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社会的提出及战略意图
文章标题:和谐社会的提出及战略意图
这三次研讨班的举办,显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政治韬略。2003年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旨则在用十六大精神武装全党,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04年的研讨班梳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旨在以科学发展观统一全党意志,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今年的题目定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表明中央要从实践层面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科学发展观引领的社会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这一思想,在此前的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已有体现,其中有两处比较明显:一是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其中第五个“更加”就是“社会更加和谐”;二是报告第二部分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
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央继“科学发展观”之后,又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二者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
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实际上也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从二者的关系来说,既可以说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李俭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关系密切,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密不可分。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党群之间、干群之间、邻里之间都要和谐。要用和谐促发展,用发展促和谐。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和谐,而是你争我斗,则什么也干不了,不可能有什么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所追求的,就是文明发展、发展文明,包括发展的目的、发展的道路、发展的手段都要文明,这正是一种和谐的境界。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思想道德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这都与和谐分不开。没有和谐的氛围,思想道德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都无法进行。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中央政法委协调室副主任李宝柱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罗干同志曾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稳定压倒一切,而和谐社会正是与社会稳定相对应的具体社会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对社会稳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具体的指标体系来规范和指导,哪怕是粗线条的指标体系也是有意义的,而这则需要从社会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总体思考和建设。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朱力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亟待消除的不和谐因素
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这一发展关键阶段的特点,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闭幕式上作过精辟的概括,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在四中全会结束后,也曾有过详细的论述。归纳起来,这个阶段特点有两个: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这一阶段呈现出两种前景,一是执政党和政府头脑清醒,政策妥当,就可以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保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执政党和政府政策失误,不但会使经济停滞不前,而且会激化社会矛盾,产生社会动荡,危及政权稳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蕴含着争取第一种光明前景,规避第二种黯淡前景的战略意图。
具体审视我国社会目前所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则能更加清楚地看出中央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决策的深谋远虑。
●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
资源分布不均衡。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9.4,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在2003非典考验中暴露得更加充分。李兴山说,非典时我在农村搞调查,一个地区的领导跟我说,他们整个县只有2台呼吸机,可以想像,如果非典传入农村,后果将不堪设想,从中可以看出城乡差距拉大问题和公共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这种差距指的是相对差距:改革开放中农村发展了,城市也发展了,但是城市发展得更快。从城乡收入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1:1.8,90年代就扩大到1:2.5,而到了2003年,城乡差距已经扩大到1:3.2,超过了3倍。李兴山认为,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差距就远不是3倍,而可能会有6倍以上。从地区差距来看,尽管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但是东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严书翰认为,现代社会中收入差距肯定是存在的,关键是要保证它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够予以正确解决,也会危及稳定。比如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关键在于分配不公。目前我国存在一些非法致富现象,一些人靠钻政策和体制漏洞而暴得大利,一些部门和单位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这对群众的情绪是一种严重的挫伤。
●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这些群体主要指农民和工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广大农民为中国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民的收入状况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到目前为止,农民的人均收入还很低,负担还很重。改革开放26年取得的成果,农民并没有充分分享。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依靠的阶级,由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作出战略性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制、搞活,致使大批产业工人下岗。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产业工人和无地农民、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显然是不对等的。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是当前社会情绪一个重要诱发因素。
●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1957年毛泽东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主要是指思想政治上的矛盾,但是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指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矛盾。这类矛盾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纵横交织,盘根错节,复杂异常。比如公务员队伍内部的“3581”工资改革方案,在有的地方可以实行,但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就不能实现。因为中国的中央国家机关加工资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它还含有政治因素:国家还有很多方面都缺钱,这一政策不方便实行。这仅是一个社会阶层内部存在的矛盾。再比如,城镇化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但目前推进城镇化就涉及拆迁和失地,触及一部分群众的利益,这就是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全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再如高收入群体中绝大部分人是劳动致富,但也存在一部分非法致富或者钻体制漏洞致富的人,他们与尚未致富的人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可以说,目前我国各社会阶层之间,社会阶层内部,地区之间,地区内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等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利益矛盾。
《和谐社会的提出及战略意图》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和谐社会的提出及战略意图。
第二篇:和谐社会的提出及战略意图
这三次研讨班的举办,显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政治韬略。~年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旨则在用十六大精神武装全党,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年的研讨班梳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旨在以科学发展观统一全党意志,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今年的题目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中央要从实践层面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引领的社会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这一思想,在此前的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已有体现,其中有两处比较明显:一是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其中第五个“更加”就是“社会更加和谐”;二是报告第二部分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在~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央继“科学发展观”之后,又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二者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实际上也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从二者的关系来说,既可以说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李俭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关系密切,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密不可分。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党群之间、干群之间、邻里之间都要和谐。要用和谐促发展,用发展促和谐。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和谐,而是你争我斗,则什么也干不了,不可能有什么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所追求的,就是文明发展、发展文明,包括发展的目的、发展的道路、发展的手段都要文明,这正是一种和谐的境界。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思想道德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这都与和谐分不开。没有和谐的氛围,思想道德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都无法进行。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中央政法委协调室副主任李宝柱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罗干同志曾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稳定压倒一切,而和谐社会正是与社会稳定相对应的具体社会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对社会稳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具体的指标体系来规范和指导,哪怕是粗线条的指标体系也是有意义的,而这则需要从社会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总体思考和建设。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朱力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亟待消除的不和谐因素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这一发展关键阶段的特点,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闭幕式上作过精辟的概括,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在四中全会结束后,也曾有过详细的论述。归纳起来,这个阶段特点有两个: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这一阶段呈现出两种前景,一是执政党和政府头脑清醒,政策妥当,就可以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保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执政党和政府政策失误,不但会使经济停滞不前,而且会激化社会矛盾,产生社会动荡,危及政权稳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蕴含着争取第一种光明前景,规避第二种黯淡前景的战略意图。具体审视我国社会目前所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则能更加清楚地看出中央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决策的深谋远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9.4%,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在~非典考验中暴露得更加充分。李兴山说,非典时我在农村搞调查,一个地区的领导跟我说,他们整个县只有2台呼吸机,可以想像,如果非典传入农村,后果将不堪设想,从中可以看出城乡差距拉大问题和公共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这种差距指的是相对差距:改革开放中农村发展了,城市也发展了,但是城市发展得更快。从城乡收入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1:1.8,90年代就扩大到1:2.5,而到了~年,城乡差距已经扩大到1:3.2,超过了3倍。李兴山认为,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差距就远不是3倍,而可能会有6倍以上。从地区差距来看,尽管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但是东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仍呈扩大
趋势。严书翰认为,现代社会中收入差距肯定是存在的,关键是要保证它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够予以正确解决,也会危及稳定。比如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关键在于分配不公。目前我国存在一些非法致富现象,一些人靠钻政策和体制漏洞而暴得大利,一些部门和单位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这对群众的情绪是一种严重的挫伤。●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这些群体主要指农民和工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广大农民为中国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民的收入状况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到目前为止,农民的人均收入还很低,负担还很重。改革开放26年取得的成果,农民并没有充分分享。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依靠的阶级,由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作出战略性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制、搞活,致使大批产业工人下岗。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产业工人和无地农民、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显然是不对等的。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是当前社会情绪一个重要诱发因素。●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1957年毛泽东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主要是指思想政治上的矛盾,但是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指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矛盾。这类矛盾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纵横交织,盘根错节,复杂异常。比如公务员队伍内部的“3581”工资改革方案,在有的地方可以实行,但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就不能实现。因为中国的中央国家机关加工资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它还含有政治因素:国家还有很多方面都缺钱,这一政策不方便实行。这仅是一个社会阶层内部存在的矛盾。再比如,城镇化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但目前推进城镇化就涉及拆迁和失地,触及一部分群众的利益,这就是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全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再如高收入群体中绝大部分人是劳动致富,但也存在一部分非法致富或者钻体制漏洞致富的人,他们与尚未致富的人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可以说,目前我国各社会阶层之间,社会阶层内部,地区之间,地区内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等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利益矛盾。
第三篇:和谐社会的提出
●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与国家相对应的是狭义的社会,指的是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相区别的,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广泛领域。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是指狭义的社会。这一点学者们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观点二: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这种观点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来的。
观点三: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其保证层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观点四: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实际上,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和谐社会是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传统和谐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些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全称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全称告诉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和谐社会。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出现过“和谐”这一社会历史现象。历朝历代的“盛世”,就可以说是一种和谐社会。但这样的和谐社会都是“传统的和谐社会”。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代的和谐社会”。传统的和谐社会与现代的和谐社会有两个重大区别:一是前者往往以牺牲个人利益来换取社会的和谐局面,后者则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能够协调好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能够整合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因而能够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二是前者建立在少数群体剥夺多数群体、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基础之上,缺乏社会公平和正义,它是不能长久的,后者则是建立在社会公平和正义基础上的,具有可持续性。
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孔子提出了一整套人文和社会思想,经过后来的发展,被称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人群伦理和社会秩序方面的思想达到了高峰,其中的“仁”、“礼”等要素,成为古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国家信仰。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现其身,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
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理论描述中,内在地包含着关于社会和谐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有助于我们对正在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作出理性的和规律性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构建美好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 1
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56—457页
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同志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也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我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十六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
现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际,正值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处在了一个历史性的关口。在改革方面,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体制和某些制度的层面;在发展方面,单纯追求GDP发展模式的弊端越发突出,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更加凸显。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也在增多,比如社会贫富不均问题:一边是垄断行业收入畸高,少数人非法谋富,一边是部分城乡居民,因为失业、失地等原因,沦为新的社会贫困阶层;比如地区差别问题: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仍在拉大,等等。这些突出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经济的平稳发展,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从根本上动摇党的执政基础,瓦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一是,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上看,这一时期往往是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不能不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二是正确应对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因而,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大量出现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而解决这些矛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情况,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自然要提上日程,提到比过去更为重要的位置。
三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内部冲突加剧,处于恶性运行之中这一状况提出的,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因此,如何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就成为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崭新课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界定。
观点一: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这主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和谐社会部分的论述归纳出来的。
观点二: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属性来看,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
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第二个层面是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 第三个层面是人自身的和谐
2.党的文献中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摘自党的十六大报告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摘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摘自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来的,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是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社会是民主的社会,是富裕的社会,还应该是和谐的社会,我们要构建一个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二是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
四是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的理念有了新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和谐社会成为中国新的主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第四篇: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989年12月,江泽民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把科技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党的共识确定下来。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第一次正式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同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条重要方针之一。
第五篇: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各尽其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得其所,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和愿望都能得到合理的满足。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
龙岩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龙岩。
发展和谐的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扎实推进“双高普九”,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资源整合。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打造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河洛文化品牌,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繁荣广播电视,维护良好的文化市场秩序。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继续对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实施医疗补助。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发展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落实人口与计生工作责任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健全建设领域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更好地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等问题,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加快发展慈善事业。
保护和谐的生态环境。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力争2008年、确保2009年完成中心城市13家水泥污染企业关闭,扎实推进除中心城市以外其它污染企业的关闭工作,确保2010年年
底前全部关闭。继续抓好九龙江、汀江、闽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控制农村面
源污染,推进垃圾、污水、噪音等的综合治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
环境监测与执法,切实控制和削减排污总量。重视资源节约,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强化“青山挂白”、重点水土流失区治
理和地质灾害防治,抓好植树造林和生态公益林管护。
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扎实推进“平安龙岩”建设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
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健全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深化安全生产专项
整治,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社区建设,改善村(居)委会办公条件,完善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推进和谐创建活动
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加强
“双拥”、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武警消防和人民防空工作。继续抓好统计、民族宗教、外
事侨务、老区、信访、气象、水文、普法、档案、地方志、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
作。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粮食播种面
积稳定在285万亩以上,大力发展畜牧、蔬菜、林竹、果茶、烟草、花卉等优势产业和红心
地瓜干、河田鸡、连城白鸭、咸酥花生、黄兔等特色产品。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
系,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农业。重点扶持肉制品、果蔬制品、竹制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
首批1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抓好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等7个龙台农业合作示范区
和台湾优良品种引进繁育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完成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
训4.5万人,争取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3万人。
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发展“10+3”产业,推进工业“九大基地”建设。确保180个工业
重点新增长点项目实现新增产值75亿元以上,90个工业重点投资项目完成投资52亿元,100个重点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电子信息应用项目顺利实施。精心组织实施“百家千户”
培育工程,力争年内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达到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0家。支
持福建煤电、马坑矿业等企业上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继续做好万亩工业用地报批征用和
标准厂房建设工作,鼓励发展“飞地工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抓好冠豸山、客家土楼、红色旅游区和乡村旅游区建设,积极开展创建
国家4A级旅游区、中国优秀旅游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活动,办好市第五届旅游节,力争全年接待游客和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7%和15%。加快闽西交易城二期、闽西粮
油饲料城二三期、闽西现代物流园区、汽车及配件专业市场等物流项目建设。加大普通商品
住宅和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建设力度,规范物业管理。组织好第三届工业企业银企洽谈会,落实对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奖励政策。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巩固港澳台和沿海发达地区等招商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东
南亚、欧美发达国家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招商。用好“5·18”、“6·18”、“9·8”等大型招
商平台,办好建市10周年庆祝活动和第四届“11·18”中国龙岩投资项目洽谈会。加强产业招
商和园区招商。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落实出口退税和外贸出口奖励政策,完善“大
通关”机制,扩大外贸出口。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市科技创业园和面向重点产业的8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争
取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家。认真组织参加第五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促进项目
成果常年对接和交易。完善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的创新
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抓好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节能工作,建立
1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新增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2-3家。全面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
污染综合整治,其中九龙江流域基本完成养殖业治理任务,汀江、闽江流域完成50头以上
规模养猪场的治理任务。关闭中心城市第二批3家水泥污染企业,强力推动除中心城市以外
其它污染企业的关闭。启动龙岩化工厂搬迁。加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提高科学开发利用水
平。
切实改善民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劳务派遣机制,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和工业园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面实施农民房屋保险,推进农业保险,实施农村部分离任村(居)主干养老补助,积极探索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城乡低保工作,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推广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2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成30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健全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推进龙岩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迎评前期工作。认真做好迎接联合国专家组来岩考察永定土楼申报“世遗”工作,启动古田会议旧址群维修保护三期工程,完成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展馆改版,精心组织纪念建军80周年等重大活动,改造完善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10万用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加快实施乡镇卫生院“百院建设、千人培训”计划,选派百名医生帮扶百所乡镇卫生院,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组建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体育设施的管理与开发,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利益导向机制,确保人口与计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营造安定稳定的社会环境。扎实推进“平安龙岩”创建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三基”工作,强化信访和矛盾纠纷调查排处,继续整治治安突出问题。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双基”建设深化拓展年活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责编:
龙岩市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
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以“十镇百村”试点为示范,促进农业增效、农
民增收、农村和谐。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巩固、完善和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粮
食生产的基础上,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
力发展优势特色种养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快农业
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
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进与台湾的农业合作。扎实推进乡镇工业
集中区建设,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健全农
民转移就业的支持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推进农村水、电、路、通信等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公路、水利设施管理维护机制。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防汛抗旱和林业“三防”
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进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现代化流通网络工程建设。继续
实施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推行“五清六改”,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全面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组织实施农村文化“百镇千村”建设工程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加强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龙岩市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深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妥善处理国有企业改革历史遗留问题,加强已改制企业的规范管理。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健全国有资本经营激励约束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管理行为。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税收征管。继续做好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完善卫生监督体制,健全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继续推进文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普通公路征费体制改革成果。
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按照产业政策加大招商力度,争取在引导外资投向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有新突破,在吸引外资来岩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地区总部等方面有新成效。主动承接台湾机械、轻纺、电子等产业转移,密切龙台旅游协作。积极参与重大经贸招商活动,做大“11·18”中国龙岩投资项目洽谈会平台。健全签约项目的跟踪推进和协调服务机制,促进项目报批、到资、落地、建设。完善鼓励出口的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优化出口结构,扩大出口规模。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推进社会资本与重点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服务业的有效对接,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引导和管理,促进企业依法经营。
龙岩市坚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强化区域互动融合,促进城乡同步、区域协调、全面发展。
增强中心城市带动功能。抓好龙岩经济开发区和龙州工业园区建设,壮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继续滚动实施一批城建项目,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系统,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事业和酒店、商务等服务业,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抓好城市规划编制,注重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按照“市区一体、责权统一,建管并举、疏堵结合”的原则,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城市综合执法,坚决制止和查处违法违章建设,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处理好条块关系,推进简政放权,健全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财政、信贷、科技、人才等的支持,促进各县(市、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园区经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
事业等的扶持力度,缩小县域发展差距。完善城镇体系规划,继续抓好小城镇和新村规划建设。
提升区域协作水平。加强与厦门的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和厦泉漳龙城市联盟建设,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协作配套、市场相互开放和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山海联手壮大闽西南一翼。继续深化闽西南5市、闽粤赣边和闽粤赣13市的区域经济技术协作。
今后五年,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龙岩老区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龙岩市要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争取更大作为。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视察我市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部署和我市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定位,落实“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前、通、借、联”的发展要求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的部署,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地推进新一轮大发展,充分发挥龙岩在海西纵深推进中的前锋作用。
主要目标是: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以上,万元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15%,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达到国家标准。生态型经济枢纽六大支撑体系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显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对外开放明显扩大,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明显进步。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总量超过5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19.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3.5%,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3%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0%,内联引资实际利用市外资金增长50%,外贸出口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5%,万元GDP能耗下降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保持全省第一,工业用地平均投资额有较大幅度增长。
龙岩市坚持发展与调整、规模与效益相结合,努力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的产业发展格局。
做大做强“10+3”产业。滚动实施工业“三类项目”,加大对优势企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促进产业链延伸与产业配套,力争到2011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00家,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配套化发展的产业组织体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完善规划布局,继续抓好工业用地报批征用和标准厂房建设,健全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提高园区集约化水平,努力培育若干个每平方公里产值达到或超过50亿元、100亿元的园区。落实“六个一”工作机制,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环保设备重要研发生产基地、南方重要的烟草生产加工基地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工程机械、运输机械生产基地、铜材料供应与加工基地、水泥建材基地、能源生产基地、钢铁生产基地、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继续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完善参加“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的常年对接机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市科技创业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加强节能降耗,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扎实推进年产3万吨以下小煤矿的关闭和单机5万千瓦及以下小火电机组的关停,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复合型科技人才、管理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增强人才和智力支撑。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支持企业争创品牌,加强品牌保护。
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旅游资源整合,打造红色旅游、客家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精品,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强市场营销,密切区域协作,把龙岩建成福建西部风情旅游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生态旅游区。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信息、商务、社区服务等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