和对立,也强调人与社会群体的依赖关系。西方文化不仅关注社会群体存在本身和社会运行过程中的社会和个人的对立也承认每个个体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因此努力保护社会中每个人独立权利。D.最后二元对立还表现为人自身的分裂,人的存在也有理性与物性,心与物或灵与肉的二元对立。西方文化正是认定事物内部外部的矛盾冲突促成了事物的发展,人也在这个对立分裂的世界中饱尝文化的重压和孤独之苦,必须面对一切挑战孤军奋斗。
2.简答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西方文化精神主要特点
中国文化的的核心价值:就是人文传统,即指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着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起来的,他不刻意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那时开始将关注的中心由神转向人类社会,致力于讨论人格塑造、人的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人文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迥异于西方科学文化的独特伦理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1中国文化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早的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制2以礼乐教化为中心的道德理性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最根本的体现3只是努力发展各种与人伦社会有关的思想学说,而不关心对客观自然的认识不热心逻辑认识体系和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4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文化人文传统的又一表征。
西方文化的精神主要特点:1西方文化以科学精神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精神,客观态度和探求真理的执着。2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即强调个人本位,追求个人主义的自由和权利,形成了个人本位的文化精神。3西方文化是以个体的商业活动为基础,崇尚力争,西方人鼓励竞争,追求功利,崇尚力量和进取的价值目标,形成了崇力好斗善争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表现为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和强烈的竞争意识。4.西方文化较为开放,形成了热烈好动,重汲取,求变化,广拓展的文化精神,西方文化重视开拓与求新,善于从不同异质文化中汲取经省养料,积极向外开拓,求变务新。
4..简述中和婉约和激扬奔放
1.宁静淡泊的闲情逸致。中国艺术在儒家“温良恭谦让”中庸哲学思维熏陶下,注重感情的表现委婉而节制,向往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温婉柔情和温柔敦厚的含蓄有致。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之美”,所谓中和,就是适中和谐,他强调对立面的朴素和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和理智的朴素和谐,强调按照一定的文化法则把多样或者相反的因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2.灵动冲突的生命体验。西方艺术崇尚刚性之美,倡导英雄主义与悲剧精神,在艺术作品中充溢着率性的铺张、浪漫的激情和深沉博大的气势。西方人“天人相分”的宇宙意识,确定了人与自然只能是一种并列关系。只是人与自然界其他存在物不同,他们具有感知能力和理性精神,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常常显示出一种能动的支配权,对可感世界认识越多,理解越深,就越接近宇宙的本原,越靠近真理。这样,人就成为了把握世界的主体。这种“天人相分”的宇宙意识以及认知方式,使西方人的思维趋于外在的客观世界。在西方人看来,认识活动是一种人对客观自然的冷静、理智的思维活动,身处自然之外的无可消除的认知距离和心理距离,使人与自然宇宙不可能达到一种完全有机的融合。从人类思维发展史看来,认识思维总是从这种片面性向一种片面性发展的,人们所具有的寻求圆满的欲望和认识的每个具体阶段不可能完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永远是人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而对自然界的认识更新反过来又为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基础。在艺术领域里,西方人将人与自然,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彻底分裂,以便对审美客体进行深入剖析,再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严格的条理化、系统化。
5.解释青原惟信
(1)首先具体解释这三个层次:
青原惟信禅师未参禅前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常识境界,也就是对外界的直觉性认识。随后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解到“山”和“水”只是表象,甚至是幻相,一切都起于心对它们的差别认知,这是参禅境界。最后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则是超越“是”与“不是”,统合外物与内心,反璞归真,这是开悟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2)体现的思维方式:
1.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
2.直觉思维因为强烈的主观色彩而带有模糊性让人难以把握,但直觉思维的一些特征却是显而易见的3.直觉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它包含了很多的可能性,所谓的中国式的智慧,是指这种思维拒绝任何规则的限制,包括逻辑和语言规则,因而灵活,有创造力。同时,这种思维方式拒绝一个肯定的答案,它使认知处于永远开放的状态中,这也符合中国哲学对本体模糊本质的认识。
4.我们说的中国哲学思维带来非逻辑的特征并不是说中国人的思维没有逻辑,而是说中国哲学偏好,追求非逻辑、非形式带来的灵活简洁,它压缩或抛弃了逻辑程序,开门见山的切入本质。
5.我们看不到思维前后的逻辑过程,但能感受到极强的思维力。在中国文学中追求语言言简意赅。但这种思维也给思维的理解,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传授带来一定的障碍。因为他不长于将个别的经验及思维成果总结为条理清洗的知识体系,因而难以得到准确的传播和形成那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
(3)意义:
6.中国传统社会体制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个特征便是历史上有能力的皇帝往往乾纲独揽,兼听万事。第二,作为皇帝意志执行者的官僚集团没有固定的体制,而是不断被皇帝随心所欲地加以改变,其总特点是权力中心始终向皇帝侧近的季候和侍臣转移。第三,中国皇帝不仅是政治权力至高无上的代表,也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秩序。第四,统治者以严密的行政组织限制黎民百姓的个人自由。
第五篇:中西文化概论期末论文中西神话差异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西文化概论期末论文中西神话差异
中西神话差异
中国神话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的相承性,基本上处于各自独立,相互并列的状态,虽然在部落兼并,同化的过程中,很多落后民族的神被纳入中原部落的黄帝神系中,但应该说这只是相当一小部分,他们接受中原神话,也保留着自己部落的原始神话,所以整个中国神话体系相当杂乱,在这一点上西方神话,尤其是第三代文明的希腊神话,就极大地吸收了前2代文明(诶及;迈锡尼,巴比伦)的成果,有很强的继承性,并且有很强的系谱性,就以希腊神话来说,从乌拉诺斯到宙斯,三代神系一步步演化,在每一代神系里都有相对完整的神职人员,分工明确;而且有地域区别,地母,海神等在自己的范围里他就是最强的,强弱比较相对,中国神话虽然也有不同的山神,河神,海神(四海龙王),但他们在自己领域内强的只是职权,在整个神谱中强弱是比较绝对的,龙王在岸上斗不过哪吒,斗不过孙悟空,在海里他依然斗不过,在海里强了那么一些,基本上是杯水车薪,还是强弱分明的。
另外中国神话中的神更多是通过自我刻苦修炼成正身的,凡人,妖魔通过自我修为都可以成仙,成神,除了少数“官二代”——哪吒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兄弟等,西方神话中神职人员主要便是前后相及,由母而生,这应该与中国神话的修为要求禁欲有关,除了少数像哪吒一家,但其实哪吒的母亲,也就是李天王的夫人在很多地方都被淡化了,玉帝与王母这不正的上梁倒似乎合情合理,自然而然,别人这样就是触犯天条,这其实还是差在文化源缘里,我们的神是修炼来的,从人到神,神当然有点人做不到的东西,人的修炼说白了也就是做一些人通常做不到的东西,而免除七情六欲当然是该包含在内的,神不过就是把人的优点放大,缺点缩小或者忽略,中国文化里的神更多强调道德,厚生爱民,德披众生,“满足人的需要为人服务”,这便是中国神话的心理源缘,当然神话的产生都在于原始先民对自然的恐惧,对自我的卑怯而按照自己的想法幻想出一系列奇奇怪怪的东西给未知做自己能接受的解释,中国文化是一种单一,稳定的大河文明,内陆文明,相对西方的海洋文明绝对是保守的,缺少大海的进取与开拓意识,在大河边肥沃的土壤里只能希望保住原来的就足够,因而中国神话里的神为人服务的意识就要特别强,就要厚生爱民,人们求一求了就要显灵,因为人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解决,甚至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都是淡漠的,也因此除却原始神话中国神话的功利性更强,神要满足人的意愿,而西方神话演进到第三代的海洋文明神话人的主体意识就特别强,神不过跟人差不多,人的缺点神一样拥有,除去神力好像神与人并没有什么区别,西方神话对神的道德是没有什么要求的,只要有“力”,有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力量就行,也因而特别突出个人英雄主义,特别崇尚对力量的追求,也因此西方神话到后来更加理性,更容易诱导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出科学来,中国神话便更注重道德,伦理,自我的约束与修为,也因而使人变得更加保守,依赖性更强,主体意识相当淡薄,西方在古希腊时代便有了人的觉醒,便开始注重对人自身的思考,在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就不大好说了。
然后就是由于各自谱系化程度不同而导致后来的不同结局。中国神话在后来很大一部分被遗失或者是有意识地丢弃了,在先前口耳相传的年代,中西方神话的流传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到了文字时代,中国神话就命途多舛了,在这时很多神话被历史化了,人们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最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天神下化为人的始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一个虚虚实实的人的谱系世族,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文明时代正统史家或者儒家是不接纳那些很是朴野的原始神话的,因为最初时代的自然神与半人半自然神是非人或是人的,很是模棱两可,那史家,思想家们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原始神话加以丢弃,加以改造,或者回避,也便孔子说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到后来甚至有违理性的都被删减,我们早慧的祖先很早便打消了那些不切实际的只能安慰自己的想法,很早便追求现实的存在,追求儒家伦理,追求修身治国平天下,也便是司马迁所言的“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这样原始神话主要被保留的便是最后来的“人形神话”了,自然神与半人半自然神很多则遗憾地散失了:另一去向便是被仙化,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重要来源,这大概应该在外来文明,外来宗教到来时才发生的,很明显的例子便是佛话,在中原传入佛教以后,土生宗教道教便制造出一个相当完整,系谱的仙话来对抗佛话,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这当然被仙话的也只能是有限的小部分神话,一般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带有修炼,升天不死的情节,这也使得仙话里的文化意蕴比神话要淡薄得多,那些神话故事里的民族精神,审美品质也就荡然无存了。而西方神话大部分是由民间唱诗的歌手传承,然后经过诗人和戏剧家的加工创作,在这过程中他们往往又加入个人的想象与润色,而且他们的生活和职业又要求他们必须以故事情节和内容丰富取胜,因而西方神话动辄长篇大论,规模宏伟,情节故事引人入胜,始终保持着相当的魅力,传承也便容易多了,而且这些诗人,戏剧家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完善,充实,他们还做了相当系统化地整理,比如古希腊人赫西俄德专门撰写了《神谱》,把所有的关于神的各种传说进行了分类排列,形成了“俄林波斯神系”,神系中的诸神各有其位,各司其职,分工甚为明确。当然我们的神话也因为谱系化程度较低而有了不断完整,丰富的可能,像后来神话里出现的玉皇大帝,这便是道家仙话里的人物,甚至哪吒后来作为神仙而受了佛祖赐予的佛号,道神佛相互影响,丰富,整个中华文化的强大包容性也便显露无疑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