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家阐述和谐社会理论提出背景
今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正式向外界全面阐述了“构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理论。香港大公报就此刊登了对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的采访文章,对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进行了阐述。~年春节刚刚过去,中国最精英的一批高级干部便云集在中央党校,包括近200名中央和地方大员──位于各权力机构的省委书记、省长、部长,在此参加一年一度的省部级高级研讨班。今年的研讨专题为: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春节后办班成惯例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教授参加了这次研讨班的具体工作,严书翰教授告诉大公报记者,自本世纪始,中共中央在春节后至“~”前召集省部级“一把手”就中共最新理论主张在中央提前进行研讨已成惯例,例如,2002年,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研讨;~年就“十六大”精神统一认识;~年则是研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自1989年以来,中央党校校长先后由中央政治局常委级的~、胡锦涛、曾庆红担任,其中胡锦涛任校长近十年。中共“十六大”后,曾庆红接替胡锦涛出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校在中共的理论建设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今年2月19日,胡锦涛亦是在中央党校,正式向外界阐述“构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理论,并首先在中共~中统一认识,进而再推进至全党。“一把手”统一思想作为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参加了此次省部级高级研讨班的全过程,并对与会高级干部讨论之热烈,思想之共鸣感受尤深。他透露说,在七天的研讨中,除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对和谐社会理论作系统阐述用了半天时间之外,闭幕式由曾庆红作总结用了半天,还用了一天半时间由五位部长作专题报告,其余四天半都交给与会者讨论,在四天半的讨论中,这些书记、省长、部长们分别联系所在地区及所分管的领域理解、发挥胡锦涛的报告,亦表示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理论及时适时,在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及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建设和谐社会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是中国未来社会之必须,亦是现阶段社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近200位~云集,五位中央常委与会,多数中央政治局委员到场,其规模俨然是中央委员会的一次全体会议,而且这些中央地区级大员不得请假,闭门读书,难得有如此环境研究理论,提高理论,在中央最高学府中做七天学生。缜密思考提出理念文章说,曾庆红对此次研讨班寄予的厚望,评价很高,他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理清思路,谋划和谐”二十四个字作为开班宗旨。以严书翰教授的理解,中央在中国已进入总体小康这一特定时刻提出和谐社会理念,决不是哪个人拍拍脑袋就想出来的,也决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是深思熟虑后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严书翰说,新一届中央头脑很清醒,考虑很清楚,尽管中国以2000年达到总体小康成为划时代的界碑,但是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至3000美元阶段往往是这个国家是继续发展还是发生夭折的关键阶段,远则拉美,近则亚洲“四小龙”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没能绕过此阶段。当然,包括香港和台湾省在内的“四小龙”成功地越过了这个阶段。胡锦涛2月19在党校的讲话中,再次提到了目前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分配不公矛盾复杂所谓发展的黄金期,就是任何一个国家进入这一时期都会有大的发展和大的举措,例如中国从新世纪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修建青藏铁路和南水北调等。所谓矛盾凸显期,就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矛盾比较集中的时期。首先,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从中折射出国家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其次,人民内部各阶层的分配差距拉大。尽管彻底否定了阶级斗争,现在国内不存在阶级对抗,但工农等各阶层之间存在着分配不公的问题。工人中还存在着低收入、下岗、失业;农民内部也有变化,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成为农民工,有的成为失地或无地农民;公务员内部也有利益矛盾,“阳光工资制度”出发点是好的,将公务员的收入放在阳光下,但目前只有沿海几个省实行,中央和国家机关无法实行。各个阶层之间利益发生了变化,虽然对抗不存在,但差别和矛盾肯定存在。下层百姓须得实惠严书翰说,如上两个特点决定了两种可能性:一是执政党和政府采取妥当政策,就可以带领人民平稳度过这一关键期;二是如果执政党和政府头脑发热,政策失误,则会激化矛盾,不但会造成社会动荡,而且还会阻碍经济与社会发展。亚洲四小龙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发展中国家的“拉美现象”则是不成功的案例,例如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下台很能说明问题,该国GDp很高,但下层百姓未得到实惠。严书翰说,上述历史教训可以认为是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一。他说,中共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其执政基础亦会受到因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出现的矛盾的挑战,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将有助于执政基础的巩固。严书翰表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将为未来中共执政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和新变化。以往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那些有悖于“社会和谐”的思维和做法都要予以调整,予以更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二篇:专家阐述和谐社会理论提出背景
文章标题:专家阐述和谐社会理论提出背景
今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正式向外界全面阐述了“构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理论。香港大公报就此刊登了对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的采访文章,对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进行了阐述。
2005年春节刚刚过去,中国最精英的一批高级干部便云集在中央党校,包括近200名中央和地方大员──位于各权力机构的省委书记、省长、部长,在此参加一年一度的省部级高级研讨班。今年的研讨专题为: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春节后办班成惯例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教授参加了这次研讨班的具体工作,严书翰教授告诉大公报记者,自本世纪始,中共中央在春节后至“两会”前召集省部级“一把手”就中共最新理论主张在中央提前进行研讨已成惯例,例如,2002年,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研讨;2003年就“十六大”精神统一认识;2004年则是研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自1989年以来,中央党校校长先后由中央政治局常委级的乔石、胡锦涛、曾庆红担任,其中胡锦涛任校长近十年。中共“十六大”后,曾庆红接替胡锦涛出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校在中共的理论建设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今年2月19日,胡锦涛亦是在中央党校,正式向外界阐述“构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理论,并首先在中共高干中统一认识,进而再推进至全党。
“一把手”统一思想
作为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参加了此次省部级高级研讨班的全过程,并对与会高级干部讨论之热烈,思想之共鸣感受尤深。
他透露说,在七天的研讨中,除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对和谐社会理论作系统阐述用了半天时间之外,闭幕式由曾庆红作总结用了半天,还用了一天半时间由五位部长作专题报告,其余四天半都交给与会者讨论,在四天半的讨论中,这些书记、省长、部长们分别联系所在地区及所分管的领域理解、发挥胡锦涛的报告,亦表示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理论及时适时,在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及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建设和谐社会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是中国未来社会之必须,亦是现阶段社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近200位高官云集,五位中央常委与会,多数中央政治局委员到场,其规模俨然是中央委员会的一次全体会议,而且这些中央地区级大员不得请假,闭门读书,难得有如此环境研究理论,提高理论,在中央最高学府中做七天学生。
缜密思考提出理念
文章说,曾庆红对此次研讨班寄予的厚望,评价很高,他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理清思路,谋划和谐”二十四个字作为开班宗旨。
以严书翰教授的理解,中央在中国已进入总体小康这一特定时刻提出和谐社会理念,决不是哪个人拍拍脑袋就想出来的,也决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是深思熟虑后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
严书翰说,新一届中央头脑很清醒,考虑很清楚,尽管中国以2000年达到总体小康成为划时代的界碑,但是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至3000美元阶段往往是这个国家是继续发展还是发生夭折的关键阶段,远则拉美,近则亚洲“四小龙”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没能绕过此阶段。当然,包括香港和台湾省在内的“四小龙”成功地越过了这个阶段。
胡锦涛2月19在党校的讲话中,再次提到了目前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
分配不公矛盾复杂
所谓发展的黄金期,就是任何一个国家进入这一时期都会有大的发展和大的举措,例如中国从新世纪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修建青藏铁路和南水北调等。
所谓矛盾凸显期,就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矛盾比较集中的时期。首先,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从中折射出国家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其次,人民内部各阶层的分配差距拉大。尽管彻底否定了阶级斗争,现在国内不存在阶级对抗,但工农等各阶层之间存在着分配不公的问题。工人中还存在着低收入、下岗、失业;农民内部也有变化,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成为农民工,有的成为失地或无地农民;公务员内部也有利益矛盾,“阳光工资制度”出发点是好的,将公务员的收入放在阳光下,但目前只有沿海几个省实行,中央和国家机关无法实行。各个阶层之间利益发生了变化,虽然对抗不存在,但差别和矛盾肯定存在。
下层百姓须得实惠
严书翰说,如上两个特点决定了两种可能性:一是执政党和政府采取妥当政策,就可以带领人民平稳度过这一关键期;二是如果执政党和政府头脑发热,政策失误,则会激化矛盾,不但会造成社会动荡,而且还会阻碍经济与社会发展。亚洲四小龙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发展中国家的“拉
第三篇:专家阐述和谐社会理论提出背景
专家阐述和谐社会理论提出背景
今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正式向外界全面阐述了“构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理论。香港大公报就此刊登了对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的采访文章,对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进行了阐述。XX年春节刚刚过去,中国最精英的一批高级干部便云集在中央党校,包括近200名中央和地方大员──位于各权力机构的省委书记、省长、部长,在此参加一年一度的省部级高级研讨班。今年的研讨专题为: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春节后办班成惯例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教授参加了这次研讨班的具体工作,严书翰教授告诉大公报记者,自本世纪始,中共中央在春节后至“两会”前召集省部级“一把手”就中共最新理论主张在中央提前进行研讨已成惯例,例如,XX年,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研讨;XX年就“十六大”精神统一认识;XX年则是研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自1989年以来,中央党校校长先后由中央政治局常委级的乔石、胡锦涛、曾庆红担任,其中胡锦涛任校长近十年。中共“十六大”后,曾庆红接替胡锦涛出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校在中共的理论建设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今年2月19日,胡锦涛亦是在中央党校,正式向外界阐述“构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理论,并首先在中共高干中统一认识,进而再推进至全党。
“一把手”统一思想
作为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参加了此次省部级高级研讨班的全过程,并对与会高级干部讨论之热烈,思想之共鸣感受尤深。他透露说,在七天的研讨中,除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对和谐社会理论作系统阐述用了半天时间之外,闭幕式由曾庆红作总结用了半天,还用了一天半时间由五位部长作专题报告,其余四天半都交给与会者讨论,在四天半的讨论中,这些书记、省长、部长们分别联系所在地区及所分管的领域理解、发挥胡锦涛的报告,亦表示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理论及时适时,在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及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建设和谐社会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是中国未来社会之必须,亦是现阶段社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近200位高官云集,五位中央常委与会,多数中央政治局委员到场,其规模俨然是中央委员会的一次全体会议,而且这些中央地区级大员不得请假,闭门读书,难得有如此环境研究理论,提高理论,在中央最高学府中做七天学生。
缜密思考提出理念
文章说,曾庆红对此次研讨班寄予的厚望,评价很高,他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理清思路,谋划和谐”二十四个字作为开班宗旨。以严书翰教授的理解,中央在中国已进入总体小康这一特定时刻提出和谐社会理念,决不是哪个人拍拍脑袋就想出来的,也决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是深思熟虑后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严书翰说,新一届中央头脑很清醒,考虑很清楚,尽管中国以XX年达到总体小康成为划时代的界碑,但是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至3000美元阶段往往是这个国家是继续发展还是发生夭折的关键阶段,远则拉美,近则亚洲“四小龙”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没能绕过此阶段。当然,包括香港和台湾省在内的“四小龙”成功地越过了这个阶段。胡锦涛2月19在党校的讲话中,再次提到了目前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
分配不公矛盾复杂
所谓发展的黄金期,就是任何一个国家进入这一时期都会有大的发展和大的举措,例如中国从新世纪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修建青藏铁路和南水北调等。所谓矛盾凸显期,就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矛盾比较集中的时期。首先,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从中折射出国家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其次,人民内部各阶层的分配差距拉大。尽管彻底否定了阶级斗争,现在国内不存在阶级对抗,但工农等各阶层之间存在着分配不公的问题。工人中还存在着低收入、下岗、失业;农民内部也有变化,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成为农民工,有的成为失地或无地农民;公务员内部也有利益矛盾,“阳光工资制度”出发点是好的,将公务员的收入放在阳光下,但目前只有沿海几个省实行,中央和国家机关无法实行。各个阶层之间利益发生了变化,虽然对抗不存在,但差别和矛盾肯定存在。
下层百姓须得实惠
严书翰说,如上两个特点决定了两种可能性:一是执政党和政府采取妥当政策,就可以带领人民平稳度过这一关键期;二是如果执政党和政府头脑发热,政策失误,则会激化矛盾,不但会造成社会动荡,而且还会阻碍经济与社会发展。亚洲四小龙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发展中国家的“拉美现象”则是不成功的案例,例如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下台很能说明问题,该国GDP很高,但下层百姓未得到实惠。严书翰说,上述历史教训可以认为是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一。他说,中共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其执政基础亦会受到因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出现的矛盾的挑战,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将有助于执政基础的巩固。严书翰表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将为未来中共执政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和新变化。以往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那些有悖于“社会和谐”的思维和做法都要予以调整,予以更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四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现实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学习参考
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现实依据。
答: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一,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
任务的必然要求。
(具体参见课本P274)
第五篇:和谐社会的提出
●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与国家相对应的是狭义的社会,指的是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相区别的,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广泛领域。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是指狭义的社会。这一点学者们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观点二: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这种观点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来的。
观点三: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其保证层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观点四: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实际上,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和谐社会是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传统和谐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些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全称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全称告诉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和谐社会。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出现过“和谐”这一社会历史现象。历朝历代的“盛世”,就可以说是一种和谐社会。但这样的和谐社会都是“传统的和谐社会”。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代的和谐社会”。传统的和谐社会与现代的和谐社会有两个重大区别:一是前者往往以牺牲个人利益来换取社会的和谐局面,后者则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能够协调好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能够整合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因而能够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二是前者建立在少数群体剥夺多数群体、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基础之上,缺乏社会公平和正义,它是不能长久的,后者则是建立在社会公平和正义基础上的,具有可持续性。
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孔子提出了一整套人文和社会思想,经过后来的发展,被称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人群伦理和社会秩序方面的思想达到了高峰,其中的“仁”、“礼”等要素,成为古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国家信仰。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现其身,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
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理论描述中,内在地包含着关于社会和谐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有助于我们对正在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作出理性的和规律性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构建美好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 1
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56—457页
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同志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也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我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十六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
现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际,正值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处在了一个历史性的关口。在改革方面,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体制和某些制度的层面;在发展方面,单纯追求GDP发展模式的弊端越发突出,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更加凸显。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也在增多,比如社会贫富不均问题:一边是垄断行业收入畸高,少数人非法谋富,一边是部分城乡居民,因为失业、失地等原因,沦为新的社会贫困阶层;比如地区差别问题: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仍在拉大,等等。这些突出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经济的平稳发展,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从根本上动摇党的执政基础,瓦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一是,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上看,这一时期往往是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不能不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二是正确应对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因而,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大量出现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而解决这些矛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情况,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自然要提上日程,提到比过去更为重要的位置。
三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内部冲突加剧,处于恶性运行之中这一状况提出的,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因此,如何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就成为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崭新课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界定。
观点一: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这主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和谐社会部分的论述归纳出来的。
观点二: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属性来看,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
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第二个层面是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 第三个层面是人自身的和谐
2.党的文献中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摘自党的十六大报告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摘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摘自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来的,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是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社会是民主的社会,是富裕的社会,还应该是和谐的社会,我们要构建一个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二是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
四是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的理念有了新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和谐社会成为中国新的主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