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与历程(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02:2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与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与历程》。

第一篇: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与历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迄今为止最为深入和全面的论述。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指道路,又是指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我们永远要高举的旗帜。上述深刻而又重要的结论是在回顾和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半个多世纪,特别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基础上形成的。

报告用3个“我们要永远铭记”来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过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宝贵经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重新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彻底否认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在世界风云变幻和国内发生困难的考验面前,继续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取得了辉煌成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科学概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告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到1978年以来的历程,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每当改革开放发展到关键时期,我们党总是鲜明地举起自己的旗帜带领人民朝着正确的方向坚定向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外都有人指责我们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是砍旗、是非毛化。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指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要纠正、毛泽东思想旗帜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宣示: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党的十七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无论是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历程,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还是往前上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80多年的历程,历史告诉我们也告诉未来:我们这个党始终高度重视旗帜这个重大问题。因为这既是我们党能战胜艰险克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又是我们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最可宝贵的经验。这是因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出的,“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就是不断建设、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就是党的共同信念、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的集中表达。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伟大的道路。它之所以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任何其它道路能把中国引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概括。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任何其它理论体系能够成为引领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因此在当代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

(作者:严书翰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导)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第三篇: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章标题: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是不断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果。我觉得,将进入历史新时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

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作一概括,现在已经具备基本的条件。

一,老命题新认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一个老命题。

1953年冬,笔者在苏南农村向农民和基层干部宣讲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时,他们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阅看《周恩来选集》,看到周恩来总理1953年在全国政协作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他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做社会主义?”(《周恩来选集》下,第105页)可见,自从半个多世纪前开始搞社会主义起,从上到下,就普遍发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老命题了。

开始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就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演进为“一大二公三纯”。这基本上是苏联模式,再加上中国的“独创”。“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说,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阶段”(《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实际上,这是在社会主义问题上“左”的恶性发展。十年“文革”结束,大家普遍疑惑,搞了这么多年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难道就是这样的吗?

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我们开始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邓小平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他提出,搞社会主义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他进一步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2页)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作为基本结论,实际是历史主题提出的,表明了我们党从根本上摆脱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和“左”的一套,对社会主义在总体上有了全新的认识,使大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此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有人发出这样的责难,有人存在这样的疑问,什么是社会主义还不清楚,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其实,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的命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但他们只是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大体的设想,他们没有并拒绝给未来新社会提供具体方案,认为这是当时实践者的事。十月革命后,在党代会上,有人要求论述充分发展了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指出,我们还办不到,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会是个什么样子,这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说。因为还没有可以来论述社会主义的材料。建设社会主义的砖头现在还没有烧好。我们不能再多说什么,而应当尽量谨慎和精确。(见《列宁全集》第二版第34卷第60―61页)列宁对社会主义采取了尊重实践的态度和方法。列宁以后,斯大林依照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在苏联搞了以公有制为唯一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并作为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由于缺乏经验,由于斯大林和联共施加压力,也由于自己的幼稚,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普遍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这样,世界社会主义偏离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而这个现实基础又是各国不同,并不断变化的。因此,社会主义不可能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4卷第337―338页)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入和完善。其实,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是按照某位类似上帝的人物提供的具体方案建立起来的,都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现代发达国家的股票交易所、银行、贸易公司、工厂制度、议会等经济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大国崛起》的电视剧对此作了很好的介绍。“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基本的方法。这是“实践论”的通俗说法。要想按照某个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完备解答来建设社会主义,是很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是社会主义问题上的蒙昧。

邓小平一以贯之地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直到1987年,他仍然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7页)作为《邓小平文选》“结束篇”的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仍然在进行

这种探索,关于计划和市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都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以后,我们继续在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等理论,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有了重要的新进展,把全

党和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当然,这种探索远没有最终完成,以后还不断会有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二,从特征到本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是逐步展开和深入的,其成果是逐渐积累的。

毛泽东在1955年就提出,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但后来他又产生“富变修,穷革命”的思想。这样,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就陷入了一种悖论。“四人帮”借此大肆鼓吹穷社会主义,并走向极端。在拨乱反正中,邓小平首先批判了穷社会主义论,指出社会主义应当是富的。这是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那末,具体看,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呢?

回顾对社会主义的拨乱反正,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的特征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十二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的特征作了全面概括。这个文献列举的社会主义的特征有: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以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央党校的主要教材《科学社会主义概论》,就是这样。这本发行量很大的书中列举的社会主义特征有四条: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该书认为:“社会主义各个特征的总和,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完整体系。”(《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83年版,第238页)概括几个特征,这是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从平列的几个特征上认识社会主义,作为对一种社会形态的认识,虽有一定意义,但还是比较表面的,这是延续多年的传统思维。

邓小平的思维逻辑是,从强调公有制占主体、共同富裕两条根本原则(“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两条根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并见138、142、149页),到突出共同富裕。他把共同富裕从两条根本原则之一,提升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卷第155页),又进一步提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同上第364页)。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从讲特征,到讲本质,到全面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生动地表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

在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后,人们不断提问:什么是中国特色?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列举若干条。这些回答,也是有意义的,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更自觉地贯彻某些重要方针。比如,“一国两制”是重要的中国特色,就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实现贯彻祖国统一的方针。但是,用这样的方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二是往往把中国特色狭隘地理解为中国独有。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总体上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认识达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

三,扬弃积淀升华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过程。在这个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有些思想理论观点被扬弃,大量的正确思想和理论观点积淀下来,有不少思想理论观点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扬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反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些理论观点,逐步放弃,如计划经济、全民所有制等,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是经常使用,以后逐渐抛弃不用了;另一种是,虽然是新创造的一些概念,但随着实践的发展,情况的改变,已失去时效而不再使用了,如“乡镇企业”、“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

积淀,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因为切合实际,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掌握,积淀下来了。这是大量的。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法治国,以及十六大以来的一些理论创造。这种积淀,是实践检验、历史筛选的结果,而不是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这种积淀,使我们的理论体系日益丰富,底蕴更加深厚。

升华,有些思想理论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逐步加深,内涵更加丰富,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比如,共同富裕,1955年,毛泽东表达了这个思想。后来,邓小平将共同富裕提升为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继而又提升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南方谈话中,又进一步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归结。又如,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提升为以人为本。将我们从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的关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提升为科学发展观,等等。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思想理论观点的扬弃、积淀、升华,这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过程的生动性和复杂性。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自觉掌握扬弃、积淀、升华,来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那些已经过时的、或者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理论概念和观点,要敢于及时扬弃,这也是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对于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概念和理论观点,其指导作用将是长期的,无所谓新与旧,要作为宝贵财富珍惜;对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要不断充实内涵,提升其意蕴,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当然,这种升华决不是人为的拔高,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自然跃升。

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热点。存在的问题:一是直线式地讲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二是满足于提出一些现代化、民族化之类的口号。如果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的复杂的历史进程作具体的分析研究,就很难总结概括出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四,总的概括

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作了许多回答。现在能不能在理论上作一个概括呢?我认为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概括地说,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同富裕,社会和谐。

以人为本,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阐明,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我们用以人为本的中国化语言表达了这个原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基本途径。科学发展的一般要求,就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要切合国家的实际。在我们的条件下,科学发展又有阶段性的针对性。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持久地保持活力。

共同富裕,这不仅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而且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归结点。

社会和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同富裕,社会和谐。这四条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比较全面又比较概括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是目前阶段所能达到的认识。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内涵应当有几个层次。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同富裕,社会和谐这四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层次的概括。

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保证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促进文化繁荣和人才成长的文化教育制度,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层次。

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及社会组织状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又一个层次。

观察我们社会的现实情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同富裕,社会和谐这四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现实,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理想和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究竟有几个层次,这是一个需要作深入研究的课题。

这四条,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又是任重道远的奋斗目标。每一方面都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困难和矛盾,有待我们去克服,去解决。

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但理想信念不是抽象的、可望不可及的。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落实到这四条上来,为实现这四条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篇:中环旗帜,光辉历程

【计算机工程系】“中环旗帜 光辉历程”

——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主题活动动员大会

为了更好地召开“中环旗帜,光辉历程”——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主题活动,于2011年5月13日中午,在新教学楼1112隆重举行动员大会。我系主任王莉华、全体教师、党团部负责人、各班班委会成员出席此次大会。本次大会由扬帆老师主持。

会议开始,系主任王莉华宣读活动通知,学生处主任李旭东布置本项活动具体方案,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组织和动员。我系主要以红歌传唱、诗歌朗诵、舞蹈、话剧等多种形式,抒发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的深厚感情,体现青年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青年学生的青春斗志。同时组织“党旗共奋进——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专题教育活动。通过观看党史教育视频,对同学们进行党史、党情教育,加强同学们对党历史的了解,增加对党的感情,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信心。并于6月8日召开“永远跟党走——庆祝建党九十周年艺术作品征集活动”,并在1412画室进行作品展示。最后,于6月9日召开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汇演暨党、团、学表彰大会。

在会上,王莉华简明扼要地回顾讴歌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追寻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颂扬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同时,对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发,号召全体学生提高活动意识,通过活动提高和坚定爱国主义思想,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以优异的成绩把活动推向纵深,取得实效。院级优秀党员刘春涛,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并号召同学一定要高度重视,以饱满热情的心态对待此次活动。

此次大会明确了活动目的,加大了活动宣传,为活动的顺利举办奠定了基础。

第五篇:光辉旗帜 伟大历程

光辉旗帜 伟大历程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

红船领航九十载,博风击浪一帆悬。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九十年波澜壮阔,九十年壮丽辉煌。

党的历史是一段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也是一段百折不挠艰辛求索的伟大历程;又是一段奋进开拓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

九十年的伟大历程向世人昭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独立、解放、幸福和富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本讲围绕党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分析评述方式展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走过的光辉历程,坚定同学们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一、奋斗篇: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

党的历史也是一段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胸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肩负开天辟地的历史重托,中国共产党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炬,照亮黑暗的旧中国,点燃新中国黎明的曙光,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航程。

(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共一大召开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来自各地的10余名代表,聚集在狭小的石库门厅堂里,代表们分别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湖北的董必武、陈潭秋,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东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委派参加会议的包惠僧。他们身份各异、口音不同,却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自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首先致词,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示祝贺,代表们随后具体商讨了大会的任务和议程。

会议正在召开之时,受到法租界巡捕袭扰,就在最后一天转至浙江嘉兴南湖一只游船上举行。悠悠南湖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和决议正式通过,庄严宣告党的诞生。从此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革命与建设之路。

跌宕起伏中召开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了。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毛泽东后来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典型人物:中国最早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成为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积极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三大和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1月,作为大会主席团五位成员之一,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等工作,为实现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此后,直接担负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1926年3月,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1927年4月6日,被捕,在狱中,他备受酷刑,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李大钊等20位共产党员和革命者被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经过长期艰苦的上下求索,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的革命理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从此,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大地深深扎下根来,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始了漫长的征程,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二)星星之火待燎原——创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1、创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起义部队2万余人向驻在南昌城内的敌军发起攻击。经过数小时激战,全歼守敌3000余人,占领南昌城。中国共产党人用南 2 昌城中的稠密枪声,向世界发出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宣言。8月1日发生的一切,已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的永恒。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南昌起义后的第六天,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省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这次后来被称为“八七会议”的会议虽然因环境险恶,只开了一天,却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特别是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从大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中得出的重要论断。

典型人物: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李立三一生被开了三次“追悼会” 李立三(1899—1967),湖南醴陵人。1922年4月起,李立三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主任,领导安源工人罢工的时候,意外的消息传到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说李立三领导罢工失败后被敌人逮捕并杀害了。于是,由周恩来主持,为李立三开了追悼会。当年10月,旅欧少年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少年》第三期,还登载了用黑框圈起来的《一个悲壮的报告》,“郑重向平民报告这个噩耗”。不久,李立三还活着的消息传到了法国,周恩来等同志都笑了。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的李立三率领政治保卫处的同志们与敌军的3个团遭遇。战斗结束后,在清点队伍时,怎么也找不到李立三,因而同志们都确信他已经光荣牺牲了。不久,由周恩来主持,又一次为李立三开了追悼会。正当同志们在极为悲痛之中悼念李立三时,他却高高兴兴地回来了。1967年6月22日,李立三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1980年,中共中央为李立三平反昭雪。当年3月20日,由彭真主持,在北京为李立三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打响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那一天,被确定为人民军队的诞生日——八一建军节。从当年的几万人起义队伍到今天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从当年的土枪土炮、大刀长矛到今天的机械化、信息化装备,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一次次历史性跨越中,实现着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2、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1927年9月,经历了秋收起义后的严重挫折,时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果断决定,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同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始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一小部分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1万余人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两军会师,合编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支新军,保存了一批得力的红军政治干部和军事干部,聚集了湘赣边界武装力量的精华,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红四军成功粉碎了湘赣敌军的第一、第二次反革命“会剿”,特别是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成立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委、重建了各地党的组织;各县、区、乡红色政权普遍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得到巩固。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对身边的同志说:“井冈山的斗争,指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新方向。中国革命如果没有这些根据地做后盾,就不可能取得全国的革命胜利。”

典型人物:方志敏创建了“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方志敏(1899-1935)江西省弋阳县人,方志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1934年11月初,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9日被俘。被俘时,国民党士兵搜遍他全身,除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著名文稿。“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等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

(三)红旗漫卷长征路——遵义会议与长征的胜利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遵义。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为期3天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张闻天按照会前与毛泽东、王稼祥共同商量的意见,4 比较系统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批评了博古报告中谈到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敌强我弱等观点,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军事指挥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通过了“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等4项决定。

面对国民党军队重兵围追堵截,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10月19日,中央红军(这时编为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落脚陕北,中国革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至今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

四路红军总里程长达六万五千里的远征,几多悲壮,几多慷慨,几多豪迈。党和红军曾一度面临生死攸关的危难时刻。当时不会有人想到,他们的远征,会成为一部无与伦比的史诗;他们的精神,会成为超越时空的巍峨丰碑。

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遵义市委党校教授尹瑞华说,遵义会议精神,即使在今天,依然富有时代内涵,应该世代继承和发扬。而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成为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四)拼将热血筑长城——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37年7月7日夜,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一天,也标志着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中国的抗日战争,经历了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过程。局部抗战是从东北地区开始的。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三省,除各种抗日义勇军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依靠群众,直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斗争。到1933年底,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各地游击队已发展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

1937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察冀军区,晋察冀边区成为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很快,根据地如同四散的火星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达19块,5 根据地人口由150万人发展到近1亿人,人民军队由开始的约6万人发展到120余万人。

在抗日战争这场艰苦卓绝的反对外敌入侵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据统计,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战场共进行大小战斗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歼灭伪军118万。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五)永远高扬的旗帜——党的七大和七届二中全会

1、党的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党121万党员。毛泽东在会上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七大会期50天,是党的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共举行全体会议21次,是党的历史上举行全体会议最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任学林说,七大的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克服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2、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命运定于此村”“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诸如此类的题词和名言,凸显了西柏坡作为中国沧桑巨变见证者的特殊历史地位。

1949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决定,在北平解放后,必须召开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以确定组建新中国的有关事项。经过充分准备,中国共产党于同年3月5日到13日,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一次中央全会。

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这 6 样一种工作方式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七届二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革命转变关头,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和思想上的重要准备。在以后的60多年中,西柏坡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处心灵故乡,“两个务必”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全党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不断迎接新的考验,走向新的胜利。

(六)改天换地新纪元——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下午3时,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这时,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缓步向前,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随着毛泽东按下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中高高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每一响都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万分。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8年的革命历程,每一响都仿佛诉说着峥嵘岁月。那一刻,欢呼响彻整个广场,喜悦弥漫整个天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明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这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中国从此不会再受侵略和欺凌,人民从此不会再受奴役和剥削,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就此开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考验面前,满怀信心迎接挑战。到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西藏、台湾和少数几个海岛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1951年5月23日,西藏实现和平解放;同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7 随着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新生政权得以巩固。

经历了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深深认识到,中国之所以能摆脱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就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二、探索篇:百折不挠艰辛求索的伟大历程

党的历史是一段百折不挠艰辛求索的伟大历程。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永葆无私奉献的公仆本色,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让古老的中华大地天翻地覆,万里山河焕然一新。

(一)革故鼎新开新局——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初

随着一张张地契的灰飞烟灭,亿万中国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村生产力彻底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勤劳伟大的中华民族释放出了被压抑千年的激情。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省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内整河山,外抗强敌。在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朝鲜战争爆发。当侵略者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时候,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艰难决策。抗美援朝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巩固了中国的东北边疆,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1952年,全国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的产量均已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新中国在战后经济恢复之快、增长幅度之大举世瞩目。在历史的长河中,短短三年转瞬即逝。经过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新民主主义改革,曾经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获得全面恢复,并有了初步发展,连年的战争创伤得到医治,这一切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敢教日月换新天——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工业化建设起航

1953年6月,中央第一次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同年12月,中央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确定下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这条总路线写入了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火车头的年代,也是产生一系列火车头式工人先锋的年代。“一五”计划的宏伟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工人阶级一马当先,提出了“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口号,反映出“一五”计划的宏伟目标正在化为千百万职工的实际行动。工业战线上涌现出王崇伦、马六孩、郝建秀等一批劳动模范。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上,15个机型151架飞机12个空中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时,举国沸腾,全球震惊。强大的新中国航空工业和人民空军,就起飞于沸腾的“一五”期间。

(三)艰苦奋斗奠基业——记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量的纺织业,人们日常用的是“洋钉”“洋火”“洋油”,全国钢铁产量如果分配到每个人手里仅够打一把菜刀„„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的真实写照。当时中国国力之弱、民生之苦可见一斑。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严重经济困难和复杂环境下,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建设奇迹和科学技术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我国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上空闪过一道强烈亮光,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是党和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果断决策的结果,也是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继1964年原子弹研制率先实现突破后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爆炸,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人们激动地争相眺望。

在国防高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等领域也获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生产得到很大改善。北京“十大建筑”、红旗汽车、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矮秆水稻、南京长江大桥„„在那个一穷二白的 9 年代,党带领人民白手起家,用汗水和智慧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大庆、大寨、红旗渠„„在那个极端困难的年代,党鼓舞人民不怕困难、团结一致、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与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斗争中形成的鲜明的时代精神,直到今天仍然鼓舞人们奋勇前行。

“铁人”王进喜当年率队到大庆打出的第一口井“萨55井”,今天还在产油。王进喜的徒弟许万明经常来到这口井旁,回味着“铁人”那句曾经感动无数人的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虽然离开我们40年了,但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让子孙后代受用不尽。”许万明说,“虽然环境和条件今非昔比,但是我们的各项事业不可能都万事俱备,时刻面临着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永远有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那个时代给我们积累的财富,不仅是物质的,更有精神的。

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几倍、十几倍的增长,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进取篇:奋进开拓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

党的历史又是一段奋进开拓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实现国家富强的宏伟目标,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一次次带领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书写着永载史册的光辉篇章。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拨乱反正 蓄势已久的思想解放能量和肩负使命的历史坐标定格在1978年的12月18日至22日。经过中央工作会议的充分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期召开,水到渠成。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非同寻常、影响深远的会议。会议虽在寒冬召开,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永不消逝的春天气息。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讨论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从1979年1月起,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建议。

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桑学成说,这个举世瞩目的会议,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奠定了前进的基石,因此她永久温暖着全体中国人的记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至今感慨万分,当年他们听到广播里播出会议公报时,都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放眼今天的中国大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和改革开 放道路,是那样的清晰而又稳健。虽然经历了各种严峻挑战,但中国道路却越走越宽广:那些奔驰在城市之间的“和谐号”动车是例证,那些又好又快的发展奇迹是例证,那些发生在城乡之间的和谐故事是例证,令国际社会尊重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是例证。

(二)拨云见日启航程——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大会是在拨乱反正任务基本完成和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效的新形势下召开的。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同时并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这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也是首创。

党的十二大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小康的目标能不能实现、怎样实现?这个问题以问号提出,以惊叹号作答!

(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五大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代表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江泽民在报告中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指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他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对腐败,从严治党。

党的十五大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它对于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具有重大意义。

(四)新的里程碑——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高举旗帜,继往开来,求真务实,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这是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工作布局上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战略部署的大会。因此,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七大在我党的历史上,在国家发展史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结论:奇迹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将四川许多地区变得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距震中仅仅30公里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损失尤为惨重,直接经济损失近27亿元。而1年9个月后,东汽新基地异地重建就已完成,2010年产值达到200亿元。汶川,在3年重建后,面貌全新。截至2011年4月底,汶川地震灾区41000多个国家重建项目中,近95%已经完工,累计投资8800多亿元。

奇迹发生在汶川、青海玉树震区的每寸土地,瓦砾变大屋、废墟起新城;奇迹发生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每天,聚民心、展国力;奇迹发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每项举措,劈波斩浪、共克时艰。

奇迹不是偶然,奇迹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这是多年改革开放形成强大综合国力,以提供雄厚物质支撑和技术保障带来的奇迹;这是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设高效的国家管理能力和协调联动能力实现的奇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团结一心创造的奇迹。

从一个奇迹走向另一个奇迹,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党的事业在改革开放中昂首阔步,不断开创着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谱写着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下载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与历程(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与历程(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最终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体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鲜明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定位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面伟大旗帜高举,是十七大的一个......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意涵(形势与政策)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意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展望(精选5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展望摘要: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由开国时的计划经济转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中国发展进步(范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旗帜代表前进方向,旗帜代表共同意志。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有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

    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题+五位一体解读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旗帜与警钟

    旗帜与警钟 ——观《建国大业》有感影片以重庆谈判到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在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影片依次展现了重庆谈判,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