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演讲稿
这次危机可能会对经济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光华管理学院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召开这次内部座谈会,探讨交流对危机及其对经济学影响的看法,经济学演讲稿。我们可以不关心美国87年金融危机、不关心日本经济泡沫、不关心亚洲金融危机、不关心网络泡沫,但再也不能不关心今天的这场危机。我们今天在一起座谈,目的是让大家意识到经济学界可能要发生的变化。也希望这次讨论能促进光华管理学院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进一步交流。
现在的经济学研究越来越技术化,而大的危机对经济学的影响将不局限在技术层面。这次危机发生以后,有人认为自由市场又失败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又变得重要了。这对中国未来改革方向提出挑战。甚至有人说2009年以后将是社会主义拯救资本主义,尽管这种说法是半开玩笑,还是反映了很重要的问题。我的信念很简单,相信如果有问题应该出在政府这一方,而不是市场这一方。
30年代大危机与奥地利学派
对30年代大危机做出预测的是哈耶克和米塞斯,尽管他们没有指出哪一天会发生。按照他们的理论,20年代出现信贷膨胀、股市泡沫和资产泡沫,一定会发生危机。危机之后1931年哈耶克出版的《价格与生产》(prices and production)影响很大,奥地利学派变得炙手可热。伦敦经济学院院长罗宾斯(Robbins)为《价格与生产》写序,对哈耶克给予很高评价,并且邀他去伦敦经济学院当教授。
然而凯恩斯主义出现后很快改变了风向。政府本来已经做了凯恩斯建议的扩大内需等事情,而凯恩斯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备受欢迎。既然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就有理由实施干预挽救经济。而哈耶克战后转向政治哲学而不是以经济学为主,奥地利学派被边缘化。
70年代起货币主义开始被重视,80年代超过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学主流。弗里德曼对大危机的解释是,危机发生后政府没有提供足够货币,危机之所以持续那么长时间是因为美联储在本该放松货币时实行了紧缩。有意思的是,回顾历史发现弗里德曼一开始也是凯恩斯主义者,并非挑战凯恩斯。他在验证凯恩斯需求函数时发现人们的消费不是随短期收入变化,而是随长期收入变化。慢慢地凯恩斯主义被认为不合理,后来出现理性预期学派。
奥地利学派的研究一直在继续,1962年罗斯伯德(Murray Rothbard)出版《美国大萧条》(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比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早一年。罗斯巴德认为30年代危机是因为美联储扩张性货币政策和低利率导致了投资结构扭曲和资产泡沫。罗斯巴德用证据表明,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胡佛政策的延续。胡佛政策包括:拯救银行;在大企业之实行联盟,促使企业增加投资,限制企业解雇工人和降低工资;干预价格;实行财政赤字,建设大量公共设施,比如胡佛大坝;实行贸易保护,1930年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Smoot Hawley Tariff Act),大幅提高关税;禁止移民,大幅减少移民配额。这一系列措施导致危机持续不能恢复。
史库森(Mark Skousen)在《朋友还是对手》(Vienna and Chicago: Friends of Foes?)中将对市场的信念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坚决不信,就是马克思主义。二是半信半疑、摇摆不定,主张政府干预,就是凯恩斯主义。三是非常信任,但有时也需要政府干预,尤其是货币政策,就是货币主义。四是坚信不疑,完全相信市场,就奥地利学派。奥地利学派坚决反对不可兑换的纸币(Fiat money),认为必须回到金属货币。
奥地利学派同时在三条战线作战。一面反对凯恩斯主义,一面反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同时与货币主义作战。哈耶克因为商业周期理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商业周期理论却遭到货币主义批判。弗里德曼对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评价很高,却认为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是错的。
奥地利学派对这次危机的预测
米塞斯和哈耶克预测了30年代大危机,这次危机也有人预测到,其中最有名的几位都是奥地利学派的。希夫(peter Schiff)是一位投资家和评论家,出版了《美元大崩溃》(Crash proof: How to profit from the Coming Economic Collapse)。2006年他在电视谈话中预测美国要出大问题,包括次债、房地产乃至整个经济。现在除了美元还没出现大崩溃,其他都已成为现实,演讲稿《经济学演讲稿》。
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经济部门的怀特(William White)是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方法主要依据奥地利学派的理论。2006年的论文《价格稳定是否足够?》(Is price Stability Enough?)预测经济可能出问题,2007年6月年度报告更加清楚地表明其观点。
米塞斯研究所(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的经济学家Krassimir pretrov在2004年文章《中国大萧条》(China’s Great Depression)中预测2008-2009中国会发生大萧条。曾经参加过美国总统竞选的政治家Ron paul也是一位坚定的奥地利学派拥护者。去年底他在国会发表演讲《奥地利学派是对的》(The Austrians Were Right),帮他写演讲稿的是希夫。
最近西班牙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Jesús Huerta de Soto Ballester出版《货币、银行信用和经济周期》(Money , Bank Credit and Economic Cycles),被认为是奥地利学派最完整的现代版本。
这次危机与30年代大危机有诸多相似之处。一方面,危机前宏观经济没有明显征兆,价格稳定、经济正常增长、技术进步良好;另一方面,股市、房市、投资都出现问题。因此这次危机可以用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进行预测。
30年代大危机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有两个人可能成功:哈耶克和凯恩斯。结果是前者被边缘化,后者成为主流。这次危机之后也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进一步强化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统治地位,另一种可能是彻底扬弃凯恩斯,复活奥地利学派。我认为后一种可能是存在的。根据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政府救市只能延缓危机,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对经济危机的不同理解
凯恩斯强调需求不足。美国的问题显然不是需求不足,而是过剩。中国过去十几年居民储蓄率也没有上升,而是下降的,居民储蓄率从1996年30%下降到25%。世界银行报告的计算是居民储蓄在GDp中的比重从20%下降到16%。基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GDp由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部分组成,只要增加净出口就可以增加GDp。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征关税,限制进口。这些概念甚至已经进入统计,统计部门专门计算投资、消费、净出口对GDp贡献率。
而按照奥地利学派的观点,越是危机就越要自由化。萨伊定理(Say's Law)认为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创造供给。要让别人买你的东西,只有你买别人的东西。因此自由贸易是最好的政策,而不是像凯恩斯主义。
如果说这次危机是因为美国太自由,不如说是因为中国太不自由。如果五年前人民币能够升值,给企业一个正确信号,企业投资设厂的方向就会更加明确。人民币持续维持低估状态,给出的信号就是出口总是有利可图,企业就会是出口导向。如果早一点改变,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就会小一点,货币发行就会少一点,中国就不会出现那么大的问题。
国际上有一些人认为中国不花钱促使美国花钱,所以导致这次危机。这是荒谬的,因为总体而言,美国是主动的,中国是被动的。但从国际收支角度分析,中国确实有点助纣为虐。如果人民币汇率合适,就不会有大量廉价商品输入美国,美国通货膨胀政策会导致价格更早上升,美国可能更早采取措施。但是由于人民币低估汇率,美国货币增加没有表现为价格上涨。而美联储货币政策是盯住价格,看到价格稳定认为宏观利率没问题。
格林斯潘货币政策的一个特点是非对称性,美联储在经济泡沫破灭之后会利用货币政策救助经济,例如1987年股市崩溃、亚洲金融危机、网络泡沫。而股价大幅上涨时美联储不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也导致美国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怀特(William White)《价格稳定是否足够?》(Is price Stability Enough?)根据历史和理论得出结论:价格不能作为判断宏观状态的主要指标。按照奥地利学派理论,最重要的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不是一般价格水平。从投资品传导到消费品有相当长时滞。当消费品价格开始上涨时,已经是大难临头了,这时已经不是采取措施能够解决的。
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下滑和上涨存在严重不对称。经济繁荣时上游产业上涨很高,下游产业上涨较低;经济衰退时上游产业下滑幅度大,下游产业下滑较小。中国去年工业生产典型有这个特点,上半年重工业增长远高于轻工业,下半年重工业下跌幅度远大于轻工业。按照凯恩斯消费不足理论,应该表现为轻工业下跌更快,而事实不是这样,用消费不足难以解释。
这次危机会对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对中国而言,不仅影响经济,而且影响到整个改革进程。现在有一些比较极端的观点认为,“美国垮了,市场经济失灵了,中国为什么还要自由化?”“中国之所以没有出大问题,是因为金融体制没有自由化”。对危机的不同理解将导致完全不同的政策。
第二篇:土地经济学课堂演讲稿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
一、基本概念
讲到土地集约利用,首先要知道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是指:
1(地理学)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
2(资源学)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属性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土地开发程度
2.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效益
(三)土地利用规划
(四)土地开发
(五)土地保护
由于土地的有限性,要求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怎么样最大化呢?这就涉及到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实质上是研究土地投入产出的关系,即以在土地上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产出,其内涵扩展包括以下含义:
1、土地地块集约利用,它是指区域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块集约化利用。
2、土地类型集约利用,它是指区域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集约化利用。
3、区域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根据有限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土地经济、生态、适用性)和社会属性(市场供求关系、城市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
对各种土地类型集约高效利用的同时,要在区域土地利用合理性结构条件下实现区域土地的最大产出和土地利用效益,达到区域土地集约利用。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看是集约与否,这就引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其中集约度是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之一,它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的投入,可以用实物形态或价值形态的指标来衡量。但并不是集约度越高越好。通常情况下投入越多产出就会越多,但这涉及到一个土地报酬递减律,它是指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及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增量(边际报酬)终将出现减少,及至负增长的普遍现象。最早发现这一现象的是17世纪中叶的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
图1-1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示意图
Fig.1-1 The Law of the Land Remuneration Deceasing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优化土地利用投入产出关系与经营方式的基本依据,土地收益的递增或递减取决于投入资源要素和土地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当两者比例得当时,土地收益就会增加,相反则会下降,要使土地产出更多的产品获得最大收益,就需要了解和研究土地报酬规律的作用,合理组织集约经营,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还有很多,我们在下面将会提到。
这里要注意集约利用与规模利用不同:规模利用是指其它条件不变,各生产要素以相同的比例增加或减少,所带来产量的变化。而集约利用则是研究某特定地块上的所投资本和劳动数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看一下土地集约利用的分类:
土地集约利用分为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农业土地集约利用:
实现农业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有: 1)提高复种指数 2)加快中低产田改造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4)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1)搞好城市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 2)推进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以减少低效利用 3)整合工业园区,发挥集聚效应以提高用地效率 4)强化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土地以促进集约用地
二、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对土地集约利用规律的研究,最早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通过对城市周围农业土地利用类 型的空间分布研究,杜能提出同心圆布局原理,并认为农业土地利用的合理集约度,按土地区位地租高低即距离市场远近配置,将区位与土地利用合理集约度研究结合在一起。随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和赖特广亩的城市论等有关城市规划理论也都被引入到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相关领域。
国外在城市规划学,经济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研究中几乎都将土地集约利用作为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影响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制度等作用机理,探索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和发展规律。从而遏制城市的无序蔓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1991年美国城市规划协会(APA)提出新一代的规划法规研究,1999年研究完成“精明地增长的城市规划立法指南”,2000年,APA又出版了该指南的使用手册,到2002年底,美国已经有14个州全部或部分采用了“精明地增长的城市规划立法指南”的建议,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性。英国提出发展“紧凑型城市”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型措施来防止土地的低效和无效利用等等。
目前国内常青等人以深圳市为例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及实证分析的方法将全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集约利用、集约/适度利用、适度/低度利用及低度利用四类;陈玩菊等以整个广东省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1998—2005年以来21个地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单元分为高度集约、中度集约、一般集约及粗放四类,还有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土地集约利用情况,总的来说研究方法以人工神经网络法、层次分析法最为常见。
下面我以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评价为例来介绍
我国国土资源部统计数字表明,1990年到2004年全国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由近1.3万km2扩大到近3.4万km2;同期,41个特大城市主城区用地规模平均增长超过50%;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达到2.28,大大高于1.12的合理水平。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建设用地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仅靠新增用地来发展经济会对我国耕地保护带来很大的压力。为此,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明确提出在我国“实行强化集约用地政策”[2];2007年6月25日全国第17个“土地日”的宣传主题也设立为“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坚守耕地红线”,从国家政策的层面提出了集约利用在中国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用地是城市用地主要部分它的集约利用势在必行。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建设用地,以最小的土地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需要。对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利用首先要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不能只看它的集约度,要构建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合理选建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从集约利用限制指标、集约度程度指标、投入程度指标和土地利用效益指标等四方面筛选。
实例:下面是山东省临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例子.1)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的获取
这里选用了4个方面的8个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临沂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数据获取
2)临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目前对于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有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RS、GIS技术评价法、理想值修正模型等。这些方法指标体系错综复杂,计算过程庞大。这里采用平均值法来评价临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该方法计算过程简单,能够反映出临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水平。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方法
临沂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方法计算过程如下: 正增长(当指标越大越好时):Dij=Mij/Ni 负增长(当指标越小越好时):Dij=Ni/Mij 区间值(当指标在区间最好时): Mij∈﹛Ni1,Ni2﹜时Dij=1 Mij﹤Ni1时Dij=Mij/Ni Mij﹥Ni2时Dij=Ni/Mij
式中:Dij为第j个城市第i项指标因子的评价得分值;Mij为第j个城市第i项指标因子的实际值;Ni为第i项指标因子的目标值。当实际值Mij达到甚至超过目标值Ni时,以满分1计入。当合理值为区间值时,以区间值的平均值为标准进行计算。
4)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结果
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结果见表3。临沂市2006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为0.7001,仅比东营市与菏泽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标准(表4[9]),临沂市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处于Ⅲ级,城市土地利用处于中等水平,基本集约利用土地。
在城市集约利用评价中,与其他5个城市相比较,临沂市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入、地均GDP得分的排名在青岛、济南之后,位居第三,这与临沂市综合得分排名相吻合,说明在产出方面临沂市能较好地发挥城市土地的生产力,经济效益较好。但是,临沂市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入、地均GDP分别仅达到合理值的0.4481、0.4007,说明临沂市土地利用潜力还可以挖掘,土地产出效率有待于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临沂市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人均道路面积指标得分为0.6235,排在济南之后,位居第二,说明临沂市的交通道路系统还是比较完善的。另外其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得分为0.9000、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得分为0.9500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得分为0.9648,这些指标得分都很高,并且也都是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有利因素。这说明临沂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限制因素比较小,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很大。
随着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深入和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定量和多种方法的综合提供了可能,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也会随之改进,从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
第三篇:信息经济学PPT演讲稿
大家好,我们是第十六组,我是范佳佳,负责介绍ppt,之前提问刁难各位同盟的是李欣,即将等待大家提问刁难的是张顺玲,还请大家手下留情。
下面请大家欣赏我们的作品。时下流行的话题颇多,而征婚这个问题似乎永不退色。当找对象这个话题进入到网络电视媒体时,我们的生活就又增添了些许乐趣,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和我一起通过“非诚勿扰”走进信息搜寻与信息系统选择。
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有这么一群男嘉宾
1号,如花,男,35岁,离异,一对子女,月薪:5000元
2号,矮穷戳,男,30岁,未婚,无恋爱经历,月薪:3000元
3号,高富帅,男,25岁,未婚,有过两次恋爱经历,月薪:10000元
问一句,在场的女同学,你们的选择是?号
在“非诚勿扰”中的信息搜寻模型中,正常的女性就会有如图所示的反应,面对一、二号男嘉宾的出场,心碎,灭灯。当三号男嘉宾出现的时候,不乏闪烁红心,为他留灯。
好,通过这个事例,让我们走进乔治 • 斯蒂格勒的信息搜寻理论。首先,简要介绍一下乔治 • 斯蒂格勒:主要对工业组织、市场功能、价格理论、政府管制等方面做出了
开创性的贡献。其发表的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是信息搜寻理论的奠基性作品。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搜寻的目的是通过获取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以获得收益。——搜寻具有成本。因此,最佳搜寻次数(或规模)取决于搜寻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在MR=MC处,达到最佳收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设立停止搜寻的标准或原则。
回到非诚勿扰的世界中,我们建立出它的价格离散模型:非诚勿扰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可以看做一个信息系统。在这个信息系统中,男女嘉宾都是信息搜寻的需求方。女嘉宾通过至少三轮的不断深入了解,对所有在场的男嘉宾的个人以及与之相关的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与认识,就会形成一个大体的预期收益与搜寻的边际成本对比关系图。如果女嘉宾在整个环节中灭灯,则意味着她要进入下一轮。同时,其搜寻成本也相应地增加其中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等。
因此,通过分析得出表,找到了最佳收益点。“非诚勿扰”中的信息搜寻原理:
(1)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找对象到结婚的过程就是寻找目标市场、考察双方需求,认同商品交换条件直至签订契约的过程。
(2)“非诚勿扰”就是一个信息搜寻的过程,从对男嘉宾的基本信息的了解,到最后抉择自己心仪的对象,就是一个初步的信息筛选过程。
(3)在配对成功后,与男嘉宾的交往到最终决定是否在一起的过程是进一步地信息筛选过程。
其中“非诚勿扰”在整个环节中,就提供了信息搜寻的平台。
“非诚勿扰”中的信息系统选择原理:
男女嘉宾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搜寻自己心怡的另一半,“非诚勿扰”这个栏目就构成了男女嘉宾的一个信息系统。但即使拥有这样一个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但如果男嘉宾被全部灭灯或女嘉宾一直没有被牵走。即他们都没有选择该信息系统做为决策系统,也可能使其效用不能达到最大化。男女嘉宾进行信息搜寻的根本原因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是由于“价格离散模型”,即因为信息的不完全。导致男女嘉宾都想通过信息搜寻来找到是自己预期收益最大化的那个他她。
解决找对象的措施
通过非诚勿扰、百里挑
一、我们约会吧、百合网、世纪佳缘等网络电视媒体、婚姻介绍所、亲戚朋友介绍等相亲、一见钟情等等,还有待发掘哟1
最后,祝愿大家找到心中的lover,谢谢!
第四篇:公共经济学演讲稿
老师、同学:
大家好!人挤人、人挨人、人拥人、人撞人、人碰人,熙熙攘攘、项背相望、摩肩接踵,凡是一切形容人多的词语用在这里都是恰如其分的。那么大家猜出我说的是什么了吗?没错,我说的就是中国式旅游。(点击报告人)而今天,我并不准备去吐槽我们的神一般的旅游乱像。那么,我今天要说什么呢?别急,现在我就告诉你!我们的报告题目是基于民间资本参与视角下的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与政府的作用的研究。(点击标题)
旅游公共服务是我国公共服务建设的基本领域,也是一个需要逐步完善的系统。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承担旅游公共服务的大部分职责,伴随着济全球化和市场技术的进步、公共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政府财政紧张、公共服务质量下降和效率不高等问题。所以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让民间资本参与进来,是顺应旅游行政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如何管理和开发公共物品效用最大化的要求。
那么我们的研究框架是什么呢?在展示框架之前,我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我最棒的小伙伴。(点击团队介绍)首先是***,也就是今天的报告人,也就是站在讲台上为大家正在作报告的我;其次是我的临床挚友***;然后是属于我们9523的奇葩一朵花***;接下来两位是两个非常优秀的两位女生,她们是***和***。我们的期中作业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会有今天即将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内容。(依次点击照片)
下面向大家介绍我今天的报告框架。今天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点击出照片)分别是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与可行性分析;条件与效率分析;市场化的途径选择;以及在市场化过程中,政府所起到的作用。今天采取4+2模式进行讲述,四个大板块,每个版块2个小点。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与可行性分析。(点出标题)
那么什么是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呢?顾名思义,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就是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依托社会组织以克服政府垄断经营弊端的一种管理模式。(点击定义)
大家可能会问了,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具有可行性吗?(点击可行性标题)其实它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公共服务的范围也随之拓展和交叉,为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提供可能。而且政府承担过多的旅游公共服务职责,不免造成政府财政的紧张。所以拓宽旅游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让民间资本参与运营和竞争,也是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主要途径。
下面来看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条件与效率分析(点击大标题)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条件,我在这里将从两点论述,其实第一个条件刚才已经谈到,由于世间原因,在此就不详谈了。(点第一个)2009年我国《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要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和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国家旅游投资政策的放开,为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旅游政策环境。(点第二个)
对于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效率分析方面,(点击标题,点击整个ppt)我们主要有三个观点: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可能会影响社会公平:泰勒曾指出,公共服务提供机构己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合作关系,竞争压力会破坏这种关系。竞争压力越大,服务提供机构之间破坏性竞争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就会只针对一些特定群体或者只有能消费的起的群体提供服务。这会导致对公共资源的逆向分配,使旅游公共服务的私有化可以降低成本并符合旅游者(公众)的意愿,使那些需要服务的人得不到服务,尤其是如何保证针对弱势和少数群体的服务可及性,从而影响社会公平。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可能出现某些“负外部性”: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正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会产生垄断等“负外部性”一样,市场提供旅游公共服务也可能会产生垄断等“负外部性”问题。如果把旅游这一公共服务完全交给民间资本或者企业来运营的话,由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难免会造成一些消费者权益被损害,政府形象受损,公共服务质量下降的问题。第三板块是: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途径选择。在这里也是从两个板块进行论述。(点击标题)首先是第一个板块,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范围识别(点击小标题)
许多旅游公共服务产品符合竞争性和排他性之间的一项特征或特征模糊。其中一类是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如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的城市绿地和免费公园等。日本学者植草益认为,[4]这类准公共产品由于不具有排他性,因此价格形成困难,只能采取免费供给方式。另一类准公共产品是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旅游公共服务,如基础性设施中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交通服务、旅游保险服务等项目,这类准公共产品由于具有排他性,因此有可能成为“市场性产品”。(点击两个板块)
下面要讲的是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方式选择(点击标题)
公共选择理论学派的代表人施莱弗指出,当政府可以与私有企业签订比较完备的合同时,私有生产比公共生产更有效率,即使在合同不完备时,竞争会使私有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进而建立自己良好的信誉,取得更好的社会绩效。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合同承包、补贴、特许经营、授权等市场化供给方式将政府提供服务的权利让渡给旅游相关企业,政府旅游等部门要起到监督和保障的作用。
最后一个板块要讲的是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中政府要起什么作用?(点击标题)
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证明,市场不能自行达到完全竞争状态,而即使市场达到完全竞争均衡,也难以确保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因此在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市场机制存在的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为政府的合理介入提供了前提。
政府从维护旅游者的公共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利用行政性资源和行政手段,纠正或缓解旅游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带来的不经济和不公正,从而维护旅游经济和旅游市场秩序的稳定。从本质上说,政府监管存在的合理依据是市场失灵,是对市场失灵或缺陷的回应,是通过适当的政府行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增加全社会的福利。(点击监管)
在市场提供旅游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给予旅游公共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旅游者)以某种支持。因为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部分民间资本所掌控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侵犯旅游者权益,游客的权益和安全得不到保障。因为旅游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一般是分散的,而且同样由于理性“经济人”的原因,消费者容易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不太可能形成强有力的集体行动与旅游公共服务的私人供给者讨价还价。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必要为消费者提供信息和其他必要的支持。(点击支持)
(点击结语)众多实践证明,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中引入市场机制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旅游公共服务产品可以通过市场配置方式来提供,并且加以引入民间资本来达到提高政府供给效率或弥补财力不足的目的。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是顺应旅游行政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如何管理和开发公共物品效用最大化,为民众提供满意的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
第五篇:高中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概括 第一课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以及两者间的关系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3、货币的产生过程以及含义和本质 ?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职能以及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还债、地租、利息、税款、工资)和世界货币
5、货币流通规律以及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货币流通次数
6、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成因和对策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引起物价上涨,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其实质是经济过热,供不应求,总需求>总供给,应该“逆风向行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和财政政策(提高税率)通货紧缩,反之即可
第一课
1、结算方式的类型: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支票的类型: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如何判断汇率升高或降低
4、本国币值升高或降低的影响
①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不利于海外投资和留学
②本币升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有利于海外投资和留学
5、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第二课
1、影响价格的三因素:供求,地域,气候
2、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3、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无关
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只影响自己生产商品的数量以及自己的价值总量
全社会的价值总量不变,社会生产率提高,商品数量增多,财富增多(使用价值的量增多)
4、货币本身价值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商品价格的成反比,(货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价格升高
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在各部门的分配;
2、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导致优胜劣汰 第二课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3种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替代品中A的价格变动与B的需求变动同方向,比值或乘积>0。互补商品中A的价格变动与B的需求变反方向,比值或乘积<0。
2、价格变动对对生产经营的3种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②预期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③收入差距越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有钱的不需消费,没钱的没法消费),收入差距缩小,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因此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④物价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上涨,消费水平降低
2、消费的类型有哪几类
按消费方式分:钱货两清的消费,所有权和使用权归买者自己。贷款消费,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租赁消费。不变更所有权,获得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
按照消费对象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按照消费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3、恩格尔系数变动的意义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系数降低,说明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反之也成立
4、消费心理和消费观
消费心理主要有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一个理智的消费者会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举债消费不可行,紧缩消费不利于人们需要的满足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可持续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②消费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起导向作用,③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社会再生产过程
生产: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分配和交换:链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消费: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①由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是社会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科技发展,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通过改革完善各项基本制度
第四课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什么?
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构成一:公有制 ①国有经济
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地位: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②集体经济
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地位: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包括合作社、集体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义: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
含义: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地位: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为了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构成二:非公有制 ①个体经济
含义: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特点: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
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现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 ②私营经济
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特点:规模较大,设备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作用: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 ③外资经济
含义: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特点:规模大,技术水平先进,管理水平高
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为什么?
原因:①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怎么做?
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公有制企业搞股份制改造有什么意义? 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行效率;
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第五课
1、企业和公司 企业
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地位: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公司
含义: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
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
2、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
3、兼并破产的意义
对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竞争力,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实力
对国家: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五课
1、劳动和劳动者
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劳动者地位: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只有分工 不同,地位平等
2、就业问题 A 意义:
①对社会:是民生之本,生产出社会所需的财富
②对个人:通过就业取得报酬;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劳动重要
B 现状:形势严峻 ①总量比较大 ②素质不高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C 措施
(1)党和政府
①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总量和规模②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就业结构③拓宽就业渠道,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④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⑤
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技能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2)劳动者: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①自主择业观②竞争就业观③职业平等观④多种方式就业观
⑤积极主动,脚踏实地,艰苦奋斗⑥提高素质和技能⑦树立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法律意识
3、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A:是什么
劳动者享有的权利: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B:为什么
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③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C:怎么做
党和政府: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者: 1.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 2.维权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3.维权途径:法律。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
4.维权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第六课
A:储蓄存款——便利的投资
储蓄存款: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⒈利息
①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②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③注意:利息和本息;年利率=月利率X12或年利率=日利率X360;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
2、主要储蓄机构:商业银行(①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②地位: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③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④其它业务:债券买卖和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业务等⑤作用:①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②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政府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③“监管”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B:股票——高风险与高收益同在(风险和收益成正比关系)
1、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属于所有权凭证。(股东可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姑息或分享红利等)
2、不可退还,可以在证券市场流淌买卖,并不是所有的股票都可以上市交易。
3、收益构成: ①股息和红利收入:要看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固定,可高可低
②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受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因素影响
⒋股票市场建立发展的意义: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C:债券——稳健的投资
1、含义:筹资者(企业或政府)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固定性),属于债务证书
2、类型: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①国债
含义: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 目的:弥补国家财政赤字,为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特殊经济政策、战争筹措资金 风险:以中央政府的信誉担保、以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风险小
收益: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低于其他债券 ②金融债券
含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 风险:比企业债券小
收益:低于一般企业债券,高于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 ③企业债券
含义: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
风险:以企业自身的经营利润作为保证,风险大 收益: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D: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⒈功能:主要是规避风险
⒉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⒊投保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⒋与社会保险的异同 社会保险(性质)解决大多数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给付标准)只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费用)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或由政府承担(保险依据)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保险范围)社会成员最破解的保险项目 商业保险(性质)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给付标准)保障项目广泛,给付标准较高(费用)完全由个人承担(保险依据)被保险人的需要(保险范围)保障项目广泛,保障范围大小与缴纳的保险费成正比 相同点:①都是一种投资行为②都是减少危害,防范后患,保障生产,安定社会的有效方法③是保险中的一部分
科学理财要做到:(1)注意投资的多元化,拓宽投资渠道(2)既要注意投资的收益,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3)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量力而行(4)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第七课
一、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1、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为什么: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且层次不均衡的现状决定了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构成: A: 按劳分配
1、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原因: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4、意义: ①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否定了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C:按生产要素分配
1、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私营外资的劳动收入)、资本(利息股息红利,私营老板的税后利润)、技术、管理、土地(房屋出租、土地流转)等
3、意义: ① 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② 充分调动积极性,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 ③ 促进经济发展
4、注意
劳动收入>按劳分配: 非劳动收入不等于非法收入
社会公平与收入分配
1、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和地位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解决措施
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举措A:
①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②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意义:是充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举措B: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通 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实现公平分配:
3、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
效率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第二,两者有矛盾性。措施:
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 财政
1、作用
①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缩小收入差距,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2、构成——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A: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最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国企税后利润的一部分和参股企业取的的分红)、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收费,罚款,公用事业收入中上缴国家的部分)。
影响财政收入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要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②分配政策。国家集中的财富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B:财政支出(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类型: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债务支出
财政收入和支出关系:有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 政赤字三种情况
税收(税和税的征收合称为税收)(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1、(本质)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特征)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并非不变化)的特征
3、税收的种类 ①划分标准:征税对象 ②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A:增值税
征税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避免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有利于促进生产专业化,体现公平竞争;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B:个人所得税
税征税对象是个人所得。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4、依法纳税 A:必要性 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B: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漏税(不知法而犯法)C: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②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
第九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
1、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和手段
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来进行。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调动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公共品市场不能调节;危险品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 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会导致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 ①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更好的配置资源 ②市场规则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出现。③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二、宏观调控
1、必要性: ①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②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目标要求)
2、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手段: 经济手段: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②经济规划和计划 法律手段:①经济立法。②经济司法 行政手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含义: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内在要求 三个结合:①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③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第十课 全面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已有成绩:
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2、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就业更加充分,建立完善社保体系,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③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二、科学发展观
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扩大内需,经济增长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三大产业协同带动;由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拉动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就是资源的全球性配置
2、表现:主要是生产全球化(各国的比较优势、相对优势)、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载体:跨国公司。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作用是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原因: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5、影响:
有利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火机分工水平的提高。提高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效率。
不利影响: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并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风险全球化
6、应对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二、世贸组织
1、地位: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3、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是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4、我国加入WTO的利弊: ①利: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②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 ⒌意义: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三、对外开放
1、已有成绩: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新任务: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优势互补。增强规则意识和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效应对贸易摩擦。
利用外资可以缓解现代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走出去”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意味着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包括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形式。
3、对外开放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总结一:经济学中与企业相关的专业术语
1、科技
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研力度、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 优化配置。
2、管理
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素质和技能(劳动者和管理者)
3、发展方式和模型
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变为集约型,降低能耗、节约资源,4、信誉和形象
诚信经营,注重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培育自主品牌、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5、结构调整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结构
6、遵守规则正当竞争,遵循价值规律,遵守市场规则(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道德规范)、正当竞争,尊重保护消费者和员工的权益、遵守贸易规则
总结
二、经济学中与个人相关的专业术语
1、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及质量(消费水平和质量),满足需要,改善消费结构
2、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潜力,实现人生价值
3、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4、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知识和技能、道德品质、身体和心理素质
5、树立观念:消费观、就业观、权利义务意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
总结三 经济学中与国家相关的专业术语
1、宏观调控:
运用多种手段(经济、法律和行政)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
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政策和制度:
建立健全(坚持和完善)XXX制度:所有制、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信用制度
建立健全XXX体制和机制:市场机制、公共服务体制 完善市场体系,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构建良好环境
3、协调处理好XXX关系:投资、消费、出口;生产与消费;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
4、投入:
加大对XXX的财政投入(行业和地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5、科技:
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教兴国,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
6、结构:
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社会
7、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重视三农问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8、对外开放
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优势互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增强规则意识和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效应对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