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重点内容
高中数学总共分为八大板块,基本都有结合,但是基本所有的内容都是以函数来展开。
高考要考的三大思维:数形结合,换元思想,分类讨论。
如果你是高三,想要得到一百分至一百二十分的分数,就要把基础抓牢,先从容易得分的出手,比如立体几何,三角函数,概率。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比较容易,而且相对简单,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在这些的基础之上必须要把二次函数搞的相当透彻,因为考试往往与二次函数结合起来考。之后把数列拿下,数列其实很简单,总共就那么七八种类型,有时间的话找我,我给你一总结就完事。最后就是要突破难点了,其实难也不是太难,像圆锥曲线这些,把第一问搞定,第二问多多少少写点就对了,没有必要太专,因为这个板块想要得全分很难的,就那给那些考一百四的同学来吧。
最后就是还有不等式和导数了,导数基本的求导公式一定要相当熟悉,一阶导数正负号所决定原函数的性质一定要清楚。这些基本是送分的地方,最后一问就放弃吧。因为太难也没有时间了。
不等式,基本的要掌握,如果涉及到拆项的,能懂多少就懂多少,没有必要强!
好了,时间问题,就给大家分享这么多吧!
第二篇:高中数学内容概述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谁都可以创造最后的辉煌!
谁不停地奔跑谁就会最先到达终点
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
高一包括:集合与函数概念;三角函数;平面向量;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空间几何体。
高二包括: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算法初步;统计;概率;理科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统计案例)、选修4-4(坐标系、参数方程);文科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高三包括:一、二、三轮复习及模拟考试
高中数学的特点
1、高中概念多、抽象、难度加大、综合性强;
2、高中进度快,练习多,课后巩固时间少,要讲效率;
3、高中要求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被动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4、高一要打好基础;
5、高中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习惯
学好高中数学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因此同学们最好能养成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最好能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最好能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能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这样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比较牢固
逐步形成 “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高中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要体现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要摒弃初中那种过分依赖老师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步形成 “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自行总结知识网络,而不过分依赖老师。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从步入高中开始,我们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不能因为中考过了或自己数学基础好,就一直处于过于放松的状态,开学后还没能紧张起来;也不能因为自己基础差或高中数学稍有点难就产生畏惧心理。这些只能给你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不论你的数学基础好还是差,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跑的快还是慢主要取决于以后的方法好坏和努力程度。其次,大家要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以课本为核心,重基础
所有高考题,特别是我们广东省的高考题目都是来源于课本,但确又高于课本。我们应该要以课本为核心,特别是基础要抓好,很大一部分同学都不知道以哪一本参考书好,其实课本就是最好的参考书,里面有丰富的概念、定理以及习题。谁能够先把课本读厚,再读薄的话,那么他就成功了!以课本为核心,最多再要两种课外参考书就够了!每做一题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拿到课本找到相关的知识仔细思考,你会有很大的收获的!基础!基础!基础!我呼吁大家重视基础的学习!
第三篇:高中数学选修模块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及解析
高中数学选修模块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及解析
松原市实验高中
李冬清
1.选修1-1
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1)常用逻辑用语
对“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只要求作一般性了解,重点关注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和命题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要条件。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只要求通过数学实例加以了解,使学生正确地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对于量词,重在理解它们的含义,不要追求它们的形式化定义。另外,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使用常用逻辑用语的过程中,掌握常用逻辑用语的用法,体会运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述数学内容的准确性、简洁性。
(2)圆锥曲线与方程
在引入圆锥曲线时,应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的背景与应用,应向学生展示平面截圆锥得到椭圆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圆锥曲线的理解,应向学生展现圆锥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3)导数及其应用 通过研究增长率、膨胀率、效率、密度、速度等反映导数应用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理解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通过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在教学中,要防止将导数仅仅作为一些规则和步骤来学习,而忽视它的思想和价值。
2.选修1-2
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1)统计案例
通过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方法应用的广泛性。对于统计案例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几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对于其理论基础不作要求,避免学生单纯记忆和机械套用公式进行计算。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来处理数据。
(2)推理与证明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合情推理去探索、猜测一些数学结论,并用演绎推理确认所得结论的正确性,或者用反例推翻错误的猜想。本模块中设置的证明内容是对学生已学过的基本证明方法的总结,对证明的技巧性不宜作过高的要求。
(3)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在复数概念与运算的教学中,应注意避免繁琐的计算与技巧训练。(4)框图
从分析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运用框图表示数学计算与证明过程中的主要思路与步骤、实际问题中的工序流程、某一数学知识系统的结构关系等,使学生在运用框图的过程中理解流程图和结构图的特征,掌握框图的用法,体验用框图表示解决问题过程的优越性。
3.选修2-1
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1)常用逻辑用语
同“1(1)”中的建议。(2)圆锥曲线与方程
在“1(2)”中建议的基础上,增加“在曲线与方程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体会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对于感兴趣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圆锥曲线的离心率与统一方程”的教学建议。
(3)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空间向量的教学应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鼓励学生灵活选择运用向量方法与综合方法,从不同角度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4.选修2-2
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1)导数及其应用
在“1(2)”中建议的基础上,增加“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将研究函数的导数方法与初等方法作比较,以体会导数方法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一般性和有效性”的教学建议。
(2)推理与证明
在“2(2)”中建议的基础上,增加“借助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对证明的问题要控制难度”的教学建议。
(3)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同“2(3)”中的建议。
5.选修2-3
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统计案例
(1)计数原理
引导学生根据计数原理分析、处理问题,而不应机械地套用公式;在二项式定理中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成就“杨辉三角”,以丰富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认识。
(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研究一个随机现象,就是要了解它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和每一个结果出现的概率,分布列就是描述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概率规律,二项分布和超几何分布是两个应用广泛的概率模型,要求通过实例引入这两个概率模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统计案例 在“2(1)”的教学建议的基础上,增加“介绍所学统计方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丰富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认识”的教学建议。
6.选修4-1
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几何证明选讲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尝探究,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合情推理发现结论,再利用演绎推理证明结论。通过推理证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圆锥曲线性质的进一步探索,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和综合运用几何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7.选修4-4
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让学生理解平面和空间中点的位置都可以用有序数组(坐标)来刻画,在不同坐标系中,这些数所体现的几何含义不同。因为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可以使表示图形的方程具有更简便的形式,所以要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建立坐标系,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这样建立坐标系有哪些方便之处。参数方程的教学中,要通过对具体物理现象的分析引入参数方程,使学生了解参数的作用。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知识,选择适当的参数建立曲线的参数方程;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合作研究摆线的性质,收集摆线应用的实例;应用计算机展现心脏线、螺线、玫瑰线、叶形线、摆线、渐开线等,使学生感受这些曲线的美。
8.选修4-5
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不等式选讲
引导学生了解重要的不等式都有深刻的数学意义和背景,教学中应通过几何背景,理解这些不等式的实质;使学生善于运用代数恒等变换以及放大、缩小方法是证明不等式,例如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等;通过对一些简单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归纳法的思维方式和技能。
第四篇:高中数学教材章节内容
必修1全部知识点 集合: 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 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性质函数的运算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函数与方程函数模型
必修2全部知识点 立体几何初步: 空间几何体直观图三视图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空间图形的公理空间图形的平行空间图形的垂直简单几何体的面积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空间直角坐标系
必修3全部知识点 算法初步: 算法与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句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统计: 随机抽样总体估计线性回归概率: 事件与概率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概率的应用
必修4全部知识点 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定义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性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平面向量 : 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的应用三角恒等变形: 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倍角公式半角公式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
必修5全部知识点
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应用举例数列: 数列的概念数列的表示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的综合应用数列求和数列通项求法不等式: 不等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线性规划基本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均值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选修全部知识点 常用逻辑用语: 命题量词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充要条件圆锥曲线与方程: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方程的求法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空间向量的运算空间向量的应用距离和二面角三垂线定理导数及其应用: 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的运算导数的应用定积分微积分极限复合函数的导数推理与证明: 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直接证明间接证明数学归纳法反证法分析法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复数的概念复数的四则运算计数原理: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与统计: 随机变量概率分布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正态分布独立性检验几何证明选讲: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性质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坐标系参数方程极坐标极坐标方程不等式选讲: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
第五篇:政治学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1.政治: 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周延性、确定性、本质性)
2.政治学: 政治学就是研究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3.政治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4.利益: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5.利益关系:不同利益主体基于利益而形成的社会联系
6.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就是人们结成群体后形成的利益,即群体利益;或者是不同群体结成更大群体后形成的更大群体的利益
7.利益矛盾: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
8.政治权力: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公共力量(社会公共权力)
9.权利: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主张其利益的法定资格。10.政治权利:是权利的一种,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11.政治行为:人们在特定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12.政治统治:在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权力的主体为了维护其在特定政治关系中的支配性地位,进而实现其利益要求而建构起来的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威-服从关系。表现为政治权力主体对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
13.政治管理:在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而实施的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行为。
14.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形式参与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5.政治体系:由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有机构成的系统,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组织制度的体现,包括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
16.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按照地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组织。
17.政党:本质上是基于特定的阶级利益,由特定阶级的政治先进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权,进而实现阶级利益而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它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
18.政治社团: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国家政权机关政策制定、变更和执行的社会团体。
19.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反映或精神表现,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认知、情感、思想、理论及其政治伦理、道德和习俗的总和。20.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基于经济关系的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来的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和政治体系等社会政治现象的一种直观、自发的心理反映。21.政治思想: 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观念、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高级表现形态。
22.政治社会化: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政治学习和社会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或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23.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本质上就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的过程,政治发展的量变通过政治改革(政治改良)实现,政治发展的质变通过政治革命实现。
24.政治革命: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新的社会政治力量为改变政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剧烈社会活动。
25.政治改革:本质上是统治集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变革和完善,从现实看是统治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政治体系进行改进,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26.政治民主: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简答,论述:
1、利益的形成:(1)“利益”起源于人的“需要”,(2)“生产”是满足人类“需要”的基本途径,(3)共同的生产使人们结成社会关系,(4)受到社会关系制约的“需要”就是“利益”
利益的构成要素:(1)人(社会群体)——利益的主体,(2)需要——利益的心理基础,(3)生产活动——利益实现的基本途径,(4)社会关系——利益实现的本质途径。
2、利益的内在矛盾:
① 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② 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③ 利益的目标性和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④ 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3、政治权力的形成:(1)政治权力形成的物质基础——利益,(2)政治权力形成的社会条件——利益关系,(3)政治权力形成的必要前提——力量对比关系的非均衡状态,(4)政治权力的最终形成——纵横力量对比关系的交汇。
逻辑过程:利益→利益关系→力量对比关系(非均衡状态)→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
4、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客观要素:(1)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2)主体对社会财富的占有,(3)主体对暴力的占有(暴力执行者、暴力组织和暴力工具)。
主观要素:(1)主体自身的能力素质,(2)主体的身份资格,(3)主体的理论与策略,(4)主体的组织化
5、政治权力的特性:(1)主体利益性,(2)强制约束性,(3)专属排他性(垄断性),(4)扩张延展性,(5)多重职能性
6、政治权利的形成:(1)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共同利益,(2)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社会成员和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对共同利益主张,或对实现各自利益的共同规范的主张,(3)政治权利所主张的共同利益的范围层次——全社会范围层次的共同利益,(4)阶级社会政治权利具有阶级性
7、政治权利的特性:(1)主体的相对个体性,(2)法定规范性,(3)权利主体的自主性,(4)权利-义务的统一性,(5)自由价值性
8、政治统治的特性:
(1)政治统治的出发点——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2)政治统治的基本内容——构建政治权威-服从关系,(3)政治统治的道义依据——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4)政治统治的基本功能——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5)政治统治的首要价值取向——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9、政治统治的作用:
① 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力和利益,② 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权力制约关系,③ 保证政治权力的作用效力,④ 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安全,⑤ 保障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⑥ 确认和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
10、政治管理的基本特征:公共性,组织性,责任性,服务性,以效率和公平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11、政治管理的职能:
(1)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确定社会共同利益,实现社会共同利益(核心环节),维护社会共同利益(重要保障),分配社会共同利益,发展社会共同利益
(2)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把握利益矛盾,分析利益矛盾,解决利益矛盾
12、政治参与的特性:
(1)政治参与的主体——普通公民,(2)政治参与的内容——普通公民对于社会共同利益提出自己主张的行为;公民对于个别利益的主张不属于政治参与的内容,(3)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普通公民与政治权力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4)政治参与概念的外延——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5)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不局限于政府立法和决策,还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与政府组织和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13、政治参与的作用: 在政治生活中:
(1)影响政治权利主体的利益主张的实现——通过影响政治权力实现利益要求
(2)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通过政治参与体现公民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认可和支持(合法性参与)
(3)影响政治管理的民主化——通过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4)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通过政治参与提高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从而培育其政治人格
(5)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通过政治参与协调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从而增加政治和社会稳定因素
在社会生活中:
(1)影响社会公正与公平——通过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利益分配政策、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2)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作用(3)影响社会流动与自治——通过政治参与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自治的发展
(4)影响社会进步与发展——通过政治参与推动政治变革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4、组织化与个体化参与的不同:
个体化参与:政治权利主体以个体形式参与政治活动; 组织化参与:政治权利主体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参与政治活动
组织化参与的优势:
(1)政治参与需要付出成本,持续不断的政治参与要消耗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个人难以承受;
(2)个体化政治参与缺乏足够的分量,难以引起决策者的重视;
(3)个体化政治参与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最后导致谁都不参与;(4)组织化参与在精英人物的引导下,更有利于实现和维护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15、国家的本质:
①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②国家是按地域来划分其国民的。③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16、政党的基本特征:
(1)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2)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3)政党具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4)政党以谋取、执掌政权作为实现其纲领的根本手段,(5)政党有正式的组织章程和健全的组织机构
17、政党的作用:
① 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愿,② 集合和壮大阶级政治力量,③ 影响或领导国家政权,④ 培养本阶级的骨干分子,⑤ 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18、政治社团产生原因:(1)社会重组——社会转型期社会公众的心理需要(2)社会利益分化——多元化利益表达的需要(3)政治权力扩张——对政治权力的利用和制约的需要(4)政治权利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扩大的需要
19、政治社团的功能: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性功能,沟通性功能,工具性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 20、政治心理的特点:
①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现象的感性认识,②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现象的反映,③ 政治心理的存在形式具有潜在性和隐秘性,④ 政治心理反映特定利益主体自身的利益倾向
21、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
外部因素:
① 物质环境:社会生产力水平是影响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政治心理客观基础的决定性因素
② 社会关系环境: 在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中,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对于人们的政治心理具有决定意义;规定了社会心理的社会内容和社会取向。
③ 政治制度环境:社会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政治心理,其变化必然导致社会政治心理的变化
④ 思想文化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对政治心理的作用,往往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的
⑤ 动态环境:动态的政治过程中的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公共政策等,也是政治心理的产生的重要因素
内在因素:(1)社会成员的自身特征,(2)社会成员的心理背景,(3)社会成员的社会经验,(4)社会成员的个性倾向
21、政治动机的含义: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实施某种政治行为,以达到特定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是隐藏在政治行为背后、推动政治行为发生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的产生:(1)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特定的利益需求,(2)将这种利益需求与政治联系起来,确立某种政治目标,(3)这种利益需求及其向政治目标的转化,形成了政治行为的内驱力,即政治动机
22、政治思想的特性:
① 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实的理性认知,② 政治思想反映着政治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的逻辑关系,③ 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④ 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23、政治思想的作用:
① 支持并服务于特定的利益主体,② 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③ 指导并帮助人们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④ 主导和统领人们确立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
24、政治社会化的作用:(1)传播、维持和改变特定的政治文化,(2)培养和塑造“政治人”,(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4)影响和制约政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