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段精读课文教学操作流程[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20:5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中段精读课文教学操作流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中段精读课文教学操作流程》。

第一篇:小学语文中段精读课文教学操作流程

小学语文中段精读课文教学操作流程(三读模式)第一课时

一读:读对读懂,弄清写什么。

1、读文标出生字新词。(可作为预习)(5分钟)

2、认读字词,把握词义。(借助工具书自学,教师点拨)(侧重名词性词语)(10分钟)

3、逐段读,说段意。(写的什么)(10分钟)

4、整体读,说大意。(抓住何人、事、景、物、时、地等基本要素)(5分钟)

5、写字词。(课后要求写的生字,三年级词语表中的词,四年级词语盘点中的第一类词)(10分钟)

第二课时(结合课后练习设计)

二读:读顺读熟,了解为何写。

理解积累重点句群。(或重点词句,或典型段式)(10分钟)

体会人文主题(文章情感、人物特点)(5分钟)

三读:读好会读,学习怎么写。

1、揣摩表达方法。(5分钟)

2、小练笔。(仿写、改写、补白、读后感等)(10分钟)

3、拓展阅读。(向作者简介,作者的其他作品,同类题材、体裁,相同表达方式的文章拓展)(10分钟)

主要策略:

1、面向全体、强调自主。

2、突出方法、强化训练。

主要目标:

1、简化环节、易于操作。

2:注重效率,增大效益。

第二篇:小学语文高年级精读课文基本流程

小学语文高年级精读课文基本流程

“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把语言文字能清楚,以便(初步)掌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4个环节:

(1)梳理初读及整体感知情况。(2)围绕疑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3)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4)小结理解课文的情况。

说明:第一,(1)环节要紧扣第三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总结读书及感知课文的情况,以表扬激励为主。第二,(2)环节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第三,本阶段第(3)环节,是落实语文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教学程序的重要环节,在该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课文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4)环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学环节,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明确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及文章主旨;三是为第四环节做好铺垫。第五,(2)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说明:第一,该阶段要和第三阶段中的第(4)环节相吻合,要体现出顺接关系,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三,该阶段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属于辅助环节,可有可无。在教学设计中该阶段是否要体现出来,要依据教学内容的多少、课文篇幅的长短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巩固梳理,迁移应用——归纳总结,拓展实践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二是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三是提问上节课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检查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导入时要选取一至两个方面作为导入的内容,不可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据第一课时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巩固梳理,拓展应用。本阶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读文本”阶段的继续和补充,是继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并形成语言积累。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1)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价值观念。(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在熟读课文,形成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句段,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主题思想的。第二,(2)环节中阅读的材料可以是学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师搜集的,无论是谁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有关,通过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三,(3)环节中的综合练习和实践活动以迁移运用为主,该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写字练习、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以及辩论、表演等活动。第四,在该阶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级段的特点:低年级以了解词句的意思和感受课文内容为主;中年级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为主;高年级主要从文体、表达顺序、关键词句去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3、归纳总结,拓展实践。

说明:该阶段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一是就学生对正篇文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明确优点,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实践性活动,向课外延伸。

第三篇: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三读教学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目的。而学生学习语文教材编写的一篇篇优美的范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教师应怎样教学精读课文呢?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精读课文教学模式三读教学法”,在此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粗读课文——读通文本,了解梗概

粗读,日常生活中是指快速浏览、把握大意地粗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它是指学生初次接触陌生文本,以读通课文、大致了解内容为目的阅读方式,也称之为“初读”。初读课文两次较好,主要完成两个教学目标。

1、扫除读音障碍,读通全文

初读课文时,第一遍要求学生边读文边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在读不通顺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完课文后通过自我拼读、查找工具书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对不通顺的地方进行多次练习,直到读通顺为止;第二遍读文要求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完成,可采用指名读、齐读、轮读等形式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音的正确与否,纠正错误读音,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读文,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两次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较为直观的印象,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简明扼要地口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让学生自我概括,然后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交流成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细读课文——读懂文本,理解想象

细读是指全面、仔细地阅读课文,是让学生不加删减,不加选择地读完全文。细读要求学生认真读文,读懂课文。细读课文时,主要完成三个教学目标:

1、突破难点词句,初步读懂课文

⑴理解难懂词语。学生细读课文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懂的词语,这时提倡学生用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我们主张先运用“猜想法”——根据上下文意思给词语作出最合理的猜想。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然后是小组讨论。最后才是求助于工具书解决语词。这样做能避免学生自己不动脑思考、过份依赖工具书的现象。

⑵突破理解障碍。在细读过程中,让学生找出读不懂的语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并根据课文内容自我或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和解决问题能力,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2、理清课文脉落,初步把握课文层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小学生能给课文分段,写段落大意,但它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课文的层次,理清课文的条理。教学中可在学生细读完后,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及重点写……”的形式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疏理课文内容,能够把课文联系紧密的段落分成几大部分,简要说出大意。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形式分析课文条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层次及详略的全面把握。

3、调动学生想象,加深课文理解

在细读课文过程中,有些课文单靠对文中字词的揣摩,理解远不够深刻,这时要求教师能够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参与到阅读中来,边读文边想象。比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月光曲》等课文时,可先让学生调整情绪,闭起眼睛,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想象中看到了什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让呆板的文字叙述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品读课文——感悟文本,体味情感

品读是指对文本有选择性、重点地深入阅读,也可称之为“精读”,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段有选择地、深入地品读感悟,获得自己独特感受、感悟写作方法、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阅读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品读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引导品读

这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的品读,一般是老师参考课文后“思考·练习”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去有目的地品文酌句,边读边悟,从文中找寻问题的答案,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课文《猫》时,我首先出示第一个思考题,打开学生的话匣:“我们经常能见到猫,猫在你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你对猫的独特感受。”学生发言踊跃,纷纷表达了自己见解。接着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老舍爷爷十分喜欢猫,在老舍爷爷的眼里,猫是一种既古怪又淘气的动物,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你能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中看出猫的这些特点?”学生马上带着问题到文中进行“地毯式”的搜索,很快便发现了其中的点点滴滴,并能在文中相关的地方写下自己的看法,说得头头是道。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有利于学生形成记忆,积累运用词语,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效果比“填鸭式”教学大大增强。

2、自主品读

这是指学生自主地感悟课文、领悟文章写作方法的阅读方式。

⑴指导学生学做眉批和旁批。可让学生在文中自由地找出含义深刻、感悟较深的语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见解,教给学生做眉批和旁批的方法,可引导学生根据“我知道了……我感受到了……我体会到……”等形式记述感悟。

⑵指导学生赏析词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好词佳句”认真评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评语——好在何处、为什么好。

⑶指导学生写收获。学完一篇课文时,能让学生写写学完课文后的收获,可让学生根据“学完本课后,我知道了……我感受到……以后我该怎么做……”的形式写感受、谈收获、抒情怀,逐渐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3、合作品读

这是指学生在小组内有目的地品读交流。合作品读要有严密的组织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小组成员先围绕一个与范文中心相似的共同话题模仿文本、遣词造句、拟写作文,然后小组交流讨论看法,最后修改作文,全班汇报。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又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

四年级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

为加强阅读教学改革,摒弃繁冗分析,实现“自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我四年级语文学科组全体成员针对目前学生的学习现状做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字、词、句、成语积累贫乏,只停留在书本上,课外收集不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独立阅读能力不强,而且阅读无目标,缺少对文本的个性化见解,甚至读完一篇文章后毫无感受,或者感受肤浅。),于是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不管是哪层次对话都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整体-部分-整体。把课文读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需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问题在于,这样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自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第一个层面:教师自己读懂教材

教师首先要与教材的编者对话,了解教材的编写思想、编排体系、选文的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的设计意图等。接着要钻研每一篇课文。首先通读课文,对全文有整体印象,再细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是怎样写的?教师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抛开所有教辅资料,独立深入解读文本。支玉恒说过:“我备课,在读文设计方案之前,决不翻阅任何参考资料,就是自己认真阅读教材。先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然后合上书回想文章的整体内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再细读,看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铺设了什么样的细节,用什么方法描述等”。支玉恒老师四十岁从一名体育教师转成为语文教师,成为语文教学专家,这与他每次教学时都能独立解读文本是分不开的。教师要能独立解读文本,不断提高解读教材的能力。只有深入独立阅读才会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自己都不能读懂文本,那就谈不上做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了。

独立解读文本,不是完全摈弃教辅资料,只是要求教师必须先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思考,再参考其他资料,使阅读更全面。如果一拿到文本就翻阅各种资料,往往是别人的阅读代替自己的阅读,久而久之,自己的阅读能力就会减退。在自己独立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广泛参考别人的理解,吸取有益的成分,完善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要全面深刻。教师只有全面深刻的解读文本,才能把握文本的基本解读,才能合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因为个性化解读是基本解读的升华,个性化解读前提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二个层面:充分预设

教师自己解读教材后体验阅读中的酸甜苦辣,感受到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接着要充分预设学生的解读。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可问自己:学生会如何理解课文,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怎样促进学生的理解?文章的重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如何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中落实教学目标?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重新整合教材,然后再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素质的角度,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探究的核心问题,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灵活地使用教材这一潜在的文本,提高对教学的认知水平,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听说读写的活动。这样教学设计才会更有针对性,课堂上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只有全面深入解读教材,才能有更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1)充分预习进行自学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教师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促进者。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充分,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实际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刚把课文看一遍,教师就开始提问、讲解,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和所提的问表现出茫然的神色。这种教学肯定是脱离文本,架空分析的一种形式。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文本,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前预习的方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阅读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学生能够读独立阅读。预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逐步培养和提高。开始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留下的痕迹都是浅层的,阅读目的很模糊。教师在引导时要把握年段阅读要求,将阅读方法和所需培养的能力有机的结合来。四年级学生阅读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学会默读、学习略读,读中提出自己的疑问、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学生在三年级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的能力,到四年级指导学生预习时可做以下提示:

a、把课文大声读三遍,做到正确流利,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b、自学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写。

c、默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做记号,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积累,借助字典理解词句意思。

d、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边读课文边思考。e、学习课文中你有哪些想提的问题。f、划出本课你欣赏的词句。

这六步提示是对学生自学方法和过程的指导,是紧扣第二学段学生阅读所要达到的能力提出的。每次预习也可根据课文特点作一定调整。如果学生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教师可以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多项任务引导,逐步提升预习能力。(2)课堂交流

在教师和学生分别都充分解读了教材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课堂交流了,包含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生本交流等。

交流的第一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预习状况。

学生课前做了预习,教师要认真督促检查: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了解学生识字的情况,了解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和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感受程度;要求学生质疑,质疑与思考有密切的联系,不会思考的人难以提出问题,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预习的深度。还可采用学生汇报的方式。要求学生汇报自己如何自学的,自学中通过什么方式解决了哪些问题,遇到了哪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彼此之间能互相学习交流自学的方法和自学的内容。

交流的第二步: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教师要适时指导。

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应该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哪些内容已掌握,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再把教学目标和学生预习情况结合起来考虑,还有哪些目标没有达到,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该采取哪些措施。教师的指导应该对学生的自学起到梳理和调整的作用。在学生交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要集中解决。要求学生提问时,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问题还很多,教师要能从纷乱的提问中捕捉那些对理解课文起到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同时还要训练学生提问的能力,开始学生的提问可能是浅层的,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防止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不加思考就提出问题。

课堂交流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时,还要考虑如何把课标中要达到的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a、“读”的能力

四年级学生应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的能力,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课程标准》指出:“在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默读的训练。朗读:多读少讲,自主阅读

入情入境,体会感悟

模仿实践,逐步提高

默读:时间充裕,静心思考,检查效果

带着问题默读,在读中思考,边读边提出自己的问题,找出答案。在默读中要求学生动动笔,圈圈、点点、划划、写写,使学生读思写结合,动手动脑相结合,通过“圈点批注”,在“静思默想”中“潜心会文”。

实际教学中,略读是容易被忽视的。如何指导略读?略读和默读总是连在一起的。略读的训练时机应放在初次接触文本时,要求学生一目一行地默看,然后说出文章的大意。开始训练时,可要求学生略读某段,说出大意,然后略读几段,最后略读全文,并都能说出文章大意。略读能力在循序渐进中提高。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学生都能做到,但如何达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还需教师不断的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建立在充分解读基础上的。除此之外,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不管是初读还是精读或者是整体回归读,教师有感情地范读都会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感情朗读的欲望。b、理解词句的能力

词是句子的基础。理解词语的方法一般有3种:借助工具书,根据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理解。因为借助工具书和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词句最终落脚在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理解词句常常只是停留在对词语的字面理解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同时也在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的主旨,在理解课文内容中更深入地体会到了词语的含义。两者相辅相成。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查字典理解词语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一定还要回到课文中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所以平时教学中要重点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c、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内容的方法:

(1)理解重点词句。

(2)边读边展开想象,形成画面。(3)理清文章思路,用自己的话叙述。

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体会感情的方法:

让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领悟表达的方法:

(1)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2)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

(3)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4)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d、概括复述的能力

四年级阅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的能力。要训练学生复述的能力,首先得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说出文章的大意,在学完课文后再要求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训练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复述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想课文主要内容,再想主要内容分哪几部分,每一部分又讲了哪些内容,这样在学生脑中搭起课文内容的框架,复述就容易了。f、积累的习惯

中年段是语文积累阶段,在课内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词语,精彩语段,还要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也积累下来。平时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将优美句段集中本上,经常阅读,有时还可以建议学生背熟。每周检查交流,可引导学生将积累本趣味化,根据内容描花添彩,贴卡通画,增强学生趣味性,积累贵在坚持,只要坚持了一定会有效果。周卫华老师介绍的“十读”(课件)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学习概括段落大意)。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各部分的意思(初学分段)。

四读课文,提出质疑(不理解的句子与词语能主动提出来)。

五读课文,发现课文重点词句,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六读课文,发现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巧(品读词句)。

七读课文,发现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读懂作者的描写顺序)。八读课文,发现作者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及表现形式等)。

九读课文,体验作者思想感情(与作者平等对话,尽量从对方的角度体验作者的感情。)

十读课文,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想(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写法指导

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对教材中每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特点应掌握清楚,本学期要向学生介绍哪几种表达方法也要清楚。再考虑本学期将向学生介绍的几种表达方法在哪几篇课文表现比较突出,在引导学生理解那几篇课文时有目的向学生介绍表达方法。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体会这各种表达方法,学完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练笔。每篇课文在表达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有机结合,总会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指导学生小练笔,长期坚持训练,学生不仅可学到很多表达方法,在习作中学生还会很自然地运用这些表达方法。学生的小练笔要及时评析,评析重点放在学生是否把本节课中介绍的表达方法在合适地运用。

利用精读课文培养小学四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我们进行的一个研究课题。经过理论研究与实践,从四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实际着眼,教学中我们力图做到:

第一、以班级授课为基础,构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充分自主探究阅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探讨相融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精读一篇课文的基本策略。

课前预习,初步感知——学生按教师提示先行阅读课文或查阅相关资料,自主探究,与文本作者对话,与文本中的人、事、物对话,初步把握文本意义。

课堂研读,引导领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或精华部分,采取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参考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师生间围绕文本再次对话、交流。

课后延伸,迁移发展——学生积累文本精彩词句段,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等。

第三、培养学生精读重点段落的基本策略

读前有目标——出示教科书或师生提出的研读目标。

读时有方法——学生按教师提示的方法、步骤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之后,学习小组交流,推举代表整理研讨结论,准备发言。

汇报多形式——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如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还要重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美读课文。

评价与点拨——在学生交流、研读后,根据学习目标、任务,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习成效。教师的随机点拨、示范,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第五篇: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策略

我们现行使用的这套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把课文分成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这三类,在教学中通常的具体安排是,精读课文两课时,略读课文一课时,选读课文由学生自己阅读,今天我们在这里研究的就是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让大家明晰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

一、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教什么。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更是灵魂,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充分重视目标对提高教学效率的巨大作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呈现得非常清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也就是说,低年级我们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是识字写字教学,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重点,只要学生能够把文章读顺、读懂即可。从中年级开始,《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开始有了具体化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解读课程标准,我们就不难看出,中高年级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在“阅读”、在“理解”、在“感悟”。

现在我们语文课一周只有五、六节,而语文课文的篇数却并没有减少,课文均在32篇左右,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语文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完成哪些任务呢?通常精读课文的课时目标分配如下:第一课时,低年级要重点完成识字写字任务、对课文朗读的检查、读懂课文(完成朗读指导、进行语言训练);中年级除了要完成识字任务、对课文朗读的检查之外,还要有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本的细读感悟(解决泡泡里的问题及部分课后问题)、写少量的字(课文长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高年级识字量少,甚至到了六年级没有识字任务,那么在第一课时就是要完成有针对性的预习的检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本的细读感悟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我们都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处理要遵循整体性,不要断章取义、肢解课文,也就是说,在第一课时就要完成对一篇课文的精读讲解,避免出现第一课时讲一部分、第二课时讲下一部分的情况。第二课时,通读全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赏读(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特别好的地方背下来)、积累运用好词好句、拓展课后问题、较有目的地搞小练笔、还要进行巩固识字、加强写字的训练与指导等。

明确了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也知道了第一课时应该教哪些内容,那么怎么教才能更好的达成目标,使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更有效呢?“十二五”期间,我市语文学科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实施情•知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大连教科所成功立项,在多年语文教学研究实践基础上,在宋所长的指导下,我们以“情•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建构为核心,博观约取联系实际,尝试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课“五步五学”的基本模式。经过两年的课堂实践,此模式日渐成熟。

“五步”——指的是课堂结构五步曲。即:读,从专题入手,进入新知。测,汇报预学内容,以学定教。议,遵循方法,把握主要内容。悟,品读课文,与文本对话。结,归纳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五学”——指的是学生学法的五要素。即:趣中学,开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测中学,检测学生预习的情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确定教学重点。感中学,在把握主要内容的过程中,获得整体感知的能力。悟中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领悟和掌握知识。乐中学,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快乐地学习。“五学”贯穿整个课堂,实现学习过程有趣的进入,快乐的结束。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正先生指出:“阅读心理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然后揣摩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整体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学的研究方向,“五步五学”模式就是要引导教师把握阅读教学的方向,由内容分析为主走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由只注重教科书走向注重阅读与实践,由重视教师作用走向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具体来说,“五步五学”教学模式的流程为:

读,导入新课——测,检查预习——议,整体感知——悟,细读感悟——结,整体升华。

(一)读,导入新课,抓住单元专题

我们所用的小语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就按专题组织单元,每册八个单元(六年下册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专题。如六年上册的八个专题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每一组元的导语都安排在这一组第一篇课文之前,一般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段用来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第二段用来提示本组元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每组元的第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就利用导语导入新课。如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刚开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你们是否看见过这样的现象:水龙头不停地流出清澈的自来水,用水人不知去向;开着电灯、电视,房间里长时间空无一人;笔记本被随手扔进垃圾桶,却只用了几页„„你们是否想过,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今天我们进入第四组课文的学习,这一组的专题是 ‘珍爱我们的家园’ ”教师就是用导语的第一段话来激发学习兴趣,并直接点明专题。接下去让学生默读导语第二段,找到本组元学习重点。在学生回答后梳理出一二三来,连同专题用课件出示,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进行这一组第二篇课文的教学时,老师开课又继续点专题:“在‘珍爱我们的家园’这一组元,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是《只有一个地球》„„”,这都是不忘专题的表现,体现单元整体教学思想。

导入新课后,对于有的课题要进行简单的处理,如读音的强调、字形的提醒、词语的初步了解、甚至于标点的理解等,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低年级的导入,更加注重趣味性。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测,检查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所谓的“测”,就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测,这个“测”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检测,也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检测。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对预习内容的汇报反馈,了解自己对新知的把握度,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解决预习中所产生的疑问。教师通过有效的检测,诊断学生的预习效果,科学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帮助不同起点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准备为不同起点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低年级的预习,教师要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课堂上再通过检查督促预习,进而使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到了小学高年级,教材选文较长,语文的课时又少,要想在两课时内完成一篇精读课文教学,在一课时内完成一篇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提高效率的前题就是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

预习怎样才算充分?得把课文读熟,至少四五遍;得能利用相关资源查到一篇课文的相关资料;得能较准确地认读生字和词语,利用工具书查出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得试着把握主要内容和试着回答书后问题。

教师的预习检查,从词语开始,先是读词语,理解词语。词语是包含生字的词语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做法是让学生熟读达到积累,重点词语让学生交流意思。然后是读要求写的生字,在巩固识字的基础上交流书写时要注意什么,为第二课时之前的练习写字奠定基础。低年级在这个环节要很好地完成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识字教学的步骤是:画出生字(课前)——读准字音(由词语的认读到单独生字的识记)——记忆字形(多种方法)——组词造句(运用实践)——复习巩固(把生字放到新词中)。在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照自己圈画的词语是否准确,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对课前预习功课的一个检查,更是通过这种检查培养学生词语的感受能力,而这个能力是低段学生很重要的一个能力。识字环节结束,可以顺势安排写字的时间,也可以把写字环节放到理解课文之后,指导要实,范写要到位,坐姿要强调。中年级在这个环节也可以安排点写的时间,如果理解课文时间长,也可以完全放到第二课时。小学阶段要求认识3000个汉字的任务在五年级下册已经完成,所以六年级书后没有横线条,也就是没有识字的任务,但是写字仍然是一项任务,老师在检查学生读书后“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之后,可让学生交流“哪个字的写法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为学生课后的书写练习做指导。

最后是检查朗读。对正确流利者充分表扬,对朗读中的错误给予纠正。

(三)议,整体感知,培养感受能力

议,就是学生遵循一定的方法,通过小组、全班的互议,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低年级没有整体感知的任务,所以这个环节主要是针对中高年级而言。在这个环节要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具体说来,整体把握是读课文,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预习、提读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有效调控,课堂上尽量让更多学生获得这种概括的机会,因为这个环节最能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学生太啰嗦,提醒他概括点;学生太抽象,提醒他具体点;学生基本正确,提醒他人说得更好;优秀生说完,可让学困生重复。同时,在这个环节要教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如,串联段意法,概括要素法,文题扩展法,抓重点段法,抓中心句法,分析比较法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年级教概括的方法,高年级是运用方法的阶段。

(四)悟,细读感悟,培养理解能力

悟,就是细读感悟。细读感悟环节需要教师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特点进行研读,特别是教师要善于找准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设计“牵一发动而动全身”问题,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默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圈画批注,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点要往哪里打——朗读和背诵是低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课文中词句的理解是理解课文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要抓住朗读的指导和语言的训练,采用赛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表演读等不同的形式来吸引学生读书的兴趣;阅读教学应彻底改变低段高教的弊端,把阅读还给儿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少而精,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说了这么多,最后落脚点就是一句话——坚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五)结,整体升华,获得情感体验

结,就是归纳总结。这一环节就是要回归整体,引导学生弄清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获得情感体验。

下载小学语文中段精读课文教学操作流程[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中段精读课文教学操作流程[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一、模式结构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三)交流表达,点拨提升 (四)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五)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二、模式解读 (一)、整体回顾,导......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五篇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模式流程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模式流程 一、激趣导入 可以尝试运用披文入情(激发情感)、设置疑问(启迪思维)、形象故事(引人入胜)、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演示练习(直观形象)、幽默语言(轻松愉快......

    《火烧云》教学设计(精读课文)

    《火烧云》教学设计(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说课稿大全集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大全 1《忆江南》 一、 说教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片段教学的方法初谈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片段教学的方法初谈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片段教学的方法初谈 总结十多年教学的不断积累,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从而整理出了一些对自己来说有一定实践意义的......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新授课的教学模式(最终五篇)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孙海霞 新授课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浅谈小学语文中段的童话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中段的童话教学 麦斜镇中心小学习莉莉 童话作为一种文字浅显的儿童文学体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简单的故事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告诉孩子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