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精编教案 北师大版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课程准备〗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根据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等,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教材分析〗
1.单元概述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学习板块的概述部分为我们讲述了四个问题,分别是五四运动与中共诞生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兴起的标志与过程、中共诞生及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
2.课题主旨。
本课题的主旨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命运。1
〖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展示进程,由教师在黑板上逐一写出或当堂打到投影上。
一、五四风雷
1.巴黎和会
拒绝中国的合法提案
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利益转给日本
2.运动爆发
前期:主力(学生),主要形式(罢课、游行)后期:主力(工人),主要形式(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3.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机成熟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宣传――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历史意义:开天辟地的大事;给中国带来了光明的前途;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三、工人运动的高潮
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新面貌的重要表现之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学习五四青年优秀的精神品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同时了解关于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一大的一些基本史实。难点 初步理解“五四精神”,认识中共成立的伟大意义,并将它们融入到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在师生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展示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几个专题供学生分组准备、探究、汇报:
(1)整理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的线索;
(2)介绍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有关情况;
(3)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历史意义;
(4)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
(5)简单介绍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2.为同学们提供《开天辟地》等相关历史影片,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影片。
3.帮助同学们搜集有关五四运动、五四精神、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及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有关课外资料。
4.制作多媒体资料课件,在学生发言汇报时同步播放。
学生准备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
2.由科代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7~10人为一小组,对老师提供的几个主题进行分配,合理分工后着手准备汇报材料。由同学们推选主持人,准备课堂学习活动的主持事宜。
3.搜集资料,准备与本课题时段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4.通过搜集阅读资料、请教老师,理解“五四精神”。5.通过阅读教材、课外资料,发现疑难问题,准备课堂质疑交流。
〖教学过程〗
1.主持人开场白,宣布第13课学习展示活动开始。
2.请历史教师发表祝辞。
3.宣读展示活动的评委及注意事项。
(1)采用小组竞赛评分制。
(2)竞赛分小组专题学习汇报(15分)、小组历史故事讲述(15分)、小组质疑能力表现(15分)、自由竞答(20分)、现场影评(20分)、畅谈五四精神(15分)六部分。前两部分和后两部分每个小组每个项目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汇报、讲述、评价、畅谈感受;第三部分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题学习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的内涵价值评分;第四部分采用抢答的形式,由主持人主持,抢答问题。
(3)每一项取评委的平均分。
4.展示竞赛活动过程。
(在学生发言汇报时同步播放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资料性课件)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所分配的历史专题进行逐一介绍;
第一小组,介绍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的线索;
第二小组,介绍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有关情况;
第三小组,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历史意义;
第四小组,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
第五小组,简单介绍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历史故事。
(3)各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提问(按组轮换,分四轮),部分问题教师可做简要点拨、释疑。
(4)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在主持人主持下进行两轮抢答。
(5)播放影片《开天辟地》,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谈观后感(影评)。
(6)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谈五四精神。
5.评委公布各组的最终分数,评选出优秀小组前三名,并选出展示活动最佳表现者3人,进行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
6.学生代表总结本课题线索,谈学习感受。
7.教师总结性发言。
作业:
课外阅读反映五四运动或中共诞生的书籍,利用专门时间进行介绍、推荐。
通过预习,整理出下一课的基本线索。
〖教案点评〗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在教师对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确定了合适的教学三维目标,采用小组自主学习、成果展示这一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充分的师生课前准备,在课堂上经过小组学习专题汇报、讲述历史故事、质疑能力表现、问题自由竞答、现场影评、畅谈五四精神等步骤,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最后,让学生畅谈小组学习感受,让学生总结课题内容与基本线索,自始至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只起课前指导、课中点拨的作用。阅读书籍、介绍内容、推荐书目和预习整理下一课线索的作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改特点。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上册伟大的开端教案北师大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及口号;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与会人员及内容。
2、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伟大意义及“五四精神”;中共成立的意义。
3、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选取优秀影视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2、根据教师拟好的问题在课堂上发表观点,增强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学生学习五四青年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
2、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从而激发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和中共一大的内容。
2、难点:“五四精神”的理解
三、课型:综合课
四、教学媒体:电脑、CAI 课件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六、板书设计:(详细见课件)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线索图)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一、五四风雷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
3、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历史条件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3、意义
三、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四、小结
(1919、5、4)(1919、7、23)
五、巴黎和会—— 五四运动
——中共诞生——工运高潮
单元概述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个新的单元,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的兴起。本单元主要讲述了首先: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其次: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掀起了国民革命运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动的高潮。最后: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运动发生转折。
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完了单元概述,我们现在开始本单元的第一课,第13课伟大的开端。首先,第一部分五四风雷。
讲述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迅速看课本63页课本正文第一段找出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什么有关。学生:巴黎和会。
教师:对,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巴黎和会的影片。(播放影片,《我的1919》)教师:同学们,看完了影片,请在课本中找出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哪些主张,和会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决议?
学生:中国提出了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的合理提案。结果却遭到和会据绝。
教师:很正确,从影片上可以看出,当中国的合理提案遭拒绝时中国代表愤怒了。当消息传到国内的时候,我们的人民态度如何呢?
学生:愤怒。
教师:对,我们的人民愤怒了!正是这愤怒引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风雷。请同学们看书63页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地点、运动主力、斗争方式,以及斗争口号。
学生: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运动主力,学生。斗争方式,集会、游行。斗争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教师:很正确,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有关五四运动游行情况。
教师:同学们,假如你是游行队伍中的一员,下面请同学根据这幅游行路线图以及课本的小字部分,讲一讲你们的游行经过。(打开游行路线图)
学生:我们从天安门广场出发,当游行到东郊民巷时遭军警助拦,后改道直奔赵家楼胡同的曹汝霖宅。我们破门而入去捉曹但却捉到了章宗祥,痛打了他一顿。并火烧了赵家楼。
教师:很好,同学们的游行活动引起了北洋政府的恐慌,派出大批军警镇压学生运动。然而北京学生的斗争得到了各地响应,爱国浪潮席卷全国。这个时候哪个阶级加入到斗争行列?
学生:工人阶级。
教师:对,那么请同学们看书64页找出五四运动发生这个转折的时间,地点,主力和斗争方式。
学生:时间,6月5日。地点,上海。主力,工人。斗争方式,罢工。
教师:对,同学们通过五四运动前后期情况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前后期有什么不同? 学生:斗争方式不同,前期罢课游行,后期罢工。斗争主力不同,前期学生,后期公人。
教师:对,好了,我们已经学习了五四运动的经过,那么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初步胜利呢?请在书中找出。
学生:6月10日,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章、陆三人职务。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教师:很正确,那么五四运动有那些历史意义呢?请在课本找出。
学生: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教师:对了,下面请同学们说说,这则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什么样的斗争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精神?
学生:不屈不挠的顽强的爱国精神。
教师:很正确,讲完了五四运动我们下面开始的这个部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重大影响,这件事是什么呢?
学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师:对了,同学们先看课本65页最下面的小字部分,找出中共诞生的历史条件。学生: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的结合。组织基础是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教师:很正确,那么同学们请翻开课本66页,阅读66页至67页有关中共一大召开的部分,请找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代表,以及中共一大的内容和意义。
学生:时间是1921年7月23日。地点是上海。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陈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会议内容: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当前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意义是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便焕然一新!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请看,这是一幅中共一大会址图。(打开中共一大会址)。同学们,这里还有一幅是一条画舫。同学们看课本小字部分说一说。
学生:大会原来在上海举行,后来会场闯入了可疑人物,会议便转移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画舫上。
教师:同学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主要与会人的照片。(打开主要与会人照片)。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中共一大召开的伟大历史意义。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便焕然一新了?
学生
教师:对,看完了中共的诞生,我们来看一看工人运动的高潮。请大家看课本67页小字部分。认真阅读,找出工人运动高潮的时间和几次大罢工。
学生:时间是1922年初到1923年2月。共有4次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课堂小结
教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现在来做一下小结回顾今天学过的内容。五四运动爆发于哪一年?
学生:1919年5月4日。
教师:五四运动前后期运动主力与斗争方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前期主力是学生,后期是工人。前期斗争方式是罢课后期是罢工。教师:五四运动有那些历史意义?
学生:是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教师:中共一大诞生的时间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时间是1921年7月内容有: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当前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教师:意义呢?
学生:宣告中共的诞生。课后作业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3.13《伟大的开端》教案[定稿]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教材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学习板块的概述部分为我们讲述了四个问题,分别是五四运动与中共诞生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兴起的标志与过程、中共诞生及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
本课题的主旨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命运。一.课标要求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根据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等,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本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确定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通过小组活动等形式,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
]
(三)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下面一个电影片断:(放五四运动中学生游行示威和火烧赵家楼片段)。影片中反映的是1919年北京青年学生为反对北洋政府卖国妥协、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而进行的游行示威活动。被火烧掉的是时任交通总长的亲日派曹汝霖的住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赵家楼事件。那么,巴黎和会是怎么回事?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运动?学生为什么要火烧赵家楼?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到的内容。讲授新课:
1.自主预习,初步建立知识结构
3.中共二大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2.体验探究,理解历史知识
1.主持人开场白,宣布第13课学习展示活动开始。
2.请历史教师发表祝辞。
3.宣读展示活动的评委及注意事项。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1)采用小组竞赛评分制。
(2)竞赛分小组专题学习汇报(15分)、小组历史故事讲述(15分)、小组质疑能力表现(15分)、自由竞答(20分)、现场影评(20分)、畅谈五四精神(15分)六部分。前两部分和后两部分每个小组每个项目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汇报、讲述、评价、畅谈感受;第三部分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题学习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的内涵价值评分;第四部分采用抢答的形式,由主持人主持,抢答问题。
(3)每一项取评委的平均分。
4.展示竞赛活动过程。
(在学生发言汇报时同步播放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资料性课件)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所分配的历史专题进行逐一介绍;
第一小组,介绍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的线索;
第二小组,介绍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有关情况;
第三小组,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历史意义;
第四小组,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
第五小组,简单介绍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历史故事。
(3)各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提问(按组轮换,分四轮),部分问题教师可做简要点拨、释疑。
(4)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在主持人主持下进行两轮抢答。
(5)播放影片《开天辟地》,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谈观后感(影评)。
(6)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谈五四精神。
5.评委公布各组的最终分数,评选出优秀小组前三名,并选出展示活动最佳表现者3人,进行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
6.学生代表总结本课题线索,谈学习感受。
7.教师总结性发言。(实现过程与能力目标)
]3.反思探究,感悟历史知识
材料: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即巴黎和会)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已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道。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北京全体学界通电》
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运动中学生的激愤心情?
(2)运动前后期,其重心和斗争形式及斗争主力分别有什么变化?
(3)这一运动的结果如何?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4)从以上运动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小结:请同学看老师的小结歌谣,多媒体出示歌词如下: 一九一九五四起,拒绝和约不签字。彻底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始。中共“一大”开会议,一九二一在上海。书记选为陈独秀,中共诞生开天地。作业: ①知识接龙。
②课后作业:追寻一大代表的人生足迹。
a.八个组以每个组为单位提问题让其他的组回答,如果正确,得分并可以继续提问,否则取消资格,其他组的同学继续提问,循环往复。最终算出各组的总分。排出名次,表扬先进组,激励后进组。b.让学生注意那些脱党、叛党的人物,写出感想 四,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在教师对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确定了合适的教学三维目标,采用小组自主学习、成果展示这一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充分的师生课前准备,在课堂上经过小组学习专题汇报、讲述历史故事、质疑能力表现、问题自由竞答、现场影评、畅谈五四精神等步骤,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最后,让学生畅谈小组学习感受,让学生总结课题内容与基本线索,自始至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只起课前指导、课中点拨的作用。阅读书籍、介绍内容、推荐书目和预习整理下一课线索的作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改特点。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3.13《伟大的开端》同步测试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最能体现五四爱国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还我青岛”D.“废除二十一条”
3.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对此你认为最正确的理解是()
A.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B. 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C.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
D.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4.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全国共有党员()
A.13人B.30多人C.50多人D.100多人
5.中共一大确定的党的奋斗目标是()
A.领导工人运动B.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
C.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6.中共“一大”确立的党的中心任务是()
A.制定革命纲领B.开展武装斗争
C.领导工人运动D.领导农民运动
7.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你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是在哪一天吗?()
A、7月23日B、7月1日
C、8月1日D、10月1日
二、填空题:
8.6月5日,上海等地工人罢工,反帝爱国运动的重心由转移到,斗争的主力逐渐
由转向。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6月10日,北洋政府被迫罢免、、三个人的职务。
9.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召开,宣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参加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等人。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是,书记是。
三.动脑筋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人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五四传单 材料二: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口号,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的强盗行为,举行游行示威,痛打卖国贼章宗祥,火烧曹宅......材料三:6月5日,(上海)罢市开始,至十二时,华租各界大小商店,已无一开门者。所余者,仅外人所设之洋行也„„各华商店门前,皆贴有白纸上书“罢市请命、商学一致、挽救学生、罢市救国”等字。工人也自发行动起来,日商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上海纱厂一律停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工人一律罢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主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中国现代史》·魏宏运
请回答:
①根据上述材料你能说说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吗?
②从材料三反映的五四爱国运动的重大变化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③假如你是五四运动期间的一名爱国学生,为抗议北洋军阀的卖国政策和日本的侵略,上街进行爱国宣传。请你拟写一幅标语或写一篇演讲稿,要求语言生动,富有号召力。
④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作为21世界的青年学生,你认为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11.想一想: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还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12.议一议: 1919年4月,英美法等国召开会巴黎和会。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的拒绝。会议决定将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与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但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参考答案:
1B、2A、3D、4C、5D、6C、7B、8北京、上海、学生、工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9、一、上海、13、中央局、陈独秀
10、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②青年学生有爱国热情,是运动的先锋,而无产阶级才是运动的主力。③提示: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多元,要求语句通顺,符合时代背景,富有感召力)④、提示:“五四精神”即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积极投身爱国活动,不怕牺牲,保持崇高的国格和人格等爱国主义精神。“五四精神”在新的时期应有新的内涵,可围绕如何振兴中华、立足本职、乐于奉献等方面来谈。
11、因为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的巨大影响,并且他最早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正是由于他的巨大影响力,使他在缺席的情况下,仍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12、答案:“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决定这个国家在世界上居于何种地位的重要因素。落后就要挨打,就要任人宰割。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军阀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一句话,中国仍然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依然很弱,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依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第五篇: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本课的重点是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本课地位:就世界史的范围来说,鸦片战争是当时已经完成产业革命的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一个正处于封建主义迟暮中步履蹒跚的古老国家----中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中国史范围来说,它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变化,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看过电影《鸦片战争》、《林则徐》或有关通俗读物,对鸦片战争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已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编写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主张,这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挑战;
通过学习,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承古代史,下启近代史。经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铺垫,学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经过暑假后,学生对前面的知识难免有些遗忘。为了便于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有必要用一课时的时间对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分析第一单元的前言,布置收集材料的任务和课前预习的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郫县二中八年级学生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城乡结合部,有的来自农村,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浓,对历史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图片资料。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初步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对比香港被割让与香港回归。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用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了解,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对比150多年前香港被割让与1997年香港回归,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感受到祖国今天的强大,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和《辛丑条约》两个子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有一些了解和认识,但不够全面,学生渴望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但对于分析《辛丑条约》带来的影响尚存在一定困难。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此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教学过程与方法】
采取以讲述法为主,辅以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张謇、詹天佑的主要成就及他们的救国热情;教学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在本单元中处于起始的位置。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则是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步,讲述了中国近代化兴起的历程,为以后维新派实行的变法革新,革命派实施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等救国尝试提供了经济基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能,但是本单元的历史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初二学生的思维虽然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他们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本课历史名词的含义、洋务派的历史地位对于初二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必须具备使用表格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和初步的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对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体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
通过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民族实业家张謇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动手设计等等,开展研究性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思想渐趋成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学生一方面有了一定知识水平,一方面又感觉历史是副科,从心理上不是很重视,所以教者既要让他们有兴趣,学习历史知识,又要突出重点,理清知识线索。
对于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都会很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
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一、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的背景下开始的,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挽救中国。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而且思想文化类型的学习又是学生感到枯燥的。因此,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课堂上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形式进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教材分析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与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属于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最后两课,第二单元的单元标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两课所讲述的内容也是近代化所反映出的特征。这两课重点不多,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
二、课程标准
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其特色和意义;
3、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现实,让学生了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基本情况;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废除科举制的必要性;联系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了解《申报》等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建立大众传媒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剪发辫、改称呼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时会有难度,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讲解。
二、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中,有不少学生是实践活动组的成员,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与实践活动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二的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90%的学生已经能使用Word、WPS、以及PowerPoint等编辑和制作学习课件,但不是很熟练,但学生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使他们对网络教学有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学习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3、学习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了解社会的变化
4、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逐步形成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影视录像、旧服饰,并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加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途径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点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编辑本组的研究成果,并分组陈述、讲解,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及网络的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以及受西方影响发生的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等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2、我国的旗袍在今天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了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主要内容包括了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整个单元的内容设置上来看,主要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背景及标志。通过学习本课应帮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及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显著区别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实施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从知识能力水平上来,须先经过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已经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历史学科的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基本技能;经过八年级前两单元的学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前的时代背景有了相当的感性认识,并能得出中国的命运历经洋务派、改良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仍未彻底改变的结论,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重要条件;从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活跃开朗热情,容易被激发出爱国的激情,尤其是升入八年级以后,学生比“小升初”时更添了一份理智,这足以使本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平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并能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包括:五四运动的导火线、过程、口号、结果及意义等,掌握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及历史意义。并通过上述教学使学生提高归纳课文和通过搜集史料中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相关内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采用讲述与影像资料结合的方式对本课背景作简要陈述;通过设计矛盾冲突和制造困难的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与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且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设计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其大胆发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不妥协的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黄埔军校创立的时间、地点,理解她与旧式军校比较所具有的最大特点。
2、弄清国民革命时期北伐的对象,运用《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观察进军所经过的省份以及识记一些著名战役。
3、认清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理解大革命失败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黄埔军校的有关知识,了解她对中国近代革命的贡献。
2、通过观察《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学会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运用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史实的学习,概括总结为什么国民革命失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大革命时代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使学生认识到先烈们的壮举是顺应时代发展、敢为人先的英雄行为,培养学生立报效祖国之志,做现代文明人。
二、教学重点
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三、教学难点:
学会识读“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及理解两个问题:①“南京国民政府”是怎样一个政府?②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四、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探究课,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文字,史料、形势图和人物肖像,以及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充分展现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使历史知识贴近学生生活、鲜活生动起来,以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创设逼真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感悟惊心动魄的大革命时代。其间穿插教师的情景引导、分析讲解、多媒体辅助、图表教学、史料研讨等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竞赛,自主活动、合作探究、共同讨论等学习活动。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教材分析
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激化。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峙的单一格局被打破,中国近代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局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日军不断发动新的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事,导致中日民族矛盾最终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课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讲述了三个子目: “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出现危险的开端;“不朽的民族战歌”充分表现了中国各界民众的强烈责任感;“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揭开了抗日救亡的新篇章。
二、学情分析
“九一八”刚刚过去,利用这节课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对72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日本侵华事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让学生记住历史,借鉴历史。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日救亡运动中最杰出的音乐代表作品,结合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说出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主题。
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 播放《松花江上》,以东北人的特殊身份切入课堂,创设历史情境。
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重新融入那民族危亡的时刻,加深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课本剧《西安事变》,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站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亲日派的不同立场分析西安事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形成历史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以形成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讨论,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了解日军对东北的蓄意侵略和肆意践踏行径,认识侵略战争的罪恶。
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
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一、课程标准
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讲述血战台儿庄的史实,体会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通过百团大战的史实,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讲述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史实,体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威武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知道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的主要成就。【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抗日战争和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等人的资料,如阅读有关故事书籍、观看有关影片或电视剧,以备上课时使用,锻炼独自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请学生讲一讲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资料并交流看法,以提高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知识和感情的能力,并尝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而能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通过本节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目,形成学生自制表格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我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激情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个人素质,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关切。
通过交流平台、自我测评题目,提高敢于发言、善于和他人进行交流的素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难点 让学生通过具体史实,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是怎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反击日本侵略者的。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课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开始了一个伟大的转折。本课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分析中共“七大”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二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均有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有很强表现欲。关于本课的内容,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利于对本课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应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应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转战陕北的史实
2、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线,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得的序幕。【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联系旧知识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在分析全国战局变化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了解陕北战场的和山东战场的情况。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的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
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地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的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的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培养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难点:理解正确的战术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二、教学方法
通过课内外收集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相互交流,体会当时宏阔的历史场面,感受毛泽东的战略战术之高明。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三大战役的名称、双方作战简况和战果。说出渡江战役简况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时间。
分析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军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建立时间和空间概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从多角度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感情。
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
难点: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