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说教材(最终5篇)

时间:2019-05-12 20:5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说教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五年级数学说教材》。

第一篇:小学五年级数学说教材

我今天的说教材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基础之上,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将从课标理念与要求、教材的编写体例、教材内容及逻辑体系、教材中不好把握的问题及处理建议这四个方面向大家做简要介绍。

一、课标理念与要求

首先课标理念与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课程总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本册教材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前几册教材相同,依据《课程准准》划分的学习领域,仍然设置了:“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地学习习惯,同时要关注学科特点。下面我就从这四个领域分析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及作用。在数与代数中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

减法;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基础上,进行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3、5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为后续的月份、通分做铺垫。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减法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乘除法基础上进行教学,并未后续学习分数乘除法、百分数做铺垫。

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图形的变换是学生在学习了观察物体、对称、旋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轴对称、旋转和欣赏设计,为后续的尺规作图和抽象思维奠定基础。在学生已有知识平面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表面积和体积。

统计方面,在学习习近平均数和中位数基础上,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现统计图的知识。

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整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

下面就本册教材的 分数加减法 单元做重点说明。

分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法则,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三年级上册中学习的,并且三年级上册虽然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的加减法,但当时学习这些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积累一些感性知识。从本单元开始,才系统地学习分数加减法。本单元学习的具体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本单元教科书重点内容是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抽象概括出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要搞好这一过程的学习,必须处理好算理与算法,单纯记忆与发展思维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应通过、思考、说理、交流等活动,经历用算理引入算法的重要过程,明白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变是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只用分子进行加减;异分母分数加减,要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使学生明白算理是算法的灵魂,而且避免了机械用法、单纯记忆的弊端,达到明理驭法的目的。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本课时的分数加减法主要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教材安排了折纸活动,感受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必要性。接着,又提出了估一估与算一算的要求,并用两种提示性的算法,说明学生在探索中可能出现的思考方法。对于异分母分数的减法,教材则直接呈现了计算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能直接进行减法的计算。在“试一试”的练习后,教材安排了对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归纳,以便学生能用简单的算理直接进行计算。

在开展教学时,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必要性。教材中通过计算两个小朋友折纸所用纸的数量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加法,目的是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这样的需求。当然,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时,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其次,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教材中安排折纸活动是为了学生能直观地理解两个不同分数相加在图形上所呈现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这两部分的相加并不是分母与分母、分子与分子简单的相加。因此,如何相加应成为计算的重点。当学生初步理解先通分、后相加的算理后,教师仍应结合直观图形,请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的道理,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最后,在独立探索中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教师可以直接出示相应的减法,供学生进行独立探索。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尝试后开展交流,也可以请学生用直观的图形来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以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学生能形象地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同时也体现出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要求,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第二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研究与编写,仍然坚持“在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个基本原则,力求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注意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小数乘、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数四则计算在实际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这两部分的计算教学,知识容量大,具体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所以它们既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教材的编排,在内容方面与以往教材变化不大,但在编排的思想上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注意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内容的安排、例题的设计、素材的选取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与前一册教材中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相同,本册教材没有概括小数乘、除法的意义,而是让学生在探索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和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小数乘法的例1,学生在解决“喜鹊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钱?”的问题时,在探索怎样计算3.5×3的过程中,获得对小数乘整数意义的体会和理解。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小数乘、除笔算的算理和算法,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与整数笔算教学相同,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算法,主要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教材展示了学生探索笔算算法的过程,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并注意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小数乘法,例1展示了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具体条件自主探索,提出关于3.5×3的三种不同算法;例

2、例3探讨小数乘法笔算的一般算法和算理,注意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积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例4则提示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归纳出小数乘法计算的一般方法。

(3)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计算教学从解决实际问题引入,各部分内容的教学都注意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等的教学,都是从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具体的计算方法。而在连乘、乘加、商的近似数等内容的例题设计上,教材安排了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不仅有助于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的理解,而且蕴涵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在小数除法单元还安排了“解决问题”小节,学习用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新的编排使计算教学的教育价值得到扩充与提高。通过这样的计算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好的掌握小数乘除法的算法,理解算理,获得相关的知识,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2.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册教材的简易方程单元是小学阶段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从算术到代数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在数学方法上也是一次突破。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习一些代数初步知识,学习用代数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算术知识,提高他们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本册实验教材关于简易方程的安排,在内容上仍然是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但是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新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1)内容的呈现、展开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探索性,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用字母表示数的教材编排,从学生熟悉的探索规律入手,由符号表示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教学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时,增加了开放性和探索性,如让学生自己试着“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并问学生“你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又如,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材用四幅插图展示天平实验游戏,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呈现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解方程的教学,也是借助天平演示的插图,展现解这些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

(2)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长期以来,在小学阶段教学简易方程,方程变形的主要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样的教学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因而易于理解,但是却不易与中学的教学衔接,到了中学还需要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解方程。现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调整简易方程的教学内容,突显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引进等式基本性质作为解简易方程的认知基础之后,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调整了简易方程的内容,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内容调整后,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例如,解形如x±a=b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减去或加上a,得x=b-a与x=b+a。解形如ax=b与x÷a=b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除以或乘上,得x=b÷a与x=ab。这样的解方程过程显然比原来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思路更为统一。

(4)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

在以往的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是分开进行的,前者属于计算,后者属于应用。本册教材编排将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

结合,恢复计算与应用的天然联系。在教学解方程时,例题的内容都是实际问题;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时,由实际问题引入方程,在现实背景下求解方程并检验。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解方程的过程,也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

“观察物体”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形体,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不能一次看到物体所有的面;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教材设计了丰富的观察—判断活动,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同时,练习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得到的图形表象,结合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从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教材还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表象,不断在脑海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则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了面积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形成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系统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教学内容的编排往往侧重于理解和掌握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本册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变化是,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的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首先,每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教学,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图形,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其次,按照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逐步提高探索的难度和要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就直接让学生试着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到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第三,研究每一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材均没有给出推导的过程和计算公式,以便于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索,自己得出结论,从而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探索并体会了所学各种多边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还体验了图形的平移、旋转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4.加强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前四年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一方面重点教学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使学生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新的统计知识——中位数,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学

会求数据的中位数,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与概率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

在具体编排上,教材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意选取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事例作为素材,让学生感受、体会所学知识的含义,为深刻的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能性的教学,教材设计了学生经常进行的各种游戏——足球比赛、跳棋、击鼓传花、跳房子,等等。通过操作、实验、研讨,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中蕴涵的数学问题,讨论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而丰富对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的体验,形成对这一抽象概念的正确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的思维习惯。中位数的教学也是安排了“掷沙包比赛”的内容,让学生在主动的、有趣的收集、分析、描述数据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其次,教材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关于“可能性”的教学,本套教材分两次安排教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主要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册教材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教材中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都注意在三年级上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安排,如掷硬币活动,涂色转盘的设计等,使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去探索和理解新的知识,从而更能积极的参与其中感受和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形成对等可能性的正确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教学,也是以已学的平均数为参照物,说明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平均数更合适。这样编排,不仅知识过渡自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很清晰地阐明了中位数的统计意义。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教学。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教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这一数学思想方法,不仅能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而且有利于培养符号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与前面几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仍然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数学广角”单元以及数学综合运用活动中,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设计了“量一量,找规律”和“铺一铺”两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图形的特征、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等),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五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好奇心。此时需要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逐步形成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考虑到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等因素,实验教材注意选择知识内容深刻、内涵更丰富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例如,知识含量更高的素材:狗的嗅觉细胞数是人的45倍,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的质量是地面上的6倍,国际标准书号的含义等,渗透了有关生物、物理、地理、文化等知识;第七单元例1的主题图,生动地展示了一封信传递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社会劳动的价值。第六单元的游戏规则公平性的教学,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这些都为教师结合教学渗透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环境保护、健康生活等教育提供了丰富而适合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本册教材仍然注意采用阅读材料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一些有关的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如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你知道吗?”等板块。介绍了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家的故事等等。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梅永红

林亭口镇高小

2010-8-24

第三篇:说课标说教材 小学数学

学课标研教材解析《统计与可能性》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绿意”。一直是我不懈的追求。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研说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下面我将从以下三方面研说:“

一、说课标(课程总目标、第二学段目标、第六单元目标);

二、说教材(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立体整合);

三、说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三方面进行: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从获得四基、增强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清楚的阐释。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 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对 于本单元领域的教学也做了具体的阐述。

教学本内容还应有针对性地关注学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第二学段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2能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数学思考

1.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2.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3.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本单元内容标准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将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数据统计的全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在充分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加以理解,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一)单元具体目标

1.简单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特点,并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

(2)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记录表、统计表。

(3)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参见例1和例2]

(4)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参见例3]

(5)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2.可能性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参见例4]

(3)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参见例5]

二、说教材(第二部分把握课标说教材)编写特点

通过前四年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一方面重点教学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使学生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新的统计量——中位数。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与概率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教科书在选材上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掷沙包、跳远、跳绳等活动,都是学生几乎天天参与的游戏,可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

2.由易至难,逐步深入。介绍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教科书在编排上采取了由易至难,逐步深入的方式。如例4和例5,列出的一组数据都是7个,即奇数个数据,按照大小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据就为中位数,可直接在数据组中找出;然后把7个数据变为8个,最中间就有两个数据,引出当 数据个数为偶数个时计算中位数的方法。

3.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统计与可能性是本册书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编写体例

(1)激发兴趣的主题图: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做幻灯课本98页}(2)促进思考的例题: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发散学生思维。人物对话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课本105页】

(3)多层次的练习:做一做。

(4)练习(思考题):弹性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5)全面的整理与复习:整理巩固、提高升华。(6)综合应用:深化理解、拓展应用

(7)阅读材料:结合适当的素材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立体式整合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主线,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数据分析过程;第二是数据分析方法;第三是数据的随机性;第四是随机现象及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这四条主线很重要,我们常说教知识不仅仅要教给学生一颗一颗的珍珠,还需要把这些珍珠串成一条一条美丽的项链,显然主线就是串这个项链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课标每个学段的第一句话,都是提出了有关过程的要求,显然就成为了统计学习的最主要或者最首要的一个主线,《标准》在三个阶段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在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在第三学段中,提出“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从三个学段的要求不难看到,首先过程都是重要的,第二数据分析的过程可以包括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另外随着年龄的差别,在要求上会有所差别,本套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描述性的词语(如“一定” “可能”“不可能”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单元安排的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是概率论中研究得最早,在社会生活中又广泛存在的一种随机现象。

三、说建议(第三部分洞悉学情说建议)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对等可能性思想的理解,淡化纯概率数值的计算。

在可能性知识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概率素养的培养,增强 学生对随机思想的理解,而不要把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内容变成了机械的计算和练习。

2.参与体验,经历过程。

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如掷硬币、玩转盘、摸卡片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中直观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的关系等,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游戏道具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实效性,教师的创新可使实验、观察、讨论事半功倍(例如学生掷硬币的道具,可将硬币放置于两个开口相对的一次性透明塑料杯中,杯口粘牢固定。这样既便于操作也便于观察和记录,而且可以避免发生硬币四处滚落的现象)

3.加强学生对中位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教学时注意结合学生已经很熟悉的平均数,对比教学,以帮助学生弄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使他们明白:平均数主要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中位数则更好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数据组,以反映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价值,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如例

4、例5的数据组中,因个别数据严重偏大,影响到平均数也偏大,导致平均数不能很好地代表该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中位数的优势正好能够避免一些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因而在这样的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就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因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数值排序中处于最中间的位置,故其在 统计学分析中也常常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人们由中位数可对事物的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和掌控。如某城市一个月的空气污染指数的中位数值是70(空气质量为良),则说明该城市这个月超过一半的时间空气质量都为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然后再利用中位数的这一特点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如调查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如果中位数显示睡眠不足,则表明全班至少有一半的同学睡眠不足,据此就可建议大家少看电视和按时作息等。评价建议

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潜能;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评价:

1.过程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探究过程,适时提醒学生不过分沉浸在游戏中,而要不断地独立思考和交流可能性的大小。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来总结规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巡视参与时,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通过手势、眼神、表情和语言等方式适时鼓励。这样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然后结合整体的学习过程从“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得出结论和大胆汇报”几个方面按A、B、C三个等级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每周统计一次,期末总评。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性的评价

2.知识与技能掌握

知识只有掌握的扎实,才能应用的准确,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会知识的情况采用了“评比+评语”的方式,从作业和测评两方面进行评价。根 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和每次测评的结果分优、良、合格三个方面进行评比,同时,从学生的角度上,写上贴切的赏识激励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3.应用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宗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点评,如,评价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等。有效的评价能开启学生心灵,让智慧的火花更加灿烂夺目,进而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1.活用教材,拓展教材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时,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安排丰富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2.巧用现实生活资源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注重发挥“生活”这一资源的教育功能。生活中购物发票、话费清单、车票、衣服标签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信息化时代,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我们能够获得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数学课程资源。媒体中可供我们利用的数学资源大致有以下几类:数据表格、打折信息、促销广告、与数学相关的文章与画面,等等。

数字是跳动的音符,数学是神奇的学科!做为数学教师,当我们把数学教学当做追求,潜心研究时,我们会伴着优美的旋律与孩子们共同享受艺术般的快乐。

第四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说教材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说教材稿

一、说课标

1、课程基本理念有所改变。

[原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文:“„„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与十年前颁布的《课标》相比,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有所变化。现在的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其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不仅使学生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这样一比较新《课标》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

2、课程目标有所改变。

原课标表述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新课标表述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变“双基”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新课标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总目标在表述上更加明确、全面、清晰、更有利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生的评价。

3、一年级上册的课程目标可以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20以内数的意义及常见的量;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准确进行运算。

·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认识物体的位置。·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方面:

·发展数感和空间观念。

·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问题解决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方面:

·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二、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9个单元: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二单元位置、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一)、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9单元总复习。分别安排在三个板块中。

数与代数中有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共六个单元。要求:教学生写数字、初步建立“20以内数”的数感,培养符号意识,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认识整时钟。

图形与几何中有第二单元位置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共2个单元。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能对简单几何体进行分类;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综合与实践中包括数学乐园和总复习共2个单元。要求: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2、教材特点。

(一)素材丰富。更具感性。

(1)海量情景图。如:我们的校园,小猪小兔盖房子、农家乐、野生动物园、拔河比赛……这些富有儿童情趣的美丽画面,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眼球。里面包含的奇妙知识,更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紧贴于生活。一年级学生所感知的生活较窄,只有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实物中选取学习素材,才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如:第12页第4题。说说下面的物品放在什么位置合适。这些物品在卧室里的摆放,学生是熟悉的。用数学语言上、下、左、右、前、后完整的叙述这些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有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位置概念。

(3)丰富的活动。新教材不仅延续了原教材中的活动,如:涂色、连线、画图、摆学具等。新教材活动更丰富。如:第11页第3题。把附页中的小兔和乌龟贴在图中。看图讲故事。说说,谁在谁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再如:第12页第5题。从附页上剪下小动物图,按要求贴一贴。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做”,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合理调整,更具理性。

1、内容调整

(1)新教材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旧教材中的第一单元“数一数”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的“比多少”合并而成的。而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中的“比高矮”“比长短”属于测量内容被删去了。将“分类”调到一年级下册作为“统计”的教学内容。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因为一年级一开始有些知识需要用到上、下、左、右、前、后位置关系来教学,如果不系统的学,不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所以这一改变更合理。而原来“位置 ”中的左右的相对性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3)“用数学”的例题增加了,如:79页例6,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再如:98页例6,我们领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原来有多少个哨子?这两题在原教材的练习中出现过,而非例题。学生生活经验有限,理解变通能力有限,所以练习时无从下手,稍有经验的老师都是自己作为补充例题讲解。所以新教材的这一变动更具理性。

(4)练习增加了,如: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原教材是学习了1~5的认识和比大小,第几,分与合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加减法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0的认识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共3个练习。而新教材每学完两个内容之后就安排了一个练习,而且增加了单元整理与复习。共5个练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和理解知识

(5)新教材中10以内的减法表增加了减数是0的,还增加了差是0的,下面的提问也多了一问。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一是归纳整理得更完整。二是关于“0”的计算,学生最容易出错。表里增加这部分内容。可以强化学生对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的掌握。

2、难度调整。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由于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由于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本册只认识“整时”。

(三)突显方法,更显灵性。

(1)对比教学。如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原教材采用的是分开教学。而新教材是对比编排教学。同时习题的编排也加强了对比练习。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感悟数,如“3”既可以表示3个,也可以表示第3了。

(2)三段式教学。教为学,学为用。解决问题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新教材用三段式教学突出了学法指导。如:P98例6,让学生了解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即: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提示)——分析并解决(教材一般用“怎样解答?”提示)——对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教材一般用“解答正确吗?”提示)这样,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清晰的线索和步骤。又如:36页的活动,老师根据“知道了什么?”怎样搭呢?“谁搭得更高?“这三个步骤去组织教学。活动不仅是有序的。也是带有探索和思考的。还应该是有效的。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3)“做”中学

如:第7页做一做的第1、2题。都是一一对应摆实物,感受多和少。第21页做一做第1、2题也是通过摆学具涂圆圈感受数的分与合。

又如:第35~36页认识图形,完全是通过组织活动、玩耍、拼图、搭建来感知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的特征。

还有第9页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文具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第11页把附页中的兔子和乌龟贴在图片中,再看图讲故事。

第12页从附页中剪下小动物图,按要求贴一贴。

都是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

(四)关注情感,更显个性

加减法表,原教材都是以完整的形态出示,但新教材先出示的表是完整的。再出示的表是一部分,要学生自己把表填完整,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时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又如:19页第5题,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1、2、3、4、5,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使他们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更有个性。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一)在“懂”的基础上“学会”,提高数学“四基”能力。

如:3+2,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就这两个问题,很多人都不能做出解释。其实不难发现,我们往往脱口而出3加2等于5,我们的策略是“直接提取”,也就是说,3加2等于5,我们成人已经形成了“计算自动化”,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我们可以迅速地从长期记忆中提取有关数学事实。那我们在一年级教学时,又是如何处理3+2的呢?一种常见的教法是借用“数的组成”想得数,即想:5可以分成3和2,3加2等于5。我们知道,在学习3+2=5之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知晓3+2=5;我们也知道,有学生最初就是用“数手指”的方法数出来的,之后,又由数手指发展为“数数”,即接着3之后数两个数:

4、5,所以,3+2=5。这样的算法,我们也许觉得幼稚,但这样的算法,恰恰最接近加法的定义。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在算“3+2”时也都形成了“计算自动化”,3+2等于5,都储存于记忆中。这时,算法已经脱胎于算理。学生学习基本口算就是在头脑中构建一个“数学事实库”的过程,继而完成从构建事实到提取事实的转化。

(二)在“做”的过程中“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第四单元认识图形,教学时,让学生随意摆弄手中学具,可摸、可滚、可推、可拍、可转„„这时,学生会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球还可以在地上转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球的表面是曲面。通过摆,搭,学生还知道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容易倒塌,要想把球放稳,必须放在平平的面上,我们还可以通过蒙眼睛猜物体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在学的过程中“养成”,培养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受益终生。我个人认为要从“听、说、写、用”四个方面作持久的努力。

听:要培养学生安静地、专注地、认真地听老师或同学讲话。说:举手发言,大胆地说,准确地说。

听和说密不可分,养成了良好的倾听和交流习惯,后续的合作学习才有了基础。写:书写姿势要正确,书写要规范。

用:会摆放收拾学具,会用数学工具,如:连线要用尺。

2、评价建议

过去我们有很多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继续沿用。今天想说说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及总复习学完后设置的过程性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评价时应采取灵活的方式记录、保留和分析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例如:第一次出现“成长小档案”是在学完第二单元“位置”以后。我想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一是在学习上有哪些收获,感受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成长;二是回味学习的乐趣,如: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或印象深刻的事,能答出一条收获的学生,就在他书中的小档案里盖一朵小花,有几条就盖几朵,以此激励学生。课堂上没有发言的学生,听了同学的发言后,回家把自己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来给你盖花。

最后让我们为新课程改革祝福,更祝愿我们老师们与新课程同成长,与新教材共发展!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研说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研说

一、说课标

查阅《课标》和《教参》,我们很容易得到《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和本册教材的各单元目标:通读这些目标, 我寻找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发现处处可见,看本册教材第一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第三单元“ 学会分析简单的数据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第四单元“认识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第八、九单元都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每个单元的目标无不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能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且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两个能力:即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读这些目标,我寻找着课程目标与本册目标的联系与差别,看到了目标的层次性。从课程目标中的“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本册的“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位小数加减法”,可谓是层层递进。同时我还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在“数与代数”这块:首先是数的认识,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再到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最后是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通读这些目标,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被《课标》的“四个维度”的表述所困惑,其实四个维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合体.例如: “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是“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具体化, “情感与态度”体现在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只有体会到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保持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该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

二、说教材

(一)主要内容:

大家知道,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分为四大领域,“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本册共有9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分为“数与计算”和“量与计量”。数与计算学习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量与计量认识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位置与方向(认识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及换算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统计与概率领域学习两种不同的条形统计图。综合与实践领域是通过数学广角来体现的,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对比其它几册教材,发现教材的全部内容都是按照这四块建构的,只是知识的学习逐步由易到难,每个板块的学习都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以“数的认识”为例:一上认识20以内的数,到了一下认识100以内的数,二下则是万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和以上的数则是四上认识的,在认识整数的同时还把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三上,小数的认识放在了三下进行学习。并且这四个板块不是独立分割的,尤其是综合与实践它不仅包含了数与代数,还包含了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随着年级不断增高它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明显。

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是怎样诠释课标理念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编写特点

(二)编写特点:

在注重课程目标整体实现的同时,不仅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培养数感。

①首先,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了教学步伐。本册与旧教材对比,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由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从16个减少为9个。

②其次,自主探索算理,不再概括法则。以除法为例,不再以文字的形式写出:从最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而是强调在情境中理解,避免了机械记忆。同时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与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来总结笔算的方法。

③其三,在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如在“植树节植树”的情境中,理解笔算除法,在“妈妈买一套书多少钱”的情境中,理解笔算乘法。这样,将计算时刻置于情境中,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为合理。④最后,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其实估算比笔算更具有实用用价值,教材加大了估算力度,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改理念。

2、注重实践,促进发展。

如在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编排中,教材呈现的学校未注明是哪所学校,显然,是要学生到本校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活动情境。再如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例1通过对一个超市四种品牌矿泉水上周销量进行统计,让学生了解一种新的统计图;接着引导学生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下一步的进货计划,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过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渗透方法,提高能力。

本套教材总体设想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据此,本册教材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教学。在解决问题单元里,教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素材,如体育锻炼、货物装车、公园购票、集体租船、收集数据等通过练习,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经验,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能力。

4、彰显魅力,激发兴趣。

本册教材不仅从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三)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虽有四大特点,但与其它年级相比,其体例却有着固定的格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编排体例。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是以主题图、正文、练习、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在正文里又由例题和做一做组成。

首先,会出现主题图:让人一目了然地获取主要信息。

其次,呈现例题:这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最后,安排做一做和综合性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这是课时的体例,如果涉及到单元的结尾,还会在最后,安排整理与复习:达到梳理知识的目的。

(四)内容结构立体整合:

横向联系:在图形与几何中各面积单位的换算和面积计算;统计图中求平均数;等量代换中,都可以看到数与代数的身影。总之,数与代数是其他几块知识的基础,反之,其他几块知识也可以检测数与计算知识的运用。

刚才说到的是整册书各知识点的横向联系,那每个知识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处于怎样的地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纵向整合。选取计算为例。

纵向整合:大家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计算是层层递进的。首先,整数加减法:是按一年级20以内、二年级100以内、三年级万以内的顺序。紧接着,乘除法:是按二年级表内、三年级两位数、四上三位数的顺序,最后过渡到,四下整数四则运算。到了五六年级,将整数的知识迁移到小数与分数的四则运算及负数中。本册计算教学的前期,学生已具备了10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而本册的学习只是一个知识的迁移与拓展。为后续学习多位数乘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说建议

课标思想需要转化成教材理念,教材编排又需要靠教师转化具体的教学行为。接下来提供几点教学中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1、研究教材,用好课程资源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3、引导探索,促进合作,重视评价

4、注重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下面我以第八单元解决问题为例加以说明:

教材呈现的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是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扩大了。此刻我们要做的就是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可结合具体内容,以学校举行运动会为教学活动主线:书本例题(教材99页)出示的是学生体操方阵,我们可改为运动会开幕式每班的学生方阵,这样运用现实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并在例题的教学中采取个人独立尝试、小组(或同桌)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发现、提出数学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阐述要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然后以采访运动会400米跑冠军为线索,引出教材习题101页第1题;在开运动会的过程中编发通讯稿,将教材习题第102页第6题很自然融入到全课活动主线之中。最后将教材习题102页第5题用运动会队员合影及相册为情景作为结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灵活运用现行教材和学校资源,并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新课程理念下,更提倡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内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住了新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再创造”,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

下载小学五年级数学说教材(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五年级数学说教材(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教材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就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进行解读。我说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说课标。二、说教材。三、说建议......

    小学数学 学课标 说教材稿件

    学课标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学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吨的认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小学信息技术说教材专题

    《信息技术》说教材、说课标 小学信息技术说教材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大港四小信息技术教师何国娟,我说的是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天津教育教学研究室编著的小学五年级......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树教材研说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树教材研说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研说的教材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我准备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研说。 一、 首先我从数学的四个......

    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主要特点:一、 从数学内容的选择来看在选择数学内容时,把促进学生发展,适应学生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尤其是继续学习的需要放在首位,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以......

    一年级数学下册说教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教材分析:教材概貌教学目标编写意图教学建议一.教学内容结构量的计量(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数的计算(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

    三年级数学下册说教材

    三年级数学下册说教材 邹伟基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我的说课将由三个方面展开,他们分别是:说课标,说教材,说建......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研说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研说 大家好,今天我研说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我的研说流程是,说课表包括学段目标和本册的内容标准、说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