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时间:2019-05-12 20:2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第一篇: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出政发【2010】7号

各盛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和卫星网络等。由于其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出版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取得了较快进展。与此同时,由于存在投入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成熟,相关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制约了数字出版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生产力尚未得以充分释放。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出版业升级,现就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1.战略目标。要以数字化带动新闻出版业现代化,鼓励自主创新,研发数字出版核心技术,推动出版传播技术升级换代,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新闻出版传播体系;要形成一批发展思路清晰、内容资源充沛、立足自主创新、出版方式多样、营销模式成熟、市场竞争力强、产品影响广泛的数字出版龙头企业;要切实从社会需求出发,将优质内容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打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反映科学技术进步、体现时代精神、为大众喜闻乐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出版产品和品牌;要构建要素完整、结构合理、水平先进、效益良好、多方共赢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新格局,把数字出版产业打造成新闻出版支柱产业。

2.发展指标。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25%,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全国形成8-10家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形成20家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明显优势。

二、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3.加快推动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加快书报刊出版单位采用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出版流程;高度重视出版资源数字化工作,加快存量资源整理,按统一标准进行分类、存储;积极探索出版资源数字版权授权解决方案;鼓励传统出版单位开展网络出版业务;支持传统出版单位设立完全市场化的数字出版公司,尽快做大做强,成为数字出版龙头企业。

4.加快推动音像电子出版单位数字化升级。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速产业升级;鼓励音像电子出版单位与通信运营商、网络运营商及硬件制造商进行全方位合作,拓展新业态。

5.加快推动传统印刷复制企业数字化改造。推动传统印刷复制企业积极采用数字和网络技术,改造印刷生产流程和设备,大力发展数字印刷,提高对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供给能力。

6.大力增强网游动漫出版产品的创作和研发能力。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充分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研发网游动漫精品,提高国产网游动漫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网游动漫知名品牌,提高市场运作能力;组织实施民族网游动漫海外推广计划,大力支持国产原创网游动漫产品开发海外市常

7.切实加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项目的数字化建设。对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工程中的数字化项目予以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支持和鼓励出版单位、数字化公司承担和拓展数字出版公共服务项目;积极支持“农家书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高度重视数字阅读,拓展全民阅读的空间;加快全民阅读工程指导性网站建设;积极开发盲文有声教材和读物;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大民文出版物传播范围。

8.加快国家数字出版重点科技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中华字库工程和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等数字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建设国家重点数字出版工程项目库,扶持企业建设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内容资源数据库建设、数字出版软件产品开发以及相关技术研发为主的数字出版工程项目;加快数字出版领域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扶持以动漫出版、网络游戏出版、数据库出版等为主的数字出版项目;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纸、终端阅读器等新产品、新载体的研发和应用。

9.加快推进数字出版相关标准研制工作。坚持“基储急用”标准先行的原则,尽快制定各种数字出版相关的内容标准、格式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管理和服务标准,完成数字出版、移动出版等相关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的制定,在生产、交换、流通、版权保护等过程中形成符合行业规范的数字出版业标准化体系,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10.推动数字出版产业聚集区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数字出版产业聚集区,形成一批核心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吸

引国内国际知名的相关企业落户,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支持进入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企业开展互联网出版业务。

11.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从事数字出版活动。支持民营新技术公司研发基于不同传输平台和阅读终端的游戏、动漫、音乐等数字出版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终端等硬件设备;建立数字出版企业评估体系,对长期从事数字出版活动且出版导向正确、技术实力雄厚、竞争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经营业绩突出的非公有制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建立健全互联网出版准入退出机制,完善准入退出评估标准。

12.推动数字出版“走出去”。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借助网络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和无国界特性,加快推动优秀出版物通过数字出版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增强中国新闻出版的传播能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重点扶持和培育在“走出去”方面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和示范单位,对切实跨出国门并取得显著成绩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予以资金资助、税收减免和其他奖励。

三、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3.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数字出版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作为本地区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机构,积极创造条件,设立专职数字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统计、规划、协调和引导,做好对本地区从事数字出版内容生产、加工、复制和数字出版产品销售、进出口等活动的数字出版企业的监管与服务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数字出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4.发挥部门合力。地方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本地发展和改革、财政、税务、工信、科技等综合职能部门对数字出版工作的支持,将数字出版发展规划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为本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要结合本地实际,深入研究针对数字出版产业的财税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引导作用,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把国家以及各地支持推进数字化进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15.优化资源配置。对内容资源丰富、具备技术和其他条件的传统出版单位优先赋予互联网出版权;鼓励条件成熟的传统出版单位开发基于互联网、无线通讯网、有线电视网、卫星传输等各类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产品;鼓励传统出版企业与新媒体公司进行深层次合作,探索新型业务模式和营销模式,拓展和延伸出版产业链;倡导联合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拥有内容资源优势的国有出版企业嫁接重组,拓展发展领域,形成新的市场主体。

16.加大投入力度。要逐步完善数字出版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扶持,加大对重点数字出版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资金和现代信息服务

业专项资金的扶持导向作用,面向全社会,推动设立扶持数字出版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和骨干项目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用足用好金融领域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繁荣发展的优惠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17.搭建交流平台。继续支持和扶持办好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中国国际漫画节等数字出版产业方面的重要会展;积极组织参与全国图书博览会、全国图书订货交易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深圳文博会、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搭建展示和交流平台,推动数字出版新技术、新经验、新模式的深度交流,展示数字出版新产品和新技术。

18.加强版权保护。要加大版权保护宣传力度,强化版权保护意识;加大对数字版权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加快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为版权保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积极建立以司法、行政、技术和标准相结合的版权保护体系。

19.强化网络监管。要建立属地内出版、外宣、公安、通信、“扫黄打非”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和信息共享机制;增强网络出版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监管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全面提升主动监管能力和技术保障水平;要加大对互联网低俗之风和手机网站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打击力度,同时切实加强对网络游戏出版审批把关和网络游戏动态出版、非法出版的监管,全面净化互联网和手机出版环境;各地要加快网络出版监管系统建设,积极探索网络出版监管的有效方式,强化长效动态监管机制。

20.完善法规体系。加快修订《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发布《手机媒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数据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学出版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游戏审批管理细则》等部门规章,加快规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

21.健全考评体系。要建立健全数字出版工作考评体系,加大对出版单位数字出版业绩考核的指标权重,重点评估其数字出版总体规划、新兴媒体和服务建设、内容资源数字化加工水平、出版流程再造、数字出版企业的市场表现、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出版创新成果等具体指标和数据;充分调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文化创造力,把推动数字出版的实际效果和发展水平纳入年度考评指标。

22.加快人才培养。要不断完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高级管理人才、高级营销人才、高级策划人才及数字出版编辑人才的培养,加快解决数字出版产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短缺问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出版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鼓励数字出版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逐步建立起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数字出版产业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引进、使用和考核机制。

二○一○年八月十六日

第二篇: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出政发[2010]7号

作者:新闻出版总署 | 时间:10.09.10 | 来源: 新闻出版总署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网络地图、网络教育出版物、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和卫星网络等。由于其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新闻出版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取得了较快进展。与此同时,由于存在投入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成熟,相关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制约了数字出版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活力和潜力尚未得以充分释放。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升级,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现就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1.战略目标。要以数字化带动新闻出版业现代化,鼓励自主创新,研发数字出版核心技术,推动出版传播技术升级换代,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新闻出版传播体系;要形成一批发展思路清晰、内容资源充沛、立足自主创新、出版方式多样、营销模式成熟、市场竞争力强、产品影响广泛的数字出版龙头企业;要切实从社会需求出发,将优质内容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打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反映科学技术进步、体现时代精神、为大众喜闻乐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出版产品和品牌;要构建要素完整、结构合理、水平先进、效益良好、多方共赢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新格局,把数字出版产业打造成新闻出版支柱产业。

2.发展指标。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应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25%左右,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全国形成8-10家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形成20家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绝对优势。

二、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3.加快推动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加快书报刊出版单位采用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出版流程;高度重视出版资源数字化工作,加快存量资源整理,按统一标准进行分类、存储;积极探索出版资源数字版权授权解决方案;鼓励传统出版单位开展互联网出版业务;支持传统出版单位设立完全市场化的数字出版公司,尽快做大做强,成为数字出版龙头企业。

4.加快推动音像电子出版单位数字化升级。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速产业升级;鼓励音像电子出版单位与通信运营商、网络运营商及硬件制造商进行全方位合作,拓展新业态。

5.加快推动传统印刷复制企业数字化改造。推动传统印刷复制企业积极采用数字和网络技术,改造印刷生产流程和设备,大力发展数字印刷,提高对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供给能力。

6.大力增强网游动漫出版产品的创作和研发能力。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充分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研发网游动漫精品,提高国产网游动漫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网游动漫知名品牌,提高市场运作能力;组织实施民族网游动漫海外推广计划,大力支持国产原创网游动漫产品开发海外市场。

7.切实加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项目的数字化建设。对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工程中的数字化项目予以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支持和鼓励出版单位、数字化公司承担和拓展数字出版公共服务项目;积极支持“农家书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高度重视数字阅读,拓展全民阅读的空间;加快全民阅读工程指导性网站建设;积极开发盲文有声教材和读物;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大民文出版物传播范围。

8.加快国家数字出版重点科技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中华字库工程和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等数字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建设国家重点数字出版工程项目库,扶持企业建设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内容资源数据库建设、数字出版软件产品开发以及相关技术研发为主的数字出版工程项目;加快数字出版领域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扶持以动漫出版、网络游戏出版、数据库出版等为主的数字出版项目;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纸、终端阅读器等新产品、新载体的研发和应用。

9.加快推进数字出版相关标准研制工作。坚持“基础、急用”标准先行的原则,尽快制定各种数字出版相关的内容标准、格式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管理和服务标准,完成数字出版、移动出版等相关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的制定,在生产、交换、流通、版权保护等过程中形成符合行业规范的数字出版业标准化体系,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10.推动数字出版产业聚集区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按照《国家出版传媒产业基地(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数字出版产业聚集区,形成一批核心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吸引国内国际知名的相关企业落户,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支持进入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企业申办网络出版资质。

11.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从事网络出版活动。支持民营新技术公司研发基于不同传输平台和阅读终端的游戏、动漫、音乐等数字出版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终端等硬件设备;建立数字出版企业评估体系,对长期从事数字出版活动且出版导向正确、技术实力雄厚、竞争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经营业绩突出的非公有制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建立健全网络出版准入退出机制,完善准入退出评估标准。

12.推动数字出版“走出去”。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借助网络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和无国界特性,加快推动优秀出版物通过数字出版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增强中国新闻出版的传播能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重点扶持和培育在“走出去”方面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和示范单位,对切实跨出国门并取得显著成绩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予以资金资助、税收减免和其他奖励。

三、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3.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数字出版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作为本地区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机构,积极创造条件,设立专职数字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统计、规划、协调和引导,做好对本地区从事数字出版内容生产、加工、复制和数字出版产品销售、进出口等活动的数字出版企业的监管与服务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数字出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4.发挥部门合力。地方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本地规划、财政、税务、工信、科技等综合职能部门对数字出版工作的支持,将数字出版发展规划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为本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要结合本地实际,深入研究针对数字出版企业的财税政策,充分利用国家推进数字化进程的政策导向,把国家以及各地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15.优化资源配置。对内容资源丰富、具备技术和其他条件的传统出版单位优先赋予网络出版权;鼓励条件成熟的传统出版单位开发基于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产品;鼓励传统出版企业与新媒体公司进行深层次合作,探索新型业务模式和营销模式,拓展和延伸出版产业链;倡导联合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拥有内容资源优势的国有出版企业嫁接重组,拓展发展领域,形成新的市场主体。

16.加大投入力度。要逐步完善数字出版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扶持,加大对重点数字出版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资金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的扶持导向作用,面向全社会,推动设立扶持数字出版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和骨干项目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用足用好金融领域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繁荣发展的优惠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17.搭建交流平台。继续支持和扶持办好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产品展示会、中国国际动漫产品交易展示会、中国国际漫画节等数字出版产业方面的重要会展和论坛;积极参与全国图书博览会、全国图书订货交易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深圳文博会、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搭建展示和交流平台,推动数字出版新技术、新经验、新模式的深度交流,展示数字出版新产品和新技术。

18.完善法规体系。加快修订《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发布《手机媒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数据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学出版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游戏审批管理细则》等部门规章,加快规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

19.加强版权保护。要加大版权保护宣传力度,强化版权保护意识;加大对数字版权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加快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为版权保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积极建立以司法、行政、技术和标准相结合的版权保护体系。

20.强化网络监管。要建立属地内出版、外宣、公安、通信、“扫黄打非”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和信息共享机制;增强网络出版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监管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全面提升主动监管能力和技术保障水平;要加大对互联网低俗之风和手机网站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打击力度,同时切实加强对网络游戏出版审批把关和网络游戏动态出版、非法出版的监管,全面净化互联网和手机出版环境;各地要加快网络出版监管系统建设,积极探索网络出版监管的有效方式,强化长效动态监管机制。

21.健全考评体系。要建立健全数字出版工作考评体系,加大对出版单位数字出版业绩考核的指标权重,重点评估其数字出版总体规划、新兴媒体和服务建设、内容资源数字化加工水平、出版流程再造、数字出版企业的市场表现、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出版创新成果等具体指标和数据;充分调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文化创造力,把推动数字出版的实际效果和发展水平纳入考评指标。

22.加快人才培养。要不断完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高级管理人才、高级营销人才、高级策划人才及数字出版编辑人才的培养,加快解决数字出版产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短缺问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出版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鼓励数字出版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逐步建立起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数字出版产业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引进、使用和考核机制。

第三篇:关于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意见

旺委发„2012‟16号

中共旺苍县委 旺苍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意见

各乡镇党委和政府,县级有关部门:

我县核桃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2011年底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2.4万亩,核桃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致富、北部山区农民脱贫解困的重要产业。为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市场潜力,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生态增效、山区发展,现就加快发展我县核桃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㈠总体要求。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北部山区农民脱贫解困、助农增收、富民强县为目标,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品品质,健全体制机制、培育带动主体,整合品牌资源、拓展营销市场,努力把我县核桃培育成区域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化经营程度高、助农增收效益好的支柱产业,在5年内把旺苍建成全省闻名的“川北核桃之乡”。

㈡总体目标。规划新发展核桃27.6万亩,到2014年全县核桃基地规模达到50万亩,丰产后产量可达10万吨,产值实现20亿元;助农年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000元以上。

㈢具体任务。2012—2014年分别新发展核桃10万亩、10万亩、7.6万亩;完成核桃品种改良10万亩,核桃标准化基地达到30万亩,新培育省级核桃加工龙头企业1家,建成川北有影响力的核桃综合性交易市场1个。

二、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基地规模化建设 ㈠突出区域化布局,推进规模化经营。按照“资源高效转化、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优化区域布局,板块联片发展。重点推进“三个五”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五个示范带,即嘉川至燕子、高阳至鼓城、国华至万家、三江至水磨、普济至九龙等5个核桃产业示范带,核桃种植规模30万亩;建设五个示范园,即西河、普济、正源、英萃、万山等5个核桃产业示范园,核桃种植规模5万亩;建设五个采穗圃,即松米山、嘉川镇和平村、英萃镇新房村、万山乡云雾村、普济镇远景村等5个优质核桃采穗圃1600亩。结合鼓城山—七里峡、苍王峡和鹿渡温泉旅游景区建设,在国华至万家、高阳至鼓城建设集科研实验、产业示范、农业观光为一体的核桃产业示范区。到2015年,高标准打造10个2万亩以上核桃产业示范乡镇、10个1万亩以上核桃产业示范乡镇、50个千亩以上核桃产业示范村、10000个十亩以上核桃产业示范户。

㈡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提升产业品质。坚持按照“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布局)要求进行统管统治,始终抓住标准化栽植、抚育管护、品种改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环节,制定技术规则,细化管理流程,落实配套措施,编制技术手册,大力推广核桃丰产综合技术,全面推广核桃品种改良,在松米山、嘉川、英萃、万山、普济等地建成辽核4号、元丰和本地优质核桃采穗圃1600亩,确保每年完成品种改良5万亩以上,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成核桃品种优良化面积达到35万亩。

㈢构建科技支撑体系,提供“保姆式”服务。以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为核心,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社”四级科技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县院合作”、“院所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核桃发展配套技术和管理经验,聘请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和研究基地,切实搞好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大力开展优良核桃品种选育,着力提高核桃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完善科技服务承包责任制,确保核桃生产和管理的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实现核桃生产户户均有1个会嫁接、懂管理的技术明白人。全县培养核桃专业嫁接等技术管护人员500名,在每个重点村配备1-2名技术管护人员,县核桃专业管理部门培养5-8名专业管理指导人员,加强核桃生产、采收、贮藏、加工、营销等全过程的跟踪监管和科技服务,着力把我县核桃发展成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全面提升我县核桃的产品档次和质量。

三、培育带动“主体”,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4训、技术服务、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检查考核和发展激励等,300万元用于补贴农户和业主发展核桃产业,并免收农民核桃专业合作社的登记、年检、管理费用。

㈢建立产业奖励机制。坚持“农户投工投劳、社会和企业投入”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县政府将建立核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核桃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专合组织、技术服务、品牌推介和市场建设、龙头企业引进培育等政策扶持和发展奖励。核桃产业基地建设政府按照每亩40元的标准提供种苗,免费技术指导,并按每亩60元的标准给予化肥、农药、农膜等物资补助;对示范乡镇、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对不合格的予以取缔,对达标的示范村给予1万元补贴,对达标示范乡镇给予5万元奖励;品种改良坚持以专业队伍嫁接为主,农户自主嫁接为辅,凡农户自主嫁接成活率达到要求的,按100元/亩标准进行补贴;同时,每年对核桃专合组织、专业嫁接队伍给予一定的物资或资金补贴。对核桃科技研究有重大贡献,并获得市级以上(含市级)科技进步奖或申请为国家专利的,一次性给予主研单位5万元奖励,主研人员分别给予1万元奖励。对核桃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实行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和评估管理机制,对被命名为市级农业产业重点企业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被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的,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对被命名为国家农业产业重点企业的,一次性给予40万元奖励。同时,对核桃加工龙头企业还可在贷款贴息、原料保障、建设用地、项目配套、媒体宣传、展会推介等方面概予优先支持。

五、强化组织保障,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㈠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县上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委督查室、县目标办、县委农工委、县林业和园林局、县财政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统计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机局、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县广播电影电视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和园林局,全面负责核桃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规划设计、方案制定、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督促指导、检查考核、验收兑现等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职尽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的合力。县林业和园林局(县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抓好综合协调、标准制定、规划实施、技术指导、林地流转、检查验收、奖惩兑现等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好核桃产业扶持的各类财政资金;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落实核桃产业发展项目的立项、编制、申报、争取;县委督查室负责核桃产业发展的督查督办;县目标办负责核桃产业发展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县农业局负责指导核桃产业基地的改土培肥;县水务局负责抓好核桃基地的水利设施建设;县交通运输局、县农机局负责做好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内、示范园区的道路建设;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负责抓好核桃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负责组织、指导核桃产业的科技研发;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要积极依托扶贫开发项目,加大对核桃产业发

第四篇:关于加快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定稿)

关于加快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结合我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为目标,以优化品种、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科学管理和品牌创建为基础,以推广矮化密植为重点,以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和责任落实为保障,积极培育新型苹果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健全营销网络,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全县果农率先进入小康,力争把庆城建成甘肃一流,全国闻名的优质鲜食苹果生产基地。

二、目标任务

1、基地规模化。全县每年新栽优质苹果1.5万亩,至“十二五”末的2015年苹果总面积达到26万亩,挂果面积达到16万亩,苹果总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5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到2200元,净增1024元。

2、布局科学化。赤城、白马、高楼、驿马、桐川、熊家庙6乡镇为产业核心区,力争实现赤城、白马、高楼和熊家庙4乡镇栽植全覆盖,南庄、庆城、玄马、卅铺、马岭、葛崾岘为新植示范区,建成庆城-南庄-玄马万亩矮化密植示范带,熊家庙-驿马-桐川万亩 1

乔化、矮化苹果栽植示范带,卅铺、马岭、葛崾岘各建成1个千亩栽植示范点,在蔡家庙、卅铺建立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3、生产标准化。严格按照《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要求,推进标准化栽植和生产管理,创建绿色苹果生产示范园、间伐改造提质示范园、矮化密植示范园,通过示范带动,使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促进苹果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4、产业配套化。发展壮大苹果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构建育苗、建园、生产、储运、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年育苗200万株,苹果贮藏能力8万吨,商品化处理能力8万吨,加工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

5、营销品牌化。围绕“庆阳苹果”品牌创建,申报产地保护标志;在原有“无公害苹果”认证基础上,申报认证“绿色食品”标识;积极创建绿色苹果专用商标,争创全国绿色食品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

6、果农专业化。依托苹果专业合作社,提升果农组织化程度,使果农入社率达到90%,年选拔聘用专职农民技术员200人左右,组建村级新型农业服务社。依托苹果试验示范站专家,县上每年举办4期果农骨干培训班,培训骨干3000人次,乡镇每年对果农进行一次轮训,使果农全面掌握常规栽培管理技术。

三、重点工作

(一)编制完善苹果产业规划。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编制果业发展三年规划。重点围绕基地建设(乔化改造和矮化新栽)、加工转化(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三个环节,明确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引领全县苹果产业发展。各乡镇要按照县上总体规划

布局,结合实际制定各自发展规划和计划,打破村组界线,因地制宜规划若干个示范片带和产业基地,确保三年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规模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在推进三年生矮化中间砧苗木(亩栽83株)的同时,发展二年生乔化短枝型品种(亩栽44株)栽植。优化品种结构和比例,以优质红富士系列品种为主,合理搭配嘎拉系、短枝型等优良品种,改变品种单一的缺陷,使早、中、晚熟苹果比例趋于5:20:75。二是建设优质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由果业局负责,在蔡家庙、卅铺2乡镇建立500亩育苗基地,以长富2号等优系红富士系列品种为重点,以矮化中间砧苗木繁育为主,年生产优质良种苗木200万株,力争全县苹果苗木实现本土化。三是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中间砧苗木为主,扩大矮化密植面积和范围,严格按照技术规范高标准建园,整片带、整区域、集中连片推进,完成产业规划栽植任务,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带动效应强的规模栽植片带。全县每年新植果园1.5万亩,当年存活率确保达到90%以上。驿马、桐川、熊家庙、南庄、玄马每年至少建立一个500-1000亩的栽植示范点,葛崾岘、卅铺、马岭每年至少建立一个300-500亩栽植示范点。四是创新栽管模式。通过招商引资或宣传发动,积极鼓励和扶持涉果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投资主体,采取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创新“公司租赁”、“合作社流转”、“大户联合”、“散户连片”四种建园模式,促进苹果栽植规模推进。对无劳力经营的现有果园,鼓励大户承包经营或由村组牵头合作经营。建立健全村级互助资金协会,为联户规模栽植群众担保发放贷款资金。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发动群众及社会组织自觉参与到苹果产业中来,逐步实现

由“要我干”到“我要干”、“抢着干”的良好发展格局,推动庆城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果园标准化生产。一是抓好示范园建设。按照新建、幼龄、盛果三种类型,着力建设一批质量高、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点。赤城、白马、高楼以间伐为主创建1-3个百亩示范点,三年内间伐面积达到60%,推动全县6万亩间伐改造果园在五年内完成提质改造。二是抓好新植园管理。制定出台《庆城县苹果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坚持大肥、大水、大苗栽植,落实“一年定杆、二年重剪、三年拉技细管、四年挂果、五年丰产”的早果丰产栽培技术,提升果园早期管理水平,奠定丰产基础。三是抓好挂果园精细化管理。制定出台《结果园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郁闭园间伐改造技术规程》,全面推行树形改良、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措施,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对10年生以上的乔化郁闭园实施间伐改造,将亩栽植株数调减到30株以下,使果园具有“行间有空带、株间不交接、树冠光照好、下垂枝结果”的基本特征,力求达到“枝枝有效、叶叶见光、果果优质”的效果,逐步实现“省力栽培、精品生产”,使间伐改造园亩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四)健全新型果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组织。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指导下,以果业局为基础,以乡镇果站为纽带,以村级果业服务社为支撑,健全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采取“传、帮、带”的服务模式,实行1名驻站专家带5名果业局工作人员,1名果业局工作人员带乡果站5名技术干部,每个果站干部带5-10名专职农民技术员,培养500名左右的专职农民技术队伍。二是创建

果业科技创新平台。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的作用,开展苹果生产试验示范,研发推广一批适合本地的新技术、新品种,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骨干,提升苹果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三是创建果业信息服务平台。在县果业局设立信息服务办公室,建立果业信息库,创办庆城果业网站,依托移动网络开通果农信息“直通车”,适时向果农发送病虫害防治、市场销售、实用管理技术等信息,实现果业服务零距离、精细化。四是创建防灾减灾预警平台。针对自然灾害频发对果业生产造成大幅减产的问题,由县果业局联合气象局设立防灾减灾预警指挥中心,在各乡镇果业集中区设立20个左右的灾害预警监测点,配备相关设备,重点防范花期霜冻、暑期冰雹、干旱、病虫害等灾害。积极引导果农参加果园保险,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五是探索果园资本化运营平台。由政府、银行、中介三方组建评估机构,对管理好、收入稳定、达到一定规模的果园,尝试进行资产评估,实现果园资产化、物权化,果农以此可享受果园物权保护,并可以抵押、担保等方式进行投融资,联合组建资金互助社。

(五)建立完善产业支撑体系。一是强化科技支撑。要大力推广配方施肥、起垄覆膜、肥水耦合、保花保果等技术,实施全套袋栽培管理,使套袋果率达到90%以上。要以土肥水管理为重点,推行果园生草、覆草、覆膜和穴贮肥水等旱作免耕措施。以建造生态果园为目标,推广“灯、板、带”虫害控制技术和病害预防技术,逐步减少喷药次数,在果品生产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生物链”,生产安全、营养的绿色果品和有机苹果。二是强化农业机械化支撑。加快推进集约化、省力化管理方式,县农机局要大力实施农机具补

贴项目,引进推广小型微耕机、喷药机、割草机、施肥机等新型实用果园机械,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降低果园劳动强度和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三是强化果区基础设施支撑。对果业发展集中区,实施水、电、田、林、路、居民小区等基础设施集中配套,推进果区新农村建设。重点实施水窖集雨、机井、小电井等项目,收集天上水、拦截地表水、开采地下水、保住土壤水,解决果区群众人畜饮水和果业发展需求。四是探索产业联动模式。积极发展“果、畜、沼、草”循环经济模式,结合果园生草,引导支持农户养畜,配套建设若干养殖小区,为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来源,走果畜互促互进的路子。

(六)加大品牌创建和宣传力度。争创全国绿色食品苹果生产基地,申报认证产地标识和著名商标,使全县苹果以统一品牌、统一标志进入市场,全面提高我县苹果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要建立质量安全制度,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实行统一标准生产,统一采后处理,做到责任、标准、服务、制度、标牌、宣传、资金 “七个到园”,积极推进果园向绿色、有机化方向发展。在我县原有的1.3万亩出口港澳及泰国果园注册的基础上,扩大出口果园注册面积,努力尝试果园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开拓国际苹果中、高端市场。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在县界、交通路口、旅游景点等设立大型固定广告宣传牌,积极参加农交会、农高会、农博会等各种节会,展示推介“庆阳苹果-赤诚基地”品牌,树立产地形象和品牌形象,提高庆阳苹果的知名度。

(七)积极推进营销体系建设。一是大力开拓鲜果销售市场。坚持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巩固低端市场,开拓中高端市场;巩固现有销售网络,开拓农超对接、特行直供等新的销售渠道。

各主产乡镇要组建统一的营销机构,积极发展销售中介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依法规范销售市场秩序。在白马铺乡建立苹果物流交易中心,驿马园区建立苹果加工基地,在广州江门等主销区建立苹果直销点。探索发展果品销售电子商务,注册网络销售公司和网店,及时发布供需信息,借助物流系统,实现快捷销售。二是加强果品贮运能力建设。各乡镇要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持现有企业,重点培育建设3000吨级以上果品机械制冷库或气调库,配置鲜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和冷链运输体系,逐步使苹果年贮藏能力达到产量的50%,延长销售期,缓解产销两旺矛盾,稳定果品价格,增加果农收入。三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包装、加工、贮藏和营销型企业,扶持壮大恒盛果汁、宝源果蔬、梦圆包装、天福源苹果酒业等企业进行产能提升和技术改造,开发果粉、果酱等新产品,扩大果汁、果圈、果酒、果醋等系列终端产品,提高果品加工利用率和附加值。积极培育具有自主出口权的明星企业,推进苹果产业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组建果品营销公司,培育具有我县品牌的纸箱、纸袋公司,以庆城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加强质检体系建设。以乡镇为基础,工商、农牧、质检、农业局组建质量检测中心,履行质量检测职能,使质量检测成为树立和提高我县苹果品牌的有力抓手。

(八)发展壮大果业专业合作组织。苹果生产集中区每村组建1个专业合作社或协会,每个主产乡镇确立1个骨干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配备专门的办公场所、多媒体培训教室、信息发布栏、果品质量速测室等公用设备和设施,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要积极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苹果生产、贮运和营销的组织化程度,围绕果业产销开展经营性业务,实行统一技术生产、统一物资配送、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分级包装、统一价格销售,最大限度保护果农的利益,树立产地品牌形象,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各乡镇要积极支持专业合作社和果业大户流转土地,组建家庭农场,开展规模经营。各乡镇党委要积极引导骨干社成立党支部,吸收新党员,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更好地发挥党员在果业生产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县果业局、供销联社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资金,为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县上每年对合作社工作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进行资金奖励,对组织松散、作用发挥不充分的进行整改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县长、四大家分管领导和果业首席专家任副组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农村部、发改、财政、果业、扶贫、农牧、林业、水利、科技、农机、气象、工信、文广、工商、商务、质监等部门及各乡镇书记为成员的苹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规划指导、协调推进、技术服务、督查考核等工作。把苹果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一号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目标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考核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负责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协调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密切协作,合力推进。县委农村部要围绕“四条环线”、“一乡四村”建设,抓好产业规划摆布,与新农村建设一并推进落实。果业局要牵头抓总,全面做好规划编制、任务分解、技术指导、服务管理、督促检查等工作。县发改局、财政局、工信局、农牧局、林业局、扶贫办等部门要精心包装项目,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县水务局、农机局、交通局、科技局、供销社、气象局等部

门要积极为果业发展提供相关配套服务,支持果业发展壮大。宣传部、文广局、工商局、商务局、质检局等部门,要围绕产业发展,组织开展集中宣传和推介,申报注册商标,提升庆城苹果品牌知名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县级财政扶持力度,将果业发展资金列入县乡财政预算,重点支持矮化果园栽植、良种苗木繁育、标准化示范园建设、专业技术队伍补贴、宣传培训、市场营销等果业发展项目。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对当年完成矮化新栽千亩连片示范点、且存活率达到90%以上的乡镇,苗木全投,并在第二年验收后奖补20万元;对矮化新栽500亩以上连片示范点的,苗木县投90%并奖补10万元;百亩以上矮化连片栽植点苗木县投70%,每亩奖补100元;对乔化栽植且存活率达到90%以上的,每亩分次补助栽植资金100元。对落实间伐及标准化管理措施,连片百亩以上考核达标的,给予0.5-5万元奖补。积极争取农业部“菜篮子”工程标准果园创建、苹果产业扶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苹果栽植和培训、合作社补贴资金和企业冷藏库建设等国家、省、市相关项目,整合“一事一议”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开发、实用技术培训、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一乡四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支持苹果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果业投入机制。

(四)加强宣传培训。按照“行政推动、宣传促动、示范带动”的总体要求,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宣传范围,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充分调动农民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双学双提升”活动,加强乡村干部果业培训,特别是乡镇书记、乡镇长要争做“果书记”、“果乡

长”,成为发展苹果产业的行家里手。果业局要制定宣传培训计划,在县电视台开办苹果栽培管理技术讲座,组织专家、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技术培训队,深入乡村和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和指导服务。产业核心区和新植示范区乡镇每要建立一处产业宣传长廊,采取播放专家讲座、印发宣传资料、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苹果栽培实用技术和营销常识,开展果农、经销商诚信培训,不断提高科学务果水平和诚信经营意识,规范果园管理技术和营销市场秩序。加强果农行为规范建设,以诚信意识、实干精神和创业精神等为核心,培育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新型果农。

(五)严格督查考核。建立健全苹果产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督查考核机制,制定《庆城县苹果产业考核管理办法》,由纪委、组织部、考核办和果业局具体实施,坚持分阶段抓督查、抓推进、抓落实,严格考核,重奖真罚。各乡镇、各部门也要健全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办法,推动形成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落实、推动工作的正确导向。对农民专职技术人员实行半年考核制和年末末位淘汰制,果业技术人员实行绩效工资制。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的运用,对在苹果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企业和果农大户予以重奖,对成绩突出的果业技术干部和乡镇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措施不力、完不成任务的乡镇扣减补贴资金,并实行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五篇: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0922

中共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借助全省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发展“休闲度假云南、生态美景云南、风情体验云南、健康养生云南”品牌目标的契机,把普洱文化旅游产业融入全省“两强一堡”战略、我市绿色发展战略,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普洱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产业是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增加财税收入,改善我市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的现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统筹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与幸福指数,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快旅游改革与发展是谋求新一轮旅游产业大发展的迫切需要。我省是民族大省、旅游大省,在全国旅游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市是民族大市、生态大市,但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步伐远远落后于省内其它州市,存在总体形象名声不大、特色不够鲜明、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制约了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旅游产业的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有利于我市发挥民族文化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以新举措推动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为全市绿色崛起增加新动力。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产业发展,贯彻落实三届市委全会精神,融旅游产业于“绿色崛起”战略中,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来培育和发展,打造精品景区,培育市场主体,提升产业素质,以独具特色的高品位旅游产品、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强有力的旅游促销增强普洱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把普洱打造成滇西南旅游圈集散中心、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排头兵、全国养生度假名城,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旅游枢纽、特色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原生态体验与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主要目标。力争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全市实现旅游接待人数910.97万人次,旅游收入45.88亿元,对GDP贡献率达10%以上;到2020年,旅游接待人数2701.89万人次,旅游收入229.22亿元,对GDP贡献率达28%以上。争创5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0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将思茅国际养生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国家旅游度假区。

(五)发展战略。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旅游与生态和谐互动;实行“国际自助高地建设与国际带动”的桥头堡与国际化战略,打造新型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实行区域联动发展战略,与“大版玉临楚红”六州市联动,构筑“一线四三角”网状区域旅游格局;实行市域旅游联动战略,以“思(茅)—宁(洱)”一体化推动养生度假中心突破,以澜孟西“绿三角”整体开发形成重点区域突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时尚潮流引领的产品开发战略;实行形象驱动营销战略,以“妙曼城市八大导则”指导“妙曼普洱养生天堂”形象塑造;实行系统整合与分期突破的运营战略,在差异化产品开发基础上,统一营销管理与品牌管理。

(六)发展原则。坚持高位谋划、整体设计、突出特色、重点开发,大力开发特色旅游精品;坚持依法治旅、政府主导、市场导向;坚持整合区域资源,内外结合,以国内州市联动为支撑、国际旅游为先导,边境旅游为基础;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七)发展方向。根据当前旅游发展形势和热点,结合普洱实际,确立如下发展方向。一是借助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繁荣普洱茶文化旅游。二是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培育养生度假旅游。三是凭借多彩的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四是以大乘、小乘佛教和道教交汇的景谷为抓手,推出佛迹朝觐旅游。五是发挥沿边区位优势,发展口岸边境旅游。五是抢占自驾游市场先机,推广主题自驾游。六是凭借秀美山河和生物多样性资源,扩大生态休闲旅游。七是以泛旅游产业为指导,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乡村休闲旅游。

三、支撑体系

(八)项目体系

——联动发展,抓紧实施“昆普西”黄金游线工程。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合作原则,增强普洱、版纳双边旅游合作,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通过旅游产品强化开发,实现与版纳旅游差异互补;开展联合促销,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形象;共同研制政府补贴方式,促进旅游车辆无障碍通行,共同制定完善汽车自驾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体系,推进区域旅游绿色通道建设,建立共享旅游信息交流平台,全面构筑“无障碍旅游统一体”。

——跨境合作,争取口岸建设与边境旅游双突破。立体口岸构架计划,助力国际化旅游发展。借助澜沧江—湄公河、昆曼大通道、空中航线形成“水陆空”通道,加快普洱机场申请纳入国家一类口岸打造计划,重启思茅港一类口岸开放,结合勐康一类口岸开放,突破东南亚入境、欧美跨境旅游,借助勐阿、龙富口岸辅助支撑,推动边境旅游发展。

建设孟连古城—缅甸金三角边境旅游工程。孟连古城——缅甸金三角边境旅游开发。以娜允傣族古镇为依托,在修缮升级基础上提升城市休闲、旅游集散、综合接待和傣王文化体验功能,打造以国际自助游为主体的边境旅游热线。

——聚焦“绿三角”,着力推动原生态文化旅游。实施景迈芒景营销带动的绿三角自然、文化原生态旅游大区突破工程。以“茶祖朝圣文化旅游节暨山康茶祖节”引爆景迈芒景旅游区开园,快速聚焦市场注意力,成为绿三角“澜沧—西蒙—孟连”中的先导性节点,共建绿三角营销系统,与版纳建立合作营销。持续丰富产品体系,包装拉佤傣文化,打造包括景迈芒景旅游区、普洱大湖旅游度假区、傣王之城旅游区、佤山龙潭旅游区、东回高尔夫度假区的五大核心项目,形成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的系列旅游产品。

——挖掘宗教文化,引领东南亚市场突破。实施景谷佛迹旅游工程,打造入境市场吸引极。保护现有遗址基础上,结合佛教朝圣、芒玉大峡谷康体修心,打造国内外著名的小乘佛教修养身心文化圣地;挖掘小乘佛教建筑符号,加强景谷城市风貌与环境建设,营造体旅游氛围,发展会展旅游,将景谷建设成国际宗教文化交流基地。

对现有采花泼水节进行提升,以“佛诞节”主题面向国际推广,与信奉小乘佛教的东南亚国家特别是泰国政府合作,推出“佛迹圣地”旅游形象,打造“显圣”概念特色旅游产品,开展宣传营销活动。打通并改扩建“思茅港—那澜—光明—碧安—景谷”旅游线路,作为普洱向国际化延伸的又一条陆路朝圣通道。——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度假养生旅游。实施思茅养生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推出茶康疗养生系列体验产品、湖泊旅游产品、高尔夫运动产品、森林养生度假地产等核心产品,形成推动普洱市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带动。

引进国内最好的治疗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医院,创办康疗养生基地,开拓普洱茶康疗养生的新模式;发展对高端群体量身打造的个性化的康体度假性旅游产品,配套建设体育项目、拓展训练中心;开发高尔夫运动产品,提升区域休闲品质,通过高尔夫练习场的景观营造,打造景观地产(度假物业)产品;结合特色环境与主题功能,选址建设主题酒店、企业会所、俱乐部、康疗中心、养老社区等系列度假地产。

——突出自由个性,积极发展自驾旅游。实施自驾营地与风景道建设工程,加快进行普洱自驾游系统规划,搭建“云南首个旅游风景道”系统,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自驾营地与风景道建设。三年内,选址建设八大自驾车营地,以金山垭口、九甲乡、墨江哈尼梯田(暂定克曼)为进入口,打造普洱特色风情自驾旅游带,形成周末游、三日游自驾游线路,带动北部旅游快速启动。结合主题与功能,完善配套设施,配备基础服务设施,增强交通和路况信息的及时发布、明确的路标指示、加油站的合理布局与标志指示、汽车旅馆的建设、汽车维修以及紧急救援服务等相关配套。

——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以泛旅游产业为指导,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构筑全市乡村旅游格局,形成云南城乡统筹示范地。近期重点开发5个旅游古村镇:碧溪古镇、磨黑古镇、娜允古镇、通关镇、响水古村,打造3个口岸小镇:江城勐康口岸风情旅游小镇、龙富口岸旅游小镇、孟连勐阿口岸风情旅游小镇,打造20个典型民族风情村,形成“妙曼十寨”,“风情十寨”。到2020年,结合文化、产业特色,打造10~20个旅游古村;5个边贸风情小镇;50个旅游特色村。

(九)营销体系

——加强旅游产品宣传推介。重点精心打造推出一批旅游产品和线路。针对普洱整体旅游形象进行策划、包装和宣传。宣传、旅游、文化、外事等部门要相互配合,合力推介“妙曼普洱养生天堂”旅游形象。制作中英文双语旅游宣传片、设计独具普洱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一套、出版一套中英文双语系列丛书。在昆明、北京、上海、杭州等主要客源地和中国主要旅游集散地设立普洱旅游营销中心,在泰国曼谷设立一处国外营销办事处。积极参加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旅游推介活动。

——加大国际旅游市场开拓力度。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口岸城市的优势,加强与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交流活动,发展出入境游市场,提升普洱旅游的国际知名度。鼓励国际旅行社加强境外促销,打造出入境游集散地。鼓励和支持国际旅行社组织境外旅行商、主流媒体来普洱考察和宣传普洱旅游。——积极组织大型旅游节庆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国际性文化节庆和具有鲜明特色、洵烂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节庆。对亿元以上投资项目要积极向往宣传,并举行奠基仪式,吸引媒体关注。

(十)服务体系

——建设旅游服务与集散中心。规划建设四级旅游集散中心、集散点系统。依托“思—宁”一体化,建设全市旅游集散中心;由墨江(联珠镇)、景东(锦屏镇)、江城(勐烈镇)、澜沧(勐朗镇)、景谷(威远镇),建设具有对外联系与集散功能的二级集散中心;由镇沅(恩乐镇)、西盟(勐梭镇)、孟连(娜允镇),建设三级区域集散中心;于重点景区(景点)设置集散点、服务中心。

——完善旅游交通条件。结合旅游开发需要,积极配合申请并推动重点景区旅游专用通道建设,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四位一体立体交通网络;完善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标志标识,在主要公路及通往重点景点的道路设置国际化标准的中英文交通指示牌,确保旅游交通快捷畅通。

——加强旅游宾馆设施建设。出台管理办法,提高酒店档次与服务质量,对部分旅馆按照星级酒店的标准进行改造,大力吸引世界品牌酒店集团参与旅游酒店的经营管理。到2015年规划建设50家以上三星级以上星级酒店,100家经济型酒店,200个乡村旅馆或农家客栈,10家青年旅社;到2020年规划建设200家以上星级酒店,200家经济型酒店,300个以上乡村旅馆,20家以上青年旅社。结合康疗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建设高端养生度假山庄和度假村,汽车旅馆等主题特色酒店。最终实现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入驻率达10%以上,高星级饭店占星级饭店比重达30%以上。

——提升餐饮设施规模与水平。突出抓好食品卫生,深入挖掘普洱餐饮文化,开发特色饮食与菜品,建设多种餐饮接待设施,适量增加高档餐饮设施,满足各层次游客需求,统计和挖掘已有地方特色饮食基础上推陈出新,推出“普洱百品特色美食”。到2015年,全市建设150家旅游接待餐厅(包括旅游宾馆),10条风味名街,50家特色餐馆,其中旅游局指定特色饭店10家(每个县区至少1家);到2020年,建设250家旅游接待餐厅(包括旅游宾馆),20条风味名街,100家特色餐馆,其中旅游局指定特色饭店20家(每个县区至少2家)。做到每个县一条特色风味街,旅游特色村镇一条风味街,每条特色街5家左右特色餐馆。

——实施旅行社品质提升工程。“内强服务、外树形象”,提升既有旅行社业务与服务能力,坚决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最终形成旅行社25家以上,其中:具有出境游的国际旅行社8家以上,全国百强旅行社数量3家以上。

——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深入挖掘特产资源与地方文化内涵,开发精美旅游商品、民族手工艺品、地方特色食品、农林茶及中草药保健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创新普洱“三宝五绝”系列商品,形成旅游商品品牌化发展。结合普洱茶、小粒咖啡、石斛品牌,建设普洱茶休闲区、购物中心、咖啡休闲庄园等购物体验场所。分别于思茅—宁洱、澜沧县、景谷县设置3家大型旅游购物中心;建设20条休闲商业街,做到一区(县)一大街,一古镇一小街;于孟连、江城建设3条特色边贸购物街;重点景区内设置特色商业街,A级以上景区设置旅游购物点。坚决强化购物点打假,树立良好形象。

——加快娱乐休闲设施建设。配合城市旅游休闲功能的提升,建设“思茅—宁洱”一级旅游集散中心的城市休闲商务区;各个区县与休闲商街相结合,形成10个休闲娱乐集散区;在重点景区内,设置专门旅游娱乐区。以普洱为主会场,将“普洱茶节”规模化,增强国内外影响力,策划3台大型的品牌演艺节目——“普洱天下”、“糯扎渡实景演绎”、“无量佛教宗教演绎”,打造20个独立的演出场所,组建100支民间演艺队伍。

——强化旅游信息服务。全市交通、电信、广电、出版等部门和单位要将一部分公共资源和宣传载体免费用于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形象宣传。成立普洱旅游局信息中心,构建完成面向海内外市场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和旅游网络营销系统。一年内完成普洱旅游实体信息中心建设(普洱旅游集散中心),三年内初步搭建完成针对自驾车游客的标识与解说系统建设,五年内建设完善的旅游标识和解说系统,在游客集中的商业街区、区县及主要景区,设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旅游信息点。

四、保障措施

(十一)提高通关便利程度。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化通关设备设施;建立与老挝、越南、缅甸的旅游合作区,争取旅游免签与跨区签证制度,申请跨区签证试点;规范化管理推动边民互市上层次、上水平;规范口岸监管,构建监管和服务相互促进的高效、优质的监管环境。

充分调动旅行社、航空公司积极性。继续对旅游大巴车进行补贴,增加依照游客数对旅行社的补贴方式;增强与东航合作,形成与版纳航线串联,并衔接客源集中的省外航班。

下载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哈发〔2011〕2 号 (2011年3月15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实施我市新战略、建......

    关于加快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产业是符合世界食品消费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

    关于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市农委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蔬菜产业,充分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就加快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

    加快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思考

    一、当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动漫产业被称作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是继it产业之后又一经济增长点,涵盖了动画、漫画、游戏、制造业、版权业等诸多行业。动漫产业,是......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新闻出版局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苏政办发〔2012〕34号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新闻出版局 关于加快江苏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劳务产业作为我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就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

    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意见

    佛办字„2011‟ 号 中共佛坪县委办公室 佛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决定重点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 各镇党委、政府,县直各党(工)委、党组......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2011年05月26日 16时45分 95 主题分类: 商贸服务 计划物价 “旅游产业”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宁政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