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历届大会
一大 1921年 上 海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大 1922年 上 海
1、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⑴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⑵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3、瞿秋白在其中最早提出“统一战线”的概念
4、中共二大之后,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为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而斗争的新征途。
三大 1923年 广 州
1、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政治上的独立性。
2、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基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四大 1925年 上 海
1、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迎接大革命的高潮。
2、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3、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4、大会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五大 1927年 武 汉
1、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
2、五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六大 1928年 莫斯科
1、大会肯定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定:⑴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⑵革命的中心任务: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⑶革命的力量:工农阶级;⑷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⑸革命的形势:两个高潮之间,新的高潮即将到来。
2、批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的左倾盲动主义,提出加强当的无产阶级基础。
3、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七大 1945年 延 安
1、大会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概括和阐述,从而使其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被正式确定下来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2、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八大 1956年 北 京
1、大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的建议》。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
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确立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任务: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3、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会议主要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⑴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⑵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⑶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⑷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重申了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
4、陈云提出改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方法:以国家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人经营为补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九大 1969年 北 京
1、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林彪代表党中央作的政治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其中党章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
2、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十大 1973年 北 京 十大的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十一大 1977年 北 京
1、大会总结了同“四人帮”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
2、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十二大 1982年 北 京
1、明确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2、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做了重要补充: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十三大 1987年 北 京
1、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2、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十四大 1992年 北 京
1、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
2、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4、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十五大 1997年 北 京 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1、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大会指出:⑴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⑵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⑶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⑷确立跨世纪发展宏图;⑸明确回答了邓小平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十六大 2002年 北 京 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1、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
3、十六大报告一个鲜明的亮点和特色,就是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系统地深刻地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5、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重要论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揭示了发展与执政、兴国与执政的内在关系,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己任,以兴国为目标,以富民为取向。同时也表明,在党面临的一系列任务中,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任务、中心任务。党和国家其他任务都要围绕这个“第一要务”来进行。
6、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
第二篇:中共历届中央委员会
中共历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政治局常委
一大
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是中央局,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共中央局书记。二大
党的领导机构是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另选出三名候补执行委员。陈独秀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蔡和森、张国焘分别负责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三大
选举出由9名正式委员、5名候补委员组成的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执行委员: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毛泽东、王荷波、朱少连、谭平山、项英、罗章龙;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邓中夏、徐梅坤、邓培、李汉俊、张连光。中央执行委员会选出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后因谭平山调任驻粤代表,9月补入王荷波)5人组成中央局。
四大
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共9 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
候补执行委员5 人: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堂。陈独秀被选为中央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彭述之任中央宣传部主任。张国焘任中央工农部主任,蔡和森、瞿秋白任中央宣传部委员,以上五人组成中央局并驻中央局。五大(1927.4.27-5.9,武汉)中央委员:
陈独秀 谭平山 张国焘 李维汉 翟秋白 蔡和森 李立三 邓中夏 苏兆征 罗亦农 贺 昌 彭述之 项 英 向忠发 陈乔年 顾顺章 夏 曦 易礼容 陈延年 彭 湃周恩来 赵世炎 刘 少奇 任弼时 恽代英 杨之华 罗 珠 罗章龙 李涤生 张太雷 杨其珊 彭公达
候补委员:
郭 亮 毛泽东 黄平吴雨铭 袁达时 陆 沉 李震瀛 刘伯庄 毛科文 薛 六 陈潭秋)林育南 庄文恭 王亚璋
政治局委员:
陈独秀 李立三 谭平山 张国焘 蔡和森 翟秋白 苏兆征 周恩来 李维汉
政治局常委:
陈独秀(总书记)蔡和森 张国焘
1927.7.12:组成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张国焘(负责人)周恩来 李维汉 李立三 张太雷 翟秋白(7月21日补入)
1927.8.7:组成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 常委:苏兆征 翟秋白 李维汉
委员:苏兆征 向忠发 翟秋白 顾顺章 王荷波 李维汉 彭 湃 任弼时
候补委员:周恩来 邓中夏 毛泽东 彭公达 李立三 张太雷 张国焘
六大(1928.6.18-1928.7.11,莫斯科)
正式代表84人,候补代表34人。出席大会的共有142人,代表党员4万多人)
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主席:向忠发
政治局常委:向忠发 苏兆征 项 英 周恩来 蔡和森(1928.11撤消,后补入李立三)
政治局委员:向忠发 周恩来 苏兆征 瞿秋白 项 英 张国焘 蔡和森
政治局候补委员:李立三(1928.11.20补入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关向应 杨 殷 罗登贤 卢福坦 彭 湃 徐锡根
1930.9.24-28六届三中全会组成“中央行动委员会”(上海)主席团委员:
向忠发 周恩来 瞿秋白 徐锡根 顾顺章 袁炳辉 政治局常委: 向忠发 周恩来 瞿秋白 政治局委员:
向忠发 周恩来 瞿秋白 项 英 张国焘 关向应 李立三 政治局候补委员:
李维汉 徐锡根 卢福坦 罗登贤 温裕成 毛泽东 顾顺章 委 员:温裕成 李维汉 陈 郁 徐炳根 陆文治 贺 昌 邓 发 候补委员:袁炳辉 陈 云 林育英 王克全 朱 德 黄平恽代英 陈潭秋
1930.10.3政治局二次会议(上海)政治局常委: 向忠发 周恩来 徐锡根
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上海)总书记(新设立): 向忠发
(秘书长:柯庆施 组织部长:康生 宣传部长:沈泽民1931年4月为洛甫)
政治局常委:
向忠发 周恩来 张国焘 王 明(2月补入)政治局委员:
向忠发 周恩来 项 英 张国焘 卢福坦 徐锡根 任弼时 陈 郁 王 明 蔡和森(2月恢复)
政治局候补委员:
关向应 罗登贤 毛泽东 温裕成 顾顺章 刘少奇 王克全 补选中央委员会:
委 员:刘少奇 韩连会 陈绍禹 沈先定 徐畏三 黄更生 候补委员:王尽仁 夏 曦 沈泽民 曾炳春
1931年6月:因王克全分裂,顾顺章叛变,温裕成贪污被撤职,向忠发叛变。党中央由王明代 理总书记
政治局常委:
卢福坦 王 明 周恩来 刘少奇 洛甫
1931年9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秦邦宪(博古)张闻天 卢福坦 李竹声 康 生 陈 云(秦邦宪 张闻天 卢福坦为常委)
负责人: 秦邦宪(秘书长:柯庆施 组织部长:康生 宣传部长:洛甫)
1934年1月六届五中全会(江西瑞金)书记处书记(新设立):
秦邦宪(博古)张闻天 周恩来 项 英 政治局委员:
秦邦宪(博古)张闻天 周恩来 王稼祥 项 英 王 明 陈 云 康 生 任弼时 张国焘 朱德 毛泽东 顾作霖
政治局候补委员:
刘少奇 朱德 关向应 邓发 凯丰
1935年1月15日-17日遵义会议:补选毛泽东为常委 1935.2.5 张闻天替换秦邦宪(即博古)总负责中央工作 1936.10总书记:张闻天
书记处书记:张闻天 毛泽东 周恩来 王稼祥 秦邦宪(博古)政治局委员:张闻天 毛泽东 周恩来 博古 朱德 任弼时 张国焘 刘少奇 王稼祥 凯丰 邓发
1937.12.9-14:十二月政治局会议:增补王明 康生 陈云为书记处书记。中央决定集体领导
1943.43.20中央政治局会议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书记处主席:毛泽东(兼党校校长,有最后决定权)
书记处书记:毛泽东 刘少奇 任弼时
1944年5月21日-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延安杨家岭)主席团成员: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任弼时 周恩来 主席团主席:毛泽东
主席团行使职权书记处、政治局职权,书记处、政治局停止活动。党在四大以前的中央领导机构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局,从五大开始设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七大不设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政治局的核心领导机构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在1945年4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选举产生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5人,时人称之为“五大书记”。新中国成立时,中央书记处仍为五大书记(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选举),但排名顺序稍有变动,为毛、刘、周、朱、任。1950年6月,七届五中全会决定由陈云代 理生病的任弼时的书记工作。10月27日,任弼时病逝后,陈云正式成为中央书记处第五位书记。七大
中央委员:(按得票多少排列、得票相同的按姓氏笔划排列)44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任弼时 林祖涵(林伯渠)林彪 董必武 陈云 徐向前 关向应 陈潭秋 高岗 李富春 饶漱石 李立三 罗荣桓 康生 彭真 王若飞 张云逸 贺龙 陈毅 周恩来 刘伯承 郑位三 张闻天 蔡畅 邓小平陆定一 曾山 叶剑英 聂荣臻 彭德怀 邓子恢 吴玉章 林枫 腾代远 张鼎丞 李先念 徐特立 谭震林 薄一波 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
候补中央委员(按得票多少排列、得票相同的按姓氏笔划排列)33名
廖承志 王稼祥 陈伯达 黄克诚 王首道 黎玉 邓颖超 陈少敏 刘晓 谭政 程子华 刘长胜 粟裕 王震 宋任穷 张际春 乌兰夫 李葆华 王维舟 万毅 古大存 曾镜冰 陈郁 马明芳 吕正操 罗瑞卿 刘子厚 张宗逊 陈赓 王从吾习仲勋 肖劲光 刘谰涛
三中全会(1950.6.6-9)撤消刘子久、黎玉候补中央委员资格 陈云代 理任弼时的书记工作(10月27日正式担任书记处书记)四中全会(1954.2.6-10)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秘书长 五中全会(1955.4.4)补选林彪、邓小平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开除高岗的党籍。
七中全会(1956.8.22)递补候补中央委员:王首道、邓颖超(女)、陈少敏(女)为正式中央委员。八 大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选举产生了第八届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97人,候补中央委员73人; 政治局委员17人,政治局候补委员6人;
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总书记邓小平;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由中央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和总书记组成,共6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
可以看出,八大的中共中央主席和副主席为建国初期的中央书记处的五位书记,八大的政治局常委基本上是中共七大中央书记处的延续。
当时政治局常委的其他军政任职: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
刘少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周恩来——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陈云——国务院副总理;
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8年5月25日,八届五中全会增选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林彪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作为党的第五位副主席,林彪在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六,在邓小平之前。此后,一直到“文革”前,政治局常委的人员和排位都没有变动。当时中央办公厅内部习惯称呼毛、刘、周、朱、陈、林、邓为“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调整了中央领导成员:中央委员会主席仍为毛泽东,副主席只留林彪1人,对刘、周、朱、陈的副主席职务不再提及;政治局常委增加了陶铸、陈伯达、康生、李富春4人;新的排序为: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李富春、陈云。新的常委最显著的特点,一是身为“副统帅”的林彪地位急剧上升,从原来的第六位一下升到第二位;二是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国家主席)、朱德(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排名大幅度下降,分别从原来的第二、第四位降为第八、第九位;三是常委人数增至两位数,达到11人。这是中共党史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人数最多的一次。
新增加的政治局常委其他主要任职为:
陶铸——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宣部部长,中央文革小组顾问(1966年12月停职);
陈伯达——中央文革小组组长,中宣部顾问; 康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李富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
1967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的刘、邓、陶均被打倒,朱、陈、李也“靠边站”,实际只剩下毛、林、周、陈(伯达)、康5人。
1968年10月,八届十二中全会错误地决定永远开除刘少奇党籍,并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九 大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代表1512人。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九届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170人,候补中央委员109人; 政治局委员21人,政治局候补委员4人; 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林彪;
政治局常委:毛泽东、林彪、陈伯达、周恩来、康生。本届政治局常委没有新增委员,所当选的5人均为八届十一中全会常委;毛泽东是中央主席,林彪是副主席,理所当然地排在第一、二位。林彪“副统帅”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后三位是按姓氏笔画排列,周恩来当时是党内第三号人物。
政治局常委的其他职务: 毛泽东——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林彪——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陈伯达——中共中央文革小组组长;
周恩来——国务院总理,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 康生——中共中央文革小组顾问。
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在庐山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中共中央宣布对陈伯达进行审查。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十 大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代表1249人。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十届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195人,候补中央委员124人; 政治局委员21人,政治局候补委员4人;
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李德生;
政治局常委由9人组成,按姓氏笔画为:毛泽东、王洪文、叶剑英、朱德、李德生、张春桥、周恩来、康生、董必武。
这届政治局常委令人瞩目之处颇多:一是王洪文政治地位的迅速飚升,由九届中央委员一下升至中央副主席,在党内排第三;二是党的副主席增至5人,为建国后历届之最(八届一中全会为4人,八届五中全会增补为5人);三是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当选副主席,在人民解放军总部领导中前所未有;四是常委增至9人,远多于八届一中全会的6人和九届一中全会的5人;五是德高望重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董必武和主持军委工作的叶剑英入选常委(尽管朱、董属“照顾”性质)。
新当选的政治局常委的其他任职: 王洪文——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
叶剑英——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主持),国防部部长;
李德生——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总政治部主任; 朱 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张春桥——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董必武——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
1975年1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的十届二中全会,增选“文革”初期被打倒、1973年3月复出的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了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关于辞去所担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请求。这样,政治局常委一增一减,仍为9人。
1975年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代主席董必武逝世。
1976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许多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大事惊人地集中于这一年:1月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病逝。4月5日发生“天安门广场事件”。4月7日,中央政治局决定华国锋(国务院总理)为 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错误地撤销了邓小平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7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元帅辞世。7月28日,唐山大地震。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逝世。10月6日,粉碎“四人帮”,窃居党政军要职的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被解除一切职务。10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华国锋任中央委员会主席和军委主席。中共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在职的只剩叶剑英一人。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追认华国锋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恢复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永远开除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十一大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一大在北京召开,出席代表1510名。选举了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201人,候补中央委员132人; 政治局委员23人,政治局候补委员3人;
中央委员会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
政治局常委由中央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组成。政治局常委的其他主要任职:
华国锋——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 叶剑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
邓小平——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总参谋长; 李先念——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汪东兴——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华国锋以其在粉碎“四人帮”中的作用和当时的特殊背景,继续当选中央主席;叶、邓、李三员老将在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坐镇中枢,起到了稳定局势的重要作用;汪东兴是九届政治局候补委员,十届政治局委员,本届政治局常委,一届升一格,也不算意外。本届政治局常委全部由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常委组成,前三位分别担任军委主席、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充分表明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队地位的重要性。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八大政治局常委陈云时隔十余年后重进政治局常委,并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1980年2月23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增加政治局常委人数,选举胡耀邦、赵.紫阳为政治局常委;批准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汪东兴和纪登奎、吴德、陈锡联的辞职请求。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六中全会,改选和增选中央主要领导成员;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选举胡耀邦为中央主席,赵.紫阳为中央副主席,华国锋为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政治局常委由中央主席和副主席组成,新的排名顺序为: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华国锋。
胡耀邦上升至第一位,华国锋则降至第七;邓小平虽然排名仍是第三,但他身居军委主席要职,实际上已经确立了在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十二大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545人,候补代表145人。选举了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210人,中央候补委员138人; 政治局委员25人,政治局候补委员3人;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
政治局常委: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
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不设主席、副主席,党的最高领导人改为总书记;政治局常委基本上是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延续,华国锋不再担任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委员,保留中央委员资格。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职: 胡耀邦——中共中央总书记;
叶剑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央军委副主席; 邓小平——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
李先念——主持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工作(1983年6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陈云——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1985年9月16日至24日召开的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同意年事已高的叶剑英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委员。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共十三大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选举产生了十三届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175人,中央候补委员110人; 政治局委员17人,政治局候补委员1人;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赵紫阳;
政治局常委:赵紫阳、李鹏、乔石、胡启立、姚依林。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职:
赵紫阳——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 李鹏——国务院副总理(1988年3月在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务院总理);
乔石——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
胡启立——中央书记处书记; 姚依林——国务院副总理。
1989年6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决定撤销赵紫阳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的职务;选举江 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增选江 泽民、宋平、李瑞环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免去胡启立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职务。
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为:江 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十四大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选举产生了十四届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189人,中央候补委员130人; 政治局委员20人,政治局候补委员2人;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 泽民;
中央政治局常委:江 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
常委中的前四位是十三届四中全会政治局常委成员,排名顺序不变;新当选的常委中,朱基是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胡锦涛是十三届中央委员,刘华清则是十四届新当选的中央委员。但刘是老红军,1955年即被授予少将军衔,在本届常委中资历最老。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职:
江 泽民——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1993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
李鹏——国务院总理;
乔石——中央党校校长(1993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李瑞环——(1993年3月在政协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 朱镕基——国务院副总理; 刘华清——中央军委副主席; 胡锦涛——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五大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五大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选举产生了十五届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193人,中央候补委员151人; 政治局委员22人,政治局候补委员2人;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 泽民;
政治局常委:江 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
常委中前五位均为上一届常委成员,朱镕基与李瑞环的排名对调;新当选的尉健行、李岚清为上一届政治局委员。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职:
江 泽民——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李鹏——国务院总理(1998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朱镕基——国务院副总理(1998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务院总理);
李瑞环——全国政协主席;
胡锦涛——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1998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副主席);
尉健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李岚清——国务院副总理。十六大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共十六大在北京胜利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2114人,特邀代表40人。选举了十六届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198人,中央候补委员158人;政治局委员22人,政治局候补委员1人;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
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
这次代表大会在党的历史上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走向。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利实现了新老交替。政治局常委中只有胡锦涛是上一届政治局常委成员;曾庆红为上一届政治局候补委员,其余7人均为上一届政治局委员。
另外,江 泽民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分别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十七大
2007年10月15日至10月21日,中共十七大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2213人,特邀代表57人。选举产生了十五届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204人,中央候补委员167人;
政治局委员25人(按姓氏笔划顺序):习近平、王刚、王乐泉、王兆国、王岐山、回良玉(回族)、刘淇、刘云山、刘延东(女)、李长春、李克强、李源潮、吴邦国、汪洋、张高丽、张德江、***、胡锦涛、俞正声、贺国强、贾庆林、徐才厚、郭伯雄、温家宝、***
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
第三篇:中共历届领导人
中共历届领导人
目录
第一届(1921.7-1922.7)...............................................................................................................2
中央局书记陈独秀...................................................................................................................2 第二届(1922.7-1923.6)...............................................................................................................2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陈独秀............................................................................................2 第三届(1923.6-1925.1)...............................................................................................................2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陈独秀............................................................................................2 第四届(1925.1-1927.4)...............................................................................................................2
中央总书记陈独秀...................................................................................................................2 第五届(1927.4-1928.6)...............................................................................................................3
中央总书记
陈独秀............................................................................................................3 第六届(1928.6-1945.4)...............................................................................................................3
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向忠发...............................................................3 第七届(1945.4-1956.9)...............................................................................................................4
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 毛泽东........................................4 第八届(1956.9-1969.4)..............................................................................................................4
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4 第九届(1969.4-1973.8)...............................................................................................................4
中央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4 第十届(1973.8-1977.8)...............................................................................................................5
中央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5 第十一届(1977.8-1982.9)...........................................................................................................5
中央委员会主席
华国锋(1977.8-1981.6)....................................................................5 胡耀邦(1981.6-1982.9).......................................................................................................5 第十二届(1982.9-1987.10).........................................................................................................6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胡耀邦(1982.9-1987.1)......................................................................6 第十三届(1987.10-1992.10).......................................................................................................6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赵紫阳(1987.11-1989.6).....................................................................6 江泽民(1989.6-1992.10).....................................................................................................6 第十四届(1992.10-1997.10).......................................................................................................7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江泽民....................................................................................................7 第十五届(1997.10-2002.10).......................................................................................................7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江泽民.................................................................................................7 第十六届(2002.10-2007.10).......................................................................................................8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胡锦涛..................................................................................................8 第十七届(2007.10-2012.11).............................................................................................................8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8 第十八届(2012.11-)............................................................................................................8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8
第一届(1921.7-1922.7)
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中央局委员 陈独秀 张国焘 李 达
第二届(1922.7-1923.6)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陈独秀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陈独秀邓中夏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
第三届(1923.6-1925.1)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陈独秀
中央局委员 陈独秀蔡和森谭平山毛泽东罗章龙(1923年9月谭平山代表中央驻粤工作,王荷波接替谭平山进入中央局)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谭平山、王荷波、毛泽东、朱少连、项英、罗章龙等候补中央委员:邓培、张连光、徐梅坤、李汉俊、邓中夏
第四届(1925.1-1927.4)
中央总书记陈独秀
中央局委员 陈独秀 彭述之 蔡和森瞿秋白张国焘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陈独秀 李大钊 蔡和森 张国焘 项 英
瞿秋白 彭述之 谭平山 李维汉 候补委员:邓 培 王荷波 罗章龙 张太雷 朱锦堂
第五届(1927.4-1928.6)
中央总书记 陈独秀
中央政治局常委 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
中央政治局委员 陈独秀 蔡和森 李维汉 瞿秋白 张国焘 谭平山
李立三 周恩来 候补:苏兆征 张太雷
注:1927年八七会议上,选举产生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
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 瞿秋白 李维汉 苏兆征
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 苏兆征 向忠发 瞿秋白 罗亦农顾顺章
王荷波 李维汉 彭湃 任弼时 候补:邓中夏 周恩来 毛泽东 彭公达 张太雷 张国焘 李立三
第六届(1928.6-1945.4)
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向忠发
中央政治局常委 向忠发 周恩来 苏兆征 项 英 蔡和森 候补:李
立三 杨殷徐锡根(六届四中全会增补王明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31年6月,向忠发被捕叛变,此后,由陈绍禹(王明)代理总书记。不久,由于陈绍禹到苏联组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上海组成了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有秦邦宪、张闻天、卢福坦、主要负责人为秦邦宪(博古)。六届五中全会改选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成员有秦邦宪(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等。1935年1月遵义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中央领导工作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人组成中央书记处、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
中央政治局委员 苏兆征 项英 周恩来 向忠发 瞿秋白 蔡和森 张
国焘 候补:关向应 李立三 罗登贤 彭湃 杨殷 卢福坦 徐锡根
第七届(1945.4-1956.9)
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 毛泽东
中央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周恩来 任弼时 陈云 康生
高岗(55年开除党籍)彭真 董必武 林伯渠 张闻天 彭德怀林彪 邓小平
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 陈云(1950年10
月27日任弼时逝世后中央决定由陈云代理任弼时的书记工作)
第八届(1956.9-1969.4)
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刘少奇 周恩来 朱 德 陈云(1956年9月中共八
届一中全会选举)林彪(1958年5月中共八届五中全会选举)
中央政治局常委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1956年9月
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林彪(1958年5月中共八届五中全会选举)
注:八届十一中全会改组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李富春、陈云 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第九届(1969.4-1973.8)
中央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
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林彪(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革命集团发动武
装政变失败。1973年8月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永远开除林彪、陈伯达的党籍以及对黄
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的处理的决定)
中央政治局常委 毛泽东林彪陈伯达周恩来康生
中央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 林彪 叶群 叶剑英 刘伯承 江青 朱德 许
世友 陈伯达 陈锡联 李先念 李作鹏 吴法宪 张春桥邱会作周恩来姚文元康生黄永胜董必武谢富治 候补:纪登奎 李雪峰 李德生 汪东兴
第十届(1973.8-1977.8)
中央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
第一副主席华国锋(1976年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
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周恩来 王洪文 康生 叶剑英 李德生(1973年8
月中共十届一中全会选举)邓小平(1975年1月中共十届二中全会选举。1976年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撤销邓小平的党内外一切职务)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毛泽东 王洪文 叶剑英 朱德 李德生 张春桥
周恩来 康生 董必武邓小平
第十一届(1977.8-1982.9)
中央委员会主席 华国锋(1977.8-1981.6)
胡耀邦(1981.6-1982.9)
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1977年8月中共十
一届一中全会选举)陈 云(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选举)赵紫阳 华国锋(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选举)
中央政治局常委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十一届五中全会
增选胡耀邦、赵紫阳为政治局常委,并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十一届六中全会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胡耀邦任中央委员会主席,赵紫阳、华国锋任中央委员会副
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由中央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组成,即: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华国锋)
第十二届(1982.9-1987.10)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胡耀邦(1982.9-1987.1)
代理总书记赵紫阳(1987.1-1987.10)(十二届七中全会确
认1987年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关于接受胡耀邦辞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的请求和推选赵紫阳代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决定)中央政治局常委 胡耀邦 叶剑英 邓小平赵紫阳 李先念 陈云
1985年9月24日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和调整后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胡耀邦 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万里习仲勋王震韦国清(壮族)乌兰夫(蒙古族)
方毅 邓小平邓颖超(女)叶剑英 李先念 李德生 尚昆 杨得志 余秋里 宋任穷 张廷发陈云赵紫阳 胡乔木 胡耀邦 聂荣臻 倪志福 徐向前 彭真 廖承志
1985年9月24日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和调整后 中央政治局委员万里、习仲勋、方毅、邓小平、田纪云、乔石、李鹏、李先念、杨尚昆、杨得志、吴学谦、余秋里、陈云、赵紫阳、胡乔木、胡耀邦、胡启立、姚依林、倪志福、彭真
第十三届(1987.10-1992.10)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赵紫阳(1987.11-1989.6)
江泽民(1989.6-1992.10)
中央政治局常委(1987年11月—1989年6月)赵紫阳 李鹏 乔
石 胡启立 姚依林(1989年6月—1992年10月)
江泽民 李鹏 乔石 姚依林 宋平李瑞环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万里 田纪云 乔石 江泽民 李鹏 李铁映
李瑞环 李锡铭 杨汝岱 胡耀邦(1987年11月—1989年4月)姚依林 秦基伟 杨尚昆 吴学谦 宋平赵紫阳(1987年11月—1989年6月)
胡启立(1987年11月—1989年6月)候补:丁关
根
第十四届(1992.10-1997.10)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江泽民
中央政治局常委 江泽民 李鹏 乔石李瑞环朱镕基 刘华清
中央政治局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丁关根 田纪云 朱镕基 乔石刘
华清 江泽民 李鹏 李岚清 李铁映 李瑞环 杨白冰吴邦国 邹家华 陈希同 胡锦涛 姜春云钱其琛 尉健行 谢非 谭绍文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按得票多少为序)温家宝 王汉斌
第十五届(1997.10-2002.10)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江泽民
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 李 鹏 朱镕基 李瑞环 胡锦涛 尉健行 李岚
清
中央政治局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丁关根 田纪云 朱镕基 江泽民
李 鹏 李长春 李岚清李铁映 李瑞环 吴邦国 吴官正 迟浩田 张万年 罗 干 胡锦涛姜春云 贾庆林 钱其琛 黄 菊 尉健行 温家宝 谢 非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按得票多少为序)曾庆红 吴仪(女)第十六届(2002.10-2007.10)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胡锦涛
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
中央政治局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王乐泉、王兆国、回良玉、刘淇、刘云山、李长春、吴仪、吴邦国、吴官正、张立昌、张德江、陈良宇、罗干、***、胡锦涛、俞正声、贺国强、贾庆林、郭伯雄、黄菊、曹刚川、曾庆红、曾培炎、温家宝 候补: 王刚
第十七届(2007.10-2012.11)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
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
中央政治局委员习近平、王刚、王乐泉、王兆国、王岐山、回良玉(回族)、刘淇、刘云山、刘延东(女)、李长春、李克强、李源潮、吴邦国、汪洋、张高丽、张德江、***、胡锦涛、俞正声、贺国强、贾庆林、徐才厚、郭伯雄、温家宝、***(2012年4月10日撤职)
第十八届(2012.11-)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
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李克强 张德江 俞正声 刘云山 王岐山 张高丽
中央政治局委员习近平、马凯、王岐山、王沪宁、刘云山、刘延东、刘奇葆、许其亮、孙春兰、孙政才、李克强、李建国、李源潮、汪洋、张春贤、张高丽、张德江、范长龙、孟建柱、赵乐际、胡春华、俞正声、栗战书、郭金龙、韩正
第四篇:中共历届党代会
历届党代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上海→南湖)
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的内容,是党的第一个正式文献。
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上海)
大会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讨论了党的任务,通过了9个决议案。
大会根据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党的最高纲领。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大会提出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这就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广州)
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
一、讨论党纲草案;
二、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三、选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
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指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这些文件的中心思想是,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文件还规定了要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的一些原则。
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上海)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但是,国共合作并非一帆风顺。
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知道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无产阶级是最有革命性的阶级”。所以,民主革命“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关于工农联盟,《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强调了农民在中华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此外,大会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较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又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表明,此时党已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
党的四大作出的各项正确决策,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此后,全国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大革命的高潮来临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 武汉)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遭到了局部的严重失败。此后,全国形成了三个政权,即原来的北洋军阀政府,上海、南京的蒋介石反革命政权和武汉国民政府。党的五大就是在这种非常状态下召开的。全体党员期望这次大会能正确判断当前局势,回答大家最为关注的如何从危急中挽救革命的问题。
陈独秀作了《政治与组织的报告》,涉及中国各阶级、土地、无产阶级领导权、军事、国共两党关系等11个问题。报告既没有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又没有提出挽救时局的方针政策,反而为过去的错误进行辩护,继续提出一些错误主张。
党的五大虽然批评了陈独秀的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如何对待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特别是如何建立党的革命武装等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都未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回答,因此,难以承担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挽救大革命的重任。而真正结束中央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是在3个月后的八七会议上完成的。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 苏联 莫斯科)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以及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关系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上,迫切需要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认真加以解决。
六大认真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它集中解决了当时困扰党的两大问题:一是在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上,指出现阶段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二是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这两个重要问题的解决,基本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对克服党内存在的“左”倾情绪,实现工作的转变,起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党的六大对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的敌人、党的工作重心等问题认识不足,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党的六大本身主要方面和路线的正确性。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 延安 杨家岭)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毛泽东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毛泽东向大会提交了《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并就报告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作了长篇口头报告。
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条政治路线阐明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阐明了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要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阐明了加强党的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
毛泽东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为加强党的领导,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发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区别于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
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它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党的七大另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将毛泽东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北京)
大会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判断;确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
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八大党章作了错误修改。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
十大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7年8月12日至18日)
这次大会,是在揭批江青集团进一步深入,各方面工作得以恢复和整顿,广大群众渴望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清理、拨乱反正的情况下召开的。
华国锋代表中央向大会作了政治报告,主要内容是:第一,总结了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第二,继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第三,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党的根本任务。
11.3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华国锋主席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第三,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第四,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全会认真地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的失调的要求。三中全会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
11.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三十二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肯定了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
为了总结过去6年的历史性胜利,进一步肃清十年内乱所遗留的消极后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报告共分6个部分:(1)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2)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3)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5)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6)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新取得的经验,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从经济建设、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
党明确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了继续发展这种良好的局面和深化改革,中共中央决定召开党的十三大。
报告共分7个部分:(1)历史性成就和这次大会的任务;(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3)关于经济发展战略;(4)关于经济体制改革;(5)关于政治体制改革;(6)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7)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报告指出,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报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指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根据这个理论,报告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改。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精辟的理论阐释。据此,报告分别提出了发展经济战略、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中的党的建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诸方面的基本方针。此外,报告还规定了6个方面的长远性指导方针。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我国南方,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分为4部分:(1)14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2)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3)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对外政策;(4)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
十四大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第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和战略部署。第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第三,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点和最重要的贡献。
14.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
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通过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该报告共分10部分:
一、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
二、过去五年的工作;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
六、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
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八、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九、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
十、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了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新经验,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和十五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报告共分十个部分: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经验;
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四、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五、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六、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七、国防和军队建设;
八、“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九、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
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6.3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四、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五、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六、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七、完善财税体制,深化金融改革;
八、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九、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十、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
十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十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奋斗。
16.4《关于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16.5 十一五规划 分十个部分,分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
16.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 北京)
17.2《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17.3《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7.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7.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第五篇:历届大会简讯
历届大会简讯
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大会会议纪要
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及学会成立大会于1980年10月6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哲学、史学、文博、图书、出版、新闻等一百五十余单位的二百七十多位专职和非专职的科技史工作者。与会的有白发苍苍、年过八旬的前辈,更有大批年富力强、生气勃勃的中、青年工作者。这是1956年全国自然科学史学术讨论会以来科技史界的第一次盛大集会。
会议是在中国科学院和全国科协的关怀和支持下进行的。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全国科协副主席茅以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昌、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大会主席团主席、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物理学家钱临照都先后在会上讲了话。他们强调了科技史研究的重要性,号召科技史工作者解放思想,认真总结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经验,为我国的四化建设提供借鉴。
中国史学会和执行主席周谷城向大会发来了贺信,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夏鼐、北京史学会会长白寿彝以及其他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等到会祝贺,使与会者受到很大的鼓舞。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负责人仓孝和也在会上讲了话,回顾了我国科技史研究的历史和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初步意见。
会议收到论文、报告共二百四十余篇,内容涉及古代、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广泛领域。会上共分十一个专业组进行宣读、讨论,各组普遍气氛热烈,思想活跃,彼此交流,互相砌磋,展开争鸣,使与会者都有收获和提高。会上老一辈的科学家热心倡导严谨的治学方法、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严肃态度,使青年后辈受到很大教育。
会上宣读的论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一部分有较高的水平。在金属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等方面讨论了一些新的较重大的发现,数学史、地学史、农学史等方面的论文中也有对前人研究的纠正和发展。其他许多学科中也有不少新的成果。
会上宣读的近现代科技史论文数量虽少,却代表着我国科技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引起了与会者的重视。
会上还讨论了一些综合性的科技史问题,例如,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发扬民主与发展科学的关系,如何吸取国外发展科学技术的经验等等。这些内容都引起了与会者的很大兴趣。
与会者对今后的科技史研究工作初步交换了意见。会议强调要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工作扎扎实实地搞好,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一部多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会议提出要积极开展当前还十分薄弱的中国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同时也要注意开展兄弟民族科技史和中外科技交流史的研究。会议强调了在我国开展近现代科技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特别要注意十九世纪以来各门科学的发展史,还要深入研究科学思想史和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史,同时要加强一些综合性的科技交问题的研究。
会议特别强调要作好中外科技史史料的收集工作,尤其是组织老科学家写回忆录和记录、整理老艺人的技艺等工作有极大的紧迫性,会议强烈呼吁有关方面要加强对科技史文物的保护。
我国已有许多高等院校陆续开展了一些科技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有的成立了科技史教研室,一有的计划设立科技史专业,有的打算培养科技史的研究生,会议认为这些对促进我国科技史工作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会议强烈要求加强科技克书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由于会议内容丰富,时间较紧,有些学术讨论兴犹未尽,对今后工作的讨论也还不够充分,与会者都希望今后能组织一些专题或专科学术讨论会,作进一步的探讨。
与会者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提案,如:要求有关方面尽快修复北京古观象台,并把它建设成为一个实验天文学史的基地;建议明年秋冬举行一次纪念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诞生七百五十周年和《授时历》颁行七百周年的全国性纪念活动。敦促和支持有关部门对江苏省的郑和宝船场遗址加以保护,等等。
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制订并通过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章程。会上经过自愿申请登记,主席团审批、发展了274名会员。10月11日有233名会员无记名投票选举出51名理事,第一次理事会选出了钱临照等十五名常务理事。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钱临照为理事长,仓孝和、严教杰为副理事长,李佩珊为秘书长,黄炜为副秘书长。会上并商定聘请张含英、袁翰青、王振铎等为名誉理事。理事会理事和常务理事名单见附件。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五届代表大会纪要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五届代表大会于1994年 8月22日至25日在北京怀柔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学会各学科委员会、专业分会和地方学会的近100位代表,他们来自全国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文博、出版等单位,许多同志长期从事科技史研究、教学和领导工作,并取得显著成就,著述颇丰。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界的一次盛大集会。
中国科学院院土钱临照、柯俊、席泽宗等出席了会议并讲话;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向大会发来贺信,并为大会题辞“以史为鉴”,体现了老一辈科技史工作者对科技史事业的关心和殷切期望。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廖克在会上讲话,表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挂靠单位,支持学会的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一定更积极、更有效地支持学会工作,使科学技术史研究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并对学会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原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李宝恒,美国圣迭戈加州大学(UC-SD)物理系教授程贞一,台湾综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龙村倪,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院长王文涛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
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陈美东代表第四届理事会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对学会积极组织开展学术活动,刊物出版工作等方面作了总结;对学会改革和今后工作提出了设想,同时也分析了学会工作存在的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学会常务理事韩汝玢代表第四届理事会作了会章修改的报告。本次会章的修改意见是根据中国科协、民政部社团司下达的有关章程、条例和意见及学会历年工作的经验提出,适应了学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第四届理事会秘书长周嘉华向大会作了财务报告。以上诸报告经与会代表讨论并获得通过。会议期间代表们选出了以席泽宗、路甫祥为理事长的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理事会由69位理事组成,常务理事会由21位常务理事组成。李文林、陈久金、陈文华、陈美东当选为副理事长,王渝生当选为秘书长。
会议期间,各专业委员会、分会及地方科技史学会分别向大会作了报告,汇报了他们近几年来学科的组织发展情况及在科学技术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显示了科学技术史研究工作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新的理事会于8月25日上午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聘请担任学会前四届理事长的钱临照、柯俊、卢嘉锡先生为名誉理事长。在他们担任学会理事长期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学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会代表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并以第五届代表大会的名义向他们发了致敬信。
新的理事会还讨论了今后国际中国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国际东亚科学史学术会议及申请2001年在中国召开国际科学史大会等有关问题;对学会今后的开发工作、会员交纳会费、科学史普及教育等问题也作了认真的讨论。会议期间还收到了一些单位或个人向会议发来的贺信。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纪要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于2000年8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京民大厦举行,来自北京、辽宁、吉林、山西、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安徽、上海、江苏、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等地的107位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国际科学史联合会主席、印度世界文化中心教授B.V.Subbarayappa博士和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主席、汉城大学教授金永植博士也应邀出席了这次大会。
22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由大会主席团秘书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刘钝研究员主持,大会主席团主席、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柯俊院士致开幕辞。会上宣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路甬祥院士的贺信。
B.V.Subbarayappa博士和金永植博士分别代表国际科学史联合会和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致辞,高度评价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及其会员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贡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共中央党校龚育之教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学勤研究员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苹芳研究员分别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历史学会和中国考古学会致辞,祝贺大会的召开、志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20周年。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宋南平代表全国科协致辞,肯定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成绩,勉励学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会部部长马阳和团体处处长孙洺也出席了开幕式。最后学会理事长席泽宗院士做了题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年回顾》的主题报告。
22日下午的全体大会由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大会主席团成员陈美东研究员主持,第五届理事会秘书长王渝生研究员代表第五届理事会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陈久金研究员做了《关于修改学会章程的报告》。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并以专业委员会为单位讨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候选人。
23日上午是《纪念李约瑟博士诞辰100周年》学术报告会。由大会主席团主席柯俊院士主持,英国驻华使馆科技一秘吴保罗(Pual Wusteman)博士在大会上致辞,缅怀李约瑟博士的贡献、展望中英科技合作的前景。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何丙郁教授也发来了贺信。此后,大会安排了如下四个学术报告:
[1]Subbarayaba: Needham's Perspectives on Indian Science Some Reflections
[2]潘吉星:李约瑟与中国科技史
[3]刘 钝: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
[4]王国忠:李约瑟研究思路及其价值
23日下午的全体大会由大会主席团成员、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秘书长王渝生研究员主持,先通过了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学会章程修改报告,然后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出了由51名理事组成的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结果另发)。随即于23日晚召开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由大会主席团成员陈久金研究员主持,选举出了17人组成的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委员会及其领导机构。组成如下(按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曹幸穗,男,52岁,中国农业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农学史专业委员会
陈久金,男,62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天文学史专业委员会
江晓原,男,42岁,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史与科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天文学史专业委员会
李兆华,男,50岁,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数学史专业委员会
刘 兵,男,42岁,清华大学教授,综合史专业委员会
刘 钝,男,53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数学史专业委员会
刘广定,男,58岁,台湾大学教授,化学史专业委员会
路甬祥,男,56岁,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史专业委员会
罗桂环,男,42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古代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生物学史专业委员会
苏荣誉,男,38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金属史专业委员会
汪前进,男,41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综合史研究室主化学史专业委员会:任定成,北京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生物学史专业委员会:罗桂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地学史专业委员会:汪前进,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技术史专业委员会:汪广仁,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
农学史专业委员会:曹幸穗,中国农业博物馆
医学史专业委员会: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史研究中心
金属史专业委员会:孙淑云,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综合史专业委员会:刘 兵,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此后,还就本届理事会的几个重要学术活动做了安排。
24日下午举行了大会闭幕式。由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江晓原主持,首先由秘书长报告了学会常务理事会和学会领导机构的选举结果并做了简短的说明,然后由副理事长刘钝通报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的情况。最后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致闭幕辞。他在闭幕辞中首先肯定了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成绩,提出学会在新形势下应有新的更大的作为。他代表与会全体代表对具体承办本次会议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对本次会议的会务组表示感谢。
学术会议
国际中国科学史学术研讨会系列
青年科技史学术研讨会系列
技术史论坛
历年举办学术会议(请看旧版信息)
历年学会工作纪要(请连接旧版学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