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财政厅负责人就新差旅费管理办法问题答问
云南省财政厅负责人就新差旅费管理办法问题答问
经省政府同意,《云南省省级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办法》有什么新规定?有哪些新特点?日前,记者专访了云南省财政厅副厅长张云松。
问:为什么要对原差旅费制度进行改革?
答:我省现行差旅费管理制度是1996年制定的,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差旅费标准过低,差旅费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出差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需要;二是差旅费开支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反映实际开支水平;三是部分开支项目需要调整,一些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支出项目仍在执行,而必须增加的一些开支项目又没有体现,如民航机场建设管理费、航空旅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工作人员出差期间开支的通讯费等。问:这次差旅费制度改革,主要针对哪些单位?
答:这次改革针对的是省级国家机关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包括省级驻昆明市以外地区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
问:新《办法》在住宿费标准上有何变化?
答:新《办法》规定了到省内、省外出差的住宿费标准,即:副省级每人每天600元,厅局级每人每天300元;处级及其以下人员到省外出差的,住宿费标准为处级每人每天240元,处级以下人员每人每天150元;到省内出差的,根据各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接待物价水平区分为一类地区(包括昆明、大理、丽江、迪庆和西双版纳州)和二类地区(其他11个州市),一类地区处级每人每天240元,处级以下人员每人每天150元;二类地区处级每人每天200元,处级以下人员每人每天100元。
问:《办法》对住宿费管理有哪些新规定?
答:省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出差实行定点住宿,副省级人员住套间,厅局级住单间或标准间,处级及以下人员两人合住标准间,住宿费按照定点饭店的收费标准凭据报销。目前,省财政厅正抓紧进行省内出差定点饭店的政府采购工作,待政府采购工作结束,将及时向社会公布省内定点饭店名单。
问: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出差是否也要住宿定点饭店?
答:实行定点住宿是一项新的工作,为稳妥起见,先在党政机关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时再扩大到事业单位。目前,包括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在内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出差暂不实行定点住宿,但需在住宿费开支标准上限以内凭据报销。
问:入住定点饭店,需办理哪些特定手续?
答:出差前应先对出差目的地城市的定点饭店信息进行查询、选择,并可预定;出差人员入住定点饭店除履行规定手续外,还要出示工作证,证明身份,以享受政府采购协议服务价格。
问:新《办法》规定的伙食补助费标准具体是什么?
答:规定出差人员伙食费按照出差自然天数实行定额包干,即每人每天50元,不再区分省内、省外。出差人员由接待单位统一安排伙食的,不实行包干办法,出差人员应向接待单位交纳伙食费,回所在单位如实申报,每人每天在伙食费标准以内凭财政部门定点或相对固定用于接待的宾馆开具的票据据实报销。问:新《办法》在公杂费标准上有什么变化?
答:出差人员的公杂费按出差自然天数实行定额包干,每人每天30元,用于补助市内交通、通讯等支出,包干使用,不再报销与交通、通讯相关的费用支出。出差人员由所在单位、接待单位或其他单位免费提供交通工具的,公杂费减半发放。
问:如何正确计算自然天数?
答:自然天数是指出差人员从出发当天零时起,到完成任务后返回工作单位所在地当天24时止的日历实际天数,例如,某甲5日上午11时出发,当月24日晨7时返回,则此人出差的自然天数应为20天。
问:《办法》对参加会议等的差旅费如何规定?
答:会议统一安排食宿的,其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由会议主办单位统一开支,在途期间的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回所在单位按照差旅费规定报销;会议不统一安排住宿的,会议期间和在途期间的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均回所在单位按照差旅费规定报销;到基层实习、锻炼、各种工作队以及挂职锻炼人员,在途期间的住宿费、伙食补助和公杂费按照差旅费开支规定执行,在工作期间每人每天发放伙食补助费15元,不报销住宿费和公杂费;经单位同意脱产学习学习1年以上的,由派出单位每人每天补助12元;学习1月以上1年以内的(含1年),由派出单位每人每天补助15元。
问:《办法》对调动、搬迁的差旅费做了哪些具体规定?
答:工作人员因调动工作所发生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按出差的有关规定执行;与工作人员同住的家属(父母、配偶、未满16周岁的子女和必须赡养的亲属)随同调动,相关费用由调入单位按被调动人员的标准报销;年满16周岁的子女随同调动人员调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按一般工作人员标准报销。(记者 成淇平)
第二篇:李克强就房地产问题答问
李克强就房地产问题答问
3月1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新华社和新华网记者]
总理你好,房地产问题一直是社会持续关注的问题,今年两会上也有代表委员提了很多的建议和意见。那么请问总理,政府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谢谢。
[李克强]
房地产问题是个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居民住房问题。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这应该是政府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城市的情况,分类施策、分城施策。
政府还是要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来解决好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城镇集中连片的棚户区还居住着上亿人,可以说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几百个人一个旱厕,特别是北方,到了冬天居民入睡要带着棉帽、穿着棉衣,这可以说是政府心头之痛。所以今年我们要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的力度,至少要再改造470万套以上。
当然,我们也要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并且实行公平分配,让新就业的年轻人和长期进城务工的人员缓解住房困难。在这方面,我认为干一寸胜过说一尺。对于合理的自住需求,也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对房地产市场则是要因城因地分类进行调控,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谢谢。
第三篇:法制办负责人就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答问
法制办负责人就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答问
中新网12月24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近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日前,法制办负责人就决定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答问全文如下: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答记者问
近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日前,法制办负责人就决定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决定出台的背景。
答:《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4年1月1日施行以来,对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规范和推进工伤保险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由条例实施前的4575万人增至2010年9月的1.58亿人,其中农民工6131万人;条例实施至2009年底,认定工伤420万人,享受工伤医疗待遇1080万人次,享受伤残津贴和工亡抚恤待遇434万人。条例实施至2010年9月,工伤保险基金累计收入1089亿元,累计支出649亿元,累计结余440亿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伤保险制度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例如: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的职工工伤政策不明确;工伤认定范围不够合理;工伤认定、鉴定和争议处理程序复杂、时间冗长;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偏低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解决、完善。
问:决定对条例作了哪些主要修改?
为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健全工伤保险制度,决定对条例主要作了以下几处修改:一是扩大了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二是调整了工伤认定范围;三是简化了工伤认定、鉴定和争议处理程序;四是提高了部分工伤待遇标准;五是减少了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待遇项目、增加了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待遇项目等。
问:这次修改为什么要扩大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 2011年1月1日新条例施行后,哪些用人单位应当参加工伤保险?
答:条例规定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及其职工(雇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对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职工的工伤事宜未作规定,而是授权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办法。2005年,原劳动保障部、原人事部、民政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和不属于财政拨款的两类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的工作人员的工伤待遇作了明确规定,对这两类之外的其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工作人员的工伤待遇问题未作规定,交由省级地方政府规定。目前多数地方未作规定,已出台的规定也不统一。
为了解决这部分职工的工伤政策不明确、不统一的问题,决定扩大了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将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也纳入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这样在2011年1月1日新条例施行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需参加工伤保险。
问:决定对工伤认定范围作了哪些调整?
答:决定对工伤认定范围作了两处调整:一是扩大了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范围,将上下班途中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事故伤害,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都纳入了工伤认定范围,同时对事故作了“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限定;二是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调整了不得认定工伤的范围,删除了职工因过失犯罪、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导致事故伤害不得认定为工伤的规定,增加了职工因吸毒导致事故伤害不得认定为工伤的规定。
问:目前社会上关于工伤认定、鉴定和争议处理程序复杂、时间过长的反映比较大,决定在简化程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诚如你所言,工伤认定、鉴定和争议处理程序复杂、时间过长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条例这次修订,对简化程序问题进行了研究,作了3 处修改:
一是增加了工伤认定简易程序,规定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二是明确了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时限按照初次鉴定的时限执行;三是取消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规定发生工伤争议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问:决定提高了哪些工伤待遇标准?
答:目前部分统筹地区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过低,最低地区约为3、4万元,全国平均为10.24万元,不仅难以保障工伤职工及其供养亲属的基本生活,也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参保积极性。为此,决定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调整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倍。以2009年数据计算,约为34万元。
同时,为了避免工亡职工与伤残职工待遇相差过大,根据工伤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决定在提高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的同时,也适当提高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增加3个月的本人工资,五级至六级伤残职工增加2个月的本人工资,七级至十级伤残职工增加1个月的本人工资。
问:决定减少了哪些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待遇项目,增加了哪些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工伤待遇项目?
答:为了进一步发挥工伤保险基金的作用,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决定作了两处修改:
一是将原来由用人单位支付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住院伙食补助费和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改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二是为了加强工伤预防,从源头上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决定将工伤预防费用增列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项目,主要用于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同时,为加强对工伤预防费的管理,保证专款专用,真正发挥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的作用,决定规定工伤预防费用的提取比例、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卫生行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规定。的法律概念模糊不清,其精神赡养义务的内涵界
定、违背精神赡养的法律后果、“精神赡养”强制执行如何履行以及司法审判之后的救济方式等方面还都是空白,这使得老人“精神赡养”权利遭到侵犯时无法获得有效的救济途径。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今天很多社会和经济政策都是为了解决年龄结构偏低而且迅速增长的人口结构而制定的,应对老龄化的挑战需要针对新的人口结构制订新的策略。无论是对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大众,这都是一个任重道远却又必须解决的难题。
第四篇: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就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答问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就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答问
2011年05月13日 18:09:30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确认农村土地产权 强化土地物权意识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就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答记者问
新华网北京5月13日电(记者 王立彬)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近日联合下发通知,要求2012年底实现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全覆盖。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司长朱留华在答记者问题表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事关农村土地财产权和农民利益,是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迫切需要。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记者:为什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
朱留华:近年来,中央从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明确提出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争用3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去年下发通知,明确这项工作由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负责落实。
为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去年3月份以来,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书面调研、部专题会等形式,着手文件起草,并征求财政部、农业部意见进行修改,由三部委联合下发。记者: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有哪些意义?
朱留华: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意义重大,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
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依法确认农民土地权利,强化农民特别是全社会的土地物权意识,有助于有效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过程,是进一步查清宗地的权属、面积、用途、空间位置,建立土地登记簿的过程,从而确认农民集体、农民与土地长期稳定的产权关系,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民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依法确认和保障农民的土地物权,进而通过深化改革,还权赋能,最终形成产权清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是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前提,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动力源泉。明晰农地土地财产权任务十分紧迫
记者:当前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大致情况如何? 朱留华:《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各地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开展土地登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推进土地市场建设,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当时条件限制,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整体滞后,有的地区登记发证率还很低,已颁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大部分只确权登记到行政村农民集体一级,没有确认到每一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这与中央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不相适应。明晰集体土地财产权,加快推进这项工作的任务十分紧迫繁重。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到2012年底要把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同时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记者:作为一个部署性文件,《通知》确定了什么原则和重点?
朱留华:《通知》确定了依法依规、便民高效、因地制宜、急需优先和全面覆盖原则,即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推进;坚持将便民、利民、护民要求贯穿全过程,同时尽可能提高效率;在中央有关文件总体要求下,允许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在满足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和管理需要前提下,进一步细化政策;对开展综合整治和需要流转的农村土地,优先进行登记发证,为整治和流转提供条件;尽快完成综合改革实验区、农村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地区、城乡接合部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满足改革发展和稳定需要。全面覆盖原则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应覆盖到全部农村集体土地,包括林地、草地等。未经确权登记集体建设用地禁止流转
记者:由于作用不明显、应用不够,地方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积极性不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朱留华:对于这种情况,《通知》要求强化证书应用,明确规定实行凭证管地用地制度。要求凡被征收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在办理征地手续之前,必须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在征地拆迁时,要依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或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证进行补偿;凡是进入市场流转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必须经过确权登记,做到产权明晰、四至清楚、没有纠纷,没有经过确权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律禁止流转;农用地流转需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工作做好衔接,确保承包地流转前后的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不受损害;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涉及宅基地调整的,必须以确权登记发证为前提。
为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基础作用,《通知》提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村土地整治、农用地流转、土地征收等各项重点工作挂钩。凡是到2012年底未按时完成工作的,农转用、土地征收审批暂停,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不予立项。
为加强组织领导,国土资源部将会同财政部、农业部成立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各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要牵头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市(县)政府是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的法定主体,也要成立以政府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定期检查。徐绍史主持召开第12次部长办公会 研究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4月25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主持召开第12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
会议认为,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意义重大,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中央从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提出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12年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
会议要求,各地要认真落实中央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精神,力争到2012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全覆盖。要按照土地总登记模式,集中人员、时间和地点开展工作,坚持依法依规、便民高效、因地制宜、急需优先和全面覆盖的原则。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加快地籍调查、加强争议调处、切实保障经费、加强土地登记代理机构队伍建设等,切实解决这项工作的难点问题。
会议强调,要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强化成果应用。各地要严格依法依规登记,规范已有成果,切实维护农民、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从而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加强确权登记发证成果的信息化,把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同地籍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完善“一张图”,进一步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对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需要流转的农村土地,要做好权属调整工作,优先进行登记发证,为整治和流转提供条件。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土资源部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流程》,并研究了发布中国土地市场指数等问题。
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贠小苏、王世元,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王寿祥,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胡存智出席会议,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
解读《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11年11月10日 17时08分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近日,国土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11〕178号)。就相关政策要点,记者采访了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定位:面上推进势在必行,点上难题留有余地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提出,“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争用3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确权发证工作,是中央从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这项工作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为加快部署工作,2011年5月,国土资源部联合财政部、农业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文件。与此同时,对推进工作急需的政策措施,抓紧研究、论证,争取早日形成《意见》。
在60号文件的基础上,《意见》集中解决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急需的有关政策和技术措施等问题。《意见》起草过程中,经反复商讨研究,吸收采纳了法学界及实践层面专家、学者的合理化建议,征求了财政部、农业部、中农办、国务院法制办等多部门意见,在充分修改完善基础上,最终形成《意见》。
部地籍司负责人指出,鉴于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十分复杂,通过一个《意见》解决所有问题不现实,《意见》定位在“面上推进工作、点上留有余地”。《意见》主要就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明确政策措施,把一些更具体的局部地区的问题留给地方解决,允许地方细化政策。同时,目前解决的主要是研究得比较成熟、看得比较准的问题,对一时还看不准的,留待下一步解决。范围: 坚持“全覆盖”原则,“身份证”有别“工作证”
《意见》首先明确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范围,即覆盖到全部农村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包括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不得遗漏。
部地籍司负责人对“全覆盖”原则,作了着重强调。他说,由于目前林业部门、草原部门都有各自的法律依据,在实际工作中,落实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全面覆盖,与林地、草地登记发证有效衔接确实存在管理上的协调难度。对此,他认为,应当坚持一点,土 地证书与林权证在内的其他证书的关系,应当是“身份证”与“工作证”的关系,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应当包括全部农村范围内的集体土地。60号文明确强调了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要坚持全覆盖的原则,《意见》也重申了这一原则。主体:不作“一刀切”规定,“是谁的就发给谁”
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到村还是到组?对这个地方反映强烈的问题,《意见》依据法律和中发〔2010〕1号文件,没有作出“一刀切”规定,而是遵循了“是谁的就发给谁”的原则。
部地籍司负责人解释,根据《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和中发〔2010〕1号文件要求,对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应当“是谁的就发给谁”,属于村一级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确权发证给村一级农民集体;属于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确权登记发证给村民小组一级农民集体;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确权登记发证给乡(镇)一级的农民集体。实际中,属于村集体、村民小组和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在实地也是比较清楚的。
这位负责人认为,这次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对土地权利归属的确认而不是调整。任何“一刀切”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发证到村或到组的做法,都是与法律政策不相符的。考虑到历史原因、村民小组机构不健全等现实情况,《意见》规定以中央1号文件“把全国范围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为原则要求,同时允许对于属于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而村民小组组织机构不健全的,可以由村民委员会代为申请登记、保管土地权利证书,给地方留了空间。焦点:“小产权房”不得登记发证,“撤村建居”把握“三个环节”
土地登记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必须依法依规严格规范。这是《意见》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意见》明确要求,严格禁止通过土地登记将违法违规用地合法化,对于违法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必须依法依规处理后方可登记。对于借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或者擅自通过“村改居”等方式非经法定征收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或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等违法用地,不得登记发证。对于没有权属来源证明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要求查明土地历史使用情况和使用现状,认定合法后,方可走程序并确权登记发证。对于违法违规登记发证或登记不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等重点工作中的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问题,60号文件明确对开展综合整治和需要流转的农村土地,优先进行登记发证,为整治和流转提供条件。要尽快完成综合改革试验区、农村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地区、城乡结合部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满足改革发展的需要。为此,《意见》对“合村并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农村土地整治以及“撤村建居”等工作涉及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依据实事求是原则分类作出规定。
以“撤村建居”为例,部地籍司负责人解释,现实中,“撤村建居”涉及的集体土地权属问题十分复杂。有的“撤村建居”后,农民集体成员全部转为城镇居民;有的一部分转为城镇居民,一部分仍为农村居民;有的“撤村建居”后,集体土地全部依法征收为 国有;有的一部分土地征收为国有,其余部分没有征收,仍然保留集体土地权属性质。按照现行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对于“撤村建居”的情况,须把握三个环节。一是如果集体土地全部依法征收为国有的,其农民集体成员全部转为城镇居民;二是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只能通过征收这一合法渠道;三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只能确权登记给农民集体,不能给城镇居民委员会。鉴于此,《意见》规定,对于“撤村建居”后,未征收的原集体土地,只调查统计,不登记发证。调查统计时在新建单位名称后载明原农民集体名称,以给下一步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后妥善处理该问题提供依据。他表示,关于未征收的原集体土地,如何经过依法征收的程序转为国有,是一个重大的法律政策问题,还须留待有关方面下一步研究解决。
对实际情况复杂的宅基地登记发证问题,《意见》规定,非本农民集体的农民,因地质灾害防治、新农村建设、移民安置等集中迁建,在符合当地规划的前提下,经本农民集体大多数成员同意并经有权机关批准异地建房的,可按规定确权登记发证。已拥有一处宅基地的本农民集体成员、非本农民集体成员的农村或城镇居民,因继承房屋占用农村宅基地的,可按规定登记发证,在《集体土地使用证》记事栏应注记“该权利人为本农民集体原成员住宅的合法继承人”。非农业户口居民(含华侨)原在农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及房屋,房屋产权没有变化的,经该农民集体出具证明并公告无异议的,可依法办理土地登记,在《集体土地使用证》记事栏应注记“该权利人为非本农民集体成员”。之所以在《集体土地使用证》记事栏注记,主要是考虑这几种宅基地权利特殊,以同今后相关农村宅基地管理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做好衔接。多部门发布“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若干意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11年11月12日 16时10分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国土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
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农办(农工部、农委、农工委、农牧办)、财政厅(局)、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财务局、农业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
为切实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进一步规范和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范围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等土地权利的确权登记发证。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包括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要覆盖到全部农村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包括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不得遗漏。
二、依法依规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登记办法》、《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等有关法律政策文件以及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规定,本着尊重历史、注重现实、有利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在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以及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基础上,依法有序开展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依据的文件资料包括:人民政府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处理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调解书;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协议;履行指界程序形成的地籍调查表、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等地籍调查成果;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文件等。
三、加快农村地籍调查工作
各地应以“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为原则,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等相关技术规定和标准,充分利用全国土地调查等已有成果,以大比例尺地籍调查成果为基础,查 清农村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地类)等,按照统一的宗地编码模式,形成完善的地籍调查成果,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提供依据。同时,要注意做好变更地籍调查及变更登记,保持地籍成果的现势性。
凡有条件的地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地籍调查应采用解析法实测界址点坐标并计算宗地面积;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核实并确定权属界线,对界址走向进行详细描述,采用图上量算或数据库计算的方法计算宗地面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图和地籍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牧区等特殊地区在报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意后,地籍图比例尺可以放宽至1:50000。
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籍调查,应采用解析法实测界址点坐标和计算宗地面积,宗地图和地籍图比例尺不小于1:2000。使用勘丈法等其他方法已发证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在变更登记时,应采用解析法重新测量并计算宗地面积。
四、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
确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遵循“主体平等”和“村民自治”的原则,按照乡(镇)、村和村民小组农民集体三类所有权主体,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凡是村民小组(原生产队)土地权属界线存在的,土地应确认给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发证到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对于村民小组(原生产队)土地权属界线不存在、并得到绝大多数村民认可的,应本着尊重历史、承认现实的原则,对这部分土地承认现状,明确由村农民集体所有;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应依法确认给乡(镇)农民集体。
属于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由其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依法申请登记并持有土地权利证书。对于村民小组组织机构不健全的,可以由村民委员会代为申请登记、保管土地权利证书。
涉及依法“合村并组”的,“合村并组”后土地所有权主体保持不变的,所有权仍然确权给原农民集体;“合村并组”后土地所有权主体发生变化、并得到绝大多数村民认可的,履行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的法定程序后,按照变化后的主体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并在土地登记簿和土地证书上备注各原农民集体的土地面积。
涉及依法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原则上应维持原有土地权属不变;依法调整土地的,按照调整协议确定集体土地权利归属,并依法及时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对于“撤村建居”后,未征收的原集体土地,只调查统计,不登记发证。调查统计时在新建单位名称后载明原农民集体名称。
在土地登记簿的“权利人”和土地证书的“土地所有权人”一栏,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按“хх组(村、乡)农民集体”填写。
五、依法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代表
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受本农民集体成员的委托行使所有权;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 小组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没有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乡(镇)集体土地所有权由乡(镇)政府代管。在办理土地确权登记手续时,由农民集体所有权主体代表申请办理。
集体经济组织的具体要求和形式,可以由各省(区、市)根据本地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依法确定。
六、严格规范确认宅基地使用权主体
宅基地使用权应该按照当地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面积标准,依法确认给本农民集体成员。非本农民集体的农民,因地质灾害防治、新农村建设、移民安置等集中迁建,在符合当地规划的前提下,经本农民集体大多数成员同意并经有权机关批准异地建房的,可按规定确权登记发证。已拥有一处宅基地的本农民集体成员、非本农民集体成员的农村或城镇居民,因继承房屋占用农村宅基地的,可按规定登记发证,在《集体土地使用证》记事栏应注记“该权利人为本农民集体原成员住宅的合法继承人”。非农业户口居民(含华侨)原在农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及房屋,房屋产权没有变化的,经该农民集体出具证明并公告无异议的,可依法办理土地登记,在《集体土地使用证》记事栏应注记“该权利人为非本农民集体成员”。
对于没有权属来源证明的宅基地,应当查明土地历史使用情况和现状,由村委会出具证明并公告30天无异议,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审定,属于合法使用的,确定宅基地使用权。
七、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对超面积的宅基地进行确权登记发证
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前,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在《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后至今未扩大用地面积的,可以按现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确权登记;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起至1987年《土地管理法》实施时止,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当地规定的面积标准的,超过部分按当时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处理后,可以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确权登记;1987年《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当地规定的面积标准的,按照实际批准面积进行确权登记。其面积超过各地规定标准的,可在土地登记簿和土地权利证书记事栏内注明超过标准的面积,待以后分户建房或现有房屋拆迁、改建、翻建、政府依法实施规划重新建设时,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并按照各地规定的面积标准重新进行确权登记。
八、认真做好集体建设用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村委会办公室、医疗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及其他经依法批准用于非住宅建设的集体土地,应当依法进行确权登记发证,确认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将集体土地使用权依法确认到每个权利主体。凡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单位或个人应申请确权登记。
对于没有权属来源证明的集体建设用地,应查明土地历史使用情况和现状,认定合法使用的,由村委会出具证明并公告30天无异议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确权登记发证。
九、妥善处理农村违法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问题
违法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必须依法依规处理后方可登记。对于违法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应当查明土地历史使用情况和现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镇规划以及有关用地政策的,依法补办用地批准手续后,进行登记发证。
十、严格规范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行为
结合全国土地登记规范化检查工作,全面加强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严格禁止搞虚假土地登记,严格禁止对违法用地未经依法处理就登记发证。对于借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或者擅自通过“村改居”等方式非经法定征收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或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等违法用地,不得登记发证。对于不依法依规进行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或登记不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十一、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
各地要从机构建设、队伍建设、经费保障、规范程序等各方面,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妥善处理农村集体土地权属争议。
十二、规范完善已有土地登记资料
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全面核查整理和完善已有土地登记资料。凡是已经登记发证的宗地缺失资料以及不规范的,尽快补正完善;对于发现登记错误的,及时予以更正。各地要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登记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保证登记资料的全面、完整和规范。各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和标准,统一规范管理土地登记资料。
十三、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登记信息化
要参照《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等技术标准,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登记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完善地籍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全国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建设,提升土地监管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为参与宏观调控提供支撑,有效发挥土地登记成果资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各省(区、市)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细化制定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的具体工作程序和政策。
第五篇:云南省省级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问题解答
云南省省级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问题解答
(试行)
一、新的差旅费管理办法有哪些特点?
新办法重点解决了差旅费开支标准偏低且单
一、上级机关出差人员向下级单位转嫁差旅费的现象比较普遍、监督管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
(一)开支标准属地化。赴省外出差的,住宿费和伙食补助费执行属地化标准,以体现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物价及消费水平差异。例如,厅局级干部到北京出差,住宿费控制标准是每人每天500元,浙江出差,住宿费控制标准是每人每天490元。目前,省级单位到省内各州市县出差为一个标准,条件成熟后,将分州(市)制定赴省内出差的开支标准,全面推行差旅费开支标准属地化管理。
(二)切实规范差旅行为。省级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公务差旅费内部审批制度,将差旅费纳入部门预算,从严控制出差人数和天数,同时强化了单位财务部门的审核责任。强化了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监督措施,促进规范差旅行为。
(三)落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规定了出差人员由接待单位安排用餐或提供交通工具的,应当向接待单位交纳伙食费及相关费用等,切实减轻基层单位负担。
二、对出差乘坐交通工具有哪些具体规定?
(一)厅局级以下人员规定乘坐航班经济舱。目前航空公司的经济舱名目繁多,如:国航有超值经济舱、南航有高端经济舱等,都算经济舱。
(二)城市间交通费不允许乘坐出租车,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安全经济。
(三)取消了“乘坐火车,从当日晚8时至次日晨7时乘车6小时以上的,或连续乘车超过2小时的,可购同席卧铺票。符合规定而未购买卧铺票的,按实际乘坐的硬座的80%给予补助。可以乘坐软卧而改乘硬卧的,不再给予补助”的规定,主要考虑目前交通工具较为便捷,出差一般都能当天到达。
(四)因工作性质原因到偏远、边境地区出差,没有公共交通工具可选择,必须租用私人的交通工具或自驾车等特殊情况,应通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行货币化补助方式解决,不宜通过差旅费制度规定。
三、为什么出差人员不能报销使用机场贵宾休息室、“百事特”的费用?
此条规定主要是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角度,结合我省实际做出的规定。虽对出差人员自费使用机场贵宾休息室、“百事特”没有作限制,但也不提倡。对公务接待能否报销机场贵宾休息室、“百事特”费用的问题,应按照公务接待管理相关规定办理。
四、出差人员购买交通意外险有哪些具体规定?
这次修订扩大了公务出差交通意外保险的范围,原办法仅限乘坐飞机的可以购买保险。2013年以前,火车交通意外险是强制性的,含在车票里,2013年国务院废止了相关规定,火车交通意外险由强制保险变为自愿保险。为维护党政机关公务出差人员的权益,此次修订增加了相关规定。同时,乘坐轮船的也允许购买交通意外险。所有的交通意外险每人乘坐一次交通工具只能报销1份,多买费用由个人自付。
五、出差人员住房标准有哪些具体规定?
(一)为体现职务级别差异,办法分人员级别制定了对应的住宿费开支标准。同时,为进一步体现人性化,处级及以下其他人员原则上1人住1个房间,只要不突破住宿费开支标准上限,可以住宿标准间,也可以住宿单间。厅局级及以下人员出差入住同一宾馆时,所有人员的住宿标准都可以低于报销标准。
(二)住宿费按人按标准上限控制,2个处级以下干部出差,可以按2个人的标准之和住1间高档的房间,只要不突破标准上限。单位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时,本着厉行节约原则,可以规定处级以下2人住1个标准间。
六、为什么出差人员伙食补助费实行包干使用?
原办法规定:出差人员报销差旅费时,没有接待单位或不由接待单位统一安排伙食的,伙食补助费按出差自然(日历)天数实行定额包干,每人每天50元。由接待单位统一安排伙食的,出差人员应主动向接待单位交纳伙食费,并索取收据,伙食补助费不实行定额包干的办法,每人每天在50元以内凭接待单位收据据实报销;没有接待单位收据的,不发放伙食补助费。原办法规定很完备,但执行中很难操作:一是向接待单位交纳伙食费在很大程度上靠个人自觉;二是票据很难取得。新办法规定:伙食补助费按自然天数包干发放。凡由接待单位统一安排用餐的,应当向接待单位交纳伙食费。接待单位安排的一次工作餐之外,由接待单位统一安排用餐的,要交纳伙食费。《云南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实施办法》(云办发„2014‟7号)第十三条规定:“接待对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自行用餐。确因工作需要,接待单位可以安排工作餐一次,并严格控制陪餐人数。”
七、出差人员怎样交纳伙食费?
对出差交纳伙食费的问题,省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方案中有明确要求。为规范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到基层调研、考察、检查等公务活动时交纳伙食费等有关事项,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省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到基层交纳伙食费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云财行„2014‟174号)。
(一)省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应按规定自觉交纳伙食费和住宿费。凡由接待单位安排用餐的,应按接待单位确定的收费标准交纳伙食费,确因工作需要,由接待单位按规定安排工作餐除外。
(二)伙食费交纳标准。按当地或接待单位规定的伙食费收取标准交纳。到基层单位或群众家用餐没有标准的,每人每天交纳100元,其中:早餐20元、中晚餐各40元,按实际用餐情况交纳。
(三)伙食费交纳办法。接待单位安排在宾馆饭店就餐的,应尽可能按规定直接向宾馆饭店交纳伙食费,并由宾馆饭店开具发票,也可按规定向接待单位缴纳伙食费,并由接待单位开具规定收据;在单位食堂就餐的,按规定向接待单位缴纳伙食费,并由接待单位开具规定收据;在群众家里用餐的,按实际用餐情况直接交纳伙食费,必要时可要求收款人开具收条;由接待单位安排在群众家就餐并已由接待单位统一结算餐费的,按规定向接待单位交纳伙食费,并由接待单位开具规定收据。接待单位必须按规定在就餐后及时向相关单位和个人支付和结清伙食费,严禁拖欠。
八、为什么出差人员的市内交通费实行包干使用? 原办法规定:出差人员由所在单位、接待单位或其他单位免费提供交通工具的,应如实申报,公杂费减半发放。实际上是由所在单位或接待单位免费提供交通工具的,不再发放市内交通费。从制度设计层面规定不全面,实际执行中既有免费提供交通工具又有自己解决市内交通问题,同时在操作层面有引导出差人员向下级转嫁费用的嫌疑。
新办法规定:将“公杂费”修改为“市内交通费”,主要是删除了“公杂费”中的通讯补助费,在规范津贴补贴政策时,已经考虑了通讯补助费,不宜重复补助。市内交通费包干使用,不需要票据报销。同时取消原办法中乘坐飞机时,往返机场的专线客车费用凭据报销这一规定,也就是说,市内交通费包含了往返机场的专线客车费用。出差人员由接待单位或其他单位提供交通工具的,向接待单位或其他单位交纳相关费用。此规定与下一步开展的公务用车改革相衔接。
九、探亲路费怎样报销?
(一)公务出差和探亲是两种性质的活动,应分别按照差旅费和探亲路费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删除了出差期间探亲有关费用处理的内容。
(二)目前对职工探亲待遇执行《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国发„1981‟36号),其中第六条规定:“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月标准工资30%以内的,由本人自理,超过部分由所在单位负担”。
十、为什么实际发生住宿而无住宿费发票的不予报销差旅费?
(一)实际发生住宿而无住宿费发票的,不得报销住宿费以及城市间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也即所有差旅费。主要是为了精简差旅,同时防止因私延长出差时间、影响公务、防止转嫁差旅费负担等问题的发生,也是财政部专门强调必须坚持的一条规定。
(二)对职工出差地正好是自己的家,回家住宿既可以探望亲人,还可为单位节约费用的问题。一是单位派职工出差是为了公务,顺道探望亲人虽合情,但不合理;二是可能出现接待单位和派员单位双重负担费用等现象,转嫁差旅费的问题又将重现。
十一、为什么驻昆省级单位赴五华、官渡、盘龙、西山、呈贡五区执行公务不报销差旅费?
驻昆省级单位赴上述五区执行公务属正常工作,与出差不同,加之目前昆明市的交通条件已十分便捷,不能按出差管理。对单位在上述五区以外邻近市县设有常住工作点的,如:在安宁市、晋宁县等,前往这些工作点执行公务时,也不能按出差管理,各单位应在本单位的具体规定中作规定。
十二、为什么差旅费报销需要提供出差审批单、机票、车票、船票、住宿费发票、公务卡刷卡凭条等凭证?
(一)建立严格的出差审批制度是此次修订差旅费管理办法的一个重点,因此报销时必须提供出差审批单。
(二)伙食补助费、市内交通费实行包干使用,不需要报销凭证。
(三)公务卡刷卡凭条的帮助作用非常大,可以防止使用虚假住宿费发票报销、或者接待单位支付住宿费还提供住宿发票回单位报销等问题。因此,报销差旅费时需要提供公务卡刷卡凭条来对证。
(四)住宿费、机票支出等是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规定范围的内容,在具备公务卡刷卡条件的地方,必须使用公务卡结算,公务卡刷卡凭条作为报销依据。在确实不具备公务卡刷卡条件的地方,经单位领导批准后,报销费用时可以不提供公务卡刷卡凭条。
十三、为什么要取消到基层实(见)习、工作锻炼、支援工作以及各种工作队等人员差旅费报销;工作调动人员的行李、家具托运费和搬迁家属路费报销;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干部差旅费报销、脱产学习补助等内容?
(一)这些不属差旅费范畴,在新的中央差旅费管理办法中已被删除,不再纳入差旅费管理内容,我省是参照中央做法作出的规定。
(二)原办法规定,到基层实(见)习、工作锻炼、支援工作以及各种工作队,每人每天可报销属伙食补助费15元,因为这些是正常工作,不是出差,并且这些人员的待遇在其他相关文件中有规定。也即有其他文件规定的,按文件规定执行;其他文件没有规定的,不再发放补助。例如,2011年省委办公厅下发的《关于继续选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通知》(云厅字„2011‟14号)规定,新农村工作队指导员每人每天补助15元。
(三)原办法规定,工作调动人员的行李、家具托运费和搬迁家属路费、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干部差旅费可由单位报销。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作出的规定,目前干部调动一般不带家属,即使带家属,因工资和津贴补贴提高,费用应由个人自理,单位不再报销。
(四)原办法规定,因工作需要、经单位同意脱产学习的人员,学习一年以上的,由派出单位每人每天补助12元;学习一个月以上一年以内的(含一年),由派出单位每人每天补助15元。主要是脱产学习期间的住宿、伙食、培训等费用开支,一般由单位全额报销,有些由个人部分承担或全额承担。但无论是单位或个人承担费用,再发放补助均属重复,不合理。
十四、差旅费管理办法与会议费、培训费管理办法如何衔接?
(一)保证制度之间的有机衔接,是此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办法对出差与参加会议、培训作了衔接。
(二)对参加会议、培训往返差旅费报销范围各单位掌握不一致,有的发放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有的不发。对参加会议、培训的,只能报销往返两头的差旅费。
(三)对一些会议、培训举办单位仍然向参加会议或培训人员收取费用的问题,不符合制度规定,不鼓励参加收费的会议、培训。如因工作需要,必须参加收费的会议、培训,由单位从严审批并按举办单位实际收取的费用报销。
十五、单位驻地不在昆明的省级单位,差旅费标准如何执行?
为体现属地化原则,确保横向公平,对单位驻地不在昆明的省级单位,原则上执行属地标准,具体由主管部门确定。
十六、为什么要求各单位制定差旅费管理具体规定?
(一)今后,差旅费将是单位公务支出的主要部分。控制管理好差旅活动,对于转变工作作风,控制单位公用经费支出作用重大。
(二)为解决办法的统一性与单位具体情况特殊性的问题,比如,对出差去干什么、出差去哪里、什么人去出差、有没有出差的必要性、出差任务完成情况、谁负责审批、按什么程序审批、出差审批单格式、费用如何报销等作具体规定、特殊参会人员相关费用报销问题等,都需要在单位具体办法中明确。
十七、非参公事业单位如何执行差旅费管理办法?
(一)非参公事业单位参照执行,参照执行原则上就是按照执行。参照执行允许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但基本原则尤其是开支标准不得突破。不管使用何种经费来源开支差旅费,都必须按照办法执行。
(二)财政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协商,拟对非参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出差住宿和乘坐交通工具标准问题作如下规定:事业单位管理岗人员被聘到二级及以上,专业技术岗被聘为一级的,参照中央和国家机关部级人员差旅费标准执行;管理岗人员被聘为三、四级,专业技术岗被聘为二级的,参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人员差旅费标准执行;其他人员参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处级及以下人员差旅费标准执行。具体如何对应,财政部将下发补充通知,目前可以按上述对应方法操作,届时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