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学院关于加强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
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出台多项密切联系群众措施我院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在联系党员、干部,处理干群、师生之间关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为了进一步地了解师生思想状况,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使之前取得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经我院党总支研究,就密切联系群众加强舆情方面进行一次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部署。
一、关于宣传阵地建设。
成立“红网小组”,负责网络宣传、权威发布和舆情监管。
要求分院和分院团总支、各团支部及全体党员、教师注册腾讯实名微博,并加入江西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微群。欢迎分院同学入群。
公布分院领导、学工科、教务科、实训中心负责同志电话号码、QQ号码、微博、微信、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受理师生投诉,接受舆论监督。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举措。
设立分院领导接待日。每周四下午4时-6时,每周一---周四晚7时-9时,为分院领导接待日时间,地点为院长书记办公室。其他时间或者特殊情况可预约接待。
建立分院领导谈话制度。根据党的建设工作需要,分院党总支书记、总支委员每周对党员师生、非党教工、建党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开展谈心活动,每周不少于2次。根据分院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分院领导每周随机约谈团学干部、普通学生不少于4次。分院学工、教务、实训等科室负责同志每周随机约谈团学干部、普通学生不少于4次。
强化教学管理督查。分院领导每周走访班级、学生寝室不少于2次,听课不少于2节。要求分院学工、教务部门负责同志每天至少查课1次,每周听课不少于4节。
建立分院领导挂点制度。分院领导在各年级至少挂点一个班级,每周至少走访一次,参加班级活动。相应要求学工教务部门负责同志在各年级至少挂点一个班级。
具体如下: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肖大雄联系11装潢一班;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聂立新联系11新闻班;艺术设计学院学工科科长李家刚联系13广告班;艺术设计学院谢金华联系11动漫班;艺术设计学院实训中心主任江荣贵联系11环艺;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瞿振东联系12广告。分院中层以上干部联系一名教工群众或一名学生(贫困生、学困生、就困生)。教工党员联系艺名贫困生、学困生、就困生。
三,关于信息的反馈和处理。
建立新闻发言人和微博权威发布制度,及时发布分院教学和学生管理信息,解答学生疑问。
对实名举报分院奖助学金评定、入党推优、考试考核、学生违纪处理、师德师风建设等问题的,必须当日回复,在三个工作日内及时处理,将处理结果反馈给举报人,并对举报人保密。对匿名举报的,在调查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应予及时回复,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恶意散布不良舆论的,应予批评教育,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校纪校规处罚。对打击报复实名举报人的教职员工,给予劳动纪律处分。
第二篇:舆论监督
首先声明,我的文笔较差,所以一般在论坛中,我只是潜水,很少发表言论的,但这次,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几句,因为我和大家一样,都是从几年辛苦奋斗中走过来,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特别对我,非结构专业的考生。
我本科是学地质的,研究生上的是岩土,毕业后在广州从事岩土工程设计施工的,至今已快8年了。广州地区从2007年开始,基坑设计就需要同时盖岩土和结构工程师的章了,这个政策使我坚定了要考一级注册结构的决心。我于2007年通过了注册岩土考试,随即2008年就买了一级注册结构的书(基础课以前考过了),准备备战。但2008年、2009年事情太多了,买来的书没怎么看,真正准备是从2010年春节后开始的。
说实话,刚开始看老施的书,我是看不懂。我大学学到的力学知识很少,只学了《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和《物理》,像《结构力学》、《混凝土》都是我工作了之后接触了才自己学的,也只懂了些皮毛,更不用说钢、砌、木、桥和荷载了,所以一开始我看的真的很吃力,第一遍花了6个多月才看完,看完也觉得糊里糊涂的,除了地基基础是自己熟悉的外,只有木结构、砌体和桥梁感觉理解了些,像荷载、混凝土、钢结构、高规觉得只是懂了点皮毛,当时在看的过程中都有点想放弃了,还好老婆在一边安慰和鼓励,说也许第二遍就会好了,这样拖了半年总算坚持看完了第一遍。但那时2010的报名已经开始了,自己觉得没戏,所以就没报,像等准备的充分些再报考。从2010年8月开始,我第二遍看老施的指南,看下来,觉得也没想象中得难了,很多第一遍不理解的东西,看第二遍都能理解了,像影响线、单筋梁、双筋梁、偏心受压、强度折减、压弯、屈曲稳定等等,都能理解了,越看越有信心,有信心看起来就快,跳过第一遍已经理解的部分,第二遍老施的书我前后花了6个多月(但算起来也就300多个小时),这遍的收获很大,树立了信心,觉得只要多花些时间,应该能通过的。
转眼到了2011年,过完春节,我就开始做题了,一开始就是做马老师和张老师的历年真题(09版的),里面有2003~2007的真题,不同章节分开编写的,刚开始不追求速度,只求会做、做对,做完统计结果,往年考题除了我自己熟悉的地基基础得80%以外,其他的一般只对一半,但我还是有信心的,因为还有很长时间可以复习。随后做老施的《答题指导》,发现错题太多,也觉得不太实用,后面有选择地看了一部分,主要是挑自己不太熟悉的,这样到了5月底。后面上了网易结构、钢结构论坛,下载了08、09和10年的真题,以及赵老师的30天冲刺,先做赵老师的30天冲刺,发现错误也挺多,但不管,这回我就比较注意答题速度了,一般一道题控制在6分钟,做完了之后信心大增,因为我往往都能答对70%以上。紧接着做08~10年的考题,也都能做60来分,做完才到8月初,还有剩一个月,重新将以前的考题做了一遍,巩固了一下,然后信心满满地参加今年的考试了。
9月18日,考试,没觉得特难,就是计算量比较大,上午、下午各完成了36道。上午是时间不够,下午是有4道不会做。上午我是按论坛推荐的先做砌体,然后钢,最后混凝土,看来我的战略是对的,考完听很多人都说混凝土计算量超大,暗自庆幸,但考试战术还是有点不对,主要是平常做题时间都够,但可能那是因为自己觉得是模拟考,所以也就不写得那么详细,真正考试的时候,怕丢分,所以写的详细些,导致最后时间不够。下午调整了战术,尽量简洁,所以时间刚好够。考完跟论坛的前辈对了下,下午连同不会做的可能要丢十分左右(广告牌、偏心、固结度(我带的是合订本,没有条文说明)、补桩的后两道可能算错了、桥梁的盖梁宽度)等等。但总的来讲,只要不出意外(如没把答题卡填错,因为没时间检查),我想通过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以上是我的一级注册考试复习之路,请非结构专业或者对自己的考试没信心的1.指南在最初基础不好,什么都不怎么明白,规范不了解的时候是有用的,硬着头皮过一遍到两遍可以全面的了解规范。
2.练习题一定要做,不管是答题指导还是30天冲刺或者兰老师的,一定要做一套,这个过程可以有效的提高理解及记忆。有能力做两遍更好,至少有疑问的要返回来再做一遍
3.真题一定要做,真题可以更真实的反应考试出题的思路,可以在大量习题前先做一遍真题。最后多几遍把真题做的熟练。一般来说,真题比那些练习题肯定还是好很多的。10年没过和真题做的不透,记得不牢有很大关系
4.规范上一定要注释,不懂的东西、简化计算、思路、条文说明以及参考用到的数据在哪里都可以写,考试时根本不会有时间一道道去找指南。
5.要多写多练,要练习不犯低级错误。我就老犯低级错误,看错数啊,抄错字母啊,计算器按错啊什么的。
6.新改的规范要和老规范对着看,就能知道哪里不一样,肯定要考不一样的么,呵呵
7.学习中要求甚解,不太明白的地方一定多做几遍,问问同事,否则徒劳无功。砼部分对我就是这样。我觉得我花了三年考试复习才明白。
8.争取短时间通过,一年多下功夫。否则心态越来越差,急啊。每年受折磨,太痛苦。我一直是边工作边看书的,也就能保证晚上看会儿书,每年战线都很长,其实加起来时间也不太长,所以建议有条件的朋友还是集中精力短时间通过,像我这样脱脱拉拉的,时间也耗过去了,生活也影响了,工作多少也耽误些实在很不值。
9.考前一定要准备好相关事宜,看看天气预报,提前一天去看看考场找找住处什么的,计算器一定要带,还要带复习时用的同款,今年简直在考计算器。不过遇到停电就没办法了,难不成带个应急灯?带了也没地方放啊
2012年一注复习提出十点点建议:
1)2010年《抗震规范》修正,因此今年出的考点特别多,至少有10道题左右。前几年《桩基规范》出来,一直成为近几年的长出题,今年更加灵活,所以本人预测明年《抗震规范》仍是重点。今年出的相对浅(大家感觉难,是因为没作为重点,投入时间少),明年可能会更加深入灵活。另外,做设计的大家明白,《抗震规范》就是那么重要。因此,《抗震规范》新增加的点是个重心。
2)2011年新增加两本规范《高规》和《混凝土规范》,这毋庸置疑,明年一定是个重点,但可能不会考的太难,毕竟是第一年出,和《抗震规范》有区别,但一定是热点,所以大家一定搞清楚,新旧规范的区别,特别是新增加的篇章,新增加的计算概念和构造措施,大家要列出来,可能没有相关的题目,但大家一定要把条纹说明看透出,起码概念上很清楚。
3)明年出题的难度,本人估计为中等,但不会简单的像2010年,因为今年的舆论骂声一片,关于大小年的讨论也很激烈,相比出题人也在关注着这些论点,自己也会作出深思和探讨,这对明年的出题方向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预计明年难度为“中等偏上”。所以大家复习的时候,平时模拟的时候,注意这个原则。
4)“难中易新”题的比重预测。由于明年有三本新规范,所以“新题”占比重20%左右,正式这个原因,偏题的出题率要下降。“中等题”占比重40%,由于大小年的反思,但这些题中可能会有所创新,概念成分会加重,计算成分会下降,从今年就可以略见端倪。“难题”15%,其实就是计算量大和非常规题,这类题大家好好思考的题,就是说学会判断和避开的题,究竟该怎么锻炼,以后再说。“简单题”占比重25%,可能还是主要集中在《砌体规范》和《桥梁》,原因是《砌体规范》经验公式很多,创新性不会太强,《桥梁》毕竟大部分是建筑结构,考试的目的只是让大家有个概念,但像2009和2010年的程度不太可能,可能需要一到两部,基本内容也差不多,保持今年的程度。
5)题海战术。考过今年的兄弟姐妹们都会有同感,考过的法宝是什么,多做题,没办法,这是一注考试性质决定的。因为你知道的,没时间和这道题我会,那个重要,考试的时候最清楚。所以大家在看完施兰青或者规范以后,至少有一个月到两个月时间全部用来做题,而且是每题都要在八分钟内做完,做不完就不做了,在平时做题就这样,而且做题就先判断这题我是做还是不做。重要和同类的知识点必须有两到三遍的重复做题,这都是在缩短时间,考试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道题思路很清晰,123的最后一比较答案就有了,但一做十分钟就过去了,与自己的熟练程度还是有关的,当然大家都要上班,没那么多时间,但没办法,你必须题海战术,除非你碰到2010年那样,重复个几道,给你省一些时间。
6)熟练规范,标记清楚,脱离资料。复习的基本过程:第一遍看施兰青熟悉规范,第二遍
看规范翻阅施兰青,第三遍专门看规范,还有那些不清楚,最后全部做题。在短短的四个小时,大家必须依据规范就可以做题,除非是稍微有疑问的,翻翻资料以确认,或者恰好有一摸一样的典型例题,可以依葫芦画瓢。
7)学会定位,快速定位。知识点中有很多穿插和关联的地方,比如《砌体规范》中无筋砌体、配筋砖砌体、配筋砌块砌体、抗震中又分无筋、砖砌体、砌块砌体,《抗震规范》中也有一些补充,所以大家看到一道题,必须先定位,不要张冠李戴,搞错了公式,同样可以计算出答案,但很别扭,最后发现不对劲,找到了位置,很快出来,这都是浪费时间的根源,打击考试的心理素质,再入《抗震规范》《高规》《混凝土规范》里面都有很多重复的内容,但编排是有区别的,或许你很熟悉《高规》,在上面标记了很多,但考试要求是《抗规》,很熟悉内容,但就是陌生,没有标注点,所以在三门规范中重复的内容也要做出清楚的标记,今年估计大家都深有体会,所以我重点点出来。快速定位,就是你要非常清楚知道每一本规范的脉络,章节分的方式,嗨哟就是有些重点难点分散点你要在规范首页做总结,考试的时候一出这点,立马看首页就能定位,当然还有很多别的方法,大家可以多提建议。
8)条纹说明。前几年套个公式答案就出来了,以后这种题会越来越少,概念题会越来越多,条纹说明的重要性也在增强,所以大家一定在第一遍复习的时候熟悉条文说明,当然不必像章节那样,但最起码条文说明的要点和概念的解释上,特别是新增内容的前因后果上要作为重点。
9)时间的安排上,以三个月为好,太短会复习不到位,太长到最后有点麻木,影响状态,当然还要依据自己工作时间的情况。
10)自信心的培养。本人在”一注专业考试后自纠的六点感想”中提到这点,大家都很认同,毕竟咱们都是切实经历过的,是否在平时的训练上,就要增强这点,当然这一点很难,但这一点其实最重要。但有个前提是“不要追求高分,但求48就好”。从这点去培养心态和自信心吧。
2、阅卷流程:
1)首先进行机读,通过48分后进行人工阅卷;
2)人工阅卷分为三审:
第一审:如果一审阅卷在48分以上的,那么直接评为合格,如果阅卷在48分以下的,那么进入下一审; 第二审:如果二审阅卷在48分以下的,那么直接评为不合格,如果二审在48分以上的,那么进入第三审
第三审:由命题组专家审查,如果第三审在48分以上的,那么直接评为合格,如果在48分以下的,那么就不好意思了,咔嚓掉了!
3、特殊情况:
每年都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人工阅卷在47分的,且考卷做的很完整的,都会给人情分,进一步复查,尽量提到48分。
4、答题要点:
1)计算题:写出规范条文公式,且参数正确的,有参数代入计算过程的,计算结果有误差的,但结果选择正确的均得分;写出规范条文公式,且参数正确的,没有参数代入计算过程的,就算答案选对也不一定得分,这个看阅卷专家心情;凡参数有选错的,一律不得分。
2)判断选择性的考题:可以四个选项都做答,也可以排除法找到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只要符合以上两条方法的,且选择答案正确的,均得分。
第三篇:舆论监督网
舆论监督网
舆论监督的含义: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中国《辞海》中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 题。所以“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大众 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
舆论监督网的办网宗旨:
传播文化 倡导文明
舆论监督网的受众群体:
网络无国界.舆论监督网将运用网络这一新时代的传播工具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传播文化倡导文明.弘扬正气.揭露邪恶.为中国舆论新方向做先锋探索.舆论监督网的合作单位:
舆论监督网与新闻出版署主管的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观察杂志社.世界知识产权合作组织等一百余家媒体与社团进行广泛合作协作.舆论监督网的域名:
舆论监督网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合法网站.中文实名舆论监督网.域名为舆论监督网小写全拼.
第四篇:关于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规定
关于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规定
编号:好范文版权所有
颁布日期:2005-12-
31实施日期:2005-12-31
颁布单位:中共海南省委
第一条为加强对舆论监督工作的领导,支持和规范舆论监督工作,保证舆论监督工作的正确导向,维护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正当权益,提高舆论监督工作水平和实效,充分
发挥舆论监督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舆论监督,是指省内新闻媒体在党委领导下,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通过内部反映或者公开报道的方式,对党的各级组织、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和国家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和勤政廉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揭露并促使其解决的活动。
第三条开展舆论监督工作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党管媒体,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
(二)遵守国家法律、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
(三)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四)忠于事实,准确报道,坚持真理,明辨是非。
第四条舆论监督工作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新闻宣传主管部门负责协调指导,各新闻媒体严格自我把关,各地方和各部门积极支持和配合,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第五条各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和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善于运用舆论监督改进和推动工作。
各级党政机关应当主动配合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公开、新闻发言人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制度,方便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工作。
第六条新闻宣传主管部门、新闻媒体单位要加强对舆论监督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直接负责舆论监督工作;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立和完善新闻媒体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规范舆论监督工作程序,保证舆论监督职能的正确、有效行使。
第七条对于舆论监督报道披露出来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所涉及的单位及其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对待,调查核实并及时处理。上级领导有批示的,要及时报告。
对于被公开监督报道的问题,新闻媒体要跟踪报道有关问题的整改过程和处理结果,保证舆论监督的实际效果。
对舆论监督报道的事实或者观点有不同看法的,可向刊播该报道的新闻媒体或者其上级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反映。
第八条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支持和配合新闻媒体依照规定进行的采访活动。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稳私和其他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不应当公开的事项外,接受采访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如实地向新闻媒体介绍情况。依法负有信息公开义务的单位应当在法定信息公开范围内及时向新闻媒体公开相关信息,不得隐瞒事实。
第九条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保障机制。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要切实履行职责,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正当采访报道活动和人身安全。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遇到围攻、殴打、被侵犯人身自由及其他合法权益,或者因舆论监督报道受到打击报复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严肃处理。
对于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干扰新闻媒体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行为,由纪检监察机关或者主管部门按照党纪政纪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第十条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工作协调机制。省委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全省舆论监督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定期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向新闻媒体提出采访建议,指导和督促新闻媒体积极、正确地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新闻媒体应当加强与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和沟通,采访中掌握的重要情况或者问题,要及时向有关党和国家机关通报。
第十一条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工作,应当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采访和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被监督对象的意见,确保采访、报道的事实准确无误、客观公正。
第十二条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工作,应当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尺度,立足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改进工作,促进发展,不得渲染、炒作。
第十三条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新闻纪律和新闻工作者职业守则,严格遵守新闻采访报道程序,坚持请示和稿件送审制度。
舆论监督稿件刊播前,新闻媒体要严格把关,认真核实。依照有关规定不宜公开报道的问题,要通过内参反映;把握不准的问题和敏感性强的问题,要按照规定程序报省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审定。
第十四条新闻媒体出现报道严重失实的,刊播媒体应当及时纠正并公开澄清。给被报道者造成名誉或者其他损失的,依照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在报道中故意歪曲、隐瞒或者捏造事实的,依纪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者的纪律或者法律责任。
新闻工作者在舆论监督报道中有发泄私愤、介入个人纠纷、搞有偿新闻、敲诈勒索等违纪违法行为的,上级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和有关新闻单位必须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
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省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省内新闻媒体单位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开展舆论监督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十六条本规定由省委宣传部商省纪律检查委员会解释。
第十七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
熊琪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监督随着“天价烟事件”、“邓玉娇事件”、“孙志刚事件”、“钓鱼执法事件”等一系列事件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用自己影响并形成社会舆论高潮并最终影响了事情的发展的强大力量向社会显示着当代网络舆论监督在舆论监督方面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底什么是网络舆论监督?
我们知道,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讲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充分发表建议和呼声,通过社会舆论对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的检察和督促。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舆论监督一般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一般公民和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在公共论域的言论空间中通过公开指控、评论,提出改进建议等手段,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认为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舆论监督从传播学角度看就是指利用网络实现的舆论监督监督。具体而言,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凡是通过网络监督的行为,都属于网络舆论监督。另一种观点认为,上述观点太过笼统,网络舆论监督主要指的是网络意见监督。总而言之,网络舆论监督涵盖了传统舆论监督的内容并以网络为新的载体呈现。
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起到怎样的功能?
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共同起到监视社会环境,调整社会心态与社会意见,对社会进行控制、制衡的作用。但,落实到实处,网络舆论监督和传统媒体舆论监督有很大区别。
舆论监督的主体应是社会公众,但传统媒体的舆论中,大都是由新闻媒介代替公众进行并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公众舆论监督等同于媒介监督。话语权被牢牢掌握在媒介手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传者也很难收到受众的反馈,即使收到反馈,其时效性也非常差。而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促使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的平台,普通民众可以更方便、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网络的匿名性也给言论的发表者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感。同时,网络的超强聚合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快捷的传播速度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聚集,并以其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网民自始至终都是舆论监督的主体。网络使受众以最快的速度,最全面的范围了解事实,并提供最广阔的平台供其以最快速的做出反馈,为人们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直接渠道。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一直被看作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湖北青年在广州收容人员救助站被殴致死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后,一时间互联网上的抗议声此起彼伏,网友们强烈而执着地要求有关部门严惩凶手,公开处理此事。这种舆论声势不仅引发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该案的高度重视,13名疑犯被缉捕归案,还直接导致了实行了20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这让我们第一次清楚地看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巨大力量。其后的“72码”、“躲猫猫”和“游戏死”等一系列事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
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毕竟属于发展不成熟的监督体系并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缺陷。
一、“把关人”的缺失;
网络的匿名性给予网民更强的安全感,助于他们更充分地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但同时,不乏些浑水摸鱼者暗藏其中。他们随意发布、传播信息。更有甚者为了自身利益刻意发布虚假信息,造成社会不必要的恐慌,这不仅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
在传统媒体中,“把关人”那强而有力的手处处可见。其设立,有效地规范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体系,一定程度上促进杜绝虚假信息的发布、传播。而网络舆论监督上中“把关人”严重缺失,仅靠“管理员”和楼主这类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管理,远远不能满足对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要求,网络上年年都可以总结出n大假新闻。“把关人”的缺失而造成网络信息的不规范传播导致信息误导,这不仅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也会极大地降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而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前提则必须是信息的准确无误和畅通无阻,不良信息的存在无疑会使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大打折扣。
二、“一边倒”的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舆论压力往往会对处于审判过程中的司法机关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一些社会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一边倒”的网络舆论无形中对审判结果起到了某种导向作用,从而造成了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这又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不具法律意义的舆论压力与“媒介审判”有相似性,指的都是干预、影响审判独立的现象,不同的是“媒介审判”的主体是新闻媒介,而网络舆论压力则主要是源于网民对于事件的集体自发的关注所形成的舆论压力环境。理性的网络舆论会对司法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并促进司法公正。而如果一旦出现网络舆论监督不当,则有可能对司法审判形成干扰,导致司法不公,特别是在舆论“一边倒”的压力之下,司法机关很难不受到影响,同时司法审判需要的是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真凭实据,而网民所形成舆论声势的事实往往是表象的,不一定是证据。因此,对于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我们要从促进司法公正的角度加以引导和解决,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我们明白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规避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1.推进信息公开
在社会公共事件中及时、客观、开放、透明的信息公开和报道,能最大程度消除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事件朝良性方向发展;而对信息进行隐瞒或迟缓公布,造成虚假信息的流行,容易导致舆论危机的形成,不利于社会稳定,而且也将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我国自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法规层面上把政府决策、行政信息公开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职责和义务给确定下来了,人民当家作主有了进一步完善的以法规为基础的知情权,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确保权力正确行使”,“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的决心。同时,政府当注重信息公开的各项制度建设,包括电子政府的广泛应用,真正做到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规范、形式完善、程序严密、机制健全,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更加通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加大立法规范,保障舆论监督
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制度建设,以便对网络舆论加强约束和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是需要相对成熟的法律法规做制度保障的,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相比网络自身的发展而言,目前的网络立法还相对滞后,这当然也与网络舆论传播的复杂性有关。法律的不健全给目前的网络信息传播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对随意发布虚假信息甚至是恶意散播谣言的网民没有完善的法律机制来加以制止和管理,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很难准确地查询到当事人的资料,这些都在无形中淡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一些置他人的合法权益于不顾的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应针对现阶段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界定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权等犯罪行为的区别,并用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和制裁恶性的网络暴力事件,这样网民的行为才能有法可依,也才能真正地保障网民的舆论监督权利并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此外,一些相关制度体制建设也不容忽视。例如,各级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真正做到政务信息公开,尤其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地把真实的情况告知公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遏制网络虚假信息的散布与传播,这一点还应当扩大到司法和其他政治领域;还可以建立“网上信访”制度,给公众的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一个更为畅通的渠道。
3.加强网络媒体建设,有效引导舆论
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公共领域,各种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在网上充分集合、碰撞和交汇,在多种声音中也难免夹杂着负面的“杂音”和“噪音”。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堪称为社会的“防火墙”、“安全阀”和“减震器”。网络媒体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之一,网络媒体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真实、有益、建设性的舆论主导传播空间,压缩和抑制失实、有害和破坏性的言论。网络媒体应当以主流的声音、权威的言论及时地帮助人们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4.提高网民的自律意识与法律意识
传统新闻媒体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新闻从业道德准则,而在互联网上,论坛、个人博客、播客等等新的信息发布渠道,网民的真实身份被屏障了,人们可以获得相对更多的舆论自由。但伴随舆论监督随之而来的还有像人肉搜索等网络伦理问题,因而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和道德教育十分重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网民认识到网络舆论中存在的侵权行为同样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网民在参与互动发表己见时都要注意自己的“媒介素养”与责任,增强网络主体实践网络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促成网民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提高,形成网上道德舆论氛围,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