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中级经济师资格考试考点解析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2014年中级经济师资格考试考点解析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一、分税制概述;分税制是指在明确划分事权和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与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方法。分税制是财政分权管理体制的典型代表,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模式。分税制主要包括“分事、分税、分管”三层含义。分税方法有两种形式:(1)完全按税种划分——多数西方国家采用此种方法。按税种划分还有完全形式和不完全形式两种:①完全形式:只设中央税和地方税,②不完全形式:设中央税和地方税之外,还设置共享税。
(2)按税源实行分率分征,即对同一税源各级预算同时按不同税率征收。美国的情况:所得税为联邦的主体税种;州政府的主体税种是销售税和总收入税;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则是财产税。
二、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一)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的划分;1.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2.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所需支出。(二)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
文章来源:103网校
第二篇:2013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辅导资料:财政管理体制
2013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辅导资料:财政管理体制
经济师考试 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内容与类型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掌握)
财政管理体制: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掌握,2011年修订)
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
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
(1)受益原则 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范围来划分政府间事权
全国性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央政府;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地方政府
(2)效率原则 根据产品的配置效率来确定事权的归属
(3)区域原则 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区域性来划分政府间事权
(4)技术原则 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大小、技术难易程度来划分政府间事权
【例题 多选题】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原则有()
A.受益原则
B.统一领导原则
C.区域原则
D.一级政府、一级事权原则
E.效率原则
『正确答案』ACE
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集权原则 将收入份额较大的主体税种划归中央政府
(2)效率原则 将一些流动性较强的收入,作为中央政府收入
将一些流动性不强的收入,划归地方政府
(3)恰当原则 将一些调控功能较强的税种和体现国家主权的收入作为中央政府收入
(4)受益与负担对等原则 对于收益和负担能够直接对应的收入(如使用费),作为地方政府收入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
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项重要配套制度。
【例题 多选题】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主要有()。
A.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B.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C.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
D.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E.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正确答案』ACDE
(三)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1.财政管理体制的两种模式(2011年新增)
类型 特征 代表国家
(1)财政联邦制模式 在宪法和相关法律确定的各级政府独立事权的基础上,各级政府独立地行使各自的财权财力,自收自支,自求平衡,自行管理,自成一体的体制模式。在这种体制下: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地方上级财政与下级财政之间没有整体关系,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依靠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 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墨西哥、印度等
(2)财政单一制模式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根据事权划分及与之相适应的财力财权划分,统一财政预算和分级管理的一种体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财政大政方针和主要的规章制度由中央统一制定、安排,地方在中央决策和授权范围内对财政活动进行管理。财政单一制模式下,地方政府拥有的分权水平较低,自主性较小 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
2.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了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总体上讲,我国一直实行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1980年至1993年历经了三次大的改革,这三次体制改革可以概括为是“包干制”财政管理体制
(1)1980-1984 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分灶吃饭体制
(2)1985-1987年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3)1988-1993年实行包干财政体制
了解包干型的优缺点
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例题 单选题】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从1994年开始建立了()财政管理体制
A.统收统支
B.收支挂钩
C.包干
D.分税制
『正确答案』D
(四)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了解)
1.保证各级政府和财政职能的有效履行
2.调节各级和各地政府及其财政之间的不平衡
3.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财政效率
第三篇:201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201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201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渐行渐近,网校特别整理了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专业教材的重点知识点,希望您提前掌握,以迎接201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
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有财政分配,就需要设立一定的机构来从事财政管理。古今中外,各国政府都设立了专门的比较完善的财政机构来管理财政事务,形成一个比较健全的财政管理系统。与政府管理体制相适应,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各级财政部门内部又设置不同业务分工的机构,分别负责各项业务管理工作。
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
财政管理体制作为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根本制度,其依据是政府职能界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内容。在多层级政府及其财政结构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将所有事权集中在中央,也不可能将所有事权都下放给地方。过度集权和过度分权都会产生许多问题。政府问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一般遵循以下重要原则:
(1)受益原则。这是指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范围来划分政府间事权。对于全国范围内受益的事权划归中央;对于在区域范围内受益的事权划归地方;
对于受益范围涉及多个区域的事权划归相关地区政府协商承担,或者由中央政府出面协调由受益地区共同承担。
(2)效率原则。这是指根据产品的配置效率来确定事权的归属
公共产品和服务由哪一级政府提供效率更高就由哪一级政府来提供。
(3)区域原则。这是指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区域性来划分政府间事权。
将没有区域性特征、需要按统一规划和标准提供的全国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事权划归中央政府,如外交、国防事务等;将具有区域性特征、需要因地制宜来提供的地区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事权划归地方,如社会治安、城市供水、公园事务等。
(4)技术原则。这是指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大小、技术难易程度来划分政府间事权。对于规模庞大、需要高技术才能完成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应由中央政府负责,如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公共工程;反之,应由地方政府负责。
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问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重要原则:一是集权原则。无论是单一制国家,还是联邦制国家,为了保持政策的统一性,保持社会稳定,维护中央政府权威,一般都是在政府间初次分配中集中较多的财力,将收入份额
较大的主体税种划归中央政府。二是效率原则。将一些流动性较强的收入,作为中央政府收入;
将一些流动性不强的收入(如以土地为课税对象的收入)地方政府比较了解税基等基本信息、收人相对稳定的,划归地方政府,既易于操作,征税效率也比较高。三是恰当原则。为了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将一些调控功能较强的税种作为中央政府收入;对于体现国家主权的收入(如关税),作为中央政府收入,不宜作为地方收入或中央地方分享收入。四是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对于收益与负担能够直接对应的收入(如使用费等),一般作为地方政府收入。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也就是说在财
政收支总量中,划归中央政府掌握的收入要大于其实质性职权范围的一定比例,而地方政府所承担的职权则往往要超过其直接收入划分所拥有的财力。所以在财政收支划分上作出这种非对称性安排,一方面,中央j吱府拥有相对较多的财力,使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中央政府支持,同时中央政府也有能力予以支持,这有利于保证中央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地位,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公共需要的受益范围是具有区域性的,各地企业和居民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需求都具有质和量的差别,由各地方政府针对本地需求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要比中央政府提供更为便利,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作为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项重要配套制度。本章后面将专门阐述财政转移支付的内容。
第四篇:经济师《中级农业》:农业企业管理体制
经济师《中级农业》:农业企业管理体制
农业企业组织管理体制
一、建立与健全农业企业管理体制的意义与原则
中级经济师农业企业管理体制是指企业的组织和领导体制,它包括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的划分、组织机构、责、权、利关系,领导制度和管理制度等。
建立与完善农业企业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1)有效性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4)企业管理体制与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
二、农村双层组织管理体制
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指,在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由统一管理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管理体制。《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统一经营层次的主要职能:(1)管理协调。行使土地公有权,组织农业基本建设、抗灾;对合作社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对合作社的重要活动规定统一的行动准则和对重大问题做出统一决策等;(2)生产服务。对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组织一家一户办不到或虽能办到但不经济的事情;(3)资产积累。管好用好现有的公共积累和固定资产,统一组织,筹划兴办企业。
农业合作社双层经营体制的特征:(1)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过去是集体占有,集体统一使用;而现在,土地仍归集体所有,但承包给农户使用,但农民没有处置权,不能买卖、出租。一些大型农机具、农田水利设施等仍归集体左右,由集体统一筹建和管理。一些中小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归农户所有和农户使用。(2)在经营方面,过去是集体统一经营,现在是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3)分配方面,过去是集体统一核算,按共分进行分配;现在是家庭核算,包干分配。农业合作社双层经营体制,把家庭经营纳入合作经济体系,既坚持了公有制,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家庭经营的积极性。
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主要途径:(1)健全农业合作社组织,这是完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组织保证。(2)完善土地承包形式,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实行“双田制”;搞好土地的定等估价;实行土地调整、转包和转让;实行土地有偿承包制度。(3)加强制度建设。(4)发展集体经济。(5)强化服务功能。
第五篇:经济师《中级金融》重点归纳:外汇管理体制
经济师《中级金融》重点归纳:外汇管理体制
一、我国中级经济师考试的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
1996年12月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对资本项目外汇进行严格管理。
二、外债管理
(一)外债与外债管理的概念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定义,外债是指在任何特定时间内,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责任的债务,包括本金的偿还和利息的支付。
外债管理是指一国政府对外债及其运行加以控制和监督。
(二)外债总量管理与结构管理
1.外债总量管理
外债总量管理的核心,是使外债总量适度,不超过债务国的吸收能力。外债的吸收能力取决于债务国的负债能力和偿债能力两个方面。前者决定债务国能否将借入的外债消化得了,使用得起;后者决定债务国对外债能否偿还得起。
目前,世界各国用来监测外债总量是否适度的指标(债务国控制外债总量的警戒线)主要有:
负债率≤20%
债务率≤100%
偿债率≤25%
短期债务率≤25%
(1)负债率,即当年未清偿外债余额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其公式为:
负责率=当年未清偿外债余额/当年国民生产总值×100%
(2)债务率,即当年未清偿外债余额与当年货物服务出口总额的比率。其公式为:
债务率=当年未清偿外债余额/当年货物服务出口总额×100%
(3)偿债率,即当年外债还本付息总额与当年货物服务出口总额的比率。其公式为:
偿债率=当年外债还本付息总额/当年货物服务出口总额×100%
(4)短期债务率,即当年外债余额中,一年和一年以下期限的短期债务所占的比重。其公式为:
短期债务率=短期外债余额/当年未清偿外债余额
2.外债结构管理
外债结构管理的核心,是优化外债结构。外债结构是指外债的各构成部分在外债总体中的排列组合与相互地位。
外债结构的优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外债种类结构的优化。
②外债期限结构的优化。
③外债利率结构的优化。
④外债币种结构的优化。
⑤外债国别结构的优化。
⑥外债投向结构的优化。