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意见

时间:2019-05-12 02:4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意见》。

第一篇: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意见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意见

(绍政发〔2009〕52号)

为认真贯彻“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加快实施“三年建设计划”,促进中心镇“三年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完成,现就加快推进全市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加快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提高中心镇发展水平,发挥中心镇集聚和辐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目标。通过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使中心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达到“十五”末县级市城区水平,人居环境全面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基本满足当地发展需要,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把有条件的中心镇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特色明显、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集聚集约水平高的小城市。

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加大对中心镇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建设和完善“一路(高标准的进镇道路)、二厂(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三网(自来水供水网、垃圾收集〈处理〉转运网、通村公交网)”等设施,建成较为完善的供水、供气、道路、绿化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争取到2010年末全市所有省级中心镇污水厂(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有条件的与县级污水厂实现并网。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明显改善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乡村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大对中心镇社会事业项目的投入,中心镇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计生设施配套,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建设和完善“一园(休闲公园)、二院(中心卫生院、综合性敬老院)、三中心(文化中心、科普中心、体育中心)”等设施;建设和完善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技术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争取到2010年末全市所有中心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均达到标准化全覆盖,并成为绍兴市级以上卫生强镇;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建成较为健全的社会事业管理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三)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按照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加快中心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中心镇主要道路全面硬化,省级中心镇建成有污水处理设施;市级中心镇人均道路铺装面积大于10平方米,主干道路灯亮化率大于80%,自来水普及率大于90%,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60%,镇燃气普及率大于85%。对天然气管道暂未到达的中心镇,完善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对有条件的使用天然气的镇,可建设完善的天然气管道系统。

(四)加快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依据服务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与分布、设施服务半

径,合理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服务设施,使中心镇的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福利院、菜市场、居民健身设施、文化活动中心、公厕等公益性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搭建培育和发展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的服务平台,为中心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转创造条件。发展以老人福利服务为重点,兼顾孤残儿童、残疾人托养康复和残疾人就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福利设施,中心镇要拥有一所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或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抓好公共安全工程建设,完善中心镇综合防灾体系,重点做好防洪、排涝、抗震、消防等工作,防止和减少灾害发生与损失。

(五)积极改善中心镇人居环境。塑造独具特色的中心镇景观风貌,以保存、强化地域文化特色和风貌为前提,因地制宜创造多样化的中心镇生活空间。中心镇土地开发与建设要严格保护镇区内的自然山体、河流、岸线等珍贵的自然景观资源,“显山露水”,创造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中心镇景观。建立有效的城镇设计与建筑设计管理机制,加强中心镇空间景观系统可识别性与人性化设计,提升中心镇空间品质。加快中心镇园林绿化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中心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0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进一步提高,主要街道、沿街建筑、交通设施、广场绿地、广告牌匾等整洁美观。结合镇域防洪减灾,实施整治河道、加固堤防,改善中心镇区水面环境和生态环境,有条件的中心镇可创建园林镇。逐步建立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因地制宜高标准建设中心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对现行简易垃圾处理场进行污染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消除污染与安全隐患,中心镇区垃圾无害化收集处理率大于90%。

(六)大力支持中心镇住房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市民受益的原则,着力培育和搞活镇房地产市场,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中心镇建设及旧镇改造。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心镇规划的前提下,在镇域内出让一批房产开发用地,以促进中心镇人口集聚与配套建设。稳步推进“镇中村”改造,坚持管辖范围不变,集体财产权属不变,实行城市居民同等福利待遇,实行直接选举等制度不变的原则,切实保障转型农民的各项权利,制订有关“镇中村”农民集体所有制土地、宅基地的税收等配套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镇中村”改造。大力推进农民公寓建设,允许农民打破村界限建造农民公寓,推动农民向新社区集中居住。推行农房房产确权办证试点,为农民以农房作抵押申请贷款、提供创业资本金、增加财产性收入等创造条件,鼓励长期在中心镇经商、务工的农民通过腾退宅基地在中心镇换房。

(七)推进区域性设施的共建共享。建立市政基础设施区域共建共享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使市政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对比较接近县城的中心镇,在道路、供水、供气、污水收集和垃圾清运设施方面推进联网规划、建设。对不能联网的,要积极实施统一经营或归口经营。引导公共服务设施的区域协调,中心镇的图书馆、多功能剧院、文体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要适应中心镇辐射区域内群众的需求。重视面向外来劳动力的大众文化设施建设,并积极探索文化设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途径。

(八)统筹城镇建设用地。鼓励将移民搬迁、旧村改造、空心村治理、破产工矿企业场地等复垦为耕地,获得的复垦指标优先用于城镇建设用地。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允许探索以转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进入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进行流

转。鼓励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中心镇的开发建设,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对通过“镇中村”改造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的,“镇中村”土地可由村民参股的企业进行开发建设,土地供应须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将“镇中村”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在土地性质转变过程中的有关费用除规定上缴中央、省部分外,市、县留成部分用于“镇中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用地审查报批绿色通道,对符合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设项目,简化环节,缩短审批周期,推动项目建设。

(九)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中心镇和国家级、省级名镇,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实施保护、管理,严格控制对历史风貌街区内有碍历史文化保护的建设项目。依照《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管理中心镇文物单位,重点保护好文物建筑本体、视线景观及其周围环境,对于区域内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而具有历史价值的街区、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以及保存较好的古村落,要予以登记保护。

(十)大力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将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经费纳入预算,逐年增加投入。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技能和创业就业能力。重点培育社会需求量大的技能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支持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发展订单式培训,抓好岗位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创业培训,培养一批创业带头人。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工程”,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回村创业,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

三、政策扶持措施

(十一)实行积极的财政倾斜政策。建立和完善对中心镇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在征收的配套费、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加大切块比例;按照发展优先、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中心镇职能范围扩大、集镇建设任务加重的实际,建立财政向中心镇倾斜、投入逐年增长的保障机制,增长比例不低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水平,财政扶持可实行基数内分成、超收分成、增值税专项分成和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重点支持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移民下山、农民公寓建设和镇中村改造的财政补助力度,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十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县(市、区)要加大对中心镇的投入,努力增强其集聚和辐射能力,提升其服务“三农”功能。有关部门要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合力支持中心镇,对符合条件的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列入政府的重点工程。支持中心镇争取国债建设项目,金融机构要创新信贷品种、拓宽服务领域,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加大对中心镇的信贷扶持力度。

(十三)加强用地支持力度。在修订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优先考虑中心镇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支持和鼓励中心镇通过挖潜改造旧镇,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宅基地整治、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做到节约和集约用地。

(十四)推动投资体制创新。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支持中心镇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允许中心镇依法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各类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中心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积极培育

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担保机构,加强对中心镇建设的融资服务。

(十五)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继续深化和推进中心镇扩权改革,按照“权力下移、能放则放、权责一致”的原则,实施进一步扩权,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严格控制机构和人员编制,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加快中心镇土地制度改革,允许中心镇自行实施土地占补平衡,制定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

(十六)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重点培养符合中心镇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职业农民。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创新方法,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使用的激励机制。

四、组织领导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中心镇建设领导小组要负责做好本地中心镇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市级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各中心镇要建立相应班子,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十八)强化督促指导。各级中心镇建设领导小组和市级相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责出发,指导和帮助中心镇的项目建设工作,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已确定的中心镇三年建设计划重点项目目录,及时了解掌握和检查督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并进行通报。

(十九)健全运行机制。结合已建立的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办法,列入考核内容,对实绩特别突出的中心镇给予表彰和奖励。各县(市、区)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加快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

(二十)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有关政策和中心镇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营造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促进项目建设按时保质完成。

二○○九年八月九日

第二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见

渝府发[2010]90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精神,促进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升中心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内需和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2012年年底前实现中心镇实力大提升、面貌大改观,现就加快中心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全力打造4个市级重点示范镇和108个市级中心镇(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使其成为风貌独具、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辐射明显、产业发达、经济繁荣、镇风文明、和谐宜居的县域次中心。

(二)主要任务。

1.高水平编制规划。中心镇要结合区位、产业发展方向、历史文脉等,科学确定城镇定位,适时、合理开展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修编。做好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和工业小区等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风貌设计。历史文化名镇(村)要编制保护性专项规划,切实保护利用好古村落、古宅、特色民居和名人故居等文化遗产。

2.加快特色风貌建设。优选高水平设计单位,充分挖掘中心镇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民俗民风特点,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心镇风貌设计方案,指导中心镇建设。开展中心镇镇区主干道综合整治,重点实施建筑风貌整治、管线改造、设施完善等工作。各中心镇都要建成一条特色风貌街区(商业街)和一批设施配套、风貌各具的住宅小区。

3.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按照“缺什么,建什么”原则,重点推进中心镇“五个一”工程建设,即建好一个综合性市民广场、一条绕城公路(过境道路改道)、一座水质达标的自来水厂(站)、一座简易污水处理厂、一个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到2012年实现全覆盖。同时,按照适度超前、统一建设、综合开发的原则,推进中心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六个有”,即有一个完善的镇级卫生服务体系、一个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一所福利院或敬老院、一个品牌连锁超市、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一个汽车客运站,做到配套齐全。

4.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按照“保洁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要求,加强中心镇的市政管理,全面治理“脏乱差”。组建一支市政执法队伍和一支环卫保洁队伍,逐步推进环卫保洁、园林绿化、道路养护等市场化运作,建立起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规范路标、路牌设置,治理城镇乱停乱放、乱涂乱画、乱搭乱建、乱泼乱倒等“四乱”现象。加强城镇居民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强化治安管理,建设平安社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卫生镇、文明村镇。5.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完成中心镇主导产业培育。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一批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建成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促进民营企业向中心镇聚集,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有条件的要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积极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业。

6.促进中心镇全面可持续发展。注重中心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低碳经济模式。落实新的节能标准,大力推进建筑节能。

二、扶持政策

(一)资金支持。

1.每年对108个市级中心镇各安排3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由市、区县两级财政共同承担,承担比例:主城区20∶80,国家级、市级贫困区县80∶20,其他区县50∶50。市财政每年继续对4个市级重点示范镇各安排5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2.主城区中心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税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市与区60∶40进行分配,城市建设配套费扣除计提的专项后市与区按照50∶50分配。远郊区县(自治县)中心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税、配套费、耕地占用税、污水垃圾处理费全留。各中心镇分得部分要全部用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

3.主城区中心镇征收的土地出让金按照财政体制市与区45∶55分配,远郊区县(自治县)土地出让金全留。各中心镇分得部分要全部用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

(二)用地支持。

1.中心镇根据建设发展确需突破建设用地规模的,允许各区县(自治县)在本行政区域内调剂置换建设用地指标。

2.对中心镇建设用地指标按单列下达,内根据其发展和项目需求报批用地。到2012年年底,对每个中心镇另行安排计划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200亩,不占用市下达给区县(自治县)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中心镇和农民新村建设用地需要。

(三)金融支持。1.农行重庆分行、农发行重庆分行、重庆银行、重庆农商行、三峡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心镇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每年用信总额度达到100亿元以上。对参与中心镇建设且资信优良的投资者,要简化审批流程,优先提供贷款。2.支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担保公司在有条件的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点并开展相关业务。支持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按照有关规定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公司),注入优良资产,专门负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引导和鼓励中心镇通过项目融资,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经营。

(四)智力支持。

加大中心镇建设人才培养、引进与交流力度,安排市政府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等专业技术人才到中心镇任职、挂职和交流互派锻炼。三年内完成对全市中心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轮训,切实加强对村镇工匠的培训,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过硬的村镇建设管理队伍。

(五)其他支持。

1.推进城市房地产开发政策向中心镇延伸,支持中心镇推进住宅小区化。完善住房按揭和抵押贷款的各项配套政策,开展农民和农民工住房贷款业务,方便农民就近向中心镇转移就业。

2.支持中心镇加快拓展城镇建成区面积,推进城镇化进程。支持中心镇在规划区内高标准建设“农民新村”。

3.完善农民工就业帮扶、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租购、户籍改革等政策措施,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

三、工作保障

市村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领导全市中心镇建设工作,市村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市城乡建委要发挥好牵头作用,抓好全市中心镇建设计划编制、目标分解、技术指导、统筹协调、检查督查等工作。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心镇建设工作,把中心镇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切合实际的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心镇政府要健全机构,落实人员和经费。为加大市级中心镇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市级中心镇的主要负责人可由区(县)级领导同志兼任,或者享受区(县)级副职待遇。各中心镇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作为所在区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派驻机构。

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心镇发展改革的配套措施,在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

市政府督查室和市村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日常督促检查,对各区县(自治县)和市政府有关部门中心镇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专项考核。

附件:1.中心镇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表(2010―2012年)

2.市级重点示范镇、中心镇名单

附件1:

重庆市中心镇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表(2010―2012年)

序号 目标任务 牵头单位 协助单位

1、(1)每年召开一次全市中心镇建设现场推进会;

(2)对各区县(自治县)、市级有关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督查室)市城乡建委

2、(3)制定《中心镇建设标准》;

(4)组织专家对中心镇风貌设计进行审查;

(5)推进中心镇住宅小区化建设,建成一批设施配套、风貌各具的住宅小区;(6)指导中心镇在规划区建设“农民新村”;

(7)推进中心镇建成一条特色风貌街区(商业街)、一个综合性市民广场;(8)指导中心镇建设符合规划和标准的公厕、公共停车场;(9)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名镇;

(10)完成中心镇负责人、规划建设管理人员轮训。市城乡建委 市政府有关部门

3、(11)每年对108个市级中心镇各安排3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市、区县两级财政承担比例:主城区20:80,国家级、市级贫困

区县80:20,其他区县50:50。市财政每年继续对4个市级重点示范镇各安排5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12)整合各类小城镇建设资金,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用于中心镇建设。市财政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房管局、市工商局、市地税局

4、(13)开展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将支持中心镇建设与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

(14)在中心镇开展统筹城乡、“五个重庆”等改革创新试点,整合资源打造一批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

(15)争取并利用好国债等资金,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完成中心镇简易治污及垃圾收运处理项目建设。市发展改革委 市农委、市教委、市交委、市科委、市城乡建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市政委、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文化广电局;

5、(16)在每个中心镇培育至少一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农委 市商委

6、(17)在每个中心镇培育一个特色工业支柱产业;

(18)对中心镇工业企业在技改、产研结合、节能等方面争取专项资金支持;(19)保证中心镇天然气指标满足其产业发展和民用用气需求。市经济信息委 市发展改革委

7、(20)中心镇中小学标准化达到70%;

(21)全面完成中心镇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任务。市教委

8、(22)按规划完成中心镇过境公路改道,每个中心镇建成一条绕城公路、一个汽车客运站;

(23)完成中心镇主干道路路面硬化;

(24)实现乡道通畅、村道通达“双百”目标。市交委

9、(25)给每个中心镇安排20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占用市下达给区县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26)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中心镇建设用地。市国土房管局

10、(27)完成中心镇总体规划修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市规划局 市城乡建委

11、(28)实现中心镇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区(县)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5%、70%以上;

(29)完成中心镇道路路灯安装,中心镇城市照明设施安置率达到95%;

(30)每个中心镇建成一支市政执法队伍、一支环卫保洁队伍。市市政委 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城乡建委、市交委、市商委、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园林局;

12、(31)每个中心镇建成一座水质达标、满足需求的自来水厂(站)市水利局 市环保局

13、(32)完成二十一条次级河流综合整治;

(33)实施中心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

(34)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市环保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市政委、市水利局

14、(35)每个中心镇建成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500平方米以上的连锁超市。市商委

15、(36)每个中心镇建成一所福利院或敬老院;

(37)利用福利彩票收益,为每个中心镇住宅小区配备群众性健身器材。市民政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16、(38)完成中心镇“一镇一院”、“一社区一中心”工程。市卫生局

17、(39)在每个中心镇建成一个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市文化广电局

18、(40)在有条件的中心镇建设体育健身长廊或登山步道;

(41)为每个中心镇的广场、公园配置群众性健身器材。市体育局

19、(42)组织实施中心镇“森林工程”,中心镇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市林业局 市园林局

20、(43)每年在市旅游结构调整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市旅游局 市城乡建委

21、(44)在每个中心镇建成一个设施配套的公园。市园林局

22、(45)在每个中心镇发展100个以上微型企业。市工商局

23、(46)每年金融机构对中心镇的用信总额度达到100亿元以上;

(47)支持村镇银行、信贷公司、担保公司等涉农金融机构在有条件的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点,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48)支持有条件的区县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公司)。市金融办 市财政局

24、(49)每年安排100个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中心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市人力社保局 市编办

25、(50)将各中心镇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列为所在区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派驻机构,并制定相应政策。

市编办 市人力社保局

26、(51)中心镇中小学、幼儿园视情况实行“一校一警”或“一校多警”;

(52)每个中心镇主要区域安装公共视频及设立阳光警务查询监督终端。市公安局

27、(53)加快中心镇电力设施建设,电网改造建设要遵循中心镇建设规划,有利于促进中心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市电力公司

附件2:

市级重点示范镇、中心镇名单

一、市级重点示范镇(共4个)万州区分水镇 黔江区濯水镇 九龙坡区白市驿镇 大足县龙水镇

二、市级中心镇(共108个)

万州区龙沙镇、龙驹镇、余家镇、武陵镇 黔江区石会镇、阿蓬江镇、马喇镇 涪陵区珍溪镇、新妙镇、龙潭镇、白涛镇 大渡口区跳蹬镇 江北区鱼嘴镇

沙坪坝区陈家桥镇、曾家镇 九龙坡区西彭镇、走马镇 南岸区长生桥镇、南山街道 北碚区静观镇、歇马镇、金刀峡镇 渝北区统景镇、古路镇、茨竹镇、龙兴镇 巴南区木洞镇、东温泉镇、界石镇、丰盛镇 万盛区青年镇 双桥区双路镇

长寿区葛兰镇、云台镇、长寿湖镇

江津区白沙镇、珞璜镇、石蟆镇、油溪镇、李市镇、中山镇、塘河镇 合川区三汇镇、太和镇、二郎镇、钱塘镇、涞滩镇 永川区来苏镇、三教镇、松溉镇、朱沱镇 南川区水江镇、大观镇、南平镇 綦江县永新镇、东溪镇、打通镇 潼南县双江镇、塘坝镇、古溪镇 铜梁县旧县镇、蒲吕镇、安居镇 大足县邮亭镇、万古镇

荣昌县安富镇、盘龙镇、双河镇、路孔镇 璧山县丁家镇、大路镇

梁平县屏锦镇、新盛镇、袁驿镇 城口县坪坝镇

丰都县高家镇、龙河镇、社坛镇 垫江县澄溪镇、高安镇、新民镇 武隆县江口镇、平桥镇 忠县石宝镇、拔山镇、汝溪镇

开县临江镇、长沙镇、郭家镇、铁桥镇 云阳县江口镇、高阳镇、南溪镇 奉节县兴隆镇、竹园镇、吐祥镇 巫山县大昌镇、官渡镇 巫溪县文峰镇、上璜镇 石柱县西沱镇、黄水镇 秀山县清溪场镇、洪安镇 酉阳县龙潭镇、麻旺镇 彭水县高谷镇、保家镇

说明:

1.九龙坡区走马镇、北碚区金刀峡镇、渝北区龙兴镇、巴南区丰盛镇、江津区中山镇、江津区塘河镇、合川区涞滩镇、永川区松溉镇、綦江县东溪镇、潼南县双江镇、铜梁县安居镇、石柱县西沱镇、酉阳县龙潭镇等13个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北碚区静观镇、荣昌县路孔镇、奉节县兴隆镇等3个镇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二○一○年九月一日

第三篇:绍兴市加快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绍兴市加快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中心镇既不同于一般的县城,也不同于一般的乡镇,它是介于两者之间,在县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中心节点。中心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较强的集聚能力和较好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中心镇建设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手段,是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平台,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当中起着重要的战略节点作用。

近年来,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培育发展中心镇工作要求,绍兴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中心镇培育发展工作,至今已有省级中心镇12个,市级中心镇16个,其中杨汛桥镇、平水镇、店口镇成为全国小城镇试点镇。据初步统计,至2008年底,28个省、市级中心镇生产总值784.8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85.8亿元,占全市的42.3%;财政收入63.29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7.2亿元,占全市的31.4%;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0元,高出全市农村入均水平1250元。绍兴市中心镇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市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心镇已成为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和新驱动力。

一是规划强镇,中心镇整体布局不断优化。自2007年以来,绍兴市全面启动了中心镇规划。出台了《关于推进规划强镇提升

中心镇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并拟定了评选奖励办法。到目前为止,12个省级中心镇规划已编制完成,16个市级中心镇规划2009年底也将完成。同时各中心镇经过认真梳理和摸排,确定了一批与规划相衔接的重大基础设施“三年建设计划”项目作为推进规划建设的载体。

二是功能强镇,中心镇功能建设不断提升。近年来,绍兴市中心镇大力完善基础设施,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推进中心镇的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通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规划修编,进一步营造城镇的特色,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增强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

三是产业强镇,中心镇产业集聚不断加快。近年来,各中心镇坚持“三个集中”发展,即是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田向大户集中。坚持“强工、兴商、优农”方针不动摇,大力实施“三个一批”项目,即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和一批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在产业集聚和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诸暨店口汽配水暖综合集散基地、璜山镇轴承轴瓦业“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嵊州市领带、电声、机械电机等特色块状产业等一批产业优势基地。

四是扩权强镇,中心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近年来,绍兴市中心镇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绍兴县明确地方财政收入超过基

数的县留成部分、超过增值税基数的县留成部分全额分成,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全额返还给新型镇街。嵊州市长乐镇2003年就进行镇级财政体制创新,设立了镇级金库,增强了中心镇的自我造血、自我积累功能。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的原则,各县(市、区)积极下放职能权限给中心镇,上虞市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心镇扩权强镇工作的若干意见》,嵊州市出台了《关于明确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有关事项的通知》等,同时制订了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了对中心镇建设项目和授权职能的督察考核。

五是干部强镇,中心镇人才保障不断强化。全市中心镇干部高配面进一步扩大,诸暨市、绍兴县、上虞市、嵊州市相继对省级中心镇党委书记实施了干部高配。进一步完善中心镇内设机构的增设和职能健全,增加相应职能下放后业务人员的配置。通过组织专题研讨班,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选调中心镇领导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进行专业培训等,对各级中心镇领导进行强化培训,大大提高了各中心镇领导干部的认识和理论水平。

第四篇: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绍政发〔2008〕5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促进我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大服务业政策扶持力度

1.研究完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依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立足绍兴,突出本地特色,抓紧细化、完善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根据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由各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组尽快制订专项规划;根据服务业跨度大、领域广的实际,分门别类地调整和完善相关产业政策,认真清理限制产业分工、业务外包等影响服务业发展的不合理规定,逐步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2.加大对服务业的公共投入。根据财政状况和服务业发展需要,增加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国家、省级引导资金支持项目的配套扶持,以及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服务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等重点项目建设和贷款贴息,以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投入服务业。充分利用中央和省有关服务业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3.加大要素支持力度。

--调整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服务业用水(除桑拿、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外)、用气价格与一般工业同价;商业用电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在国家规定的电价之外,不得收取任何其他费用。

--规范对服务企业的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有关收费项目及标准要按照规定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服务企业应缴纳的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培训费以及行政事业性费用,其收费标准有浮动幅度的一律按低限收取。2008年底前,各行业管理部门完成服务业收费清理工作,取消和制止不合理收费项目。擅自和变相提高收费标准的,对有关责任人实行群众举报“一次查实下岗”制度。严禁向服务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所有检查、罚款等行为必须依照法律、法规执行。除

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外,工商、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抽取商品检测,应以购买的方式取得企业的样品。规范行业协会、商会的收费行为。对从事农村客运服务和客运经营等方便农民出行的运输行业,比照城市公交客运政策,给予政策支持。--用地支持。服务业(除房地产业)项目用地可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出让、租赁等方式依法供地,大型物流企业(投资1亿以上)可以享受工业用地政策;对列入鼓励类的服务业(除房地产业)项目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服务业(除房地产业)项目用地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可以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对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贷款。通过贴息、补助和与国家、省、市服务业资金配套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

4.着力抓好服务业重大项目的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各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组要及时做好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的落实、推进工作,及早谋划今后几年的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加强项目储备。鼓励各单位、各部门创新发展思路,积极发展能为当地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服务业项目。

二、鼓励服务业创新发展

5.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对服务企业在一个纳税实际发生的下列技术开发费项目: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费,研究机构人员工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的折旧,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

服务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性重大项目列入市重大科技专项规划。优先支持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研发中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财政资金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给予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资金支持和融资贴息。运用政府产业基金、风险投资、融资贴息等政策,鼓励科研机构进行技术转化。

鼓励服务企业技术改造,对服务企业从国外引进服务领域重大的关键技术及设备,按其实际投资额给予1.5%以内的资金扶持。经认定的新办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自获利起企业所得税享受“两免三减半”政策。对研发、设计、创意等科技服务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企

业资助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自主申报在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知识产权交易活动。

6.鼓励服务业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商业网点规划调控,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卖店、专业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继续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积极组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服务业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鼓励企业和国际优势服务企业合作,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非现金支付环境,积极推行银行卡刷卡消费。

7.加快实施市区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升、转型、搬迁工作。认真落实《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绍兴市区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升转型搬迁工作的实施意见》(绍政发〔2008〕33号),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顺利有序实施。

8.着力推进主辅分离工作。认真落实《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市区企业主辅分离的意见》(绍政办发〔2007〕210号),尽快出台相关实施细则,积极推进分离工作试点。

9.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制订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重点培育微型CBD、总部基地(中介商务集聚区)、现代物流园区、科技创业园、新型专业市场、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0.加快服务业外包发展步伐。制订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加快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集聚。

三、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

11.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继续深化后勤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后勤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分开,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创新后勤服务社会化形式,引进竞争机制,逐步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后勤服务市场体系。对后勤服务机构改革后新进入的工作人员,应实行聘用制等新的用人机制。

12.促进服务领域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联合与合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积极推动国有服务企业股份制改革,鼓励通过股权并购、股权置换、相互

参股等方式进行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

13.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稳步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制订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实《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财政对企业参加境外展览、展销活动的参展费用给予适当支持。

四、加强服务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

16.推进服务业品牌建设。研究制定推进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促进服务品牌建设的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业品牌认定办法。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培育发展知名品牌,对符合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的,将其纳入有关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对被认定为各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商业老字号的服务企业,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鼓励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为纽带,进行跨区域、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引导中小企业灵活运用品牌特许经营、品牌租借等方式,使自身的劳动力成本、营销渠道、客户资源等优势与知名品牌有机结合,借知名品牌扩大自身的规模和实力。

17.加强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六部委《关于推进服务标准试点工作的意见》(国标委农联〔2007〕7号),在现代物流、旅游、社区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展全市服务业标准试点工作。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管理的服务行业,可通过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推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服务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加强对服务企业的标准化培训,推动企业开展服务质量等体系认证。

五、优化服务业创业环境

18.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依托“金税”、“金关”等管理系统,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个人偷逃骗税记录;实行合同履约备案和重大合同鉴证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约信用记录,依法打击合同欺诈行为;依托“金质”管理系统,推动企业质量记录电子化,定期发布产品质量信息,加强产品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实行内部信用分类管理,健全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有关部门之间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逐步建设和完善以组织机构代码和身份证号码等为基础的实名制信息共享平台体系。有关部门要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鼓励扩大信用产

品使用范围,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支持信用服务市场发展。评选各服务行业信用先进企业并予以大力宣传。

19.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对引进服务业人才实行与引进科技人才相同的激励政策,并妥善解决其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后顾之忧。加快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中介服务等服务行业的人才引进,尤其要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服务业人才。积极组织企业赴市外、省外、境外招聘服务业高端人才,并给予招聘费用补助。留学人员回国参加工作的,出国前的工龄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对在国外取得的学历、学位经教育部论证后予以承认。改进职称评聘办法,可根据本人实际水平和能力,符合省直报条件的可以直接申报专业技术职称。鼓励人才以智力资本参与分红,具体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扩大科技服务机构职务、职称、聘任自主权。

有计划地在本地高校中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扩大招生规模,重点加强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现代物流、动漫游戏、软件服务等行业人才培养。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鼓励高校、企业合作举办人才实训基地。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每年选派服务业管理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院校、世界知名企业接受服务业培训。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效果”机制,每年推出若干个现代服务业紧缺急需的职业培训项目和专业能力水平认证项目,对参加培训及考试的人员,经认定给予适当补贴。服务企业和事业单位引进硕士以上人才的,按规定为未购房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对落户绍兴的留学人员和博士学历人员,按规定给予创业资助。财政支持就业服务机构建设。

20.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对服务业地位作用、扶持政策、发展环境等宣传,集中表彰奖励、宣传报道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掀起服务业创业发展新高潮。

六、完善服务业工作机制

21.建立分工合作机制。各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组要按照各自职能和工作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形成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加强服务业各行业发展状况调研,及时向市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分析报告;做好国家、省、市有关服务业政策的细化落实工作。对于重大服务业建设项目,有关部门要在规划、供地、环评和实施各环节全力支持、相互配合、合力推进。

22.进一步完善服务业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增加量化指标考核份量,科学设置各考核指标的分值。

23.加强服务业统计和分析工作。建立政府统计和行业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服务业统计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健全服务业信息发布制度。结合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摸清我市服务业发展状况,推进服务业数据库建设,为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各县(市、区)要落实专门资金,做好服务业统计进社区(村)工作。各县(市、区)、各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组要加强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每半年形成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同时要针对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24.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组建绍兴市服务业联合会,加强对各服务业行业协会的工作沟通和指导。支持各服务业行业协会积极开展商务咨询、信息交流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互助和桥梁纽带作用。

七、其他

25.本政策意见中涉及市财政支出的,除另有规定外,仅适用于市区,各县(市)可参照执行。

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

陕政发 〔2007〕7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我省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因素。为了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全省水资源十分紧缺。我省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总量70%分布在陕南,70%集中在汛期。关中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为极端缺水地区。陕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受生态环境制约,开发利用水平很低。陕南地区水资源较为富集,但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二)用水浪费和水质污染问题严重。近年来,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用水浪费和水质污染严重的局面尚未得到扭转。目前,全省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远高于东部发达省份和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用水效率不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城市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用水浪费和水质污染进一步加剧了全省水资源短缺矛盾。

(三)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缓解我省用水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受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等因素制约,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很大,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因素。目前,全省年供水缺口达21亿立方米,有30多座县以上城市、650个乡镇不同程度缺水,还有1005万群众存在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据测算,到2010年全省缺水量将达到39亿立方米。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缓解我省水资源紧缺矛盾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我省水资源紧缺的基本省情,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四)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建立健全节水制度,创新节水机制,完善农业、工业、城市节水体系,强化社会公众节水意识,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

(五)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流域、区域和生活、生产、生态用

水,优化水资源配置;坚持制度创新,深化水价改革,健全和完善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用水管理制度;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关中、陕北两大区域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因地制宜地采取节水措施;坚持科技创新,加快节水技术改造,积极研发和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坚持节水减污并举,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

(六)目标任务。到“十一五”末,全省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200万亩,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回用率达到20%,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0%。到2020年,全省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200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45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

三、深化水价改革,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七)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严格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按照《陕西省水资源费征收办法》明确的水资源费征费范围和征费标准,依法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起服务用户、足额征收、规范使用、督查到位的征收使用管理机制。根据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适度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逐步扩大不同区域、不同水源、不同行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差距,促进节约用水。对在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取用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应不低于公共供水的价格水平。

(八)深化水价改革。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和全国水价改革与节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加快建立以促进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和价格体系。按照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城市供水2008年6月30日前要全面实现水价“三步走”改革目标。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对非居民用水单位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设区市生活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每吨不低于0.8元,县(市、区)生活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每吨不低于0.6元,逐步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的市场化。农业用水全面推行按量配水、按量收费的农田灌溉终端水价制度,积极开展实行丰枯季节水价试点。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则,科学确定再生水水价。

(九)逐步建立水权制度。在加快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用水计量与统计、节水产品认证等制度的同时,积极开展水使用权分配、水使用权管理和水使用权转让试点,推进水市场的形成,促进水权在地区间、行业间和用水户间有偿流转,促进节约用水。抓好石头河水库“两部制”水价改革试点,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强化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

(十)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规划实施管理,统筹考虑开发、利用和保护,合理确定水资源可利用上限、开发次序和供给次序,保障城乡居民、农业、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需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大治污力度,逐步

改善地表、地下水环境质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严禁进行各项开发和建设活动,禁止一切排污行为。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加强水资源论证和节水方案、节水措施审核,推行节水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制度。凡未经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审批立项或核准备案。禁止在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地下水取水工程。禁止在供水管网覆盖区新增地下取水工程,有计划地关闭现有水源井,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十一)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省水利厅要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区域水资源供需状况、节约用水规划等,研究制订我省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把国家分配我省的用水总量逐级分解落实到流域内各市、县、区,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行政首长负责制。修订完善行业、产品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用水定额指标体系。根据定额指标,合理确定行业、部门和单位用水计划,确保用水总量控制在定额指标之内。供水单位和自备水源单位要切实落实节水措施,并按照规定程序报送供、用水计划申请和计划执行情况。加强对重点行业、高耗水重点企业用水情况的考核评价和监督检查,对超额用水的用户,除累进加价收取水费外,要给予批评、警告、吊销取水许可证等行政处理。

五、加强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建设,推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十二)加强农业节水。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步伐,抓好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全面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高效输水技术,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改进田间灌水方式,积极推广小畦灌溉、细流沟灌、喷灌、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提高田间水利用率。积极发展“南塘、北窖、关中井”等雨水积蓄工程,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发展集约化节水型养殖,搞好养殖废水处理及重复利用。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积极发展联村、联乡集中供水,逐步配套完善家用水表和节水器具。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

(十三)强化工业节水。以电力、纺织、造纸、钢铁、石油化工等高耗水行业和日取水1万立方米以上的用水企业为重点,加快利用先进工艺设备进行节水改造,逐步淘汰耗水大、技术落后的工艺和设备,鼓励污水回用及循环用水。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严格限制在缺水地区布设高耗水项目。关中、陕北新建电力、化工等项目,要推广使用风冷技术。加强工业产品用水定额管理,全面执行和推广节水技术标准,减少水的消耗。加大对造纸、果汁、冶金、化工、纺织、印染、皂素等重点排污企业的治理力度,实施减排和水循环利用工程,减少江河污染。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及节水统计工作,全面加强工业企业用水计量管理。

(十四)推进城市节水。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步伐,大中城市两年内全面完成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任务,确保管网漏损率大幅度降低。统筹规划建设各类管网设施,城市新建区管网做到雨污分流。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渭河流域、汉丹江流域和黄河沿岸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同步抓好中心城市和重点开发区域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重点河流市界水质监测断面,严格排污控制,确保水功能区达标。加强城市公共用水管理,对用水量较大的机关、学校、医院、商场、科研院所、宾馆、饭

店、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等实行严格的用水计划管理。加强节水器具和节水产品的推广普及工作,严格执行国家节水技术标准。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鼓励引导居民淘汰现有住宅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实现节约用水。

(十五)加快节水科技进步。贯彻落实《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和《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等规定,以工业节水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水循环利用工艺等为重点,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开展节水技术研究和攻关,开发推广节水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制订节水型产品、设备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和完善节水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节约用水。

六、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

(十六)落实各级政府责任。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面广,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政府负责、水利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把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监测评价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各项节水措施落实到位。省政府将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七)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西安、榆林两市已进入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行列,要按照试点方案做好各项工作,迎接国家检查验收。宝鸡、咸阳两市和杨凌示范区,耀州区、临渭区、蒲城县、宝塔区、略阳县等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县(区)要抓紧制定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试点方案,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为其他地方提供借鉴。水利等有关部门要制订标准,组织开展节水型灌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家庭、节水型小区、节水型城市建设活动。各级党政机关要率先建设节水型机关,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十八)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重点支持节水关键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支持农业、工业和城乡生活节水示范工程以及农业节水计量工程建设。建立节水激励和补偿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九)加大水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督,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保障机制。抓紧制定供水成本监审办法,建立健全成本约束机制,防止成本和价格不合理上涨。水价调整后增加的收入,除弥补合理的成本开支外,要用于改善供水设施、提高供水质量、改进供水服务,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

(二十)认真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在水价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水价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实行必要的水费减免措施,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用水。

(二十一)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在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广泛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活动,介绍我省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和节水的自觉性,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新闻单位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宣传节约用水的先进典型,对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现象和行为要及时进行曝光,营造“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舆论氛围,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下载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写得真是漂亮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

    加强社会建设和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定稿

    论科学发展观对解决当前民生问题的指导意义摘要:关注民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科学发......

    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中国屯垦圣地—小李庄遗址恢复修缮 建设项目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小李庄始建于1952年,曾是新疆军区二十二兵团骑七师、 农十师师部和十三团(一四七团前身)团部所在地。 小李......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威政发〔2013〕21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为贯彻落......

    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泰政发〔2013〕8号 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2013-03-25 信息来源: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省属以上驻泰各单位: 为积极应......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达到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动态过程。加快推进大武口区城......

    古田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 优化基础设施

    昨日,笔者在上杭县古田镇集镇防洪堤改造施工现场看到,多部钩机和运输车来回穿梭,工人师傅们有的在挖土,有的在搬运泥土,现场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这是古田镇实施小城镇建设的一个......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项目推进打造园区新格局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项目推进 着力打造园区新格局 ——记贺州旺高工业区2013年基础 设施及工业项目建设情况2013年,贺州旺高工业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狠抓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