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_、
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精神,结合高校出版单位的发展实际,提出高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一、高校出版体制改革的原则
高校出版体制改革要全面贯彻中发〔2005〕14号文件精神,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妥善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和产业属性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高校出版体制改革要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培养;有利于高校出版单位的发展,更好地坚持办社办刊宗旨,使其更具有活力和竞争力;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出版单位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校出版体制改革要根据出版单位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有组织、分步骤地组织实施。高校出版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由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制订,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
二、高校出版单位体制的类别
高校出版单位是指高等学校主办的出版社、学报、各类期刊和校报。鉴于高校出版单位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定位所具有的差异性,以及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等因素,高校出版单位体制模式分为两类:第一类企业。将能够出版多类别、多层次、多媒体教材,满足全民教育、社会教育需求,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市场化程度较高、经营能力较强、有能力参与出版物市场竞争的出版社和面向市场、面向大众的科普类、教辅类、文摘类期刊转制为企业。第二类事业体制。将国防工业院校、民族院校等仅出版面向校内和特定行业所需出版物、基本上不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不参与市场竞争的少数高校出版社,以及高校学报、学术性期刊和校报实行事业体制。
三、高校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任务
高校出版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要切实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学校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出版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出版企业;要对出版单位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以及资产授权经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要确认出版单位的出资人身份,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出版单位要提高发展质量,增强竞争力;要实行企业财务、税收、社会保障和劳动人事制度;要建立适应市场需求、调控有力的经营管理模式;要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妥善处理转制中的人事问题。
高校出版单位保留事业体制的,要切实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学校对这类出版单位要加大扶持力度,对非经营性亏损要给予补贴。出版单位的盈利只能用于出版单位自身的发展。出版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定位和经营范围;按照事业体制的新要求进行规范运行;积极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做好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促进各类人才有序流动;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降低运营成本。
四、高校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步骤
第一步先行试点。确定高校出版单位试点的原则为:设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首批试点地区的高校出版单位;出版单位及其主办高校有纳入试点的要求;出版单位具备改革试点的基础与条件。
第一批转企试点的高校出版社有: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和天津大学出版社(共18家)。
第一批转企试点的高校期刊或期刊社有: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习》、中山大学《家庭医生》、广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共3家)。
第一批保留事业体制试点的高校出版社: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第二步总结经验,扩大试点。按照中央的部署,总结第一批试点经验,立足高校出版单位发展的实际,选择具备改革条件的出版社和部分期刊列入第二批改革试点单位。
第三步全面推开。待时机成熟后,将高校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五、建立适应高校出版单位转企实际的管理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
高校是所属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高校出版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学校仍履行主办单位的职责。
高校出版单位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或国有独资公司,学校或学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作为出资人,其资产由学校资产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与监督。
学校要完善出版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学校须将转制为企业的高校出版社与一般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区别对待,在工商登记时可保留原名称不变。学校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确立出版企业的资产授权经营关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根据高校出版单位的特点组成董事会和监事会。在出版单位仅是学校独资的情况下,学校不设股东会,由学校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使股东会职权。学校可以授权董事会行使股东会的部分职权,决定出版单位的重大事项,董事会要保证出版单位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社宗旨,确保出版物内容与导向的正确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学校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出版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由学校组织部门考核后,董事会聘任。
六、高校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
高校出版单位列为转制试点后,可以享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中的有关优惠政策。此外,鉴于高校出版单位的特殊情况,还需逐步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关于高校出版单位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问题。为能彻底解决高校出版单位税赋过重的问题,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将会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降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
2.关于高校出版单位向学校上交利润的问题。学校作为出版单位的投资者,要根据出版单位发展的状况和需要,与出版单位确定合理的投资回报率。学校要指导出版社进行完全的成本核算。
3.关于高校出版社转企中人员安置的问题。学校可采取高校科技产业的相关政策,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稳妥处理高校出版社的人事关系。出版单位转企后,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自主用人,原有属学校事业编制的人员退休后,由学校负责管理,与学校其他离退休职工享受同等待遇。
4.关于出版资源配置的问题。新闻出版总署将根据发展的需要,对转制为企业的出版单位优先配置出版资源。
七、高校出版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
高校出版体制改革在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下进行。教育部成立出版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高校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工作。高校出版单位的主管主办单位负责其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制订高校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整体方案,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实施。各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按照整体方案确定的出版体制模式归类归位,提出改革的实施方案,报教育部出版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新闻出版总署出版发行改革领导小组审核后实施。列入改革试点的京外高校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工作应纳入属地出版体制改革的整体工作中。
第二篇:高等学校公安机构体制改革实施办法
公安部印发《高等学校公安机构体制改革实施办法》 的通知
文
号:公通字[1996]41号
发布日期:1996-7-18 执行日期:1996-7-1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
《高等学校公安机构体制改革实施办法》已商国家教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并转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1996年7月18日
高等学校公安机构体制改革实施办法
根据《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公安机构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发〈1994〉19号,以下简称《通知》)和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指示精神,考虑到高等学校尤其是重点大学情况的特殊性,为保证高等学校公安机构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加强高校治安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加强对高等学校尤其是重点大学公安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这次改革是按照《通知》要求,坚持政事分开的原则,对全国高等学校尤其是重点大学所设立的公安机构进行改革,改变其隶属关系,列入地方公安机关建制序列,所需编制列入国家公安行政编制,不再占用高等学校编制,进一步理顺公安工作的管理体制,使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逐步规范化。同时要坚持加强高等学校治安保卫工作的原则,将改革工作与 1 加强公安机关对高等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改革组建。由于此项工作涉及面广,难度较大,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转变,又有各方面关系的调整,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在国务院领导下,公安部统一负责对全国高等学校公安机构体制改革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审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符合改革条件、列入地方公安序列的公安机构,核定下达公安行政编制,对改革工作有重点地进行检查验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要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组织专门工作班子,负责组织实施工作。可根据需要与教育主管部门组成联合协调小组,加强协调工作。各级地方公安机关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稳妥地做好高等学校公安机构体制改革工作。
二、根据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改革公安体制,加强治安工作,理顺关系,可按不同条件选择实施下列一种或几种方案。
1.高等学校较多的城市公安局文保处,可在高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若干直属的行政公安机构,纳入文保处的序列。每个机构根据具体情况定编,一般15至25名民警为宜,主要负责高等学校校区的治安管理,查破治安案件和一般刑事案件,对高校的治安防范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2.教职工和计划内注册的学生总数在万人以上,治安情况复杂的高等学校。其原公安机构可改革组建为只管高等学校校园治安的行政公安机构,直属公安文保部门,纳入文保部门的序列;亦可划归当地公安机关建制,列入地方行政公安机关序列。其编制、职责等参照第一种方案执行。
3.教职工和计划内注册的学生总数在万人以上、毗邻高等学校的家属户和社会户数在两千户以上,治安情况复杂的高等学校,其原公安机 2 构可改革组建为既管高等学校校园治安又管家属区和校园周边社会面治安的地方行政公安派出所。其编制按第500-700户居民配一名户籍警,户籍警与治安警按1∶1或1∶2的比例配备;派出所划归当地公安机关建制,列入地方行政公安机关序列,名称以高等学校所在地区(街道)命名,具有与当地行政公安派出所同样的功能,其主要任务是维护高校校区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秩序。
不符合上述条件,但校园相连的(管辖不跨区)几所高等学校师生员工总数达到一万人、家属户和社会户有两千户、治安情况复杂的,也可改革组建地方公安派出所。其编制、序列、名称等可参照上述办法执行。
4.在高等学校集中的城区公安分局设立高等学校治安管理科。高等学校相对集中的城区公安分局,应从有利于高等学校治安管理,有利于有效地协调高等学校同地方公安机关的关系,有利于集中处理案件的原则出发,设立高等学校治安管理科。其编制数可按辖区内每所高等学校配备两名民警。高等学校治安管理科的主要职责是直接受理高等学校内部发生的治安案件;协调、指导当地公安派出所查处高等学校内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重大刑事案件仍由当地公安分局刑侦部门负责查破);指导、督促当地派出所加强高等学校周边社会面的治安管理,落实治安防范措施。高等学校治安管理科与所在地行政公安派出所既要有明确分工,又要密切配合。
5.对于不具备为其改革组建公安派出所条件的重点高等学校,在其所在地行政公安派出所内设立由3至5人组成的高等学校治安勤务组。高等学校治安勤务组以高等学校校区及周边社会面为警务区,专门受理 3 高等学校校区及其周边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并加强高校周边社会面的治安管理和巡逻。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要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经过征求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按照上述方案提出本地需组建公安机构的意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核后上报公安部核定下达公安行政编制。
四、新组建机构所需人员,依照公安部、人事部有关规定,优先从原高等学校公安机构志愿从警者中录用,编制缺额的由当地行政公安机关选调。这些公安机构所配备的民警要有较好的政治、业务和文化素质,比较熟悉高校工作,主要负责干部应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新建的行政公安派出所、高校治安管理科及高校治安勤务组,业务上应接受省、市公安机关文保部门的指导和协调,其主要负责干部的任免,应征得省、市公安机关文保部门的同意。
五、公安机关和高校应从实际出发,紧密配合,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改革组建的地方行政公安派出所所长的任免,应征得相关高校党委的同意,对派出所所长的晋升、奖惩和考核要充分听取高校党委的意见。派出所所长可兼任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事机构领导职务的副职,参与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六、按照上述方案组建公安机构的同时,高校要恢复或加强保卫处(科),加强校卫队等治安保卫组织,承担学校内部的治安保卫工作。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原高等学校公安机构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安置好他们的工作。要为保卫组织提供开展工作必需的经费和装备,提高保卫人员的待遇。公安机关要落实好高等学校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指导关系,支持高校保卫组织依法开展工作,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
七、严格执法,团结协作,各司其职,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治安保卫工作。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支持高等学校做好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有关规定,依法加强对高等学校治安保卫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要积极支持高校加强校园管理,落实各项治安防范措施,确保高等学校治安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对涉及高等学校师生的各类报警案件,要快查快办,及时依法从严处理,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推诿。对玩忽职守的人员,要予以严肃处理。在涉及师生员工的重大案件的处理上,要充分听取高校党委的意见和建议。工作中要紧紧依靠有关高校党政组织和广大师生员工,主动接受他们的监督。要与高校建立一种互相信赖、密切协作的关系。高等学校要加强与公安文保部门和所在地公安机关的联系,主动向公安机关反映有关治安情况,对单位内部发生的各类刑事、治安案件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积极配合、协助公安机关查处。对负责高校治安的派出所,有关高校党委应配合上级公安机关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八、在改革步骤上,要本着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条件成熟一个解决一个,全部工作力争在1997年7月底以前基本完成。凡改革工作结束的单位,都要及时做好撤销原高校公安机构的善后工作。对改革后新组建的公安机构,在核定编制、民警配备到位、验收合格后,按照评授警衔的有关规定进行授衔工作。
九、在执行本办法中遇到的问题,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按《通知》规定的原则研究解决。涉及全国性的和特殊疑难问题请报公安部,由公安部统一研究解答。
公安部
第三篇: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
革工作实施方案、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xq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解放军总政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新闻出版主管部门: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要求,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此件已经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则同意,现印发给你们。
请你们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改革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工作。
各地、各部门制定的本地区、本部门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及有关改革工作的进展情况须及时报送新闻出版总署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出版发行业改革的实际,特制定《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XX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XX年3月,中央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会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地阐明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和需要把握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对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全国新闻出版系统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
XX年以来开展的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中央的领导下,在各地党委、政府以及党政主管部门指导下,通过试点单位的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21个试点的新闻出版和发行单位,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增强了活力,在许多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试点所取得的成效还只是局部和阶段性的。出版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很艰巨;许多出版发行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与竞争力;束缚新闻出版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弊端和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推动我国出版物走出去的能力有待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不断开创新闻出版工作的新局面。
二、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
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入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调动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促进新闻出版事业全面繁荣和出版发行产业的快速发展。
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一手抓事业繁荣,一手抓产业发展,促进出版发行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等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形成科学有效的新闻出版宏观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出版物市场格局,确保国有资本的主导地位;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出版市场体系;形成推动我国优秀出版物走向世界的开放格局。
三、大力推动微观运行体制机制改革,重塑市场主体
党报、党刊、时政类报刊以及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实行事业体制,切实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这些出版单位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益性出版服务,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出版需求。国家将采用项目支持、政府采购、加工订货等方式给予扶持。实行事业体制的出版社、报社和期刊社要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的经营管理运行机制和科学的业绩考评机制,在国家扶持的基础上,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对实行事业体制的出版社、报社和期刊社有关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工作,保证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完成。在调研的基础上,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科技日报社、农民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民族画报社等单位实行事业体制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予以指导。重新确定实行事业体制的出版单位的出版任务和业务范围,在出版资源方面给予必要的保证。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出版社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社的改革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给予必要的指导,支持地方因地制宜深化改革。
采取有效措施,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支持和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在京的一般出版单位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报刊社逐步转企改制,今年内要选择一批单位进行转企改制试点。转企改制工作要切实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经营性出版单位的根本任务是,以市场为主导,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出版物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转企改制工作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规范转企改制工作,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发行、印刷等企业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出版社、报社、期刊社从转企改制起,实行企业的财政、税收制度;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与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有关政策的衔接工作,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国家对转企改制单位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同时根据转企改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会商有关部门制定新的优惠政策。转制为企业的出版社、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物进出口公司要坚持国有独资或国有绝对控股,实行特许经营或许可证管理。
在听取主管主办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在京出版社、报社、期刊社逐步转制为企业。在调研的基础上,今年要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中国电力出版社等一批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在京出版社以及中国计算机报社、机电商报社、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中国妇女杂志社、中国唱片总公司、高等教育音像出版社、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等单位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予以指导。在调研的基础上,与教育部共同制定清华大学出版社等高校出版单位的转制改革试点方案并予以指导实施。明年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要求,重点在国家机关有关部委、行业协会、群众团体、科研机构所属出版单位进行转企改制试点。XX年在广泛听取中央直属机关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和推进中央直属机关和有关部门以及民主党派所属出版单位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全面推开。
对转企改制过程中出版单位以及国有发行单位、出版物进出口单位变更名称、变更注册地等事项要特事特办,纳入“窗口式服务”,做到方便快捷;对变更主管主办单位、调整资本构成和业务范围的,只要符合改革要求和现行政策又有利于发展的,在严格履行报批程序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支持。经营性出版单位转制到位后,可根据发展需要适当配置更多的书号、版号等出版资源,扩大出版范围。转制到位的出版发行集团公司,要赋予出口经营权。
军队系统出版发行单位的改革工作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优化结构,完善布局,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
要着力提高出版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公司、期刊集团公司、音像集团公司和发行集团公司,使之成为出版物市场的主导力量和出版产业的战略投资者。鼓励先行试点的出版集团公司和发行集团公司相互持股,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并购、重组或建立必要的经营性的分支机构,确有必要的可适当配置新的出版资源。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出版、发行集团公司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做优。转制为企业的发行单位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已经转制到位的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推动小型出版社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技类报刊进入大型出版集团公司。鼓励和支持中小出版发行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富有活力的大、中、小出版发行企业并存的优势产业群。
要积极推动出版发行单位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版发行业,推动出版发行业采用先进经营方式和多种业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现代流通技术和手段,加强对重点物流配送基地的规划和建设。要推行新型代理配送制度,建立出版物的现代市场营销体系。进一步完善出版物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出版物发行网络,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出版物市场。重视开拓和培育农村市场,认真组织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向广大农民提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备的出版物。
充分发挥市场中介和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快发展经纪、代理、评估等出版中介机构,建立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出版发行企业信用档案和市场信用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经营环境。
按照《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的要求,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及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有关规定,完善管理办法,提高新闻出版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要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出版物“走出去”运行机制,提高我国出版发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改变我国出版物进出口逆差比较严重的局面。
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的要求,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出版发行企业和企业集团公司,使之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地和主体。要重点扶持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等大型出版物进出口企业,在相关政策和资源配置上予以支持,明确目标,做好规划,使其成为我国出版物的重要输出基地。要加强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版权输出。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知国际出版市场的专门人才。
要认真组织实施“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工程”。切实用好“鼓励中国出版物‘走出去’专项资金”,积极建设和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外向型的重要出版基地、重大出版工程和知名出版品牌;精心组织好“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充分利用“法兰克福书展”等重要国际书展平台,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国版权输出。继续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认真组织好“中国图书特殊贡献奖”的评奖工作,鼓励国外出版机构和个人翻译、出版、推销我国的优秀出版物,以国际通行的方式积极推进汉语教学教材在海外出版发行。
鼓励有条件的出版发行单位到境外兴办实体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或重组、并购等形式拓展面向国际的出版发行业务,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推动我国出版物进入国外主流出版市场。
六、转变职能,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
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推动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预报、引导、奖惩、调节、责任、监督、保障、应对等机制。
进一步理顺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切实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强化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要规范从业行为,对重要工作岗位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要锐意改革,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要求,履行好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责。
加强行政执法工作,健全监督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规范审批程序,严格执法责任。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针对新的情况,制定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强行向农村摊派发行报刊的行为。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采取切实措施坚决打击非法出版、非法经营和侵权盗版行为。新闻出版总署和省级新闻出版管理机关要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新组建的地(市)、县(市)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指导,强化新闻出版行政管理职能;要建立与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之间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扫黄”“打非”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七、加强对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
新闻出版总署成立深化出版发行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龙新民同志任组长,柳斌杰、邬书林同志任副组长,有关司局负责人为小组成员。
各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参与制定本地区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切实加强指导。凡涉及与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有关的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重大改革措施出台和政策调整要按规定报批。
要根据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做好有关法规、规章的“废、改、立”工作。积极推动《出版物市场管理条例》尽快颁布,制定并颁布《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出版物进口备案管理办法》等规章,把体制改革中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规范化、法制化。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群众路线,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重视保障职工权益,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及时发现并化解矛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必须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抓好试点,稳步推进,不搞一刀切,不强求时间进度。要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切实维护新闻出版系统的稳定,保证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新闻出版业的健康繁荣发展。
第四篇: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解放军总政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新闻出版主管部门: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要求,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此件已经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则同意,现印发给你们。
请你们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改革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工作。
各地、各部门制定的本地区、本部门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及有关改革工作的进展情况须及时报送新闻出版总署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出版发行业改革的实际,特制定《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2006年3月,中央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会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地阐明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和需要把握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对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全国新闻出版系统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
2003年以来开展的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中央的领导下,在各地党委、政府以及党政主管部门指导下,通过试点单位的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21个试点的新闻出版和发行单位,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增强了活力,在许多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试点所取得的成效还只是局部和阶段性的。出版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很艰巨;许多出版发行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与竞争力;束缚新闻出版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弊端和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推动我国出版物走出去的能力有待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不断开创新闻出版工作的新局面。
二、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
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入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调动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促进新闻出版事业全面繁荣和出版发行产业的快速发展。
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一手抓事业繁荣,一手抓产业发展,促进出版发行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等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形成科学有效的新闻出版宏观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出版物市场格局,确保国有资本的主导地位;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出版市场体系;形成推动我国优秀出版物走向世界的开放格局。
三、大力推动微观运行体制机制改革,重塑市场主体
党报、党刊、时政类报刊以及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实行事业体制,切实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这些出版单位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益性出版服务,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出版需求。国家将采用项目支持、政府采购、加工订货等方式给予扶持。实行事业体制的出版社、报社和期刊社要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的经营管理运行机制和科学的业绩考评机制,在国家扶持的基础上,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对实行事业体制的出版社、报社和期刊社有关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工作,保证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完成。在调研的基础上,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科技日报社、农民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民族画报社等单位实行事业体制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予以指导。重新确定实行事业体制的出版单位的出版任务和业务范围,在出版资源方面给予必要的保证。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出版社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社的改革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给予必要的指导,支持地方因地制宜深化改革。
采取有效措施,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支持和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在京的一般出版单位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报刊社逐步转企改制,今年内要选择一批单位进行转企改制试点。转企改制工作要切实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经营性出版单位的根本任务是,以市场为主导,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出版物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转企改制工作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规范转企改制工作,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发行、印刷等企业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出版社、报社、期刊社从转企改制起,实行企业的财政、税收制度;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与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有关政策的衔接工作,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国家对转企改制单位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同时根据转企改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会商有关部门制定新的优惠政策。转制为企业的出版社、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物进出口公司要坚持国有独资或国有绝对控股,实行特许经营或许可证管理。
在听取主管主办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在京出版社、报社、期刊社逐步转制为企业。在调研的基础上,今年要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中国电力出版社等一批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在京出版社以及中国计算机报社、机电商报社、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中国妇女杂志社、中国唱片总公司、高等教育音像出版社、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等单位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予以指导。在调研的基础上,与教育部共同制定清华大学出版社等高校出版单位的转制改革试点方案并予以指导实施。明年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要求,重点在国家机关有关部委、行业协会、群众团体、科研机构所属出版单位进行转企改制试点。2008年在广泛听取中央直属机关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和推进中央直属机关和有关部门以及民主党派所属出版单位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全面推开。
对转企改制过程中出版单位以及国有发行单位、出版物进出口单位变更名称、变更注册地等事项要特事特办,纳入“窗口式服务”,做到方便快捷;对变更主管主办单位、调整资本构成和业务范围的,只要符合改革要求和现行政策又有利于发展的,在严格履行报批程序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支持。经营性出版单位转制到位后,可根据发展需要适当配置更多的书号、版号等出版资源,扩大出版范围。转制到位的出版发行集团公司,要赋予出口经营权。
军队系统出版发行单位的改革工作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优化结构,完善布局,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
要着力提高出版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公司、期刊集团公司、音像集团公司和发行集团公司,使之成为出版物市场的主导力量和出版产业的战略投资者。鼓励先行试点的出版集团公司和发行集团公司相互持股,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并购、重组或建立必要的经营性的分支机构,确有必要的可适当配置新的出版资源。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出版、发行集团公司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做优。转制为企业的发行单位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已经转制到位的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推动小型出版社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技类报刊进入大型出版集团公司。鼓励和支持中小出版发行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富有活力的大、中、小出版发行企业并存的优势产业群。
要积极推动出版发行单位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版发行业,推动出版发行业采用先进经营方式和多种业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现代流通技术和手段,加强对重点物流配送基地的规划和建设。要推行新型代理配送制度,建立出版物的现代市场营销体系。进一步完善出版物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出版物发行网络,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出版物市场。重视开拓和培育农村市场,认真组织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向广大农民提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备的出版物。
充分发挥市场中介和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快发展经纪、代理、评估等出版中介机构,建立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出版发行企业信用档案和市场信用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经营环境。
按照《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的要求,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及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有关规定,完善管理办法,提高新闻出版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要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出版物“走出去”运行机制,提高我国出版发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改变我国出版物进出口逆差比较严重的局面。
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的要求,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出版发行企业和企业集团公司,使之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地和主体。要重点扶持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等大型出版物进出口企业,在相关政策和资源配置上予以支持,明确目标,做好规划,使其成为我国出版物的重要输出基地。要加强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版权输出。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知国际出版市场的专门人才。
要认真组织实施“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工程”。切实用好“鼓励中国出版物‘走出去’专项资金”,积极建设和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外向型的重要出版基地、重大出版工程和知名出版品牌;精心组织好“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充分利用“法兰克福书展”等重要国际书展平台,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国版权输出。继续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认真组织好“中国图书特殊贡献奖”的评奖工作,鼓励国外出版机构和个人翻译、出版、推销我国的优秀出版物,以国际通行的方式积极推进汉语教学教材在海外出版发行。
鼓励有条件的出版发行单位到境外兴办实体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或重组、并购等形式拓展面向国际的出版发行业务,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推动我国出版物进入国外主流出版市场。
六、转变职能,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
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推动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预报、引导、奖惩、调节、责任、监督、保障、应对等机制。
进一步理顺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切实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强化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要规范从业行为,对重要工作岗位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要锐意改革,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要求,履行好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责。
加强行政执法工作,健全监督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规范审批程序,严格执法责任。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针对新的情况,制定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强行向农村摊派发行报刊的行为。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采取切实措施坚决打击非法出版、非法经营和侵权盗版行为。新闻出版总署和省级新闻出版管理机关要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新组建的地(市)、县(市)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指导,强化新闻出版行政管理职能;要建立与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之间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扫黄”“打非”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七、加强对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
新闻出版总署成立深化出版发行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龙新民同志任组长,柳斌杰、邬书林同志任副组长,有关司局负责人为小组成员。
各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参与制定本地区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切实加强指导。凡涉及与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有关的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重大改革措施出台和政策调整要按规定报批。
要根据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做好有关法规、规章的“废、改、立”工作。积极推动《出版物市场管理条例》尽快颁布,制定并颁布《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出版物进口备案管理办法》等规章,把体制改革中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规范化、法制化。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群众路线,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重视保障职工权益,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及时发现并化解矛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必须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抓好试点,稳步推进,不搞一刀切,不强求时间进度。要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切实维护新闻出版系统的稳定,保证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新闻出版业的健康繁荣发展。
第五篇:南阳市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南阳市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豫政【2014】28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全市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提升监管能力和综合保障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求,以保障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为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为重点,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减少监管环节,明确部门责任,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技术支撑,充实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构建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平,促进全市食品药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加快科学发展,打造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提供有力支撑。
二、改革目标
通过改革,全市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得到增强,执法效能明显提高,资源配置趋向合理,部门职责更加明晰,监管责任有效落实,构建和完善统一、高效、权威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建立起权责一致、监管到位的食品药品监管责任体系,监管严格、质量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动态监测、有效监管的风险预警体系,反应灵敏、高效运转的应急处置体系,依法行政、注重实效的长效监管体系,公正有力、科学权威的技术支撑体系,将南阳打造成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市。
三、基本原则
—— 理顺体制,分级管理。落实地方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的要求,改革完善监管体制,实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统一管理机构,合理划分事权,实现权责一致。
—— 整合职能,落实责任。落实体制改革“整合、统一、加强”的核心要求,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明确和强化监管责任,着力解决各监管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推诿扯皮等现实问题,最大提升监管效能。
—— 强化基础,提升能力。落实治标与治本并举、整治与建制并重的要求,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基础建设,整合监管技术资源,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建立覆盖各环节的最严格的监管制度体系。
—— 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结合本地区地域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监管任务和行政管理现状,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确保实现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市、县分级管理体制
按照省政府关于将现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工作要求,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其行政编制分别纳入市、县行政编制总额,审批权限分别由市、县两级机构编制部门分别行使;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所属技术机构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由市、县两级机构编制部门管理。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发【2013】22号)关于“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和检验检测机构划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市、县各级工商部门及其基层派出机构要划转相应的监管执法人员、编制和相关经费,市、县各级质监部门要划转相应的监管执法人员、编制和涉及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装备及相关经费。市、县政府根据机构、职责调整情况,核减职能减少、工作任务不饱满部门的人员编制,充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编制规模,确保新机构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源有效履行职责,市、县新增和调整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编制数要达到本地总人口的万分之三左右。食品药品监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二)组建统一、权威的监管机构
市、县级政府要参照国务院、省政府整合食品药品监管职能和机构的模式,将原食品安全办、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和药品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对食品药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同时,加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承担同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具体工作。按照食品、药品分设的原则,组建成立市、县级执法和检验检测机构。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内设立的新区、产业集聚区、开发区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领导班子由同级地方党委管理,班子成员的任免须事先征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同意,业务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
1、新组建南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整合原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食品安全监管和药品管理职能,组建的南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市政府直属部门。新机构加挂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承担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2、整合组建县、区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各县和卧龙区、宛城区原则上按照市级整合食品药品监管职能和机构的模式,组建本地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在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鸭河工区、官庄工区设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区管委会直属机构。各县区要在各产业集聚区、开发区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派出机构。
3、整合组建市、县(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设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队,副处级规格,作为市农业局直属执法机构,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工作。整合加强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设立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队,作为市畜牧局直属执法机构,副处级规格,负责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
4、设立打击食品药品犯罪专项机构。市公安局增设食品药品安全侦查大队,正科级规格,各县区公安局增设食品药品安全侦查中队,主要负责侦查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活动,防范、打击食品药品恐怖活动。
(三)健全基层管理体系。各县区要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在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设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作为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派出机构,副科级规格,编制数要达到辖区人口的万分之二点五左右。加强基层监管执法和技术力量,改善办公条件,配备现场快速检测和调查取证等必要的技术装备,满足监管执法需要。乡镇政府要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列为重要职责,切实负起责任。在农村行政村和城镇社区设立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承担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教育等职责,所需人员津贴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构建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形成食品药品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
(四)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和基础监管能力建设
按照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整合监管职责,创新监管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监管能力,形成事前科学审评、事中严格监管、事后依法行政的监管模式,构建全过程、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一是提升监管科技支撑能力。统筹整合市工商、质监、食药监等部门的食品检测资源,建设市级区域性食品检测中心。同时,积极谋划和向上申报食品检测建设项目,按照《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国办发【2012】36号)、《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规划项目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食药监财【2013】254号)、《河南省食品药品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13—2016)》(豫政办【2013】105号)规定的标准,规范配备食品检验场所、仪器装备,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使其具有承担全市乃至豫西南地区的食品检验检测的能力,为行政机关的全过程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有效避免地区性、行业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
1、组建南阳市食品检验中心。为南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级事业单位,副处级规格。负责全市的食品、化妆品检验工作。开展食品、化妆品检验方法、质量标准以及与食品、化妆品质量有关的安全性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组织实施全市食品、化妆品抽验计划,指导县级食品检验机构及食品、化妆品生产单位质量检验机构的业务技术工作。
2、保留原南阳市药品检验所。原南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更名为南阳市药品检验所,为南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级事业单位,正科级规格。负责全市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药品检验、复验工作。开展药品检验方法、质量标准以及与药品质量有关的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等有关方面的科研工作。组织实施全市药品抽验计划,指导县级药品检验机构及药品生产单位质检机构的业务工作。
3、组建南阳市医疗器械检验所。为南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级事业单位,正科级规格。负责全市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承担全市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检验工作。组织实施全市医疗器械抽验计划,指导医疗器械生产单位质检机构的业务工作。
4、组建南阳市食品药品安全监测中心。为南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级事业单位,正科级规格。承担全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药品不良反应、药物滥用监测和医疗器械产品不良事件、化妆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技术工作,评估和预防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
5、整合组建县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各县区要加快检测机构整合力度,以快速检测和基础项目为主,参考市级检测机构设置,结合本地实际,组建县级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标准加强装备和人员配置,满足基层监管和执法需要。保留县级药品检验所,承担其原有的药品检验职能。
二是加强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食品药品监管财政投入力度,足额保障设备购置、检验检测、风险评估、应急处置、事故救援、有奖举报、监督检查、信息工程、追溯体系、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示范创建、诚信机制、评审评定、反应试验、以奖代补等监管经费,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明确人员配备要求,严格监管人员准入和退出,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保障食品药品监管执法机构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强化宣传教育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增强监管执法能力。
1、组建南阳市食品稽查局。为南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二级事业单位,副处级规格。负责全市食品、化妆品稽查工作,开展跨区域食品、化妆品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组织全市食品、化妆品安全的专项执法监督检查活动。
2、组建南阳市药品稽查局。将南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稽查支队改名为南阳市药品稽查局,其原有规格、职能、编制保持不变。负责全市药品、医疗器械稽查工作,开展全市跨区域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组织全市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的专项执法监督检查活动。
3、组建南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认证中心。为南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二级事业单位,正科级规格。承担全市药品零售企业GSP认证评价工作。负责对食品注册品种进行技术初审。开展I、Ⅱ类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审评。负责建立南阳市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审评专家库,组织专家开展食品药品相关评定工作。
4、组建南阳市食品药品安全举报投诉信息中心。为南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二级事业单位,正科级规格。设置12331举报投诉热线,负责全市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线索的受理、转办、督办,组织实施举报奖励工作。负责信息化建设和食品电子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五)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分工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与有关部门的职责界定,各级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做好相关工作,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形成密切联动机制。将商务部门负责的生猪屠宰监管职责调整到同级畜牧部门,确保职能、机构、队伍、装备等及时划转到位,各项工作有序衔接。农业部门要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强有关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强化源头治理;畜牧部门要加强畜禽养殖、屠宰环节和生鲜乳收购环节的监管。按照无缝衔接原则,准确划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农业畜牧部门的监管边界,做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与批发市场准入管理的衔接。卫生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标准、风险评估等相关工作。工商部门做好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活动的监督检查工作。质监部门要加强食品包装材料、容器、食品生产经营工具等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的监管。城管部门要主动配合相关监管部门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管执法工作。公安机关要建立打击食品药品犯罪的侦查机构,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强化监管执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预警,严密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
(六)强化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
市、县政府要继续加强食品安全委员会及食品安全办公室的职能作用,确保各级食品安全办的统筹协调、监督指导作用有效发挥。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及时分析研判食品安全形势,提出解决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建议,推进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市、县府食品安全办要切实履行协调、监督、指导职能,建立健全地区间、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要加强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完善政府、企业、社会齐抓共管的综合监管措施,督促检查有关部门、地方政府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情况,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重大整顿治理和联合检查行动,协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及责任调查处理工作。要在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设立专门的内设机构,具体承担本级政府食品安全办的日常工作。
(七)切实转变监管职能
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取消、下放有关行政审批事项;梳理行政职权,公布权责清单,规范行政裁量权。加强监管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政务公开,严格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稳妥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工作,切实履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市场监管实行属地管理,执法重心下移,由县级政府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市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加强市场监管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组织查处跨县区案件和大案要案。加强监管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完善食品药品有奖举报制度,建立新闻舆论引导和监督机制。积极培育新型行业协会组织。建立食品可追溯制度、企业首负责任制、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民事赔偿制度等,推进食品药品法规实施,加快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快食品药品行业诚信系统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作用,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共治格局。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4年4月——2014年5月)。市、县两级分别制定改革方案,召开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动员大会,对改革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6月——2014年10月)。市级有关部门,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对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人员、资产进行划转,按新体制、新机制运行。
(三)完善提高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全面检查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完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巩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成果。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市、县政府要充分认识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履行对本地区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的要求,抓紧抓好本地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和机构调整工作。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出台改革方案和配套措施,统筹推进全市体制改革工作。各县区政府要成立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负责。食品药品日常监管任务繁重,各地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尽可能缩短改革过渡期,确保如期实现改革目标。
(二)明确责任,扎实推进。按照改革工作部署,市编办要及时制定出台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的“三定方案”,科学配置职责、设置内设机构、核定人员编制;组建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可采取先备案,后再机构改革批复的方式办理。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清理和调整食品药品行政审批事项;市发展、财政、人社部门要抓紧制定出台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和人员、编制、经费划转的具体措施;市编办、食品安全办和市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监部门在做好本级机构改革工作的同时,要支持和指导县级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
(三)统筹兼顾,平稳过渡。市、县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监管,毫不松懈地抓好各项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工作。改革过渡期间,食品安全各环节的监管责任和药品监管责任仍由原系统承担,并按既定部署做好相关工作。各监管部门要顾全大局,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扎实做好人、财、物的划转工作;要扎实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人事财物调配、干部进退留转、工资待遇调整等解决办法,切实解决改革涉及的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确保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确保各项工作上下贯通、运转顺畅,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实现与新建机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平稳过渡。
(四)加强督导,严肃纪律。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编制、人事、财政纪律,严禁在体制改革过程中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突击提拔干部,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市、县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市编办、食品安全办、食品药品监管局要及时掌握和研究解决市、县机构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加大支持力度,为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市、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和政策,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改革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重大措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全社会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舆论环境。
食品药品安全责任重大,监管体制改革影响深远。各级各监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和监管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着力提高食品药品产业整体素质,创造公平法治诚信的市场环境,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统一高效的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市的食品药品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