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入世以来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报告
入世以来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报告
中部地区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占全国总面积的10.7%,总人口的28.1%,是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枢纽,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部地区农业特色明显,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和输出基地,在汽车、机械、家电、化工、医药、纺织、电子等行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行业竞争优势。
一、入世以来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基本情况
(一)进出口总值增长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至2004年,中部地区年度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82.2亿美元增加到349.5亿美元,增长91.8%,高于同期全国增幅86%,占全国份额由2.9%增加到3%。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06.7亿美元,占全国同期进出口值的3.0%,其中出口值181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值的3.3%。
(二)外贸依存度有所提高,但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落后于GDP增长步伐。2002年至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外贸依存度由6.5%提升至8.9%,其中各省的外贸依存度由 5%--9.6%上升至8%--14.5%不等;而同期全国外贸依存度由51%迅速上升至78%。2004年,中部地区外贸总值占全国份额为3%,而同期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份额达到23.4%;2002年至2004年,中部地区外贸总值占全国份额仅提高0.1个百分点,而同期GDP在全国的份额提高了1.4个百分点。
二、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差距
几年的发展表明,中部地区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优势,但与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其他区域经济相比,对外贸易总
1体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加工贸易发展显著不足。随着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的不断上升,中部地区应有承接加工贸易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契机,但是截至目前为止,中部地区加工贸易仍未有实质性的变化和发展。从总体情况来看,2002年至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累计为176.6亿美元,占同期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6.2%,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6个百分点。而长三角、泛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从分省情况来看,中部地区各省加工贸易普遍落后,而且加工贸易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不够,高附加值产品不多。2002年至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加工贸易所占比重最高的省份为河南省,约为27.3%;最低的山西省,约为10.2%。
(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至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该地区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5.3%,同期全国的比重高达56.3%。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所占比重为26.3%,比长三角地区低40.5个百分点,比泛珠三角地区低35.3个百分点。其所占比重不仅基数低,且增长较慢。从年度发展情况来看,2002年至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外贸进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4.4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提高了7.6个百分点。2005年前3季度,中部六省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值最高的为湖北省,进出口值为22.8亿美元,最低的为山西省的6.6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为江西省的37.4%,最低的为山西省的15.5%。
(三)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能力较
弱。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出口高新技术产品7.1亿美元,仅占同期全国的0.47%。中部地区高新技术出口不但远低于泛珠三角的621.5亿美元、长三角的316.2亿美元、环渤海经济圈的201.8亿美元,出口额也低于东北地区的32亿美元,甚至低于西部地区的8.5亿美元。从中部地区各省情况来看,今年前9个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过亿美元的仅有湖北和安徽两省,其他省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5000万美元左右。山西省2004年外贸出口总值为40.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仅出口379万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足千分之一。
2005年前3季度,中部地区出口机电产品42亿美元,增长40.5%,占同期中部地区外贸出口总值的23.2%,占同期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1.4%,与其他经济区域也有明显差异。
(四)农产品出口与其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不相称。2004年中部地区农业总产值达5720亿元,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27.6%,同期中部地区出口农产品12.3亿美元,仅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7.6%。中部地区不但农产品出口总量偏小,且深加工能力不足。2005年前3季度,湖北省出口农产品2.2亿美元,前10名的主要出口商品为干香菇、活猪、淡水虾仁、天然蜂蜜、鲜鸡蛋、活性酵母、烟草、柑桔罐头、茶叶、烤烟等,共计1.7亿美元,其中,经过一定程度加工的仅淡水虾仁、活性酵母和柑桔罐头合计0.4亿美元,仅占24.4%。其他五省也基本上与湖北省相似。
(五)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较大。2004年,山西省出口焦炭和煤炭24.5亿美元,占同期全省出口总值的60.8%。2005年前3季度,湖北省出口钢材、钢坯、铝材和硅铁5.7亿美元,占同期全省出口总值的17.2%;河南省出口钢
材、钢坯、铜材、铝及铝材7.1亿美元,占同期全省外贸总值的18.9%。
(六)外贸进出口活动过分集中在省会城市。统计数据显示,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在本省外贸进出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2002年为例,中部地区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82.2亿美元,其中,六个省会城市进出口总值合计为97.6亿美元,占中部地区进出口总值的53.6%,中部地区其他所有中小城市进出口总值仅为84.6亿美元,占46.4%。中部地区中小城市出口能力较低的主要有山西省和湖北省,2002年至2005年前3季度,山西省省会以外地市进出口所占比重仅为35.8%,湖北省省会以外城市进出口所占比重仅为37%。中小城市外贸出口能力较强的省份为河南省,2002年至2005年前3季度,省会以外城市占同期该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2.3%。
三、推动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建议
针对如上差距,建议:
(一)优化投资环境,为外向型经济向纵深发展创造条件 2004年江西、湖北两省以超20亿美元的实力,跻身全国实际引进外资十强,昭示了中部在承接产业转移、吸纳外资方面的强劲势头。中部地区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转变政府职能,便捷管理程序,提供人才服务,营造有利引资的良好环境。
(二)落实科技兴贸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设立工作站和科研开发基地,努力提高中部地区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同时注重创造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名牌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优势。扶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的生产和出口,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中部地区出口总值中的比例。
(三)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加工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部省份应充分利用自己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成本低、交通辐射能力强的优势,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善贸易方式结构,多引进加工贸易生产经营企业,着眼于中部地区劳动力转移,促进发展。
(四)发挥农业优势,积极推动特色农产品出口。中部地区要扩大农产品出口,就必须培育和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支持中部地区建设优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五)加强对中部地区外贸运行的宏观监测,提高出口效益。中部地区既要谋求外贸发展规模的扩大,又要谋求对外贸易质的提升,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有关部门不但要关注进出口规模的变化,而且要对进出口价格变化趋势、出口对GDP、税收和就业的贡献情况、企业竞争力指数等进行预警监测,引导企业把握和处理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通过引进高、精、尖生产设备和技术,在本区域营造一批发展后劲足、贡献率大、竞争力强的出口增长点。
(六)加强区内、区外合作,搭建和谐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一是建立有效的区际间协调机制,促进“经济区经济”的形成。在发展对外贸易方面,整合管理资源,建立一定的区域合作组织,加强区域协作,避免同质竞争,推进中部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二是加强与其他区域板块经济的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中部崛起应眼睛向外,向泛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区寻求产业梯度转移,实施东引西联、承东启西战略, 构筑连接东西的中部大通道、大平台、大市场,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拓展高水平的服务领域,发展对外贸易。
第二篇:浅析中国入世后的对外贸易变化趋势
浅析中国入世后的对外贸易变化趋势
张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务日语专业,南京 21004
4摘要 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商业制度环境明显改善,对外贸易高速增长,跃升为全球第三位贸易大国。贸易顺差连年扩大,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大量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对外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建立,贸易大国地位得以确立。然而,这些繁荣所伴随的贸易摩擦增多、外贸经济效益低下、环境代价高昂等不和谐音也日益突出。在此,本文将通通过浅析我国外贸发展中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与结构、外贸依存度、贸易条件以及产业竞争力等几个主要方面分别加以计量检验和比较研究来分析入世前后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变化状况,进而探寻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为实现贸易强国目标献策。
关键字 贸易 WTO 外贸
1.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体系。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作为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大力改革外贸宏观调控体系的同时,对原有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也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是对国有外贸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核定地方和外贸总公司的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经济效益指标;各专业外贸进出口总公司与大部分省市外贸专业分公司脱钩;取消对出口的财政补贴,大力推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实行以大类商品区分的全国统一的外汇留成比例办法,为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对国有外贸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
1.1 我国的对外贸易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对外贸易赢得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再破2万亿美元大关,2008年达到2561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4倍多。2002-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长,7年进出口总值合计10.5万亿美元,占我国60年进出口总值的71%以上。
我国从小额逆差转变为巨额顺差,从外汇极度短缺发展成为外汇储备全球第一。1950-1977年,由于各年的进出口规模较小,各年的贸易差额也较小,其中新中国成立的头6年全部为逆差,平均每年逆差约8.5亿美元,其后年份为小额顺差或逆差;1978年以来,随着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和出口竞争力显著增强,相应的顺差大幅增加。1995年贸易顺差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67亿美元。2005年一举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2008年接近3000亿美元。货物贸易的大额顺差导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了长期顺差状态,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8年末达到1.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六十年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到2008年达到8%以上。其中,我国的出口总值在1950年全球排名列第27位,经过30年徘徊到1980年上升到第26位,此后排名直线上升,1990年列第15位,2001年列第6位,2004-2006年稳居第3位,2007-2008年上升到第2位,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
1.2 加入WTO
2001年9月12日至17日,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8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此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多边文件提交总理事会审议。会议宣布结束中国工作组的工作。随后与会代表以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对中国的祝贺。这标志着中国将被这一世界最大的经济贸易组织正式接纳为成员。
1.2.1 WTO的定义
WTO是世贸组织的英文简称。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世贸组织与世界银行、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起,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2.入世前后我国外贸依存度及其比较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化的加强直接促使了我国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2.1 入世之前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外贸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主要是从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过渡,由指令性计划为主向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国家逐步开始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20世纪90年代后,将外贸体制改革与调整汇率和 关税 等配套进行,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官方汇率与市场浮动汇率并轨。外贸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外经贸协调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2.2 入世之后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系统调整、清理原有法律法规,按世贸规则建立了新《外贸法》、《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及配套部门规章的三级法律框架体系,使货物进出口管理实现了法律化和规范化;降低了 关税 与非 关税 壁垒,实行国民待遇原则等等。我国外贸体制在更加开放稳定透明、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进程中不断完善,日臻成熟。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宏观管理逐步走上以经济、法律手段调控为主的轨道;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涉外法规日益健全;外贸中介服务体系开始形成;外贸经营的领域和渠道进一步拓宽,总体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2.3变化趋势
2.3.1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5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以农副产品为主,其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平均为42.2%;进口主要是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其占进口总值的比重高达92%。60至70年代,我国农副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30%左右,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其中轻纺产品到70年代末所占比重上升至35%以上;同时,由于60年代初我国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大量进口粮食、棉花和食糖等生活资料,其进口约占进口总额4O%左右,对保障供给、解决人民生活需要起了重要补充作用。60年代后期及70年代,生活资料进口比重基本上维持在20%左右。
改革开放促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需求不断扩大,进口与出口相应增长。整个80年代,工业制成品出口与进口所占比重都有大幅度提高。198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接近出口总值的一半,达到49.7%,1989年上升到71.3%;同期,工业制成品进口也快速增长。1980年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为65.2%,1983年提高到72.8%,1984-1989年,一直保持在80%以上。
90年代,机电产品成为进出口的主力商品,特别是机电产品进口,对加快我国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年机电产品出口110.9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17.9%,到1998年,机电产品出口扩大到665.4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36.2%,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类商品。同期,机电产品进口更多,1990年进口214.4亿美元,占进口总值的40.2%,1998年机电产品进口638.7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45.6%。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产品构成进一步发生变化,以IT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高速增长,2002年至2008年七年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进口的平均增速分别高达36.8%和2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20.8%上升到2008年的29.1%,进口比重从28.1%上升到30.2%。
2.3.2贸易方式不断创新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同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政府间签订协定、进行记帐结算的易货贸易方式;同少数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现汇贸易方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贸易的发展,在大力开展一般贸易的基础上,我国采用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和进料加工等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在技术进出口中还采取了提供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对销贸易,与周边国家广泛开展边境贸易等,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在各种新型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的发展最为突出。1981年加工贸易只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6%,一般贸易占93.5%。此后,一般贸易比重逐步下降,加工贸易则逐年上升,到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首次超过一半,达50.6%,1998年最高上升到53.4%,此后又开始缓慢下降,2008年回归到41.1%。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加工贸易从较小规模发展成长起来,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为推动我国外贸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3.3 贸易伙伴多元化
建国初期,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际市场是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1951年,我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52.9%,1952年至50年代末,都在70%以上,其中对苏联的贸易额约占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当时我国通过贸易和使用苏联政府贷款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成套设备和技术,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80年代末我国提出了“市场多元化”战略,全方位发展对外贸易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予以实施。经过多年的努力,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的贸易伙伴不断增加,目前已遍及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08年,我国前十位最大的贸易伙伴依次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德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对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额合计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78.4%。
2.3.4 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进入新千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安排不断涌现。自2003年以来,我国自贸区建设从无到有,迄今,我国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涵盖2008年我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智利自贸区,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中国-新西兰自贸区等等,促进了双边与多边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同时,我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包括沙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和巴林6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冰岛、秘鲁等的谈判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3.总结与展望
六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经历了曲折艰难,也创造了辉煌成绩,在世界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虽然已成为贸易大国,但是距离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我国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扭转;脆弱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已无力继续支撑大规模出口。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国际贸易实务 周连忠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1日
[2] 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沈坤荣2003
[3] 中国区际贸易壁垒及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王雷2003
第三篇:2012―2013中国电视剧对外贸易发展报告
摘要:2012-2013中国电视剧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成就斐然。然而从整体来看,相对于美欧与韩日的电视剧产业,我国电视剧产业的文化影响力、主题适应性、运营市场化、题材多样性、电视剧制作水平等都存在着较大差距。探索中国电视剧对外文化贸易的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规划其切合实际的“走出去”的最佳路线图,是我们必须努力完成的任务。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交流;电视剧艺术;艺术创作;艺术生产;对外文化贸易;电视剧产业贸易;逆差路线图
习近平同志最近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这是对我国文化工作者发出的遵信动员令。
2012-2013我国电视剧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成就斐然。然而从整体来看,相对于美欧与韩日的电视剧行业,我国电视剧行业的文化影响力,主题适应性,运营市场化,题材多样性、电视剧制作水平等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突破瓶颈,开创崭新局面。
一、中国电视剧行业的发展现状
电视剧行业在我国是一个具有行政许可的垄断行业。对外,外资涉足影视行业的形式只有联合摄制、协作摄制、委托摄制三种。而对境内资本从事电视剧制作业务已基本放开。从整体来看,电视剧行业的政策准入门槛较低,产量丰富,市场需求广阔。
(一)电视剧制作企业数量众多
截至2013年,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数量已达6175家。《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分为《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俗称“甲证”)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乙种)》(俗称“乙证”)两种,乙证由具备制作电视剧申请资格的上述机构按管辖权范围向广电总局或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申请并批准取得,其仅限于该证所标明的剧目使用,有效期一般不超过180日。目前,国内持有“乙证”的大大小小电视剧制作机构在连续两年内制作完成6部以上单本剧或3部以上连续剧(3集以上/部)的,可向广电总局申请并批准取得甲证,甲证有效期为2年,期内对持证机构制作的所有电视剧均有效,期满持证机构可以申请延期。
一般业内认为,只有取得“甲证”的公司才有可能是致力于行业深耕的专业户,而不是出于投机、洗钱、捧人、玩票等目的进场的“游资”、“混混”和“票友”。由此可见,虽然持有甲证数量的机构在不断增多,但就总量而言,在电视剧领域真正具备资质和企图心的专业机构其实并不多,增长也日渐趋缓。
(二)行业产量连年增长
从电视剧制作量来看,2012年,中国国产电视剧产量创纪录地达到17000万集。这一数据较之2011年国产电视剧14942集的数量继续增长13.77%。事实上,自2003年起,国产剧年产量已过万集,产量之大,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
从电视剧发行量来看,2012年,中国电视剧总发行部数大幅增加,达到612部,同比增加50部;总发行集数达到19659集,同比增加2941集。同期,中国国产电视剧发行部数为506部(占比82.68%),同比增加37部;发行集数为17703集,同比增长18.48%。2006-2012年发行的国产电视剧中,每部电视剧平均集数从27.58集增加到34.99集。
(三)交易额与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视剧行业的相关政策放宽以及各种扶持政策的出台,电视剧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6-2010年,中国电视剧交易额从48.5亿元增长到59.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只有5.11%。
2011年,中国实现电视剧交易总额76.0亿元,同比增长28.37%。2012年,中国国产电视剧交易额达到110亿元,同比增长44.74%。在这110亿元中,电视剧播出版权交易额为80亿元,电视剧网络版权交易额为30亿元。2011-2012年中国电视剧交易额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售价较高的精品剧数量不断增多以及网络渠道的强势崛起。
但从市场前景看,虽然国内市场巨大,但行业天花板已然初现。新近崛起的视频网站和传统的实体音像制品能够提供一定的发行,但现阶段电视剧发行渠道90%以上靠电视台,而电视台的播出时间与相应的电视剧容纳量相对固定,其中珍贵的黄金档更加有限。同时,已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电视网络覆盖、寡头式竞争与对外出口乏力,已基本封杀了行业新增量的可能。
(四)产能过剩,存在泡沫化趋势
从整体看,我国电视剧产量虽高,但出于各种原因,质量表现参差不齐,存量更是惊人,国家广电总局同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比为5:3,近3年来电视剧审批数目和已播出数目比为10:1,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
同时,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源、房地产领域的收缩,以及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与鼓励,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电视剧行业。煤老板、房地产老板转身投资电视剧行业的例子,屡屡见诸报端。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游资涌入,一方面加剧了行业的泡沫,另一方面也导致行业的利润不增反降。
总体而言,我国虽然是名符其实的电视剧大国,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隐忧,可以说是“大而不强”。对内,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对外,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不失为解决供需失衡的一种选择。
二、电视剧行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贸易逆差大
电视剧的对外贸易是我国文化“走出去”工程中的重要内容。虽然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政策保障层面不断加强,但我国电视剧的对外贸易领域“西强我弱”的状况仍未得到明显改善。
无可否认,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生产、消费电视剧最多的国家。然而,虽然有如此庞大的产量和市场,我国电视剧进出口情况却常年呈现贸易逆差。
由表3可见,近年来,我国电视剧年对外出口额度都徘徊在1个亿左右,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波及,更是暴跌至三千余万。与此相对的,进口量却稳定维持在2亿、3亿元,达到出口量的2.5倍甚至3倍,贸易逆差虽然在逐年缩小,但仍相当严重。
横向比较美、日、韩等影视产业发达的国家,中国电视剧的输出量和影响力更是相形见绌。以2008年为例,我国电视剧出口总额约7525万元,这仅与韩剧出口到中国的金额基本持平,而当年韩国电视剧出口总额达1.05亿美元。近几年,国产剧输出有所提升,2011年我国出口电视剧出口额达2000万美元,但同年韩国的电视剧出口额高达2.52亿美元。
2012年以来,国产电视剧集中涌现出一批精品,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但从根本上讲,我国电视剧贸易逆差、出口乏力等重大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存在。
(二)合拍片一冷一热
近年来,为了确保节目的制作质量与文化元素具有对跨国受众的吸引力,并在产品的发行环节可以获得外国政府制定的支持性政策,近几年中外合拍电视剧成了海外市场拓展的新方式。比如上海新文化传媒投资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电视台合作拍摄的《情陷巴塞罗那》,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与日本NHK合作拍摄的《苍穹之昴》,北京中北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与俄罗斯RENTV合作拍摄的《猎人笔记之谜》等作品,都是中国电视机构与非华语区主流传媒机构深度合作的结晶。其中《苍穹之昴》更是在日本取得空前成功,并斩获亚洲彩虹奖。
但是,由于广电总局的相关规定,合拍剧将不能进入黄金档播出,这种“保护政策”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外资进入的积极性。近几年,纯粹意义上的“合拍片”已经不太多见,海外合作多以剧本引进或导演、演员单个加盟的形式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8年1月1日起,台湾、香港和内地合拍的电视剧在符合一定要求的前提下,各项政策与内地制作的剧集同等对待,这意味着黄金档将为陆港、陆台合拍剧敞开大门,享受与内地剧的“同等待遇”。政策松绑之下,合拍剧持续升温,电视剧领域的各个环节,台湾、香港等地区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都已常态化,资源配置与优势互补值得期待。
(三)行业传统难题有所突破
曾经有人笑言,国产电视剧出口一直“卖的是白菜价”、“播的是东南亚”、“影响是巴掌大”。但现如今,这三大传统问题有了新的突破。
目前,亚太地区占我国电视剧出口比例的2/3,也就是说,我们目前出口地区仍在与我们文化背景接近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市场更广但是文化相差较大的欧美地区我们的市场比例不大。但是就在2013年,中国电视剧海外市场可谓亮点频出:《媳妇的美好时代》红遍非洲,《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在缅甸热播,《甄�传》《还珠格格》将亮相美国主流电视台。价格方面,《甄�传》更有望打破低价格局,在美国的卖价会比国内卫视首轮播出的价格高得多。与热播剧同时涌现出一批具有海外号召力的演员、导演,无疑为后续产品的海外影响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出口主体格局与发行模式有所变化
影视节目出口主体企业有了明显变化。除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在出口数量和金额上依然发挥着主渠道优势外,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湖南等地的一些民营影视机构,上升优势逐渐显现。2009年数据显示,湖南快乐阳光互动娱乐公司、浙江华策影视公司在出口总量上分别占6.1%和5.1%。
2010年上市的华策影视公司被业内誉为中国“电视剧第一股”,其盈利模式恰恰在于将电视剧制作的中间种种环节全部交给市场,重点放在剧本与发行两头。其“左手发行优势,右手海外资源”的海外发行模式,开创了一条影视产业“走出去”的新路。
(五)出口题材偏窄,但正趋向于多元化
由于中华文化的辐射,我国向境外输出的剧种曾经以古装剧为主,包括武侠剧、历史剧和名著改编剧等,六小龄童版《西游记》是最早出口海外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国产剧,随后,《三国演义》《红楼梦》《雍正王朝》《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先后在很多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引发收视热潮。
近几年,走出国门的电视剧题材更加多样化,涵盖了都市剧、家庭伦理剧、话题剧等。《蜗居》《杜拉拉升职记》《裸婚时代》《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反映中国现代人日常生活的都市剧,不仅使国外的电视观众更加了解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追求,而且与古装剧版权售出价格的差距逐渐缩小。
(六)新媒体渠道崛起
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是我国电视剧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最好途径,具有极大的增值空间。目前,随着国产剧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国外出现了不少中国电视剧的忠实粉丝,甚至在论坛中建立了专门讨论中剧的版块。由于语言障碍,必须进行翻译。国外目前有一些类似国内“字幕组”一样的专门志愿者为大家做义务翻译。
但是,由于这些翻译都是义务工作,翻译水平参差不齐、进度更是难以保障,仅靠这样的国外民间力量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同时,由于版权问题,海外的观众观看中剧往往只能选择“翻墙”,长此以往,必然影响中剧在海外的发展,特别是影响经济效益。
三、我国电视剧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管理、政策设计与市场取向
政策问题无疑是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过去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从“基础”到“决定”二字的改变,意义十分重大。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就电视剧行业而言,既然承认电视剧市场化、承认电视剧也是一种商品,那么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一样,我国电视剧行业的发展同样需要转变,在政府的管理上也要尽量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与产业发展的规律,尽量不用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等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除了管得太多,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帮扶不够。韩国政府补贴支持韩国电视剧出口,随后利用市场机制取得长线效应的做法无疑值得借鉴。
(二)电视剧认知定位与产品制作
长期以来,我国影视界一致形成这样一种“共识”:电影是艺术,需要精心打造艺术精品,电视剧则是大众娱乐,不必那样呕心沥血;电影需要大投入,大制作,在编剧、配乐、服装道具、拍摄手法上必须由具有专业水准的团队来完成,电视剧则不需要大投入大制作,在编剧、配乐、服装道具、拍摄手法上可以降格以求。所以我国电视剧跟风之作多、粗制滥造的“神剧”多,一哄而上的抗战剧、脑残剧比比皆是,“非主流”、“洗剪吹”造型雷倒众生,以至于韩国观众经常吐槽中国电视剧服饰老土、演员不够美型。
从技术角度看,欧美市场电视剧采用大投入大制作方式,创作精良,拍摄技术精湛,有充足的成本保证每一集的电视剧制作的规模和质量。观众对影片质量也要求较高。因此,出口门槛高,我国电视剧技术不达标,也是造成出口不畅,市场乏力的重要原因。
(三)文化价值与正能量诉求
要实现跨文化认同,电视剧的题材不是决定性的,类型也不是决定性的,关键是如何表达,以及如何实现人性的共鸣,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重要的不是拍什么,而是怎么拍。拍得好了,即使是《甄�传》这样的“辫子戏”,依然在全球范围内具备相当的现实感与人性的深度;拍得不好,即使所谓现实题材,也难免显得轻浮做作、不合时宜。
习近平同志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人民日报》也曾刊文指出,同样是讲述女性成长的宫廷剧,《大长今》比《甄�传》的价值观正确。“甄�刚刚入宫时还是一个心地善良、简单纯朴的女孩,但在残酷的宫廷环境中,经历了一系列惨痛教训之后,她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你必须学会比对手更加阴险毒辣,你的权术和阴谋必须高于对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说,你必须更坏才能战胜对手。最后,甄�终于通过这种比坏的方式成功地加害皇后并取而代之,这就是《甄�传》传播和宣扬的价值观。”而与之相对的,是大长今虽然同样在宫廷中受到了恶势力的破坏,但她“没有通过比坏的方式战胜后者,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立场和做人原则”。这样,作品的主题就是“只有坚持正义才能最终战胜邪恶”。
事实上我们知道,无论是长今始终如一的“正能量”,还是甄�异化蜕变的“血泪史”,绝大多数观众都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这里我们更需要探讨的一点,是电视剧作为一种传播意识形态的特殊商品,在满足观众心理需求之余是否需要倡导更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文化输出的时候,我们的艺术作品还肩负着向海外的观众传递国家价值、塑造国民形象的重大责任,这一问题就更应当严肃对待。
用文艺作品提升国家形象、实现政治诉求的做法其实早有先例,当年日韩关系紧张的时候,韩国就将热门剧《冬季恋歌》引到日本,极大地缓和了民间的对立情绪,促进了两国人民的交流与亲善。
对于《甄�传》“比坏”的价值观问题,制片人曹平曾解释说:“《甄传》的成功,还是因为我们有批判主义色彩,揭露封建王权对社会和人性的摧残。很多年轻人看完电视剧都说不要回到从前,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拍戏的诉求。”但即便如此,不可否认的是,电视剧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趋向的全球传播格局中,扮演着文化使者和商业赢利机器的双重角色,以经济波及效益和对国家形象的构建等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政府偏好和经济效率偏好不谋而合。单从国家形象构建而言,相比较《大长今》给人留下的阳光、励志的形象,《甄�传》予人的感觉无疑是晦涩而阴暗的。
总而言之,《甄�传》无疑是近年来国产电视剧难得的佳作,在很多方面的成功经验都值得国内同行学习效仿。但就对外文化输出而言,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如何进行有效的、正面的价值观输出,也是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四、探索我国电视剧产业的走出去对策
(一)“制度帮扶+市场化运作”
目前我国电视剧营销方式还不够多元化,更多的还是依赖版权交易和少量的植入广告。笔者认为,邻国韩国通过制度帮扶支持电视剧出口,随后利用市场机制取得长线效应的做法值得借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得韩国经济遭受重创,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韩国政府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迅速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开始向文化产业进军。1998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999年至2001年韩国政府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一系列战略政策,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并相应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就电视剧领域而言,韩国政府采取了强力干预与扶持政策,具体措施包括:通过立法对国内电视台播出进口剧目进行限制(主要针对日本电视剧);对出口电视剧实行补贴政策;设立产业振兴基金,通过政府出资、融资、社会团体捐助等多种渠道筹集基金,形成官民共同合作的投融资运作方式等。就这样,通过立法保障、政策引导、资源协助三种方式管理,2003年,韩剧出口额已经达到3698万美元,成为韩国文化产业最大的输出品。而据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加上一些合拍剧、盗版等因素影响,韩剧的实际出口额现在已达数亿美元。其出口市场以中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为主,一些经典剧目甚至还出口到俄罗斯、埃及和阿拉伯半岛等地。
同时,韩剧中常重复出现饮食、旅游、时尚、服装、科技等类型的植入广告,比如《大长今》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韩国美食风,《想你》女主角尹恩惠的发型、衣饰,乃至唇膏颜色都成了潮流女生的效法对象,韩剧中反复出现的咖啡屋和汗蒸幕,成了韩剧迷必去的旅游胜地,甚至《冬季恋歌》中裴勇俊标志性的眼镜和短发,都成了当时亚洲女性的择偶标准。这些“韩流”现象的背后,离不开政府发展服务业、旅游业、时尚业产业链的一整套“组合拳”。
这种跨产业链的整合方式,国内近年来也多有尝试,比如电视剧《男人帮》,除了常见的广告植入、版权收入之外,还增加了后续产品开发的环节。赞助商也围绕着剧情和主演孙红雷的微博做了不少营销活动。但是在我国,这只是小范围内的盈利模式尝试,缺乏宏观环境的对接与整体性战略把控。
总之,若能通过恰当的制度帮扶和充分的市场化运作,使政府偏好和经济效率偏好不谋而合,使得二者以一种互动的方式向前发展,最终完全可以达到共赢甚至事半功倍的局面。
(二)中国电视剧“走出去”路线图
1.市场划分
严格按照地域或既有市场格局进行划分都是不科学的,按照文化要素可划分为五级市场。
(1)优势市场: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语国家和地区
划分依据:同文同种,不需要翻译;历史沿革、社会习俗、伦理结构比较类似,容易取得理解并唤起共鸣;大中华资源整合优势……
1999年本港台用《还珠格格》挽救收视率,从此陆续引进内地电视剧如《大宅门》《人间四月天》《康熙王朝》等;翡翠台也先后引进《康熙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雍正王朝》等。内地剧近年越来越抢眼,《步步惊心》在香港播出时被编排到夜间十点半,但收视率丝毫不受影响。曾有香港业内从业者评价道:“香港地方小、人又少,各方面非常安定,电视剧能做的大题材、时代背景的东西基本上没有,只有生活上的小品,题材选择上内地电视剧宽很多。内地电视剧的场景也丰富很多。”在台湾,从两岸合拍琼瑶剧开始,台湾观众已经开始注意大陆的演员和制作。近些年,台湾地区由于制作成本极度受挤压,只能拍小制作的青春偶像剧。而内地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少年天子》等电视剧开始凭借大时代、大场面、大演员“征服”了台湾观众,最极致的是《甄传》。这部戏去年4月在台湾开播,此后就不断被重播,和在大陆一样,“一开电视就是甄”的效果,现在已经快一年了,热度依旧。
(2)相似市场:东亚、东南亚等国家
划分依据:文化背景相似,受儒家文化影响,承接港剧影响力
近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缅甸国家广播电视台就电视剧的缅甸语版译制、推广及播出事宜达成协议。《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就是缅甸首部缅甸语配音的外国电视剧。《辣妈正传》也将陆续在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等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首播,展现中国新一代“辣妈”的风采。
(3)高地市场:欧美
划分依据:本土行业水平高,竞争激烈,并在全球具有主流话语权,存在一定文化隔膜。
(4)新兴市场:巴西、印度、俄罗斯、伊斯兰国家等
划分依据:人口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背景各异,市场潜力巨大。
(5)待开发市场:非洲等
划分依据:文化种族差异较大,但由于本土制作尚不成熟,政治关系稳定,所以并非全无机会。
上海广播电视台下属五岸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小兰告诉记者,去年末,在原国家广电总局牵头下,包括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联合到南非参加当地电视节,仅“五岸”一家收到的非洲各国“看剧意向”就有近20项。而且中国都市情感剧格外受宠。一些坦桑尼亚观众曾告诉中国记者,看《媳妇的美好时代》,不存在理解障碍,而且中国家庭的情感纠葛、婆媳关系等与非洲家庭故事有相似之处。
由此可见,非洲市场尚存极大潜力。
2.“走出去”路线图
巩固优势市场,主攻相似市场,洞察欧美市场,培育新兴市场,不忽视待开发市场。
对于优势市场,要发挥资本、制作等独到优势,同时兼收并蓄,注意吸收各地精华以为己用,构建一个影响力辐射整个华文世界的“大中华文化圈”。比如大卖东南亚的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就集合了新加坡知名演员郭妃丽、陈秀丽,台湾知名演员苏有朋、贾静雯,内地实力演员张国立、张铁林、王刚、高圆圆,以及香港知名导演赖水清等等各路在亚洲范围内都极具号召力的明星大腕,为后续的出口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对于相似市场,要通过政府介入、国际合作等方式打破贸易壁垒,同时利用地缘优势,召开推广会,同时运用市场化的宣发手段,推高人气实现突破。
对欧美市场,要学习其成熟经验。先投放地面频道投石问路,然后逐步让真正适合欧美观众口味的国产好剧落地。
新兴市场值得重视,但与俄罗斯、印度、伊斯兰国家文化差异的确较大,更多需要提高产品的多元化属性,以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
待开发市场的经济回报或许有限,但隐形收益和长久效益值得期待。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问题,建议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力求将中剧原汁原味地传达给非洲观众。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文化要素分为五级市场格局之后,每一级市场的内部依然需要细分。因为地区的不同,老外的收视习惯、对于中国电视剧的喜好也不一样。
相对于美剧一周一集的“龟速”,还要苦等“冬休”,中国电视剧一股脑全部出完,博得了欧美粉丝的好感。所以虽然主流电视台引进中国电视剧的数量微乎其微,但欧美观众特别喜欢在网络上观看国产武侠剧、琼瑶剧。《步步惊心》《还珠格格》《甄�传》《仙剑奇侠传》《倾世皇妃》《天外飞仙》等以及金庸武侠剧的人气都很高。除了古装剧,琼瑶剧也有不少忠实的欧美粉丝,即使没有配音没有字幕,许多观众会被琼瑶剧里缠绵悱恻的感情感动得泪流满面。
所以,国产剧若想成功逆袭欧美,网络是一个不错的缺口,若能有组织地翻译一些优秀的国产剧目放到论坛上,待引起较大反响时候,进入主流电视台就不是梦。
日本和韩国偏爱武侠剧或历史剧。日本对中国电视剧的一大引进方向是深具中国特色的武侠剧。尤其是金庸同名小说改编的作品更是广受欢迎。日本引进中国电视剧的另一大方向是历史剧,《三国演义》《水浒传》《大明王朝》《孙子兵法》等也都拥有稳定的观众。《还珠格格》《情深深雨��》《包青天》《步步惊心》《宫》等在韩国也有大批的粉丝。
这一部分作品,国产剧目的优势显而易见,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最需要的是成熟公平的市场机制和专业的海外发行平台、发行团队。
东南亚则对偶像剧和武侠剧毫无抵抗力。由于早期的港台优秀剧目《上海滩》《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包青天》在当地已拥有良好的观众基础,再加上后来的《宰相刘罗锅》《孝庄秘史》《天外飞仙》《倚天屠龙记》《三国演义》等等,国产剧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第四篇:对外贸易发展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今年1-9月,全省完成进出口总值96.1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5%,比全国平均增幅高个9.2百分点。其中,出口64.21亿美元,同比增长34.5%,高出全国平均增幅12.3个百分点,进口31.94亿美元,同比增长34.3%,高出全国平均增幅5.3个百分点。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国内经济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全省商务系统和广
大进出口企业,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扩大对外贸易,保持了我省进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对外贸易工作的同志,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觉得更有必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分析,促使我们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更快更好的发展,制定新的措施,拿出新的办法,推动我省对外贸易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目前我省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对外贸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十五”期间,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了19.1%,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7.8%,进口年均增长21.3%。但是与全国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后劲不足的问题依然是影响我省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瓶颈”。一是出口效益不高。目前,我省已开发出口商品近3000多种,出口额连年大幅增长。但是因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不高,影响了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我省进出口效益和水平的提高。二是核心竞争力不强。虽然我省的冻肉、茶叶、花炮、陶瓷、钢材、有色金属、五金工具、汽车零配件、纺织服装等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但是基本上靠低价参与国际竞争,真正依靠深加工、高附加值和品牌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商品并不多,利润也很低;三是经营主体素质有待提升。我省进出口企业,概括起来就是“三少三弱”,也即企业少、人才少、品牌少;企业弱、创新弱、营销弱。因此,我省出口也就缺乏稳定和牢固的支撑;至今为止,我省没有一家进入全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200强的企业;四是出口品牌缺乏。我省目前拥有一批“中国名牌”、“湖南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湖南省著名商标”,但是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出口商品很少,大多靠定牌或贴牌生产,企业出口品牌战略严重缺失;五是现代贸易方式运用没有实质性突破。我省进出口企业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贸易方式,开拓市场仍以定向的展览展销为主,真正的外贸代理、第三国贸易、中介服务一直没有大的进展,电子商务、网上贸易更是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贸易方式和手段的落后,加重了企业寻求客户、货源及交易的成本,减弱了与同类企业和商品竞争的能力。
二、今后一段时间我省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
1、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要积极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把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作为主要着力点,积极开展加工贸易。以积极有效的政策支持为引导,以加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设施和产业发展环境建设为保障,以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重点承接市、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等为主要载体,主攻“珠三角”,拓展“长三角”。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200亿美元以上,成为全省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努力扩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随着我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近几年我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要继续围绕推动新型工业化,发挥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优势,加快产业升级。要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有一定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广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在全省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要认真贯彻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继续抓好“中国出口名牌”推荐和“湖南出口名牌”的评选工作,努力扩大国家级和省级出口名牌数量,逐步提高名牌出口商品对全省出口的贡献。
3、保持传统出口商品的稳定增长。要依托我省的产业和资源优势,确保钢材、有色金属、纺织服装、农产品、陶瓷和烟花鞭炮等传统出口商品的稳定增长。要积极开发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努力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还要利用我省的劳动力优势,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
4、积极培育出口产品基地。要把推动重点地区发展,与培育出口产品基地结合起来,以重点地区吸引产业聚集,以产业聚集形成地区特色,从而形成出口产业集群,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未来三年,要依托现有基础,重点建设一批出口商品基地,主要包括:以郴州、永州和衡阳为主体的湘南三市加工贸易基地,重点依托郴州出口加工区和永州市的“蓝宁道”(蓝山、宁远和道县)三县,建设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主要方向、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以钨锑优势品牌集聚的株洲硬质合金、中南锑钨、锡矿山锑钨出口商品基地;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湘西自治州锰出口商品基
地;以郴州永兴县白银企业为集群的白银出口商品基地;以醴陵、界牌和洪江民营企业为主体集群的陶瓷出口商品基地;以浏阳、醴陵传统技术优势为集群的烟花鞭炮出口商品基地;以长沙、湘潭、洞口为重点的生猪和肉品出口加工基地;以省茶业公司、省三利进出口公司、登凯贸易公司为主干的优质绿色有机茶出口商品基地;以永州、湘西、岳阳为集中区的罐头食品和盐渍
菜出口商品基地;以邵东县民营企业为主体集群的打火机和小五金出口商品基地。
5、进一步壮大经营主体。要广泛宣传、认真实施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进一步简化手续,提高效率。重点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对外贸易格局。要迅速扩大加工贸易企业数量,从政策、业务和人才等各个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引导更多的企业投入到开展加工贸易业务中来。鼓励有条件的优势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实行重组、兼并、联合经营,打造我省对外贸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当前乃至今后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发展为核心,把握新形势,钻研新问题,采取新措施,寻求新突破,加快我省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围绕这一指导思想,今后我省对外贸易工作的主线仍然是调整结构,扩大出口,减少顺差,增加进口。
1、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对外贸易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要给以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支持。既要理解、支持国家政策的调整,又要善于应对新的变化和挑战,以积极创新的意识、以更加开放的思想,研究推动外贸工作的措施和办法,真正把对外贸易作为带动一个县市、一个乡镇扩大开放、提升经济水平、加快发展的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认真研究“三外联动”,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决不能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情况。
2、积极扩大进出口企业队伍,逐步实现经营主体质和量提高。进出口企业的培育,是外贸发展的根本和源泉,我省同沿海进出口大省、甚至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首先的差距就在进出口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上。我们要继续抓好企业数量的扩张,没有一定的数量,也不可能有质量的提高。要逐步提高企业的经营素质,尤其是对于新增企业,重点要放在加大培训和积极扶持方面,通过培训为企业输送、储备一批优秀的外贸人才,尽快提高经营水平和效益。
3、以扩大规模为切入点,推动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我省加工贸易的突破,首先要实现总量的突破,对这一点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近几年我省加工贸易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占全省出口份额一直在10%左右徘徊,大大低于全国50.4%的平均水平。郴州、永州、岳阳和益阳等承接基地,要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相结合的主打产业和商品。要加快郴州出口加工区建设,竭力打造成为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帮助企业解决在加工贸易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与海关、商检、退税等部门的联系,切实解决我省加工贸易中存在的“有加工无贸易”、“本地加工,沿海出口”的现象。
4、加大工业、制造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我国出口迅速发展,从经营主体看,实为外资企业唱主角;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占了半壁江山。在中部六省中,湖北、江西和安徽外资企业出口占比都在30%以上。作为湖南来说,经营主体结构中,三资企业严重短腿,贸易方式结构中,加工贸易所占份额太低,这都是我省招商引资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反映。要突出外资与外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要重点引进高科技、生产型、技术设备引进型、出口型企业,为全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为提升进出口贸易规模和质量充当主力军,使外资与外贸相互更好地融合促进,同步发展。
5、努力扩大有效进口。我省进口对重点和大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依赖程度较高,这也是近几年我省进口一直处于徘徊局面的主要原因。要突出进出结合,以进促出,利用国家下调进口关税和对资源性产品的进口贴息政策,扩大资源性产品、原材料产品、机械家电、纺织服装、电子元件等行业的中间产品进口;结合我省“十一五”重点技改工程项目,突出抓好冶金、化工、建材、电子仪器、电力、造纸、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鼓励企业进口先进实用技术和专利。要充分利用广交会、华交会、上海跨国采购大会和东盟博览会等进口采购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扩大我省进口采购商参会,努力扩大进口成交。
7、抓好“品牌兴贸”和“科技兴贸”战略。“品牌兴贸”和“科技兴贸”战略,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发展战略。一是商务部门和企业,创建品牌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实施过程可以分步推进,但是中远期规划、商标注册、各项认证等工作起点要高,不能满足于省一级的水平,二是扶持政策要发挥集合效应。目前有关促进出口的政策比较多,有市场开拓的、有技改的、有科技研发的,应该把这些政策集中起来,对于品牌建设做得比较好的企业,给与集中扶持,推动品牌企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抓好湖南省出口名牌的评选,向重点行业、重点商品倾斜,抓好评审中的质量把关和评审后的动态管理。
8、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各类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我们要把这种情况作为一种常态,持之以恒地抓实抓好。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主动、及时跟踪国际市场动向,加强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研究,深入宣传、普及进出口公平贸易知识,加强培训,积极协助企业做好应对工作,为应诉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的支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我省首批242家企业作为样本企业列入了“国家产业损害预警监测体系”,我们要进一步抓紧,并利用这一契机,逐步完善我省预警体系建设。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演变
19国贸(中加)彭家静 大作业1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又叫对外贸易系数。或(进口)出口依存度。一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可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表示,体现该国经济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依附程度,也是衡量一国贸易一体化的主要指标。比重的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该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人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改革开放进入扩大阶段,与此同时随着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开始,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看中中国大量的劳动力市场,相对低廉的原材料价格,丰富的资源供给,使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对外贸易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贸易逆差为主逐渐转变为贸易顺差为主并不断扩大,中国实现了从一个贸易进口为主向贸易出口为主的国家转变。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随之上升,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紧密关联在了一起。
2.WTO阶段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开放,由于入世后进出口贸易壁垒的取消,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和中国贸易导向战略的实施实现了中国2001年~2007年对外贸易的飞速增长,成为了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递增的超高速增长期,这一阶段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远远高于世界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平均水平并且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中国GDP的增速,使得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带动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中国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但超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可控的外部风险,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动力不足,满足了国内需求之后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出口贸易依靠他国市场来解决,导致了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对外贸易在中国GDP的比重不断增加,中国经济发展对外的依赖性也随之增加,受外部不利因素影响的风险加大。
3.2008年金融危机阶段至今
2008年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较大冲击,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出现了大幅回落。2009年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了13.9%,贸易顺差减少,其中2009年1~9月份中国的进出口总值保持着平均-20%的增长。金融危机期间由于中国外贸出口对象国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都遭受到重创,出现了经济增长下滑,导致了中国出口产品主要的消费群体财富缩水、信贷规模大幅收缩、失业等困境,消费能力也随之下降,直接导致中国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为主的出口国外贸出口呈现下降趋势。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对外贸易占中国GDP比重达到了58%,中国为了降低出口萎缩带来的经济风险,也随之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应对措施:连续的降息降准、引导银行利率适当下行、降低首套房贷利率,释放居民购房需求、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扩大政府支出等。上述措施的实施一方面通过货币政策的引导和政府支出的加大释放了中国的内需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等手段增强了中国出口贸易的价格竞争力,使得中国的对外依存度在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回落,释放了一部分风险,中国的经济结构也随之完成调整摆脱了对外贸易的高度依赖,并且在今后数年内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保持在30%~40%的区间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我国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通过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我国的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尤其是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FDI不断提升,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提高,由1978年的9.65%上升至1996年的41.91%,与国际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也得益于这一系列的政策调控。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依存度也分别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是差不多的,但在1985年到1990年,由于国内的资源短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我国进口依存度均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但自1990年开始,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崛起,使得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出口快速增长,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进而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1990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
从1996年到1998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下降,总体在30%左右,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快于进出口增长。这一时期,受人民币贬值和以人民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双重影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出现了较大幅度上下波动。此外,我国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促进机电产业的发展和出口的扩大,在2000年外贸依存度再次达到43.9%。
以WTO为主导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是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渠道。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同时,我国完善和调整了吸引外资的政策,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投资更容易,使得境外投资者信心增强,从而更多外资流入中国,而FDI的流入对我国出口乃至整个经济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首选地,新一轮以IT行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向我国转移的高潮逐渐形成。加入WTO以后,FDI企业出口额已经超过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经济,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主体的首要力量。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由2001年的38.05%增加至2006年的64.24%。这一阶段也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贸依存度发展最迅猛的阶段,进口、出口依存度都达到了峰值,分别是28.97%、35.36%。
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贸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外贸出口面临的传统贸易壁垒因为加入WTO而有所下降,对我国出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入世第一年,我国将总关税水平从15.3%降至12%。彻底放开外贸经营权,取消实行了50年的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外贸依存度蹿升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我国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这使得我国不需要进口像能源、矿石等资源甚至还可以供国外从我国进口这些资源,我们国家也会进口一些资源,如中国钢材、氧化铝、铁矿砂、石油等在我国进口依存度中占很重要的比重。在入世后,中国也一直致力于提高自身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并参与国际经济局势中的竞争力有所提高,且不断加剧速度的工业化进程也为中国外贸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条件。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依存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2008的56.36%跌至2009年的43.23%。其原因主要由三点,第一是国际需求下降,出口订单减少;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下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量价齐跌。国际购买力减弱,外销市场需求不足,出口货物闲置,订单减少,出口企业倒闭,代工企业关门,工业增长速度连月下降,美国做为我国的出口大国,发生次贷危机后,美国的采购量相比于上届大大减少。在第二是利润严重缩水,经济效益下滑;许多外贸企业出口产品到了进口国码头,买方不提货、不付款,甚至一走了之,下落不明,以及买方要求退货、降价及合同发生争议等法律问题,咨询解决的办法。与此同时,无数集装箱堆集码头,已装上货的轮船也不敢轻易发航。第三是部分产业减员停产,影响社会稳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倒闭潮。截止2008年底,我国共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个岗位蒸发,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珠三角、长三角出口企业关、停、倒闭的情况更甚,仅广东省经贸委公布的数据,2008年1-9月该省就有7148家企业倒闭,其中尤以出口加工企业为最;关闭企业的经营涉及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工产品、陶瓷建材等;到2008年底,倒闭风潮进一步蔓延,个别地方企业关闭过半,工人失业数字急剧上升,农民工返乡流增多。
在2010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开始回升至48.95%,仅仅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就回升到一定的高度,并随后一致稳定在30%-40%这个区间。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手段进行调控。特别是中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处理好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政府利用税收、财政、信贷、利率等各种经济杠杆,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调节各项对外贸易。货币政策由“从紧”急转向了“适度宽松”,下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例如,央行从2008年9月开始,已多次调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还可以拓宽其他融资渠道,成立服务和专管机构。使得企业除了通过不动产抵押取得贷款外还可以股权质押取得融资,解决资金困难。其次,政府减轻企业税负,上调出口退税率。2008年11月1日至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已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这使得企业的成本大幅降低,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从2010到至今,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自2010年后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并在对外贸易上成为最二大贸易出口国,贸易顺差的国家。2015年后全球总体贸易依存度开始稳步下降,是稳步,不是迅速,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目标是国际主义,所以不可能退出国际贸易,搞彻底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至此国家对不同国家的贸易依存度开始出现分化,对去工业化国家中国对其依存度极其低下,对于新兴经济体相反有一定依存,属于逆差,但不会影响中国本国经济,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中国可以对一些发达国家说”不“的原因。
(1)提升资源禀赋结构。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数量充足和廉价上面而在劳动力的素质方面依然处于劣势。根据H-O模型贸易理论我国外贸产业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获得较少利益。所以我国应大力发展人力资本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把劳动力的数量和价格优势转化为劳动力素质优势,同时还应该更多地挖掘其他优势并创造出新的资源优势口从而优化资源禀赋的结构和特点。
(2)加快产业升级改善贸易结构。
我国要降低外贸依存度在对外贸易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改善贸易结构,一方面是升级资源禀赋挖掘其他资源优势使我国出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另一方面是优化国内资源配比重视产业的优化布局口最大限度利用国F源口并协调地区资源口从而达到资源利用配置最优化。
(3)拉动内需
从目前来看,美国、欧洲和日木经济的衰退己成定局,依赖国外经济的出
口和投资则会出现滑落,那么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选。首先国家应
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网络,让城乡居民拥有同等的养老保障,这样可以将城
乡居民的储蓄转化为消费:其次,开拓农村市场,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当然这是一个长期收效的过程:最后,加大农村、城镇、小城市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开发西部的力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平衡中国地域的经济发展。
(4)提供政府信用担保
协助出口企业融资商务部联手外汇管理局,正在酸酿放松企业预收货款融资。这次调整,将有望取消10万美元以下每单的预收货款管制,届时,企业将可以对预收货款采用即时结汇,以增加企业资金流动性。
2.企业层面
面对国际市场严峻的竞争压力,国内企业应该加大改革力度,实施品牌战略,以适应市场竞年。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培养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坚定不移的推进出口品牌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提系,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集中实力打造产品国际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产品的个性化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提高经营效益。
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改革开放、加入WTO、2008年金融危机三个阶段,现在正在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性调整的趋势步入新常态。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创新性企业的崛起,金融改革的推进,对外贸易的结构会进一步优化;“一带一路”、自有贸易区战略政策的落地实施对维持中国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保障。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会经历一个以第一第二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占比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占比快速上升、逐渐向第三产业倾斜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兴起,内需求不断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会经历一个从小幅波动到长期稳定的过程,随着“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推进,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水平会逐步下降,最终保持在一个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合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